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二第二单元练习题_第1页
必修二第二单元练习题_第2页
必修二第二单元练习题_第3页
必修二第二单元练习题_第4页
必修二第二单元练习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①使用电灯照明②豪华客舱配备电视③航线经过地中海④用无线电报与外界联络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必修二第二单元练习题一、选择题8、英国历史学家霍布斯邦认为,“虽然这场双元革命——更精确地说是法国政治革命和英国工业革命1、1895年,身为状元的张謇开始筹办纱厂,他称自己投身实业是"捐弃抽恃舍身喂虎"。这反映出张謇A.毅然冲破视商为末业的传统观念B.决心投入激烈的民族工商业竞争C.预见到国内工商业发展前景暗淡D.具有以追求利润为目的的冒险精神2、有西方学者在分析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原因时说:“欧洲人渴望中国做出更大的让步以实现其贸易扩张。”若对此进行,下选列项正确的是——的主要载体和象征是法、英两国,但是我们不应把这场革命看成是属于这两个国家的历史事件,而应看做是一座覆盖了更广泛地区的火山的孪生喷发口”。他强调的是A.法国大革命和英国工业革命的密切关系B.欧洲在世界历史发发展中的作用C.法国大革命和英国工业革命的世界意义D.政治进步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9、戊戌变法期间,湖南《湘报》发表了《醒世歌》:“若把地球来参详,中国并不在中央,地球本是浑和地位A.西方国家希望通过“最惠国待遇”获得更多权益圆物,谁是中央谁四旁。”这首诗歌所表达的主要思想是A.提倡维新变法B.鼓励人们向西方学习B.西方国家想借“修约”名义摄取更多的在华利益C.清政府没有遵守《南京条约》各项条款的规定C.宣传科学救国D.劝导国人放弃天朝观念D.总理衙门拒绝了西方提出的公使进驻北京的要求10、英国工业革命时代阿克莱特于1771年建立的纺纱厂遗址,现为世界文化遗产。该纺纱厂所利用的动力应该是3、下面的史料中,数字符号表示部分句读的位置。其中句读错误的是西人立国具有本①末虽礼乐教化远逊中华②然其驯致富强具有体③用育才于学堂论政于议院国民一A.蒸汽动力B.水力动力C.水电动力D.机械动力体上下同心务实而戒虚④谋定而后动此其体也轮船大炮洋枪水雷铁路线⑤此其用也中国遗其体而求⑥11、1862年6月26日,《上海新报》一则某商行售卖“外国杂货”的广告云:新到什锦饼干、酸果、洋醋、吕宋烟、白兰地、小面镜仔、东洋竹篮仔等。这反映出A.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B.国人办报事业的发展C.物质生活时尚的变化D.百姓衣食住行的西化其用无论竭蹶步趋常不相及⑦就令铁舰成行铁路四达果足恃欤A.①②⑥B.①③⑥C.②④⑤D.③④⑦4、下表选项中,材料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材料结论12、有学者认为:“没有伊丽莎白时代(1558—1603年)的中兴和辉煌,英国要成为世界上首次资产阶级革命和首次工业革命的发祥地,是难以想象的。”在下列英国创造的所谓“中兴和辉煌”中,属于伊丽莎白时代的是A罗马法规定,债券人无力还债时,债主有权将他卖为奴隶古罗马的高利贷者政治地位很高19世纪初,英国的城市化进程发展迅速B1801—1844年,英国的伯明翰市人口A.建立了C.打败了西班牙殖民帝国D.确立了13、1934年上海市长指出,“近年以来,上海人口财富,均有巨量之增加,然吾人能谓其冶工商业均已健全发展否?未也,且去健全甚远。„„是何故乎?上海犹鱼,内地犹水,财富集中,而不知所以流通之,非繁荣之象也;人口增加,失业者日众,城市生活之病态也!欲求鱼之生长,而不先实池以水,其可得乎?这段话体现的施政设想是A.强调帮助内地改善经济,营造发展环境B.垄断地位的大企业组织C.强调限制城市人口增长,提升人口素质D.强调发展城市工商百业,增加城市就业14、18世纪七八十年代输入英国的原棉重量逐年增加,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5、19世纪70年代末,一位英国人写道:“一个重庆商人如果要在上海采办洋货,他可以到一个钱庄„„A.英国纺织工人数量增加B.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来临英属北美殖民地B.产生了早期启蒙思想从7.3万增加到20万君主立宪政体C1860年,俄国的工厂中雇佣工人占61.4%当时资本主义的雇佣生产方式俄国经济中占主导地位D1910年,德国钢业联盟和铁业联盟的钢铁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98%当时德国已经出现了居于强调改变城市财富流向,缩小贫富差距押借一笔款项,„„(然后)将订货单子寄予他在上海的代理人:钱庄经理也通知与他有关系的上海钱C.棉纺织领域的发明创造D.工人手工纺纱速度提高庄或其分庄,由后者向洋行活其中国的代理人处付予这笔款项。”可见此时的钱庄二、非选择题A.已经完全变成了洋行的附庸C.一般不愿支持土货出口业务D.在洋货内销中具有重要6、英国学者尼尔森认为:“如果没有以对廉价服装弹性需求趋于无的同步发展,‘工业革命’就不会在英国发端,更不会蔓延至西方世界的其他地区。”其主要观点是A.市场扩大成为工业革命的推动力B.英国工业革命始于棉纺织业C.人们对廉价商品的追求过于盲目D.工业革命由英国扩展到世界B.在中外贸易中居于关键地位15、水是生命之源,它孕育了人类文明,启迪着人类智慧,影响着人类社会的进程作用材料“南通与大运河关系密切。但在近代以后,随着运河漕运的停止,北通却未停止发展的脚步。1898年南通大生纱厂创办,此后建立的大生港承担了航运的功能。到20世纪20年代大生资本集团形成,包括棉花种植、碾米、造船、纺织机器制造、发电等企业及银行。其间,南通还创办了师范、农科、商业、纺织等学校,兴建了博物苑、剧院、公园等公共设施。州北通州,南北通州通南北。”所谓的“南北通州”是指北京通州和江苏南通,它们均限大为特征的动态消费社会州及运河沿线大多数城市衰落,南通州7、1912年4月,“泰坦尼克”号客轮在从英国到美国的首航中不幸沉没。某历史兴趣小组搜集了该客轮的背景材料,其中符合史实的是1

材料一表2为严复早期经历简表表2时间主要活动1867年1871年1877年1879年1880年1890年入福州船政学堂学习驾驶在“建成”“扬威”舰实习被选派前往英国学习轮船驾驶任福州船政学堂教习任北洋水师学堂教习任北洋水师学堂总办(2)阅读材料三和图11,结合所学,概括近代南通经济发展的原因。(8分)材料二第由是而观之,则及今而图自强,非标本并治焉,固不可也。不为其标,则无以救目前之溃败;不为其本,则虽治其标,而不久亦将自废。标者何?收大权,练军实……至于其本,则亦于民智、民力、民德三者加之意而已。果使民智日开、民力日奋、民德日和,则上虽不治其标,而标将自立。——严复《原强》(1895年)(1)据材料一,说明严复早期经历的时代背景。(6分)(2)据材料二指出严复在对“自强”问题的认识上严复与洋务派相比有何进步之处。(6分)(3)分析严复的“自强”主张在当时有没实现的客观原因。(8分)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材料1868年,英国伦敦议会大厦前的十字路口安装了世界上第一盏煤气信号灯。它由一位警察牵动皮带操作:红灯停,绿灯行。这盏信号灯出现后,伦敦这个最繁忙的路口交通秩序有所好转。1903年,美国颁布实施了首部交通法规,第一次提出了建立红绿灯信号、行人安全岛、人行横道标志等设施,后为世界各国所仿效。1914年,美国的克利夫兰、纽约和芝加哥相继出现了由电力驱动的交通信号灯,缓解了这些城市出现的交通问题。随着美国汽车制造业迅猛发展,城市人口不断增加,对城市道路通行提出更高要求。此后,美国开始把多个交叉口信号灯联接为一个联动式信号系统,由人工集中控制,使路口通行能力有所提高。1926年,英国第一次安装和使用自动化的控制器来控制交通信号灯,成为城市交通自动控制的起点。20世纪30年代初,美国开始使用车辆感应式信号控制器,雷达、超声波、电磁等检测器相继问世。1952年,美国丹佛市首次把模拟计算机技术应用于交通信号灯控制。答案:一选择题1——5ABBDD6——10ABCDB11——14CCACC二、非选择题15、【参考答案】南海依托江海,毗邻上海,地理位置优越,有利于经济发展。张謇的事业救国思想和实践活动,推动了当地经济发展。清政府予以政策扶持,使其在竞争中占据优势。基础设施和产业结构相对完善,有利于城市经济持续发展。1964年,加拿大多伦多建立了一套由计算机控制的交通信号灯协调控制系统,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拥有电子计算机交通控制系统的城市。这是道路交通控制技术发展的里程碑。16、答案(1)背景:工业革命;城市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工业城市出现);城市交通状况日益复杂(交通运输工具数量和种类增多)。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城市交通状况日趋恶化,拥挤、阻塞、交通事故和噪声、环境污染成为日益严重的社会问题。人们认识到,只有综合考虑路口交通流与信号控制方案,并完善配套的城市交通法规,才有望改善城市交通,消除相关社会问题。智能交通控制系统应运而生,它采用实时侦探数据并自动调控信号灯,以保证道路的畅通。(2)内燃机的发明和应用,新式交通工具不断出现;电灯的发明和电力的广泛应用;计算机技术的产生普及;网络技术的出现与应用。(3)解决了城市化进程中日益突出的交通问题,改善了城市生活环境;推进城市化进程,提高城市管理水平;提高了城市文明程度(规则意识,法制观念,行为方式)。17、答案(1)鸦片战争后,民族危机严重;西学东渐,有识之士开始向西方学习;洋务运动兴起,创建海军,兴办新式教育。——据郑祖武《城市道路交通》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城市道路交通信号灯诞生的历史背景。(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影响20世纪交通信号灯重大改进的主要科技成果。(10分)(3)根据城市交通信号灯的发展历程,说明技术进步在哪些方面改善了城市生活。(9分)(2)洋务派主要强调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严复认为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只是治标,提高国民素质才是治本;与洋务派相比,严复的进步之处在于主张标本兼治,重在治本。(3)西方列强侵略,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清朝政府的腐朽统治;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薄弱;保守势力强大,封建思想根深蒂固。17、在历史发展中,个人际遇与国家命运息息相关。严复(1854~1921)一生的经历和思想带有鲜明的时代印记。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看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用行政手段直接过渡,新经济政策则是利用经济手段即市场的手段来发展经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前苏联的社会主义经济第九课时济。从此也证明无论是市场还是行政都是发展经济的手段而已。3、斯大林时期的经济政策——社会主义经济(公有制)确立。原因——列宁逝世,斯大林领导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本单元与前面内容的关系内容——农业:集体化。工业:工业化。实施五年计划和取消新经济政策。结果:20世纪30年代,一种崭新的经济体制——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在苏联确立。人类社会的经济发展史上经历了采集和渔猎——农耕经济——传统工业经济——现代工业经济的三次转型。然仔细分析每一次的社会转型都是两个方面造成的,也是从两个方面所反映出来的,这两个特点:实行单一的评价: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基本实现现代化;工业总产值跃居欧重工业,造成比例失调,影响人民生活;国家从农民身上拿力和社会财富,因而就需要一种新型的社会体制(包括经济、社会),这样社会就会出现转型,即经济走的过多,农民积极性不高;讲话执行指令性计划,压抑地方和企业积极性;形成了不断化僵斯大林体公有制;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指令性计划;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方面就是——生产力(经济上)和生产关系(社会政治上)。首先是:生产力(经济)的角度。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经济总量的不断增加,到一定阶段原有的社会关系已经无法容纳这些日益增长的生产洲第一,世界第二。存在问题——片面发展上首先出现转型。其次是:社会关系(生产关系)的角度。前面分析了,当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制。三次改革原有的社会已经无法容纳时社会就要变革转型。但是由于社会是有人组成的,原有社会的统治者是不会自发的退出历史舞的台,所以要实现社会的真正转型不仅仅是经济转型,还要政治和社会领域转型。实1、赫鲁晓夫改革:原因——斯大林体制的弊端;农业问题严重;赫鲁晓夫执政。现社会的政治转型就要靠政治手段即——革命或改革。今天我们只讲经济问题。内容:农业——收购制代替农产品义务交售制,允许集体农庄庄员拥有一定数量的自留地和私营经过工业革命人类进入工业时代,这一时期的工业是以重工业为主导的,但到了第二次工业革命一定数量的牲畜;开垦荒地,扩大谷物生产;开展大规模的玉米种植运动;将拖拉机卖给集体农后原有的生产组织形式——“工厂”已经不适应日益扩大的生产需要了,于是一种新的生产组织形式—庄。工业——将部分企业管理权下放到加盟共和国;给予企业调整部分工资的权力;承认企业和个物质利益。手段的国家他们就迷信市场,特别是工业革命后自由主义思想结果及原因:一定程度上冲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取得一定成效;改革理论没有突破,只是对原有完全依赖市场,在经济政策上就奉行“自由放任政策”。有的国家反其道而行之,认为体制的修补;提出的目标脱离苏联实际。赫鲁晓夫个人的原因。发展经济就要靠行政手段,这就是以前苏联为代表的一批国家。今后两课时就要分别讲述这两种类型。2、勃列日涅夫改革:原因——勃列日涅夫执政;纠正赫鲁晓夫时期的混乱。—“大企业”就应运而生了。发展经济有两个手段,一是按照经济自身的规律来发展经济即市场的手段,二是采用行政的体情况不同。如认为发展经济盛行,发展经济手段。纵观人类经济历史我们不难发现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时代,这两种手段使用的具人的主要靠经济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创立(行政命令型)内容——农业:扩大农场和农庄的自主权,降低农产品的收购指标、提高农产品价格、放松对个对于前苏联的经济问题,同学们只要掌握六个问题就行了。这六个问题分别是:战时共产主义政人副业的限制。工业——推行新经济体制,注意运用价值规律,扩大企业的经营自主权;策、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时期经济政策和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也就是不同所说的“三个经济政策”和“三个时期的改革”。三个经济政策:结果和原因:取得一定成效;改革停顿,经济全面滑坡。改革没有突破原有的经济体制框架;执政保守;与美国军备竞争加剧。3、戈尔巴乔夫改革:原因——苏联社会处于危机的边缘;出任总书记,认为必须进行根本改革。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原因——外因:帝国主义武装干涉;内因:国内战争;苏俄面临着严重的内容:重点仍是重工业,造成更加严重的结构失调。政治经济形势。理论——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原理:社会主义(公有制)必须建立在高度发结果和原因:失败,苏联解体。理论错误;阻力大;重点是重工业造成更严重的问题。政治体制达的资本主义经济基础之上。(当时的俄国经济落后,小农经济盛行。)改革。内容:农业——余粮收集制;工业——实行国有化;贸易——取消商品贸易,生活必需品国家统一分配;从上面的分析不难看出:在前苏联发展整个历史时期,发展经济搞工业化都是通过“牺牲农业和劳动——强制劳动,不劳动者不得食。(注意:以后的两个经济政策和改革也就是从这三个方面着手的,农民利益”而进行的,所以存在着比较严重的问题,这也是造成苏联解体的因素之一。在三次改同学们在记忆相关内容是一定要注意这个规律。)革中只有戈尔巴乔夫改革涉及政治问题,其余的只涉及到经济。三次改革之所以失败共性是——没有突破原有(计划)经济体制。结果:集中人财物保证军事胜利;超出战时需要,引起人民不满。2、新经济政策:原因——理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根本);现实——农民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满;国家不能直接领导和组织所有企业的生产。目的——解决国内的经济困难和政治危机;选择题1、在苏联,1928年,一公担稞麦可分别交换35米印花布、75公斤砂糖。到1952年只能分别交换1.5米印花布、0.9公斤砂糖;1953年,谷物交售价格仅为成本的10%,牛肉价格为成本的5%,猪肉价格为成本的6%.这段材料反映出这一时期的苏联内容:农业——固定的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工业——关系国家经济命脉的由国家经营,中小企业和国家无力经评价:列宁找到了一条同通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得到认得支持;国民经济得以恢复和发展;政权得到巩固。新经济政策新在何处:与营的由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恢复私人小企业;贸易——自由贸易;A.农副产品质量差,价格低B.农产品过剩造成价格下滑C.市场经济体制尚不够格D.工业化牺牲了农民利益2、从1964到1982年期间,在苏联“完善”社会主义的提法逐渐取代了“改革”的提法,随之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相比——利用商品货币和价值规律来发展经济。不难现的是3

A.社会经济发展丧失活力B.破坏法制现象得到纠正C.社会主义自治制度得到确立D.放松对东欧国家的控制3、20世纪30年代初,苏联领导人曾在一次演讲中强调“已经是布尔什维克自己成为专家的时候了„„技术决定一切。”这主要是着眼于D.共产主义与资本主义相比有充分的优越性12、下表是苏俄农业发展情况,对表内信息的解释不准确的是1913192119231925粮食作物耕地面9446662078608730A.推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实施新经济政策积(万公顷)C.发展农业集体经济D.进行工业化建设产量(亿普特)39.7922.1334.5544.24A.连年战争给俄国经济造成严重破坏B.新经济政策使农民与市场发生联系C.新经济政策使农民获得土地D.新经济政策兼顾了国家和个人利益4、丘吉尔说“斯大林是世界上无出其右的独裁者,他接过俄国时,俄国只有木犁,而他当撒手人寰时,俄国已有了核武器。”苏联之所以能去的如丘吉尔所说的成就,主要原因是A.充分调动了农民工人的生产积极性高B.实施纠正了经济政策中的弊端C.合理的吸收了西方国家经济建设经验D.开创并实行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5、苏维埃政权颁布法令“必须实行国家的粮食垄断,即绝对禁止任何人保存和隐藏粮食。”这措施A.1917年十月革命时期B.苏维埃俄国内战时期13、苏联史研究专家闻一在他的著作《凯歌悲壮》里,把苏联的历史依次分为五个时期:凯歌年代、退却年代、剥夺年代、战争年代、战后年代。其中“剥夺年代”是指A.俄国十月革命时期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时期C.新经济政策时期D.14、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芝加哥学派的经济学家强调自由市场的重要性,认为政府对经济的干预越少越好。到1980年代,他们主张被英美等国用以改造二战后的资本主义。英美等国政府通过不断私有化从经济领域中撤出,但政府在经济领域中的作用依然重要。其首要责任从财富分配和保障平等转变为激励人的独创精神及创造财富,同时采取措施以弥补新征程的缺陷。——————————耶金《制高点》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时期C.苏俄新经济时期D.苏联农业集体化时期6、列宁曾经讲过“我们用强攻的办法,即用最简单。迅速、直接的办法和分配原则的尝试失败了”。这儿的尝试是指A.十月革命B.斯大林模式C.新经济政策D.战时共产主义政策7、美国学者在《俄罗斯史》中写道“勃列日涅夫政府基本上只是试图做表面的改革,而不考虑从根本上进行改革。”这句话的正确理解是个A.勃列日涅夫开创了苏联改革的先河B.勃列日涅夫把改革限定在政治方面材料二1999年的最后一天,叶利钦(1991——1999任俄罗斯总统)在辞职讲话中说“我已完成了一生中的主要任务。俄罗斯将永远不会再回到过去,俄罗斯将永远向前迈”。C.勃列日涅夫不打算触动斯大林模式D.勃列日涅夫首次建立市场经济体制8、1999年普京指出“目前这种困难的经济和生活状况在很大程度上是苏联式的经济造成的后果。我们不得不付出代价,为苏联体制所固有的过分依赖原料工业和国防工业而损害日用消费品生产的发展付出代价„„为不允许产品生产者的竞争付出代价;为限制甚至压制企业和个人的创造性和进精神付出代价。”这儿的苏联模式是指————————陆南泉《苏联经济体制改革论》回答问题:(1)、根据材料一,指出1980年资本主义发生了怎样的变化?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新经济政策C.斯大林模式D.重点发展农业的政策9、《全球通史》中说“农民和新商人即当时所称的‘耐泼曼’,能雇佣劳动力,并能保留他们在经营中获得利润。不过列宁设法使国家控制了土地所有权„„”这一线现象(2)、斯大林时期的经济体制是什么?二战后苏联经历的那几次经济体制改革?这些改革的共同局限是什么?A.推动了十月革命的胜利B.保障了国内革命战争的胜利C.促进了苏维埃经济的恢复D.是苏俄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的设想和实践10、黄苇町在《苏共亡党十年祭》中说“„„当时的苏联社会科学院曾进行一次调查问卷,被调查者认为苏共仍然代表工人的占4%,认为代表全体人民的占7%,认为代表全体党员的占11%而认为代表官僚、干部、机关工作人员的占85%!”依据这则材料,如果从执政党的建设的角度分析社会主义事业失败的根本原因(3)、你认为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在“向前迈”的过程中应当如何处理政府和市场之间的关系?简要说明理由。A.体制僵化,监督缺失B.党内特权,腐败现象严重C.严重脱离群众,日益市区群众的支持D.人民群众对苏共的极端不信任11、列宁在1920年提出了“共产主义就是苏维埃政权加电气化”的著名公式。结合时代背景,对此公式理解正确的是答案:DADDBDCCCABCDA.展苏望联将在20世界30年代建成社会主义14、(1)政府减少干预;政府的首要职责发生变化;(2)计划经济体制。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B.强调了现代化经济建设对社会主义发展的重要性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没有突破计划经济体制。(3)从政府与市场关系的角度作答。言之成理即可。C.新经济政策推动了苏俄电气化的发展4——————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可以回答上面的问题了。)凯恩斯主义——解决供需矛盾,扩大需求。各国经济的调整和创新(二)二战后各国经济政策的调整——资本主义发展出现“黄金时期”。国家对经济干预加大第十课时与前面内容的关系实行国有化,建立营企业——英法是代表制定经济发展计划——日本是代表14、15世纪资本主义产生——新航路开辟,市场扩大——工业革命(自由资本主义时期,奉行自由放任政策)——二次工业革命,生产力发展(垄断资本主义时期,自由放任政策失去作用,被迫调整。)我扩大政府开支,政府直接采购以及利用税收等财政政策调节社会生产——美国是代表。们知道发展经济无外乎两个手段即市场(经济)和行政(政府)手段,也叫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评价: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私人生产的盲目性,保证了生产的社会性;经营不善、效益低下。“人民资本主义”和“经营者革命”也叫微观手段和宏观手段。本节我们要讲述的就是——当纯粹的经济手段失去作用之后,政府应该怎么办的问题。是继续的放任自由还是强化国家的权力就摆在人们面前。通过具体的实践人们逐渐认识到,人民资本主义:概念——股票不再为少数资本家拥有,呈现出分散化的趋势,企业普通职工也拥有股票,发展经济单靠某种手段是不全面的,要想使经济按照正常和健康的道路发展就必须市场和行政两手抓,资本家已无法拥有企业全部的所有权。两个手段相互配合。几种重要的经济政策:原因——生产力发展;股份公司增加。评价:作用——缓和社会矛盾;吸收资金;反映了资本的社会化趋向。问题——决定权仍掌握在少数大重商主义政策(资本主义发展的早期即14、15世纪到工业革命)——————自由放任政策(自由主股东手。里义时期)————国家干预经济政策(垄断资本主义时期)。————二战后受罗斯福新政的影响,各经营者革命:概念——企业的所有者退出经营第一线,对企业的控制力下降,而由专门的管理人员和科国调整经济政策。技人员从事经营。转型的原因:原有的经济政策(自由放任政策)和经济体制(单纯的市场经济体制)不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出现经济危机。(同学们可以设想一下,下一步转型将会从哪些方面进行)经济危机的原因: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其他原因:供需矛盾(供大于求)原因——科技含量的增加;生产过程的日益复杂。评价:提高了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新阶层的人员增加;社会更加稳定。出现福利国家直接原因:股票暴跌(通过原因的分析,大家想想解决危机的办法有哪些?)特点:时间长(4年)、范围广(几乎所有工业国和所有经济部门)、破坏严重、影响深远。影响:波及所有国家,影响所有经济部门,持续时间长,后果严重;概念:福利制度是由国家进行国民收入再分配的一种形式,反映了分配领域社会化的趋势。原因:生产力的发展;缓和社会矛盾;扩大社会消费;福利资金来源:个人缴纳、企业缴纳、国家补贴。各国转嫁危机(提高关税),以邻为壑,世人们对整个资本主义制度产生怀疑,资本主义民主制度摇摇欲坠。背景:上述的影响既是改革的背景内容:整顿财政金融;调整工业生产;调节农业生产;实行社会救济以工代赈(这条特别注意,要和现局限——国家支出扩大,造成了财政赤字;降低了工作积极性。界经济陷入混乱,国际关系日趋恶化;种类: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养老保险。特点:得到立法和制度上的保障;覆盖面广、低收入阶层受惠多。措施——罗斯福新政评价:优点——低收入阶层的生活得到保障,缓和了社会矛盾,扩大了社会消费。实的社会保证问题联系起来,注意政府的主评价:取得一定的成效;美国从阴影中走出来,生产力得到恢复,下层民众得到好处;开辟了一条新的经济发展道路——国家干预经济发展时代;避免美国走上法西斯主义道路。导作用和体系化制度化的特点)。福利与救济的区别:救济——临时性、受益面狭窄。福利——长期化制度化,得到立法保障;是公民的一项权利;受益面广。小结:(1)、通过以上的措施,到20世纪50——60年代,出现经济发展的“黄金时代”;避免了世界经济的大凯恩斯主义与罗斯福新政波动。凯恩斯主义:原因——经济危机的爆发促使了人们的反思,人们质疑自由放任政策。(2)、到1973年后“黄金时代”结束,出现“滞涨”现象。内容——承认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端;经济危机的原因是供求关系造成的即“供大于求。”(3)、措施:减少国家干预、出售部分国有企业、削减社会福利开支等等。解决的办法——扩大需求(不是仅仅依靠市场扩大需求而是靠政府的干预来扩大需求——发挥政府这只(4)、结论:发展经济的两手即市场和行政的运用。16——18世纪:重商主义主要依靠国家力量——工看得见的手的作用。)业革命后出现自由主义思想,国家采用自由放任政策不干预经济生活————评价: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经济学理念;他与罗斯福新政措施基本一致。凯恩斯主义与马克思主义20世纪30年代——1973年,国家干预经济————1973年后减少干预——2008年加强国家干预——现在减少干预。共性:都认为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经济危机。(上述几点很明显的看出了社会经济转型在两个方面的表现:其一是手段:由自由放任——国家干预;其二是经济体制:由单纯市场经济——市场和行政相结合。)分歧:马克思主义——危机是由于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造成的。凯恩斯主义——危机是由于供求关系造成的。解决危机的方案:马克思主义——消灭资本主义,推翻资本主义制度。5

课堂练习的情况下就实行紧缩政策,将通货膨胀消灭在萌芽状态。由此可见,格潘主张采取的经济政策是—1933年经济大危机的漫画,对此解读不符合当时社会状况的A.强化自由放任政策B.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C.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干预D.介于自由放任和国家干预之间1、22.图6、7、8是有关美国1929是8、经济大危机(1929——1933)的一个重要影响是使地方性的经济民族主义得到发展。在总崩溃的大潮中,各国都采取了诸如更严格的进口限制和双边贸易协定等形式的自卫措施,以维护国家的经济利益。美国在当时采取的政策中,具有经济民族主义色彩的是A.调整农业、扭转危机B.美元贬值、刺激出口C.以工代赈、扩大内需D.计划指导、政府干预9、下表是20世纪后半期世界工业发展的情况。年份19601970198019902000图6图7图8高收入国家40%38%36%34%31%A.生产严重过剩B.通货膨胀严重,百姓无力购买商品C.失业加剧贫困,社会购买力下降D.体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2、下图改变自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据此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工业比重中等收入国28%34%43%37%36%家工业比重低收入国工业比重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