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页第一讲区域的开展阶段与差异考纲解读1.掌握区域概念的内涵和特征2.掌握不同区域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差异,不同开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知识导图一、区域的主要特征特征表现界线有虚有实区域具有一定的界线,这是进行区域划分、确定具体区域的根本依据。有的区域界线是明确的,有的区域界线是模糊的内部相对一致,区域间差异明显区域内部表现出明显的相似性和连续性,区域之间那么具有显著的差异性区域具有一定的特色区域具有一定的优势、特色和功能区域之间相互联系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一个区域的开展变化会影响到周边和相关的地区[方法点拨]用图形归纳法认识区域的主要特征。二、区域空间结构1.概念:指一个地区各种区域要素的相对位置关系和空间分布形式。2.影响因素:自然地理条件、社会经济活动、人口状况、城市化水平、区域开放程度和对外联系等。3.分类:乡村地域和城镇地域。4.空间分布:农业为面状;交通运输线路为线状和网络状;城市和工业为点状;城市群和工业区为岛状。三、区域产业结构1.概念:指三次产业及其内部的比例关系。2.影响因素:自然地理条件、经济开展水平、资源配置状况、劳动力素质等。3.表现:三次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三次产业的就业比重;三次产业的内部构成。4.趋势:在区域经济开展的过程中,由于资源配置的变化和人均收入的差异,劳动力表现出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的趋势。四、区域开展阶段1.以传统农业为主体的开展阶段区域社会经济开展水平低,传统农业占有较大的比重,工业以资源型工业和劳动密集型工业为主体,缺乏拥有雄厚实力的大型中心城市,现代化交通线路数量少,分布稀疏。2.工业化阶段第二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迅速上升,第三产业表现出加速开展的趋势。出现一系列规模较大的中心城市和工业基地。交通运输建设显著加快,区域对外开放程度逐步提高。3.高效益的综合开展阶段工业化、城市化推进到比拟高的水平,加工制造业向资金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全面升级。第三产业的增长速度和产值比重超过第二产业。高科技成为区域开展的主导力量。五、东、中、西差异1.划分依据:自然条件、经济根底、开展水平和对外开放程度。2.表现(1)eq\a\vs4\al(产业结,构差异)eq\b\lc\{\rc\(\a\vs4\al\co1(东部地带,加工制造业和第三产业相对兴旺,中、西部地带,农业经济在国民经济中还占有较大,比重))(2)eq\a\vs4\al(工业化,与城市,化差异)eq\b\lc\{\rc\(\a\vs4\al\co1(东部地带,外资企业、中外合资企业、民营企业已占,到相当大的比重,高新技术产业蓬勃开展,中、,西部以传统型工业为主体,从城市化水平来看,东部地带远高于中、西部地带))(3)eq\a\vs4\al(对外开,放的区,域差异)eq\b\lc\{\rc\(\a\vs4\al\co1(东部地带开放程度高,吸纳外资的能力强,中、西部对外开放程度比拟低,西部大开发以来,西部地区积极加强对外联系,成,功地与周边国家进行了广泛的经贸合作))六、南、北方差异1.划分界线:秦岭—淮河。2.表现(1)北方eq\b\lc\{\rc\(\a\vs4\al\co1(优势:平原面积广阔,森林、煤炭、石油、铁矿等资源丰富,限制性因素:水资源缺乏,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存在问题:面临调整产业结构、扩大对外开放、改善生,态环境等任务))(2)南方eq\b\lc\{\rc\(\a\vs4\al\co1(优势:热量丰富,水分充足,有色金属矿产、生物资源、,水力资源相当丰富,限制性因素:洪涝灾害、环境污染、山地丘陵区地形破碎,存在问题:人地关系日趋紧张))七、西部大开发1.范围:西部地带的10个省级行政区以及中部地带的内蒙古自治区和广西壮族自治区。2.优势:矿产资源、油气资源、水能资源、土地资源等丰富。3.缺乏:根底设施落后,人才、技术、资金匮乏。4.意义eq\b\lc\{\rc\(\a\vs4\al\co1(缩小我国东部与西部地带之间的开展差距,推动区域经,济的协调开展,实现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富裕,对于加强民族团结,保持社会稳定与边疆平安,扩大内,需,实施可持续开展战略,都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西部地带的资源优势变为经济优势,将潜在优势变为现,实优势,扩大国内市场需求,实施可持续开展战略))考点一区域特征分析区域地理环境是分析区域问题的根底,突出的区域地理特征更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分析区域地理特征时,主要遵循以下分析思路。1.明确区域地理特征的要素构成(1)自然地理要素构成构成要素包括内容地理位置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政治地理位置、交通地理位置等地形、地势地形类型、地势起伏、地形分布、主要地形区、特殊地形等气候气候类型、气候特征、气候因子、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等河流水文河网密度、水系分布、流向、流量及其变化、补给类型、含沙量等(2)人文地理要素构成构成要素包括内容经济特征经济开展水平、国民经济结构、工农业生产与分布、国际贸易等居民人种、人口及其分布、民族和宗教、文化等城市城市布局特点、城市区位因素、城市化水平、城市环境问题等交通交通运输线和交通枢纽、交通运输网密度、交通运输方式、影响交通运输布局的因素等2.综合分析区域地理特征1.(2023·河北二模)读中国建筑气候区划图,完成(1)~(2)题。(1)上图中()A.各区域是按照单一指标划分的B.各区域内部特征完全一致C.各区域的分布范围相当D.各区域之间的边界清晰明确(2)从a到d()A.现代楼房间距越来越大B.传统房屋窗户越来越小C.现代楼房高度越来越大D.传统房屋墙壁厚度越来越小解析:第(1)题,图中各区域是按建筑气候单一指标划分的;各区域内部特征并不完全一致;各区域的分布范围也不相同;气候类型本身具有过渡性,因此,图中各区域之间的边界具有过渡性,并不清晰明确。第(2)题,从a到d反映出我国从北到南地理环境的差异。从a到d,冬季正午太阳高度越来越大,现代楼房间距越来越小;从a到d热量条件越来越好,为了更好地散热,传统房屋的窗户越来越大,墙体越来越薄;现代楼房高度与经济开展水平密切相关,受自然环境影响不大。答案:(1)A(2)D考点二区域地理环境与区域开展阶段1.区域不同开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结合具体区域,沿着历史开展的过程,探究地理环境与区域开展的关系,从动态的角度进行分析。2.区域不同开展阶段的特征(以美国东北部工业区为例)3.区域不同开展阶段产业结构的变化在区域经济开展的过程中,由于资源配置的变化和人均收入的差异,劳动力表现出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的趋势。在此过程中,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区域开展水平产业结构变化特点三次产业的产值比重格局传统的农业区域,或开展水平较低的区域农业经济比重相当大,第一产业所占比重最大一、二、三或一、三、二工业区域,或加速推进工业化的区域随着工业化的加速推进,工业经济比重迅速上升,第二产业所占比重最大二、一、三或二、三、一开展水平较高的区域随着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尤其是效劳业的开展,第三产业的增长速度逐渐超过第二产业的增长速度。先进科技和信息、金融等成为区域开展的主导力量三、二、一区域不同开展阶段的限制因素和对策开展阶段以传统农业为主体的开展阶段工业化阶段高效益的综合开展阶段限制区域开展因素经济和城市化水平低,对外联系少,根底设施不完善生态环境和资源短缺问题日益严重;城市环境质量下降传统工业和劳动密集型工业衰落;原有矿产资源、土地、劳动力等优势消失区域开展的对策加快中心城市建设,提高辐射带动作用;加强对外联系,提高开放力度;完善交通等根底设施建设;承接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加强资源开发加快城市带的建设,发挥城市带的带动作用;加强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开展科技,加快产业转型和升级,向高科技工业和效劳业方向开展;调整产业布局,老工业进行改造;完善交通建设;治理环境;加强区际合作[学法指导]综合分析区域开展的方法区域开展是一个综合的过程。(1)从时间上看,区域开展呈阶梯式递进。一般分为三个阶段:初期阶段、成长阶段和衰落阶段。初期阶段主要表现为以传统农业为主体;成长阶段可分为工业化阶段和高效益的综合开展阶段。(2)从空间上看,区域开展是一个由点到线再到面的过程。(3)从产业结构上看,区域开展一般会经历由以第一产业为主到以第二产业为主,再到第三产业为主的过程,区域产业结构日趋优化、合理。(4)从人地关系上看,区域开展一般经历由人地关系根本协调,到明显不协调,再到人地矛盾最为剧烈,最后重新走向协调的过程。2.2023年12月,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安徽省主体功能区规划?(主要规划目标到2023年),从开发内容上将全省划分为农产品主产区、城市化地区和重点生态功能区(以下图)。完成(1)~(2)题。(1)图中代表重点生态功能区、城市化地区、农产品主产区的分别是()A.Ⅰ、Ⅱ、Ⅲ B.Ⅰ、Ⅲ、ⅡC.Ⅱ、Ⅲ、Ⅰ D.Ⅲ、Ⅰ、Ⅱ(2)三类区域中()A.区间人口迁移主要由Ⅱ区迁往Ⅰ区B.铁路建设本钱Ⅱ区一般大于Ⅲ区C.商业网点密度Ⅲ区一般大于Ⅰ区D.承接省外产业转移的主要是Ⅱ区解析:第(1)题,Ⅰ主体功能区大多沿河分布,较为分散,且多分布于地势平坦的地区,应为城市化地区。Ⅱ主体功能区主要分布在河流中下游冲积平原地区,所占面积比例大,应为农产品主产区,Ⅲ主体功能区内分布有山峰,说明区内地形为山地、丘陵。该主体功能区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年降水量较大,降水集中且多暴雨,山区易发生水土流失等生态环境问题以及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故Ⅲ主体功能区应为重点生态功能区。第(2)题,安徽省处于城市化加速开展阶段,人口迁移方向主要是由农村迁往城市,故A项正确;铁路建设本钱山区大于平原,B项错误;一般而言,商业网点密度平原大于山区,C项错误;城市化地区劳动力丰富,工业根底好,根底设施较为完善,有利于承接产业转移,D项错误。答案:(1)D(2)A考点三区域差异的比拟及影响因素比照不同的区域,找出区域间的差异,是分析各区域开展方向、采取因地制宜开发治理措施的前提。区域差异的分析那么应从区域组成要素特征的差异入手,同时注重要素间的联系。对区域差异影响因素的具体分析如下:1.自然环境因素差异及其成因(1)气候差异的形成(2)地貌差异的形成(3)水文差异的形成(4)土壤差异的形成不同的气候、植被及人类生产活动因素的差异造成了土壤类型、厚度、肥力、酸碱度的差异。(5)植被差异的形成不同的气候、地形、土壤、水文等因素造成植被数量、种类、形态等方面的差异。2.社会经济因素差异及其成因因素差异形成的原因农业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等自然条件差异→作物种类、耕作制度、产量等差异。市场、交通、劳动力、政策、科技等社会经济条件差异→机械化、生产率、商品率等差异工业资源、市场、劳动力、科技、交通、政策等差异→工业类型、规模等差异人口区域耕地、水资源等自然条件和经济开展状况、科技开展水平、开发历史等经济社会条件差异→人口规模、密度、增长速度等差异城市地形、气候、河流、资源、交通等差异→城市形态、数量、规模、开展水平等差异交通地形、位置、经济、科技、人口等差异→交通方式、通达度等差异3.阅读图文材料,答复以下问题。材料一河流是人类最重要的生存空间之一,对人类的生产、生活产生巨大的影响。材料二图甲为中亚某河流流域图,图乙为西伯利亚某河流流域图。(1)请比拟图中两条河流汛期出现的异同并简述其形成原因。(2)请比拟图中两个区域农业的空间分布特点及形成原因。(3)两图所示地区人口密度均比拟小,分析其人口稀少的主要自然原因。解析:第(1)题,据经纬度结合材料可知,甲河为塔里木河,位于内陆地区,主要补给水源为高山冰雪融水,属季节性河流。乙河为叶尼塞河,类似我国东北河流,有两个汛期。第(2)题,甲河位于暖温带内陆地区,乙河位于中高纬地区,限制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分别是水源和热量。第(3)题,世界上绝大多数人居住在中低纬度地区,而在气候温和、降水较多的平原和盆地地区,人口更为集中,中低纬度的临海地带往往形成人口稠密地区。干旱的荒漠、寒冷的极地、空气稀薄的高山高原、原始的热带雨林,人口稀疏。答案:(1)两河均有夏汛。甲河流:水量较小;冬季河流断流,夏季高山冰雪融水量多,属季节河流,且有显著日变化;有汛期,主要是夏汛,出现在7~9月。乙河流:有春汛和夏汛两次汛期,春汛来自于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为主要汛期;夏汛来自于雨水补给。(2)甲图农业区的分布:在山麓平原和盆地边缘(或沿河分布)的绿洲,以绿洲农业(灌溉农业)为特色。成因:在山麓平原和盆地的边缘有绿洲分布,土壤较肥沃,水源充足。乙图农业区的分布:主要集中在河流的中上游地区。成因:一方面由于纬度相对较低,热量相对较多,生长期较长,农作物可以正常生长;另一方面这一区域无沼泽分布,可以进行耕作。(3)甲流域深居内陆;大多为干旱的荒漠地区;乙流域位于亚寒带、寒带区域,气候寒冷。两区域经济都比拟落后。不管自然条件还是人文条件,环境人口容量都比拟小。考向一区域差异的比拟(2023·全国卷)读以下图,完成(1)~(2)题。(1)据图示信息可以推断()A.1月平均气温甲城市高于乙城市B.1月平均气温甲城市低于乙城市C.7月平均气温甲城市高于乙城市D.7月平均气温甲城市低于乙城市(2)图中甲、乙两城市分别位于()A.关中平原、浙闽丘陵 B.江汉平原、山东丘陵C.汉水谷地、黄淮平原 D.汾河谷地、松嫩平原[关键点拨]此题主要考查影响气温的因素,经纬网定位。影响气温的因素主要有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地形、洋流。根据图示的纬度可判断甲、乙两城市均位于我国大陆且大致同纬度,甲、乙两城市气温的差异主要在于地形。[听课笔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第(1)题,甲城市位于汉水谷地,受北部秦岭山地的阻挡,1月份来自北方的冷空气对甲城市的影响较小,而乙城市位于黄淮平原,地形阻挡作用不明显,受冷空气的影响较强,从而导致1月平均气温甲城市高于乙城市。第(2)题,根据图中的经纬度可以判断甲、乙两城市分别位于汉水谷地、黄淮平原。答案:(1)A(2)C考向二区域地理特征分析(2023·上海卷)中亚是我国推进“一带一路〞战略的重要合作伙伴,深入理解中亚地区自然地理环境和经济开展状况,有助于认识我国与该地区经济合作的重要性。读图,答复以下问题。分析中亚地区自然地理环境特征及其对该地区人文地理环境的影响。答案:地形、河流分布特征:总体上,该区东南高、西北低,东南部主要为高原、山地,东北部以丘陵为主,西部、南部以平原为主,该区河流多发源于东南部山区及东北部丘陵,主要依靠积雪和冰川融水补给,多为内流河,注入内陆湖泊。降水量分布及其原因:由于该区深居内地,远离海洋,降水量偏低,多数地区年降水量在300毫米以下,北部、东部地区夏季受到来自北冰洋和大西洋湿润气流的影响,年降水量在300毫米以上,东南部局部地区为迎风坡,年降水量偏高,在600毫米以上。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由于降水量和地形分布不同,农业生产类型也明显不同。北部降水量较高,平原耕地面积较广,有利于开展种植业,农业生产以小麦种植为主。中部、西部地势平坦,但降水量较低,以畜牧业为主。沿河谷地区光热条件好,昼夜温差大,河水较为充足,地势较为平坦,有利于开展灌溉农业,以棉花种植为主。对城市分布的影响:中亚地区城市多数分布于地势平坦的河谷地区。这是因为该地区绝大多数地区降水量偏低,主要依靠河流提供生产和生活用水。比照分析两区域地理环境差异的方法(1)要分析比拟两个区域地理环境的差异,首先要明确区域研究的内容①区域的特点eq\b\lc\{\rc\(\a\vs4\al\co1(资源特点:种类、数量、分布等,环境特点:优势问题、限制条件,社会经济特点:经济水平等,人地关系特点))②区域开展的条件eq\b\lc\{\rc\(\a\vs4\al\co1(空间特征,结构、地位和功能,区域竞争力,区域开展的外部环境))③区域的开展规划eq\b\lc\{\rc\(\a\vs4\al\co1(开展重点,可持续开展,开展方案与评价))(2)分析区域差异的一般步骤①分析区域开展的条件自然条件:包括地形、气候、植被、水文、资源等。社会经济条件:包括人口、经济、文化、历史等。②进行区域差异的比拟:包括区域开展条件、优势、限制条件等。③深层次分析各差异条件的原因。1.立足综合思维,考查区域差异(2023·江苏高考)以下图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不同时期人均GDP年均增长率变化图。读图答复下面两题。(双选)(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三大地区人均GDP年均增速的特征有()A.东部地区人均GDP年均增速一直领先全国B.中部地区人均GDP年均增速呈加快的态势C.1978~1990年,东中西三大地区人均GDP年均增速相同D.1978~1990年,西部地区与全国的人均GDP年均增速最接近(2)1978~2023年我国人均GDP年均增速变化反映了()A.改革开放对东中西部的影响呈现区域差异性B.根底设施的改善促进西部地区的开展不断加快C.全国人均GDP年均增速主要取决于中西部增速D.21世纪以来,三大地区经济开展水平的格局发生了变化解析:第(1)题,此题考查地理环境与区域开展。图示三个时期中部地区人均GDP年均增速由约7.2%→9.2%→13.5%,呈现明显的加速增长态势,那么B正确;图示1978~1990年,西部地区与全国的人均GDP年均增速最接近,故D正确。第(2)题,此题考查地理环境与区域开展。图示1978~2023年,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东中西三大地区人均GDP年均增长率不同,前期东部地区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而东部地区最先开放,故能表达改革开放对区域影响的差异性,那么A正确;2023年后,即西部大开发后,随着政策倾斜,西部地区的根底设施得以改善,使西部地区人均GDP增速明显加快,那么B正确;图示在2023年以前,全国人均GDP年均增速大于中西部地区,小于东部地区,说明全国人均GDP年均增速主要取决于东部增速,那么C项错误;进入21世纪以来,虽然人均GDP年均增速中西部地区大于东部地区,但经济开展水平仍然是东部地区高于中西部地区,故D错误。答案:(1)BD(2)AB2.立足地理实践力,考查区域的开展(2023·德州二模)读十八大后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导向及主要影响因素的变化图,完成下面两题。(1)图中现在和将来西部开发的战略导向M代表的是()A.市场导向型 B.技术导向型C.运输导向型 D.劳动力导向型(2)能够保障我国实现西部大开发战略导向变化的条件是()①加强交通、通信、水利等根底设施建设②充分发挥矿产资源优势,开展高耗能产值的工业部门③大力开展退耕还林、水土保持为重点的生态保护工程建设④充分发挥“沿边〞优势,大力开展“出口导向型〞工业部门A.①② B.③④C.②④ D.①③解析:第(1)题,从M的主要影响因素:信息、品牌,可看出表达的是市场;同时科技、人才也需要通过市场来配置,故战略导向M代表的是市场导向型。注意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相比,不具有人才、技术优势,故不能选择技术导向型为战略导向。第(2)题,西部开展最急需的是生态建设和交通、通信等根底设施建设。图示由资源依托型向M转变,需要有生态保护和根底设施建设来保障。答案:(1)A(2)D高考常考的图表系列析经典·悟真谛·知能提升(十六)区域开展过程示意图区域开展过程变化示意图为某区域不同开展时期的示意图,常以时间为轴线,常见的是某区域(或流域)开发过程示意图(如图1)。另外,还有能够表达区域开展过程的示意图(如图2),某区域在一定时间段内土地利用变化示意图(如图3)等。[常考图示]图1某流域开发过程示意图图2我国西南地区速生桉种植前、后变化示意图图3我国北方半湿润区某小流域不同时期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率图[判读技巧]1.定区域首先要根据题干、图名和区域定位法确定具体的区域,如由图名可知,图1中所示区域为某流域,图2为我国西南地区,图3为我国北方半湿润区某小流域。2.析变化仔细阅读图例,明确每个图例代表的地理事物,并在图中分析各个地理事物的变化及过程。如图1中的明显变化是:流域内植被不断减少,居民点明显增多;图2中的显著变化为:天然次生林、灌丛退化,沼泽萎缩,地下水位大幅下降。图3中的明显变化是:林地变化率最高,且为正值,说明林地增加多;耕地和草地变化率也很大但为负值,说明耕地、草地减少的多。3.推原因在以上两步的根底上,根据所学知识,推断分析区域地理事物变化的原因及影响。如图1中,随着流域的开发,森林大量砍伐,兴建居民点。图2中由于速生桉大量消耗地下水,地下水位下降,导致植被前后的变化。图3中由于林地的显著增加,后期该地生态环境会明显改善。[应用体验]1.以下图反映了我国东部某区域土地利用状况的变化过程,答复(1)~(2)题。(1)有关图中从阶段Ⅰ到阶段Ⅲ的表达,正确的有()①图中河流的丰水期流量增大,枯水期流量减小②图中城市人口比重增加,乡村人口比重减少③图示区域出现了逆城市化现象④图中河流夏季流量减少,冬季流量增大A.①② B.③④C.①③ D.②④(2)从阶段Ⅲ到阶段Ⅳ的开展过程中,影响图中农业生产空间结构变化的最主要因素是()A.政策 B.交通运输C.劳动力 D.市场解析:第(1)题,图中从Ⅰ到Ⅲ阶段,林地面积减少,森林修养水源的能力变差,河流的丰水期流量增大,枯水期流量减小;村庄由小城镇开展为中等城市,说明城市人口增加。第(2)题,从Ⅲ到Ⅳ时期,靠近城市的农业用地由耕地变为花卉及蔬菜用地,是城市人口增加,市场扩大的结果。答案:(1)A(2)D2.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以下各题。以下图为珠江三角洲某地三十年来土地利用和行政中心变化图。近年来,该地区在开展中相继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如城镇和工业过度集中、产业结构趋同、产业结构层次偏低等。(1)指出该地农业生产结构的变化及其主要原因。(2)根据图示信息,推测30年来该地区社会经济的主要变化。(3)针对开展中出现的问题,该地区在产业开展方面应采取哪些有效措施?解析:第(1)题,据图描述该地农业生产结构的变化,从农业用地、市场需求、土地劳动力价格等角度分析其主要原因。第(2)题,根据图示信息,从人口、城镇、产业、交通运输、生态环境等方面推测30年来该地区社会经济的主要变化。第(3)题,针对文字材料中反映的问题,从产业结构调整、产业转移和城镇间分工与合作等方面分析该地区在产业开展方面应采取的措施。答案:(1)变化:由水稻、桑蚕生产转向以蔬菜生产为主。原因:①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农业用地减少;②农产品市场需求发生变化(农业产业结构调整);③土地和劳动力价格上涨(农村劳动力流失)。(2)①外来人口大量增加;②城镇数量增多、规模扩大,城市化水平提高;③第一产业比重下降,第二产业(制造业)占主导地位,第三产业开展迅速;④交通运输条件改善,内外联系更加便捷;⑤生态环境恶化,环境污染加重等。(3)①将局部工业向周边地区转移;②推动产业升级,大力开展第三产业;③各城镇加强产业分工与合作,实行错位开展。常考综合题系列析经典·悟真谛·知能提升建模(十一)地理特征的描述1.位置特征=纬度位置(南北半球、热量带、气候类型)+经度位置(大洲或大洋归属,东、西岸及内陆,气候类型)+海陆位置(气候类型、交通通达度)+相对位置(下垫面环境的特殊性)。2.地形特征=地形类型及其分布+地势起伏(地势倾斜方向、坡度陡缓、相对高差)+海拔上下+特殊地貌(冰川、荒漠、黄土、海岸线曲折或平直)等。3.气候特征=气温(气温上下、日较差和年较差)+降水(总量、季节或年际变化)+水热组合(如雨热同期)。4.天气特征=气温(气压)上下+阴晴+雨雪(降水强度大小、雨区范围)+风(风向、风速)+光照。5.水文特征=水位+流量+汛期+含沙量+结冰期(凌汛)+落差+流速。6.水系特征=流向+流程+流域面积+支流多少+河网密度+河道深浅、弯曲、宽窄+水系形状。7.地表环境特征=地形地貌+气候(湿、热、冷、干)+植被状况+水系(河湖多少及其突出特征)。8.农业生产特征=农业地域类型+农业部门结构+农业生产对象+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单产高、低+商品率+机械化水平+地区生产专门化。9.工业生产特征=工业的兴旺程度+工业部门结构+工业技术水平+工业原料、市场的对外依赖程度等。10.区域地理特征=自然环境特征(位置、地形地势、气候、水文、植被、资源)+社会经济特征(产业活动、交通运输、城市、人口等)。[解答策略](1)把握描述方向和角度。明确描述的方向,即描述的对象在哪里、是什么;确定描述的角度,即从哪些方面来分析,确保要点全面无遗漏。(2)看图说话,读表归纳。从图表中获取有用信息,将文字与图表材料有机结合,以获得完整的地理特征信息。对图表信息归纳概括,结合问题进行必要的取舍,确保主次清楚、重点突出。(3)标准表达,描述专业。用标准的地理术语表达,“关键词〞不能丢而且要准确;答案组织点要全面,语言要简练,先主后次,层次清楚。(2023·大纲全国卷)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以下各题。黄麻适合在湿热的气候环境中生长。收获的黄麻在水中浸沤后,才能进行初加工以获取制作麻袋、麻布、纸张等的原料。图1中甲城市为世界最大的麻纺织工业中心,也是该地区联系河运和海运的重要港口。图2为甲城市的气候资料。(1)简述图示黄麻产区的气候特征。(2)简析图示黄麻产区的地形特征。(3)说明该地区有利于黄麻生产的水文条件。(4)分析甲城市开展麻纺织业的有利条件。[套用模型]第(1)题,据图从气温、降水两方面描述黄麻产区的气候特征,降水从总量和季节变化两个角度分析。第(2)题,从地形类型、地势起伏和上下变化来分析黄麻产区的地形特征,要根据图中等高线、水系分布来判断分析。第(3)题,答题应关注“水文条件〞的内涵和“黄麻生产〞的限定条件。根据文字材料可知,应从旱季灌溉、浸沤和水运三方面分析,要结合图示中的水系、旱季等信息判断推理。第(4)题,根据麻纺织业的特点,结合区域特征和图文信息从原料、运输、劳动力、工业根底等角度分析甲城市开展麻纺织业的有利条件。注意两点:一是基于区域特征的判断推理,如劳动力、工业根底;二是要表述具体,防止机械套用模板,如运输条件要从河运原料、海运产品两方面全面作答。尝试解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全年高温(各月均温都高于20℃);全年降水量大(达1600毫米以上),5~10月(6~9月)降水较丰(为雨季),11月至次年4月(10月至次年5月)降水较少(为干季)。(2)为(两)大河下游冲积平原和三角洲,(海拔低于200米)地势低平,自北(西北)向南(东南)(或自内陆向沿海)倾斜(或渐低)。(3)水网密,水量丰,便于运输;利于干季或干旱时对黄麻的灌溉;便于浸沤黄麻。(4)位于黄麻集中生产区(原料地);稠密的水系便于原料运输,连河通海便于产品外运;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麻纺织业为劳动密集型产业);工业根底好,麻纺织业的历史长、工艺精,有(技术好、经验丰富的)技术工人。(2023·安徽文综)根据图示和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以下各题。很多中药材生长习性独特,有的喜阴,有的喜光,有的喜湿,有的耐寒,有的耐旱,有的耐盐碱……甘肃省地理位置独特,是全国中药材资源大省,素有“天然药库〞“千年药乡〞之称。近年来,依托中药材,甘肃省制药、药膳食品、日化用品等工业蓬勃开展。(1)简述甘肃省地理位置的特点。(2)分析甘肃省种植中药材的区位优势。答案:(1)大致位于32°N~43°N,92°E~109°E,地处亚热带到中温带的过渡带;深居内陆,地处湿润区到干旱区的过渡带;地处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结合部,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和青藏高寒区三大自然区交汇处;地处西北地区重要的交通和经济走廊(“丝绸之路〞“欧亚大陆桥〞要道),毗邻新疆、青海、四川、陕西、宁夏、内蒙古并与蒙古国接壤,蒙古族、维吾尔族、藏族、回族等少数民族聚居区结合部。(2)自然地理环境具有过渡性、多样性的特点,适合多种中药材生长,中药材资源丰富;种植历史悠久,经验丰富;劳动力充足;产品质量好,中药材用途扩大,市场需求增加;地处西北交通要道;中药材加工技术进步;政府政策引导,推动中药材种植。
第二讲区域经济联系考纲解读1.掌握产业转移的规律及其对区域开展的影响2.理解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地理背景3.掌握资源跨区域调配的意义4.掌握我国几个重要的资源跨区域调配工程知识导图一、东、西部地区的经济合作二、资源跨区域调配1.南水北调工程东线工程中线工程西线工程调出地扬州附近的长江丹江口水库通天河、雅砻江及大渡河上游调入地天津及山东烟台、威海北京、天津黄河上游优点利用京杭运河,工程量小;黄河以北可自流全程可自流;水质较好水质好,对下游影响较小缺点黄河以南需逐级提水,黄河以南可自流,水质易受污染开挖新河道,工程量大地势起伏大,工程量大2.西气东输工程(1)主体工程的起止点:从新疆塔里木盆地的轮南到上海。(2)西气东输工程的主要意义:a.经济:缓解东部地区能源紧张状况,将西部地区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b.社会:带动城镇根底设施建设,增加就业时机。c.环境:提高东部地区的大气质量。3.西电东送工程(1)我国水能分布特点:90%的可开发装机容量集中在西南、中南及西北地区。(2)西电东送的三线工程。北线工程中线工程南线工程输出地黄河上游、晋陕内蒙古三峡、金沙江贵州、云南、广西输入地华北华东华南电力构成火电、水电水电水电、火电4.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对调出区和调入区的地理环境带来有利或不利的影响。(2)有利影响是主要的,不利影响可通过工程或技术等手段加以克服。三、产业转移1.沿海企业向内地的迁移(1)原因:寻求廉价资源和低本钱,会向内地迁移。(2)影响:对内地的生态环境造成不利影响。2.台湾省产业向祖国大陆转移(1)原因:投资环境的改善。(2)类型:劳动密集型和高技术产业。3.广东遥远地区的产业集群效应4.产业转移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1)区域产业开展与环境问题(2)产业转移与环境问题eq\x(兴旺地区)eq\o(→,\s\up7(劳动、资源密集型),\s\do5(环境污染))eq\x(欠兴旺地区)考点一资源跨区域调配及其影响1.资源跨区域调配的背景资源跨区域调配是在经济、社会开展必需的前提下进行的,根本原因是能源资源生产与消费的地区差异,而且已经对经济、社会开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因此资源跨区域调配的背景分析往往从资源调入地区和资源调出地区的经济、社会开展条件与资源配置状况入手。如以下图。2.资源跨区域调配的意义资源跨区域调配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地区经济、社会开展,因此其建设意义的分析要分别从资源调入地区和资源调出地区的生态环境改善、经济开展、社会进步等方面入手。分析如下:意义方面对调入地区的意义对调出地区的意义资源缓解资源短缺状况促进资源开发经济促进资源消费结构的调整形成资源相关产业链,增加经济收入社会带动相关产业和设施的完善带动地区城市化开展,提高生活水平生态环境改善生态环境,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利于生态环境保护3.我国重要的资源跨区域调配工程(1)南水北调调水路线西线中线东线水源区长江上游金沙江及其支流雅砻江、大渡河长江中游丹江口水库、三峡水库长江下游江苏扬州江阴段供水区西北干旱地区,重点是青、甘、宁、内蒙古、陕晋六省(区)京津、华北平原中西部及沿线湖北、河南局部地区黄淮海平原东部地区可调水量与水质调水量较小、水质最好调水量较大、水质较好调水量最大、水质较差地形、地势对调水线路的影响地形复杂,工程艰巨地势南高北低,水可自行流向北方黄河以南需动力提水,过黄河后顺地势北流现有可用设施差较好,有丹江口水库可利用好,有京杭大运河及沿线湖泊可利用(2)西气东输线路对调入地区的意义对调出地区的意义西气东输一线工程西起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轮南,途经甘肃、宁夏、陕西,在陕西省靖边与陕北气田连接,贯穿黄河后,经山西、河南、安徽、江苏到达上海。西气东输二线工程从霍尔果斯到广州、上海,途经13个省市自治区,干线全长4859km①缓解能源短缺,优化能源消费结构,促进东部经济开展;②推动天然气化工、发电等产业的开展;③东部地区进行西气东输工程的配套建设,带动东部城镇根底设施建设;④改变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提高清洁能源的使用比例,有利于改善东部地区的大气质量①将资源优势转变成经济优势,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②促进天然气加工业的开展,推动其向深加工、高附加值的方向开展;③推动根底设施建设,增加就业时机,并强力拉动相关产业的开展;④实现西部能源结构气化,在沿线农村推广使用天然气,缓解植被破坏带来的环境压力(3)西电东送线路(主力电源)对输入地的影响对输出地的影响北线:晋、陕、内蒙古(火电)和黄河上中游(水电)→环渤海地区①缓解能源紧张局面,促进经济开展;②改变能源结构,减轻环境污染;③减轻铁路运输压力①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②带动相关产业开展,增加就业时机;③缩小东西部差距,对社会安定起重要作用中线:三峡和金沙江(水电)→华东地区南线:南盘江、北盘江、红水河(水电)和黔、滇(火电)→珠江三角洲工业基地(4)晋煤外运类型主要线路东西运煤通道通往东北集通线、京包—京沈线、滨州线通往华北京包—京沈线、大秦线(在秦皇岛港出口)、石太—京石—京沪线(在天津港出口)、陇海线(在连云港出口)南北运煤通道宝成—成昆线、同蒲—太焦—焦柳线、京广线、京九线、京沪线沿海运煤通道以海港为枢纽1.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是把长江的水调往北方的调水工程,调水线路主要为大运河。读南水北调东线工程调水线路图,完成(1)~(2)题。(1)对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及其可能带来的影响,表达正确的选项是()①可以解决华北平原的盐碱化问题②有利于改善丙地大运河航运条件③丙至戊段可以自流引水④可缓解戊地的用水紧张A.①② B.③④C.①③ D.②④(2)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对长江可能带来的影响,表达正确的选项是()A.可提高社会对长江水质的关注B.可促使长江的泥沙向海洋输送C.可降低甲地咸水入侵发生的可能D.可改变长江口外海洋潮汐的规律解析:第(1)题,南水北调工程主要目的是缓解北方缺水的局面,且东线主要为大运河,大运河航运条件会有明显改善。图中丙、丁、戊的海拔分别为10m、40m、1m,因此,丁至戊河段可以自流引水,而丙至丁河段那么不能自流引水。应选D。第(2)题,南水北调东线输水后,可能导致取水处下游河段水量减少、水位降低,进一步可能产生海水倒灌入侵河道的现象,阻碍长江泥沙向海洋输送,因此排除B和C选项。长江口外海洋潮汐主要受月球引力、季风等因素影响,具有自身独特的规律,几乎不受南水北调工程影响。南水北调可提高社会特别是北方人们对长江水质的关注,应选A。答案:(1)D(2)A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分析方法我国先后实施了假设干资源跨区域调配工程,如南水北调、西电东送、西气东输等,而这些问题亦成为地理学科中较重要的问题。要掌握此类问题,需按以下思路进行分析:(1)资源跨区域调配原因的分析思路①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原因a.资源的地区分布差异。b.资源的地区供求关系差异。c.资源在区域间一般不具流动性。②调入地资源紧张的原因a.本地少。b.消耗量大(工农业兴旺,人口密集)。c.利用不合理(浪费、污染)。(2)某资源短缺问题解决途径的分析思路开源、节流(资源跨区域调配,寻找替代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防治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3)资源跨区域调配线路选择的分析思路①稳定的资源供给和市场消费能力。②新建线路短、施工难度小、建设本钱低。③平安系数高。④对沿线自然环境的影响小。考点二产业转移1.产业转移的规律(1)转移主体:先是劳动力密集产业和轻工业转移,然后是资金、技术密集产业和重工业转移。轻工业eq\o(→,\s\up7(积累资金),\s\do5(提高技术))重工业eq\o(→,\s\up7(加强根底工业),\s\do5(提高科技水平))高科技工业(初期)(中期)(后期)(2)转移方向:由兴旺国家或地区向开展中国家或欠兴旺地区转移。2.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有很多,其中劳动力、内部交易本钱和市场是影响国际产业转移的三个重要因素。在现实中,国际产业转移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对于影响国际产业转移的因素具体分析如以下图所示:3.中国产业转移路线示意图4.产业转移对区域开展的影响随着产业转移的发生,产业迁出区和产业迁入区在产业结构、生产分工、区域环境等方面均发生着变化,具体表现分析如下:2.(2023·山西质检)工业专业化指数,通常用来衡量某一地区工业专业化程度及其在高一级区域中的地位,数值越大表示专业化程度越高。读2023年江苏省工业专业化指数的区域示意图,完成(1)~(2)题。(1)甲、乙、丙、丁四地区中,符合产业转移规律的是()A.甲向乙转移 B.乙向丙转移C.丙向丁转移 D.丁向乙转移(2)有助于乙地区工业结构优化的措施是()A.产品专注国际市场 B.促进工业生产自动化C.营造创新的工业环境 D.降低劳动力工资水平解析:第(1)题,产业转移一般规律是低端产业由经济较兴旺地区转移到较落后地区。图中丁地区工业以资金技术密集型工业为主,说明该地经济较兴旺;而乙地区以劳动密集型工业为主,说明经济较落后。故丁向乙转移符合产业转移规律。第(2)题,乙地区以劳动密集型工业为主,资金技术密集型工业较少,应该优化工业环境,开展资金技术密集型工业,促进工业结构的优化。工业生产自动化可以提高效率,与工业结构优化无关。答案:(1)D(2)C考点三“一带一路〞和京津冀协同开展1.“一带一路〞(1)根本概况:“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一带一路〞贯穿亚欧非大陆,东面是活泼的东亚经济圈,西面是兴旺的欧洲经济圈,中间广阔腹地国家经济开展潜力巨大。(2)合作方向。①丝绸之路经济带重点方向是中国经中亚、俄罗斯至欧洲(波罗的海);中国经中亚、西亚至地中海。②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重点方向是从中国沿海港口过南海到印度洋,延伸至欧洲;从中国沿海港口过南海到南太平洋。(3)共建国际大通道和经济走廊。①陆上依托国际大通道,以沿线中心城市为支撑,以重点经贸产业园区为合作平台,共同打造新亚欧大陆桥、中蒙俄、中国—中亚—西亚、中国—中南半岛等国际经济合作走廊。②海上以重点港口为节点,共同建设通畅平安高效的运输大通道。中巴、孟中印缅两个经济走廊与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关联紧密,要进一步推动合作,取得更大进展。(4)合作重点。沿线各国资源禀赋各异,经济互补性较强,彼此合作潜力和空间很大。以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为主要内容。①政策沟通。加强政策沟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保障。沿线各国可以就经济开展战略和对策进行充分交流对接,共同制定推进区域合作的规划和措施,协商解决合作中的问题,共同为务实合作及大型工程实施提供政策支持。②设施联通。根底设施互联互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优先领域。努力实现区域根底设施更加完善,平安高效的陆海空通道网络根本形成,互联互通到达新水平。③贸易畅通。投资贸易合作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点内容。沿线国家和地区加快投资便利化进程,形成高标准自由贸易区,推动新兴产业合作,优化产业链分工布局,经济联系更加紧密。④资金融通。资金融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支撑。深化金融合作,推进亚洲货币稳定体系、投融资体系和信用体系建设。⑤民心相通。民心相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社会根基。传承和弘扬丝绸之路友好合作精神,广泛开展文化交流、学术往来、人才交流合作、媒体合作、青年和妇女交往、志愿者效劳等,为深化双多边合作奠定坚实的民意根底。2.京津冀协同开展(1)核心: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调整经济结构和空间结构,促进区域协调开展,形成新的增长极。(2)功能定位: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区域整体协同开展改革引领区、全国创新驱动经济增长新引擎、生态修复环境改善示范区。①北京: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②天津: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北方国际航运核心区、金融创新运营示范区、改革开放先行区。③河北:全国现代商贸物流重要基地、产业转型升级试验区、新型城镇化与城乡统筹示范区、京津冀生态环境支撑区。(3)空间布局:一核、双城、三轴、四区、多节点。①“一核〞即北京。把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优化提升首都核心功能、解决北京“大城市病〞问题作为京津冀协同开展的首要任务。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对象重点是疏解一般性产业特别是高消耗产业,区域性物流基地、区域性专业市场等局部第三产业,局部教育、医疗、培训机构等社会公共效劳功能,局部行政性、事业性效劳机构和企业总部等四类非首都功能。②“双城〞是指北京、天津,是京津冀协同开展的主要引擎。③“三轴〞指的是京津、京保石、京唐秦三个产业开展带和城镇聚集轴,这是支撑京津冀协同开展的主体框架。④“四区〞分别是中部核心功能区、东部滨海开展区、南部功能拓展区和西北部生态修养区。⑤“多节点〞包括石家庄、唐山、保定、邯郸等区域性中心城市和张家口、承德、廊坊、秦皇岛、沧州、邢台、衡水等节点城市,重点是提高其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和效劳能力,有序推动产业和人口聚集。(4)重点领域:京津冀交通一体化、生态环境保护、产业升级转移。3.加强区域协调和产业的区域分工,实现区域的错位开展,这是建设好城市群的重要举措。以下图示意我国某城市群不同区域间的产业开展方向及区域分工模式。据此完成(1)~(2)题。(1)以下城市群中,区域产业分工和区域开展目标定位最接近该模式的是()A.长江三角洲城市群 B.京津冀城市群C.海峡西岸城市群 D.珠江三角洲城市群(2)区域错位开展及产业分工有助于()A.扩大城镇总体规模 B.改善区域交通联系C.缩小区域开展差距 D.发挥区域特色优势解析:第(1)题,图中的知识型、资源型、加工型区域分别与北京、河北和天津相符,区际经济要素的流向也符合京津冀的实际,故B项正确。第(2)题,区域错位开展及产业分工有助于发挥各自的特色和优势,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D项正确。答案:(1)B(2)D考向一产业转移的规律和影响因素(2023·课标卷Ⅰ)我国是世界闻名的陶瓷古国。明清时期,“瓷都〞景德镇是全国的瓷业中心,产品远销海内外。20世纪80年代初,广东省佛山市率先引进国外现代化陶瓷生产线,逐步开展成为全国乃至世界最大的陶瓷生产基地。2023年,佛山陶瓷主产区被划入中心城区范围,陶瓷产业向景德镇等陶瓷产地转移。据此完成(1)~(3)题。(1)与景德镇相比,20世纪80年代佛山陶瓷产业迅速开展的主要原因是()A.市场广阔 B.原材料充足C.劳动力素质高 D.国家政策倾斜(2)促使佛山陶瓷产业向外转移的主要原因是佛山()A.产业结构调整 B.原材料枯竭C.市场需求减小 D.企业竞争加剧(3)景德镇吸引佛山陶瓷产业转移的主要优势是()A.资金充足 B.劳动力本钱低C.产业根底好 D.交通运输便捷[关键点拨]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由材料“20世纪80年代初,广东省佛山市率先引进国外现代化陶瓷生产线〞可知,此时正值改革开放;由材料“佛山陶瓷主产区被划入中心城区范围〞可知产业要转移;由材料“景德镇瓷都〞可知,景德镇陶瓷业历史悠久。[听课笔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第(1)题,与景德镇相比,佛山在20世纪80年代并不具有市场优势,故A项错误;两地相比,景德镇瓷业最初是在原材料产地的优势上开展起来的,所以佛山陶瓷产业的开展并不是因为原材料充足,故B项错误;陶瓷产业对劳动力的素质要求不高,故C项错误;材料提及,20世纪80年代初,佛山率先引进国外先进生产线并迅速开展,成为全国乃至世界最大的陶瓷生产基地,那么引进国外先进生产线,得益于国家开放政策首先在此实施,故D项正确。第(2)题,陶瓷产业是高污染产业,由于佛山陶瓷主产区被划入中心城区范围,地价上涨、环保压力等因素促使该主产区产业结构进行调整,进而促使该主产区的陶瓷产业向外转移,故A项正确。第(3)题,景德镇是世界闻名的“瓷都〞,技术水平高,制瓷历史悠久。所以其吸引佛山陶瓷产业转入的主要优势是产业根底好,故C项正确。资金、交通是佛山的优势,故排除A、D项。佛山陶瓷产业的转移不是因为劳动力因素,故B项错误。答案:(1)D(2)A(3)C考向二产业升级与产业转移(2023·课标卷Ⅲ)与2023年相比,2023年上海市常住人口减少了10.41万人,外来常住人口更是减少了14.77万人,这是20年首次出现的人口负增长。调查发现减少的外来常住人口主要流向上海周边的中小城市。上海市已制定“十三五〞期间人口增长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的策略。据此完成(1)~(3)题。(1)导致2023年上海市外来常住人口减少的主要原因是近年来上海市()A.产业转型升级 B.食品价格大增C.环境质量下降 D.交通拥堵加重(2)上海市减少的外来常住人口多流向周边中小城市,主要原因是这些中小城市()①效劳设施齐全②承接了上海市转移的产业③适宜就业时机多④生态环境较好A.①③ B.①④C.②③ D.②④(3)今后,上海市引进的产业从业人员将主要分布在()A.资源密集型产业 B.劳动密集型产业C.资金密集型产业 D.知识密集型产业解析:第(1)题,此题考查产业升级和转移。由材料可知,上海外来常住人口主要流向上海周边的中小城市,应该是由其产业转型升级所致,A项正确。第(2)题,此题考查产业转移。上海市产业升级,其周边中小城市承接了从上海市转移出来的产业,从而为外来常住人口提供适宜的就业时机,故外来常住人口多流向周边中小城市。第(3)题,此题考查人口迁移。由材料信息可知,上海市已制定“十三五〞期间人口增长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的策略,故今后上海市引进的产业从业人员将主要分布在知识密集型产业。答案:(1)A(2)C(3)D产业转移的原因分析产业转移的根本目的是降低生产本钱,扩大市场,最大限度地获取利润。其目的相同但其原因或影响因素却并不相同,具体分析如下:(1)国际产业转移的原因分析从产业转移的规律分析,兴旺国家向开展中国家进行产业转移主要是因为:①本国开展制约性增强;②开展中国家资源优势明显,兴旺国家为了充分利用开展中国家的优势资源;③开展中国家人口众多,消费能力强,市场需求量大。具体原因分析如下:(2)区域产业转移的原因分析区域产业转移一般发生于区域内部,但也存在由区域间资源优势差异而引起的产业转移。因区域之间存在经济总体水平的差异,兴旺地区的产业开展速度快、产业结构调整进程快,为使区域经济均衡开展,兴旺地区向欠兴旺地区转移局部产业、资金或技术,带动欠兴旺地区的经济开展,这一方面原因是国际产业转移所不具有的,如广东将珠三角地区的产业向粤北、粤西、粤南地区转移,就是为了使广东省整体经济均衡开展。1.立足地理实践力,考查资源跨区域调配(2023·郑州二模)加利福尼亚州通过水道工程向南部输水,费德河上的奥罗维尔水库是其重要水源地。奥罗维尔大坝西部修建有混凝土加固的主溢洪道和土质坡面的紧急溢洪道。2023年2月初,费德河流域连降暴雨,库区水位持续上升,在主溢洪道泄洪期间,因混凝土基底出现坑洞并呈现上延趋势,不得已以较小的流量进行泄洪,而水位持续上升超过了紧急溢洪道的堰顶,局部库容通过紧急溢洪道进行泄洪。以下图中左图为加利福尼亚州水道工程示意图,右图为大坝结构图。读图答复(1)~(3)题。(1)加利福尼亚州南部需要奥罗维尔水库大量供水的季节是()A.春季 B.夏季C.秋季 D.冬季(2)2月初,费德河流域连降暴雨时,该流域受()A.赤道低气压带控制 B.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C.信风带影响 D.西风带影响(3)启用紧急溢洪道泄洪会()A.降低水库泄洪量 B.加剧主溢洪道溯源侵蚀C.减少紧急溢洪道水土流失 D.加大费德河下游泥沙含量解析:第(1)题,从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看,加利福尼亚州南部属于地中海气候,夏季降水少、蒸发强、水资源紧张,故夏季需水量最大。第(2)题,费德河流域2月受西风带影响,又位于山地迎风坡位置而降水多,故多暴雨。第(3)题,主溢洪道是混凝土加固而成,而紧急溢洪道是土质坡面的,那么开启紧急溢洪道泄洪,会加大流水对坡面的侵蚀,从而使河流含沙量增大,D正确。答案:(1)B(2)D(3)D2.立足人地协调观,考查产业转移(2023·日照一模)近年来,我国制造业开展出现新的特点:一方面,制造业的“西进运动〞渐成燎原之势;另一方面,东部沿海地区机器代人的情况突出,有的工厂已实现关灯生产。据此完成下面三题。(1)东部沿海地区制造业逐渐失去的区位优势主要是()A.劳动力本钱 B.能源资源C.环境承载力 D.市场需求(2)东部沿海地区工厂使用机器人的影响是()①加速工厂向中西部转移②提高劳动生产率③降低对工人的素质要求④减缓企业用工荒A.①② B.②④C.①③ D.③④(3)关于制造业“西进运动〞的表达,正确的选项是()A.促进东部地区城市化开展B.增加东部地区的环境压力C.带动人口大规模向西迁移D.促进东、西部产业分工与合作解析:第(1)题,东部地区劳动力价格不断上升,劳动力本钱增加,制造业逐渐失去原有的区位优势,A正确。东部地区本来就没有能源资源优势,B错误。东部地区的环境承载力和市场需求量仍然比拟大,C、D错误。第(2)题,东部沿海地区工厂使用机器人可以24小时工作,提高劳动生产率,减少劳动力的数量,减缓企业用工荒,B正确;东部沿海地区工厂使用机器人解决工厂用工问题,减少工厂向中西部转移,但是对工人的素质要求较高,A、C、D错误。第(3)题,制造业“西进运动〞促进西部地区城市化开展,不利于东部地区城市化开展,A错误;东部地区工厂减少,排放污染物减少,环境压力减小,B错误;“西进运动〞不会带动人口大规模向西迁移,C错误;因为工厂向西迁移,必然增加和东部地区的联系,促进东、西部产业分工与合作,D正确。答案:(1)A(2)B(3)D高考常考的图表系列析经典·悟真谛·知能提升(十七)产业转移示意图产业转移示意图主要反映产业转移方向目的地和分布的一种图示,该图示往往以区域图为载体,或以统计图形式呈现,综合考查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产业转移的影响和区域地理特征等。[常考图示][判读技巧]分析产业转移要紧紧抓住两点:一是分析工业部门的特点和地区的差异。如图1所示,作为重工业,首钢搬迁可优化产业结构,促进首都职能转变,减轻首都环境污染,提高环境质量,缓解首都交通拥堵和用地紧张,便于城市合理规划。二是把握影响产业转移的主要工业区位因素。(1)兴旺国家到开展中国家投资建厂,主要是利用廉价劳动力资源,其次是占领当地市场,再次是利用地价廉价的优势。如图2劳动密集型产业由美国转移到日本,再到亚洲四小龙、东盟,最后到中国、越南,就是充分利用当地廉价劳动力资源。图4所示家用电器工厂由墨西哥转移到我国,那么是看中了我国庞大的消费市场。(2)开展中国家到兴旺国家投资建厂,主要是利用兴旺国家的技术优势、信息优势、避开关税壁垒等因素,如图3所示我国某工业公司向异国开展的过程。[应用体验]1.(2023·衡水一模)2023年2月10日习近平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九次会议上指出: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推进京津冀协同开展,是一个巨大的系统工程。以下图是京津冀各城市与北京经济联系指数图,指数越大,城市之间经济流量越大。读图答复下面两题。(1)京津冀各城市与北京经济联系指数图显示()A.廊坊指数高与距离北京近无关B.各城市与北京经济联系的强度主要取决于城市等级、距北京远近C.北京的对外辐射与距离呈正相关D.北京对冀各城市产业转移力度大(2)从区域开展的角度看()A.区域竞争互补,发挥京、津双核作用B.冀大力开展种植业为京、津效劳C.将京、津大量污染产业转移到冀D.减弱北京与天津两城市间的联系解析:第(1)题,由图可以看出:京津冀各城市与北京经济联系指数天津最大,但并不与距离呈正相关;河北各地区的经济开展不平衡,北京对河北各城市的产业转移力度不同;廊坊指数高与距离北京近有关;各城市等级、距北京远近极大地影响其与北京经济联系强度。第(2)题,将京、津大量污染产业转移到冀,也会影响到京、津地区,不可取;天津经济外向性强,与北京形成东西照应,减弱北京与天津两城市间的联系不可取;区域竞争互补,发挥京、津双核辐射作用,带动京津冀区域开展;冀应注重接收京、津的产业转移,与京、津形成互补,不能以开展种植业为目标。答案:(1)B(2)A2.(2023·课标卷Ⅱ)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日本家电企业将组装工厂向其国外转移。以下图示意日资家电组装工厂转移目的地随时间的变化。据此完成(1)~(3)题。(1)影响日资家电组装工厂不断转移的主要因素是()A.市场规模 B.劳动力本钱C.原材料本钱 D.技术水平(2)20世纪90年代末,越南对日资家电组装工厂的投资吸引力已超过中国,但其日资家电组装工厂数量却远少于中国,主要原因是中国()A.市场规模大 B.技术水平高C.劳动力素质高 D.根底设施水平高(3)在日资家电组装工厂向越南等国家转移的背景下,中国家电产业的开展战略是()A.加大政策支持,吸引日资回归B.进口越南产品,替代国内生产C.扩大生产规模,保持价格优势D.加强技术研发,培育竞争优势解析:第(1)题,此题考查产业转移的因素。家电组装工厂是劳动力导向型工业,为了获取最大利润,工厂不断向拥有大量廉价劳动力的地区转移,故B项正确。第(2)题,此题考查工业区位因素以及比拟分析问题的能力。越南劳动力本钱低,对日资家电组装工厂投资吸引力大,但其日资家电组装工厂数量却远少于中国,主要是因为中国有巨大的市场,A项正确。家电组装工厂的技术来源于日本,B项错误。中国的劳动力素质高,根底设施水平高,生产本钱也较高,因此对日资家电组装工厂吸引力下降,故C、D项错误。第(3)题,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二零二五年度二手车买卖合同售后服务协议范本3篇
- 兼职讲师TTT培训
- 2025版公司股东借款合同:本金归还及利息结算3篇
- 2024汽车租赁合同的范本
- 2025年度济南存量住宅买卖合同模板2篇
- 2024年打印机租赁与行业定制化解决方案合同3篇
- 2024版期权激励协议书
- 2025年度生态保护区施工环境保护合同
- 松鼠教室课程设计
- 2025版zfcxjs.tj.gov.cnsylmRSS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与运营合同3篇
- 形势任务教育宣讲材料第一讲——讲上情
- 物业安全员考核实施细则
-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教育发展基金会筹备成立情况报告
- 第四章破产法(破产法)教学课件
- PE拖拉管施工方案标准版
- 7725i进样阀说明书
- 铁路建设项目施工企业信用评价办法(铁总建设〔2018〕124号)
- 时光科技主轴S系列伺服控制器说明书
- 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 毕业设计论文 年产240万平方米釉面地砖陶瓷工厂设计
- 社会组织绩效考核管理办法
- 密封固化剂配方分析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