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教学谈_第1页
文言文教学谈_第2页
文言文教学谈_第3页
文言文教学谈_第4页
文言文教学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文言文教学谈一、《司马光》教学谈小学文言文教学对于我来说,是一个新项目。怎么教才是适切的?我也没有什么答案,所以一切都在探索中。为了教得明白,我先一课一课地简单地谈。目的是能与大家讨论起来,以便把这件事做到最好,把文言文教得有点味道。《司马光》是小学生接触的第一篇文言文,今天就来聊一聊。文言文为什么那么简洁?几句话,几十个就把事写得清楚了。答案是,文言文产生的年代,书写工具与现在没法比,一篇文章几千字,一本书几十万字,刻在石头上、乌龟壳上、竹简上、绢丝上,得多少石头,得杀死多少乌龟,得制作多少竹简,织多少丝布呀?太可怕了,不敢想象。所以,只能少写,少写,少写,把一切能省略的字词,全部省掉。所以,今天学文言文,真的没有必要回到文言文时代,用文言文写作的。现在不缺纸,关键是可以不用纸,就能进行无限制的写作了。我个人觉得,这一点要给学生说的。其实用白话文写作,照样可以写出好文、好书。也就是说,学习文言文,千万不要打压白话文。如果你读杨绛的书,你一定会发现,白话文的形式照样可以创造奇迹。莫言的书都用白话文写的,没有影响他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看《司马光》,连标点及题目40个字,但时间(司马光是宋朝)、人物(群儿,其中重点人物是司马光、跌水中的小儿)、地点(庭)、事件起因(戏于庭,一儿登瓮跌水中)、过程(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结果(儿得活)六大要素全都有。而短文最最重要的是小司马光特别有智慧,他勇敢、机智之事传了快千年了,将来肯定还会传下去。如果这篇文章对今天孩子有什么写作帮助?也许就在于写事之文不在长短,关键是记下的事清楚,故事中的人物,要有点智慧,人物没有智慧,谁会愿意读呢?教《司马光》,有人提出:“假如庭院里没有石头,司马光怎么救小孩子?”对于儿童提出的,假设的问题,还有必要解答吗?老师装听不见,可以吗?20多年前,我在教师进修学校工作,到乡镇听课,课堂上,一学生提问:“老师,如果这个缸是铁的,怎么办?”【注:当时,我们都认为是司马光砸缸,后来才知道是砸瓮】记忆犹新,老师灵机一动说:“这个问题有点难,等下课之后,想想办法。”我们笑了,因为下课之后,你也没有办法。不过,我对这个问题有了思考,我通过查阅资料,那个时候,没有铁缸(其实生活中,铁缸也没有,因为铁会生锈)。那庭院里没有石头怎么办?其实,可以这样想。如果小孩子是一头栽进瓮里的,没有石头,那就死定了。如果是腿滑入的,司马光可以拍打瓮,告诉里面的小孩,别怕,别怕,不要动,不要乱动,根据浮力原理,人会浮起来,头对着瓮口,肯定死不了。教《司马光》,一定要教“人”,教出这些“人”的不同,让我们学生看清楚自己是其中的哪种人?这个小文言文,共有多少人?一是司马光,一是没在瓮中的小儿,一是那群跑走的一群小儿(那群小儿跑走了,其实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害怕的跑到另外地方玩了,一类是跑着找大人了),一是文中没有出现但肯定存在的“大人”。遇到这样的事,生活中的人们,大多是如跑走的那群人。学完此课,又有多少人改变?难!因为生活中,如司马光这样的人,还是少数,大多数的人变不了。想成为司马光这样的人,太少了!太难了!司马光为什么这么有智慧?只能说,与家庭有着极大的关系了!一家几代人,爱书,才能出现这样大智慧的人物。这个观点也许不对,但只能这么说了。小学文言文是必须读、背、默(因为考试,一线老师必须加上默),这是教材编写者的要求。我们一线老师,只能执行。不得不说,文言文的学习,比读背默更重要的事,还有很多很多。如果不做更重要的事,学生学着学着,就会对文言文生厌了。二、《精卫填海》教学谈我读《精卫填海》想到很多问题:1.发鸠山,在哪里?是一座怎样的山?人们为何要为发鸠山创造这样的故事?2.炎帝,我知道多少呢?3.《愚公移山》中的愚公感动了帝,为何《精卫填海》的精卫不能感动帝?4.炎帝知道女娃溺水而亡,做了什么?5.炎帝看到精卫鸟填海,有何感触?6.精卫填海,最初的意思是什么?什么时候意思发生变化的?你觉得未来还会有新的解释吗?7.《山海经》我知道多少?8.《中国古代神话故事》又是怎么用白话文创造这个故事的?9.精卫与海燕结婚,子子孙孙继续填海,我怎么看?10.美国人读《愚公移山》,创作了《明罗移山》,让我惊讶。学习《精卫填海》,我们能否创作《某某填海》,来一次颠覆式的思考。11.《精卫填海》的女娃为何一个人去游海?12.《精卫填海》的原文是怎样的?13.《精卫填海》里有多少人,他们各有怎样的故事?用这些人物,还可以进行哪些方面的创作?14.如果想讲好《精卫填海》,补充哪些东西是必须的?15.如何看待文中注释?16.古人学文言文,文章后有注释吗?17.文言文中的虚词,要不要重点讲?如果需要,怎么讲?18.学了《精卫填海》,可以读哪些书?19.学了《精卫填海》,可以写什么文章?【《我和精卫过一天》,怎么写?】20.这一课的生字,怎么学活?21.学习《精卫填海》,我能解答哪些题目?……《精卫填海》选自《山海经·北山经》。《山海经》是一本怎样的书?《山海经》系古代地理类史书,十八卷,撰者不详。西汉刘歆校书时,有三十四篇,歆并为十八篇;《汉书·艺文志》著录为十三篇;今本为十八卷,计山经五,海经十三。记大小名山五千三百七十,河流大泽三百馀,动物一百二十七种,异国九十五,所载地理、博物、故事、巫术、神话极为丰富,自古号称奇书,影响深远。《山海经》所描绘的世界,大概是以《中山经》所在区域为中心,四周由南、西、北、东山经所在区域构成的大陆,大陆被海包围着,四海之外又有大陆,再外还有荒远之地。这反映了周秦时期的地理观,是研究地理学思想史的珍贵材料。《山海经》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从好仙术士郭璞到文学旗手鲁迅,都爱不释手,大诗人陶渊明还写了传诵千古的《读山海经》(十三首)。聪明的人都十分好奇,并且想象力极为丰富。《山海经》是为聪明人写的,给聪明人看的。三、《王戎不取道旁李》教学谈四年级级上册,有两篇小文言文,这是第二篇。四年级的孩子,一遍读下来,结合注释再读一遍,大都能说出这是怎样的故事。读教材也就是四个任务:一是认识4个生字,会写五个生字。“戎”与“竞”要讲明白的。不讲明白,容易写错。二是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反复读,能做到正确、流利。背诵下来,肯定没有问题。除了背诵,一线老师都必须加上默写。三是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实际教学中,学生们都会翻译式讲述。但老师也不会有过多要求,因为要让每位学生都用自己的话讲好这个故事,是需要时间来训练的。平时任务那么多,这一内容,老师们一般让三两个孩子讲一讲就算了。四是说说为什么“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这个问题不难,几个同学说说,老师说说,也就行了。如果只以这四个任务来教,能解决多少文言文的问题。暂时说不清楚。下面的东西,要不要教呢?1.这个故事与成语这个故事,也是一个成语的出处。请同学们阅读课文,看看能否找到这个成语。【学生找起来,看看能否找到】【当学生不再发言时,出示成语“道旁苦李”(道边的苦李,走过的人不摘取。比喻被人所弃,无用的事物或人。比喻不被重视的人。】2.这个故事里的人物(1)七岁王戎:游、不动、答(2)诸小儿:游、看到李子、竞走取之(3)“人”:问、取之、信然如何评价他们?王戎才七岁,就有这样的智慧,了不起!真是高智商孩子。诸小儿,与王戎比,就是一群不动脑子的家伙,估计也是一群读书少,父母教育有问题的家伙。“人”,从文中猜测,这应该是一个年龄比王戎、诸小儿都大的人。这个人,观察能力不错,发现到王戎与诸小儿的不同,但说不出来原因。看来,这个人也是普通人,智商一般,但此人有个优点,那就是“问”。当然“问”之后,没有盲目相信王戎,而是试一试,这一点挺了不起的,实验验证,此法妙啊!最后“信然”一词实在妙,写出王戎的高智商是真。所以,这篇文章最值得大讲特讲的,应该是三个词,那就是“问之、取之、信然”。故事中的人物其未来会因此有什么变化吗?王戎的变化,从他的一生中可以看出。诸小儿,摘取李子,吃了之后,苦的要死,也许记住了这棵树上的李子不好吃,以后就不吃了,其中也有不少,无所谓。这群人长大后,结婚后会不会告诉孩子这棵树的李子不能吃?也许会的,也许不会的。那个“人”呢?有可能在未来成长中,会三思而后行的。故事给我们的空白点,发展点,就在此了。教学中,不妨玩一玩,思考一下这些人的未来。3.文体的问题读《世说新语》知道这是一本小说(此小说与现在的小说肯定有所不同)。《世说新语》是一部好书,1200多则故事,长短不一,三言二语,记载着名人言行轶事。人物都是真的,但所做的事不一定真,多是传闻。从这一点看,此书可读性很强。因为人,有一种特点,喜欢听传闻,传传闻。那《王戎不取道旁李》,王戎是真的,其事不一定真。但从这篇课文来看,看不出来呢!字字挺真,看不出任何虚构之处。不过,仔细研究,故事中的“那个人”有可能是虚构进来的。这个人的进来,才让王戎的童年智慧更加凸显。4.以“一文一书”的思维看课文教《王戎不取道旁李》,真的不能只学这一篇。我个人觉得,以此为头,试着读一些《世说新语》中的故事,是非常必要的。虽然不能一一读完,但如果能读上几十篇,肯定是值得的。这本书哪些内容适合四年级学生呢?这又是一个研究项目了。5.王戎为什么这么厉害,诸儿却缺少这种智慧?有人说,这是天生的。也许吧!理解一个人,不能少了对这个人家庭成长环境的分析。王戎祖父叫王雄,曹魏幽州刺史;王戎的父亲王浑,做过凉州刺史。何为刺史?相当于现在什么官职?省长!祖父是省长,父亲是省长,这样的家庭,出一个王戎这样的不奇怪。王戎后来做了荆州刺史、豫州刺史、建威大将军、吏部尚书等。从这些文字中,应能想象到这样的家庭与诸小儿的家庭,差距肯定很大。王戎接受的早期教育肯定与诸小儿不同。今天的我们到底如何教学文言文?是把文言文教成文言文,还是利用文言文这些语句,把其中诸多智慧拎出来,一起讨论呢?我倾向于后者。四、《王戎不取道旁李》教学设计《王戎不取道旁李》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韵味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能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并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在课文留白处能添加想象,挑战更为生动地讲述故事。3.在诸儿与王戎不同行为表现的对比中,探知“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的原因,从而深入王戎的思维过程,感受王戎的人物形象。教学过程:一、反复诵读,触摸文言韵味1.揭题解题。强调:“取”的意思是摘。2.自由大声读课文,要求:读准读通。3.指名读课文。重点推进读:“尝与诸小儿游”“唯戎不动”。相机:古人是根据意思来判断停顿的,“尝”“唯”的意思是什么?读准停顿——尝/与诸小儿游;唯/戎不动。4.出示竖排无标点文本,挑战读。相机:你发现古人书写的习惯了吗?(竖着书写;无标点)5.感受文言文表达特点之一:“之乎者也”。(1)你有没有发现,有些字古人特别喜欢用,在文中反复出现多次。(之)看到反复出现的字词,我们肯定要追问:三个“之”,分别是什么意思呢?相机理解并指名读:诸儿竞走取之;人问之;取之,信然。(2)拓展“之”的不同意思:“炎帝之少女”“西山之木石”(的);“光持石击瓮破之”(指瓮);“吾欲之南海”(到……去)(3)小结:真是一个百变的“之”!它与其他三个文言文中的典型的字一起组成了一个成语,叫——“之乎者也”,这就是文言文表达的一大特点——文章中多用“之乎者也”。联系古人读文章的样子:摇头晃脑,“之乎者也”。学着古人的样子,齐读三句6.感受文言文表达特点之二:古今异义。(1)古今异义就是古人说的意思跟我们现在的理解完全不一样。这篇文章中就有一个古今异义的字——“走”。“走”在文言文中的意思是什么?(跑)(2)拓展不同语境中的“走”:三年级的《守株待兔》“兔走触株”;古诗名句“儿童急走追黄蝶”。(3)理解“诸儿竞走取之”。(4)拓展:你知道,古人用哪个字来表达“走”的意思吗?“步”:慢慢走;“行”:正常走;“趋”:小步快走。7.小结:当我们了解了文言文的表达特点后,就更能读出文言文的韵味了。齐读。8.创造性地读文言文——回声读:有些地方可以重复一下,读出回声的感觉。先示范读,再男女生配合回声读。二、对比思辨,读懂人物形象1.创设情境,引出诸儿和王戎的不同行为表现。(1)故事就从一棵李树开始啦!出示李子图。看,这是怎样的一棵李树呀?(2)指名读“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理解“多子折枝”,想象李树上果子的样子。(3)王戎和诸儿都看到这棵李树,他们是怎么做的?相机板书:诸儿竞走取之;王戎不动。2.透过行为,深入诸儿和王戎的内心想法:他们心里是怎么想的,才会有如此完全不同的做法?3.聚焦“不动”,剖析“不动”背后的思维过程。(1)面对满树的李子,王戎真的是“不动”吗?同桌讨论。(2)交流揭示:动了脑子想,板书:思考;动了眼睛看,板书:观察。(3)深入“看”的行为:王戎看到了什么?诸儿不是也看到了这棵李树了吗?相机梳理:他们都看到了——“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只是诸儿眼中看得更多的是——“多子折枝”;而王戎看到的是——“树在道边而多子”。对比发现诸儿与王戎“看”的不同:王戎看得更仔细,更全面,是伴着思考的看。(4)仔细观察,加上冷静的思考,所以,他能作出正确的推断——“此必苦李。”板书:推断。齐读。4.这样的王戎,你觉得是一个怎样的孩子?板书:智慧。5.小结并拓展:在诸儿与王戎行为的对比中,我们感受到了一个智慧的儿童形象。板书:对比。历史上有许多这样的儿童,在对比中我们更能充分感受到他们的智慧。出示表格。三、想象讲述,推荐关联读物1.评价激励,分层要求,讲好故事。(1)出示讲故事要求。要求评价结合注释,完整讲述★★★发挥想象,生动讲述★★★★加上动作,表演讲述★★★★(2)聚焦“生动讲述”,引导:哪些地方可以展开想象来讲?(3)先同桌互讲,再指名讲述故事,相机评价。2.借故事形象,初步感知单元导语:王戎长大后成了“竹林七贤”之一,虽然时光像流水一去不复返了,但他的名字像淘尽泥沙的金子一般,永远闪亮地留在了史书上,正如本单元的导语所说——“时光如川浪淘沙,青史留名多俊杰。”3.读物推荐:《世说新语》。许多常用的成语,如口若悬河、七步成诗、肃然起敬等都出自这本书。书中还有许多有名的故事,如“杨氏之子”。4.布置作业:(1)熟练地背诵课文。(2)用自己的话讲故事,挑战:加入想象、动作讲好故事。(3)拓展阅读:《世说新语》。五、《王戎不取道旁李》教学实录一、复习导入师:同学们,我们在第四单元学习了一篇文言文是——生:《精卫填海》。师:谁给大家背诵一下?(生背诵)师:一字未错,你的记忆力很好!《精卫填海》是一篇神话故事。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一篇有关历史人物的文言文。这篇文言文写的是谁?写的是什么事?看老师板书课题。(板书课题)题目中的“戎”是一个生字,书写时要注意它的笔顺。第一、二笔都是横,第三笔是?生:撇。师:第四笔斜钩要写得长一点儿,整个字才显得有精神。我们把课题完整地读一遍。(生读)师:题目是文章的眼睛。从题目我们就知道故事的主人公是——生:王戎。师:写了他什么事?生:不取路边李子的事。师:“取”的意思没说清楚。生:不摘路边李子的事。师:“取”在这里就是摘的意思。大家吃过李子吗?说说李子是什么颜色、什么味道。生:没有成熟的李子是青色的,熟透的李子是紫色的。生:不熟的李子吃起来酸酸的、涩涩的,有的还带点儿苦,而熟透的李子吃起来甜甜的。师:看来李子既好看又好吃,那王戎为什么不去摘呢?下面,就让我们走进这篇文言文。二、品读感悟师:这篇文言文写于1500多年前,把它读得正确、通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板书:读准、读顺)自己试试。(生练读)师:你觉得哪句话最难读?生:第二句。(出示)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师:这里有三个生字,谁来读?生:诸、竞、唯。师:谁能把这个句子完整地读一遍?生:(读)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师:文言文的断句很重要,句子断正确了,意思就好懂了。看老师是如何断句的。(师范读,生感受)师:老师的断句与刚才那位同学的断句有什么不同?谁学着老师来读一读?生:(读)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师:“道边”就是———生:路边。师:会读了吗?(师指名一生读)师:我们一起来读。(师生齐读)师:全文会读了吗?自己练读,注意把句子断准。(生读)师:我们再来齐读。(师生齐读)师:文言文不像我们今天的白话文那样好懂,怎样才能把文言文读懂呢?(板书:读懂)大家结合学习《精卫填海》的心得体会说说吧。生:可以看文后的注释。生:可以看课文的插图。师:(板书:看注释、看插图)看注释、看插图都是有利于读懂文言文的重要方法。下面,就请大家借助文后的注释和课文的插图,再来读读这篇文言文,看看能否读懂大意。(生自学)师:看过这篇文言文,谁愿意给大家讲讲这个故事?生:王戎七岁时,曾经和一群孩子在路边玩耍。突然,有人看见路边有棵李子树,树上有很多李子,把树枝都压弯了,孩子们都争着跑过去摘李子,只有王戎站在那里不动。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去摘李子,他回答:“树长在路边,却结了这么多李子,一定都是苦李子。”大家摘下来一尝,的确如此。师:看来,你读懂了故事,真不简单。大家掌声鼓励。(生鼓掌)师:文言文与白话文不同,经常会用到这几个字——生:之、乎、者、也。师:正文虽然只有49个字,却一连用了几个“之”字?生:3个。师:刚才,我们知道了“人问之”中的“之”指的是王戎为什么不去摘李子这件事,那其他两个“之”字指的什么呢?生:指的是“李子”。师:“之”的意思在文言文中时常会有变化,我们要注意体会。弄懂了意思,我们再来读文言文,节奏就是更清楚了。谁再来读读?(生读)师:读文言文和读白话文一样,只要你仔细体会,就能够读出感情来。(板书:读好)请大家自己读一读、品一品,看怎样才能读出感情。(生自由读)师:谁来读?(生读)师:想不想听老师是怎么读的?生:想。师:大家听的时候注意观察我朗读时的表情和语气,看看老师的朗读和这位同学有什么不同。(师范读,生观察)生:老师在读一群孩子摘李子时,表情是笑眯眯的。师:玩,是孩子的天性;吃,是孩子的喜好。看见好吃的东西当然要眉飞色舞了。生:老师读到“人问之”时,脸上充满了疑惑。师:你观察得很细致!你关注了我朗读时的语气吗?王戎是怎么回答小伙伴的问题的?生:(读)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师:老师在读这句话时,语气怎样?生:很坚决。生:很自信。师:请大家学着老师的样子再来读一读。(生自由读)师:老师有个问题想和大家探讨一下———在读第二句时,语速应该快点儿,还是应该慢点儿?为什么?生:应该快点儿。师:说说理由。生:大家都争着跑着去摘李子。师:你从哪个词语看出来的?生:竞走。师:“走”的意思就是———生:跑。师:“竞走”就是———生:争着跑。师:伸出手指和老师一起写下这个词,注意“竞”的字形不要写错了。(师板书,生书空)师:读这句话,语速要快一些。谁来读?(生读)师:听你读,好像有些快,但不是很快。谁再来读?(生读)师:听你读,感觉跑得比兔子还快!我们一起来读。(师生齐读)师:请大家把这篇文言文背下来,如果能加上动作就更好了。(出示)王戎____________,尝与____________。看道边李树____________,诸儿____________,唯戎____________。人问之,答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取之,____________。师:老师先背,看我是怎样背诵的。(背诵)学着老师的样子带着动作来背。(生加动作背诵)你觉得王戎和其他孩子相比有什么不同?生:他比其他孩子聪明。师:换言之,他很聪慧。(板书:聪慧)聪慧表现在哪儿?我们来理一理:面对树上的李子,其他的孩子和王戎分别是怎样想的?生:其他的孩子看见李子后,想的就是快点摘来吃。师:除了吃,其他什么也没想。王戎呢?生:王戎想,李子长在路边,却结得这么多,为什么没有人摘?师:是的,李子在路边,摘起来方便,应该有人来摘。如果有人来摘,树上就———生:不可能有这么多李子。师:我们重新来理一理王戎的思路。王戎想,李子长在路边,如果好吃——生:早就被人摘完了。师:现在结得这么多,却没人来摘,只有一种可能——生:(齐)“此必苦李”。师:“取之,信然。”你看,七岁的王戎遇事不盲从,能够进行认真的观察、用心的思考,并作出准确的判断,真是富有智慧呀。这一点值得我们好好学习。三、指导讲述师:文言文语言凝练,这篇课文正文只有49个字。像刚才那样讲故事,我觉得太简单了。如果我们在讲述时,加入想象,适当补充一些内容,整个故事的画面感就会更强。(板书:加想象)下面,我们来看看可以适当增加哪些画面。生:可以介绍王戎的样子。生:可以介绍李子成熟时的颜色。生:可以加进孩子们摘李子时的场景。师:加进孩子们摘李子时的动作、表情和语言,热闹的场景就呈现出来了。生:可以在“人问之”这个地方加进别人的问话。师:下面,就请大家围绕刚才讨论的内容,展开想象,动笔把这个故事扩充一下。我已经写好了,等会儿大家把自己写的读给老师听,老师也把自己写的读给大家听。(生写)师:谁来读给大家听?生:七岁的王戎,个子不高,眼睛很亮,他曾经和小伙伴一起去村外游玩。正玩着,突然看到路边有棵高大的李子树,树上的李子又多又红,把树枝都压弯了。大家都争着跑过去,有的在树下摘,有的爬上树去摘。只有王戎站在那里不动,其他小伙伴很纳闷,问王戎:“你为什么不去摘李子呢?”王戎说:“树长在路边,却结了这么多李子,一定是苦李子。”别人摘来一尝,的确如此。师:听听老师是怎么写的,看一下哪些地方值得你学习。(出示)七岁的王戎,个头儿不高,但眉清目秀,脑门大。有一天,他带着一群孩子到村外去玩。玩累了,大家口渴难耐。突然,不知谁喊了一声:“快看,路那边有棵李子树!”大家望去,果然看到路那边有一棵高大的李子树。树上的李子又大又红,把树枝都压弯了。“摘李子喽!摘李子喽!……”大家一边喊,一边争先恐后地向那棵李子树奔去。看,有的在树下摘,有的干脆爬到树上使劲儿地摇晃。只有王戎站在原地一动不动,皱着眉头好像在思考着什么。小伙伴不解,问他:“李子这么多,你为什么不来摘呀?”王戎笑着回答:“树长在路边,却结了这么多李子,我想这李子一定是苦的。”大家半信半疑,把李子放进嘴里一尝,的确如此。生:老师把王戎的外貌写得很好。生:老师不仅写了王戎的眼睛,更突出了脑门大,因为老话说,脑门大的人聪明。生:老师把摘李子时人物的语言、动作写出来了。师:语言、动作、神情这些细节对于人物描写很重要,大家课后注意修改一下自己的文章。王戎小时候很聪慧,长大后有什么成就呢?自己读读。(出示王戎,晋朝人,曾任河东太守、荆州刺史、豫州刺史,长于清谈,一代名士,“竹林七贤”之一。师:这个故事选自《世说新语》。这本书里的很多故事都特别有意思,其中还有一篇写王戎聪慧的文章——《王戎观虎》。大家课后可以读一读。这节课就上到这里。下课!六、指向语文核心要素的文言文教学策略文言文言简意丰,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载体。统编本教材从三年级开始就安排了文言文的学习,这是文化传承与民族精神培育的需要,也是落实语文核心素养的需要。作为教师,如何利用好文言文这种独特的语言形式进行教学,让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得以提升呢?一、练习仿写,落实语言的建构与运用所谓“语言的建构与运用”,就是通过主动积极的积累、梳理和整合,掌握和理解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运用规律,形成个人的语言积累,从而提升语言运用能力。在文言文教学中,有许多语言的形式值得教师引导学生仿写、仿说,从而实现语言的迁移运用。如,《伯牙鼓琴》一文中有这样的句子:“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教学这两个句子时,教师可出示“伯牙鼓琴,志在_________,锺子期曰:_________”这样的句式让学生仿写。有的学生写道:“伯牙鼓琴,志在清风,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徐徐乎若清风。’”有的学生写道:“伯牙鼓琴,志在白雪,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皑皑乎若白雪。’”……再如《杨氏之子》一文中的句子:“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教学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如果来的是“李君平”“黄君平”“梅君平”……杨氏之子要怎么答?学生有的说:“未闻李子是夫子家果。”有的说:“未闻黄鹂是夫子家禽。”……凭借教材的表达特点,学生发散了思维,积累、建构了语言。二、找准支点,实现思维的发展与提升教学文言文,我们可以找准支点,通过分析、比较、归纳等方式丰富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在培养语用能力的同时,提升学生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批判性和创造性。1.引导想象,拓宽思维的深度广度三年级上册《守株待兔》告诉学生,遇事应灵活变通,不能把偶然事件当成必然,抱有侥幸心理,寄希望于意外的收获。为了让学生进一步内化寓意,我在学生读懂全文后,出示了几幅图让学生观察说话:(1)(出示“耕者拾兔图”)补充句子:耕者拾兔,甚_____!(用文言文)(2)(出示“耕者守株图”)补充句子:路人:何故守株?耕者:(用文言文)(3)(出示“耕者守株图”)问:如果是你从这里路过,你会对耕者说什么?学生借助图片想象,不但回顾了全文内容,内化了课文的寓意,而且训练了想象说话能力,拓展了思维的深度和广度。2.巧设问题,培养思维的批判性当下的课堂,虽然较之前的“满堂灌”有了很大的改观,但许多学生仍是知识的“容器”,对问题缺乏自己的见解。教学中,教师可以巧妙设问,引导学生思辨,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教学《伯牙鼓琴》一课,可以让学生讨论:“你对伯牙破琴绝弦这一举动是赞成还是反对?”对于这一举动,可能有些学生会不赞成,认为伯牙是一位有名的音乐家,他从此不再弹琴,对音乐艺术的发展来说,这是多大的损失啊!而且,钟子期虽已不在人世,但可能还会有人能听懂伯牙的音乐,可能他还会遇到一位知音,可他摔了琴,就等于放弃了这个机会……学生表达的观点只要言之有理即可。又如,教学《司马光》,可以问学生:如果不砸缸,还可以用哪些方法救人?有的学生说“用梯子爬到缸上,把小伙伴拽上来”;有的说“找一根长竹竿,让小伙伴抓着爬上来”……学生各抒己见后,教师引导学生对比司马光的方法与上述的方法有什么不同。在讨论中,学生明白了在当时危急的情况下,司马光砸缸让“水”离开“人”是最省时、最有效的办法,从而更加体会到司马光遇事沉着冷静、机智勇敢的品质。三、品文悟道,渗透审美的鉴赏与创造1.在诵读中感受语言美文言文语言凝练,音韵和谐,或质朴亲切,或气势磅礴,或直抒胸臆……教师可通过引导学生诵读品味,感知其语言的优美,体味其意蕴的深长,让学生浸润在中华传统文化中,情感上产生共鸣,从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教师指导学生诵读时,除了按标点停顿外,还应在理解文言文意思的基础上处理好字词之间的停顿,使句子的结构、意义、语气和语调和谐统一起来,让学生在吟咏诵读中陶醉于文言文的语言美、音韵美,陶冶情操,提升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2.在想象中体验意境美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应该精心创设情境,直观呈现文本内容,同时配以有感情的诵读,可以让学生自然地融情于文章的意境美中,获得共情的体验。如,教学《伯牙鼓琴》时,可以配上古朴典雅的《高山流水》古筝曲,让学生在悠远的古曲中想象、体验“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这种知己相知的意境,深刻理解二人相知可贵、知音难觅之情。3.在品析中领略哲理与人格美“文以载道。”文言文是古人思想的体现,对我们有很大的思想启迪。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探讨文言文中蕴含的丰富哲理和人格之美,让主人公的精神品质潜移默化地陶冶学生的情操,完善学生的人格。如,教学《囊萤夜读》《铁杵成针》,引导学生明白做事要有目标,要持之以恒;教学《司马光》,让学生懂得遇事应像司马光那样沉着机敏;教学《书戴嵩画牛》,引导学生知晓要善于观察,做生活的有心人……《守株待兔》《自相矛盾》《学弈》的哲理美,也应该成为文章鉴赏的重点。学生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明理启思,汲取营养,逐渐懂得追求美、鉴赏美、创造美。四、激趣拓展,促进文化的传承与理解文言文承载着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学生学习文言文,能很好地传承与理解文化。对于小学生来说,学习文言文有“三难”——难读、难懂、难用。要破解这“三难”,首先要缩短学生与文言文之间的距离感,让学生产生自觉理解文言文的动力,在此基础上被文言文背后的文化所吸引,从而深入地学习、积累,最终达到自觉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目的。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对事物充满好奇心,是小学生与生俱来的天性。在教学文言文时,教师可以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参与,产生阅读期待。如,教学《王戎不取道旁李》时,教师可以这样创设情境:在一条道路旁边,有一棵李子树,上面结了很多李子,但是没有人去摘它们,你知道为什么吗?让我们一起走进《王戎不取道旁李》。又如,教学《两小儿辩日》伊始,教师让学生谈谈对孔子的了解,在学生一致认为孔子是一位智者时,教师顺势设置悬念:就是这样一位学识渊博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却被两个小孩提出的问题给难倒了,这是怎么一回事呢?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课文。教师设计的问题,深深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他们自然会兴趣盎然地走进古色古香的文言文世界。2.授之以法,得之以效“理解文言文的意思”“读出文言文的韵味”,对于接触文言文不多的小学生来说是重点,也是难点。因此,教给学生理解文言文、读好文言文的方法是十分必要的。如,教学《守株待兔》时,我将重点、难点定为:理解这则寓言故事;读好课文,读出韵味。教学设计如下:(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确,读通顺。(2)借助注释或联系上下文,理解句意。(3)跟同桌说一说每句话的大致意思,遇到问题和同桌讨论。(4)教师出示句子“因释其耒而守株”,逐步训练学生读好此句。(5)师生共同小结将课文读通读懂的方法:借助注释或联系上下文,理解句意;根据意思,读好句子。(6)学生迁移学法,运用同样的方法读好句子,教师适当点拨引导。教学过程中,教师从“释其耒”入手,重点指导学生理解“因释其耒而守株”的意思,并引导学生根据意思,读好这个句子的停顿:因/释其耒/而守株。在教师的点拨下,学生掌握了重点,突破了难点,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扶到放地习得了“借助注释或联系上下文,理解句意”“根据意思,读好句子”这两个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有了方法的指引,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畏难情绪自然减少,积极性大大提高。3.适度拓展,丰富认识统编本教材中的文言文数量有限。教学中,教师可以适当进行拓展,扩大文言文阅读量,丰富学生的认知。如,教学完《守株待兔》后,可以补充《截竿入城》,使学生加深对“不知变通”这一寓意的认识;教学《两小儿辩日》时,可补充《口鼻眼眉争辩》,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争辩中的哲学……根据所学文言文的文体、题材、主题、人物进行相关拓展,可以扩大学生的阅读视野,开阔学生的思维,进一步促进学生对文化的理解与传承。七、文言文教学的有效策略提到文言文的教学,我们首先想到的一定是初中,甚至是高中。的确,文言文与小学关系似乎不那么密切。一直以来,在不同版本的小学教材中出现的文言文数量都非常有限,正因为接触得少,小学阶段的文言文教学也就研究得不够深入,种种困惑让老师们更是觉得文言文不好教,甚至产生了畏难情绪。困惑一:相对陌生小学生,包括小学教师对文言文都比较陌生,原因就在于之前小学阶段的教材中文言文的选文数量太少了。以人教版教材为例,第一学段和第二学段没有出现过文言文,第三学段在五年级下册才出现了首篇文言文——《杨氏之子》,而小学阶段总共出现的文言文也仅有4篇,而且极为短小,少的五六十字,最多的也就百余字。因为选文数量太少,因此师生对文言文都有一种生疏感,接触得少,熟悉都谈不上,热爱就更无从谈起了。困惑二:不太好读要读好文言文,一方面需要合理地断句,另一方面需要准确地读出那些生僻字、通假字的读音,要做到这两点并不容易,别说是小学教师,就连大学教授都很可能误读某些字的字音。以统编本六年级下册《文言文二则》中的《学弈》一文为例,文中的“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一句中的“缴”很容易读为“jiǎo”。的确,我们常常听到的“缴费、缴纳”等词语中的“缴”都读为“jiǎo”。但在这里,“缴”表示的意思是“带有丝绳的箭,射出去后可以将箭收回”,要读作“zhuó”,面对这样一个并不常用的读音,如果我们没有理解字义,误读就很难避免。困惑三:难以理解我们都知道,文言文语言高度凝练,同时,很多字古今意思并不相同,加上通假字较多,因此要理解还真有一定的困难。以统编本六年级下册中的《文言文二则》为例,《两小儿辩日》一文中的“去”字古今意思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用学习现代文的经验来思考,学生很难想到“去”所表达的是“离”的意思。另一篇《学弈》一文中“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一句带有一个“为”字,《两小儿辩日》一文中“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一句也带有“为”字,并且同读第四声,但我们知道它们所表达的意思却是不相同的,前者的意思是“因为”,后者则通“谓”,意思是“说”。面对如此复杂的情况,小学生要理解的确是比较困难的。困惑四:缺乏趣味较之现代文教学,很显然,文言文的教学是比较枯燥的,当前小学阶段的文言文教学因循守旧,教法模式化,教学步骤大体为:1.导入,理解课题;2.初读,读准字音;3.再读,理解字词;4.三读,解释句义;5.背诵,总结升华。如此模式化的教学很难激发起学生的积极性,没有趣味性,学生自然主动性缺失,无法燃起对文言文学习的热情。翻开统编本教材,我们发现文言文的数量剧增,小学阶段出现的文言文多达14篇,比之前的人教版整整多出了10篇,而且文言文出现得很早,从三年级上册开始,一直到六年级下册,每一册教材中都安排有文言文。从四年级上册开始,每一册教材中都安排有两篇文言文。面对文言文数量的剧增,回首当前现状堪忧的文言文教学,我们必须开始高度重视文言文的教学,探索统编本教材视域下文言文教学的有效策略。策略一:以读为本,在反复读中了解内容从当前文言文教学的问题出发,我们只有盘根问底,才能寻找到有效的应对策略。“盘根”,这个“根”就是《语文课程标准》。课标在“课程目标”中提出,学生要“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在第三学段的具体目标中又指出,要“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通过“诵读、语调、韵律、节奏”等几个关键词,我们不难发现,学习文言文,读无疑是极为有效的方法。“问底”,这个“底”就是教材,打开统编本三至六年级的教材,我们发现几乎每一篇文言文的课后题第一题都是“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经过一番盘根问底,我们发现了学习文言文的首要策略,那就是读。文言文的读,首先要读得正确,学生可以借助拼音、注释,将文言文读正确,同时还要注意读好句子中的停顿。其次要读得通顺,就是要断句合理,通畅自然,力争做到声断气连。第三,要读出韵味,学生可以通过想象画面等方式理解文章内容,把自己体会到的情感带入朗读之中。当然了,要读出文言文的韵味并不容易,教学时一定要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丰富画面,从而有所体会,读出文言文的韵味来。以统编本三年级上册《司马光》一课为例,课文中写道:“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我们知道,三人成众,当时在场的孩子比较多,可不止司马光一个人。当司马光持石击瓮时,其他人皆弃去,会是怎样的场景呢?教学时,我们可以请学生来扮演小伙伴们,通过多媒体展现画面、播放声音营造氛围,教师同步叙述故事情节,当说到“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时落水的声音响起,扮演小伙伴们的学生进行表演。这样一来,众人的慌乱害怕、四下跑开就与司马光的冷静机智、持石击瓮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真切的情境、真实的画面对于学生将这段话读出韵味是很有好处的。再以统编本四年级下册《囊萤夜读》一课为例,文中写道:“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这段话中的“以夜继日焉”值得挖掘,教学时,我们可以通过语言这样渲染情境:同学们,现在你就是车胤,都晚上11点了,赶快睡吧!时间过得飞快,已经到了凌晨1点了,你还在看书,别看了别看了,都这么晚了,还继续吗?凌晨3点了,所有人都睡觉了,这么晚了,真的挺累的,而且可能还有蚊子叮你呢,你就睡吧,睡吧!都凌晨5点了,这回肯定很累了,上眼皮和下眼皮开始打架了,那就睡吧!你为什么不睡呢?通过几轮师生之间模拟情景的对话,学生便体会到了什么是“以夜继日焉”,之后再读课文,自然会读出其中的韵味。策略二:教给方法,在自主探究中理解内容我们知道,文言文是基于古代汉语的书面语言,行文简练。正因为语言极为凝练,因此言简义丰,不容易理解。当前,小学文言文的教学中存在着两种比较极端的方式。一种是字字落实型,一字一词不放过,古今对照来翻译。教师认为文言文中的每个字都不好理解,因此只有讲清楚了每一个字的意思,学生才可能读懂文章,理解大意,于是文言文教学被上成了翻译课,枯燥乏味。另一种是置之不理型,教师认为文言文后面是有注释的,再借助工具书,学生是能够自主理解大意的,不用过多解释,因此教学结束后有些学生往往还云里雾里的,不懂文意。教学文言文,特别是在理解字句意思方面,我们应该适度而为,不走极端。为了让理解字词句意思的教学更有效,我们一定要细读课后题,充分领会编者意图,教给学生适当的方法。以三年级上册《司马光》一课为例,翻开课后题,我们发现第二题写道:“借助注释,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可见,这一课理解词句的意思,主要运用的方法就是看注释。再看看仅仅两句话的课文下面,注释就多达6条。看来,学习这一课,我们必须带领学生关注注释。四年级下册《囊萤夜读》一课,第一题明确指出要“借助注释,理解课文中每句话的意思”。紧接着第二题在泡泡中写道:“用这样的方法,我们能更好地学习文言文。”这样的方法是怎样的方法呢?细读题目,我们发现,还可以通过组词的方法来理解,比如“胤恭勤不倦,博学多通”一句,“恭、通”两个字我们都能在注释中找到意思,那么“倦”又是什么意思呢?为“倦”字组词为“疲倦”,这不正是它的意思吗?原来,教学这一课,除了看注释,我们还可以通过组词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意思。同样,统编本五年级上册的文言文《古人谈读书》、六年级下册的《文言文二则》也都在课后题中点明了理解词语的方法,无论是联系生活实际,还是联系上下文都是很有效的理解文言文大意的方法。教学时,我们一定要紧扣课后题,深入分析,充分领会编者意图,这样才能教给学生最适当的方法。策略三:阅读链接,在拓展中感受传统文化课标强调了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对语文教学的重要性。因此在文言文的教学中,我们也要有意识地以课本为基础,链接相关资料。在资料的链接过程中,我们可以抓好以下三个时间节点:课前:引入资料,做好铺垫。对于小学生而言,文言文是比较陌生的,学生学习起来会有新鲜感,但同时也很可能产生畏惧心理,因此,导入新课时适度进行资料链接来做铺垫就显得很有必要。《司马光》是统编本教材中出现的第一篇文言文,教学时,我们就可以请学生看图猜故事,引出《曹冲称象》《乌鸦喝水》《司马光砸缸》等智慧故事,一方面能够扩大学生的阅读量,另一方面也能为课文的学习做好铺垫。接着,教师可以讲述文言文版的《司马光》,让学生将其与现代文版的故事形成鲜明的对比,从而感受到文言文与现代文的不同。课中:重难点处,补充渗透。与现代文相同,文言文中也会有重点句段,也会有难以理解的词句。为了帮助学生读懂相关的句段,我们可以通过及时补充相关的内容帮助学生阅读理解,化难为易。《囊萤夜读》一文中的第二句“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是重点句。这句话用一连串的动作具体写出了车胤刻苦读书的情景,这样的表达方法学生不容易领会,教学时,我们可以从这一重点句出发,进行拓展性阅读。文言文《凿壁借光》就是不错的拓展阅读资料,文中写道:“匡衡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作者也使用了一连串的动作表达出了匡衡的勤奋。这样在重点处适度拓展,一方面让学生对重点句的表达方法有了更深入的体会,另一方面也扩大了学生的阅读量,同时也让学生更进一步感受到了古人刻苦读书的精神。可以说,这样做能够让工具性和人文性得到有机的融合。课后:课外用法,拓展阅读。课堂教学,我们重点教给学生的是阅读方法,而课后就要让学生运用方法进行拓展阅读了,正所谓课内得法,课外用法。一节课虽然结束了,但学习并没有结束,甚至可以说,一节课的结束实际上就是全新阅读活动的开始。下课时,我们可以布置相关的阅读篇目让学生去读,去运用方法,加深体会。《司马光》一课的教学结束了,我们可以让学生借助注释阅读《龟兔赛跑》的文言文版,巩固借助注释理解句子意思的方法,同时还可以让学生对比着阅读《龟兔赛跑》的文言文版和现代文版,进一步感受文言文与现代文的不同特点。《囊萤夜读》一课学完了,我们可以推荐学生阅读《孙康映雪》《江泌映月》等文言文,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古人刻苦读书的精神,进一步巩固借助注释和组词理解句子意思的方法。策略四:聚焦词句,在学习活动中丰富语汇我们都知道,词句是构成段落篇章的基石,学习语文,如果不去关注字词句,那就形同空中楼阁。吴忠豪教授曾语重心长地说过:小学语文课程应该将丰富学生的语言经验作为教学的首要任务,这是我研究四十多年语文课程教学得出的结论。的确如此,一个语汇贫乏的人,是不可能有深刻的思维、细腻的情感的。教学语文,我们必须聚焦字词,不断丰富学生的“语言经验”。教学统编本五年级上册《古人谈读书》一课第三则时,我们就可以从巩固前两则中的读书方法名言出发,引导学生背诵“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等名言,并以这些有关读书的名言为主线设计这节课阅读、质疑的教学流程。《古人谈读书》一课第三则写道:“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细细品读,我们会发现这句话中暗藏的两个成语“河伯观海”“井蛙窥天”,教学时就可以引导学生发现并背诵积累。同时,还可以引导学生紧扣“窥”字进行适度拓展,积累“管中窥豹、牖中窥日”等成语。有了丰富的积累,学生在表达时就不会有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尴尬。教学统编本六年级下册《文言文二则》中的《两小儿辩日》时,我们也可以着眼积累,从背诵孔子的名言入手。开课时,教师可以出示名言的部分内容,请学生补充,从而丰富学生的积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些名言积累起来并不难,很多学生之前都有所了解,当学生发现这些耳熟能详的名言都是出自孔子之口时,就会立刻对孔子产生敬仰之情,而这时再告诉学生,面对两个孩子的一个问题时,孔子这位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的思想家、教育家却不能决也,那么这两个孩子到底问了怎样的问题呢?这样导入不仅丰富了学生的积累,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能够收到一石二鸟的效果。策略五:关注语用,在语言实践中提升能力课标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教学语文,我们一定要关注语言文字,发现作者的表达方法,通过情境创设,引导学生运用语言,习得方法,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教学现代文,老师们大都已经形成了关注语用的教学习惯,但是对于文言文,总会觉得理解是能够做到的,要发现表达方法,运用写法进行表达就不知如何是好了。其实,古人写文章跟我们一样,也是有方法的,如果我们能够潜心阅读文本,精心解读教材,特别是当我们能够站在制高点向下看时,就能发现作者表达的秘妙所在了。以三年级上册《司马光》一课为例,课文写道:“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细读课文,我们不难发现,原来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方法像极了学生写《一次大扫除》或者《课间十分钟》的方法,都是先从整体上写,再抓住某一两个重点人物来具体描写。“群儿戏于庭”“众皆弃去”就是从整体上来写的,而“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和“光持石击瓮破之”则是对重点人物的具体描述,这样的写法并不高深,也并不难。教学时可以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行表达。课文中说“群儿戏于庭”,自然,在庭院里游戏的孩子不少,那么除了这位登瓮的孩子,其他孩子又在玩什么游戏呢?我们可以紧扣这一空白处引导学生进行表达,说一说: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一儿,一儿,一儿。这样进行语言运用的实践,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还能丰富课文所描述的画面,让学生有更深刻的体验。教学《两小儿辩日》时,我们也可以紧扣“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这句话进行语用的拓展练习。课文中,一儿为了表达出日初出大而日中时小的观点,用车盖和盘盂进行比较,那么除了这两个大小相差甚远的物体外,还有哪些圆形的物体也可以形成鲜明的对比呢?我们不妨让学生运用课文中的句式进行表达:一儿曰:“日初出大如,及日中则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这样一来,学生很快就能说出水车与轮胎、井盖与瓶盖、棋盘与纽扣等对比鲜明的事物。就在这样的表达过程中,学生对这一观点也就更清楚了。策略六:兼顾要素,在相融相生中适度凸显我们非常清楚,统编本教材是以双线组元的,可以说语文要素的鲜明提出为老师们进行语文教学提供了有效的抓手,关注语文要素,以语文要素为核心目标组织教学已经成了一线教师的一种共识,但是我们还必须清楚地认识到,古诗词和文言文是嵌入到双线组元的教材中的,古诗词及文言文的教学与语文要素并非鱼水不可分离,并不是非得要呼应语文要素才行,强拉硬拽地凸显语文要素势必会导致邯郸学步,无所适从。我们要适度而为,适可而止。也就是说,我们必须从古诗词、文言文的特点出发,特别是从“这一篇”的表达特点出发来考虑能否呼应语文要素。统编本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语文要素为:体会用具体事例说明观点的方法。本单元的口语交际栏目安排的也是辩论,明确指出当我们之间的看法产生分歧时,可以进行辩论,通过摆事实、讲道理来丰富认识,帮助我们全面地看待事情,处理问题。《两小儿辩日》正巧位于这一单元中首篇课文《文言文二则》之中,我们不难发现,《两小儿辩日》就是两个孩子在辩论,他们就是用具体事例来说明自己的观点的,这正好跟本单元的语文要素相吻合。面对这样的安排,我们没有理由不落实语文要素。因此,教学这篇文言文时,就可以与语文要素进行关联,设计教学。我们可以紧扣“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一句中的“辩斗”一词,指导学生读好句子: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一儿曰:“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当学生读出“辩”的语气时,再引导学生进行表达,寻找具体事例来说明自己的观点:一儿曰:“日初出大如,及日中则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曰:“日初出,及其日中,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当学生找到事实依据,能够填写句子时,我们可以请出多位同学,观点相同的组成团队,互相进行辩论。这样不仅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也将本单元的语文要素落到了实处。文言文是我国传统文化遗产中的瑰宝,统编本教材中文言文篇目的剧增就是要让学生从小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尽早积累这些宝贵的财富。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我们一定要深入思考,大胆实践,采用有效策略,不断提升文言文教学的效率。八、汪潮:试论文言文教学策略摘要:小学文言文教学呈不断加强的趋势,不仅量要增加,而且质要提高。本文主要从朗读、解意、明理、背诵四个方面较全面地阐述小学语文文言文教学的主要思路及其策略,为文言文教学提供了学理基础。关键词:文言文教学朗读解意明理背诵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书面语言,是现代汉语的源头。第一个“文”字,是美好的意思。“言”字,是写、表述、记载的意思。“文言”两字,即书面语言,“文言”是相对于“口头语言”而言,“口头语言”也叫“白话”。后一个“文”字,是作品、文章的意思,表示的是文种。“文言文”的意思是“美好的语言文章”,也叫做语体文。而“白话文”的意思是:“使用常用的、直白的口头语言写成的文章”。如:“你吃饭了吗?”在我国古代,要表述同一件事,用“口头语言”(口语)和“书面语言”(书面语)来表述,是不同的,如,想问某人是否吃饭了,用口头语言表达,是“吃饭了吗”,而用书面语言表述,却是“饭否”。“饭否”就是文言文,这里,“饭”名词作动词用,意思为吃饭。在语文教学的诸多内容中,文言文以其文字的隽永,思想的深刻和内涵的丰富,凝结了中华文化的精华,成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学习文言文呈现出非常强的态势。一般而言,文言文教学有四个基本内容:文言、文章、文理、文化。与之相关地,文言文教学也有四个主要标准:“读其语、通其意、晓其理、背其文”。进而形成文言文教学的四个策略:即朗读、解意、明理、背诵。通俗地讲是:读、译、讲、背。一、朗读中国的古圣先贤们精辟地阐明了“读”的无比重要性。如:“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等等。中国自古以来一直非常重视朗读和诵读,把它作为文言文学习的法宝。且不论古代私塾中先生讲学、众人摇头晃脑、“之乎者也”的教学模式的优劣,至少书声朗朗的教学氛围令人向往。文言文大都具有音韵美和节奏美,以及特有的气势和神韵,而且篇幅短小,用时不多,特别适合学生朗读。学习文言文不朗读几乎就体会不到它的精妙之处。1.读准字音。字音读准确,是朗读的基本要求。文言文中有大量的生僻字、通假字、破读字、古音字(如古人名、古地名、古官职名、古器物名称)等,如不首先解决这些字词的读音,就谈不上朗读。因此,一篇文言文,可以先让学生试读一遍,或全班齐读,或个别朗读,从试读中发现他们读字读音中出现的问题,然后一一板书纠正,并由老师再范读一遍全文。要求学生听清句读,只有读清了句读,才有可能弄懂文章的词句结构和语言意义;反过来也才能读得更准确、更清楚。特别值得注意的是通假字和文言虚词的读法。对于通假字的读音要格外强调,以免学生与现代汉语中的读音混为一谈。还要指导学生处理好文言虚词的读法,突出人物说话的语气,从而把人物的神态展现地形象、逼真。2.读出节律。文言文朗读不仅要读准字音而且注意语气抑扬顿挫、有声有色,节奏分明、轻重有致。要用“音韵学”指导文言文朗读,读出停顿、语速、重音和语气等。(1)停顿。朗读时常在句子前后和中间作或长或短的停顿,一方面出于换气的需要或使层次分明,另一方面为了充分表达思想感情。朗读中的停顿一般有语法停顿和逻辑停顿。标点符号所表示的停顿和段落之间的停顿属于语法停顿,标点符号的停顿由短到长依次为“、”“,”“;”“:”“。”“?”“!”“……”这个长短的确定也不是绝对的,应根据语言环境和表达的需要适当掌握和处理。段落内部、句群之间的停顿稍短些,段落之间的停顿稍长些。朗读骈体文或诗歌,要注意节奏停顿,节奏停顿连而不断,与“、”停顿稍有区别。在没有标点符号处,为加强语气、阐明观点、表达感情,也可作停顿,这是逻辑停顿。(2)语速。朗读议论文和说明文以中速为宜,其他文体(如记叙类、抒情类)则依据情节的进展和感情表达的需要调节语速。如内容是激动、欢快、紧张,思想感情慷慨激昂、豪迈奔放时,语速要相对快一些;如内容是痛苦、悲伤、低沉、抒情的时候,语速要相对慢一些。(3)重音。文言文句子中的某些词语需要突出,要重读,如作谓语的动词要重读。例如“晋军函陵,秦军汜南”中重读的词语为“军”;表示结果或过程的补语要重读,如“却匈奴七百余里”“非抗于九国之师”,其中“七百余里”“九国之师”应重读;疑问代词、指示代词常常需要重读,如“当此之时……”“此四君者”中“此”要重读。句子中某些重要突出或强调的词语常常也需要重读,这是因不同的语境而定的。(4)语气、语调。古汉语中的语气同现代汉语一样,有陈述语气、疑问语气、祈使语气、感叹语气,应读出句子的特有语气。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疑问语气读升调,感叹语气读降调。可先由教师范读,最好能有声有色、抑扬顿挫地诵读,以之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让学生标注停顿、重音和问句的语调;接着让学生小声跟着教师读;再让学生自由练读,读通为止。3.反复诵读。在学生朗读正确的基础上,让其自由反复朗读。反反复复地朗读,读出节奏,读出语感,从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朗读的方法很多:齐读、分组读、点名读、分段读、老师范读、跟读、放录音、配乐朗读等。一边读,一边点拨指导,反反复复,不厌其烦。文言文的传统的诵读方法是符合学理的。通过反复诵读,利用文言构词造句的特点以及语音停顿、逻辑重音、语气声调等诵读要诀来深化词义句意的理解辨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它有利于知识的积累,有利于明白事理,有利于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水平的提高,从而使学生真正掌握语言的运用能力。文言文比现代白话文更讲究韵律,带有明显的声韵美,读起来琅琅上口、抑扬顿挫,给人以非常优美的韵律享受。当然,诵读不是单一的、机械的、枯燥的,而是灵活的、生动的、有神韵的。教师对诵读的指导,一要“及时”,尽量做到边朗读边指导。二要“具体”,具体指出学生诵读的主要优缺点和提高诵读水平的途径。三要“灵活”,结合谈话、讲解、评注、复述等多种活动进行诵读训练,全面提高学生文言朗读的能力。读多了,要求背诵就水到渠成,且能理解大意。正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二、解意文言文教学重点在于解决文字障碍,即实词的含义、虚词的用法、文言句式的特点和文章结构,以及古代文化常识和古代文体知识。这是教给学生自己打开古文化的钥匙。1.文言实词。文言文阅读能力提高的关键,是掌握一定数量的文言实词。文言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和量词。在文言文中,实词的数量比虚词多得多。学习文言文,最应该下功夫的是多掌握文言实词的词义。只有掌握了一定数量的文言词语的意义,对文言词语方面的知识有了一定的积淀,才有可能比较顺利地理解文言文。文言实词的重点是要确定一个实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具体含义。教学中要特别注意文言实词的特殊用法及其与现代汉语的差异。主要包括:通假字、单音词和复音词、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1)通假字。古字通假是文言文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在古代,因为音同或者音近的关系,一些字往往同其他一些字通用,这种文字在使用中互相代替的现象叫做“通假”字。“通”是通用,“假”是借用。识别通假字不是一件易事,时代越早的文言文,通假字的阅读就越困难。对于初学者来说,掌握通假字的办法就是多读文言作品,多查字典,多积累。(2)单音词和复音词。现代汉语中复音词占绝大多数,而文言文中则以单音词为主,因此,在文言文阅读中,不要把文言中的双音节词误认为是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词。例如,“非常之观,常在于险处”中的“非常”,古义是两个词:不同、一般。而今义则是一个表示程度的副词。另外,也不要把文言中的复音词分开来解释。例如:“日暮,所击杀无虑百十人”(《冯婉贞》)中的“无虑”是个联绵词(两个音节连缀成一个含义而不能拆开的词,也称“单纯词”),意思是“大概”之义,这个意思与“无”“虑”二字毫无关系,不能拆开来理解。(3)一词多义。和现代汉语一样,文言文中也有一词多义现象。如果只懂得一个多义词的一种或者两种意义,在阅读文言文时便轻易拿一种或者两种意义去解释,就有可能产生理解上的错误。为了避免出现错误,要有意识地作好知识积累和整理工作。词义积累多了,遇到多义词就可以比较准确地选择义项了。另外,还需要了解关于词的本义和引申义方面的知识。每个词都有它本来的意思,即本义。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新产生的意义就是它的引申意义。如:“妻”,古义就是用手去抓住一个女子,今义则是指男子的配偶。“孙”,古义表示我的儿子的儿子一直排下去,代代相传,今义则指儿子的儿子。(4)古今异义。汉语从古代发展到今天,词义不断演变,其中一些基本词汇和一般词汇中极少一部分的意义,古今意义没有什么变化,这类词对于学习文言文不会造成什么困难。但另外有一些词语,文言文中虽然常用,但随着旧事物、旧概念的消失而消失,古今词义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①词义扩大。词义扩大是指词义所反映的客观事物的范围扩大,即由部分到整体,由个别到一般,由狭窄到宽泛,使原义成为新义外延的一部分。例如“秋”,指由一个季节扩大到指全年,“睡”指由坐着打瞌睡扩大到指睡眠。②词义缩小。词义缩小是指词义所反映客观事物的范围缩小,即由整体到部分,由宽泛到狭窄,使新义成为原义外延的一部分。例如:“丈夫”,古代泛指男子汉,如“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现在,“丈夫”专指女子的配偶。“臭(xiù)”,由泛指所有气味到专指秽气。“汤”由泛指热水、开水到专指菜汤、肉汤等。③词义转移。词义的转移是指词义由指甲事物变为指乙事物。如“学者”,古代指“求学的人”,如“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现在指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小姐”,古代指对未出嫁的女子或有权势人家的未出嫁的女子,现在,在改革开放背景下,其意义基本上变成了指有不正当行为的女子。④词义褒贬变化。例如,“谤”,古代指公开指责别人的过失,是个中性词。如“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邹忌讽齐王纳谏》),现在,“谤”用于诽谤,指无中生有地说别人的坏话,是个贬义词。(5)词类的活用。包括名词的活用、动词的活用、形容词的活用、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2.文言虚词。常用文言虚词大致分为以下几类:起指代作用的,如“之、其、何”;起组合作用的,如“以、为、于”;起连接作用的,如“乃、则、而”;起语助作用的,如“也、乎、哉、焉”。常用的文言虚词有二十多个,要重点掌握“之、其、者、而、则、乃、且、然、以、于、为、也、乎、夫、焉”这十五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其中最基础的是:“之、乎、者、也”四个。要结合具体语境来理解其作用和意义,还应与现代汉语作比较,明确哪些作用保留下来了,那些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发生了变化;在解释时,应准确运用现代汉语中与之相当的字词代替。要借助归类进行比较,掌握各类虚词的用法及意义。通过反复训练,熟记各类虚词的基本用法。3.文言句式。掌握文言文中有别于现代汉语的特殊句式,是文言文阅读所必需的能力。着眼点应放在对课文核心句、文眼句及其判断句、倒装句、被动句、省略句式的理解及翻译上。4.古文结构。文言文的篇章结构教学是要帮助学生在头脑中构建基于各种写作规则组织起来的结构图式。例如,《曹刿论战》等侧重记人叙事的文章,以中心人物和事件为主线、以事件背景和发展阶段为段落组织基础。《出师表》等抒情言志的文章,以情感为主线、以议论和记叙作为谋篇的依据。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帮助学生清晰地梳理出这些结构和线索。古人撰文首重立意,讲究结构、脉络、气势、语言锤炼的特点相一致。学习时不能从部分开始,而应从整体入手。文言文的教学要注重整体意识,关注其文章结构。文言文《学弈》共4句话,有三层意思。第一句是一层意思,指出弈秋这个人是全国最擅长下棋的人。这句话为下文做了铺垫,因为“名师出高徒”。他教的学生本该都是高手。第二层(第二、三句)却出现了一种不和谐的现象:弈秋教的两个学生,其中一个专心致志,把弈秋所教的话完全记在心里;另一个虽然在听,心里却在想着也许就有天鹅飞来,想着要拿起弓和带丝绳的箭去把它射下来。结果虽然一同学习,后一个比前一个却是远远比不上了。第三层(最后两句)是自问自答:是不是后一个比不上前一个聪明呢?我可以说:完全不是。联系第二层可知,后一个只因为他不肯专心致志地学习才落后的啊!只有四句话,却层次分明地讲明白了不专心致志便学不好本领的道理,文言文的结构简洁精炼由此可见一斑。所以,在教学中,应该提醒学生注意揣摩文言文的谋篇布局的方法,不管是记叙文还是议论文。在学习了某篇文言文后,把它当成范文,进行文章结构分析和训练。如文言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提出中心论点,统摄全文,然后加以论证。文言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题目即揭示中心论点,然后摆事实,归纳观点,接着进行道理论证,最后再次点明论点。又如文言文《六国论》先提出中心论点,然后提出两个分论点,以“补”好中心论点有可能被别人抓住的漏洞,接着对分论点分别论证,最后得出结论,并暗中针对现实发表看法。可引导学生学习提出论点以及论证的方式,分析这些议论文中论点和论据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明白精选论据的重要性,并运用到写作中去。笔者建议:在文言文学习的较高阶段,可以构建基于文言文结构模仿的写作教学框架。5.古文化常识。文言文教学不能忽视古代文化常识和古代文体知识。中国古代文化博大精深,趣味无穷。例如,以古代人的“名”“字”和“号”为例加以说明。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名、字与号的根本区别是:前者由父亲或尊长取定,后者由自己取定。号,一般只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对人称号也是一种敬称。学习这方面的常识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古文化的兴趣,增加其文化涵养。从古代文体看可以分两大类:韵文和散文。韵文可分为:诗、词、曲、赋、铭、骈文,骈文是介于诗和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从古杂记文看,大致可分四类:一是台阁名胜记,如《岳阳楼记》《醉翁亭记》;二是山水游记,如《游褒禅山记》《石钟山记》《桃花源记》;三是书画杂物记,如《核舟记》;四是人、事杂记,如《狱中杂记》《梅花岭记》。掌握古文化常识和古代文体知识,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而且加强了学生的文化素养,受用终身。关于文言文的理解主要是通过“古译今”的翻译进行的。关于文言文翻译的基本认识是:(1)尽可能让学生自己翻译。对于小学生来说,要求学生逐字逐词地译出原文自然是困难的。但从提高学生组织语言的能力、口头或书面表达能力看,要求学生大体上译出原文又是必要的。所以,教师要鼓励学生充分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尝试翻译课文。有的教师担心学生读不懂,逐字逐句的串讲,一字不漏,表面上看来很彻底,实际上学生并未真正理解文言文的特点和句意,而是在机械地做文字串连游戏。诚然,学生在自主翻译的过程中会有错误或曲解的地方,但如果教师点拨得当,是可以得到纠正的。只有让学生自己译,他们才会体会到文言文的特点和妙处,才有利于培养他们阅读文言文的能力。(2)分步翻译。文言文翻译大致分三步走,首先,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进行直译:解词—串意—顺句;其次,根据需要适当调配词序;最后按照现代汉语规范进行增补。(3)文言文翻译的标准。三字要求:信(准确、忠实于原文、不歪曲、不遗漏、不随意增减意思)、达(表意明确、语言通畅)、雅(简明、优美、有文采)。(4)文言文翻译的方法。一般有5个方法:留、补、删、换、调。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书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古代专有名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补出省略成分。删去不译的词语。文言中凡是无实在意义,只表语气、停顿、补足音节和舒缓语气等的虚词,都可略去。用现代词汇替换相应的古代词汇。调整倒装句句序,按现代汉语习惯句式将其调整过来。(5)直译和意译。直译指逐字逐句地译。意译指译出大意。文言文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遇到比喻、借代、引申,直译不通时,可用意译。三、明理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