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
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
1.宇宙:是时间和空间的统一体,是运动、发展和变化着的物质世界。
宇宙物质组成(举例)特点
恒星炽热气体质量庞大,自身能发出光和热
气体和尘埃云雾状,密度小,体积和质量都很大
金星、地球
3绕恒星公转,质量小,不发光
等
返月球绕行星公转,本身不发光
尘粒、固体
流星体与大气摩擦生热而燃烧发光,形成流星现象
块
绕太阳呈周期性运行,体积大,密度很小,具有云
彗星冰物质
霎状的外表;背向太阳的一面有一条扫帚状的彗尾
2.天体
(1)概念:宇宙中物质的存在形式。最基本的天体是恒星和星云。
(2)常见的天体及其特征
特别提醒:天体可分为自然天体(如恒星'行星等)和人造天体(如在太空中运
行的人造卫星、宇宙飞船等)。
3.天体系统
(1)概念:天体之间相互吸引、相互绕转,构成不同级别的天体系统。
(2)层次:常见天体系统分为四级。
地月总星系银河系太阳系地月系
(3)天体系统及层次结构
天体系统组成特别说明
地球是地月系的中心天体.月
地月系地球和月球
球是地球唯二的天然卫星
太阳、地球及其他围绕太阳公转的地球是距离太阳较近的一颗行
太阳系行星'卫星、彗星、流星体和行星星,日地平均距离约为1.5亿
际物质千米
太阳和其他恒星以及各种各样的天太阳系与银河系中心的距离大
银河系
体约为3万光年
银河系之外与银河系相类似的天体
河外星系数以亿计
系统
目前所认识的最高级别的天体
总星系银河系与河外星系
系统
4.八大行星(地球的普通性)
(1)结构特征
小行星带
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o星<天王x星海>王星
-----类地行星巨行星远日行星-
近-----------距-离太阳一——,远
高------------表面温度一--低
短--------------公转周期----------------长
快--------------平均公转速度------------慢
(2)运动特征: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
5.地球的特殊性
(1)地球是目前能探测到的宇宙中唯一有生命的天体
(2)存在生命的条件:
条件原因影响
外太阳系中,大、小行星各行其道.
安全的宇宙环境太阳系中八大行
部互不干扰
星都可能存在生
条自生命诞生以来,太阳光照条件没
稳定的太阳光照命
件有明显的变化
日地距离适中,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适宜的温度
自周期适当
身适合生物呼吸的地球的体积和质量适中,地球原始只有地球有生命
条±5大气的演化
件有液态内部温度升高T产生水汽T形成海
的水洋
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是一颗炽热的气体球、主要成分为氢和氮。
2、太阳辐射能量来源:太阳内部的核聚变反应。太阳辐射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宇
宙释放能量,按照波长由短到
长主要分为紫外线、可见光、红外线三部分,太阳辐射的能量集中在可见光部分
(短波辐射)。
3、举例说明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辐射对地球自然环境的影响:①为地球提供光热资源②维持地表温度,
促进大气运动、水循环③为生产生活提供能量:化石燃料(煤、石油等);直接
转化成热能'电能。
(2)太阳辐射对人类活动的影响:①利用太阳能热水器、太阳灶②利用太阳能
电池发电③煤、石油、天然气等矿物燃料是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固定以后积累下来
的太阳能
4、我国年太阳辐射总量的分布及成因:
5.太阳活动
(1)概念:太阳活动是发生在太阳大气层的变化。
(2)太阳大气层的结构及太阳活动的主要类型
太阳大气分层(由里到外)太阳活动的主要类型
A日冕黑子.是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周期:11年
B色球日珥和耀斑。
耀斑是太阳活动最激烈的显示(多与黑子活动相
关)
C光球日冕物质抛射、太阳风
6、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①扰动地球电离层,干扰无线电短波通信②高能带电粒子流扰动地球磁场,产生
“磁暴”现象
③高能带电粒子流冲进两极高层大气形成高纬度地区美丽的极光。
④损害航天器、空间通信、电网'海底输油管道等。
⑤影响地球气候,诱发地震'水旱灾害等
第三节地球的历史
1.地球的历史:约有46亿年。
2.认识途径:研究地层是最主要途径。
3.地层
(1)含义:具有时间顺序的层状岩石。
①具有层理构造:一般先沉积的层在下、
⑵沉积地层特点,后沉积的层在上。
②常含有化石:沉积物中含有的生物遗
■体或遗迹。
(3)分布规律:分布规律:①同一时代的地层往往含有相同或者相似的化石:
②越古老的地层含有越低级、越简单生物的化石。
(4)研究意义:通过研究地层和它们包含的化石,了解地球的生命历史和古
地理环境。
4.地质年代表
(1)含义:根据地层顺序'生物演化阶段、岩石年龄等,把漫长的地球历史按
照宙、代、纪等时间单位.进行系统性地编年,这就是地质年代表。
⑵地质年代表
冥古宙I太古宙I元古宙E宙
古生代匚P生代期生代
前寒武纪奥泥石侏古新第
陶盆炭罗近近四
S纪t纪纪i纪纪1纪纪纪
4600541252662.6
距今时间后万年
地球的演化历程
1.前寒武纪:自地球诞生到距今亿年,包含冥古宙、太古宙、元古宙,约
占地球历史的90%。
(2)演化特点
①大气演化:由原始大气的无氧环境演变为有氧环境。
②生物演化:由原核生物演化出真核生物和多细胞生物。
③地质矿产:重要的金属矿产成矿时期。
2.古生代:距今5.41亿年一2.52亿年.可分为早古生代(包括寒武纪、奥陶
纪、志留纪)和晚古生代(包括泥盆纪、石炭纪、二叠纪)。
①地形:联合古陆形成。
②动物:早古生代:海洋无脊椎动物(三叶虫)的时代:晚古生代:脊椎动物(鱼
类T两栖类T爬行类)
③植物:早古生代:胞子(藻类)植物繁盛.晚古生代:胞子(蕨类)植物繁盛
和出现裸子植物。
④是重要的成煤期;末期物种大灭绝(地球史上最大)。
3.中生代:距今2.52亿年一6600万年,分为三叠纪、侏罗纪和白垩纪。
①地形:联合古陆开始解体、漂移。
②动物:恐龙出现,被称为爬行动物的时代。中后期鸟类发展。
③植物:裸子植物兴盛。
④是主要的成煤期;末期物种大灭绝。
4.新生代:距今6600万年至今,分为古近纪、新近纪和第四纪。
①地形:造山运动,形成现代地势起伏的基本面貌,联合古陆最终解体。
②动物:哺乳动物快速发展;第四纪,出现了人类。
③植物:被子植物高度繁盛。
④全球出现数次冷暖交替变化,目前是温暖期。
[特别提醒]
(1)古生代末期、中生代末期均发生了物种大灭绝事件.成为这两个时代结
束的标志。
(2)在海陆演化过程中,不同时代的主要内力作用不同,前寒武纪多岩浆活
动;古生代和新生代地壳运动剧烈,而在中生代则是板块运动剧烈。
地球环境的演化历史
根据同位素年龄测定法可知,地球形成约有46亿年的历史了。从其形成到
现在,地球的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们可以通过地层的研究认识其环境的演
变过程:
1.海陆的演变
(1)地球形成:原始海洋出现,形成最初的海洋、陆地分布状况。
(2)古生代:地壳运动剧烈,形成一块联合古陆。
(3)中生代:板块运动剧烈,联合古陆解体,各大陆漂移。
(4)新生代:形成现代海陆分布格局。地壳运动剧烈,形成了现代地势起伏
的基本面貌。
2.大气层的演变
(1)原始大气: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甲烷和氨,缺少氧气。
(2)现代大气:主要成分是氮气和氧气。
(3)演变原因: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因此地球上
生命的出现和演化与大气中氧气的增多密不可分。
3.生物的演化(自主完成生物演化过程)
地质年代植物演变动物演变海陆变迁矿产形成大气环境
新生代被子植物哺乳动物一人类现代格局冷暧交替
中生代裸子植物爬行动物(恐龙)一鸟类大陆漂移
成煤期
晚古生代抱子(蕨类)脊椎动物(鱼一两柄一爬行)联合古陆
早古生代抱子(藻类)海生无脊椎动物(三叶虫)
前寒武纪原核生物(蓝藻)f真核、多细胞生物金属成矿无氧f有氧
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
1.地震波:地震的能量以波动的方式向外传播,形成地震波。
地震波有纵波(P波)和横波(S波)。纵波传播速度快,可通过固液气传播。
横波传播速度慢,只能通过固体。
在地下2900m处的古音串界面,纵波突然下降,横波完全消失。
2.地球的内部圈层
(1)一个依据:地震波传播速度。
(2)两个界面:莫霍面和古登堡面。
位置范围地震波传播特点特点
在地壳中的传播速度
地面以下、莫霍界地壳厚度变化规律:地球大范围固
地比较稳定;到了莫霍
面以上的固体外体表面的海拔越高,地壳越厘;海
壳面,传播速度突然增
壳拔越低,地壳越薄。
加
地球内部介于地①具有固态特征,主要由含铁、镁
克和地核之间的的硅酸盐类矿物组成,由上而下,
地
圈层,在莫霍界面能传播横波铁、镁含量逐渐增加;②分为上地
幔
以下到古登保界幔和工地幔,上地幔上部的软流
面以上层,是岩浆主要发源地
①组成物质可能是极高温度和高
地球的核心部分,压状态下的铁和镶。
地横波不能在外核中传
即古登堡界面所
核波
包围的球体②分为内核和外核,外核的物质在
高压和高温下呈液态或熔融状态
(3)三个主要圈层:地壳、地幔和地核。
2.岩石圈: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是由登&组成的,合称岩石圈。
3.地球的外部圈层组成: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对应要素是大气、水体和生
物。
4.大气圈
(1)组成:包裹地球的气体层。
(2)密度变化特点:
①近地面的大气密度大。
②随着高度的增加,大气密槌迅速减少。
③在2000-3000千米高空,与星际空间情况很接近,视为大气圈的上界。
5.水圈
(1)组成:由液态水、固态水和气态水组成。
(2)按照存在位置和状态,分为海洋水、陆地水、大气水和生物水。
(3)陆地水:①陆地水与人类社会关系最为密切;②分为地表水和地下水。
6.生物圈
(1)含义: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
(2)特点:不单独占有任何空间,分别渗透于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
石圈的上部。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
第一节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
一、大气的组成
1.低层大气的主要成分及作用
(一)低层大气(25千米以下)的组成:干洁空气'水汽和固体杂质。
(二)干洁空气的成分、特点及作用
(1)氮:含量最多,生物体的重要组成部分。
(2)氧:维持生命活动必需的物质。
(3)二氧化碳: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吸收地面长波辐射,调节地表温度,
对地面具有保温作用。
(4)臭氧:强烈吸收太阳紫外线,被誉为“地球生命的保护伞”。
(三)水汽的作用: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对地面具有保温
作用
固体杂质的作用: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提供水汽凝结的凝结核)
2.人类活动对大气成分的改变及影响
人类活动排放的污染物进入大气,会影响大气的成分和含量,产生大气污染,
对生态系统和人类生存造成不利影响。
二、大气的垂直分层
1.依据:根据大气的温度、运动状况和密度进行划分。
2.分层:大气自下而上可以划分为A对流层、B平流层、C高层大气。
气流
垂直分层气温特点状况与人类关系示意图
随一度增加而降低高度(km)/
对流M0
(原因是J皿是对流层大气最为密切,天气现象
A对流层运动显
的直接热源)复杂多变12()
著
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0.6CKX)
随高度增加而」«0
(原因是臭氧层分布于平流
B平流层运动为
层,臭氧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紫适合飞机飞行铝
主
外线,大气温度升高)4()
\
有电离层,能反20
C高层大12
随高度增加先降低后升高射无线电波,皿度
气-1(X)-5005()100i
极光发生在此层
3.臭氧集中在22〜27千米的气层中,形成臭氧层。
臭氧空洞:标准大气状态下千分之一厘米臭氧层的厚度为1个多布森单位
(DU)。臭氧含量低于220个多布森单位时,称为“臭氧空洞”。
4.逆温现象
⑴逆温现象的几种情况
在对流层中,气温是随着海拔的升高而逐渐降低的,但在某些特殊的情况
下,对流层气温会出现下列情况:①海拔上升,气温升高。
②海拔每上升1000米,气温下降幅度小于6℃.这就是逆温现象。
如下图所示,图中甲属于情况②,乙、丙、丁属于情况①。
[高度/km[高度/km
3、3x高度/km高度/km
2-\3、、
、.\2%
1-''、2
I1\
I1-
I
温度温度温度温度
甲乙丙T
⑵逆温现象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①出现多雾天气:早晨多雾的天气大多与逆温有密切的关系.它使能见度
降低,给人们的出行带来不便,甚至造成交通事故。
②加剧大气污染:由于逆温现象的存在,空气垂直对流受阻,就会使近地
面污染物不能及时扩散,从而危害人体健康。如果位于盆地内,将会更加严重。
③对航空造成影响:逆温现象如果出现在低空,多雾天气给飞机起降带来
麻烦。而逆温现象如果出现在高空,却对飞机飞行极为有利,因为逆温现象的
出现会阻碍空气垂直对流运动,飞机在飞行中不会有大的颠簸。
第二章大气的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
一、大气的受热过程
1.能量来源:太阳辐射。
2.直接热源: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的热源。
3.受热过程
具体过程结果
地面增温
大部分A太阳辐射透过大气到达地面使地面增温
过程
大气增温
地面增温后以B地面长波辐射的形式向近地面大使大气增温
过程
气传递热量
3.大气受热过程在生活中的应用
⑴解释温室气体大量排放对全球变暖的影响
⑵在农业中的应用:
①利用温室大棚生产反季节蔬菜;塑料薄膜、玻璃能使太阳短波辐射透射进入棚
内或室内,而地面长波辐射却不能穿透塑料薄膜或玻璃把热量传递出去,从而使
热量保留在塑料大棚和玻璃温室内。
②利用烟雾浇水防霜冻;秋冬季节,我国北方常用人造烟雾来增强大气逆辐射,
使地里的农作物免遭冻害。浇可增加空气湿度,增强大气逆辐射;水汽凝结释
放热量;水的比热容大,浇水可减小地表温度下降的速度和变化幅度,减轻冻害。
③果园中铺沙或鹅卵石不但能减少土壤水分蒸发,还能增加昼夜温差,有利于水
果的糖分积累等。
(3)利用大气的削弱作用原理分析某一地区太阳能的多寡:如:高海拔地区一
一空气稀薄,大气的削弱作用弱,太阳能丰富。内陆地区——距海远,降水少,
晴天多,大气的削弱作用弱,太阳能丰富。四川盆地——地形封闭,水汽不易扩
散,多阴雨天气,大气的削弱作用强,太阳能贫乏。
二、大气的两个作用:
1.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包括反射作用(对太阳辐射的削弱最强)'吸收作
用、散射作用
2.对地面的保温作用:二氧化碳、水汽吸收绝大部分的地面辐射,使得大气升
温,形成大气辐射。
大气逆辐射:指射向地面的大气辐射,因与地面辐射的方向相反,称为大气逆辐
射,大气逆辐射补偿了地面辐射损失的热量,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
[特别提醒]大气逆辐射是大气辐射的一部分,白天和晚上是始终存在的,并且
白天辐射更强。
3、昼夜温差大小的分析
天气状况:晴朗天气,白天大气的削弱作用和夜晚大气的保温作用都弱T昼夜温
差大。
地势:海拔越高,空气越稀薄,白天大气的削弱作用和夜晚大气的保温作用都弱
T昼夜温差大。
下垫面(如海陆分布):陆地比热容小,白天升温快,夜晚降温快一昼夜温差
比海洋大。
三、大气热力环流
1.大气运动
[垂直运动
(1)主要形式
乐平运动风
形成大气密量惭I_的输送
2忌义M成各种天气变化
2.热力环流——大气运动的最简单形式
④高压③低压
冷却受热冷却
⑴概念: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
⑵形成过程:①地面受热不均T②空气垂直运动T③同一水平面上气压差异T
④大气水平运动T热力环流。
①A地受热,空气膨胀上升,近地面空气密度减小,形成低气压;D处空气聚集,
密度增大,形成高气压。
②B、F地冷却,空气收缩下沉,近地面空气密度增大,形成高气压:C、E处空
气密度减小,形成低气压。
③水平运动:在同一水平面上,空气由高气压区流向高气压区。
[特别提醒](1)垂直方向上的气压值总是随着海拔高度的升高而降低。如上
图:PA>PD,故四地气压比较:D>A>B>C,四地气温比较:A>B>D>C
(2)等压面状况:高压向上凸起,低压向下凹陷。
(3)水平方向空气总是由高压流向低压。
3.常见热力环流形式的图示分析及应用
(1)海陆风
①成因分析一一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是前提和关键
海风:白天陆地比海洋
增温快,近地面陆地气
压低于海洋,风从海洋
吹向陆地
气压/hPa
陆风:夜晚陆地比海洋
950低
970降温快,近地面陆地气
990压高于海洋,风从陆地
1010
吹向海洋
尸陆
②影响与应用:海陆风使海滨地区气温日较差减小,夏季气温低,空气较湿
润,是避暑的好地方。
⑵山谷风
①成因分析一一山坡的热力变化是关键
白天山坡比同高度的山
谷升温快,气流上升,气
压降低,暖空气沿山坡
上升,形成谷风
夜晚山坡比同高度的山
谷降温快,气流下沉,气
压升高,冷空气沿山坡
下沉,形成山风
②影响与应用:山谷(小盆地)常因夜间冷的山风吹向谷底(盆地),使谷底(小
盆地)内形成逆温层,大气稳定,易造成大气污染。所以,山谷(小盆地)地区不
宜布局污染工业。
⑶城市风
①城市热岛的形成:①建筑密集,道路硬化,吸收太阳辐射多,大气温
度高;②人口密集,工业集中,汽车等交通工具多,释放大量人为热;③绿地少,
对气温调节作用弱。
②成因分析——“城市热岛”的形成是突破口
②影响与应用:一般将绿化带布置在气流下沉处以及下沉距离以内,而将卫
星城或污染较重的工厂布置于下沉距离之外。
4.等压面图的判读方法
等压面是空间气压值相等的点组成的面,等压线是同一水平面上气压值相等
的点组成的线。等压面图表示气压的垂直分布状况,等压线图表示气压的水平分
布状况。
..............-----------------
高压-J=>加压一高压
CAB
冷却受热冷却
(1)在同一地点不同海拔上,海拔越高,气压越低。如图PA>PE。
(2)在近地面,气温越高,气压越低;气温越低,气压越高。如图PA<PB,
PA<PCo
(3)同一水平面上,高压区等压面都向高空凸起,低压区等压面都向低空凹
陷,即“凸高凹低”。
(4)同一垂直方向上,近地面和高空的气压区类型相反,即近地面为高压,
其高空则为低压。
四、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1.风的形成过程
2.风形成的原因
(1)直接原因:水平气压梯度力。(2)根本原因:地面受热不均。
3.作用力
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
垂直于等压线,与风向垂直,
方向与风向相反
高压指向低压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
影响形成风的直接原因;影响风向和风速只影响风向,不影响风速影响风向和风速
4.高空中的风和近地面的风比较
类型受力风向图示(北半球)
水平气压梯度水平气压梯度力
——卜-------1002(hPa)
力和地转偏向
高空中的与等压线3
力(大小相P--------*风向
风行
等'方向相反)——1--------1004(hPa)
’地转偏向力
水平气压梯度水平气域微^风向
——X——1002(hPa)
力、地转偏向
近地面的与等压线之间
力、摩擦力(三
风成一夹角
(
力平衡)/--^――1004hPal
摩擦力地转偏向力
[特别提醒]
(1)影响风力大小的最直接因素是水平气压梯度力,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
风力越大。
(2)风力大小还要考虑摩擦力的大小,地面障碍越多,阻挡作用越强,摩擦
力越大,风力越小。
(3)地转偏向力不影响风力大小,只影响风向,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5.风向的应用(风向:风吹来的方向)
(1)判断气压的大小:顺着风向,气压值越来越小。
(2)判断南'北半球:向右偏T北半球;向左偏T南半球。
(3)判断近地面和高空(高空忽略摩擦力):风向与等压线的关系:成一夹角(或
斜交)T近地面;平行T高空。
(4)判断高压和低压:观测者背风而立,北半球高压中心位于其右后方,南半
球高压中心位于其左后方。
6.在等压线图上确定某一地点风向的方法
第一步,在等压线图中,按要求画出过该点的切线并作垂直于切线的虚线箭头
(由高压指向低压,但并不一定指向低压中心),表示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
第二步,确定南、北半球后,面向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向右(北半球)或向左(南
半球)偏转30°-45°角,画出实线箭头,即为经过该点的风向。如下图(以北
半球为例,单位:hPa)所示。
*水平气压梯度力——-风向
在等压线图上判断风向时,可用“左右手法则”,北半球用右手,南半球用
左手。具体方法:“伸出右(左)手,手心向上,让四指指向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
向,拇指指向就是气流偏转方向”。高空的风向与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垂直;近
地面的风向与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成一锐角。如下图:
气压/hPa水平气皆梯度力方向气压/hPa
1000-----------000
•A
1002------------------1002
气压/hPa/\气压/hPa
-----------1002M\------------------1002
•B风向</B
-----------1000\---------1000
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
北半球近地面风向判断示意图
第三章地球上的水
第一节水循环
一、水循环的过程及类型
1.概念:水循环是指自然界的水在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中,通过蒸发(蒸
腾3水汽输送、降水、下渗、径流等环节连续运动的过程。
2.水循环的动力:主要有太阳辐射'重力
3.水循环五大环节:①⑧⑨蒸发蒸腾,②④降水,③水汽输送,⑤⑥径流(地表、
地下),⑦下渗。
4.水循环类型:根据发生的空间范围,水循环可以分为海陆间循环(又称为大循
环)、陆地内循环和海上内循环。
如上图:构成海陆间循环的环节有①③④⑤⑥⑦,海上内循环的环节有①②,陆
地内循环的环节有④⑧⑨。
水循环类型的判定
⑴一看联系的圈层:海陆间循环和陆地内循环涉及四个圈层,而海上内循环不涉
及岩石圈。
⑵二看发生的领域:海陆间循环的领域既包括陆地,又包括海洋,而其他两种水
循环则只包括陆地或海洋。陆地上外流区内的水体既参与陆地内循环,又参与海
陆间循环。
⑶三看水循环的环节:海陆间循环的环节最多最全,而其他两种水循环的主要环
节是蒸发和降水。海上内循环不存在下渗环节。
⑷四看参与水量的多少:海上内循环的参与水量最大,陆地内循环的参与水量最
小。
5.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⑴使地球上各种水体不断更新,维持全球水量的动态平衡(不同水体有不同的
更新周期,若用水超过更新速度则会缺水);(2)缓解了不同纬度热量收支不平
衡的矛盾;(3)海陆间联系的主要纽带;(4)不断塑造着地表形态。
6.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有修建水库:能改变地表径流的季节(时间)分配不均,减少洪水期径流量,增加枯水期径流量;同时由于水面
利面积的扩大和下渗增大使地下水位提高,可加大蒸发量和降水量
影跨流域调水:能改变地表径流的空间分布不均,也可以使蒸发量增加,大气中水汽增多.从而增加降水量
响植树造林、保护湿地:能起到涵养水源,使下渗增多,地表径流减少
滥伐森林、破坏地表植被:会减少蒸腾,空气中水汽减少,使降水量减少;降雨时,下渗减少,地表径流汇聚
加快,容易发生洪涝灾害
不
围湖造田:能减少湖泊自然蓄水量,削弱其防洪抗旱能力,也能减弱湖泊水体对周围地区气候的调节作
利
用
影
城市路面硬化:能增加地表径流,减少下渗,减小地下径流,使地面蒸发量减少,易造成城市内涝
响
用水不当:河流上游地区过度引水灌溉,会导致下游水量减少,甚至出现断流;对地下水过量开采和使
用,地下水位下降,会使有泉水出露的地方出现断流,绿洲地区出现生态恶化和土地荒漠化
人类对水循环环节的影响举例
[例1]干旱半干旱区砂石覆盖层(砂田)影响的水循环环节及作用:削减地表径
流,增加地表水的下渗,减少土壤水分的蒸发,使土壤中的水分含量增加,对提
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效果明显。
[例2]海绵城市(雨水花园、增加绿地等):增加下渗、减少地表径流(城市内
涝),增加地下径流。
[例3]植被破坏对水循环的影响:增加地表径流、减小下渗,从而减小地下径流,
河流水位陡涨陡落。
[例4]修水库调节地表径流的时间分布;跨流域调水调节地表径流的空间分布。
第二节海水的性质
一、海水的温度
1.影响因素/热量收入一太阳辐射
(1)主要因素:海洋热量的收支情〔热量支出—蚣型况
(2)其他因素:海水深度、地理纬度、季节、海陆分布、大气运动、海水运动等。
2.分布规律
同一海
夏季表层水温高王冬季表层水温
深度温度LC区
水平不同纬
表层水温由低纬向高纬递减
分布度海区
相同纬
暖流经过海区水温较高,寒流经过海区水温较低
度海区
随深度增加而变化,1000米以上的海水温度随深度
总趋势变化幅度较大,而1000米以下的深层海水温度变化
垂直
幅度较小
分布
时空变
主要存在于海水表层,水层越深,变化越小
化
【思考】海洋表层水温60°N附近高于60°S附近水温,为什么?:
①由于地球公转,北半球夏半年时间长于冬半年,一年中60°N附近日照时间长
于60°S,水温高。②60°N附近有暖流经过,而60°S附近受西风漂流(寒流)
影响,因此60°N附近洋面水温比60°S附近洋面水温高。
3.海水温度的影响
(1)影响海洋生物的分布
海水温度影响因素对海洋生物分布的影响
①海洋表层,海洋生物的主要聚集地:
深度②深度越深,海洋生物的数量和种类越
少
不同纬度的海洋表层生活着不同类型
纬度
的海洋生物
季节变化有些海洋生物发生季节性游动
不同海域水温状况人类的渔业活动受海水温度影响
(2)影响海洋运输:纬唐较高的海域,通航时间较短,航行需要装备破冰设施。
(3)对大气温唐起调节作用
尺度海水温度对大气温度的影响
同纬度地海水温度的变化幅度比陆地小;海洋上空的气温变化比陆地上
区空的气温变化慢
全球尺度海水对大气温度起着调节作用
区域尺度沿海地区气温的季节变化和日变化均比内陆地区小
二、海水的盐度
1.含义:表示海水中盐类物质的质量分数,通常用千分比表示,世界大洋平均盐度
约为35%o°
2.分布规律:副热带海域海水盐度最高,由副热带海域向赤道和两极,海水盐度逐
渐降低。
O
赤道海域气温高,蒸发强,但降水丰沛,降水量大于蒸发量,盐度不高
海
副热带降水稀少,蒸发旺盛,蒸发量大于降水量,盐度最高
域
中高纬气温较低,蒸发较弱,盐度较低
差
异
纬度40°〜60°附近海域,北半球盐度较低,主要是因为该纬度
南北半球
带北半球陆地广阔,有较多的河川径流入海,对海水起稀释作用
3.影响海水盐度的主要因素
⑴温度的高低:温度越高,盐度越高。
⑵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对比:蒸发量大于降水量,盐度较高,反之盐度较低。
⑶入海径流状况:河流注入的海域,盐度较低。
⑷洋流情况:暖流流经的海域盐度大,寒流流经的海域盐度小。
⑸结冰融冰:海面结冰盐度高,海面融冰盐度低。
4.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⑴利用海水晒盐,日照充足、降水较少的沿海地区适宜建造晒盐场。
(2)利用海水制碱,提取镁、浸等斐源。
⑶盐度的稳定性,影响海水养殖。
⑷随科技发展,海水成为淡水资源的重要补充。
(5)直接用海水冲厕,将海水作为工业冷却水。
小提醒:高纬度地区的结、融冰量的大小会影响海水盐度,有结冰现象发生的
海区盐度偏高,有融冰现象发生的海区盐度偏低。
5.世界特殊海区盐度的特征及原因
(1)世界盐度最高的海域:红海,盐度超过40%。。红海盐度高的原因主要有:①
位于副热带海区,降水少而蒸发旺盛,蒸发量大于降水量;②红海两岸是干燥的沙
漠地区,几乎没有河水注入;③红海海域较封闭,与低盐度的海水交换少。
(2)世界盐度最低的海区:波罗的海,盐度不到10%。。其盐度低的主要原因是:
①波罗的海海域降水较多而蒸发量小,蒸发量小于降水量;②四周陆地河流众多,
有大量的淡水注入;③海域较封闭,高盐度的海水流入少。
(3)南纬60°附近海域盐度比北纬60°附近海域盐度高,是因为南纬60°附近
为大面积的海洋,而北纬60°附近海域周围陆地广阔,陆上河流水大量汇入海洋,
起到稀释的作用。
三、海水的密度
1.概念:海水的密度指单位体积内海水的质量。
2.影响因素:主要有温度、盐度和深度(压力)。其中,表层海水密度与温度关系最
为密切。一般来说,海水的温度越高,密度越低。
3.分布规律
⑴水平分布:表层海水密度随纬度的增高而增大,同纬度海域密度大致相同。
⑵垂直分布:海水密度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
(3)特殊分布:有时随深度增加,海水密度会突然变小,呈现“海中断崖”现象。
【思考】“海中断崖”对潜艇航行有什么影响?
潜艇在水下航行时,如突遭海中断崖,浮力会突然变小,从而急剧掉向海底,造
成海中断崖失事。
【思考】海水的密度不同对轮船吃水线的影响?
不同季节同一海区“吃水线”不同夏季密度小,吃水线高些,冬季密度大,吃
水线低些。
第三节海水的运动
一、海浪
1.波浪(海浪)要素:波高、波长、波峰'波谷。
2.海浪的类型
⑴风浪:最常见的海浪是由风力形成的。风速越大,浪高越高,能量越大。
(2)海啸:海底地震、火山爆发或水下滑坡、坍塌可能会引起海水的波动,甚至形
成巨浪。
⑶风暴潮:在强风等作用下,近岸地区海面水位急剧升降。
3.海浪影响
⑴海滨和海上活动:密切关注海浪预报,选择适宜活动的海浪条件。
⑵海啸和风暴潮:能量巨大,往往给沿岸地区带来灾难性后果。
⑶塑造海岸地貌的主要动力。
4.对海浪的防御与利用措施
⑴密切关注海浪预报,合理安排滨海及海上活动。
⑵通过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减缓对海岸的侵蚀、保护海岸。例如:修建海堤和
种植海岸防护林。
⑶选择合适的沿海海域、建设冲浪运动场所。
⑷发展技术,利用海浪发电。
[特别提醒]波浪能是重要的海洋能源,属于可再生能源,来源于太阳辐射能。
二、潮汐
1.概念:潮汐是海水的一种周期性涨落现象,
古人将白天的海水涨落称为潮,夜晚的海水涨落称为汐。
2.成因:与月球和太阳对地球的引力有关。
3.周期和规律:一天中,通常有两次海水涨落;农历每月的朔月(初一)和望月(十
五)前后,潮汐现象最明显(大潮),农历每月上弦(初七'八)和弦月(廿二、
三)潮汐现象最小(小潮)。
4.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利用潮汐规律,进行潮间带采集和养殖、沿海港口建设和航
运、潮汐发电等。
三、洋流
1.概念:海洋中的海水,常年比较稳定地沿着一定方向作大规模的流动。
2.分类
⑴依据:海水温度。
⑵类型
暖流:从水温高的海域流向水温低的海域的洋流
寒流:从水温低的海域流向水温高的海域的洋流
16℃
14℃
12℃
南半球寒流
[特别提醒]暖流的水温不一定比寒流高:温度较流经海域水温高的是暖流,较
流经海域水温低的是寒流。同一纬度的海域,暖流水温高,寒流水温低。不在同
一纬度的海域,寒暖流的水温不能比较高低。
3.影响
环境类
影响举例
型
促进高低纬度之间的热
量输送和交换,调节全球低纬度海区水温不会持续上升
沿岸气
热量平衡
候
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暖流沿岸地区气候比较湿润,寒流沿
温减湿岸地区比较干燥
北海道渔场:日本暖流与千岛寒流交
寒暖流交汇处,海水受到汇
扰动,将下层营养盐类带北海渔场:北大西洋暖流与东格陵兰
到表层,利于浮游生物大寒流(北冰洋南下冷海水)交汇
海洋生
量繁殖,为鱼类提供饵料纽芬兰渔场:墨西哥湾暖流与拉布拉
物
多寒流交汇
受离岸风的影响,表层海
水远离陆地而去,从而使秘鲁渔场:上升补偿流
得沿岸地区的海水水位
较低,深层海水会上涌补
充(冷海水上泛),沿海
地区常形成上升补偿流,
从而把大量的营养物质
带到表层来,有利于鱼类
的生长,
影响航行速度、时间及经
顺流加速、逆流减速
济效益
热带海域寒流流经地区、
海洋航拉布拉多寒流与墨西哥湾暖流交汇
寒暖流交汇处易形成海
行处,海雾较重
雾
洋流从北极挟带冰山南
拉布拉多寒流常挟带冰山
下,对航运不利
对海洋
(利)加快净化速度;(弊)扩大污染范围
污染
4.世界著名的渔场大多形成于寒流和嗤通_交汇的海域,例如北海
道渔场、北海渔场、纽芬兰渔场等。秘鲁渔场的龟
成因是上号弹作用-激
[特别提醒]海水的运动通过影响海水温度的变化而影响盐度变化,暖流使水
温升高,盐度变高,寒流则使盐度变低。
[归纳总结]
1.判断洋流的寒暖性质
(1)判定洋流所处的半球
①依据等温线的数值变化规律,确定洋流所处的半球。等温线数值自南向
北递减,则位于北半球(如下图);反之则位于南半球。
(2)判定洋流流向
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圆柱型锌空气电池项目合作计划书
- 装修工程劳务分包协议书
- 季度工作目标与执行策略
- 知识产权的多元化保护途径探讨
- 小王子故事解读与感悟探寻成长的真谛
- 校园能源管理教育的未来趋势与挑战
- 中华诗词中的自然之美读后感
- 电子商务中物流信息追溯系统的应用
- 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建设与运营模式研究报告
- 车间内部承包经营合同
- “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基础课件
- 活动板房防风加固专项方案
- 数控分度工作台设计概述
- 甘草种植技术课件
- 冀教版英语九年级Unit 5 单词短语预习复习单
- 公司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办法
- 钢筋工工艺与实习(第二版)课件汇总全书电子教案完整版课件最全幻灯片(最新)课件电子教案幻灯片
- 煤矿从业人员考试题库全答案(word版)
- 最简易的帕累托图制作方法简介PPT通用课件
- 城市轨道交通应急处理课程标准
- (完整版)振幅调制与解调习题及其解答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