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内外结合治疗带状疱疹60例疗效观察_第1页
中药内外结合治疗带状疱疹60例疗效观察_第2页
中药内外结合治疗带状疱疹60例疗效观察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中药内外结合治疗带状疱疹60例疗效观察目的查看中药内外结合治疗带状疱疹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13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采用内服自拟清肝利湿汤,并调敷自拟蕲蛇蜈蚣散的方法治疗,对照组采用西药内外结合的方法治疗。结果治疗组痊显率为95%;对照组痊显率为81.1%。2组痊显率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

根据《皮肤性病学》制定的标准:成簇水疱,皮损沿某一周边神经呈带状排列,多发生在身体的一侧,有明显的神经痛等特点可做出临床诊断[1]。

1.3治疗方法

1.3.1治疗组

1.3.1.1中药内服自拟清肝利湿汤组成:马齿苋30g,大青叶20g,蒲公英20g,龙胆草10g,黄芩10g,栀子10g,紫草15g,丹皮10g,元胡15g,川楝子10g,泽泻10g,木通10g,车前子20g(包煎),生甘草6g。随症加减:皮疹基底颜色鲜红,疱壁慌张,灼热刺痛,属肝胆火盛者,加黄连10g,大黄10g(后下);皮疹颜色淡红,水疱较著,疱壁松弛,溃后糜烂,属脾经湿热者,减龙胆草、黄芩、栀子,加苍术10g,厚朴10g,茯苓15g,生薏仁30g;皮疹发于颜面者,加银花20g,连翘20g,野菊花20g;发于眼角者,加谷精草10g,草决明10g,野菊花15g;发于上肢者,加忍冬藤30g,姜黄10g,络石藤30g;发于下肢及腹部者,加黄柏10g,川牛膝10g,土茯苓30g。1剂/d,水煎2次,混合,分3次口服。

1.3.1.2中药外治自拟蕲蛇蜈蚣散组成:蕲蛇20g,蜈蚣5条,冰片5g,生大黄20g,黄柏20g,青黛20g。上药研极细末,过120目筛,装瓶密封备用。用时用适量麻油调为糊状,贴敷患处,外用纱布及胶布固定,2次/d,直至痊愈。

1.3.2对照组赋予口服阿昔洛韦0.4g,5次/d,吲哚美辛25mg、维生素B110mg,3次/d。肌注维生素B12500μg,1次/d。疱液未破时可外用炉甘石洗剂;疱疹破溃后用3%硼酸溶液湿敷。

1.4疗效标准痊愈:疼痛消散,皮损全部消散。显效:疼痛根本消散,70%以上皮损消散。有效:疼痛减轻,50%~70%皮损消散。无效:疼痛未减轻,皮损消退缺乏50%。

3议论

带状疱疹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炎症性、神经性皮肤病。在中医学中称蛇串疮,又名缠腰火丹。中医对本病分干湿两型。其发病机理为:多因情志内伤,肝郁化火;或因脾虚失运,蕴湿化热;兼感毒邪,以致湿热火毒蕴积肌肤而成[2]。治宜清肝利湿,解毒通络,根据这一治那么,自拟清肝利湿汤。方中龙胆草、黄芩、栀子,性味苦寒,既泻肝胆实火,又清肝经湿热;马齿苋、大青叶、蒲公英清热解毒,凉血利湿;泽泻、木通、车前子清热利湿,使湿热从水道摈弃;紫草、丹皮、元胡、川楝子活血通络,行气止痛;生甘草调和诸药。上药合用,使火降热清,湿浊得利,血活气行,经络畅通,疱敛痛止,诸症可愈。自拟外治方中,蕲蛇、蜈蚣、冰片祛风解毒,通络止痛;生大黄、黄柏、青黛清热解毒,燥湿凉血。上药合用,使热随湿化,湿从热解,毒无所踞而取效。

本次查看结果说明,采用中药内外结合治疗带状疱疹,在缩短病程、病症改善、预防并发症及后遗症方面有显著疗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