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部分区2021-2022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答案_第1页
天津市部分区2021-2022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答案_第2页
天津市部分区2021-2022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答案_第3页
天津市部分区2021-2022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答案_第4页
天津市部分区2021-2022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page11页,共=sectionpages11页2021-2022学年天津市部分区八年级(上)期末语文试卷一、单选题(本大题共7小题,共14.0分)1.下面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本(juān)

(suō)

惟妙惟

(xiāo)

B.遒

(jìn)

眼(zháo)

深恶痛

(jī)

C.

见(piē)

热(zhì)

广袤无

(yén)

D.

红(fēi)

(qí)

首低眉(hàn)2.依次填入下面句子中横线上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街头的风景是看不够的,几丝斜风,几缕细雨,南北东西的行人,变幻莫测的色彩,构成特有的视觉效果,有油彩的______,有水墨的_____,有工笔的_____,有写意的轻松,或者比作旋律,是大提琴的低沉,是六弦琴的诱人,抑或是二胡的深情,是古筝的流水?你简直不能说明!你能做的是去看,去听,去细细地品!A.凝重

浓烈

细腻 B.浓烈

凝重

细腻

C.凝重

细腻

浓烈 D.浓烈

细腻

凝重3.下面句子中,存在语病的一项是()A.一个人是否拥有健康的体魄,关键在于能否持之以恒地参加体育锻炼。

B.中国人民有信心有能力把自己的国家建设得更加美好。

C.欣赏对联,可以增长人文知识和风俗人情,享受审美乐趣,陶冶情操。

D.调查表明,我国有将近百分之九十的青少年认为“诚实守信”是优秀的传统美德。4.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读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我感受到人生使命是那样庄重而迫切。

B.英国诗人雪莱在他著名的《西风颂》里写道:“冬天已经到了,春天还会远吗”?

C.本来约好星期天下午两点钟踢球去,可我足足等了二、三个小时,他才来。

D.语言,人们用来抒情达意;文字,人们用来记言记事。5.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我的祖国,我深深爱恋的祖国。你是昂首高歌的雄鸡,

;你是奋蹄疾驰的骏马,

;你是冲天腾飞的巨龙,

。你有一个美丽的名字--中国。A.叱咤时代的风云

唤醒黎明的沉默

挣脱千年的羁绊

B.叱咤时代的风云

挣脱千年的羁绊

唤醒黎明的沉默

C.唤醒黎明的沉默

挣脱千年的羁绊

叱咤时代的风云

D.唤醒黎明的沉默

叱咤时代的风云

挣脱千年的羁绊6.对杜甫《春望》一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A.首联写望中所见,描绘国破城荒的悲凉景象,睹物伤感,传达了诗人忧国伤时之痛

B.颔联借对花鸟的感受,将诗人抑制不住的感伤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C.颈联写因战乱,长安城大火持续了三个月,致使家信无法及时抵达,所以“家书抵万金”。

D.全诗意脉贯通,情景兼具,内容丰富,感情强烈,是一篇脍炙人口的佳作。7.根据下面一段话的介绍,对京剧形成概括最准确、最简洁的一项是()

京剧的前身是安徽的徽剧。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起,原在南方演出的三庆、四喜、春台、和春四大徽剧戏班相继进入北京演出,它们吸收了汉调、秦腔、昆剧的部分剧目、曲调和表演方法,使徽剧与这些剧种逐渐融合,演变成一种新的声腔,更为悦耳动听,称为“京调”。清代末期民国初期,上海的戏院全都为京班所掌握,所演的戏称为“京戏”。A.京剧的前身是安徽的徽剧。

B.京剧是原在南方演出的三庆、四喜、春台、和春四大徽剧戏班相继进入北京演出时形成的一种新的声腔。

C.京剧是吸收了汉调、秦腔、昆剧的部分剧目、曲调和表演方法,使徽剧与这些剧种逐渐融合,演变成一种新的声腔,称为“京调”。

D.徽剧经过与汉调、秦腔、昆曲融合,逐渐演变成了京剧。二、默写(本大题共1小题,共8.0分)8.根据课文,将空缺的句子补充完整。(1)采菊东篱下,______。(2)______,长河落日圆。(3)山随平野尽,______。(4)______,铜雀春深锁二乔。(5)天接云涛连晓雾,______。(6)黑云压城城欲摧,______。(7)______,谁家新燕啄春泥。(8)______,此地空余黄鹤楼。三、名著阅读(本大题共1小题,共3.0分)9.名著阅读。

《红星照耀中国》原名______,是美国著名记者______的不朽名著,是一部文笔优美的纪实性很强的作品。作者真实记录了自1936年6月至10月在中国______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向全世界真实报道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以及许多红军领袖、红军将领的情况。______、______和______是作者笔下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形象。四、语言表达(本大题共1小题,共2.0分)10.随着科技的进步,许多文化遗产都已经搭上5G的快车。前任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介绍说:“大家再到故宫博物院游览,打开自己的手机,就能知道今天故宫有多少项展览,每个在什么地点;要看几项,一点就知道这几个展厅现在都有多少人在看、先去哪个最合适。”据他介绍,大到殿宇展览,小到文创、便民、赏花打卡的位置、运营情况,都可以借助5G技术实现精准定位,一部手机就能帮助观众方便参观。

请你根据上面的文字信息,概括5G技术是如何为观众服务的。五、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2小题,共19.0分)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赵州桥非常雄伟,全长50.82米,两端宽9.6米,中部略窄,宽9米。桥的设计完全合乎科学原理,施工技术更是巧妙绝伦。唐朝的张嘉贞说它“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为”。这座桥的特点是:(一)全桥只有一个大拱,长达37.4米,在当时可算是世界上最长的石拱。桥洞不是普通半圆形,而是像一张弓,因而大拱上面的道路没有陡坡,便于车马上下。(二)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不但节约了石料,减轻了桥身的重量,而且在河水暴涨的时候,还可以增加桥洞的过水量,减轻洪水对桥身的冲击。同时,拱上加拱,桥身也更美观。(三)大拱由28道拱圈拼成,就像这么多同样形状的弓合拢在一起,做成一个弧形的桥洞。每道拱圈都能独立支撑上面的重量,一道坏了,其他各道不致受到影响。(四)全桥结构匀称,和四周景色配合得十分和谐;桥上的石栏石板也雕刻得古朴美观。唐朝的张鷟说,远望这座桥就像“初月出云,长虹饮涧”。赵州桥高度的技术水平和不朽的艺术价值,充分显示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桥的主要设计者李春就是一位杰出的工匠,在桥头的碑文里刻着他的名字。(1)文中画线语句“这个创造性的设计”一句中,“设计”指的是______

A.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

B.两个小拱

C.大拱和小拱

D.一个弧形的桥洞(2)对下面三句引自文中的话角度分析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①作者说“赵州桥非常雄伟”。

②张嘉贞说赵州桥“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为”。

③张鷟说赵州桥像“初月出云,长虹饮涧”。

A.施工技术总体外观艺术效果

B.总体外观施工技术艺术效果

C.艺术效果施工技术总体外观(3)“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一句中的“肩”,为什么不能换成“边”“面”“头”?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拐杖

刘芳

①1983年,我考入县城读初中。那时去县城读书是很自豪的事,然而,我不得不在人生中第一次直面贫穷。

②县城离家很远,要翻过两座山,走15里山路到小镇,再从小镇坐班车去县城。进校的时候,我从家里背了大米换饭票。有饭吃了,却没有菜。家里实在困难,给我的钱交了学费,就没有菜钱了。我每餐只能用家里带来的辣椒面和饭吃。第一次,让还未成年的我感到被贫困扼住了咽喉。整整两个多月,我没回一次家。

③有一天,我正坐在教室里上课,忽然听见窗外有人小声叫我的名字,我转过头一看,是父亲。我给老师示意,老师让我出去了。我走出教室,看见父亲立在风中。几个月不见,。背上背着一个小背篓,拄着两条拐杖,拐杖上绑着一只手电筒。

④看见我出来,父亲急忙说:“我找了好久,才找到你的教室。”他边说边把拐杖靠墙搁下,放下背篼,背靠着墙,用一条腿支撑着身子,弯腰从背篼里拿出两个装了菜的大玻璃瓶。又从上衣口袋里拿出30元钱一并交给我,说:“这是卖了两只大公鸡和你姐姐她们卖楠竹的钱,凑一起的。最近农闲,你妈和姐姐又上山捡楠竹去了。我腿不方便,上不了山,就炒了些干盐菜和腊肉给你带来。家里的情况你是晓得的,干盐菜不容易馊,可以多吃一些时间。钱不多,你省着点用,用完了,我再想办法!”我一下愣住了,眼泪夺眶而出。看着拐杖上绑着的手电筒,我明白了,为了给我送钱来,父亲半夜就起身了。

⑤父亲交代完毕,没歇一口气,便回了。临走盯着我看了好久,才说:“好好读书!我回去了!”看着父亲拄着拐杖蹒跚离去的背影,眼泪再一次模糊了我的双眼。

⑥放寒假回家,天下着细雨,寒风顺着山坳吹过来,刚下车走上山路我就打了个寒战。翻完一座山,往前望去,只见整个山崖都笼罩在一片雾中。远远地,我就看见一个人披着蓑衣,戴着斗笠,站在刺骨的水田里搭田坎。仔细看去,是父亲。

⑦只见他把一只拐杖插进水田里,那条从膝盖上截肢的右腿搁在拐杖的扶手上,身体侧向左边。那双开裂发黑的双手使劲用耙梳挖起稀泥,堆放在田坎上,再用耙梳背剁几下,把泥剁匀,再用梳齿从左到右刮。然后拔出拐杖,往后倒退移动一段,再把拐杖插入田里,一只手拄拐杖,另一只手拄耙梳,使劲把左脚从田里拔出,踩到合适的位置,再重复挖泥,剁泥,刮泥。估摸有一米长了。又用一种拱形的农具,在耙梳齿刮过的田坎上一抹,平平整整,油亮亮光溜溜的新田坎就呈现在眼前……

⑧我走上前,止住往下掉的眼泪,说:“爸,这么冷,你怎么还出来搭田坎呀。你腿这么不方便,我们请人干吧。”父亲抬头看见我,眼里透着惊喜,说:“我怎么敢请人哦,你们兄弟姐妹五个有四个在读书,我请一天人,都够你一个月的菜钱了。我多辛苦一天,你的碗里就多一个月的菜。”

⑨父亲一边搭田坎一边说:“爸虽然少了一条腿,但别的孩子有的,爸想尽量给你们。别以为爸不行,爸一只腿加上这两根拐杖,就是三条腿,厉害着呢。”(1)本文是一篇回忆性散文,请简要概括文章回忆了父亲哪几件事?(2)文章第7自然段写父亲搭田坎的过程。在这段文字中,作者是怎样描写父亲拄着拐杖搭田坎的过程?为什么写得这样详细?(3)结合语境,品析文中画线句,说说其表达效果。

他的头发已经花白,身上穿着一件发白的卡其布对襟衣服,一条蓝色裤子,右腿裤管空了半截,空裤管挽起来打了一个结,高高地吊在腿上,一晃一晃的。(从外貌描写的角度)(4)文章中有三处文字写到“我”流泪,请你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泪水中蕴涵了“我”怎样的复杂情感?六、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2小题,共14.0分)13.阅读下面的两篇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1)下面句中加点词的意思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A.傅说举于版筑之间举:被举用,被选拔B.曾益其所不能曾:同“增”,增加。C.衡于虑,而后作作:发作D.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出:在外面,指国外。(2)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翻译最准确的一项是______

A.在忧愁和病患中生活,在安全快乐中死去。

B.出生在忧伤和病痛的时候,却死在安乐幸福之中。

C.生存在忧愁和痛苦之中,死在安逸享乐之中。

D.忧患(能激励人勤奋)使人生存发展,享受安乐使人萎靡死亡。(3)下面对选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从全文来看,文章完全是从“生于忧患”的角度来论证的。

B.文章在阐述的思路上,先从个人再说到国家,这样使文章论述层次显得很清楚。

C.本文在论述造就人才问题时,强调了客观条件和主观因素两个方面的作用。

D.作者认为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因此要增长才干,必须先经受艰苦磨炼。14.

治国犹栽树唐太宗谓侍臣①曰:“往昔初平京师②,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炀帝③意犹不足,征求不已,兼东征西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致灭亡,此皆朕所目见。故夙夜孜孜④,惟欲清净,使天下无事。遂得徭役不兴,年谷丰稔⑤,百姓安乐。夫治国犹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盛。君能清净,百姓何得不安乐乎?”(节选自《贞观政要》)

【注释】①侍臣:周围的大臣。②京师:京城。此指隋朝京城大兴(今陕西西安市)。③炀帝:指隋朝未代皇帝杨广。④孜孜:勤恳的样子。⑤稔:rěn,丰收。(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①征求不已______②惟欲清净______(2)翻译句子:夫治国犹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盛。(3)结合选文用自己的话说说唐太宗的治国之道。七、作文(本大题共1小题,共40.0分)15.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写作。

父母、老师那暖暖的爱,朋友、同学那默默的关怀,一本好书给予我们的感动,一片落叶带给我们的情思……都留在了我们的心中,滋养着我们的生命。

请以“留在心中的那份________”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

(1)请在横线上填写恰当的词语,如“感动”“温暖”“诗意”等;

(2)选准角度,确定立意,融入情感,文体自选(诗歌除外);

(3)书写工整,不少于600字;

(4)不得抄袭、套作;不得出现真实姓名或校名。

答案和解析1.【答案】D【解析】A.有误,“绢本”中的“绢”读作“juàn”,“惟妙惟肖”中的“肖”读作“xiào”;

B.有误,“遒劲”中的“劲”读作“jìng”,“着眼”中的“着”读作“zhuó”,“深恶痛疾”中的“疾”读作“jí”;

C.有误,“炽热”中的“炽”读作“chì”,“广袤无垠”中的“垠”读作“yín”;

D.正确。

故选:D。

本题考查易误读常见字。解答这道题,首先要读准加点字的读音,特别是多音字。拼读时要结合语境和注音字所在词的词义。需要学生在平时多读课文,养成熟练的语感,注意读音,多积累词语,多读课下注释,多查字典等工具书。

中考常考查多音字、形声字、形似字、同音字、易误读字,而字音多而杂,不是一两节课就能解决的,要树立长期积累的意识。

2.【答案】B【解析】根据前后文的照应来判断。根据“油彩”的提示,第一空选“浓烈”;根据“水墨”的提示,第二空选“凝重”;根据“工笔”的提示,第三空选“细腻”。

故选:B。

本题考查学生结合语境正确理解字词含义的能力。解答此题,要弄清词语的意义及常用用法,再次弄清词语的感情色彩,尤其要注意结合具体的语境,理解字词含义的变化,辨析作答。

分辨一组近义词,并把它们分别填进不同的句子里面。这样的题目先做有把握的,然后再区分剩下的词语和句子,把词语填进句子里面多读几遍,看看到底怎么填才合适。

3.【答案】C【解析】ABD.正确;

C.有误,搭配不当,“增长”与“风俗人情”搭配不当,在“风俗人情”前加“了解”;

故选:C。

本题考查病句辨析。常见病因有搭配不当,用词不当、成分残缺、语序不当、句式杂糅、前后矛盾不合事理、重复多余等。如果在考试中凭语感一眼找不出来答案,就要静下心来,多读几遍,对照着病因一一分析,相信一定能找到正确答案的。

做好本题需要了解常见病句的类型及修改方法是最基本的策略。平时要注意正确表述,避免病句的发生;还要与同学多交流,尤其是在作文互评中,要按照以上病因来衡量句子,避免病句的出现。这样长期坚持下去,语感会逐渐增强,对病句的辨析和修改能力也会提高。

4.【答案】D【解析】A.有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书名,引号应改为书名号;

B.有误,“冬天已经到了,春天还会远吗”是独立引用,引号外面的问号应移到引号的里面;

C.有误,约数中间不可用顿号,所以“二、三个小时”中的顿号应删去;

D.正确。

故选:D。

本题考查标点符号使用正误的辨析。平时学习中,我们要掌握标点符号的用法,书写过程中也要做到尽可能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解答此题,注意熟记分号、冒号、引号、括号、叹号、问号的用法,重点注意句子中分层时逗号、顿号、分号的综合运用,以及引号和冒号的综合应用。

5.【答案】C【解析】本题可采用排除法。第一个空,结合上句“你是昂首高歌的雄鸡”,应该选“唤醒黎明的沉默”,排除AB;第二个空,结合上句“你是奋蹄疾驰的骏马”,应该选“挣脱千年的羁绊”,排除D;故选:C。

本题考查学生句式衔接。解答句式衔接时要注意:语意语境是否相连;事理是否相承;结构或句式是否相应;主语是否相同。本题还要结合语段材料来分析。

解决本题的关键是要在理解语段内容的基础上,所衔接的语句必须与上下句的内容和格式保持一致。

6.【答案】C【解析】(1)本题考查对诗歌的综合理解能力。

ABD.正确;

C.有误,诗中的“烽火”原指古代战争中的信号源,后指战争;“三月”极言时间之久;“抵万金”突出家书的珍贵难得。此联反映的是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灾难,导致家人音信隔绝。

故选:C。

唐玄宗天宝十五年(756)七月,安史叛军攻陷长安,肃宗在灵武即位,改元至德。杜甫在投奔灵武途中,被叛军俘至长安,次年(至德二年)写。诗人目睹沦陷后的长安之箫条零落,身历逆境思家情切,不免感慨万端。诗的一、二两联,写春城败象,饱含感叹;三、四两联写心念亲人境况,充溢离情。全诗沉着蕴藉,真挚自然,反映了诗人热爱祖国,眷怀家人的感情。

鉴赏诗歌:一要知人论世。读懂一首诗,首先要了解诗歌产生的时代背景、作家的生平经历和创作风格。二要把握形象。诗是通过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来反映生活抒发感情,阅读、鉴赏诗歌就要通过认真分析、品味,理解和把握这种形象。三要理解情感。感情是诗歌的生命和灵魂,只有很好地体会诗人在诗中的感情和基调,才能准确理解诗歌的主旨。

7.【答案】D【解析】题目要求是说明京剧是怎样形成的,ABC三项都不全面,只有D项,“京剧是吸收了汉调、秦腔、昆剧的部分剧目、曲调和表演方法,使徽剧与这些剧种逐渐融合,演变成一种新的声腔,称为‘京调’。”全面介绍了京剧的形成过程。

故选:D。

考查对材料的概括和分析能力。

作答此类题时,仔细阅读材料,找出选项和原文细微的差别。

8.【答案】【小题1】悠然见南山【小题2】大漠孤烟直【小题3】江入大荒流【小题4】东风不与周郎便【小题5】星河欲转千帆舞【小题6】甲光向日金鳞开【小题7】几处早莺争暖树【小题8】黄鹤一去不复返【解析】答案:

(1)悠然见南山

(2)大漠孤烟直

(3)江入大荒流

(4)东风不与周郎便

(5)星河欲转千帆舞

(6)甲光向日金鳞开(注意“鳞”的书写)

(7)几处早莺争暖树

(8)黄鹤一去不复返

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我们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根据提示语句和语境写出相应的句子,尤其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

为了保证在默写名句时不出错,关键还是平时要加强背诵和记忆,准确书写。下面几种方法可供借鉴。

1.保持良好的心态,培养识记兴趣。

2.多种方式相结合,提高识记效果。

3.提倡使用名句,巩固识记成果。

4.留心特别词句,规避识记误区。

9.【答案】《西行漫记》,埃德加•斯诺,西北革命根据地,毛泽东,周恩来,朱德【解析】答案:

《西行漫记》;埃德加•斯诺;西北革命根据地;毛泽东;周恩来;朱德。

本题考查名著常识与内容的识记。《红星照耀中国》原名《西行漫记》,是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的不朽名著,一部文笔优美的纪实性很强的报道性作品。作者真实记录了自1936年6月至10月在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向全世界真实报道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以及许多红军领袖、红军将领的情况。毛泽东、周恩来和朱德是斯诺笔下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形象。

阅读名著中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既要注意名著表面的知识,如作者、背景、特色、涉及人物及故事,还要知道一些细节,并且及时做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逐步深化印象。做题时才能信手拈来,得心应手。

10.【答案】答案:

示例:借助5G技术实现精准定位,一部手机就能帮助观众方便参观。【解析】本题考查提炼概括信息。由“大到殿宇展览,小到文创、便民、赏花打卡的位置、运营情况,都可以借助5G技术实现精准定位,一部手机就能帮助观众方便参观”可知,借助5G技术,可以实现精准定位,方便观众参观故宫。

提炼概括信息,要在读懂文意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语句进行概括。

11.【答案】【小题1】A【小题2】C【小题3】【解析】(1)本题考查理解内容。

结合“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这个创造性的设计,不但节约了石料,减轻了桥身的重量,而且在河水暴涨的时候,还可以增加桥洞的过水量,减轻洪水对桥身的冲击”句可知,“这个设计”是指示代词,指代前边的“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

故选:A。

(2)本题考查引用说明方法的作用分析。

作者说“赵州桥非常雄伟“是从总体外观来说明赵州桥;文中引用张嘉贞的话,根据“桥的设计完全合乎科学原理,施工技术更是巧妙绝伦。唐朝的张嘉贞说它‘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为’”语句的内容,可以看出是为了表现赵州桥的构造奇特;结合“全桥结构匀称,和四周景色配合得十分和谐;桥上的石栏石板也雕刻得古朴美观。唐朝的张鷟说,远望这座桥就像‘初月出云,长虹饮涧’”句,张鷩的赞语“初月出云,长虹饮涧”是为了表现桥的形式优美。

故选:C。

(3)本题考查理解说明文语言。

结合语句内容可知,不能换,因为“肩”准确地说明了小拱在大拱上的位置;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第二问:结合内容可知,不能删,“各”表示“各自”,“分别”,说明大拱每个肩上都有两个小拱,去掉则说明“大拱上共有两个小拱”,与原意不符;“各”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答案:

(1)A

(2)C

(3)不能换。因为“肩“准确地说明了小拱在大拱上的位置。“各”表示“各自”,“分别”,说明大拱每个肩上都有两个小拱,去掉则说明“大拱上共有两个小拱”,与原意不符。

选文用多种说明方法介绍了赵州桥的设计、特点。

常见说明方法的作用:

①举例子:通过举具体的实例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从而使说明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②分类别: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

③作比较:把_____和_____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④作诠释: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

⑤打比方:将____比作_____,从而形象生动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⑥摹状貌: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形象化的描摹,使说明更具体形象。

⑦下定义: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的对象/科学事理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事理。

⑧列数字:用具体的数据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使说明更准确更有说服力。

12.【答案】【小题1】(1)本题考查对文章情节的概括。关于父亲的两件事可根据时间进行划分,第一件事是在文章的③-⑤段,结合“他边说边把拐杖靠墙搁下,放下背篓,背靠着墙,用一条腿支撑着身子,弯腰从背篓里拿出两个装了菜的大玻璃瓶,又从上衣口袋里拿出30元钱一并交给我”这个句子可知此处写父亲给“我”送钱和菜;第二件事是在文章的⑥-⑨段,在“我”放寒假回家,天下着细雨的时候,结合“远远的,我就看见一个人披着蓑衣,戴着斗笠,站在刺骨的水田里搭田坎”可知父亲在搭田坎。

(2)本题考查对细节描写的理解。根据内容可知,第⑦自然段运用动作描写,通过“插、搁、挖、堆放、剁、刮”等一系列动词,细致传神地展示了父亲拄着拐杖搭田坎的过程;从“他把一只拐杖插进水田里,那条从膝盖上截肢的右腿搁在拐杖的扶手上”“然后拔出拐杖,往后倒退移动一段,再把拐杖插入田里”“使劲把左脚从田里拔出”等词句可以看出,父亲拄着拐杖搭田坎的艰辛与不易;结合“别以为爸不行爸-只腿加上这两根拐杖,就是三条腿,厉害着呢”可知,突出了父亲勤劳朴实、自强坚韧的形象;从“爸,这么冷,你怎么还出来搭田坎呀。你腿这么不方便,我们请人干吧”可以看出,表达了“我”对父亲的心疼与敬佩之情。

(3)本题考查对重点句子的赏析。画线句写了父亲的头发、穿着等,由此可判断运用了外貌描写。从“父亲头发已经花白”可以看出父亲已经苍老了;从“身上穿着一件发白的卡其布对襟衣服,一条蓝色裤子”可看出父亲生活贫苦,衣服都洗得发白了;“右腿裤管空了半截,空裤管起来打了一个结,高高地吊在腿上,一晃一晃的,父亲背上背着一个小背篓,挂着两条拐杖,拐杖上绑着一只手电筒”这一句写的是父亲从家里过来给“我”送菜和饭时的样子,从中可看出父亲的艰辛和狼狈。

(4)本题考查对人物情感的理解。第一次流泪在第④段:“我一下愣住了,眼泪夺眶而出”,从“拐杖上绑着一只手电筒”可看出,为了给“我”送钱来,父亲半夜就起身了。腿脚不便的父亲说着关切的话语“钱不多,你省着点用,用完了,我再想办法”,“我”既感动又愧疚;第二次流泪在第⑤段:“看着父亲拄着拐杖蹒跚离去的背影,眼泪再一次模糊了我的双眼”。父亲大老远来看“我”,给“我”送来钱和菜,又拄着拐杖蹒跚离去,“我”理解到了父亲的不易,同时又为父亲感到心疼,第三次流泪在第⑧段:“我走上前,止不往下掉的眼泪”。这么寒冷刺骨的冬天,父亲拄着拐杖搭田坎是那么的艰辛和不易,而刚上初中,还未成年的“我”对这一切却无能为力,内心既悲伤又疼惜。文章以“我”的三次流泪为线索贯串全文,蕴含了“我”对父亲的深厚情感。

答案:

(1)读初中时,父亲半夜起身来学校给“我”送菜和钱;放寒假回家,“我”看见父亲在水里搭田坎。

(2)运用动作描写,通过一系列动词,细致传神地展示了父亲拄着拐杖搭田坎的过程;详写这个过程,表现了父亲的艰辛与不易,刻画了父亲勤劳朴实、自强坚韧的形象,表达了“我”对父亲的心疼与敬佩之情。

(3)运用外貌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父亲的苍老、生活贫苦及赶路的艰辛,表达出“我”对父亲的心疼与不忍。

(4)第一次流泪:父亲来学校看“我”,听完他关切的话语,“我”的眼泪夺眶而出,泪水中蕴含着“我”的感动与愧疚。第二次流泪:望着父亲离去的背影,眼泪模糊了双眼,泪水中蕴含着“我”对父亲的理解与心疼。第三次流泪:看见父亲在刺骨的水田里搭田坎,“我”掉泪,泪水中蕴含着“我”无能为力的悲伤与对父亲的疼惜。三次流泪,贯串全文,蕴含着“我”对父亲的深厚情感。【小题2】【小题3】【小题4】【解析】这是一篇非常感人的文章。文中的父亲,只有一条腿,拄着双拐,抚养一家五个孩子。文章重点写了两件事:一是父亲半夜起身,拄着拐杖走了十几里山路,去学校给“我”送菜送钱;二是父亲在细雨中搭田坎。这两件事情,都非常贴切地反映了父亲沉没的爱,以及对家庭无私的付出。

从描写的角度赏析句子:

1、人物描写格式:人物描写方法+内容+中心。表述形式:通过对人物的……描写,写出了……表达了……。

2、景物描写格式:描写内容+作用(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等)。表述形式:通过描写……烘托了……。

13.【答案】【小题1】C【小题2】D【小题3】A【解析】(1)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翻译。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

ABD.正确。

C.有误,句意:思想阻塞,然后才能奋起。作,奋起,有所作为。

故选:C。

(2)本题考查句子翻译。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重点词有:于,在。安乐,安逸享乐。句意:忧患(能激励人勤奋)使人生存发展,享受安乐使人萎靡死亡。

故选:D。

(3)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

A.有误,“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从生于忧患的角度论述,“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从死于安乐的角度论述。

BCD.正确。

故选:A。

答案:

(1)C

(2)D

(3)A

译文:

   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起用,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起用,胶鬲从贩鱼卖盐中被起用,管夷吾被从狱官手里救出来并受到任用,孙叔敖从海滨隐居的地方被起用,百里奚被从奴隶集市里赎买回来并被起用。

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某人的身上,必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以致肌肤消瘦,使他受贫困之苦,扰乱其人业已开始的行动,这样来使他的心灵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情坚忍起来,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

   人常常犯错,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忧困,思想阻塞,然后才能奋起;心绪显露在脸色上,表达在声音中,然后才能被人了解。一个国家,在内如果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外没有与之匹敌的邻国和来自外国的祸患,就常常会有覆灭的危险。这样,就知道忧愁患害足以使人生存,安逸享乐足以使人灭亡的道理了。

文言文内容理解题,解题方法:

①引用原文句子回答;

②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

③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

三种方法,采用第一、二种方法回答的准确率一般会比较高。

14.【答案】【小题1】①停止;

​​​​​​​②只【小题2】治理国家就像栽种树木,不动摇它的根基,它就会长得枝叶繁茂。【小题3】治国以民为本,让百姓安居乐业。【解析】1.

(1)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实词)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本题要借助于平时的知识积累,因此平时要对文言词语归类记忆。解答此类题目时,如遇到课本中学过的,可运用联想法,结合语境,分析比较,做出选择,这两个词义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已”停止的意思,“惟”根据句子可知为“只”。

2.

(2)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能力。解答本题考生应对文言词语的意义用法烂熟于心、对重点词语解释要准确到位如,对文句语气(如“乎”表示的语气)、固定结构(由是)准确把握,要根据上下文推断句意,表达要顺畅。注意译准“夫”、“犹”等词,夫:发语词,引起下文的议论,无实在意义;犹:好像。所以翻译为:治理国家就像栽种树木,不动摇它的根基,它就会长得枝叶繁茂。

3.

(3)此题考查学生对课外文言文的整体理解能力,学生在解题时,应该先熟悉文章大概意思,然后再进一步了解文章作者的基本态度,想表达的主要思想。由“惟欲清净,使天下无事。遂得徭役不兴,年谷丰稔⑤,百姓安乐”可以看出唐太宗的治国之道是治国以民为本,让百姓安居乐业。

【参考译文】

唐太宗对侍臣说:“以前(隋炀帝)刚刚平定了京师,宫中的美女和珍奇玩物,没有一个院子不是满满的。隋炀帝内心仍旧不满足,不停地向民间索取美女及珍玩,并且东讨西伐,用尽兵力随意发动战争,老百姓不能忍受,于是导致了灭亡。这些都是我亲眼所见的。因此我从早到晚勤恳不息,只是希望不想东征西讨,不贪美女珍玩,使天下平安无事。于是就能不兴起徭役,年年庄稼丰收,百姓安居乐业。治理国家就像种树一样,根基不动摇,那么枝繁叶茂。帝王能不想东征西讨,不贪美女珍玩,百姓怎么会不安居乐业呢?”

在平时的学习中,我们要注意对文言文词语和句式的积累,在阅读中培养语感,尤其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