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失地农民生活现状的调查报告_第1页
关于失地农民生活现状的调查报告_第2页
关于失地农民生活现状的调查报告_第3页
关于失地农民生活现状的调查报告_第4页
关于失地农民生活现状的调查报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5关于失地农民生活水平现状的调查报告——以四川省成都市XX镇锦苑一期安置小区为例 【摘要】当今,“失地农民”俨然已成为城市化进程中一个备受关注的群体。如何妥善处理好“失地农民”的安置、就业和适应性等一系列问题成为城市化进程中一个很重要的环节。本次的调查活动主要通过问卷法和访谈法结合的方式,对失地农民的基本信息、居住条件、就业和收入、消费情况、社交情况和心理适应度进行一个全方位的了解。并通过SPSS软件对失地农民失地前后的有关数据进行整理、对比和分析。对于分析结果的形成原因和改善方法提出笔者的一些观点。【关键词】失地农民、生活水平目录一、 调查背景及概念介绍 2(一)调查背景及意义 2(二)概念界定 31.失地农民 32.生活水平 3二、 调查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3(一)基本思路 3(二)调查方法 41.问卷法 42.访谈法 4三、 失地农民生活现状的描述与分析 4(一) 调查对象及地点简介 41. 调查对象 42. 调查地点 5(二) 居住条件现状 51. 家庭住房情况 52. 住房满意度相关性分析 6(三) 就业与收入 71. 就业现状 72. 工作满意度 83. 征地前后家庭收入来源 84.征地前后家庭年收入 9(四) 失地农民消费状况 101.消费基本情况 102.耐用品消费情况 11(五) 社交现状 121. 娱乐活动 122. 邻里交往与交际圈的变化 133. 交流困难 134. 总体满意度 14(六) 心理适应度 15四、 总结与思考 18(一)总结 18(二)思考与建议 19参考文献: 21调查背景及概念介绍(一)调查背景及意义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规模迅速扩张,征地拆迁力度越来越大,失地农民呈现出越来越多的趋势。据中国国家统计局网站的相关数据显示,目前累计的失地农民可能已达4000万—5000万,成为一个很庞大的社会群体。这其中完全失去土地、没有工作的农民至少在1000万人以上,占失地农民的20%。经过专家和学者多方面的调查和研究我们不难看出,大部分农民因土地被征用,生活来源无法得到保障,只能被迫寻找工作来维持现在的生活,再加上自身学历较低,缺乏技术、经验等等原因,失地农民往往面临就业无门的巨大压力,整体生活水平也必然会随之下降。同时,面临物价逐渐上涨、社会保障支出较高等一系列的经济压力,他们的心理和精神方面的问题也随之凸显。如此被动的局面必然会引发诸多社会矛盾。因此,如何妥善处理失地农民安置问题已成为我国当前的一项重要任务。此次调查旨在了解失去土地之后农民的生活现状与心理适应度,从内因和外因上探索解决失地农民与城市化这一孪生矛盾的方法,为失地农民向城市社区居民转型提供可行有效的途径,对于进一步提高我国城市化水平,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二)概念界定1.失地农民就广义而言,失去土地是失地农民最显著的特征,所以,凡是丧失了土地的农民都称为失地农民。狭义的失地农民根据不同的研究对象和目的,有不同的解释。其中,有两种最具有代表性的解释,其一是倪军昌认为“失地农民”是指由于国家征用土地而完全失去土地的农民。另一种解释是王峰贵认为“失地农民”是指完全失去土地和人均占有耕地达不到0.3亩的农民。2.生活水平生活水平是区别于生活质量的一个具有针对性的概念。一般情况下,“生活水平”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人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各方面所能享受到的平均程度。既包括人们的收入和消费情况,还包括受教育程度、精神生活方面的需求、社会保障、生活环境和劳动环境等方面。它通常用来比较不同时期或不同地点人们的实际生活状况。调查的基本思路和方法(一)基本思路一些学者认为,“生活水平”是一个复杂的,集体反映人们生活状况各个方面内容的综合概念。本文对失地农民生活水平现状的调查和研究着重从他们的居住条件、就业与收入、消费情况、社会交往以及心理适应度这五个方面展开,从而对这个群体的生活水平现状进行全面的描述和数据分析,并提出一些合理化的改善意见。(二)调查方法本次调查以问卷法和访谈法结合,并在前期准备和后期分析整理资料时采取文献查阅和借鉴的方法。1.问卷法问卷法从定量的角度来分析失地农民生活水平现状。考虑到失地农民群体的特殊性,我们采用的是代填式问卷法。共进行了209份问卷调查,收集到186份有效问卷。问卷正文共分为六个维度,分别是:基本信息、居住现状、就业和收入、消费现状和心理适应度。(详见附录一)2.访谈法相比问卷法的精确与直观,访谈法则是从定性的角度对少数调查对象进行某项问题更加深入的探究。如本次调查中,我们对于个别失地农民进行了心理适应度方面的访谈调查,详细了解他们在失地后心理、精神层面的状况,并逐一录音备份,以便做最后的整理和分析。失地农民生活现状的描述与分析调查对象及地点简介调查对象本次调查对象是因学校建设(西南交通大学、成都纺织专科学校、郫县四中等)、交通建设(绕城高速公路、“918”工程等)、房屋建设、企业用地、政府城市规划(绿化等)而失去土地的农民。绝大多数是原先大田村、双鲢村、犀园村和小部分高新区的村民。失地年数1年到9年不等。从锦苑一期的A、B区共2226户居民中,我们随机抽取了209户家庭(约等于总数的9.4%)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其中,有效问卷为186份,占问卷总数的89.0%(>50%),能够作为分析处理的依据。被调查者20岁以下的有1.1%,20到40周岁的有36.6%,40到60周岁的有49.5%,60周岁以上的有12.9%;男性被调查者占54.3%,女性占45.7%。调查地点本次调查地点——锦苑一期安置小区位于成都市郫县犀浦镇锦园路91号,是郫县目前已安置失地农民最多的安置小区。小区占地面积约247亩,总建筑面积近20万平米,总安置户数2226户,已安置郫县犀浦镇和高新西区的部分失地农民。居住条件现状家庭住房情况住房情况是反映人们生活水平情况的一项重要指标。此次调查发现,受访家庭中有86.6%的家庭的现住房是政府以人均35m2的标准进行补偿的;有4.3%的家庭在享有政府补偿面积的基础上,可以对安置房的住房面积在一定范围内进行增购;还有9.1%的家庭目前居住在租赁房中。据了解,这部分家庭由于他们的安置房正在建设当中,暂时依靠政府每个月给予一定的过渡费用来租房(图1)。从数据中可以看出,政府对失地农民的安置工作是非常重视的,政策落实情况良好。在住房面积方面,失地农民在失地前家庭的住房平均面积为232.59m2,而在失地后这一数据骤降为107.25m2。失地前后的家庭住房面积差达到125.34m2。该数据表明失地后农民的平均图1:失地农民住房现来源满意度非常不满意不满意基本满意满意非常满意物业满意度032.347.89.710.2住房满意度8.140.333.916.11.6表1:失地农民物业与住房满意度(%)住房满意度相关性分析借助SPSS软件对本次调查数据的统计分析,我们发现失地农民的住房满意度与其失地前后住房面积差以及对社区物业的满意度都存在着显著的相关性(附录二,表1.1),并且在对调查有效数据进行回归分析之后发现,失地前后住房面积差与住房满意度用二次方程(或三次方程)时拟合程度最高,即判定系数r2=0.542最接近于1(附录二,1.2),进一步可得到住房满意度与失地前后住房面积差的回归方程y≈-0.011x3,(附录二,图1.2)同理可得住房满意度与物业满意度的回归方程y=x0.752(附录二,图1.3)。图表显示,失地后家庭住房面积与失地前住房面积相差越小(乃至比失地前住房面积还要大),则住房满意度越高。而物业满意度与住房总体满意度之间也存在正相关关系。这说明,影响失地农民住房满意度的因素是较为丰富的。失地农民在拥有土地时住宅大多是农村大院,住房面积较大,房间较宽敞。但在被安置到城市居民小区中之后,不仅住房形式发生了巨大变化,住房面积也明显减少,这些都让失地农民有强烈的不适应感。同时,我们也注意到住房环境质量的改变与住房满意度也有着明显的关联。这种关联主要体现在周边卫生条件的明显改善使得被调查者对于社区物业管理的满意度普遍较高。因此,综合大部分的数据来看,失地农民对现在的居住情况是基本满意的。就业与收入就业现状此次调查发现,征地前无工作的人员中,42.3%为务农或自由职业者,19.3%从事服务性行业,18.3%的为工人,5.5%的为个体经营者,其他行业工作者占14.6%。在其他行业工作者中的全部医生、教师和大多数公司职员在征地前是学生,而征地前是农民的受访者就业现状不容乐观,其中大多数现为社会底层工作者。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俨然成为社会的重要课题。在对无固定工作者就“失地农民就业困难影响因素”的调查中发现,61.3%的人选择了年龄问题,41.9%的人选择了自身学历问题,其次占比例较高的选项依次是缺乏技术、就业信息不完善、就业岗位少等因素。年龄问题和就业岗位少说明当今社会我国的工作岗位供不应求,致使许多年龄较高的技术人员难以找到工作。自身学历问题反映出农村教育不够普及。受教育意识不够强或家庭条件不允许导致许多农村人学历比较低。调查显示,失地农民中具有小学学历的占26.8%,具有初中学历的占51.7%,具有高中及高中以上学历的仅占19.5%。针对技术缺乏因素,虽然政府在征地后提供过一些就业培训,然而,有高达79.2%的失地农民表示并没有参加就业培训。对此,多数人的解释为这些就业培训的认可度和专业性比较低,即使参加了培训也不一定能找到较好的工作;另一些人则解释为对政府开展就业培训毫不知情。这些问题反应出,政府基层管理人员对失地农民培训问题的重视程度不够,培训质量有待提高。工作满意度调查结果表明,多数失地农民对目前职业基本满意或非常满意,但仍有32%的失地农民对当前工作不满意。经调查,其对目前工作不满意的原因及各个原因所占比例如下:对当前就业不满的原因百分比待遇太低72.34工作地点较远6.38工作环境糟糕17.02安全没有保障14.89受到他人歧视6.38工作强度高、压力大27.66其他14.89表2:对当前职业不满意原因分布从上表可以看出,在对当前工作不满意的人员中,有72.34%的人认为当前待遇太低,27.66%的人认为工作强度高、压力大。酬劳与工作强度不符,或者酬劳低,不能满足生活需要,都会造成失地农民心里产生落差感,从而对当前就业不满。由此可见,薪水和工作强度是失地农民关注的主要问题。征地前后家庭收入来源收入来源分布状况不仅能反映失地农民的就业现状,也能反映出其是否能很好地融入城市生活。调查显示,失地前,占82.3%的农民主要经济来源是务农。剩余少部分人的主要经济来源是工资、个体经营等。失地后,71.1%的失地农民的主要经济来源是工资,18.3%依靠个体经营收入,还有少部分人依靠福利性收入来维持生计。由主要收入方式的转变可以看出,失地农民已经基本适应城市生活。4.征地前后家庭年收入年收入的高低直接决定着人民的物质生活好坏,是反映失地农民生活现状中很重要的一项指标。调查结果显示,81.88%的受调查者实地年数达9年,8.05%的达6年,6.04%的达3年,2.68%的为1年。由此,可通过2003年~2010年间每年的CPI指数(附录二,表2)将失地前年收入转化为现值。得失地前后收入及原收入转化为现值对比表:(现值:原收入相当于现在的多少收入。现值=过去值*基准年到现年的历年CPI之积)失地前后收入及原收入转化为现值对比表失地前原收入转化后现值失地后原收入百分比累积百分比现收入百分比累积百分比<1000044.144.1<12366.14<2000040.940.910000~2000038.282.312366.14~24732.2820000~300031.282.120000~300009.191.424732.28~37098.4130000~400009.891.930000~400003.294.637098.41~49464.5540000~500003.295.140000<5.4100.049464.55<50000<4.9100.0合计100.0合计100.0表3:失地前后收入及原收入转化为现值对比表由上表可以得出,在收入为5万以内的居民中,失地前占94.6%,失地后占95.1%。收入在5万元以上的较高收入者中,失地前占5.4%,失地后占4.9%,其他收入段中失地前后的人数所占比例相似。从上表数据可以得出失地农民的整体收入水平下降了。失地农民消费状况1.消费基本情况消费水平作为一项重要指标,可以衡量家庭总体生活水平质量。本次调查发现,失地农民在失地后消费总支出明显增加,且用于购买食物的支出比重加大:失地前的恩格尔系数平均值为47.9%,失地后达到59.8%。失地农民进入城市后,在收入水平有所下降的情况下,生活支出,特别是购买食物的支出却在增加,这虽然有物价上涨因素的影响,但恩格尔系数的明显上升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这说明了他们的生活水平相比较以前有所下降。在支出结构方面,有36%的农民表示失地前支出主要用于农业用品的购买,有25.3%的农民最大支出用于生活用品的购买,只有21%的农民认为最大支出在饮食方面;而在失地后,上述比例分别为0%,11.8%,60.8%(表4)。前后数据表明,由于失去了土地,农民的从业情况发生了很大改变,不再从事农业劳动因此不再需要购买农业用品。这也同时引起了生活方式的改变,由以前“吃的都是自家菜”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模式到如今“吃啥子都要买”的市场经济模式,这种转变直接影响家庭支出结构,也在一定程度上能解释恩格尔系数的升高。另外从图中得知,失地农民对教育的重视程度有所提高,这不仅有利于子女的发展还对国民综合素质的提高起到促进作用。农业用品医疗交通水电气生活用品饮食通讯教育社会保障人情往来租赁费其他合计失地前36.03.21.11.625.321.007.503.800.5100.0失地后03.80011.860.80.510.23.87.01.60.5100.0表4:受调查人员失地前后最大支出去向所占百分比2.耐用品消费情况在家电配备情况方面,经过此次调查我们了解到,在失地以前,绝大部分受访者都只拥有电视、洗衣机和冰箱;而失地之后,冰箱、电脑、空调、热水器的拥有量明显增高(表5)。这表明,失地农民的生活水平有所提高。而在出行的交通工具方面,大部分家庭表示用的是非机动车,拥有汽车的家庭只占受访家庭的10.8%。这说明,机动车仍未在失地农民这个群体中普及,并且与城市普通居民家庭在机动车拥有率上存在一定的差距。家用电器失地前失地后电视0.9951.000冰箱0.4460.952洗衣机0.7900.962电脑0.0750.430微波炉0.0430.317空调0.0750.430热水器0.1020.930其他0.0270.027表5:受调查人员失地前后拥有家电设备状况社交现状娱乐活动从我们的调查数据中可以看出,选择电视电影这项娱乐活动的人占据了一半以上的比例,高达53.8%。接着依次是棋牌类45.7%,喝茶聊天39.8%、体育运动22%、上网19.4%、看书看报听广播14%、社区活动13.4%、种养花草饲养宠物11.8%、旅游10.2%、娱乐场所6.5%,选择其他娱乐方式的有2.7%。由此可见,失地农民一般都会选择较轻松、大众化的消遣方式,不需要太多体力和精力的付出,属于一种快速冲击性的娱乐。而像体育运动、旅游这类虽耗费体力但对身体有益的活动,只有少数人感兴趣。我们针对这一突出现象对选择较普遍的大众化娱乐活动的受访者进行访问时,大多数人反映因为工作太过忙碌而没有多余的时间来进行其他活动,然而也有少部分人说“懒得动”。尤其是在社区活动中,参加的群体大多数为中年人以上的年龄层,年轻人很少甚至基本不参加。总的而言大多的失地农民,特别是以年轻为代表,都是以“速食产品”式娱乐方式作为空闲喜好。图2:主要娱乐方式邻里交往与交际圈的变化图3:交际圈变化图4:邻里交往程度从图4和图5中我们不难看出,失地之后同邻里的交往度有近乎四分之三是在反映着交往程度的减少,而在剩下的部分里,又有三分之二表示交往次数没有变化,最后单一的数据表明只有9.7%(附录表3.1)的失地农民表示搬迁过来跟邻里的交往次数有提升。但又不得不提到的是,在对交际圈的类型的调查了解中,我们发现有部分的人提到交往的人数,却有一种上升的趋势在里面,失地条件下生活方式和地点的改变,促使他们在生活态度上的改变。次数在减少人数却在变多,俨然已是城市人的那种“点头之交”。失地前的那种固定土地、固定邻居、固定往来的“三固定”模式被打破,楼栋与楼栋,户与户之间的天然隔阂使得他们成为泛泛之交,更难发展为朋友。交流困难从上表我们可以看出,有45.2%(图5)的受访者表示和城里人交流没有什么困难,而觉得交流有困难的人认为居住地环境、知识文化背景水平的差异和生活习惯的差异占了主要原因。这不得不让我们感叹在政府城市化进程的政策下,就单一的从平常的交流来看,农村和城市在往一个更加和谐的方向发展。在以前城市化进程讨论中所担心的失地农民所存在的自卑感、城市孤独感得到了基本的解决。但居住环境、文化水平、生活习惯的差异,这些限制农转非居民同城市居民交流沟通的障碍,又是一个不得不去解决的问题。就调查者认为,政府是不是能适当的提高失地农民这类群体的居住环境,加强这类群体的文化教育,以达到减少两种居民间的沟通障碍以至于让和谐发展这一社会主体得到更好的发挥。图5:邻里交往困难因素总体满意度总体满意度是包括了把调查对象的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收入支出等一系列条件作为因变量,而这些因变量会对最终满意度的评价有所影响。因此,总体满意度是一项对失地农民生活水平现状最直观的表现。从总体生活满意度的评价中,我们不难发现:基本满意的人占41.4%,满意的有45.1%,不满意的有8.6%,而非常满意和非常不满意的分别有3.8%和1.1%。总体来说,绝大部分的受访者对于现在生活的总体评价还是处于一般偏上水平的。图7:总体满意度心理适应度对于心理适应度的调查,我们采用了对于个别被调查者进行深入访谈的方法。下面是我们进行访谈中具有代表性的两段录音原话:受访者一:性别:女年龄:54工作:清洁工失地年数:九年文化程度:小学问:如果让您给现在的生活打分,您能打几分呢?答:一般,就4、5分吧。问:也就是4、5分吗?为什么那么低呢?答:以前家头有田,就算收成不好,自己家种的那些菜也可以拿来吃。现在不勤快点生活根本就过不下去,一天到晚上班,累得很,以前干农活也有个休息的时候。但是现在上班辛嘛,赚得钱也少,一个月也就1000多块钱,一家人的生活根本不够用,看现在的物价那么高,装了智能电表后一个月光电费就100多,还有肉、蔬菜、油盐都那么贵,咋过得起嘛?哪还有钱去交社保嘛,现在社保每年都还在涨,日子恼火的很!受访者二:性别:男年龄:24岁工作:城管失地年数:九年文化程度:大专问:您觉得现在的生活和以前的相比有哪些变化?答:还是怀念以前的生活,空气好,清新的很,现在灰尘那么大。而且我觉得我现在心里头比较空虚,每天除了上班、吃饭、睡觉就没得啥子追求的咯,生活也不充实了。问:那您完全适应了这种城市化的社区生活了吗?答:没有吧,我觉得我是半城市半农村人,很怀念以前但是已经回不去了。城市的发展就是这个样子了,不得不去让个人去适应,这个样才能生存下去。城里人吧,文化素质高、又讲卫生、懂得也多,沟通起来比较方便。但是心思很厚重,不单纯,像一张双皮脸,就不像农村人,老实的很,一眼就能望到底,所以现在想要交到知心朋友真的难的很。从已有的访谈资料来看,作者认为失地农民的心理适应问题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主动还是被动的成为一名非农业户口的城市居民据了解,在他们失去土地之后,政府统一将他们由农业户口转为非农业户口。但是,他们对于户口身份的转变内心并没有过多的认可。在他们看来,转户口后最大的改变只是非农业户口相比农业户口多了个社会保障。据大多数被调查者反映,如今医疗、交通、教育等生活质量虽有提高也给他们带来了很多的便利,但相比以前的田园生活,他们还是更向往从前清新的空气、舒适的环境、宽敞的楼房和秀美的田园风光。由此看来,对于现在的非农业户口身份,他们认为身份的转变和精神观念上的转变没有达到一致,没有一个很好的过度。在城市中,很多居民感受不到农田对于农民的重要性,失去了农田,他们就感觉像失去了自己的孩子,同时农民身份也随之转变了。如今,他们只有像城里人一样出去找工作,才可以维持生计来负担那份沉甸甸的社保费用。因此,对于大部分的农民来说,他们内心是不愿意转成非农业户口的。2、失去农田后巨大的经济压力成为众多失地农民的首要问题农田对于农民就像工作对于城市居民一样。试想一下,当自己的父母都失去了工作,家里失去了经济来源生活将会变得很拮据,再多的补偿也不能够保障一家人今后的生活。唯一的解决办法就是去寻找另一份工作。农民失去土地后,他们只有像城里人一样去寻找工作才能维持生计。而对于农民这样的特殊群体,学历低,缺乏技术和经验,就业已然成为他们心头之患。通过上面的支出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失地之后,他们在食物上的消费所占比重特别大,而除了各种飞速上涨的物价以外,每个月必须缴纳的巨额社会保障费用无疑成了他们必须面临一个很大的难题。据统计,在我们所有的调查对象中,一个三口之家平均每个月都要支出至少1800元。所以,经济压力成为众多失地农民最大的压力。而因为经济压力大,恶性循环引发了一系列的心理问题。3、在城市发展的步调下,农民的生活习惯以及社交方式需要发生很大的转变。相比较农村而言,城市生活对于部分农民来说有许多的新鲜感,但对于这些所谓的新鲜事物,失地农民们往往表现出一种较为生疏的态度,需要一段时间的积淀才能让他们融入城市的生活。当问到平时与邻里的交往是否频繁时,大多数农民表示没有时间来往,通常工作到很晚,回家后都是关门闭户,有很多住户甚至连隔壁邻居的名字都不知道。他们每天忙碌于怎样赚钱来维持生计,与亲戚朋友、街坊邻居之间的走动越来越少。的确,在巨大的经济压力下,他们只有努力地工作,才能维持基本的生活。过去,一个生产大队的人都住在一起,喝茶聊天成了他们每天生活的一部分。如今,大多数人更多的追求物质层面而忽略了精神层面,对于物质的过分追求,使得人与人之间渐渐的产生隔阂,人们交往中没有情感的注入,显得过于机械。至多选择周末或者假期,通过喝茶聊天、打麻将的方式来促进彼此间的了解,从而增加邻里间的交往度。总结与思考(一)总结1.尽管失地后住房面积大幅缩水,但仍有一半以上的失地农民认为现有房屋的相关硬件设施相比从前有较大改善,因此对现在的住房整体满意度还是比较高的。2.多数失地农民为底层工作者,与失地前相比总体收入水平有所下降。3.失地农民被征地后家庭支出结构发生改变,消费档次有所提高,但仍与城市居民存在较大差距。4.人们的精神生活与失地前相比更加丰富,娱乐方式的种类也有所增加,但是他们的娱乐方式显得层次不高,有待提高。5.失地农民在与人交流互动中,不再保留农村的那种互动方式,而更多的是类似于城市居民之间以利益为价值取向,淡漠、隔阂的一种互动交往方式。6.户口身份的转变需要让他们改变许多从前的旧观念,尽快接受新鲜事物,来应对快节奏的城市生活,缓解各方面的压力。(二)思考与建议通过前期的调查与后期的分析,我们发现大部分失地农民的生活水平现状较被征地之前有所好转,但仍未令人满意。改善失地农民生活水平,提高失地农民的生活幸福感,与其共享经济发展成果,是快速推进城市化的重要环节。进一步改善安置房环境,提升失地农民住房满意度尽管在此次调查中有一半以上的受访者表示对现在居住条件满意,但另外仍有接近一半的受访者反映安置小区管理水平不高,治安情况较差,娱乐设施欠缺、绿化率较低等都影响着住户对居住条件的满意度。另外,安置小区距离城区繁华地带较远,不仅不方便日常出行,而且也让这部分失地农民感到与城市存在隔阂。因此,改善安置小区内部环境与周边环境,会有效的提高失地农民的住房满意度。解决失地农民生活困难,关键在于解决好就业问题在我们调查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