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数字化平台技术引领文化行业进入颠覆性变革的入口
进入21世纪以来,以移动互联网、信息技术、数字技术、人工智能、量子通信等为代表的现代科技创新,已经成为引领文化行业升级转型的重要力量。以现代科技为核心的新兴文化行业因其融合性强,呈现跨空间、跨行业传播优势,迅速成长为社会主导性文化业态,并深入地引发了社会组织方式的变革。信息革命将“它自己富有的特色技术,各种社会组织机构,以及它自己的情报信息手段三者紧密结合在一起,创建了一个惊人的一体化的社会制度”,“尤其重要的是,它把所有这一切事物集中联系起来,像一台机器那样组装起来,形成了世界有史以来最有力量,最有向心力、有扩张性的社会制度”。[1]传统文化行业由于存在传统行政性垄断保护的外壳,对现代信息科技的快速发展的敏感度较低,其发展日趋乏力,社会影响力和关注度不断衰退。传统文化行业的边缘化和新兴文化行业的兴起与转承,推动我国文化行业整体上进入一个改革和发展的战略性机遇期。一数字化平台技术对文化行业的革命性影响(一)数字化平台技术对类型技术的包容性替代,使传统文化行业结构的技术合法性顿减数字化平台技术是数字信息技术的基本特征和基本属性,它是以互联网技术、大数据技术和云计算技术为核心的通用技术集合,能够为不同的行业领域提供基础性和通用性技术实现方案,也能够为不同行业提供多业态和跨行业的综合性管理平台。基于互联网技术、信息技术、数字技术、云计算、大数据、量子通信、人工智能等技术的技术平台,能够跨行业重组产业链、价值链和管理链,从而在战略管理层面上显示出显著的包容性、融合性、创新性、兼容性等。就文化领域而言,数字化平台技术模糊了由类型技术所支撑的传统文化行业的边界,打破了以类型技术为标准所划分的文化行业的体制壁垒。所谓的类型技术是指某一类性质相同、功能互补的专业技术集合,是为某一类生产和消费过程所提供的专业性技术模式。它能支持建立一个完善的产品生产过程或产业链,如演艺产业、出版产业、新闻产业、广播电视产业等。类型技术具有技术轨道的特性,能够沿着既定的技术方向和路线不断自我强化。类型技术具有技术范式性质决定的明晰的外部边界,因而具有强烈的排他性特征。[2]基于类型技术的轨道性特性,由类型技术支撑的行业结构具有一定程度的封闭性,其包容性、兼容性、融合性、创新性较弱。在数字化平台技术出现之前,文化行业的分类是以传统类型技术为基础划分的。由类型技术的文化行业的组织结构建立行业边界和壁垒,同时也为政府以行业体制结构为基础制定文化管理体制、建立专业性管理结构提供了合法性基础。数字化平台技术的出现,重新定义了类型技术环境下的行业组织结构形态,基于类型技术所建构的行业组织结构逐渐强化技术合法性基础。跨行业整合和组织结构创新成为数字化平台技术发展对于文化体制改革的要求。首先,从文化行业的发展来看,数字化平台技术的出现,模糊了基于类型技术环境的文化行业边界,文化行业的边界划分逐步失去了技术性标准依据。科技行业、互联网行业、电商行业、数字新媒体行业、数字创意行业等纷纷涉足文化领域,使文化行业的边界越来越模糊,文化行业的范围越来越难以界定。同时,数字化平台技术也催生了许多新的文化业态:网络游戏、网络视频、数字音乐、数字出版、数字创意等等,已经难以按照类型技术环境下的文化行业类型对其进行分类,类型技术所提供的行业解释框架已难以解释这一现象,失去技术意识形态保护的传统文化行业的分类标准难以得到社会和学界普遍的认同。其次,从文化管理制度来看,类型技术所支撑的行业组织结构已经难以完全适应当前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改革发展的需要。类型技术下的文化管理制度是以行业为基础而制定的,长于行业系统管理却弱于社会管理(即所谓只“管脚下”而不“管天下”)。数字化平台技术的出现,带动了整个文化行业组织形式、商业模式、管理方式、生产方式、消费模式的快速变化,“文化+”已经成为文化行业发展的常态和趋势。文化生产体系、文化管理体系逐步向“网络化”“智能化”转变,以行业为基础制定的文化管理制度已经成为制约文化行业发展的瓶颈。最后,数字化平台技术的出现,成为推动国家文化管理体制改革的内在动力。“生产技术革命的推动,引导了从生产工具到劳动对象,到生产的组织和管理的一系列的变革”。[3]新闻出版、广播电视、演艺和文物等行业,是以类型技术为基础设置的,是当前我国文化管理体制的基本结构。尽管40年来我国文化管理体制改革历经多个阶段,但以行业为基础的体制结构并没有被打破。随着数字化平台技术对类型技术的包容性替代,行业结构所包含的类型技术合法性逐步减弱,文化体制改革将逐步进入行业结构改革的新阶段。(二)数字信息技术快速扩张,传统文化行业出现“软收缩”当前,面对数字技术的强烈冲击以及居民文化消费结构的转型升级,传统文化行业已进入行业“软收缩”与结构转型的叠加期,主要表现为行业影响力不断衰退,社会关注度持续下降,部分机构“空转”,逐渐呈现明显的边缘化特征。首先,政府增加公共投入的努力难以阻挡传统行业的影响力衰退。由于受现代新兴文化消费的挤压,传统文化业态越来越被消费者边缘化。为了改变传统文化行业的边缘化现状,政府加大了公共财政投入,但从实际效果来看,公共投入的增长并没有带来受众规模的增大,也没有导致公共投入绩效的上升。如,对国有文艺院团的统计表明,2010~2017年,尽管国家的公共投入从66.67亿元增加到127.55亿元,但国内演出观众由年4.11亿人次下降至年2.91亿人次,场均观众由1160人次逐年下降至934人次;农村演出观众由2.68亿人次下降至1.85亿人次,场均观众由1296人次逐年下降至874人次。总体看来,观众规模呈现快速下降的趋势。[4]图12006~2017年国有文艺院团国内演出观众人次及场均观众人次2012~2017年,在国家财政大规模投入的推动下,全国公共图书馆财政拨款从93.49亿元增长至171.3亿元;总藏量从6.88亿册增长至9.7亿册。然而,武汉大学课题组以从业人员数、财政拨款、实际使用房屋建筑面积、总藏量和供读者使用电子阅览室终端数为投入指标,以总流通人次、书刊外借册次和举办各种活动(展览、讲座和培训班)次数为产出指标,基于数据包络分析方法对全国公共图书馆投入产出绩效进行研究发现,2012~2017年全国公共图书馆综合绩效得分[5]均值分别为0.879、0.864、0.841、0.805、0.769、0.814,可见2012~2016年绩效得分逐年下降,在不断增加的公共经费数额的映衬下,公共图书馆行业整体绩效已进入下行通道。图22007~2017年我国公共图书馆绩效情况其次,部分公共文化机构“空转”、效率低下等现象越来越明显。武汉大学课题组于2012年和2016年在全国组织了两次文化站“驻站”调研(2012年选取了62个文化站,2016年选取了53个文化站),调研员全部入驻文化站进行了持续30天的观察记录。观测数据显示,2012年全国文化站站均财政拨款15.98万元,2016年增长为22.59万元,年均增幅9.04%。但两次调研数据对比发现,文化站的受众人次在减少,站均每日参与人次由2012年的22人次减少为2016年的15人次。2012年日均参与50人次以上的文化站有9个,占比14.5%;而2016年日均参与50人次以上的仅有4个,仅占7.5%,还有2个文化站日均服务量仅1人次。部分文化站出现封闭性“机构空转”。再次,传统文化行业出现了增长缓慢,甚至出现负增长。对比2014~2017年全国规模以上文化企业的主要经济指标,部分省份法人单位、从业人员、营业收入和利润总额等出现了负增长。同2014年相比,2017年有4个省份的法人单位数出现负增长,包括上海(-417家)、北京(-343家)、辽宁(-322家)和山西(-15家);同2014年相比,2017年有7个省份从业人员出现负增长,包括上海、辽宁、广西、广东、天津、山西和青海等,分别减少11.1万人、6.1万人、1.9万人、1.8万人、1.6万人、0.2万人和0.06万人;同2015年相比,2017年营业收入和利润总额出现负增长的省份分别有4个和9个,营业收入和利润总额均出现负增长的是:天津(营业收入-315.7亿元、利润总额-63.8亿元)、辽宁(营业收入-253.1亿元、利润总额-15.8亿元)、内蒙古(营业收入-99.9亿元、利润总额-9.2亿元),山西营业收入负增长(-3.6亿元),河北、江西、上海、黑龙江、宁夏和青海利润总额负增长,分别为-22.7亿元、-10.3亿元、6.8亿元、-4.4亿元、-3.5亿元和-1.5亿。[6]最后,全国文化行业出现从传统业态到新业态的加速转型。随着数字信息技术在文化领域的应用和普及,高新技术在创造新的文化业态的同时,也推动着文化行业从演艺、群众文化、广播电视、报刊出版等传统业态,向混合型、技术主导型的新业态转化。文化领域曾经辉煌一时的传统业态如传统戏曲、广播电视、报刊出版业态,其主导地位逐渐被混合型和技术主导型文化业态如网络直播、数字电影、数字出版、网络游戏和知识付费等所代替,以行业“链条”为基础的专业化分工协同系统被打破,以互联网为载体,以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设备为渠道的新组织模式,已经悄然打破了传统行业部门原有的业务流程和管理结构。如在一些出版企业(如“今日头条”),尝试运用大数据和数据挖掘技术,致力于智能搜索和智能推送的结合,创新“垂直搜索”的知识生产和信息服务新业态。总体上看,在快速发展的数字创意产业的挤压下,一些传统文化行业已从社会交往网络的中心向边缘退缩,其在国家现代治理结构中的重要性逐渐式微。动漫、网游、知识服务、网络直播和“机器创作”等新业态借助于数字信息技术的优势快速成长,形成推动传统文化行业结构转型的外在诱导性力量。二近年来文化与科技融合政策的进展评估由于我国的文化产业是从高度集中管制的文化事业中脱胎而来,政府主导、政策推动是其主要发展模式,因此,能否创新构建符合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内在规律的政策体系,事关文化产业发展的兴衰成败。[7]移动互联网、信息技术、数字技术、人工智能等现代科技进入文化领域,催生了新兴文化业态。新兴文化业态的迅速成长,倒逼我国文化政策创新。(一)近年来出台的文化科技融合政策第一,从政策出台的规格和实施主体来看,文化与科技融合政策逐步成为国家发展战略规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上,由于科技在我国文化领域中的作用没有被充分发掘,文化科技融合政策的制定主要依赖于相关主管部门。近几年来,迅猛发展的数字信息技术,不仅在文化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和普及,同时也成为推动文化发展的主要“助推器”,得到了中共中央和国务院的高度重视。据不完全统计,近几年来,国务院下发的涉及文化与科技融合的规划、政策多达十几部,这在整个中国文化发展史上也是少有的。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中国制造2025》(国发〔2015〕28号)、《国务院关于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发〔2016〕28号)、《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的通知》(国发〔2016〕67号)、《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国发〔2015〕40号)等,这些文件和政策都涉及了文化科技融合的发展目标、发展规划和支持政策,奠定了我国文化科技融合发展的战略方向和政策基准。同时,近几年来,为了突破传统文化行业体制的壁垒,促进科技与文化深度融合,部门与部门之间的政策协同出现新的变化。如: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联合出台《智能制造发展规划(2016~2020)》(工信部联规〔2016〕349号),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商务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五部委联合下发了《关于支持电视剧繁荣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联合出台《关于推进工业文化发展的指导意见》(工信部联产业〔2016〕446号)等。这对于促进文化与科技的跨界融合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现代科技与文化的深度融合,不仅涉及文化,还涉及金融、财政、科技、安全、信息等部门,部门之间联合出台政策,有助于推动文化与科技行业的整体性发展。第二,从政策内涵看,既有宏观上的顶层设计、发展规划、战略规划、规范管理等内容,也有微观上的行业政策、专门政策等。如,法律层面上有《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公共图书馆法》等,为文化与科技融合、新兴文化业态提供了法律保障,充分显示了政策设计的顶层性、战略性、长期性等。国家规划层面上,有国务院《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大数据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促进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工业互联网发展行动计划(2018~2020)》、《“十三五”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规划》、《“十三五”国家科普和创新文化建设规划》等等,这些政策也从不同侧面涉及文化与科技融合的目标、任务,以及今后的发展趋势等。(二)文化领域文化科技融合政策的新进展1.传统文化行业对科技融合与吸纳近几年来,面对传统文化行业的发展困境,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文化发展规划和意见,引导和鼓励传统文化行业与现代科技进行深度融合。如,《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十三五”发展规划》、《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关于规范和促进4K超高清电视发展的通知》、《关于加快我国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十三五”时期全国古籍保护工作规划》、《文化部“十三五”时期文化产业发展规划》、《文化部信息化发展纲要》、《文化部“十三五”文化科技发展规划》、《国家文物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关于推动文化文物单位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的若干意见》(文物博函〔2016〕1007号)、《国家“十三五”文化遗产保护与公共文化服务科技创新规划》(国科发社〔2016〕374号)、《文化部“十三五”时期公共数字文化建设规划》等,明确了传统文化行业与现代科技融合发展的目标与路径,强化科技对传统文化行业创新发展的引领作用。观察发现,这些文化规划和政策的实施,对解决制约传统文化行业发展的瓶颈问题,产生了良好的政策杠杆作用。以出版行业为例:传统出版单位转型升级、融合发展迈上新台阶。中国科技出版集团持续深入推进向“知识服务”的转型,加大对学科知识库、医疗健康大数据、数字教育服务三大业务的投入。科学文库、中科医库平台、中科云教育平台等数字产品已取得销售收入;集团自主研发的按需印刷(POD)智能化生产平台已为企业带来了经济效益;中国科技期刊全流程数字出版与国际化传播平台投入使用并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人民卫生出版社《创伤与急诊电子杂志》开设新技术探索栏目,在期刊移动端App,点击进入AR识别界面,将移动终端的后置摄像头取景框对准期刊导读本或数字出版内容中的图片,即可快速识别,并在手机屏幕上观看清晰立体的图像,为读者带来更加直观的阅读体验,是期刊出版在内容与技术相结合方面的一次积极探索,[8]成为推动传统文化行业升级转型的“助推器”。2.新兴文化行业对文化科技融合的促进以互联网、人工智能、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新兴文化行业,代表了国家文化行业创新发展的方向,这一方面得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如《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国发〔2010〕32号)、《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国发〔2015〕40号)等,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在政策的引导和促进下,以“互联网+文化”为主要形式的新兴文化业态实现了快速发展。2015年实现增加值2858亿元,比2013年增加1055亿元,年均增速为25.9%。2016年文化服务业快速增长,文化信息传输服务业营业收入5752亿元,增长30.3%。[9]三主要问题与对策建议从当前文化行业的实际情况看,尽管新兴文化业态的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受制于体制机制等因素,行业壁垒导致的资源流动性较差、文化行业对技术的包容性不足、人才激励机制不足等问题仍然存在。需要借助于科技进步的巨大潜力,进一步深化文化行业体制改革。(一)主要问题1.传统文化领域的行业壁垒导致创新动力不足我国的文化行业系统是一种集权式和封闭型的管理运行体系,是一种基于“同权分割”设计原则的科层制体制,也是一种公共资源系统内循环、一元化行政管制、行业壁垒的封闭式管理结构。目前,我国文化市场存在着行业壁垒、环节壁垒、区域壁垒、所有制壁垒和国家限制等五大壁垒,这五个壁垒导致市场动力很难正常驱动。[10]这种管理结构与现代科技发展外部性、融合性、协同性特征并不完全兼容,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交叉融合和协同发展。由于现代数字信息技术具有“去中心化和极端难以预测的增生扩散”[11]特征,行业边界快速突破,新兴行业迭代更新快速变化,要求资源社会大循环和快速流动,获取由技术和管理创新带来的高风险收益,以应对技术创新的不确定性风险。而文化行业资源内循环和一元化管理结构,导致行业部门主要致力于开发现有的行政性资源,并不鼓励承担创新和市场“风险”,也没有风险收益激励,因此整个文化行业的激励机制不全、创新动力不足。2.文化领域重大理论创新不足阻滞了文化实践创新的步伐文化领域如果没有重大或者颠覆性理论创新,文化行业目前面临的一些问题就是“死扣难题”。长期以来,我国文化管理和文化政策领域应用的是文化和意识形态领导权理论、公共管理理论和文化经济理论。这些理论大多来自西方经验,是西方发达国家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的经验总结。这些理论对同样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时期(20世纪后半段)的中国具有很好的借鉴作用,确实也发挥了重大的作用,如新制度经济理论对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改革的指导。在文化领域内,国家对于艺术表演团体的资助(政府购买)政策设计,借鉴了西方艺术经济中的“成本病”理论(“鲍莫尔定律”),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制度设计,借鉴了西方的“公共产品理论”;国家文化产业的政策设计,借鉴了西方的产业经济学和文化经济学理论等。但如果说20世纪传统文化行业(演艺业、广电出版业、电影业等)发展是以模拟技术为基础的话,那么21世纪后的新兴文化行业发展则是以数字信息技术为基础。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西方的这些成熟理论的根基是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实践,是工业化和后工业化的技术基础,与21世纪全球进入后工业化即信息化阶段后社会发展所依凭的数字信息技术基础并不一致。现代数字信息技术作为平台技术,在对类型技术进行包容性替代的同时,也颠覆了基于类型技术的理论解释框架。如随着数字移动终端向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延伸,移动性的公共文化服务替代了在场性公共文化服务成为居民文化消费的主要形态。在数字信息技术广泛普及的情况下,移动端(手机)所承载的文化服务已经成为公共文化服务的主体,腾讯、阿里和京东等互联网平台公司实际上已经成为中国最大的公共文化服务内容提供商和渠道运营商。这就已经颠覆了传统“公共产品”的定义。这些由商业公司提供的平台渠道和文化内容是不是应该纳入国家主导的公共文化产品范围?传统的公共产品理论似乎无法提供解释,公共文化政策对这种由商业公司主导、以数字平台为载体、以网络内容为内涵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产品无法进行政策定位。因此,数字信息技术推动了一个需要理论创新的时代的来临。同时,基层文化发展也带来了传统理论解释模型的内在冲突。近10年来,基层六大文化惠民工程(广播电视村村通、文化信息共享工程、乡镇综合文化站、农家书屋、电影211放映工程和送戏下乡等)在国家公共投入不断增长的情况下绩效持续下降,在导致了“政府失灵”的同时,也导致了“市场失灵”。在基层文化建设领域,“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同时现出,使公共产品理论和公共财政理论已经无法回应基层文化建设的实践问题,必须创新基层“公共文化空间”理论。[12]必须重建对数字技术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创新性作用的认识。(二)对策建议1.思想观念上突破行业思维的局限,确立文化行业改革创新的科技思维和大数据战略思维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特别是移动互联网、信息技术、数字技术、人工智能、量子计算等颠覆性科技的出现,传统的“路径依赖”改革思维已经成为制约文化体制改革、文化行业创新发展的主要瓶颈。近些年来,西方学者在科技创新发展对制度、体制等方面的影响研究上基本达成了共识。美国学者阿尔温·托夫勒所著的《第三次浪潮》就曾经预言:“第三次浪潮创造了打开社会和政治革命大门的良机。在即将到来的年代中,惊心动魄的新制度将替代无能为力的、难以忍受的、已经过时的组织结构。”[13]以色列作家尤瓦尔·赫拉利在其《今日简史》中也提出未来社会、政治、制度的发展将要受到大数据的重大影响,未来的制度、政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度物联网平台与设备采购合同
- 2024年度医疗器械采购合同:高精度医疗设备购买
- 2024年度保温砂浆生产线设备采购及安装合同
- 2024年度校园数字化建设设计与施工合同
- 2024年度专利许可使用合同关键技术参数与权益分配
- 2024年度仓储服务合同的服务条款和责任规定
- 04版公共车位销售与管理合同
- 2024年度企业员工福利IC卡发放与管理合同
- 2024年度版权许可合同:电影版权转授许可协议
- 2024年度大连二手房地产估价服务合同
- 社会单位消防安全风险自查评估报告表模板
- 2024患者十大安全目标
- 2023年福建省考评员考试题
-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7单元 分数的初步认识(一) 单元概述和课时安排 苏教版
- 医学人文素养教学设计
- 《多孔炭材料》课件
- 2024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ZZ060母婴照护赛项规程+赛题
- 肿瘤血小板低的护理措施
- 塑胶QPA Check List审核清单+自评回复范本(美律)
- 课桌舞表演总结语
- 工会财务管理讲座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