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开局文化产业黄金大年_第1页
十二五开局文化产业黄金大年_第2页
十二五开局文化产业黄金大年_第3页
十二五开局文化产业黄金大年_第4页
十二五开局文化产业黄金大年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十二五”开局,文化产业“黄金大年”

2011年初颁布的《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在“十二五”期间,我国要把文化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以此来增强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2011年底,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再次强调要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在“十二五”开局之年,党和政府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动我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在这种新形势下,2011年我国文化产业总产值占GDP比重首次超过3%,达到3.9万亿元,文化产业发展呈现百舸争流、千帆竞发之势。一文化产业改革纵深发展,迈出攻坚关键步伐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而文化产业的又好又快发展是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基础。因此,必须加快文化体制改革,使文化产业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2011年,文化体制改革向纵深发展,迈出了攻坚的关键步伐,这种改革必然要带来与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相匹配的文化产业建设大发展大繁荣局面的出现。1.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纷纷出台2011年10月18日,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决定》指出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要继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要大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出要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在促进文化产业发展上,《决定》着重从四个方面进行了部署:第一,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第二,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第三,推动文化科技的创新;第四,扩大文化消费。“十二五”开局之年的这个《决定》,为文化体制改革纵深发展、为文化产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政治上、思想上、行动上的保障。基于党和政府对文化产业大发展的高度重视,各相关部门在2011年相继出台各项政策加快推动文化体制改革步伐,并且表现出了定位清晰、方式创新以及体系化建构的特点。文化部提出加强规划指导,发布实施《文化部“十二五”时期文化产业倍增计划》和《国家动漫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同时,充分发挥文化部与科技部部际会商机制的作用,制定发布《文化部文化科技“十二五”发展规划》。2011年3月,文化部与保监会共同出台了保险业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系列文件。至此,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都出台了以金融扶持文化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再加上已经建成的文化产业投融资公共服务平台,对文化产业进行金融扶持的完整体系已经形成。在这种扶持政策的推动下,2011年出现了大量的金融创新工具和产品来支持文化产业的发展。尤其是版权质押实现了零的突破,成为最大的亮点。国家工商总局出台《关于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要求工商部门支持文化企业跨行业、跨地区、跨所有制进行兼并或重组,以此推动文化产业快速成为国民经济新的支柱产业。《意见》支持和鼓励文化创意、数字出版、移动多媒体、动漫游戏等新兴文化产业发展,支持外商投资文化领域项目。2011年是贯彻落实国家《新闻出版业“十二五”时期发展规划》的第一年,报业数字化转型和全媒体建设完全达成共识,“全媒体战略”成为2011年各报业经营管理的核心关键词。报业网站建设取得了实质性进展,光明网于2011年获得了新闻出版总署颁发的互联网出版许可证。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于2011年4月出台《数字出版“十二五”专项规划》,将发展数字出版作为战略重点。2011年7月5日新闻出版总署署长柳斌杰和中国移动通信集团董事长王建宙在京签署《共同推进数字出版产业发展战略合作备忘录》,新闻出版总署将支持中国移动手机阅读基地开展数字阅读平台的建设和运营。随着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资金短缺的制约问题逐渐显现,需要进一步加大金融对文化产业的支持,而在这一点上,2011年政府扶持的力度显著加大。2011年我国各地政府对文化产业的扶持力度仍然维持着较高水平,体现最明显的是文化产业扶持资金的规模在不断扩大,很多地方相继成立了资金规模大、资金投放效率高的文化产业发展基金,利用市场化的手段来调配资源、推动文化产业发展。2011年,除了中央财政设立的“扶持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外,全国有2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设立了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省级财政投入约25亿元。江苏、上海、天津、陕西等10多个省市已经或正在抓紧设立文化产业投资基金或投资公司。国家税务总局负责人表示,税务部门将积极运用税收政策支持文化体制改革,进一步完善非营利性文化组织的税收政策,减轻其税收负担,促进公益性文化组织的蓬勃发展。早在2010年11月中旬,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就正式下发通知,明确自2011年1月1日起至2012年12月31日,与文化相关企业的增值税和营业税优惠政策继续执行。在税收政策上,国家已对出版业给予了降低增值税税率、出版物增值税先征后退、县以下新华书店免征增值税等税收优惠政策。动漫、电影企业也享受到国家减免增值税、营业税等税收优惠政策,为其参与市场竞争创造了更好的环境。金融方面的相关支持政策也将陆续出台,证监会有关负责人强调,要充分发挥资本市场对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的支持服务功能,支持符合条件的文化企业发行上市,鼓励文化类上市公司进行并购重组;而银监会相关负责人则表示,银监会系统将不断加强和改进对文化产业的金融服务,积极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不断推进适应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的信贷管理制度创新,为文化产业做大做强作出应有贡献。“十二五”期间,国家开发银行将向我国文化产业提供逾2000亿元的融资总量支持。在政策支持整个文化产业发展的同时,文化产业细分行业也获得了政策扶持。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影产业促进法(征求意见稿)》中,政府将从降低门槛、减少行政审批、财税金融、用地扶持等方面支持电影产业。此外,动漫产业被纳入文化产业“十二五”规划当中,在资金、财税、人才等方面得到政策支持,这使动漫产业较其他文化产业门类获得了更多支持。2.与时俱进的转企改制充满活力2011年文化体制改革工作成绩显著,在一些关键性的地方取得了突破,转企改制与时俱进、充满活力。国有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进展明显,尤其是那些具有公益性的文化单位的内部改革向纵深推进,在文化单位的转企改制中,文化生产力得到了极大解放。截止到2011年9月,全国有777家文艺院团完成了改制任务,全国完成额达到37%。其中,河北、山西、江苏、安徽、陕西等省的国有文艺院团的转企改制任务已经基本完成,北京、天津、辽宁、重庆、宁夏等省市的国有文艺院团有50%完成了改革任务。在文艺院团超百家的八个省、区、市中,有四个省已经完成转企改制任务。新闻出版业的转企改制也在深入进行。到目前,全国有10多万家国有印刷复制单位、3000多家国有新华书店全部完成转企改制任务。在全国581家图书出版单位中,除了一些公益性和军队系统等少数出版单位外,中央各部门各单位、地方、高校出版社的转企改制工作都已完成。2011年启动了非时政类报刊转企改制改革,5月8日,中国新闻出版报社挂牌成立了“中国新闻出版传媒集团有限公司”,在全国范围内率先完成了非时政类报刊的全面改制,摘掉了“事业编”的帽子。2011年,在全国6000多家非时政类报刊中,有1251家完成了转企改制,注册为企业法人。这种转企改制首先在三类报刊中进行:一是中央和地方党报党刊所办的都市报、晚报;二是所有企业法人办的报刊,例如,出版集团办报、报业集团办报等;三是诸如中石油、中石化等大公司办的行业报刊。2011年5月17日,国家出台了《关于深化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体制改革意见》,对非时政类报刊转企改制的“路线图”、“时间表”和“任务书”都作了明确指示。7月28日,印发了关于中央各单位各部门非时政类报刊出版社转制工作的基本规程,对具有法人资格的报刊出版社转企改制方案进行了具体规定。年底,第一批中央各单位所属的非时政类报刊出版社转企改制工作全部到位。同时,全国各地的公共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等事业单位,在人事、分配、社保等方面也在深化改革,着重于绩效考核评价机制的建立。文化事业单位在改革中工作效率不断提高、服务水平不断改善、运营成本逐步下降。各地方政府对文化事业单位的投入方式也进行了创新,加大了公共文化服务的投入力度。在公共文化服务方面,一些地方探索了流动博物馆、自助图书馆等创新模式,使人们更加便利地享受到了公共文化服务的成果。从总体上看,文化馆、博物馆、图书馆等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的改革在2011年取得了重要进展,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运行机制,进一步符合“责任明确、行为规范、富有效率、服务优良”这一要求。尤其是国有演艺企业的转企改制取得了重要突破,演艺业的中心环节、体制结构发生深刻变化。表现为:一方面,演艺业本身的市场拓展能力进一步增强、演艺水平显著提高;另一方面,外部对演艺产品的评价体系与激励机制正逐步建立,政策扶持力度在加大,有利于演艺业的政策环境日趋完善。到2011年,全国已建成农家书屋504400家,覆盖了全国84%的行政村,其中实现了农家书屋全覆盖的有8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同时,在全国推开了城乡阅报栏(屏)工程建设工作,文化产品在农村的发行网点建设取得新突破,发布并开始实施了“全民阅读工程”五年规划,首次开展了“大众喜爱的50种图书”评选活动。少数民族文化扶持进一步落实,其中少数民族新闻出版“东风工程”二期13亿元的资金落实到位。另外,加大了对侵犯知识产权、制售假冒伪劣商品的打击力度,多次开展了净化出版物市场环境的专项行动,共收缴各类非法出版物5200万件,查处各类案件18352起。文化宏观管理体制改革成效显著,政府职能转变的力度加大,政府在政策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等方面的能力显著增强。如2011年底,上海外高桥保税区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落成,将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扶持、信息服务、人才培养、渠道疏通五大着力点,推出一系列相应举措,要从机制、人才、资金上为文化贸易的不断推进提供政策保障。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成果不断增加,2011年进一步完善了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体制,设立了国有文化企业资产管理机构,把管人、管事、管资产三者有机统一起来,确保国有文化资产保值、增值。全国共有10多个省、市全面完成了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任务,有84%的副省级城市和地级市组建了综合执法机构。文化市场的监管力度明显加大、执法效率明显提高、执法成本大幅下降,这些成果为净化文化市场环境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整体上看,2011年,文化系统通过周密部署和统筹安排,正在全力落实目标任务;在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国有文艺院团转企改制和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等重点领域取得重要进展;一批总资产和总收入超过或接近百亿元的大型文化企业和企业集团涌现出来。比如,中国数字文化集团有限公司正式成立,它是由中国录音录像出版总社转企改制、引进北京首都创业集团有限公司资本组建而成的。该集团的成立开了中央文化单位引进战略投资者进行转企改制的先河,成为跨行政层级进行文化资本流动和重组的成功范例,是2011年文化系统转企改制的一个亮点。另外,文化部直属单位如中国东方演艺集团、中国对外文化集团公司、中国文化传媒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动漫集团有限公司等,都逐步建立起了现代企业制度,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2011年7月,中国东方演艺集团与江苏熔盈投资集团联合成立东方熔盛文化艺术股份有限公司,该公司注册资本达1亿元,并开创了全媒体、多业态的演艺文化产业发展模式,这种探索为文化央企迈向资本市场提供了新思路。截至11月底,该公司总收入将近1亿元,公司演职员工年均收入达到15万元。2011年10月31日,中国对外文化集团公司与奥地利维也纳控股集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协议确定双方在中欧文化市场上进行战略合作,并联合制作、推出了音乐剧《妈妈咪呀!》中文版。该剧在北京、上海、广州三地连续演出144场,总票房超过了5700万元,观众达21万余人次。2011年9月28日,中国文化传媒集团有限公司与东莞广播电视台等3个单位进行合作,正式开播家居数字电视频道,这是中国文化传媒集团首次涉足电视传播领域,涉足数字传媒业表明了该集团扩张的趋势。另外,该集团在日本设立了总代表处,还分别与北京市西城区政府、广东省东莞市政府、台湾旺旺中时媒体集团等政府部门或企业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2011年,中国动漫集团有限公司以产权交易方式,溢价转让集团二级公司中娱公司10%的股权,从而优化了中娱公司的股权结构,提升了中娱公司的总体价值,为中国动漫集团获利2000万元。据估计,2011年集团本部收入将超过7000万元,其中动漫相关业务超过5000万元。3.多措并举推动文化产业融合发展据统计,目前全国已有2/3的省、自治区、直辖市提出了“文化大省”、“文化强省”的口号。2011年,我国大部分省、自治区、直辖市及以下的各地市召开了由地方最高级别领导主持或参加的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专门会议,这些会议的主题都集中于对各自区域的文化产业发展进行资源梳理,总结发展特点,提出发展规划。在此背景下,2011年我国文化大发展亮点频现:中国美术馆率先向公众免费开放,拉开了全国美术馆、图书馆、文化馆这三大馆“免费时代”的序幕;杭州西湖文化景观入选“世界遗产名录”;中国皮影戏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我国首个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在上海揭牌;中国深圳第七届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落幕;第六届北京“文博会”落幕……我国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在2011年成绩斐然,在“十二五”的开局之年,建设“文化强国”目标的提出,预示着和平崛起的中国走上了文化复兴的新征途。动漫产业园区、影视制作基地、数字出版基地等各类文化产业园区遍及全国。各地文化产业博览会陆续召开,有关文化产业的论坛、书籍层出不穷。在艺术创作、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文化市场、文化产业、文化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对外和对港澳台文化交流与合作、文化科技等方面,2011年取得的成绩不胜枚举。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区域特征表现为:东部地区以大城市为中心、以新兴产业门类为主进行优势发展,中西部地区以区域文化资源为基础、以特色为主导进行跨越式发展。2011年文化产业发展的整体特色是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发展。由于在“十一五”期间我国文化产业取得长足发展,已经初步具备了和其他产业融合发展的基础和条件,2011年以来,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高科技产业、制造业相互融合发展的趋势表现得尤为突出,文化产业的服务功能得到凸显,溢出效应受到更多的重视,文化产业与其他行业的融合发展为文化企业的升级改造和集约化发展提供了基础。2011年以来,我国又有一批文化企业实现了上市,这些上市文化企业大多是与其他产业融合的企业,其中新媒体企业抢占了先机。文化企业的上市使得文化传媒板块在股市中成为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在产业融合中,科技因素越来越成为推动文化企业发展的主要动力,如演出院线管理、动漫公共技术服务平台都要依靠科技的支撑。此外,我国文化产业既依托制造业又促进制造业,文化产业对制造业的提升和拉动在2011年表现得非常明显。在2011年11月举行的北京文博会上,就有大量的制造业企业参与,这充分显现了文化产业对于制造业升级换代的带动作用。随着网络等新媒体技术的发展,科技在文化产业中会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2011年我国网民人数达到5.13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了38.3%,移动互联网用户达到了3.56亿,微博用户超过3亿。从产业看,移动互联网规模达393.1亿元,同比增长97.5%;网络广告市场规模达到511.9亿元,较2010年增长57.3%;搜索引擎市场规模达187.8亿元,增长70.2%;网络游戏市场规模为413.8亿元,增长17.5%;网络购物市场交易规模达7735.6亿元,增长67.8%;在线视频市场规模达62.7亿元,同比增长99.9%。在2011年,“云”成为一个热点词,出现了各种以“云”命名或定位的数字出版产品和服务平台。尤其是数字出版业,“云出版”成为数字出版的一个发展趋势。2011年我国最大的数字出版云计算中心——天津国家数字出版基地云计算中心正式投入运营。2011年11月16日,中南国家数字出版基地在长沙落地生根,与中国移动通信集团、中国联通集团、华为集团、诺基亚、苹果、索尼等世界500强企业签订了合作协议。目前我国建立了上海张江、天津、重庆、中南、华中、杭州、西安、广东、江苏等9家国家级数字出版基地,形成了集群性产业发展模式。上海已成为数字出版业的领头羊,目前已经形成3个在国内有影响力的电子书内容平台和终端品牌。在平台方面,形成了“辞海天下”、“新华E店”、“云中书城”三大平台,各有千秋。在终端方面,以“辞海悦读器”和“亦墨”两个品牌产品为代表。此外,北京的汉王科技、长沙的青苹果数据中心在业界确立了品牌地位。2011年“手机读报”技术也获得了新进展。中国科技新闻学会手机媒体新闻传播专业委员会8月6日在北京举行“中国第五媒体合作战略发展峰会”,会上联讯时代公司的有关科技人员向与会专家演示了“联讯读报”新技术,利用这一技术,用户不仅可以在iPhone、iPad等平台上实现报纸原版阅读与反馈互动,还可以在Java、WindowsMobile等平台上实现报纸原版阅读与反馈互动,平面媒体通过与“联讯读报”的合作,可以在手机中实时浏览与评论有关报刊。二开局之年迎来黄金发展期,各产业门类全面发展“十二五”开局之年,对于文化产业来说,是一个利好的黄金发展大年,党和政府以重大战略性的决策推动文化产业发展,中国特色的文化产业路径开始形成,文化产业各门类蓬勃发展,成绩斐然。1.新闻出版业以数字化为契机跨越发展2011年我国新闻出版产业发挥文化产业主力军作用。2011年3月19日,国务院公布了新修订的《出版管理条例》和《音像制品管理条例》,随后,又修订了《出版物市场管理规定》、《订户订购进口出版物管理办法》和《音像制品进口管理办法》等部门规章。2011年4月20日,《新闻出版业“十二五”时期发展规划》颁布。新闻出版总署署长柳斌杰在2012年1月4日召开的全国新闻出版工作会议上透露,据初步统计,2011年新闻出版行业总产出超过1.5万亿元。随着新闻出版体制改革不断取得新突破,全国有120多家新闻出版企业集团成立,有48家涉及新闻出版业务的企业集团上市,有5个新建的国家级新闻出版产业基地设立。到2011年全国累计建成各类国家级出版、印刷、音乐和数字出版基地27个,其中包括9个国家级数字出版基地。全国58个省市级印刷园区总投资210亿元,产值217亿元。产业集群已初具规模,产业聚集效应充分发挥。出版传媒企业跨地区、跨部门、跨行业联合重组在新闻出版全行业全面铺开,组建完成了中央三大国有大型出版传媒集团公司,正积极推进南北两大出版物发行集团公司建设。长江出版集团、凤凰传媒、浙报传媒、中原出版传媒等4家出版传媒企业深入拓展投融资渠道,壮大企业实力,在2011年相继成功上市。中国出版集团、中国教育出版传媒集团、中国科技出版传媒集团等一批重点企业和知名品牌,正在跨地区、跨部门、跨行业联合、兼并、重组,优化新闻出版资源配置,力求做大做强、成为国家出版传媒的“航空母舰”。在2011年10月12~16日举办的第六十三届法兰克福国际书展上,有4000余册中国精品图书亮相。在书展上,共有2424项版权输出和合作项目。在2011年8月31日至9月4日举办的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上,共达成2953项中外版权贸易协议,比2010年增加了574项。新闻出版业制定了“十二五”时期的各项任务、目标、措施,要求到“十二五”时期末,实现总产出29400亿元。尤其是数字出版这一块,新闻出版业提出了重点发展这一战略构想。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于2011年4月出台《数字出版“十二五”专项规划》,将发展数字出版作为战略重点,明确提出到“十二五”末,我国数字出版总产值要力争达到新闻出版产业总产值的25%,整体规模要位居世界前列。该规划提出,到2020年,传统出版单位要基本完成数字化转型,数字化产品和服务的运营份额要在总份额中占据优势。同时,数字出版也成为全国各大出版集团“十二五”规划中的发展重点,各省市政府部门纷纷出炉各地数字出版发展规划,如上海市作为数字出版业的重镇,将数字出版产业规划列入上海市发改委文化规划,成为全国首个将数字出版“十二五”规划列入当地政府专项规划的城市。作为文化大省的湖南省也在数字出版业这一块加紧发展步伐,提出重点建设中南国家数字出版基地,扶持100个重点出版项目,积极培育新媒体数字出版企业,力争新设立20家数字出版单位,到2015年,实现年产值50亿元的目标。在整个新闻出版业中,中国期刊的渐进性改革步伐在2011年一直在悄然行进。长期以来,中国期刊产值低,盈利少,市场化差,条块分割。众多的中小期刊社被不同领域、不同部门分割,内容、编辑、市场等各种资源很难形成共享效益,导致发行量、人员数、市场面都很小。在总共9000多种期刊中,年总产值加上年广告收入,在整个新闻出版行业的年总产值中,不到4%。真正靠大众市场生存的消费类期刊不到1000种,2/3的期刊基本不面向市场。但是,2011年,期刊数字化出版取得了快速发展。我国的互联网期刊收入已增长到6亿元。在2011年期刊业中,动漫期刊异军突起,有9种动漫有关期刊进入全国城市期刊零售市场期发行量前30强。其中,国产主要原创动漫期刊有《知音漫客》(周刊)(月发行量为520万册),《漫画世界》(月发行量150万册),《漫画PARTY》(月发行量70万册),《飒漫画》(月发行量60万册),《漫友》(月发行量50万册),《幽默大师》(月发行量26万册)。漫友杂志社出版的“乌龙院”系列图书销量已经超过4200万册。总的来说,2011年新闻出版业重点发展了数字出版、数字印刷、版权创意等产业园区和基地,加强数字印刷和印刷数字化、印刷环保体系建设,开展“电子书包”可行性调研,加大数字出版产品和服务的政策扶持力度,大力开发新业态、新产品,继续推动动漫出版业、音乐出版业快速发展。在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转企改制、新闻出版企业联合重组、非国有文化企业有序参与新闻出版活动、新闻出版惠民工程、农家书屋工程等方面取得了巨大成绩。2.广电业在改革中热闹前行2011年广电业热闹非凡,行业改革风生水起,传统板块大放光彩。广电业2011年主要体现了四个方面的特色。一是启动三网融合模式。广电总局按照国务院关于推进三网融合的总体方案和试点方案,在2011年重点推动了几项工作:第一,建设全国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组织、统一管理的IPTV和手机电视的集成播控平台和监管平台;第二,推进有线电视网络的整合,实施数字化、双向化的改造,建设下一代广电网;第三,正在筹建中国广播电视网络公司。目前,全国有12个试点城市和地区基本完成了IPTV集成播控平台的建设,实现了与中央总平台的对接。这项工作的展开,为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三网融合模式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另外,广电总局已审核批准594家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机构,对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机构,广电总局持支持态度,只要符合国家审批标准和条件,广电总局都会批准。二是电视剧持续火暴。2011年,中国电视剧创作、生产、播出持续繁荣,在保持数量稳步增长的同时,电视剧在题材、体裁、风格、样式的多样化上,在制作水平、艺术水准上都取得了突出进展。2012年1月30日,国家广电总局下发了《广电总局关于2011年度全国国产电视剧发行许可证颁发情况统计结果的通告》,2011年度全国生产完成并获得国产电视剧发行许可证的剧目共计469部14942集。题材比例为:现实题材剧目共计237部7114集,分别占总数的50.53%、47.61%;历史题材剧目共计219部7436集,分别占总数的46.7%、49.77%;重大题材剧目共计13部392集,分别占总数的2.77%、2.62%。持续火暴的2011年电视剧呈现出与往年不同的特点:第一,献礼剧“井喷”。2011年适逢建党90周年,献礼剧得到井喷式的增长。各电视台热播的献礼剧有《永不磨灭的番号》、《五星红旗迎风飘扬》、《党的女儿》、《我的父亲是板凳》、《风华正茂》、《中国1945之重庆风云》、《中国地》、《中国1921》等。这些献礼剧在人物塑造上比以往有很大的提升,塑造的人物更为真实可信,剧中伟人的情感与普通人的情感得以贯通。献礼剧力求用真实感来打动人心,用人性之美来征服观众,可看性得到进一步增强。第二,辛亥题材成热点。2011年是辛亥革命100周年,电视剧《辛亥革命》应时而出,该剧以辛亥革命的准备、发动、“二次革命”和护国战争为主线,真实再现了辛亥革命的全景。电视剧在对孙中山的塑造上有较大突破,主要通过描写孙中山在重大决策时的情景来彰显其领袖地位,强调了孙中山无人能及的威望。另一部辛亥题材剧《护国军魂蔡锷》,对蔡锷与小凤仙的关系进行了澄清,把小凤仙还原成蔡锷的“红颜知己”,这在当下“多角恋泛滥”的电视剧创作中是一种创新。另外,该剧对袁世凯的形象没有脸谱化,而是注意展现人物性格的多面性,反映出历史人物的复杂性。第三,“80后”集中展示。《裸婚时代》是反映“80后”生存的家庭剧,这是自《蜗居》大获成功以后又一次把脉“80后”的婚姻生活的电视剧。作为首部反映“裸婚”现象的电视剧,它集中表现了“80后”的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反差、事业压力、夫妻矛盾等问题,使年轻观众产生了强烈共鸣。这部电视剧可能是未来家庭伦理剧的一种崭新思路,伴随着“80后”人群的成长,会有更多类似的作品出现在大家眼前。还有,《双城生活》着眼于京沪地域文化的差异、婆媳之间的磨合,这部戏成为全面表现“80后”婚姻的扛鼎之作。第四,穿越最时髦。2011年可谓是电视剧的“穿越年”。以《步步惊心》、《宫锁心玉》、《灵珠传奇》为代表的“穿越剧”,引得众说纷纭。这些“穿越剧”基本上还是偶像剧的翻版,情节也相似,大体是让现代人回到古代谈恋爱,其前景由于缺乏表达深度恐怕难以为继。加上广电总局发出调控政策,穿越电视剧的繁荣可能也就是在2011年昙花一现了,当然,这也造就了2011年穿越独特的一景。第五,宫廷戏热度不减。在2011年,《唐宫美人天下》、《武则天秘史》、《后宫甄嬛传》等宫廷剧又掀起了一股收视热潮。宫廷戏里的嫔妃们钩心斗角不择手段,其表达的人生伦理,以及人生启示、人生价值观等方面有很多值得商榷的地方。总的来说,2011年的电视剧创作称得上是异彩纷呈,随着广电总局在电视剧规划管理方面作出新的调整,2012年的中国电视剧有望更多地回归现实、回归当下。在此,我们也期待着电视剧创作者能奉献出更多有艺术追求同时又不失可看性的好作品。三是娱乐节目调整姿态。在各电视台,娱乐节目依然是重头戏,在诸多娱乐节目中,《天天向上》、《我爱记歌词》、《快乐大本营》、《星光大道》、《非诚勿扰》、《百里挑一》、《时刻准备着》、《背后的故事》、《音乐现场》、《中国达人秀》等收视率排名靠前。这些娱乐节目涵盖了歌唱选秀、全民K歌、婚恋交友、夫妻恩爱秀、真话秀、杂耍秀等五花八门的内容。《快乐女声》也依旧令年轻观众痴迷。但由于广电总局限娱令的下发,各电视台的娱乐节目纷纷在2011年底进行调整,即使一些保留下来的黄金时间节目,在内容编排和定位上,也都作出了很大改变,这种改变,对于电视台和观众来说,都是一种新的尝试。3.电影业借势多格局并进2011年,中国电影产业呈高速发展的态势,据统计,2011年全年共生产各类电影791部,全国电影总票房达131.15亿元,较2010年增长28.93%,创历史新高,其中,国产电影票房为70.31亿元,占票房总额的53.61%,国产电影的票房连续9年超过进口影片。2011年全社会投资电影的热情和信心继续高涨,全国新建影院803家,新增银幕3030块,平均每天增长8.3块银幕,全国城市影院数量突破2800家,银幕总数达到9200多块。在新建影院和新增影厅中,数字化技术得到普遍应用,90%的影院都已具备数字放映条件。2011年的中国电影业中,既有《建党伟业》这样献礼建党90周年的气势恢弘、如诗如画的“红色大片”,也有《失恋33天》这样“小清新、高票房”的“小片”,更有追随世界商业电影高科技潮流而拍摄的《龙门飞甲》等3D巨作。在2011年32部票房过亿元的影片中,国产片占有15部,2011年是中国电影的“大年”。2011年,我国共生产故事片558部,就单片的票房情况来看,排在首位的是《金陵十三钗》(5.4亿元),其次是《龙门飞甲》(4.7亿元)、《建党伟业》(4.2亿元)、《失恋33天》(3.6亿元)。另外,《白蛇传说》、《画壁》、《关云长》、《鸿门宴》、《武侠》等片票房都过亿元。2011年的国产电影中最突出的亮点是纪念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和辛亥革命100年的献礼大片。《建党伟业》和《辛亥革命》两部作品是其代表作。《建党伟业》反映的历史长度将近90年,刻画的历史人物有100多位,这些重大历史风貌、历史事件、历史人物被浓缩在2个小时内。影片历史底蕴深厚,人物、情节、故事安排得当。影片画面质量精美,情节多变而又完整,场面宏大震撼。《辛亥革命》是第一部从人文视角全景式反映辛亥革命的史诗巨片。影片由知名导演张黎执导,刻画了63个完整的历史人物。影片尊重史实,真实地反映了孙中山、黄兴、徐宗汉、秋瑾、袁世凯等历史人物,展现了辛亥革命时期一幅雄壮的、可歌可泣的历史画卷。《建党伟业》和《辛亥革命》两部影片再现了波澜壮阔的革命历史,制作精良,传递了革命的信仰与精神,体现了创作者的良心与使命感。此外,《秋之白华》、《守望天山》、《杨善洲》等题材影片也为观众献上了视觉盛宴,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另外,2011年的国产电影还有不少闪光点,从张艺谋的最好作品《金陵十三钗》到徐克的3D武侠片《龙门飞甲》,再到黑马——《失恋33天》,国产电影的实力在不断提升。但是,我们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更要看到不足。尽管2011年全国电影总票房再度大幅提升,但国产大片的成绩却不乐观。排在票房前10位的有6部是进口影片,分别是《变形金刚3》(11亿元)、《功夫熊猫2》(6.1亿元)、《加勒比海盗4》(4.7亿元)、《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下)》(4.1亿元)、《速度与激情5》(2.6亿元)、《蓝精灵》(2.6亿元),尤其是好莱坞大片《变形金刚3》以11亿元的票房独占鳌头,《功夫熊猫2》也以6.1亿元的票房领先于国产影片《金陵十三钗》。这与2010年《阿凡达》一家独大,《让子弹飞》、《唐山大地震》、《非诚勿扰2》跟随其后的状况相比,实为退步。尤其是大明星、大战争与大场面的古装大片套路已渐显疲软之态。不过,令人惊喜的是,中国的中小成本电影迅速成长,2011年国产电影总体票房能超越进口影片,主要是由中小成本国产影片的票房优绩支撑起来的。2011年中国电影市场规模延续过去几年快速发展的态势,与中小成本影片的创作和商业运营能力的成熟有着密切关系。随着中小成本影片的逐渐进步,中国电影单独依靠商业大片支撑票房的局面正在被改变。2011年中国电影长期以来“大片”一统天下的局面终于被中小成本电影打破了。在票房过亿元的18部国产影片中,出现了《失恋33天》、《武林外传》、《将爱情进行到底》、《最强喜事》、《财神客栈》等中小成本影片。中小成本影片在2011年的电影市场中展示出令人惊喜的爆发力,它们成为2011年度中国电影的中坚力量。国产电影《失恋33天》投资不足1500万元,却创造了将近3.5亿元票房的辉煌业绩,堪与《泰坦尼克号》的票房媲美,成为2011年度中国电影中最大的黑马。这部影片由“80后”班底打造,表现的内容也有关“80后”爱情,影片的“接地气”艺术风格,在青年群体中引起强烈共鸣。另外,电影《岁岁清明》以小人物、小角度来承载大主题、大事件,影片以唯美的风格、悲情的表达来打动观众,以小胜大,赢得了业内好评。2011年中国中小成本电影的成功,为我国电影提供了一个新的发展契机。为此,2011年的金鸡电影节第一次设立了“中小成本影片奖”。此奖项意义不凡,这表明我国对电影的关注由市场价值开始转到创意上来,中小成本电影成为这种转变的引领者。中小成本电影不但为电影工业提供了活力,而且促进了整个电影业的良性发展,摒弃了电影要靠金钱堆砌的成见。这表明,我国要注重发挥大片和中小成本影片之间互补互动的作用,使它们各自存在并且良性互动,这样才能健全整个电影工业,丰富电影工业的层次性,满足观众的差异化需求。总之,从2011年我国电影业的情形来看,我国电影正在形成以大制作大产出的“大片”为支柱、数量众多的“类型片”为基础、不断成长的“中小成本”影片为补充的影片生产格局。4.文化旅游乘风破浪求突破2011年中国旅游行业实现总收入1.44万亿元,增长11.7%。其中,国内旅游收入1.15万亿元,增长15%。香港旅游发展局在2011年12月21日宣布,2011年访港旅客首次突破4000万人次。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中国将于2015年成为全球最大的旅游目的地国家。对于2011年中国文化旅游业来说,有几个值得关注的大事:一是中国旅游日的确定。2011年4月12日,国家旅游局在北京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根据《国务院关于同意设立“中国旅游日”的批复》(国函〔2011〕42号),自2011年起,将每年5月19日(《徐霞客游记》的开篇日)定为“中国旅游日”。将《徐霞客游记》的开篇日这一天确定为“中国旅游日”,旨在倡导“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中国旅游日”的确定,标志着中国文化旅游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事实上,我国文化旅游在国内游、出境游、入境游三大市场中都呈现逐年高速增长的态势。有了“中国旅游日”,我国文化旅游就多了一份自信,届时全国各地将因地制宜地举办相关的文化旅游活动,推出更多的文化旅游产品,采取更多的便民惠民措施,我国文化旅游的前景会更为广阔。二是京沪高铁通车。2011年6月30日,纵贯北京、天津、上海、河北、山东、安徽、江苏等7省、直辖市的京沪高铁首发载客列车正式开行,7月1日正式运营。京沪高铁这条纵贯南北的交通“大动脉”,把环渤海和长三角的黄金旅游“大通道”连接起来了,高铁沿线站点涵盖了16个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9处世界遗产之地。三是海南离岛免税政策实施。从2011年4月20日开始,国内外游客乘飞机离开海南本岛虽不离境,也可以每人每年两次享受“购买5000元以内限定范围进口商品,免除关税、进口环节增值税和消费税”的免税政策。海南由此成为继日本冲绳岛、韩国济州岛和我国马祖、金门之后,第五个实施离岛免税政策的区域,离岛免税政策将使得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步伐进一步加快。四是大陆赴台个人游成行。2011年6月28日,大陆居民赴台湾个人旅游项目正式启动,北京、上海、厦门三个城市被确定为第一批试点城市。12月底,试点城市范围将扩大,天津、南京、广州等城市可能被纳入试点城市范围内。大陆赴台个人游将有助于两岸文化旅游的持续升温。五是杭州西湖申遗成功。中国杭州西湖文化景观在2011年6月24日法国巴黎举行的世界遗产委员会第三十五次大会上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杭州市方面承诺,西湖申遗成功后,重点保护和整治西湖环境,坚持“还湖于民”。六是实景演艺持续火暴。2011年出现了一批植根地域文化的演出精品。包括杭州的《印象·西湖》、《宋城千古情》、《西湖之夜》,云南的《印象·丽江》、《云南映象》、《丽水金沙》,成都的《金沙》、《蜀风雅韵》、《芙蓉国粹》,西安的《大宋·东京梦华》、《长恨歌》、《梦回大唐》等。但是,2011年的文化旅游也是喜忧参半。一是暴力事件层出不穷。旅游斗殴事件愈发频繁,大多是旅客对导游或景区服务不满而造成的,这种严重对抗行为,加重了导游、游客两者之间的敌对情绪,一定程度上扰乱了正常的旅游市场秩序,也不利于目的地、景区旅游活动的开展。二是安全问题突出。这主要是驴友违规探险旅游引起的失踪或人身伤害事件,如一个由十余人组成的登山团队在2011年10月1日进入海子沟露营后与外界失去联系。这些事件表明,我国的文化旅游业还没有一套可靠的应急机制以及事后解决措施,表明我国旅游业还处于不成熟阶段。三是旅游区宰客事件不断。文化旅游变成购物游的现象依然存在,旅游区宰客现象没有得到遏止,如春节期间海南岛天价住宿费、大排档天价海鲜被炒得沸沸扬扬,都说明了我国文化旅游业还要更多地提升质量。5.会展拍卖稳健迈进有惊喜会展业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面广、关联度高、发展潜力大,它在中国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的重要作用日益凸显,被认为是城市经济的“晴雨表”。2011年是中国会展业在后世博时代“理性、成熟、提升”的关键一年,是中国会展业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2011年6月,商务部明确服务贸易司主管会展业,这使得中国会展业拥有了中央政府主管部门。12月商务部印发了《关于“十二五”期间促进会展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了“十二五”期间促进会展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为中国会展行业发展提供了第一个中长期指导性文件。这一类法规政策的制定为今后中国会展业的进一步规范指明了方向,也为其不断市场化、专业化、品牌化和国际化提供了政策保障。中国国际贸易促进会发布的《中国会展经济发展报告(2011)》认为:2011年,受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及美国经济复苏乏力影响,欧美传统展览大国的展览经济形势欠佳,相比之下,中国展览业仍保持着较高的活跃度和良好的发展态势。中国贸促会副会长王锦珍说,中国经济和对外贸易的快速发展,为会展业的健康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总体保持较快增长。目前国内有各类专业展馆300多个,已超过德国而名列世界第二。近年来,我国会展业年均增长近20%,培育了一批有影响力的世界品牌展览会。2011年我国文化产业的会展主要有:2011年西安世界园艺博览会、第七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中国(昆明)东盟石文化产业博览会暨珠宝文化节、第十四届上海国际电影节、第十三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第六届中国北京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第二十届北京国际广播电影电视设备展览会、2011年中国国际影视节目展、第三届中国桂林创新创意文化节暨桂林国际动漫节、第五届中国(合肥)国际文化博览会、中国杭州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暨第二届杭州创意生活节、上海国际创意产业活动周、第七届上海国际创意产业活动周、第九届中国国际网络文化博览会、第四届海峡两岸文博会、中国(北京)国际创意设计推广周、第六届北京国际创意礼品及工艺品展览会、第二十七届亚洲国际集邮展览等等。而中国的拍卖业,在2011年则走出了一条先扬后抑的曲线。2011年上半年艺术品拍卖市场延续了2010年的涨势,春季拍卖的成交额大幅增长。根据雅昌艺术市场监测中心《中国艺术品拍卖市场调查报告(2011年春季)》统计,2011年上半年中国艺术品拍卖市场219家拍卖公司总成交额达428.42亿元,比2010年春拍同比增长112.71%,环比2010年秋拍上涨15.13%,而且高价拍品数量创历年之最。另据中国拍卖行业协会统计,2011年上半年全国文物艺术品拍卖实现283.16亿元成交额,同比(2010年上半年82.79亿元)大幅增长242.02%。其中中国嘉德、北京保利、北京翰海、北京匡时、西泠印社、中贸圣佳、上海朵云轩、北京诚轩、北京荣宝、北京华辰等10家文物艺术品拍卖公司一共成交拍品29117件(套),成交率为80%,成交总额为205.1亿元。而秋拍则成交额和成交率双双回落,整个艺术品拍卖业出现了调整趋势。值得注意的是,2011年质疑中国拍卖业和收藏界的声音在放大。如在2011年3月15日“国际消费者权益日”,中央电视台记者调查曝光,文物鉴定市场乱象尽出,只要给钱,鉴定师就可以按照要求随意开具鉴定证书。一个价值几百元的仿制品,只要花上一笔鉴定费,就摇身一变成了价格不菲的文物,大众为之哗然。2011年9月,备受关注的假“金缕玉衣”骗贷案开审,这件被骗贷5亿元的假“金缕玉衣”,就曾被原故宫博物院副院长等5位专家估价为24亿元。还比如,2011年3月22日,在纽约亚洲艺术周上苏富比举办的中国瓷器工艺品珍藏专场,爆出了拍卖史上前无古人的情形:一件一度被拍卖方估价为800~1200美元、被认定为仿制品的“粉彩开光锦上添花纹”瓶,被众多买家一路拍到了1800万美元(约合人民币1.2亿元),比估价高出了2万多倍。这场“差价最高的拍卖”会被业界人士称为“世纪大笑话”。这些情形对中国拍卖业和收藏业的伤害正在显现。6.动漫业创新发展做先锋在动漫行业,有一句口号叫做“文化强国,动漫先行”,确实,动漫行业是文化强国的先锋。2011年,国家继续颁布实施各种政策,支持动漫游戏产业发展。2011年5月,财政部、海关总署、国家税务总局下发了《关于印发〈动漫企业进口动漫开发生产用品免征进口税收的暂行规定〉的通知》,对经文化部、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认定的动漫企业进口动漫开发生产用品,实施免征进口税收政策,这是文化产业领域首次获得减免进口税收的优惠政策。2011年7月6日,为促进我国动漫产业发展,在中央财政的支持下,文化部、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共同实施国家动漫精品工程,通过申报和评审,扶持和资助动漫精品的创作、生产、推广和传播,推动动漫产品进一步品牌化、市场化和产业化。2011年11月11日,广电总局向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广播影视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广播电视局,中央三台,中国电影集团公司,中国教育电视台,中直有关单位发出《关于2011年度少儿精品发展专项资金及国产动画发展专项资金项目申请事项的通知》,通知说,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国务院关于推动我国动漫产业发展若干意见》,鼓励和扶持少儿广播电视节目和原创动画作品的创作、生产和播映,广电总局设立了少儿精品发展专项资金项目和国产动画发展专项资金项目。2011年12月8日,由文化部牵头制定的“手机动漫标准体系”初稿完成,该初稿包括数据格式标准、运营服务标准、内容创作标准、用户服务标准、硬件标准等五方面,涵盖手机动漫产业链的上下游环节,将进入专家评审阶段,预计2012年初发布。此外,各相关部门还积极开展专项市场治理活动,净化市场环境,努力为产业发展营造公平公正的市场氛围。在推动动漫产业发展的过程中,重点工作是国家重点产业园区的建设和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的搭建,继续通过实施动漫精品工程来对动漫产业进行资金扶持,对动漫企业进行认定来采取减税政策,为动漫企业引导方向,为企业参与市场竞争提供政策环境。2011年国产动画片产量超过35万分钟,较2010年至少增加了13万分钟。国产动画电影在数量与质量上也有很大突破。2011年中国共生产动画电影24部,较2010年增长9部。而中国国际动漫网统计的一组数据显示,2011年国内院线上映动画电影15部,较2010年增长了近一倍;2000~2011年国产动画电影票房排行前10名中,有4部为2011年作品。2011年中国动漫产业市场规模约为257亿元,较之2010年同比增长约24%,游戏行业生产经营总收入超过1158亿元。纵观2011年,动漫产业不管是从企业数量还是从出品的动漫产品质量、消费人群和行业营收规模来看都有了大幅度提升。2011年衍生产品等增值业务规模扩大到千亿元级别,喜羊羊系列票房超越1.4亿元,更重要的是,动漫行业的营销创新机制已经形成。首个入驻国家动漫产业园的动漫企业华漫兄弟(天津)互动娱乐有限公司,根据对行业的研究,提出了动漫营销前置、视觉营销和动漫深度整合营销等漫赢模式理论,在行业里率先进行了新的尝试和突破。根据这套独创的理论,华漫兄弟已经陆续将发展的触角延伸到各个领域,如与铁观音魏荫名茶、中药品牌修正药业、华图教育、中青旅集团等知名企业建立了深度合作关系。三大发展中有挑战积极应对有方向我国文化产业在2011年保持了高速增长的态势。但发展中一些问题还是存在的。我国文化产业在保持较高增长速度的同时如何进入高质量增长期?其纵深化发展方向在哪里?诸如这些问题,有的正在解决,有的还有待解决。1.文化产业发展热潮中的危机与挑战2011年,我国各地发展文化产业的热情空前高涨,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可以说是出现了第一次发展文化产业的热潮。这种热潮表现为:第一,政府主导的文化产业投资公司纷纷成立,文化产业园的数量规模迅速剧增。第二,文化机构转企改制的工作加快推进,一些行业基本完成改制任务,其他行业也在地方政府和部委的主导下陆续落实改制任务。第三,数字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网络广告业的增长格外突出。随着三大电信运营商成为文化产业的媒体和平台,媒体的产业结构出现了巨大的变化。第四,艺术品投资领域迅速发展,艺术品拍卖再创新高。第五,社会资本大举进军文化产业,各种文化股权投资基金风起云涌。但是,在2011年的文化产业发展热潮中,也存在着一些危机和挑战。第一,文化产业依然追求数量化。文化产品数量化的趋势、缺乏龙头企业的格局依然没有得到根本的改观,缺乏产业链的经营和品牌产品的局面仍在持续。第二,文化产业核心层发展不突出。文化产业发展各地跟风现象依然比较严重,内容产业缺乏。尤其是部分地产商将更多地以文化地产或者建设文化产业园的名义拿地,许多文化创意产业园还是以地产物业收入为主,缺乏内容产业的集聚化发展。第三,新型产业与传统产业的不均衡发展。随着数字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和生活方式的变化,具有传统文化内涵和形式的文化内容产业和传统型的文化产业业态都受到了较大程度的冲击,如部分书店的倒闭对图书出版业的成长已经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第四,文化产业短期行为明显。如文化旅游中的宰客行为,广电产业低俗化问题等引发了人们对文化产业的担忧。在2011年的拍卖业中,各地文化艺术产权交易所的艺术品份额化交易出现了勃兴与风险并重的格局,最终引发中央出台相关的整顿政策予以矫正和引导。第五,文化企业上市融资冲动过头。这方面在新媒体业上表现得最为突出,2011年上半年,新媒体纷纷上市筹钱,奇虎360、人人网、网秦、凤凰新媒体和世纪佳缘等新媒体公司顺利登陆美国纽交所。但到下半年,这种上市冲动就被浇了冷水。下半年随着中概股信任危机愈演愈烈,中国公司赴美IPO窗口日渐狭窄甚至关闭,市场进入冰冻期。下半年仅有一家中国视频网站——土豆网冲刺IPO成功,融资额为1.74亿美元。美国一些并不知名的小型研究机构“浑水”、“香橼”等也抓住“浑水摸鱼”之机,大肆做空中国概念股,斯凯、奇虎360、分众传媒等一度暴跌,下跌效应几乎波及所有的老牌或新晋的中国互联网公司,令中国在美上市公司的股票成为烫手山芋,许多中国公司不得不大量回购自己的股票。迅雷、盛大文学、拉手网、凡客等一批筹划海外上市的公司不得不纷纷推迟计划。2.“限娱令”等应对措施引人关注对于在2011年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国家有关部门应对措施中最为引人注目的当属广电总局下发的“限娱令”和“限广令”。广电总局在2011年7月专门召开了“关于防止部分广播电视节目过度娱乐化座谈会”,座谈会邀请了各大卫视的相关负责人参与讨论。到2011年10月下旬,广电总局正式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电视上星综合频道节目管理的意见》。在广电总局下发的这个“限娱令”中明确提出,从2012年1月1日起,对全国34个电视上星综合频道的节目要实施调控,防止过度娱乐化和低俗倾向,“限娱令”要求上星频道提高新闻类节目播出量,以满足广大观众多层次、多样化、高品位的收视需求。“限娱令”的主要内容是对过多过滥、节目形态雷同的婚恋交友类、综艺娱乐类、情感故事类、才艺竞秀类、访谈脱口秀、游戏竞技类、真人秀等节目实行播出总量控制。每晚19:30~22:00黄金时间段,全国上星频道总共只能播出9档上述类型节目,同时,每个上星频道每周播出上述类型节目总数不超过2档,该类型节目时长不超过90分钟。“限娱令”的目的就是要对类型相近的节目进行结构调控,防止节目过度同质化现象出现。“限娱令”的宗旨是要求各广播电视播出机构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坚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要用科学、客观、公正的评价体系来衡量上星频道的发展。“限娱令”明确提出“三不”政策:不得搞节目收视率排名、不以收视率实行末位淘汰制、不得单纯以收视率排名衡量上星频道的优劣。“限娱令”重申了上星频道要以新闻宣传为主,要扩大新闻、经济、文化、少儿、科教、纪录片等节目的播出比例。“限娱令”规定从2012年1月1日起,每个上星频道每日6:00~24:00的新闻类节目不得少于2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