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皮肤病总论_第1页
中医皮肤病总论_第2页
中医皮肤病总论_第3页
中医皮肤病总论_第4页
中医皮肤病总论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五章皮肤病常见症状与辨证中医皮肤病总论第一节皮肤病的常见症状一、自觉症状及辨证自觉症状:是指患者主观感觉到的症状,自觉症状有瘙痒、疼痛、灼热、麻木、蚁走感等。(一)瘙痒瘙痒是一种可诱发搔抓和摩擦的不愉快的皮肤感觉。是最常见、最痛苦的。可由多种因素引起,有风、湿、热、虫、血虚、血瘀等。

常见类型:风痒、湿痒、热痒、虫痒、血虚血燥痒、血瘀痒。中医皮肤病总论(二)疼痛皮肤病有疼痛症状者不多,一般多由热邪(热甚则痛),寒邪、气滞或血瘀(痛则不通)。(三)灼热:热邪或火邪炽盛,炙灼肌肤所致。(四)蚁走感、麻木感:

蚁走感:与瘙痒感近似,但程度较轻,由虫淫或气血不和所致;

麻木感:常见于一些特殊的皮肤病如麻风病的皮损,为血虚或湿痰败血阻络,经脉失养,或气血凝滞,经络不通导致。中医皮肤病总论二、他觉症状及辨证他觉症状:皮肤上客观存在的,能看到、摸到或检查到的异常变化。包括原发性皮损和继发性皮损。(一)原发性皮损原发性皮损:是由皮肤病变直接产生的皮损。有斑疹、丘疹、风团、结节、疱疹、脓疱等。中医皮肤病总论1.斑疹

为局限性皮肤明显的色素变化,既不高起,也不凹下,抚之不碍手。大而成片的称斑片。有红斑、白斑(色素减退斑)、褐色斑。中医皮肤病总论辨证红斑:压之褪色,淡红斑多属风热;鲜红斑属血热。压之不褪色者,色红为血热;暗红属血瘀。红斑稀疏为热轻,密集为热重;深红、紫红为热毒炽盛。白斑:多由气血凝滞或血虚风邪所致。褐色斑:肝肾不足,或气滞血瘀。中医皮肤病总论2.丘疹

为高出皮面的实质性损害,形如小山丘,直径一般小于0.5cm,相互融合成扩大称为斑块。介于丘疹和斑疹之间的称为斑丘疹。丘疹顶端有小水疱称为丘疱疹。辨证:淡红色丘疹为风热,鲜红色为血热,皮色或淡褐色属风湿或脾虚湿蕴。中医皮肤病总论3.风团

为皮肤暂时性、局限性水肿,呈扁平隆起,常突然发生,迅速消退,消退后不留痕迹。辨证:色红为风热;色淡白者为风寒或血虚受风。中医皮肤病总论4.疱疹

为局限性高于皮面的空腔,内含液体。疱疹常发于红斑之上。含浆液的是水疱,含血液的是血疱,超过1cm者称为大疱。辨证:正常皮肤上的水疱属湿,红斑基础上的水疱属湿热,红斑、大疱、糜烂属热毒;血疱属血热或血毒。中医皮肤病总论5.脓疱

为局限性高于皮肤的空腔,内含脓液。其色呈浑浊或为黄色,周围常有红晕,疱破后形成糜烂,溢出脓液,结成脓痂。辨证:多因热毒所致。中医皮肤病总论

为界限清楚的实质性损害,或高于皮面,或陷于皮下,直径0.5cm以上。6.结节辨证:色红,发于下肢属湿热血瘀;暗红属于气滞血瘀;皮色或褐色属于痰湿凝结。中医皮肤病总论7.囊肿

为含有液体或粘稠物及细胞成分的囊样皮损。球形或卵圆形,触之有囊性感,大小不等。常见皮脂腺囊肿。辨证:痰湿。中医皮肤病总论(二)继发性皮损继发性皮损:是原发性皮损演变而来,或由于治疗、搔抓继发而来。有鳞屑、糜烂、溃疡、痂、抓痕、皲裂、苔藓样变、疤痕、色素沉着、皮肤萎缩等。中医皮肤病总论1.鳞屑为表皮角质层细胞已脱落或即将脱落的鳞片状碎屑。辨证:红斑上鳞屑属热盛生风;干燥性鳞屑属血虚或血燥;油腻性的鳞屑或痂屑属湿热。中医皮肤病总论2.糜烂为局限性表皮缺损,露出红色潮湿面,愈后不留疤痕。由疱疹破裂,浸渍处表皮脱落,或扣掉痂皮,或摩擦导致表皮破损引起。辨证:多属湿热。糜烂面有脓液属热毒。中医皮肤病总论3.溃疡

为局限性表皮层以下的皮肤缺损形成的疮面。皮肤缺损深达真皮或皮下组织,愈后留有疤痕。辨证:疮面红活,脓稠色黄,腐肉易脱,周围红肿属热毒。疮面灰暗,脓液清稀,腐肉不易脱落,疮面难收难敛,不知痛痒,属气血虚弱。疮面肉芽水肿属湿盛。

中医皮肤病总论4.浸渍

因皮肤角质层吸收较多水分导致表皮变软变白,摩擦后表皮易脱落而露出糜烂面。常见于足趾缝等皮肤皱褶部位,以及皮肤较长时间潮湿浸水所致。辨证:属湿,浸渍糜烂属湿热。中医皮肤病总论5.结痂皮肤渗液、滋水、渗血或脓液与脱落组织及药物等混合干燥后即形成痂。辨证:脓痂为热毒未清;血痂为血热或血燥;浆痂为湿热所致。中医皮肤病总论6.抓痕由搔抓将表皮抓破、擦伤而形成的点状或线状损害。辨证:多由风盛、血热、虫毒、血虚风燥所致。中医皮肤病总论7.皲裂皮肤弹性减低或消失后,在外力作用下产生的线状裂缝。多发生于皮肤纹理处,伴疼痛出血、皮肤干燥、角化。辨证:多由血虚风燥所致。

中医皮肤病总论8.苔藓样变为局限性皮肤增厚、粗糙,皮沟加宽、加深,形如皮革的损害,外形像苔藓。多由反复搔抓、摩擦引起。辨证:多由血虚风燥所致。

中医皮肤病总论9.瘢痕外伤后或溃疡愈合后形成的新生结缔组织,表面光滑,无正常皮肤纹理及附属器。增生性疤痕:高于皮肤表面,色红,质硬,有痒痛感,为局部气血凝滞不散所致。萎缩性疤痕:低于皮肤表面,色白,柔软,无自觉症状,为局部气血失和,皮肤失于濡养所致。10.色素沉着为原发性皮损消退后局部皮肤色素加深。辨证:局部气滞血瘀。

中医皮肤病总论11.萎缩

为表皮变薄,或真皮结缔组织、皮下组织减少。

表皮萎缩:皮肤变薄,半透明,正常皮沟变浅或消失,呈羊皮纸样;

真皮萎缩:局部皮肤凹陷,毛发变细或消失,但表皮纹理正常;

皮下组织萎缩:局部明显的凹陷。辨证:属气血亏虚,或脾肾不足,或气血瘀滞,皮肤失于濡养。中医皮肤病总论第七章皮肤病的常用中医治疗方法第二节内治法一、祛风法1.疏风清热:风热证。常用方剂:银翘散、消风散。2.疏风散寒:风寒证。常用方剂:麻黄汤、桂枝汤、麻桂各半汤。3.祛风除湿:风湿证、风湿热证。常用方剂:荆防败毒散、消风散。4.平肝熄风,重镇潜阳:血虚肝旺、肝风内动。常用方剂:天麻钩藤饮。中医皮肤病总论二、清热法1.清热泻火:实热证。方剂:白虎汤、导赤散、清胃散。2.清热解毒:热毒证。方剂:黄连解毒汤、五味消毒饮、泻心汤。3.清热凉血:血热证。方剂:犀角地黄汤、清营汤、化斑解毒汤、清瘟败毒饮。中医皮肤病总论三、祛湿法1.清热利湿:湿热证、暑热证。方剂:茵陈蒿汤、龙胆泻肝汤、萆薢渗湿汤。2.健脾化湿:脾湿证。方剂:除湿胃苓汤、参苓白术散。四、润燥法1.养血润燥:血虚风燥证。四物汤、当归饮子、二至丸、神应养真丹。2.凉血润燥:血热风燥证。方剂:犀角地黄汤、凉血消风散。中医皮肤病总论五、调理气血法1.理气活血:气滞血瘀证。方剂:桃红四物汤、血府逐瘀汤、通窍活血汤。2.活血化瘀散结:血瘀凝结证。方剂:大黄蛰虫丸。3.益气活血:气虚血瘀证。方剂:补阳还五汤。六、温阳法1.温经散寒通络:血虚寒厥证、风寒湿痹证。方剂:当归四逆汤、独活寄生汤。2.温阳散寒:疮疡阴寒证。方剂:阳和汤。中医皮肤病总论七、化痰软坚法:痰核证。方剂:海藻玉壶汤、二陈汤。八、补肾法1.滋补肝肾:肝肾阴虚证。方剂:六味地黄丸、左归丸、二至丸、七宝美髯丹。2.滋阴降火:阴虚内热证。方剂:知柏地黄丸、青蒿鳖甲汤。3.温补脾肾:脾肾阳虚证。方剂:肾气丸、右归丸、真武汤。中医皮肤病总论第三节外治法了解各种外用药剂型;熟悉各种剂型适应症;掌握外用药使用原则。

外治法可直接作用于皮损局部起到治疗作用。在临床应根据皮肤损害的表现选择适当的剂型和药物。在使用外治法时,同一皮肤病若皮损情况不同,外治的剂型、方药也不同;不同的皮肤病,若皮损表现相同,处理则可以相仿。常用剂型有溶液、粉剂、洗剂、酊剂、油剂、软膏等。中医皮肤病总论外用药物的剂型1.溶液功效:清洁、止痒、消肿、收敛、清热解毒。适应症(1)湿敷:适用于急性皮肤病,红肿明显、渗出较多或脓性分泌物多,或糜烂伴轻度痂皮性损害。(2)外洗、药浴:适用于瘙痒性皮肤病,无渗出糜烂者。2.粉剂(又名散剂)

功效:保护、吸收、蒸发、干燥、止痒。适应症(1)无渗出的急性或亚急性皮肤病。(2)溃疡、窦道腐肉未脱者。中医皮肤病总论3、洗剂(又名混悬剂、悬垂剂)

功效:清凉止痒、保护、干燥。适应证:无渗出的急性或亚急性皮肤病。4.酊剂(药酒)

功效:清凉止痒,解毒杀虫,活血通络,散瘀止痛。适应症:适用于无糜烂渗出的脚湿气、鹅掌风、体癣、牛皮癣(神经性皮炎)等。注意事项:凡急性炎症性皮肤病有糜烂者以及头面、会阴部皮肤薄嫩处禁用。中医皮肤病总论5.油剂(药油)

功效:润泽保护、清洁去痂、收敛生肌。适应症:亚急性皮肤病中有少量糜烂、渗出、结痂、溃疡的皮损。6.软膏

功效:保护疮面、润滑皮肤、清除痂皮、软化角质、促进吸收。适应症:一切慢性皮肤病具有结痂、鳞屑、皲裂、苔藓样变等皮损。注意事项:凡滋水较多、糜烂较重的皮损,不宜外涂或敷贴软膏。中医皮肤病总论7.乳剂(霜剂)功效:清凉止痒、润滑肌肤、促进吸收。适应症:亚急性、慢性皮肤炎症,干燥瘙痒性皮肤病。8.糊剂(药糊)功效:清凉止痒、干燥收敛、保护疮面。适应症:无渗出或伴轻度糜烂的皮肤病。中医皮肤病总论9.醋剂功效:收敛止痒、解毒杀虫、软坚散结、活血散瘀。适应症:限局性、慢性、肥厚角化性皮肤病。10.硬膏(膏药)功效:软化角质、散结消肿、促进吸收。适应症:限局性、孤立性、增生肥厚性皮肤病。中医皮肤病总论外用药物使用原则

皮肤病的外用药物使用原则是要根据皮肤损害的表现来选择适当的剂型和药物。1.正确选择药物剂型:根据病情不同阶段和不同的皮损来选择。(1)根据病情不同阶段选择

炎症急性阶段:仅有红斑、丘疹等无渗液,宜洗剂、粉剂、乳剂;大量渗液或红肿明显,宜溶液湿敷。

炎症亚急性阶段:渗液糜烂少,红肿减轻,有鳞屑结痂,用油剂、乳剂、糊剂。

炎症慢性阶段:有苔藓样变、浸润肥厚,角化过度,用软膏、硬膏、醋剂。

无明显炎症:如白驳风、油风,选用酊剂。中医皮肤病总论(2)根据不同的皮损选择丘疹、丘疱疹——洗剂、油剂、糊剂、乳剂;水疱、脓疱——溶液、洗剂、糊剂;糜烂、渗出——溶液、油剂、糊剂;结痂——糊剂、油剂、软膏;风团——洗剂;结节——软膏、硬膏;肥厚、苔藓样变——软膏、硬膏、醋剂、酊剂;鳞屑、抓痕——油剂、乳剂、软膏;皲裂、瘢痕——软膏、硬膏;溃疡——糊剂、油剂、软膏、散剂。中医皮肤病总论2.正确选择药物作用:根据病因病机、皮损辨证选择用药。如红肿、糜烂、渗出的皮损选用清热燥湿、解毒收敛的药物;疥疮选用杀虫止痒的药物。中医皮肤病总论3.外用药注意事项(1)注意控制感染:有感染时先用清热解毒、抗感染制剂控制感染,然后再针对原来皮损选用药物。(2)用药宜先温和后强烈:先用性质比较温和的药物,尤其是儿童或女性患者不宜采用刺激性强、浓度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