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养成良好习惯_第1页
让孩子养成良好习惯_第2页
让孩子养成良好习惯_第3页
让孩子养成良好习惯_第4页
让孩子养成良好习惯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13让孩子养成良好习惯【教学目标】通过培训讲座,引导家长树立“教育就是要培养习惯”的理念,了解良好习惯的重要性,知道家庭养成教育应从训练着手并掌握一些相应的方法。【教学时间】60分钟。【教学内容】一、树立“教育就是要培养习惯”的理念著名画家李燕飞先生提起了有一次带团出国的事就觉得脸上臊的慌。他带的是个有文化干部组成的赴考察团,没想到好几位团友“一口老痰,从意大利一直啐到了巴黎。飞机上不让随地吐痰呀,一下飞机,憋了一路的老痰直落到停机坪上。清完嗓子一抬头,旁边竟然立着一块中文牌子:请不要吐痰。显然,这牌子是专门给中国人立的。”所以,有外国人说中国人不要把你的痰吐到全球!不知道你们有没有看2004年20期的《读者》,有一篇“种瓜得豆”的文章,那个让她的父母曾经感到由衷骄傲的研究生女儿,那个享用惯母亲伺候的女儿,最后连帮妈妈洗一块毛巾都不肯,那个可怜的母亲心碎了,她甚至产生了从来没有过的冲动——想用劲扇女儿一巴掌!能出国的人,是我们羡慕的能人,却如此为中国人丢脸;能读研究生的人,是我们心中的人才,却是生活的低能儿。为什么会这样?是教育出了问题。是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出了问题,我认为家庭教育更该为此买单。上面这样的故事我们还可以讲出很多。我们可以发现根深蒂固的习惯,不好的和好的,几乎都跟家庭教育养成有关,但是我们却越来越忽略这些问题。当前家庭教育实效性不强,存在着知行脱节的现象,独生子女普遍存在着“九小”问题,即“小霸王”、“小懒虫”、“小馋猫”、“小犟牛”、“小依赖”、“小散漫”、“小野蛮”、“小磨蹭”、“小马虎”。我认为解决这个问题最重要的就是加强“养成教育”,尤其是家庭的“养成教育”。《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指出:“既要重视课堂教育,更要注重实践教育、体验教育,养成教育。”叶圣陶先生说:“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须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培根说:“习惯是一种顽强的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养成教育有利于孩子成才、成人;养成教育有利于家庭和睦幸福;养成教育有利于社会的进步。养成教育可以使孩子修养更高,行为更规范,成为一个有教养的文明人,它为孩子成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过去我们的教育说得多,做得少,忽视了行为习惯的培养。可以说,在相当程度上我们只进行了认知教育,其弊病就是知行脱节,光说不练的教育不是真正的教育,起码不是完善的教育。如果我们的教育最终不能对孩子的行为发生影响,那我们的教育还有什么意义呢?养成教育虽不是德育的全部,但却是德育中最“实”的部分,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它是德育的“质”的指标。我们必须坚持不懈地抓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这是一个慢功夫,但却是一个实实在在的硬功夫、真功夫。英国作家萨克莱曾说:“播种思想,收割行动;播种行动,收割习惯;播种习惯,收割人格;播种人格,收割命运。”养成教育是家庭教育的主体,是家庭教育的生长点。二、良好习惯是人一生的宝贵财富先给大家讲个故事:20世纪60年代,苏联发射了第一艘载人宇宙飞船,宇航员我们大家都知道叫加加林。当时挑选第一个上太空的人选时,有这么一个插曲,几十个宇航员去参观他们要乘坐的飞船,进舱门的时候,只有加加林一个人把鞋子脱了下来了。他觉得:“这么贵重的一个舱,怎么能穿着鞋进去呢?”就加加林的这一个动作,让主设计师非常感动。他想:只有把这飞船交给一个如此爱惜它的人,他才放心。在他的推荐下,加加林就成了人类第一个飞上太空的宇航员。所以有人开玩笑说,成功从脱鞋开始。实际就是从好习惯开始。伊拉克战争有个特点,由于失误,美国兵打死英国的兵挺多的,但是英国兵打死美国兵不多,你说这美国兵是怎么回事?这美国兵真的对英国兵刻骨仇恨?那恐怕不是。这个跟他们的教育有关系,美国老师对学生采取比较鼓励的态度,比方说,老师问:“五加一等于几?”学生回答:“五加一等于七。”老师会说:“差不多,差不多。”他很少批评,而是鼓励,五加一等于六,跟七差不多,所以这个美国人马马虎虎,马马虎虎的事情特别多。英国就比美国严谨的多,德国人那就更严谨。德国的父母教育孩子就非常有意识,孩子心血来潮:“爸爸,我明天就想去爬山去。”爸爸不会说:“no”或“yes”,他会说:“你的计划呢?你准备怎么去呀,跟谁去呀,带不带午餐去,到哪个地方去?”“我还没有想过。”父亲就会说:“你没想过的事情不要说。”德国人特别讲究孩子作计划,老问你的计划呢?你不能心血来潮,哇,我要上山,我要下海。这些习惯就使得德国人非常严谨。所以习惯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问题。《小年儿童研究》曾发表一篇极有震撼力的调研报告《悲剧从少年开始——115名死刑犯犯罪原因追溯调查》。调查表明,115名死刑犯从善到恶,从人到鬼决不是偶然的,他们较差的自身素质和日积月累的诸多弱点是他拉走上绝路的潜在因素,是罪恶之苗、悲剧之根。他们违法犯罪均起于少年时代,115名死刑犯中30.5%曾是少年犯,61.5%少年犯有前科,基本上都有劣迹,从小就有不良表现。因此,只要这钟潜在因素得不到改变,他们迟早都要走上犯罪道路的危险。通过调查分析,这种潜在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少文化,缺知识,不知礼,不懂法;贪吃好玩,奢侈为荣,怕苦怕累,不学无术,“哥们义气”后果如生命,自作聪明,我行我素,伦理错位,黑白不分,是非颠倒,荣辱不清。如其中一杀人犯邓东生,家庭富有,从小就吃香的,穿新的,用好的,玩高级的。5岁吸烟,6岁喝酒,7岁赌钱,12岁进舞厅,他对朋友说:“赌、玩、逍遥,从小养成,对我来说,这些就像人吃饭、穿衣一样需要。”一切都是从童年开始。不同的行为习惯造成了杰出青年与死刑犯青年之分。所以说,良好的习惯是幸福人生之基。而基础水平决定人的发展水平。豪无疑问,培养孩子良好习惯的神圣职责,别无选择地落到了我们广大父母与教师的身上。明白了良好行为习惯决定孩子的命运后,我们应尽最大的努力为孩子而改变我们自己。父母不可能也不必成为教育家或心理学家,但父母必须承担起最根本也是最重要的责任——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良好习惯的养成是学会做人的核心!三、家庭养成教育应从训练着手(一)关于养成教育和习惯“养成”的本意是,通过培养而使之形成或成长。“养成教育”,就是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教育。它往往从行为训练入手,综合多种教育方法,全面提高学生的“知、情、意、行”,最终形成良好的习惯。养成教育既包括正确行为的指导,也包括良好习惯的训练,既包括行为习惯的培养,也包括语言习惯、思维习惯的培养。在家庭教育中的养成教育内容是十分广泛的。比如,培养文明礼貌的习惯、孝敬父母的习惯、生活讲秩序的习惯、劳动习惯、卫生习惯、学习习惯等等。既然养成教育就是培养良好习惯的教育,那么什么是习惯?习惯是长时期里逐渐养成的、一时间不容易改变的行为、倾向或社会风尚。(如:一位厨师在酒店切肉时都会切下较好的一块藏起来拿回家,一次在家里切肉也切下较好的一块藏起来了。)习惯不是一般的行为,而是一种定型性行为。是经过反复训练而养成的语言、思维、行为等生活方式,它是人们头脑中建起来的一系列条件反射,这种条件是在重复出现而有规律的刺激下形成的,并且在大脑中建立了稳固的神经联系。(如每个人扶眼镜的动作)我给大家讲个故事帮助大家理解什么叫习惯。做父母的都特别希望老师关照自己的孩子,喜欢自己的孩子。但是,什么样的孩子到哪个地方都得到别人的喜欢呢?是有礼貌的孩子。我有个朋友的孩子接电话,一拿电话就:“您好,请问您找谁?”如果他妈妈不在,他会说:“我妈妈现在不在,你有什么事情需要我转告她吗,需要让她给你回电话吗?”对方不挂电话,他肯定不会放下电话,都是先让客人挂电话之后,自己才放下电话。礼貌非常的周全。我们有些孩子不是这样的,接电话,开口就是:“喂,找谁?不在。”就挂了。有时候连爸爸来的电话都不听清楚,就挂了。那朋友的小孩为什么那么有礼貌呢?那就是习惯养成。妈妈跟他说:“凡是给我们家来电话的人,都是我们的朋友、客人,对客人一定要热情,要抱着愉快的心情接电话。”孩子当然也有忘记的时候,妈妈看见了,就会提醒他说:“想一想,应该怎么办。”提醒多次之后,过来21天,过了一个月、两个月,他就非常习惯了。这就是礼仪习惯,是非常非常细致的礼仪习惯,很多朋友都说从电话中都仿佛能看到这个孩子的微笑。令人非常愉快。我们确实要给孩子确立一些规矩。让他知道怎样做。(二)家庭养成教育存在的问题有这样几种现象值得关注:有的家长重智育轻德育,只抓孩子的学习,完全忽略了习惯的培养,而且抓学习也只抓知识,不注意学习习惯的训练。因而,孩子可能一时学习成绩较好,但没有后劲,最终影响了学习成绩;有的家长知道应该注重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但是不注重方式方法,整天就知道和孩子嚷嚷,反而造成了孩子的逆反心理;有的家长只是一味说教,缺乏严格训练,结果孩子知行脱节,讲起道理来头头是道,可没有行动,成为言语的巨人,行动的矮子;还有一类家长使用的方法比较正确,可是缺乏坚持,虎头蛇尾,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孩子的习惯难以形成。这都会影响孩子良好习惯的养成。(三)养成教育应该从训练着手家庭中的养成教育应该从哪里着手?我认为应该从训练着手。训练的方法有很多,要因人而异,因材施教,要根据孩子的不同的年龄,不同的性格气质采取不同的训练方法。在训练中,我们发现,一些家庭,家长很严格,孩子往往产生“逆反情绪”,你越严我越不按你的要求做,孩子会在过度的限制中,厌恶习惯训练,逃避习惯培养。在这样的心态支配下,要培养良好习惯,难度就会大一些。所以训练中一定要注意调动孩子的积极性,主观能动性。要根据孩子的天性和个性来培养习惯。应该把“苦练”与“趣练”结合起来。比如,在训练中增加一定的游戏性。如培养文明礼貌的习惯,家长可设计各种不同场合,如去商场购物、乘车买票、外出做客等;家长还可以选用小品表演的形式;可以与故事、童话、儿歌、音乐等形式结合进行,让孩子在愉快、生动有趣的氛围中接受行为训练,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又如训练孩子的劳动习惯,可以把打扫卫生与美化居室结合起来,把家务劳动与学习简单的修理、烹调技术结合起来。总之,不能一味苦练,要结合孩子的年龄特点,把枯燥的训练变成饶有兴趣的活动,孩子就会兴致勃勃地主动参加训练了。此外,在训练中要注意,给孩子提要求要明确,特别是年龄小的孩子更要具体指导。有些操作过程较复杂的行为要求,可采用分解操作的方法。如学手洗手绢、袜子等,操作时把它分解成五个步骤:一浸、二抹、三搓、四漂洗、五晾晒。这样孩子就很容易掌握其要领,且印象深刻。在孩子的习惯培养过程中,如何保证训练效果呢?我认为,首先要检查,只要求不检查,就等于没要求。例如,要训练孩子做作业仔细认真的习惯,就要天天检查作业,哪天写得不整齐就要求哪天的作业重做,还要登记,以便一个阶段做一次总结。再如让孩子每天早晨自己叠被,养成好的生活习惯,家长就要每天检查孩子的被子叠了没有,叠得整齐不整齐,发现不合格及时纠正,这样训练才能形成好习惯。这是一件琐碎的工作,但必须坚持下去,它对形成孩子良好习惯能起到督促的作用。其次,“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家庭必须制订家规,以此来约束孩子的行为。规定哪些必须做,哪些可以做,哪些不能做。同时提倡孩子自我要求,自我教育。鼓励孩子把自己易犯的错误写成小条贴在铅笔盒中时刻提醒自己,让孩子在家中有针对性地贴上名言、警句,以自我提醒。在教育中,我们要表彰那些用意志力自我克制、自我要求的孩子,充分挖掘孩子内部的原动力。为了保证训练有效的进行,家长可以和孩子制定了一个亲子协议。我觉得这也是一个不错的方法。有了协议,就有一定的约束力,就有奋斗的目标。亲子协议可以由五个基本部份组成:确定目标;规定监督方法;确定行为有效期;确定奖励和处罚的规定;契约双方签字。例如,规定孩子犯了错误要到“反思角”反思,那么孩子犯了错误就必须履行协议去“反思角”反思。相反孩子进步大,取得好成绩,应该给以奖励,那么家长就要履行协议给以奖励。家长和孩子相互监督,认真记录执行情况,只要认真执行协议,时间长了,孩子就会慢慢地养成好习惯。制定亲子协议应该注意以下几点:1.家长以身作则,家长自己要认真执行协议,才能培养孩子的诚信品质。2.协议的内容要简单、具体,便于执行也便于检查。3.协议的标准不要太高,应该让孩子努力就能达到。即“伸手模不到,跳一跳能摘到。”4.制定了协议就要执行,中心环节就是检查,家长和孩子要互相监督、互相检查。5.要有奖惩。对于那些已经养成不良习惯的孩子,又该如何训练呢?首先,要抓住积极因素,耐心疏导,使其走上正轨。疏导时要找好突破口,孩子千差万别,没有什么绝对好的方法,只有适合的才是最好的。比如,有的孩子不爱洗手,不讲究卫生,家长怎么说也没有用。家长发现这个孩子特别喜欢看科幻故事,就利用这个特点疏导,帮孩子找一些和卫生知识有关的科幻故事,孩子在满足需要的同时提高了卫生习惯;有的孩子爱运动,家长可以在运动中培养孩子的行为习惯;有的孩子喜欢画画,家长可以在孩子画画的时候培养好习惯等。此外,用孩子的特长作为突破点也是很好的方法。有个中学生,特别爱玩游戏机,耽误了学习。后来,这位母亲在心理医生的帮助下,开始和儿子一起玩游戏,在玩的过程中引导孩子设计游戏程序,但是要求孩子做好计划,做到学习游戏两不误,最后儿子成为一个电脑软件高手。父母要寻找突破口,就要仔细观察一下,孩子的热点是什么?兴奋点在哪里?家长可以把自己的教育意图隐藏起来,让孩子在不知不觉中受教育。其次,训练孩子要严格要求,但是不能急躁,要根据孩子的情况循序渐进,逐步加大难度。比如,一个孩子不爱发言,第一阶段训练可以爸爸当老师,孩子和妈妈是“学生”,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孩子主动举手发言一次,可以奖励一分,累计20分可以换得一个大奖。第二阶段让妈妈当“老师”,把孩子的学校同桌叫到家里来,与孩子一起模拟上课,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第三阶段把“老师”换成爸爸的同事。三个阶段训练完毕,孩子的积分换了一个大奖,上课也敢于发言了。再次,家长要想尽办法让孩子在做事的同时有正确的体验。如孩子帮妈妈洗碗,在洗碗的过程中,家长不引导,孩子可能体验到满手的油腻,很不舒服,以后或许不愿再洗碗了。但如果家长对孩子的这一行为进行即时表扬,“哎呀,不怕脏、不怕累,真棒!”孩子就会从妈妈的表扬中体验到一种快乐和满足。如果这种快乐与满足超过了洗碗这一行为中的痛苦,孩子今后还会持续地做出帮妈妈洗碗的行为,并可能进而发展成为勤劳的好习惯。许多习惯都是由一系列的行为组成。坏习惯之前,往往有个先导的事件或行为,这个先导行为可能并不是坏事,但它对形成后面的坏习惯有直接影响。要克服不良习惯,就要切断它和先导行为间的联系。例如,有的孩子在家里一吃完晚饭就顺便往沙发上一坐,开始看电视,一看电视就舍不得走,等到开始做作业时,时间已晚,于是作业做得马虎潦草。要矫正孩子的这种坏习惯,就要切断这一系列动作间的联系。家长可以不开电视,也不允许小孩开电视,孩子吃完饭刚准备往沙发上坐下来,家长就提醒:“吃完饭到房间里去走一走,然后开始做作业。”这样就可以避免接下来的行为出现。切断联系还包括切断与刺激物的联系,不良行为存在是因为周围有它的强化物,没有了客观环境的刺激,不良行为就难以发生。例如为了改变吃零食的习惯,就要避免零食这一强化物出现,采取一些措施不让孩子看到零食,不让孩子带零花钱,不准逛市场,时间长了不吃零食的习惯才能养成。切断联系还包括切断与有不良习惯人的联系。有些坏习惯有时是和某些人有关,如果发现孩子的同学、朋友中有人习惯特别不好,自己的孩子也没有能力改变他,没有力量从正面影响他,那么家长应该想方设法切断自己孩子与他们的联系,这对矫正孩子不良习惯是有利的。很多家长都反映,孩子学习马虎,做作业时磨磨蹭蹭,对于这样的孩子,家长该怎么训练他呢?训练方法要具体,要有操作性。对孩子嚷嚷是不管用的。学习马虎、磨蹭在孩子中是比较普遍的,我给家长介绍两个方法。第一,错题集法。孩子有了问题,做题时出了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孩子总是犯相同的错误。为了引起孩子对错题的重视,就要给孩子搞一个《错题集》,只要是错题,就让孩子记录下来,经常看看这个本子,可以提示自己不要再犯同样错误。具体可以这样做:(1)建立错误档案。把作业、练习、考试中的错题原封不动地抄在《错题集》上,留下“错误档案”。(2)找到错误之处。让孩子认真检查错在什么地方了,并用红色笔在错误之处下画上曲线。(3)找出错误原因。家长不应该只关注孩子的考试成绩,成绩背后存在的隐患和不足更应该是关注的重点。要教育孩子找出错误原因并写出来,写得要具体,一定要弄清是怎么错的,什么情况下错的,为什么错的,越具体越好。有了《错题集》便于家长分析孩子的问题,找出漏洞,及时弥补。(4)写出正确答案。《错题集》是把孩子的错题集中起来了,到一定阶段家长可以让孩子做个统计,因马虎而错的题占所有错题中的比例是多少,这时再教育,才有利于孩子对马虎的危害的认识。孩子最烦的就是改错,尤其是改错要经过《错题集》上要求的四个步骤,宁做两道新题也不愿改一个错题。我们就要利用这个心理,告诉他要怕麻烦,一开始就要仔细认真,不要马虎,不要粗心,争取一遍做对。第二,把作业当考试。考试是限时完成,完不成也得收卷。我们在家里不妨试试,把孩子写作业当“考试”,限时完成。一般来说,家长对孩子的作业只检查对不对、整齐不整齐,而没有时间上的要求,孩子爱做多长时间就做多长时间,只要做对就行。而教师并不知道孩子用了多长时间,对了就给100分。结果是孩子磨蹭没有受到应有的惩罚。这往往是孩子形成磨蹭习惯的一个重要原因。家长应该要求孩子,每次作业不但要写对写整齐,还要尽量缩短时间。家长先把作业看一遍,估计一下时间,在小学低年级可按1∶3给孩子限定时间,也就是说家长用10分钟能做完的题,就给孩子限定在30分钟内完成。中年级1∶2;高年级1∶1.5;初中1∶1。到时就收卷,不管他做完没做完。事先给老师打一个电话,让老师配合教育。磨蹭的孩子只能交未做完的作业,老师就要批评。第二天家长还按这个办法要求他。时间长了,磨蹭的毛病就会改变。有些孩子是白天磨蹭,到晚上才着急。对这样的孩子家里要规定作息时间,到时就熄灯,不让他写了,第二天他交不上作业,自然着急,白天就会抓紧时间写作业。怎样培养孩子热爱劳动的良好习惯呢?孩子懒惰,不爱劳动也是比较普遍的。我认为,打一顿或者骂一顿是不解决问题的。要采取有制约性的措施。比如,可以搞“家务劳动承包制”,家长要明确告诉孩子,每天应干什么活,每周应干什么活,然后督促、检查,长期坚持下去,形成家庭的劳动制度,反复强化。“家务劳动承包制”最重要的是要有强制措施。假如孩子的任务是刷碗,那就要让他天天刷,如果哪天他没刷,家长不要帮他刷,就在那儿摆着,不怕脏、不怕乱,并且告诉孩子今天你的碗不刷,明天的饭我也不做。家长态度必须强硬一点。其实,我这是跟美国家长学的。在美国威斯康辛州基罗萨镇曾传出了一条有趣的新闻,格外引人注目。舒尔德和泰妮夫妇有4个子女。长期以来,兄妹4人打架滋事,调皮捣蛋,专搞恶作剧。这种局面,令舒尔德和泰妮夫妇焦虑不安,经过深思熟虑,他们决定在家里采取“罢工”。首先,母亲泰妮停止为4个孩子煮饭、洗衣服,不再为他们收拾房间,不再为他们清理垃圾,不再开车送他们外出。与此同时,父亲舒尔德切断了子女房间的电话,断绝他们与外界的联系。在舒尔德和泰妮“罢工”的当天,4个孩子就泪流满面,一齐向父母道歉,发誓痛改前非,重新做人。“家庭罢工”胜利后,一对对父母来向舒尔德和泰妮“取经”。泰妮兴奋地说:“以前家中如同跳蚤市场,凌乱不堪,4个孩子没一个肯帮助我做家务的,他们除了打闹、看电视,就是制造垃圾和噪音。现在,他们已懂得自己收拾房间、洗衣服、擦碗碟,并争着给我当家务助手,一家人和谐融洽,欢欢乐乐;可是,我和丈夫还要再接再厉,继续扩大成果,使孩子们成为真正自食其力的劳动者。”我们的家长不妨也借鉴一下这对美国夫妇的“经验”。在家庭养成教育中,最重要的一点是什么?我认为,最重要的就是要保持家庭内部的一致。爸爸要严管,母亲要溺爱;父母要严教,爷爷奶奶要娇惯。这种“不一致”,不但不利于教育孩子,而且还会造成家长的烦恼。有一个孩子偷了人家一盘磁带,爸爸发现后狠狠地批评了他,孩子开始认错,掉下了眼泪。这时奶奶来了,觉得孩子受了天大的委屈,对孩子的爸爸说:“偷点东西算什么?你小时候没偷过东西?”孩子听到这里,“噗哧”一笑跑出去了,刚才爸爸的批评全部作废。而且现在的孩子很会看人眼色行事,大人之间有矛盾,他就钻空子,谁对他有利就听谁的。钻来钻去就形成双重人格,到那时候再教育就难了。因此,要想教育好孩子,家庭内部就一定要保持一致。如果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有不一致的意见,应该背着孩子去协调,切不可把矛盾暴露在孩子面前,尤其不要把孩子当作筹码去责备对方。这只能加剧矛盾,使孩子无所适从。另外,家长要言传身教,不能只要求孩子养成良好习惯,自己却放任自身的不良习惯。教育孩子不打人骂人,家长就不能打孩子。一个学生在学校打架,家长问孩子:“谁他妈教你骂人来的,混蛋!谁教你打人来的?”接着就打孩子一个耳光了。老师说:“还说谁教的,您的行为就是他的榜样!”教育孩子尊重父母,家长就要尊重长辈,孝敬父母。有位家长总教育孩子要尊敬父母,可教师发现孩子对他的家长特别不尊重,称他爸爸“老头子”,称他妈妈为“老婆子”,称他爷爷为“老东西”。老师问他为什么这么叫,他说:“我妈我爸就是这样叫的。”有一次过年,这孩子的爸爸妈妈商量给孩子的爷爷买什么礼物,爸爸说:“老头儿爱喝酒,咱们给买两瓶五梁液吧?”妈妈说:“猴贵的,咱们还是买二锅头吧!”爸爸说:“大过年的送二锅头多让人笑话呀!”妈妈说:“你不会把二锅头倒到五粮液瓶子里去!”孩子说:“行!行!”家长的言行实际上在告诉孩子可以说谎,可以不孝敬老人。教育孩子不偷东西,家长就不能“贪便宜”,不能把公家的东西拿到家里私用。家长要不注意,你的教育是不起正面作用的。一个孩子上树偷梨,被管理员看见了,管理员说:“快下来,不下来我告诉你爸爸去。”孩子说:“你告诉我爸爸也没有用。”管理员说:“怎么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