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它动物性生物饵料的_第1页
其它动物性生物饵料的_第2页
其它动物性生物饵料的_第3页
其它动物性生物饵料的_第4页
其它动物性生物饵料的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其它动物性生物饵料的第1页/共56页第五章其它动物性生物饵料的培养第2页/共56页第一节枝角类的培养

动物性生物饵料的种类很多,目前国内外通常培养的除轮虫、卤虫外,还有枝角类、桡足类、糠虾类、颤蚓、摇蚊幼虫等。第3页/共56页一、枝角类的生物学枝角类(Cladocera)又简称“溞类”,水溞,俗称红虫,属无脊椎动物,甲壳纲,鳃足亚纲。枝角类身体短小(体长0.2~1mm,视具体种类而定),长圆形,分为头部和躯部,侧扁,体节不明显。除头部裸露外,身体其余部分包被于透明的介形壳瓣内。头部有2对明显的触角,第1对触角较小,第2对特别发达,可分为内枝和外枝,能在水中划动,为运动器官。胸肢4~6对,摆动时可产生水流,上有长刚毛,可将食物过滤后送入口中。第4页/共56页

一、头部包被于整块甲壳内,其背面有的种类具颈沟与躯干部分开。头部有以下结构:(一)头顶与头盔:头部顶端为头顶,弧形或突出呈斧状,称头盔。头盔形状常随季节成周期性变化。(二)眼:复眼一个(胚胎时为一对),相当发达由若干小眼(透明晶体)组成。其上有肌肉牵引,能转动;单眼一个,通常较小,位第一触角附近。复眼和单眼均为视觉器官,能感受光线的强弱。复眼还能视别光源的方向和颜色。(三)触角:两对。第一触角位头部腹侧,短小,单肢型,1-2节。♀♂差别极大。♀短,不动。♂长,能动。末端具长刚毛在交配时起执握器的作用。第二触角位头部两侧,长大。双肢型,由原肢(1-2节)生出外肢(背肢)和内肢(腹肢),内、外肢2-4节。其上的羽状刚毛数目常以一定序式(刚毛式)表示。如0-0-1-3/1-1-3。表示外肢4节,第一二节上无刚毛。第三四节上分别有1根和3根刚毛;内肢3节。分别具1、1、3根刚毛。刚毛式是分类的重要依据。第二触角是主要游泳器官。(四)壳弧:头部两侧,各具一条由头甲增厚形成的隆线,称壳弧。可伸展至第二触角基部,形状随种类而异。如隆线溞壳弧后端弯曲呈锐角状。其它种类则不呈锐角状。壳弧支持了头部且为触角肌着生处。第5页/共56页躯干部包括胸部与腹部.(一)壳瓣(介壳):左右2片,背缘愈合。腹缘和后缘游离,薄而透明,一般种类躯干部包被于壳瓣之内。有的种类壳瓣后背角延长成壳刺(如溞属)而有的种类则是壳瓣后腹角延长成较短的壳刺(如船卵溞和象鼻溞属)。壳瓣面光滑,或有点状、线状、网状等花纹,或有小刺等附属物。壳瓣分内、外两层,血液在两层间流动循环。内层薄与外界水接触进行氧气交换,具有呼吸作用;外层较厚具有保护作用。(二)胸部、胸肢和摄食:躯干部有附肢(胸肢)的部分称胸部。胸肢4-6对。枝角类的胸肢已丧失运动机能,主要为摄食器官,其形成与摄食方式(食性)有密切关系。(三)腹部:胸部以后无附肢的部分称腹部,腹部背侧有1-4个突起,称腹突,它构成孵育囊(broodchamer)的后壁,具防止卵子逸出的作用。腹突之后有一小节状突起,其上着生2根羽状刚毛,称尾刚毛,它具有感觉机能。有的种类(大眼溞科等)小节突很发达,称为尾突。自小节突或尾突以后到尾爪这部分结构称为后腹部,肛门开口于后腹部后方。后腹部的形态及其结构,如肛门开口的位置,肛刺与侧刺的数目和排列形式,尾爪与其凹面的基刺、栉刺的有无和数目等特点常作为分类的重要依据。尾爪、肛刺和侧刺等这些结构在后腹部前后弯曲时,除了剔除不能食进的物质外,还能拭除粘附在胸肢刚毛上的污物。第6页/共56页滤食性种类(如溞属等绝大部分种类)的胸肢扁平,叶状,不分节,上有许多羽状刚毛构成滤器。由于胸肢的不断运动,在两壳瓣内产生恒定的水流,从水流中滤得食物颗粒,并把它们集中到胸肢基部的腹沟中,形成食物流向前推进入口。滤食性种类的主要食物是藻类、原生动物、细菌和有机碎屑。一般认为各种有机颗粒只要大小适当(1-80µm之间,以1-20µm为主)都可被摄食。不合乎需要或过大的缠结块经第一对胸肢基部刚毛的反复活动并由后腹部把它们扫出壳外。捕食性种类(如薄皮溞等少数种类)的胸肢呈圆柱形,外肢退化(大眼溞总科)或完全消失(薄皮溞科)只留内肢,有真正的关节,上生粗壮的刺状或爪状刚毛。捕食原生动物、轮虫和小型甲壳动物时。用大颚将猎物杀死与撕裂,然后送入口中。滤食性种类的胸肢除摄食外,还有交换气体、进行呼吸的机能。同时,除大眼溞总科外,其余种类的雄体的第一对胸肢内肢有壮钩,许多种类的外肢还有长鞭,交配时雄体就利用这对胸肢和第一触角攀抓雌体。第7页/共56页枝角类复眼很大,左右愈合;少数种类还有一个很小的单眼又称眼点。有4~6对胸肢,是滤食和呼吸的主要器官。身体背面有一个小的囊状心脏,并具心孔。生殖腺位于肠的两侧,不论卵巢或精巢都呈带状。雌溞输卵管不显著,孤雌生殖卵或称单性生殖卵直接排入育室或称育儿囊内,雄溞有一条细长的输精管通入后腹部,雄生殖孔位于尾爪基部附近。

第8页/共56页雄溞较小,第1触角发达。淡水种类的第1胸肢常具一长鞭和一小钩。在正常环境中,雌溞进行孤雌生殖,所产的卵(夏卵)一般较多,卵壁薄,不需受精即能发育为雌体。秋末、冬初或环境不良时,有一部分夏卵发育为雄溞,另一部分发育为有性生殖雌溞。雌雄交配后产生的卵称有性生殖卵,或称休眠卵或冬卵(见图)。冬卵一般很少,每次仅产1~2个。冬卵的卵壁较厚,淡水种类的冬卵常被一卵鞍包围,能抵抗低温、干涸、缺食等恶劣环境。经过休眠期后,一旦环境适宜,便发育为幼溞,又重复进行孤雌生殖。枝角类的生活史是孤雌生殖世代和有性生殖世代交替进行。

第9页/共56页有的种类冬卵保护在卵鞍内。无卵鞍的受精冬卵脱出母体后散落水中,具卵鞍的受精冬卵则在母体脱壳时,与壳瓣一起脱出。多数漂浮水面,受风浪影响群集于水域的沿岸区;少数种类(象鼻溞等)的卵鞍却沉在水底。第10页/共56页枝角类有两种生殖方式。孤雌生殖(单性生殖)与两性生殖。外界条件比较适宜时进行孤雌生殖,环境条件恶化时进行两性生殖第11页/共56页第12页/共56页枝角类雌雄异体,春夏两季连续多次孤雌生殖,产生大量个体。秋末行有性生殖,以受精卵越冬。在淡水枝角类中,有时会看到雌雄同体的个体。此外,还发现个别枝角类有性反转现象,从雄性变为雌性。枝角类除少数海产(世界11种,中国5种)外,几乎全营淡水生活(世界约450种,中国约占1/3)是淡水浮游生物的主要组成部分。

第13页/共56页枝角类绝大多数生活于淡水、池塘、湖泊、江河中,是鱼类的重要食饵,故俗称“鱼虫”。可人工培养,作鱼类的饵料,如蚤状溞。枝角类绝大多数生活在水流缓慢、水质肥沃的池塘和湖泊中,是淡水浮游生物中的优势种类。在流速较大的江河中,种类和数量相当贫乏。枝角类大多营浮游生活,也有少数淡水种类营底栖生活。此外,生活在海洋中的少数种类,在繁殖盛期(夏季)由于数量激增也可成为优势种类。第14页/共56页季节的环境变化对枝角类的影响很大,一方面会使种类组成和数量分布发生变化,另一方面会使生殖方式发生变化(进行孤雌生殖或有性生殖)。水温的变化可使少数淡水种类(如溞属)的头部形态发生变异,由圆头变为尖头。这种现象称为周期变态。第15页/共56页枝角类的食性:根据摄食方式来分,枝角类可分为滤食性和捕食性,两者的差别是由于躯肢的形态和功能所引起的:淡水枝角类主要滤食水中的细菌,单细胞藻类和原生动物;海洋枝角类则用游泳足捕捉水中的浮游生物。枝角类的寿命为数星期至几个月。枝角类大多为滤食性,借助几对叶状胸肢的摆动摄取细菌、单细胞藻类、有机碎屑等微小颗粒为食。但是,大眼溞科的海洋枝角类却以捕猎微小动物为主。为适应捕食生活,它们的胸肢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不呈叶状)

第16页/共56页枝角类喜生活在PH值6.5~8.5、水温18~25℃、水质肥沃的环境中。因此,到了春季,在水温适宜、水质肥、饵料充足的条件下,就能够大量繁殖。第17页/共56页枝角类的繁殖方式有两种。一是孤雌生殖,二是有性生殖,其大量繁殖是靠孤雌生殖方式完成的。这种生殖方式在条件适宜的情况下,繁殖速度很快,能够在短时间形成较大的生物种群,多数种群经过5天左右的时间,其数量就可增加到5~10倍。因此,在某些水体中,每立方米水体多者可达36~40万只,少者也有1万多只。第18页/共56页枝角类的营养价值:枝角类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和多种维生素,营养十分丰富。据报道,一般蛋白质饵料仅能增加鱼类代谢强度20~30%,而枝角类由于体内蛋白质含量高达其本身干重的40%以上(如大型蚤含蛋白质达44.6%,蚤状蚤蛋白质含量达46.5%),并含有鱼类所必需的氨基酸,当用枝角类喂鲤鱼时,其代谢强度可提高到100%。是鲢、鳙、鲤、鲫等常规养殖鱼类鱼苗培育阶段和特种水产养殖幼体阶段的适口、易得的好饵料.第19页/共56页枝角类因其具有繁殖速度快、营养价值高、适口性好,游动缓慢,易被鱼种捕食等特点,因此,是鱼类天然饵料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为的改善鱼池环境条件,增殖枝角类,对降低饲料成本,培育大规格鱼种,提高鱼种成活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第20页/共56页由于容易培养,淡水枝角类是进行实验生态和生理、生化研究的好材料。过去已经对它们的滤食、生长、生殖(特别是生殖方式和生殖量)、性决定等方面作了不少的研究。近年来,由于生态系统研究的蓬勃发展,关于它们的生产力和能量转移,也成了重要研究课题。

第21页/共56页第22页/共56页第23页/共56页

透明薄皮溞(Leptodoradindti):体长圆筒形,颇透明,分节。壳瓣小,不包被躯干部和胸肢。复眼很大,呈球形,除由冬卵孵出的第一代外,其余各代个体都无单眼。第一触角能活动,短小不分节。第二触角粗大,刚毛式:0-10(12)–6(7)–10(11)/6(7)–11(13)–5(6)–8。游泳肢6对,圆柱型,分节,只留内肢,外肢退化,其上有许多粗壮的刚毛,各对游泳肢皆为执握肢,缺鳃囊。后腹部有一对大的尾爪。肠管直。无盲囊。雌体长3-7.5mm。雄体较小,2-6.85mm,第一触角较大,呈长鞭状,前侧列生嗅毛;壳瓣完全退化,该部位突出呈背盾。为典型的浮游种类。大多分布于大中型湖泊,小型湖泊或积水较深的池塘也经常发现。为北方种,除华南外,长江流域、东北、云南和内蒙古都有发现,有时数量极多。第24页/共56页秀体溞属Diaphanosoma:头部大、复眼大。无单眼和壳弧,有颈沟,第一触角较短、能动,前端有一根长鞭毛和一簇嗅毛。第二触角强大,刚毛式;4-8/0-1-4。肠管直,无盲囊。后腹部小,锥形,无肛刺,爪刺3个。雄体第一触角较长,有一对交媾器,位于第6对胸肢之后肠管的两侧。主要分布于湖泊、水库等较大型的淡水水体中。第25页/共56页尖头溞属Penilia:体透明,头部小,额角尖细。后腹部狭长,尾爪细长,具2个基刺。第二触角刚毛式为2-6/1-4。分布于海洋。第26页/共56页隆线溞Daphniacarinata:雌体长1.3-3.7mm。壳刺长可达体长的1/3。壳面网纹多呈菱形。吻尖长。壳弧发达,后端弯曲呈锐角状。单眼小。第一触角短,第二触角刚毛式为0-0-1-3/1-1-3。后腹部有肛刺10个左右。尾爪基部有两列栉刺。卵鞍内贮冬卵2个,其长轴与卵鞍背侧大致平行。该种是淡水池塘湖泊中最常见的枝角类,特别是鱼苗池清塘后,继轮虫、裸腹溞繁殖高峰期后,常出现大量隆线溞,是鱼苗后期的适口饵料,但因个体较大而不能被较小的鱼苗取食。第27页/共56页大型溞D.magna:雌体长2-6mm,壳刺短,甚至消失。壳面有菱形花纹。壳弧发达但其延伸长度不如隆线溞。后腹部在肛门之后的背侧显著凹陷,形成“肛凹陷”,肛刺以此分为前后两组,前9-12个(有时5-6),后6-10个。卵鞍内冬卵2个,斜卧,长轴与卵鞍长轴成一定角度。和隆线溞一样,是池塘、湖泊中的常见种,但出现率稍低。在低盐度(<5‰)水体中也有分布。第28页/共56页长刺溞D.longispina:雌体长1.2-3.0mm。壳刺长>1/2体长。壳纹菱形或呈不规则的网状。壳弧较发达,后端弯曲成-钝角。后腹部无肛凹陷、肛刺9-15个,愈近尾爪者愈长大。冬卵2个贮存于近似三角形的卵鞍中,卵长轴与卵鞍背缘垂直。比较广泛地分布于水库、湖泊和江河中,但池塘中的出现率不如前述两种,偶尔出现于半咸水水体中。第29页/共56页低额溞属Simocephalus:无壳刺。头小而低垂。有颈沟。单眼较大,纺锤形或点状。第一触角不甚发达,长短♀♂相近。主要栖息于水坑、池沼等小型淡水水体,喜生活于水草茂密的岸边。第30页/共56页网纹溞属Cariodaphnia:壳瓣具多角形网纹。颈沟深,头小无吻。复眼大,充满头顶。单眼小,点状。♀第一触角不甚发达。♂较发达,均可微动。瓣壳后背角稍突出成一短角刺。卵鞍贮冬卵一个。分布较广,以稻田、水沟、坑塘中更为常见第31页/共56页船卵溞属Scapholeberis:体近长方形,长1mm左右。壳瓣腹缘平直,后腹角具有向后延伸的壳刺。颈沟明显。复眼大。卵鞍内储冬卵一个。本属枝角类常利用壳瓣腹缘的刚毛。使腹面向上侧悬而飘浮水面。常见种为平突船卵溞S.mucronata。广泛分布于湖泊、池塘、沟渠等淡水水体。以多草的沿岸带数量较多。第32页/共56页多刺裸腹溞M.macrocopa。雌体长0.8-1.2mm。腹缘刚毛55-65根,列生于整个腹缘,前长而后短。第一触角长大,呈棒状。♂更加强大。后腹部具羽状肛刺7-11个和末端叉状肛刺一个。尾爪基部无栉状刺列而仅有一些微小的梳状毛。卵鞍内储冬卵2个。喜居于小型水域,特别是一些有机质丰富的间歇性水体中。春夏季数量特别大。在清塘不久的鱼苗池中,其密度可达每升水数百个。是鱼苗的重要活饵料。第33页/共56页微型裸腹溞(模糊裸腹溞)M.micrura:雌体0.5-0.8mm。为体型最小的裸腹水蚤。腹缘较长刚毛只有11-25根。后腹部羽状肛刺3-6个。叉状肛刺一个。尾爪大,基部有10-12个栉状刺。卵鞍内储冬卵1个。习居于有机质丰富的湖泊和池塘中,偶见于半咸水水体。第34页/共56页蒙古裸腹溞M.mongolica:雌体长1.0-1.4mm。腹缘长刚毛22-29根。壳瓣上具多角形网纹。后背角不形成壳刺。颈沟发达。复眼较小,无单眼。本种与同属的其它种的主要区别是雌体第一胸肢倒数第二节上不具前刺。该种是旧大陆唯一得到承认的盐水裸腹水溞,是中国枝角类的新记录,其分布报导迄今仅限于晋南、内蒙古、新疆和银川地区。在这些地区的暂时性和永久性水体中都很常见。盐度10-23之间出现率最高。曾在一个盐度为165.2的超盐水体中发现少量个体。在室内经短期驯养,移到淡水和海水中都能生长繁殖。第35页/共56页象鼻溞属Bosmina:体形虽有变化,但自头部背侧至壳瓣后背角几乎呈圆弧形,无颈沟,壳瓣后缘平截,壳瓣后腹角向后延伸成壳刺。第一触角基部不愈合为一。第二触角外肢4节,内肢3节。全国各地大、中、小水体都有分布,但主要生活在湖泊中,尤以富营养水域数量多。在大型深水湖泊或水库的敝水区多于沿岸区。第36页/共56页基合溞属Bosminopsis:有颈沟。头部与躯干部分界明显,后腹角不延伸成壳刺。雌体第一触角基端左右愈合,末端弯曲,嗅毛生于触角的末端。第二触角内、外肢皆3节.雄体第一触角稍微弯曲,左右完全分离,且不与吻愈合,能活动。第一胸肢有钩和长鞭毛.本属仅一种颈沟基合溞B.deitersi,我国各省都有分布。草丛化的湖泊中分布尤为普遍,大多生活在沿岸区。第37页/共56页尖额溞属

Alona:体侧扁。近乎矩形。无隆脊。壳瓣后缘高度大于体高的一半,后腹角一般浑圆,少数种类具齿或成刺。后腹部短而宽,极侧扁。爪刺一个。雄体吻较短,第一胸肢有壮钩。有些种类的雄体无爪刺。本属种类多,分布广。多生活于湖泊近岸草丛、池塘或沟渠中。第38页/共56页盘肠溞属Chydorus:体稍微侧扁,近乎圆形。壳瓣短,长度与高度略等。腹缘浑圆,其后半部大多内褶。壳瓣后缘高度通常不到壳瓣高度的一半,头部低,吻长而尖,第一二触角都较短小,后腹部短而宽,爪刺2个。雄体小,吻较短,第一触角稍粗壮,第一胸肢有钩,后腹部较细,肛刺微弱。本属种类多,广温性世界种占多数。多分布于浅小的水坑或湖泊、水库的沿岸区草丛中。第39页/共56页大眼溞属Polyphemus。颈沟深而明显,第二触角刚毛式为0-1-2-4/0-1-1-5。后腹突棒状,约与2尾毛等长。习见种为虱形大眼溞P.pediculus为嗜寒性冷水种。分布于我国东北和西北地区的湖泊、池塘中以腐植质贫营养型水体中最常见。杂食性。捕食小型甲壳动物也吞食较大型藻类和有机碎屑。第40页/共56页圆囊溞属(短尾溞属)Podon雌体长0.25-0.45mm具颈沟,壳瓣圆,呈囊形,育室半圆形。第二触角刚毛式0-1-2-4/1-1-4。本种多广泛分布于近海岸,但盐幅极广,可进入半咸水域生活。第41页/共56页三角溞属(僧帽溞属)Evadne。雌体长0.3-0.5mm。体呈三角形。吻短而钝,无颈沟。育室锥形。第二触角刚毛式1-1-4/0-1-1-4。我国沿海均有分布。适盐性颇广。可进入半咸水域生活。第42页/共56页二、枝角类的P♀生殖量孤雌生殖:孤雌生殖是枝角类大量繁殖的主要方式,是在温暖季节和正常生活环境中进行的,所产生的雌体大多是孤雌生殖雌溞(Parthenogeneticfemal,用P♀

表示)。枝角类的P♀生殖量是指育儿囊中每胎的胚胎或幼溞的数量。生殖量和生殖周期是作为大量培养所必要的生物学指标。枝角类的P♀生殖受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的影响。第43页/共56页1、生殖量随种类而异:枝角类各种类的生殖量差别,是由其个体大小所引起的,或呈正相关,或呈负相关。2、同种枝角类生殖量随个体大小而异:一般地讲,枝角类生殖量随年龄(体长)的增长而增加,在超过了一定的年龄(体长),生殖量有下降的趋势。这已是同种枝角类生殖量的普遍规律。3、生殖量随地理而异:由于地理环境条件(包括水温、食物、盐度等)的差异,同一种枝角类的生殖量自有差异。第44页/共56页4、生殖量受环境的影响:环境条件对枝角类生殖量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温度、盐度、食物、光照和种群密度对枝角类生殖量的影响。第45页/共56页三、枝角类的培养1、培养容器:实验室的小型培养,用指状管、试管、烧杯、玻璃缸、瓷盆等容器培养。生产性大量培养,需要从小型的玻璃容器培养,再扩大到水族箱中,然后扩大到玻璃钢水槽或水泥池中培育。2、清池:土池培养前必须先清池。清池的方法有二种,一为干水清池,另一为带水清池。第46页/共56页3、培养用水:枝角类的培养费用水,必须经过过滤,除去大型敌害生物,淡水种类也可用曝气24小时无氯存在的自来水培养,内陆咸水种类,可在淡水中加入食盐或海水的办法调节盐度。4、施肥培养生物饵料:目前人工培养的枝角类,主要是滤食性种类,以细菌和单胞藻为饵料。培养前,首先施肥,待细菌、单胞藻等生物饵料大量繁殖后,再接种枝角类。第47页/共56页5、接种:一般在枝角类培养时引种的数量越多,在相对时间内增加的数量也越多。6、充气:枝角类培养过程中,微量充气或不充气。但当种群数量大时,必须充气。7、密度控制:如种群密度过小时,可增加接种量或浓缩培养水体,如种群密度过大时,可扩大培养水体或采用换水的方法稀释水体中的有害物质。8、水质:培养枝角类水体的水质指标,包括化学指标和生物指标。化学指标有DO、COD、氨氮、pH等,生物指标是以血红素在枝角类体内的含量作为指标。第48页/共56页9、收获:采收枝角类,可用手抄网或椎形网在水中反复拖捞,也可用虹吸管把培养水槽中的水吸出在槽外用筛绢网箱(置于大水盆中)浓缩采收。第49页/共56页四、蒙古裸腹溞的培养

蒙古裸腹溞(Moina

mongolica

Daday)属甲壳纲(Crustacea),鳃足亚纲(Branchiapoda),枝角目(Cladocera),裸腹溞科(Moina),裸腹溞属(Moina)。是旧大陆上唯一得到承认的盐水裸腹溞,其分布从北非穿过中东和前苏联中部到蒙古人民共和国,1983年在西班牙咸水湖中也有发现。何志辉等,在山西地区发现了蒙古裸腹溞并经海水驯化成功。

第50页/共56页1、溞种来源

系湛江硇洲岛宜人海珍养殖场工厂化培育的溞种(至少经过15个世代的培养)。采集时用100目筛绢网从大水泥池捞取,滤掉轮虫和一些较小的挠足类。2、试验用水:试验用的海水从湛江硇洲岛南靠太平洋的黑石礁近岸抽提,经沉淀、砂滤,并用300目棉质滤水袋过滤;试验用淡水为岛上地下水。3、培养容器:实验在15L的灰色塑料桶中进行,连续充气,2~3d换水一次。

第51页/共56页4、培养方法:(1)水温:培养水温为(28.5±10.5)℃。(2)饵料对比试验

试验设置4组,每组都设两个平行组,各实验组分别投喂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