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管理学复习笔记_第1页
高等教育管理学复习笔记_第2页
高等教育管理学复习笔记_第3页
高等教育管理学复习笔记_第4页
高等教育管理学复习笔记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等教育管理学复习笔记

第一章高等教育管理的本质特征

一、现代管理的一般属性

行政管理:1884年,德国学者施泰因出版的《管理学》。他认为,教育行政管理的任务,就是把国家权力如何

干预国民教育的原理、内容、根据及其界限等解释清楚。

后来有的学者据此把教育管理学视为行政管理学的一个领域。

企业管理:美国企业管理的发展影响教育管理

教育管理:直到二次大战以后,教育管理才逐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在我国,系统地研究高等教育管理是20

世80年代初开始的。

1、管理的含义

管理必然有管理者和管理对象;管理对象主要是协作劳动的劳动者。

管理是集体协作劳动的共同需要,即“都或多或少地需要指挥”;

管理的职能主要是指挥和协调他人的活动以取得成效。

管理的目的是取得比“各个独立器官的运动”之和更大的效益。

管理定义:管理就是通过组织与协调他人的共同活动收到个人单独活动所不能收到的效果,并配置有限的资源,

以实现预定目标的过程。

2、管理的基本属性

(1)管理是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共同的社会实践活动。

(2)管理的基本职能是: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管理过程的核心是决策,它是执行各项管理职能

的基础。

(3)管理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

(4)管理的基本目的,是要使管理对象各构成要素(人、财、物、时间、空间、信息等)各自所具有的功能,

经过管理活动的协调,在系统的目标下统一起来,产生更大的综合功能,即达到各自单个所不能达到的效果。

二、高等教育管理的特点(管理目标、管理对象、管理过程)

(一)管理目标:高等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人才和科研成果,工作性质有很强的学术性和精神因素

1.高等教育管理目标首先是为了实现教育目标

制定管理目标时,必须首先考虑如何通过有效的管理来组织教育活动以实现教育目标。

管理为教育服务:举例:学校各职能部门(公寓管理中心、后勤、教务处、图书馆、档案馆、财务处)。

2.高等教育管理目标有很强的方向性,并且受传统文化的深层影响

一方面,培养人才是有意识的活动,是受一定的政治观念、价值取向支配的;

《学会生存》一书中所指出的:“任何教育政策都反映一个国家的政治决策、它的传统与价值以及它对未来的

看法。很清楚,教育政策首先是每一个国家的主权具有的职能。

另一方面,高等教育要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由千教育有周期长的特点,为了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人才培养计划必须超前安排。

3.高等教育管理目标以社会效益为主,而不以营利为目的

(二)管理对象:高等教育管理的主要对象是教师和学生,有其自身的特点

跟企业作对比企业一一工人——没有意识的物质

学校:教师(管理者、被管理者)学生(被管理者、自我管理)

(三)管理过程:高等教育管理过程是以知识为中介的人际关系活动过程,存在着大量的学术管理

1.高等教育的教学、科研是分专业、学科进行的,其管理过程有很强的学术性;

2.高等教育管理过程是管理者、教师、学生三边相互交流的活动过程,人的因素起着重要作用;

3.高等教育管理过程是多种功能交织在一起的复杂过程,有难以控制和评估的特点。

第二章高等教育管理的规律性

一、教育活动和教育管理活动

在高等学校里,存在稽三种活动:教育活动、科研活动、管理活动。

教育过程居千高等学校工作的中心地位;

科研过程与教育过程是相辅相成的,有时科研过程就是教育过程的组成部分;

管理的作用是组织教育、科研过程并为其服务,以促进和保证教育、科研顺利地实现目标。

教育目标和教育管理目标的关系:

确定教育管理目标要以实现教育目标为指导和依据;

科学合理的教育管理目标又是实现教育目标的保证。

二、高等教育管理的规律性

弄清什么是高等教育管理的基本规律必须从实际出发,从分析高等教育管理实践的基本矛盾中去概括提炼。

(一)适应性与稳定性的关系

适应性:高等教育管理的内容,除了维持高等学校的日常运转以外,更重要的是如何组织高等教育的发展与改

革。而无论发展与改革,常常是由社会环境的变化引起的高等教育管理必须主动适应社会环境的需要;

稳定性:在强调适应性的同时,为了能顺利实现高等学校的社会职能,高等教育管理又必须坚持自身的内在规

律,保持系统的稳定性和持续性。如果变动频繁,必然不利千教学秩序的稳定和教学质量与学术水平的提高。

英国著名学者阿什比说:“如今的大学……它们在向前演化的进程中,正经历浩遗传体系经常遇到的进退两难

的困境:一方面它们本身必须改变以适应社会的新形势,否则将遭受社会的抛弃;

另一方面,它们在适应社会的改变中,又不能破坏大学的完整性,不然就将无法完成它们所承担的社会职责。”

对千校长:感到最大的压力是如何处理改革与稳定的关系。

一方面,校长的日常工作更多的是维持学校的稳定:诸如对学生纪律的控制,保持与政府主管部门、社区、家

长的良好关系,协调各部门间、同事间的关系,保证学校各种资源和教职员需求的满足等等;每一位校长都在不停

地思考着学校如何与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相适应的问题。(难!!阻力!!)

(二)行政管理和学术管理的关系

1、学术管理要坚持学术自由的原则,这是繁荣学术的最基本的条件。

学术问题只能用学术标准来评价,强调科学性。

学术评价要运用科学实验、调查研究、科学论证和同行专家评估的方法

行政管理则强调抓住机遇,按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适时做出决断。

行政管理的重大决策,既要考虑合理性,更要从实际出发,考虑对各方面的影响和后果,强调可行性。

2、学术管理要根据不同学科、专业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方法,不能一刀切。学术管理应该采取多样化的管理方

式,不能用统一的模式。(工科VS文科;专业课VS基础课)

行政管理则强调从全局出发,发挥学校的整体功能。因而往往采用集中和划一的方式,用政策法令、规章制度

来统一和协调各方面工作和行动

3、对学术事务的决策和管理,要依靠教授专家,实行民主管理。

“首席科学家制”:在一个确定的领域,以本领域的学术带头人为成员,成立一个专家委员会,负责提出并制

定本领域战略发展规划,负责选择重大项目以及确定承担项目单位,负责审定、统筹和审核重大仪器设备的安排和

添置,组织对成果的评比验收等。专家委员会设首席科学家,由最有威望、最有影响力和最具远见卓识的专家担任,

在意见无法统一的情况下出来拍板定案。

行政管理则主要是贯彻执行上级的指示和领导的工作意图,实行一种“科层式”管理,从上到下的逐级指挥和

布置,强调下级服从上级,层层贯彻执行。

科层制又称理性官僚制或官僚制。它是由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提出的。

科层制的主要特征是:

CD内部分工,且每一成员的权力和责任都有明确规定。

@职位分等,下级接受上级指挥。

@组织成员都具备各专业技术资格而被选中。

@管理人员是专职的公职人员,而不是该企业的所有者

@组织内部有严格的规定、纪律、并毫无例外地普遍适用。

@组织内部排除私人感情,成员间关系只是工作关系。

4、学术管理的篮心应放在基层,实行自下而上的管理

行政管理的中心则是行政首长,管理的重心主要在校级行政职能部门。

(三)过程管理和目标管理的关系

“计划”是起始环节,统帅着整个管理过程。计划环节包括确定目标,制定若干方案,选择决策,拟定行动计

划等。制定计划最主要的内容是确定管理目标。

“执行“是使计划付诸实施。执行环节是管理者在管理过程中实施组织、指挥、协调、控制等一系列管理职能,

其内容包括建立机构,完善制度,组织人力、物力,指挥行动,协调关系,教育激励等。通过这些手段,协调人、

财、物等各种要素的相互关系,使其效能充分显现出来,使计划得以实现,达到既定的目标。

“检查”是对执行的监督和加强,因此检查环节与执行环节是结合在一起的,不是截然分阶段的。检查环节主

要是实施管理的控制职能,其重要内容是建立反馈渠道和机构,及时提供反馈信息,以保证计划所规定目标的实现。

检查还能检验计划的正确程度,必要时采取追踪决策,调整计划,修改或补充执行措施。

“总结”是终结环节,是对计划、执行、检查这三个环节的总检验,是用计划目标作为尺度对管理的全过程进

行总评价,也是为制定新的计划提供依据,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由此可见,管理目标统帅、指导着管理全过程,管理过程的各个环节都是为实现管理目标服务的。

高等教育管理要把过程管理和目标管理结合起来,更注重目标管理。

所谓目标管理(ManagementByobiectives简称~IBO),是运用目标指导管理过程的一种管理方法,其内容包括:

(1)由管理者和被管理者根据组织的任务共同确定管理目标,包括把总目标分解为部门目标和各成员的个人目

标;

(2)动员各部门和全体成员自觉地为实现各自的目标而努力工作;

(3)用管理目标检查工作的进度和评估工作的成效,根据成果实施奖惩。

目标管理的以下特点使它更适用千高等教育管理

(1)目标管理把制定目标和达到目标的考核评价作为管理的重点。教师、研究人员和学生的工作和学习都是以

个体劳动为主,并且各自保持一定的独立性,这就要求管理者对下级和被管理者赋予更多的自主权,而不要对管理

过程作过多的干预和直接控制。

(2)目标管理要求管理目标,由管理者(上级)和被管理者(下级)共同制定,上下一致,这对激发职工的积极性

大有好处。有利千保证制定目标决策的正确性,也有利千增强他们实现管理目标的责任感,更好地调动他们的积极

性。

(3)目标管理是重视成果的管理。管理目标水平的高低及这些目标实现的程度,不仅是衡忙整个管理活动的成

效的标尺,也是检查每个基层单位和个人的成绩及其为整个组织所做贡献大小的标尺,能够满足职工的成就儒要,

有利于增强职工的事业心和责任感。高等学校的教学、研究人员是知识水准高的知识分子,都希望在自己的专业领

域做出更大的成绩和贡献,他们的成就欲更强。实行目标管理,更有利千增强广大教学、研究人员的参与意识和责

任感,有利千高等教育管理目标的实现。

(四)管理和服务的关系

处理管理和服务的关系,关键是要正确对待教师。在高等学校,教师既是主要的管理对象,又是主要的服务对

象。

处理管理和服务的关系,还要把向上级领导机关负责和向师生群众负责统一起来。管理者却往往容易犯不顾实

际情况、只会照瘫办事的毛病。只向上级领导负责,不向师生群众负责。其结果必然是,不从实际出发解决问题,

挫伤教师的积极性,甚至有意无意地扼杀新生事物,阻碍改革。

第三章高等教育管理的基本原则

一、高等教育管理的方向性原则(此原则可表述为:坚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方向)

(一)坚持社会主义的政治方向

教育是具有阶级性的。我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理所当然地要求高等教育必须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来教育和影

响学生,为社会主义培养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的建设者、接班人。

(二)主动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不能说高等教育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只是指政治方向,没有别的内容,这是不全面的。

“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这里所说的“服务”是全面的,既包括为社会主义政治服务,也包括为社

会主义经济、文化建设服务。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我们始终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三)全面执行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

新时期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是: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使受教育者成为德、

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需要注意的问题:

1、在实际工作中,有许多主客观因素影响高等教育管理坚待正确的方向。

比如:社会变革带来的冲击:1958年的“大跃进”带来了在高校开展“教育大革命”;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

革命”首先从大学发端,对全国各高等学校的冲击是前所未有的,均导致高等学校办学方向的错误。

2、有一种教育价值观,认为教育的功能就是促进人的自身发展,促进入的个性的自我完善,而不应该要求教

育为社会发展服务。

二、高等教育管理的整体性原则(此原则可表述为:以培养人才为中心,科学地组织各方面工作的有效配合,

并充分地考虑社会环境中诸因素的影响。)

需要注意的问题:教学vs科研。

要处理好教学和科学研究的关系,使两者相互结合,相互促进。邓小平早就指出:“重点大学既是办教育的中

心,又是办科研的中心。”

985工程名称源自1998年5月4日,江泽民在北京大学百年校庆上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讲话;

我国政府为建设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批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而实施的高等教育建设工程;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已见端倪,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全党和全社会都要高度重视知识创

新、人才开发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大作用,使科教兴国真正成为全民族的广泛共识和实际行动。”

三、高等教育管理的民主性原则(此原则可表述为:依靠广大教职工和学生民主管理学校,动员社会力量参与

高等教育管理。)

高等学校要搞好管理,必须依靠教师发挥能动作用:一切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有关的决策,还要注意听取学

生的意见。

教授治校蔡元培——北京大学;罗家伦——清华大学;梅贻琦——通才教育、教授治校、学术自由思想,开

启清华黄金时代;

四、高等教育管理的多样性原则

高等教育管理的多样性原则是建立在管理目标的多样性与系统能益大小和条件差别的基础之上的。

(此原则可表述为:根据各类高等学校或学校内部各单位的任务特点和条件,分别提出切合实际的要求,采取

与之相应的措施进行管理。)

各种类型、各层次的教育都是社会主义建设所需要的。教育要解决脱离实际的问题,就应当按照社会的实际需

要,来安排各种类型、各个层次人才的培养。这就要求高等学校各有分工,担负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人才的培养任

务。

美国著名高等教育家欧内斯特·博耶(EmestL.Boyer)

“绝没有什么简单的好大学模式,一所大学与另一所大学所面临的任务和所处的环境方面肯定是大相径庭

的。但是,一所高质昼的大学必定有一个明确的而且是生机勃勃的办学目标,而且它不可能是满足所有人所有要

求的大杂桧,他衙要在众多的要求下作出选择并确定哪些是优先考虑的觅点。”

五、高等教育管理的动态性原则(此原则可表述为:通过不断地改革以主动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高等教育要为社会服务,必须提高主动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能力,这就要求高等教育必须不断改革、创

新。

高等学校管理对象和外部条件的这些新变化,管理工作中不断出现新情况,需要不断地总结新经验,解决新问

题。因此,高等学校管理不能墨守成规,因循守旧,而必须在改革、创新中不断前进。

需要注意的问题:适应性vs稳定性

稳定性是强调要保持过去的一些好传统,保留在教育目标、教育计划和教育管理制度等方面过去已经证明是好

的东西。承认继承性,才能保持稳定性。因此,实行高等教育管理的动态性原则,必须把适应性和稳定性统一起来,

处理好改革和继承的关系。

六、高等教育管理的效益性原则(此原则可表述为:按照管理目标的要求,力求用较少的人力、财力、物力、

时间等资源,办较多的事,取得更大的效益。)

影响高等教育管理效率和效益的因素也是多方面的。

一是高等教育管理的目标是否正确,包括办学方向、培养人才的质量要求、发展规模和速度等。

二是高等教育结构是否合理,包括培养人才的专业学科结构、层次结构、地区结构是否合理,比例是否适当,

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等是否相适应。

三是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包括各级教育管理机构的设置、权限的划分是否合理,管理过程是否能形成良好的运

行机制。

四是高等教育管理人员的素质是否能够适应复杂的、要求日益提高的管理工作的要求等。可见,效益性原则是

在高等教育管理全过程起作用的一项基本原则,必须在高等教育管理过程的各个环节都注意贯彻这一基本原则。

第四章发展观和高等教育发展方针

一、全面的发展观

“发展”与“增长”的区别:

传统观念——“发展”和“增长”这两个概念是混同的,发展就是指数域的增长,规模的扩展,速度的加快。

一些经济学家:发展就是指经济增长,发展研究的中心问题就是如何提高国民生产总值。

在联合国第一个发展十年(1961-1970)开始时秘书长吴丹提出的“发展=经济增长+社会变革”这个广为流传

的公式,就反映了战后20年对“发展”的理解和认识。这个公式把经济增长放在第一位,对社会变革的含义解释

不清楚,曾受到一些人的批评。

许多发展中国家片面追求经济增长,力求在国民生产总值方面赶上发达国家,而忽略了社会、政治、文化等方

面的发展,结果造成社会矛盾尖锐,贫富差距悬殊,政局动荡不安。有些学者把这种现象称为“有增长而无发展”,

或“无发展的增长”

经济增长vs发展

经济增长,含义较窄,指的是国民收入或人均国民收入以及国民产值的提高。

发展,含义较广,除了人均收入的提高以外,还包括经济结构的变化、社会状况的改善和政治行政体制的进步;

不仅有量的增长,而且有质的提高。

人类发展指数(也称人文发展指数)

由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在《1990年人文发展报告》中提出的,用以衡量联合国各成员国经济社会发展水

平的指标,是对传统的GNP指标挑战的结果。

报告提出“人文发展”的概念:“人文发展就是扩大人的选择的过程。最关紧要的选择是健康长寿、受教育的

机会和像样的生活水平。”“收入是手段,而不是目的。”“一个社会美好与否,取决千收入用在什么地方,不取

决千收入水平本身。”

计算指标

健康长寿:用出生时预期寿命来衡量;

教育获得:用成人识字率及小学、中学、大学综合入学率共同衡量;《2010人类发展报告》中对其进行了修改,

利用平均受教育年限取代了识字率,利用预期受教育年限(即预期中儿堂现有入学率下得到的受教育时间)取代了

毛入学率;

生活水平:用实际人均GDP来衡量。《2010人类发展报告》中采用人均国民总收入(GNI)取代GDP来评估。

衡量一个社会的发展水平,应当把教育的发展作为其十分重要的内容。不重视教育的发展,不可能建立起全面

的发展观。

邓小平精辟的论述:“我们国家要赶上世界先进水平,从何着手呢?我想,要从科学和教育着手。”

“一个地区,一个部门,如果只抓经济,不抓教育,那里的工作篮点就是没有转移好,或者说转移得不完全。

忽视教育的领导者,是缺乏远见的、不成熟的领导者,就领导不了现代化建设。”

“中央提出要以极大的努力抓教育,并且从中小学抓起,这是有战略眼光的一着。如果现在不向全党提出这样

的任务,就会误大事,就要负历史责任。”

“我们要千方百计,在别的方而忍耐一些,甚至千牺牲一点速度,把教育间题解决好。”

基尼系数(Ginicoefficient)判断收入分配公平程度的指标

恩格尔系数(Engel'sCoefficient)食品支出总额占个人消费支出总额的比重

二、“可持续发展”与高等教育

(一)可待续发展的内涵

1987年,以挪威首相布伦特兰夫人为主席的“世界环境和发展委员会“(WCED)发表了茗名的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

OurCommonFutureorBrundtlandReport,才引起了全球普遍的重视。

这个报告中提出:“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这

就是可待续发展的定义,有人称之为“布伦特兰定义”。

(二)高等教育在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的作用

在《21世纪议程》中专门有一章“促进教育、公众意识和培训"(第36章),着重强调:(l)重新确定面向可持

续发展的教育之方向;(2)增强公众意识:(3)促进培训。

“要培养与可持续发展相一致的环境意识和道德意识、价值观和态度以及技能和行为,并实现公众对决策的有

效参与。

三、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统一的发展方针

有的学者提出,高等教育自身也有可持续发展的问题。认为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新发展观,其含义已从关注环

境和资源等自然因素,扩展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目前,高等教育存在很多有悖千自身可待续发展的弊端,如专业设置和课程选择上的短视功利行为,严篮危害

个人和社会长远的发展;教育经费的严重短缺,影响高等教育的持续发展等。

(一)规模适度

高等教育规模,是指其拥有的各类高等学校数(一般主要指普通高等学校)和在校学生数。

所谓“适度”,是指

l、它必须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主要是社会可能提供的就业岗位)和可能提供的办学资源(不仅是政府对

教育的财政拨款,也包括社会的教育投入)相适应;

2、还要考虑高等教育自身的基础和为高等教育提供生源的基础教育的发展程度。

地位选择理论据德国学者保尔·温道夫(Paul阳ndoff)对美、日、法、意等六个国家1870-1970年间高等教

育周期和经济发展周期进行比较研究结果发现有三个国家两者的周期波动正相反,即经济加速发展的年份,高等教

育发展减缓;而经济缓慢增长的年份,高等教育发展反而加速。

他用“地位选择理论“解释这种关系:经济加速增长时期,容易就业,学生宁愿找理想的工作,推迟入学;而

经济缓慢增长的时期,就业困难,学生愿意先入学等待机会寻找理想的工作。

(二)结构合理

层次结构,是指高等教育培养人才的不同要求和程度,如专科教育、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高等教育的层次

结构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社会经济的技术结构决定的。这是因为一定的生产技术水平要求有相应技术水平的劳动力和

专门人才。大部分生产传统产品的中小型企业,大量需要的是从事制造、工艺、检测、调试、安装及维修等专门技

术人才,需要大量的专科生;对于基础工业、生产尖端产品的大中型企业来说,要求高层次专门人才的数量较多;

高新技术产业则主要需要研究生和本科生。因此,为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调整高等教育的层次结构,今后

应大力发展专科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同时应根据国情和国力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

形式结构(亦称院校结构),是指高等教育的不同办学形式,包括普通高等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和其他各种形式

的高等教育,如广播电视大学、夜大学、函授教育等等。

我国高等教育的办学形式也应多样化,鼓励社会力量办学和发展民办高等教育。

科类专业结构是指高等教育设置的学科、专业构成。高等教育的科类专业结构主要是受国民经济产业结构的影

响。

调整高等教育的科类结构,当前主要是扩大专业口径,合并减少专业数量;通过各种形式的联合办学,增加综

合性大学和多科性院校,减少单科性院校。

地区布局结构,是指高等教育机构的地区分布。

(三)提高质量

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专门人才,保证和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始终是经济和社会发展对高等教育提出的本

质要求,也是社会检验高等教育满足社会需要的成效的主要指标。

提高高等教育质址要有正确的质量观。这就是说,衡量质痲的高低,不仅要根据教育自身发展的要求,更要符

合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要。

具体包括:一是时代性,不同时代对人才质量的要求是有差别的,又以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为标准。

二是全面性,培养的人才应该在德、智、体、美等方面都得到发展,理论和实践方面的能力都有相应的提高。

三是多样性,社会对专门人才的需求是多样性的,人的发展是有个性的,因此衡撇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质址不

能只用一个标准,应该是“不拘一格降人材"。

(四)增加效益

高等教育发展既要讲求经济效益,更要应讲求社会效益。在数量、结构、质量上能较好地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

的需要,这本身就是效益好的表现。

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四者之间的关系,在实践中既有统一性又有矛盾性,协调统一是有条件的。

首先,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包括需要与可能),是实现四者协调统一的前提。

第二,四者的协调统一要以保证和提高质量为中心。没有质量的规模不是有效的规模;没有质量的效益不是真

正的效益;离开了质址也就谈不上结构的合理性。

第三,四者的协调统一要有两个基本条件:一是在认识上要树立全面的发展观;二是必须保证教育经费的投入,

这是四者协调统一的物质基础。经费严重短缺,势必造成规模和质量的尖锐矛盾,面临两难选择:或者以牺牲质量

换取规模,以补充经费;或者为保证质量而缩减规模。

第五章高等教育体制

一、高等教育体制形成的理论依据

(一)高等教育体制的概念

“体制”,从管理学角度来说,指的是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的机构设置和管理权限划分及其相应关系的制度。

高等教育体制是在高等教育活动中各构成要素(政府、社会、各级各类高等学校)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组织运

行方式。所以,高等教育体制,也就是政府、社会和各级各类高等学校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组织运行方式。

(二)高等教育体制与经济、政治、科技体制的关系

教育要受社会制约,并为一定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发展服务。

高等教育体制与经济体制的关系

在与经济、政治、文化以及科技的关系中,经济是在根本上起决定作用的。经济是基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

筑。高等教育体制在很大程度上受经济体制制约。因为,高等教育与社会经济有十分密切的关系,社会经济为高等

教育提供办学资源,高等教育培养的专门人才和研究的科技成果的相当一部分要为经济发展服务。因此,经济体制

必然对教育体制以决定性的影响。过去我国实行的统得过死、包得过多的高等教育体制,就是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

济体制柜适应的。现在,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高等教育的办学资源及其所培养的专门人才和研究的科

技成果,不可能不受对资源配置起基础作用的市场的影响。

高等教育体制与政治体制的关系

一定的文化(高等教育也是一种作为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经济是基础,政治则是

经济的集中的表现。

邓小平说:“政治体制改革同经济体制改革应该相互依赖,相互配合。只搞经济体制改革,不搞政治体制改革,

经济体制改革也搞不通,因为首先遇到人的障碍。事情要人来做……从这个角度来讲,我们所有的改革最终能不能

成功,还是决定于政治体制的改革。“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更要依赖于政治体制改革。

高等教育体制与科技体制的关系

高等学校,特别是重点高等学校,承担着大益的科学研究任务,是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军。

在科技体制改革中,科技拨款制度的改革,技术市场和信息市场的建立,以及在科技管理中引进竞争机制,实

行科研任务公开招标、择优选择承担单位的制度的实施,都会对高等学校产生重要的影响。

二、高等教育体制的构成要素

(一)政府与高等学校的关系

政府与高等学校之间的关系主要涉及高等学校的举办权、管理权和办学权

举办权是指高等学校的办学经费主要由谁出资,即学校是公立或私立问题。

与国家长期实行的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我国长期实行单一的由国家举办高等学校的体制。直到改革开放以前,

不允许办私立高等学校。

完全公立的弊端:一是政府财政拨款已难以完全满足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所衙要的教育投资,造成教育经费严篮

短缺;二是不能调动社会各界投资办学的积极性,影响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速度。

这种由政府包揽办学的格局,使高等教育不能适应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也不能适应人民群众物质

生活水平提高以后日益增长的接受高等教育的要求,因此必须改革,逐步建立以政府举办为主体、社会各界共同办

学的体制。

管理权

与长期实行的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我国高等教育也一直实行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高等学校由政府的有关部

门直接管理,役有将举办权、管理权和办学权分开。

似乎认为高等学校由政府出资举办,就应该受政府部门的直接管理,把学校当成政府行政部门的附属单位。

学校的发展规划、招生计划、毕业生分配、机构设置、人事安排、经费使用以及专业设置、教学计划等,一律

由主管部门决策和控制,学校没有办学自主权。

弊端,一是使高等学校缺乏主动适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条件和内在动力;二是由千高等学校的教学和

科学研究专业性学术性很强,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完全由政府部门实行行政管理,违反客观规律,不利千教育

质量和学术水平的提高;三是各地区、各高等学校的基础和条件不同,情况也有许多差别,由政府特别是中央政府

职能部门栠中实行直接管理,难免脱院实际,产生官僚主义,贻误工作。

办学权

高等学校应有办学自主权,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然提出的要求。

高等学校要能够主动适应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儒求,就必须有办学的自主权,才能增强办学活力,而不能事

事都请示上级,或是等待上级的布置。

高等学校办学的自主权,也是高等学校的任务和办学规律提出的要求。

关千高校自治

高等学校完全自治是不可能的。

第一,高等学校离不开国家在经费、物资、人力资源等方面的支持,也就不能不对国家承担责任与义务;

第二,现代高等教育对国家事务和社会生活的作用越来越大,任何一个政府为了国家和自身的安全和发展,都

不会放弃对高等教育的管理和控制;

第三,高等学校的自治常常带有封闭、保守、排斥改革等弊端,完全自治也不利千高等教育自身的发展。因此,

政府必然要也必须对高等学校进行管理和控制。

(二)在政府对高等教育事业的管理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一般地说,世界各国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大体上可分为三种类型:

地方分权制代表国家:美国;

中央栠权制代表国家:法国;

介乎二者之间,既强调中央集中领导,又比较注重大学的学术自治代表国家:英国、日本、德国

美国

美国是实行地方分权制的典型代表。

美国的宪法中没有规定联邦政府干预教育的权力,在法律上把教育管理权划给了州政府。

联邦教育部的主要任务,是管理联邦的教育投资,推动教育研究,收集并分发教育情报资料。

各州政府则对本州的高等教育实施广泛的行政管理。

私立院校的建立,必须得到州政府发放的执照

法国

法国是实行中央集权制的典型代表。

法国高等教育的管理和决策权力在中央政府及其教育主管部门。

中央政府的国民教育部拥有很大的权力,包括:制定方针政策,审批学校专业文凭授予权,批准各级人事安排,

确定限额招生专业及其招生数,分配教育经费等,几乎涉及高等教育系统运行的所有方面。这主要是由其政治体制

决定的。

英国

英国历来有大学自治的传统。英国中央政府设有科学教育部,其主要职权为制定国家教育政策,不直接管理高

等学校。

英国高等教育体制的最大特点是设有一个“大学拨款委员会“,起著协调国家和大学之间关系的“缓冲器”

中国

1950年7月,《关于高等学校领导关系的决定》,决定全国高等学校以由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统一领导为原则。

1958年8月,《关千教育事业管理权力下放的规定》,指出:“今后对教育事业的领导,必须改变过去条条为主

的管理体制,根据中央栠权和地方分权相结合的原则,加强地方对教育事业的领导管理。”

1963年6月《关千加强高等学校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决定(试行草案)》。指出:为了加强对高等学校的领导

与管理,决定对高等学校实行中央统一领导,中央和省、市、自治区两级管理的制度。至此,我国高等教育”条“

(中央部门)“块"(地方政府)分别办学、分级管理的模式和格局基本形成。

三、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目标和主要内容

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目标是:

改革高度集中、统得过死、包得过多、条块分割的体制,

进一步确立中央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两级管理、分工负责,并逐步作到以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

政府统筹为主,条块有机结合,举办者、管理者、办学者职责分明,在政府统一规划和宏观管理下,高等学校面向

社会依法自主办学的新体制。

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是:

1、改革高等教育管理体制

进行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主要是解决政府与高等学校、中央与地方、中央教育主管部门与其他业务部门之

间的关系。

概括地说,主要内容:一是使对高等学校的管理从“条块“分割逐步走向“条块“有机结合;二是政府切实转

变职能,改进对高等学校的宏观管理,使高等学校真正成为面向社会依法自主办学的法人单位。

管理体制改革是整个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重点和难点。这是因为:

(1)它牵涉到中央和地方的职责分工,牵涉到高等学校的结构和布局,影响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全局。

改革实践中已经取得的经验是实行“共建、调整、合作、合并“。共建,就是将部委与地方各自重复办学转

变为联合办学、共同建设、共同管理,学校的教学和科研主要为当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调动中央和地方的积

极性共同把高校办好。

(2)确立高等学校的办学自主权是管理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又与高等教育的举办体制和投资体制相关联,涉

及政府的管理权限和高等学校的办学能力,以及高等学校自我发展和自我约束机制的建立。

2、改革高等教育举办体制

“改变政府包揽办学的格局,逐步建立以政府办学为主体、社会各界共同办学的体制。……高等教育要逐步形

成以中央、省(自治区、直辖市)两级政府办学为主、社会各界参与办学的新格局。

改革举办体制,鼓励社会力巨办学,发展民办高等教育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当今世界,不论发达国家或

发展中国家,私立高等学校都为数甚多

常春藤联盟TheIvyLeague

常春藤盟校指的是由美国东北部地区的八所大学组成的体育赛事联盟。它们全部是美国一流名校。都是私立大

学,和公立大学一样,它们同时接受联邦政府资助和私人捐赠,用于学术研究。由千美国公立大学享有联邦政府的

巨额拨款,私立大学的财政支出和研究经费要低于公立大学。

3、改革高等教育投资体制

“要逐步建立以国家财政拨款为主,辅之以征收用于教育的税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