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民族史-羌族与氐族_第1页
西北民族史-羌族与氐族_第2页
西北民族史-羌族与氐族_第3页
西北民族史-羌族与氐族_第4页
西北民族史-羌族与氐族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西北民族史3/1/20231西北民族史古代西北地区的主要少数民族匈奴鲜卑突厥西域各族吐谷浑蒙古藏族羌族回鹘氐族党项3/1/20232第三章:羌族

3/1/20233第三章:羌族第一节先秦两汉时期的羌族羌族一、羌族的起源和先秦时期的羌族二、西汉时期的羌族;三、东汉时期的羌族反抗民族压迫的斗争3/1/20234羌族的起源和先秦时期的羌族羌族的起源仰韶文化末期,黄河中游出现了炎、黄两大部落。炎帝姜姓,姜、羌本一字之分化,是母系社会与父系社会的不同表达,甲骨文中亦常互用。姜、羌均像头戴羊角头饰之人,代表以羊为图腾的起源于我国西北的原始游牧部落。甲骨文。甲骨文中有一个也是唯一一个关于民族(或氏族、部落)称号的文字,即“羌”,是中国人类族号最早的记载。3/1/20235羌族的起源和先秦时期的羌族羌族的起源《说文·羊部》:“羌,西戎牧羊人也,从人从羊,羊亦声。”羌,属他称,即当时中原部落对西部游牧民族的泛称。《史记·五帝本纪》云:“迁三苗于三危,以变西戎。”《后汉书·西羌传》说:“西羌之本出自三苗,羌姓之别也。其国近南岳。及舜流四凶,徙之三危,河关之西羌地是也。”善于治水的古羌后裔,华夏族人大禹继任部落联盟总首领。3/1/20236羌族的起源和先秦时期的羌族仰韶文化末期(约公元前3000年左右),黄河中游出现了炎、黄两大部落。炎帝姜姓,姜、羌本一字之分化,是母系社会与父系社会的不同表达,甲骨文中亦常互用。姜、羌均像头戴羊角头饰之人,代表以羊为图腾的起源于我国西北的原始游牧部落。根据历史记载和地域来说,商周时代生活在陕甘青地区的居民主要是戎羌,戎是羌人中较早转入农耕的部分,戎居东而羌偏西。3/1/20237羌族的起源和先秦时期的羌族古代羌族主要活动在西北的广大地区,迁徙到中原地区的羌族大多华夏化。今甘肃、青海的黄河、湟水、洮河、大通河和四川岷江上游一带是古代羌族的活动中心。羌族是殷商王朝的“方国”。商王朝中也有羌族首领担任官职,武丁时期就有羌可、羌立作商王朝的祭祀官。传说姬姓周的始祖“弃”的母亲姜源是姜部落之女,姬姓周和姜姓羌应是互为婚姻的两大集团。周与姜、羌联盟是武王灭商的重要条件。3/1/20238羌族的起源和先秦时期的羌族周朝立国以后,把一些姜姓羌人分封到中原地区,如分封在今山东的齐国,分封在今河南许昌、南阳一带的申、吕、许都是姜姓国。周时进入中原的这部分姜姓羌人,历西周之世,已基本上与华夏人相融合,成为华夏族的重要组成部分。周平王东迁以后,一些以羌人为主体的羌戎大量迁入中原地区。“自陇山以东,及乎伊、洛,往往有戎。”据蒙文通先生考证,晋国大夫中有不少人是依靠羌戎的力量壮大起来的,晋国因和戎而称霸,大量的羌人也融入晋人之中。春秋战国时期,居住在甘肃、青海黄河上游和湟水流域的羌人仍处于“少五谷,多禽畜,以射猎为事”的状态。文献记载了这部分羌人由射猎进到田畜的传说。《西羌传》说秦厉公时羌人无弋爰剑被俘,逃回后教羌民“田畜”。此后羌族进一步发展和分化。3/1/20239羌族的起源和先秦时期的羌族《西羌传》说:“至爰剑曾孙忍时,秦献公初立,欲复穆公之迹,兵临谓首,灭狄、戎,忍季父卯畏秦之威,将其种人附落而南,出赐支河曲西数千里,与众绝远,不复交通。其后子孙分别各自为种,任随所之,或为旄牛种,越嶲羌是也;或曰白马种,广汉羌是也;或为参狼种,武都羌是也。”从河湟流域向西南迁徙的诸羌与当地原居民逐渐融合而发展为今天藏缅语族诸民族。春秋时的义渠羌部落建立了义渠国,其领域包括今甘肃东部、陕西北部、宁夏及河套以南地区。后为秦所灭。3/1/202310羌族的起源和先秦时期的羌族3/1/202311汉魏时期的羌族的分布汉代,羌人分布很广,从地域划分,有东羌和西羌两大类。进入中原的东羌人已基本上与汉族融合,未进入中原的羌人大部分分布在今甘、青河湟地区,已进入奴隶制社会。此时,在新疆塔里木盆地南沿有若羌等羌人部落,在雅鲁藏布江流域有发羌、唐牦等羌人部落。汉代居住在西南地区的羌人,有牦牛羌、白马羌、参狼羌、青衣羌和冉(马尨)羌等众多部落。牦牛羌分布在沈黎郡,郡治在今四川汉源县清溪镇;牦牛羌也称越嶲羌。汉越嶲郡在安宁河、金沙江以至雅砻江流域,都是羌人聚居地。牦牛羌以西,今甘孜州东南部有白狼等羌人部落。3/1/202312汉魏时期的羌族的分布3/1/202313西魏时期的羌族的分布白马羌主要在今四川绵阳地区西北部和甘肃武都地区南部,这些地区属蜀郡北部都尉和广汉属国都尉,故又称广汉羌。冉马尨部落分布在岷江上游和四川西北部的广大地区。魏晋南北朝时期,氐人符坚建立前秦政权,南安羌人姚长建后秦政权。这时期,陇西有宕昌羌,川、甘边境和岷江上游有邓至羌。3/1/202314西魏时期的羌族的分布从东汉到西晋末年,北方的大部分羌人已基本融入汉族之中。隋唐时期,活动在甘青和川藏高原的羌人有党项羌、东女、白兰、西山八国、白狗羌、附国等羌人部落。上述诸羌多数被吐蕃所融合。活动在甘、青以至川西北的党项羌,在1038年建立西夏王朝。公元1227年为蒙古所灭。宋代以后,北方地区的羌人与汉族和其他民族融合,南迁的羌人和甘、青、川交界地区的西山诸羌,一部分融合于藏族,一部分成为今日羌族的来源之一。3/1/202315羌人的社会经济和风俗习惯(一)社会经济

先秦时西羌的社会经济以游牧业为主。《后汉书·西羌传》载:“滨于赐支,至乎河首,绵地千里……所居无常,依随水草。地少五谷,以产牧为业。”相传西羌农耕,是从无弋爰剑开始的。爰剑被秦掳为奴,在秦地学得农耕和畜牧技术,逃回河湟,传授给羌民,改变了原始射猎生活,史又载:“河湟间少五谷,多禽兽,以射猎为事。爱剑教之田畜,遂见敬信,庐落种人依之者日益众。”除河湟地区外,凡羌民迁徙所及之地,即种麦麻,以充衣食之源。陇西、北地、南安、沓中等地羌民皆种谷麦。3/1/202316羌人的社会经济和风俗习惯畜牧业在羌族中仍居于重要地位,分游牧和定居畜牧两种。如婼羌,随畜逐水草,过着游牧生活;与射猎、采集联系在一起的,大半过着游牧或半定居生活。直至近代,青海、四川西北一些已藏化之羌人,仍以游牧为业,随季节而迁徙。羌人的手工业亦达到一定水平,除制造日常生产、生活用品外,还能制造车辆及武器。西羌在西汉时已经使用铁矛、弓箭等武器,除从战争中掠得以外,大多为羌人自己制造,其品种有铠、弩、刀、矛、战楯、匕首等。

3/1/202317羌人的社会经济和风俗习惯(二)社会组织结构

河湟羌在先秦时尚处于原始公社母系氏族制向父系氏族制过渡阶段,过着狩猎游牧生活。与此相适应,分散为若干部落、氏族。同祖12世后分立为氏族相互通婚,氏族部落间各为生业,互相掠夺,血亲复仇盛行,唯当对外作战时,才暂联合,一致对外。不立君臣,无相长一,强则分种为酋豪,弱则为人附落,更相抄暴,以力为雄,杀人偿死,无它禁令。”秦厉公时,羌人在无弋爰剑率领下,社会经济有了一定发展,形成为部落联盟。首领称酋或豪,阶级分化日趋明显。3/1/202318羌人的社会经济和风俗习惯(二)社会组织结构

爰剑子孙代代相承而为河湟羌人的首领,与长子继承制或兄终弟及制有很大差别,因为诸子诸孙都有统治的继承权,势必多分家支,以至愈分愈细,史称“自爰剑后,子孙支分凡百五十种”,部落内最初是兵民合一,平时畜牧农耕,战时荷戈出战。至东汉,已从一般羌民中分离出不少从事作战防务专业的士兵,战术“长在山谷,短于平地,不能持久,而果於触突,以战死为吉利,病终为不祥”。多骑兵,“日行数百,来如风雨,去如绝弦”。3/1/202319羌人的社会经济和风俗习惯(三)婚姻家庭

羌人在无弋爰剑以前,虽已进入父系制氏族社会,但母系氏族制的残余仍保留着,氏族以父名母姓为种号。至爰剑以后的种姓,全以父系为种号。有的部落还出现父子联名制,如烧当羌就是一个比较典型的例子:

同种内部12世之内,不得相互婚姻。在家庭中保留收继婚.即所谓“父没则妻后母,兄亡则纳。”对于种姓繁衍,维持家庭稳定起了一定作用,故“国无鳏寡,种类繁炽。”3/1/202320羌人的社会经济和风俗习惯(三)婚姻家庭

家庭实行父系家长制,父死子继,女儿一般无继承权,若绝嗣,财产由父系近亲继承,不过母系制的残余尚存,妇女在家庭及社会上往往受到尊重。如烧何女豪酋比铜钳,“多智算,为种人所信向,皆从取计策。”迷唐的祖母卑缺曾充作迷唐的使节,至护羌校尉聂尚处交涉。豪富羌酋往往多娶妻妾。3/1/202321羌人的社会经济和风俗习惯(四)衣食住行

羌人居住主要为土屋和帐幕两种。汉代西羌居塞内者,称守塞羌,兼以农为业,大都居住土屋,其特点是织牛羊毛和以泥土,覆于屋顶。汶山郡的羌民“累石为室,高者至十余丈,为邛笼”以自卫。但移内郡者,亦有仍居穹庐的,例如北地郡的滇零羌等。羌人披发左衽,“女披大华毡,以为盛饰。”南北朝,羌人受吐谷浑影响颇大。《南史·夷貊传》称吐谷浑国的服饰为“著小袖袍,小口袴,大头长裙帽,女子被发为辫”。当时羌人的装饰似与吐谷浑类似,并以狗皮为贵,“一狗皮值数十匹”。

3/1/202322羌人的社会经济和风俗习惯(四)衣食住行

羌人的饮食,以畜牧为主的,以酒、乳、牛、羊肉为多,“羌煮貊炙”之法早已传入内地。《东观汉记》提及窦固“在边数年,羌胡亲爱之。羌胡见客,炙肉未熟,人人长跪前割之,血流指间,进之于固。固辄为啗,不秽贱之,是以爱之如父母”。而居于塞内农牧兼营或以农业为主的羌人,则以粮食、蔬菜为主。羌人死亡主要实行火葬。《庄子》云:“羌人死,燔而扬其灰。”《后汉书·西南夷传》则提及汶山郡的羌民“死则烧其尸。”茂县、汶川之羌民直至1949年前,各寨都有火葬场。一般人死后三天即行火化。在未焚前,棺殓尸身,请巫师诵经,然后抬棺至火葬场,四周堆放干柴连棺木火焚。而死者亲属则围坐哭号,并唱丧歌、跳丧舞、喝丧酒以志永别。火熄后,收其骨灰,盛于小匣内,埋入土中或藏在崖穴中。3/1/202323羌人的社会经济和风俗习惯羌人在佛教传入前主要信仰巫术,崇敬鬼神。而巫师与部落首领则往往是合二为一的。祭山、还愿、占卜、安神、驱鬼、治病、除秽、招魂、消灾以及男女婚姻、新生婴儿命名、超度死者等,均离不开巫师。羌人信仰佛教,青海地区羌人始于公元5世纪后半叶,即吐谷浑拾寅时。3/1/202324羌人的社会经济和风俗习惯3/1/202325羌人的社会经济和风俗习惯3/1/202326羌人的社会经济和风俗习惯3/1/202327东汉时期羌族反抗民族压迫的斗争第一次起义:为77年(建初二年)至101年(永元十三年),由于汉代统治阶级不断侵夺河湟地区的西羌耕地和牧场,将其赶入贫瘠苦寒的山野;还无故逮捕羌族首领,随意掠夺羌妇女为妻妾,因此,河湟地区以烧当羌为首,联合封养、烧何、当煎、当阗、卑湳等,并与湟中月氏胡、张掖卢水胡联合掀起了长达70余年的羌民大起义。

第二次起义:为107年(安帝永初元年)至118年(建光元年),延续12年,东汉王朝集兵50余万,耗资240亿。3/1/202328东汉时期羌族反抗民族压迫的斗争第三次起义:为公元140年(东汉顺帝永和五年)至145年(永嘉元年),金城、陇西的且冻、傅难诸郡羌与安定、北地两郡的罕羌、烧何羌联合反对汉朝官僚贪污暴行的斗争。历时6年,东汉王朝集兵10万,耗资80亿。第四次起义:为159年(延熹二年)至169年(建宁二年),陇西烧当等8种羌、安定先零羌、上郡沈氐、牢姐等羌先后在并、凉及三辅展开反暴政斗争。历时11年,耗资44亿。第五次起义:为184年(中平元年)至189年(六年)以金城“义从羌”、陇西先零羌为主爆发的起义。3/1/202329第三章:羌族第二节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羌族羌族一、羌族的内迁二、十六国时期的后秦羌族政权3/1/2023303/1/202331第四章:氐族第一节秦汉时期的氐族氐族一、氐族的起源二、氐族的分布及迁徙三、氐族的社会风俗习惯3/1/202332秦汉时期的氐族氐族的起源氐关于氐族的起源,主要有两说:一说氐、羌同源而异流;另一说氐、羌虽自古关系密切,然而从来都是两个不同民族。第一说认为,殷和西周,氐族尚未从羌族中分化出来。春秋战国时开始以氐作为族称。第二说认为,氐、羌是既有密切联系,又有重大区别的两个民族。另外,或认为,氐与古老的三苗有渊源关系。综上所述,氐族始见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史籍中。其来源可能与三苗及街、冀、獂道之戎有关。同时,由于与羌族相邻,又杂居共处,也吸收一些羌族成分。汉魏后,氐族已形成一个较强大的人们共同体。3/1/202333秦汉时期的氐族氐族的分布和迁徙一般认为从春秋战国至秦汉,氐人活动在西起陇西,东至略阳,南达岷山以北的地区,约相当于魏晋的陇西、南安、天水、略阳、武都、阴平六郡及其南邻,即今甘肃省东南、陕西省西南、四川省西北交界处,包括渭水、汉水、嘉陵江、岷江、涪江诸水源头。起初主要聚居地区在西汉水、白龙江流域,此外,还与它族杂处。汉代在氐族聚居区设有武都郡、陇西郡、阴平郡等,并置十三氐道。3/1/202334秦汉时期的氐族氐族的分布和迁徙从西汉至三国,氐人经历了两次较大的迁徙第一次是前108年(元封三年)。前111年(元鼎六年),汉武帝开拓西南境,遣中郎将郭昌等攻灭氐王,置武都郡。创郡立县后,氐人受排挤,便向境外的山谷间移动。前108年,“氐人反叛,遣兵破之,分徙酒泉郡”。一部分移至河西禄福,一部分迁至关中水、陇山之间。汉武帝出兵镇压氐人反抗,迁徙一部分氐人于酒泉郡,即酒泉禄福之氐。3/1/202335秦汉时期的氐族氐族的分布和迁徙第二次迁徙是发生于219年(东汉建安二十四年)。东汉末,群雄割据。介于曹、刘之间的氐族,成为两者争夺的对象。氐族豪帅亦乘机而起,在武都地区形成四股势力:一是兴国氐王阿贵,居兴国城(秦安县东北);二是百顷氐王杨千万,居仇池山(今西和县西南,一说成县西北);3/1/202336秦汉时期的氐族氐族的分布和迁徙三是下辨(或作下辩,成县西,时称武街城)等地氐帅雷定等七部;四是河池(治今徽县西银杏镇)附近的氐王窦茂,拥氐众万余人。四者各自称雄,不附汉、魏。211年(建安十六年),阿贵、杨千万等随马超反曹操。越两年,操命夏侯渊西征。次年,灭阿贵,千万率众投马超,随超南入蜀,投奔刘备。其部落不能去者皆降于操,操对被征服之氐人区别对待,“前后两端者”,徒置于扶风、美阳;“守善者”,分留天水、南安界。

3/1/202337秦汉时期的氐族氐族的分布和迁徙215年(东汉建安二十年),曹操领兵征讨汉中张鲁,将自武都入氐,氐人塞道,被操遣将击破之。操自陈仓出散关至河池,窦茂率众据险抵抗,为操攻灭。次年,夏侯渊“还击武都氐羌下辩,收氐谷十余万斛”。219年(建安二十四年),曹操至汉中,以夏侯渊已被刘备所杀,武都孤远,恐氐部为备军所用,遂令雍州刺史张既至武都,徒氐人5万余落出居扶风、天水二郡界内。3/1/202338秦汉时期的氐族氐族的分布和迁徙未几,刘备占领汉中,进逼下辩,魏武都太守杨阜又前后徙武都汉民、氐、傁万余户于京兆、雍、天水、南安、广魏等郡县之内。从220年(东汉建安二十五年)至240年(曹魏正始元年),武都郡的氐人被强制迁徙或归附曹魏者又有3000余落及6000余人,被安置于关中。在魏蜀争夺中,也有一些氐人徙居蜀汉。因而,至魏晋,氐人除原在武都、阴平二郡外,又在关中、陇右一些郡县形成与汉人及其它各族交错杂处的聚居区:3/1/202339秦汉时期的氐族氐族的分布和迁徙一是以京兆、扶风、始平三郡为中心,尤以扶风郡为多,集中在雍(今凤翔县西南)、美阳(武功县西北)、隃麋(今千阳县东)等县。另一分布中心是陇右的天水(今天水市)、南安(治今陇西县东南)、广魏(治今秦安县东南)三郡。广魏郡晋时改为略阳郡,其中最著名的如略阳蒲(苻)氏、吕氐,其先人都是从武都迁来的。十六国时,汉国、前赵、后赵、前秦等多次将氐人迁往关东河北等地,氐族分布地区日益扩大。如石虎徙氐、羌15万落于司、冀两州,苻坚将关中氐族15000余户迁于冀州邺城、并州晋阳、河州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