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三第二单元第5课《杜甫诗三首》导学案_第1页
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三第二单元第5课《杜甫诗三首》导学案_第2页
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三第二单元第5课《杜甫诗三首》导学案_第3页
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三第二单元第5课《杜甫诗三首》导学案_第4页
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三第二单元第5课《杜甫诗三首》导学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页?杜甫诗三首?导学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近体诗的相关常识和杜甫的身世经历;2.把握诗歌意象和诗歌情感的有机联系,品味作品触景感怀、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3.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领会诗人感时伤世,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二、阅读指导:〔一〕关于古体诗与近体诗旧诗有古体、近体

之分,此诗始于唐代。唐人把当时新出现的格律诗称为近体诗,把产生于唐以前较少格律限制的诗称为古体诗。古体诗又称:“古诗〞“古风〞“往体诗〞。按每行诗字数可分为四言、八言、七言、六言、杂言等。每首诗不拘字数,不求对仗,不讲究平仄和押韵,节奏也较自由。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格律诗〞,使唐代形成的格律诗和绝句的统称。每诗句数固定〔排律诗除外〕;每句字数固定;押平声韵,不换韵,位置固定;讲究平仄对仗。律诗是近体诗〔与唐代以前的古体诗相对而言〕的一种。格律严密,故名。起源于南北朝,成熟于唐初。八句,分五言、七言两体,简称五律、七律。律诗中,凡两句相配,称为一“联〞。五律、七律的第一联〔一、二句〕称“首联〞,第二联〔三、四句〕称“颔联〞,第三联〔五、六句〕称“颈联〞,第四联〔七、八句〕称“尾联〞。每联的上句称“出句〞,下句称“对句〞。律诗必须符合以下三个根本条件:1.押韵: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通常要求押平声,且一韵到底。2.对仗:律诗中间两联〔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3.平仄:律诗和绝句的每句平仄都有规定,误用者谓之“失粘〞。所谓“失粘〞,应该是指邻句不相粘——“粘〞的意思是两句诗的平仄相同,而邻句那么是指下一联的上句和上一联的下句。与“失粘〞类似的规那么,还有“失对〞,也就是同一联的上下两句没有平仄相对〔二〕生平及写作背景杜甫〔712—770〕,字子美,曾居长安城南少陵以西,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祖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怀有远大的政治理想,但因奸臣李林甫当权,他24岁应试不第,漫游各地,与李白、高适一流大诗人往还酬唱,34岁开始在长安寓居近十年。755年,自京赴奉先县,得知幼子已饿死,而皇室贵族还过着荒淫逸乐的生活,强烈的阶级比照,使诗人留下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千古绝唱。一度任剑南节度参军,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工部。他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代表作:“三吏〞、“三别〞。其诗显示了唐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明清文人推崇他为“诗圣〞。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而以沉郁顿挫为主。有?杜工部集?。杜甫20岁以后可分四个时期。1.读书壮游时期玄宗开元十九年〔731〕至天宝四年〔745〕,杜甫过着“裘马清狂〞的浪漫生活,流露了诗人对一切事业的雄心壮志。曾先后漫游吴越和齐赵一带。其间赴洛阳考进士失败。天宝三年,在洛阳与李白结为挚友。次年秋分手,再未相会。杜甫此期诗作现存20余首,多是五律和五古,以?望岳?为代表。2.困守长安时期天宝五年至十四年,杜甫困守长安,穷困潦倒。他不断投献权贵,以求仕进,但均无结果。直到天宝十四年十月,安史之乱前一个月,才得到小小的参军之职。仕途的失意困顿和生活的饥寒交迫使他比拟客观地认识到了统治者的腐败和人民的苦难,使他逐渐成为一个忧国忧民的诗人,确立了现实主义创作方向。3.陷贼与为官时期肃宗至德元年〔756〕至乾元二年〔759〕,安史之乱最盛。杜甫也尽历艰危,但创作成就很大,现实主义创作到达顶峰——高度的人民性和爱国主义精神。长安陷落后,他北上灵武投奔肃宗,但半路被俘,陷贼中近半年,后冒死从长安逃归凤翔肃宗行在,受左拾遗。不久因直谏忤旨,几近一死。长安收复后,回京任原职。758年5月,外贬华州司功参军,永别长安。759年,对政治感到失望的杜甫辞官,于年底到达成都。4.漂泊西南时期肃宗上元元年〔760〕至代宗大历五年〔770〕11年内,杜甫在蜀中八年,荆、湘三年,思想更深邃、诗风更沉郁。带有更多的抒情性质。760年春,他在成都浣花溪畔建草堂,并断续住了五年。765年,严武去世,杜甫失去凭依,举家离开成都。开始了“漂泊西南天地间〞的生活,时间多在船上度过。770年冬,杜甫死于长沙至岳阳的船上,年58岁。三、写作相关背景秋兴八首〔其一〕公元759年,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携妻儿由陕西入四川,寓居成都,依靠四川节度使严武等亲友的接济维持生活。765年四月,严武病逝,杜甫失去依凭,于是离开成都,经重庆等地到了夔州〔今四川奉节〕,住了两年左右的时间。?秋兴?既是他旅居夔州时写下的一组诗,共有八首,“玉露凋伤枫树林〞是其中的第一首。此诗以描绘秋景为外在的行文线索,以抒发悲愁之情作为连通各联的内在联络,以情感的起伏流转,贯穿次第展开的各组景物,形神教诲,浑然一体。咏怀古迹〔其三〕杜甫的诗题叫?咏怀古迹?,显然他在写昭君的怨恨之情时,是寄托了自己的身世家国之情的。他当时正“飘泊西南天地间〞,远离故土,处境和昭君相似。虽然他在夔州,距故土洛阳偃师一带不象昭君出塞那样远隔万里,但是“书信中原阔,干戈北斗深〞,洛阳对他来说,仍然是可望不可即的地方。他寓居在昭君的故土,正好借昭君当年相念故土、夜月魂归的形象,寄托自己想念故土的身世家国之情的。他当时正“飘泊西南天地间〞,远离故土,处境和昭君相似。虽然他在夔州,距故土洛阳偃师一带不象昭君出塞那样远隔万里,但是“书信中原阔,干戈北斗深〞,洛阳对他来说,仍然是可望不可即的地方。他寓居在昭君的故土,正好借昭君当年相念故土、夜月魂归的形象,寄托自己想念故土的心情。?登高?这一首诗,向来传为名作。前人对他的地位评价极高,杨伦称之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胡应麟更把它喻为“古今七言律第一〞。这首诗写于大历二年〔767年〕,是杜甫去世前三年在四川的夔州所作。没来夔州之前,他寓居在四川的梓州。在梓州,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觉得中原以定,于是陡然萌发了“青春作伴好还乡〞的念头,但未能实现。公元765年5月,他的老友严武辞世,他在蜀地便失去了生活等诸方面的依恃,境遇每况愈下,只好离开了经营五六年的成都草堂,买舟南下。本想直达夔门,却因病魔缠身在云安呆了几个月才到夔州。如果不是当地都督柏茂琳的照顾,他也不可能在此地住三个年头,可能还得四处漂泊。就在这三个年头里,他的生活依然很困难,身体也非常不好。因此,杜甫这首诗是在极度困苦的情况下写成的。四、看清字形,标出注音,理解意义渚〔〕萧萧()下繁霜鬓〔〕潦〔〕倒浊〔〕酒杯萧〔〕森孤舟一系〔〕砧〔〕壑〔〕朔漠〔〕青冢〔〕省〔〕载〔〕五、合作探究:1.秋兴八首〔其一〕这首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表达了怎样的感情?2.

咏怀古迹〔其三〕一诗“环珮空归月夜魂〞中的“空〞如何理解?3.?登高?诗中的“艰难〞应该包含哪些内容?六、点评总结:杜甫的诗歌广阔地反映了唐王朝由盛而衰的过程中的社会面貌,真实地再现了这一历史转折时期的重大事件、各阶级阶层的动态、思想和他们之间的矛盾。杜甫站在封建地主阶级下层的立场,反对统治阶级上层横征暴敛、奢侈腐化,反对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反对吐蕃、回纥等族统治者的掠夺骚扰。他的名句:“彤庭所分帛,本自寒女出。鞭挞其夫家,聚敛贡城阙。〞“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深刻地反映了阶级的对立。这样,在现实主义诗人中,他的诗歌的现实性就开展到空前的高度。杜甫对他所反映的时代生活,又有深刻的认识,他诗歌的政治倾向性是异常鲜明的。当上层统治者沉醉于外表的繁荣时,他已洞察了隐伏的社会危机。安史乱起,他更用诗歌作为评论国家政治、军事、经济等问题的手段,他的许多预见都成了事实。他在诗里所一贯表现的对人民的同情和对祖国的热爱,都是很鲜明的。他对统治阶级的揭露和鞭挞,又是那样勇敢和大胆,甚至指向当时的执政者。他那些咏物、写景和抒情的诗篇,也常常跟忧愤国事交织在一起。杜诗富于变化,是人们交口称赞的特点。他的前后期诗风是有区别的:感情由炽热趋向悲凉,后期在艺术上既有千锤百炼之作,又有随意挥洒之篇。然而,表达这种多样的统一并成为他的根本风格的,是他自己所说的“沉郁顿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北征?等长篇古诗是一种代表,?登楼??宿府??旅夜书怀??登高?等短篇近体又是一种代表。杜甫是我国诗歌优良传统的杰出继承者和发扬者。?诗经•国风?、乐府的现实主义精神,六朝诗在声律等艺术方面的探索以及唐初以来的诗歌成就,他都加以认真地吸取和总结。但是,杜甫的成就在当时并不被人所认识,最早给予高度评价的是元稹和韩愈。经过他们的鼓吹,杜甫的地位才得到肯定。?杜甫诗三首?学案答案五、合作探究:1、明确:首联以秋风起兴,以枫叶凋零、秋气萧森,寄寓老大伤悲、凄苦落寞的情怀。颔联紧承首联“巫山巫峡气萧森〞语意,进而描绘望中的巫峡景象和殷森气愤:骇浪滔天,似暗寓了时局的动乱不安和心潮的翻卷不息;阴云匝地,又象征着国家命运的光景暗淡和作者心情的阴沉郁闷。颈联倾诉思乡衷曲,以“丛菊两开〞、“孤舟一系〞的图景,现出思乡之情的深沉浓烈和欲归不得的无奈与凄伤。尾联在一亩的秋风里,一片捣衣声的环境、气氛,含茹游子无家可归之惆怅凄凉,紧承上文之“故园心〞,又暗扣题目,绾结全诗。

此诗以描绘秋景为外在的行文线索,以抒发悲愁之情作为连通各联的内在联络,以情感的起伏流转,贯穿次第展开的各组景物,形神教诲,浑然一体。

2、明确:从字面上看,作者认为,既然大错已经铸成,你的魂灵归来也是徒然的。深入一想,昭君虽骨留青冢,但魂灵早已在月明之夜回到生她养她的父母之邦,可见其思念故国之心是多么强烈啊!像这样一个美女,竟然沦落到如此下场,怎不感动?怎不伤心?一个

“空〞字,将诗人的悲愤之情、伤悼之意传达得淋漓尽致。

3、明确:“艰难〞不仅仅指国家艰难,更主要的还有个人艰难。因为杜甫此时已经是“百年〞,也就是晚年了,而且浑身是病,他估计自己恐怕也活不多久了,所以此时的杜甫老人想的更多的应该是自己艰难的不容易的一生。颠沛流离,坎坎坷坷——几乎一直伴随着杜甫老人的一生。这里既有国家的艰难,又有个人的苦难,二者都有。他既忧国,忧民,又忧身。应该特别强调杜甫的一个独特之处,就是:古代许多知识分子常以“达那么兼济天下,穷那么独善其身〞作为处世准那么,而杜甫却是无论穷达,都是兼济天下。拓展延伸:1、文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