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法学》正文_第1页
《环境法学》正文_第2页
《环境法学》正文_第3页
《环境法学》正文_第4页
《环境法学》正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80/180第一章ﻫ环境法的内涵第一节环境法的概念一、环境的涵义环境是一个相对的概念,通常被看成是与居住主体地位的要素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客体条件。在环境科学中,“环境”一词通常是指生物圈、大气圈、地质圈以及所有的植物群和动物群。环境是以人类社会为主体的外部世界的总体,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场所和物质源泉。因此,对环境的定义包括了各种生命形式、能源以及物质资源、大气圈的同温层和对流层。环境的各个组成部分相互影响.我们所研究的环境通常都是相对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而言的,主要考察人类活动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环境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从把环境看成是自然物质要素的简单组合,到真正认识到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场所和物质源泉.原毅军主编原毅军主编:《环境经济学》,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年版,第18、32页。与可持续发展观念相联系的环境概念,通常是指自然环境.1998年联合国国际会计和报告标准政府间专家工作组第15次会议上通过的《环境会计和报告的立场公告》中,对“环境”的定义是:“环境是指我们周围的自然环境,包括空气、水、陆地、植物、动物和不可再生资源,如矿物燃料和矿物等。"SeeEnvironmentalFinancialAccountingandReportingattheCorporateLevel,adoptedbyIntergovernmentalWorkingGroupofExpertsonInternationalStandardsofAccountingandReportingSeeEnvironmentalFinancialAccountingandReportingattheCorporateLevel,adoptedbyIntergovernmentalWorkingGroupofExpertsonInternationalStandardsofAccountingandReporting(ISAR),Fifteenthsession,Geneva,11-13February1998.原文是:“Theenvironmentcomprisesournaturalphysicalsurroundingsandincludesair,water,land,flora,faunaandnon-renewableresources,suchasfossilfuelsandminerals.”张白玲著:《环境核算体系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年版,第40页。自然资源环境是指供人类生存、发展、享受的各种自然物质构成的总和,自然资源是自然界长期形成的、人类生存的物质基础和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包括土地、森林、草原、水域、矿藏等资源要素。自然资源环境具有有用性、有限性、无限性、多用途、外部性等基本特征。生态资源是指由不同自然资源组合共同发挥无形功能的生态系统如生物群落、优美的自然风景区等。构成生态资源环境的中心系统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即所谓的生命系统。生命系统是与其环境因素,大气圈、土壤岩石圈和水圈相互作用、相互适应的产物,即通过与各种环境因素的物质、能量的转换而维持和发展。生态资源环境具有封闭性、极限性、外部性、公共性等特征。大自然作为人类的栖息地,不仅给人类提供了必要的生存条件,同时也为人类提供了具有经济效益的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例如,土地、森林、矿藏等的直接开发利用给人们提供了物质资料;新鲜的空气、洁净的淡水,给人们提供了消费资料。可以说,环境的这些功能给人们带来的效益便是环境价值。环境价值可分为直接环境价值、间接环境价值、环境存在价值等。徐玖平、蒋洪强著:《制造型企业环境成本的核算与控制》,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徐玖平、蒋洪强著:《制造型企业环境成本的核算与控制》,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8~41页。环境对人类所具有的多方面功能,可以抽象为两项基本功能:第一,满足人类基本生存和生理需要的功能,称之为“生存性功能”;第二,为人类经济活动提供生产资料,同时也提供一定的容纳、分解、净化废弃物的空间的功能,称之为“生产性功能”。环境这两种基本功能,由于环境本身的稀缺性而构成了一对内在矛盾。而这两种功能的内在矛盾外在地反映在人类自身两种相互冲突的环境权益上,一种是人类享有适宜生存环境的权益,它为不特定的多数人享有,可称为“环境公益”;另一种是人类享有利用环境发展生产、改善生活以增进自身福利的权益,它为特定的少数人享有,可称为“环境私益”。因而,当人们面对环境危机的时候必须摆脱狭隘自私的观念,除了关注自身的人身权和财产权等环境私益,还应当把目光投向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公益。周晨:周晨:“环境损害概念的内涵与外延—从松花江污染事故说起”,载《学术交流》2006年第9期。环境保护的对象是环境和自然资源。自然资源是指在一定的经济技术条件下,自然界中可以被人类利用的一切物质和能量。参见国务院环境保护委员1987年5月22日发布的《中国自然保护纲要》,它是我国保护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的纲领性文件。环境和自然资源在很大程度上是同一对象在不同场合下的称谓。环境强调自然要素的生态功能,自然资源则强调其在经济链条中的经济功能。一般而言,许多国家的法律对环境分类的角度是环境的形态,如大气、水、土壤、海洋、森林、矿藏等,而每种环境要素适用不同的环保单行法保护。胡静著:《环境法的正当性与制度选择》,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年版,第93页。按照环境对人类的满足功能,环境资源可分为物质性资源、环境容量资源、舒适性资源以及自维持性资源四类。参见国务院环境保护委员1987年5月22日发布的《中国自然保护纲要》,它是我国保护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的纲领性文件。胡静著:《环境法的正当性与制度选择》,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年版,第93页。张象枢主编:《环境经济学》,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5页。胡静著:《环境法的正当性与制度选择》,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年版,第93~97页。那么,环境法上的“环境”概念究竟是什么?环境法上的“环境”和环境科学上的“环境”是不是同一概念?环境科学是以“人类-环境"系统为对象,研究其发生和发展、调节和控制以及利用和改造的科学。环境科学上的“环境”主要是指人类的生存环境,其含义可概括为“作用在‘人’这一中心客体上的、一切外界事物和力量的总和"。人类的生存环境已经形成一个复杂庞大、多层次多单元的环境系统,包括自然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环境.根据环境系统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和人类对自然环境加工改造的程度,可将环境系统由近及远、由小到大分为聚落环境、地理环境、地质环境和星际环境.刘天齐主编:《环境保护》(第二版),化学工业出版社2000年第2版,第1~3、7页。在我国的环境法学中尚未形成被普遍接受的“环境”概念。环境法很难对“环境”进行明确的界定,目前比较科学的定义方法是采用概括式和列举式相结合的方法。例如,198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以下简称《环境保护法》)第二条规定:“本法所称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动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该法界定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大部分,即我国法律明确规定的“环境”只是“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环境。其中,自然因素是指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有明显影响的自然因素的总体,而不是泛指人类周围的所有自然因素(如整个太阳系、银河系等)。自然环境是社会物质生产和生活的最基本条件,由生物圈、大气圈、水圈、土壤圈、岩石圈等非生物因素构成.社会环境由人类自身活动形成的城市、居民点以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构成.有学者认为,环境法学上的“环境"是指人类自然生存的基础和空间,特别包括环境媒介物,即土壤、空气、水、生态系统及其相互关联性,以及人类与它们之间的关联性.环境保护最核心的任务在于确保人类的生存与生活。因此,环境法中的“环境”概念应包括自然环境和人文社会环境.自然环境是指自然生态、环境媒介、资源、气候、地形景观、其他值得保护的物与资产,以及彼此间的相互关联性整体;人文社会环境是指由人类所创设,且经过时代演变,已与人类生存环境相互结合的生活空间与物。陈慈阳著:《环境法总论》,(台湾)元照出版公司2003年第2版,第13~14页。也有学者认为,“环境”概念应包含资源要素。环境科学和生态科学中能纳入法律调整范围的环境要素,都是环境法学的“环境”概念的内涵。环境法学中的“环境”概念带有明显的“物”陈慈阳著:《环境法总论》,(台湾)元照出版公司2003年第2版,第13~14页。徐祥民主编:《环境法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9~10页。另可参见王曦编著:《国际环境法》(第二版),法律出版社2005年第2版,第1~7页。二、环境问题环境问题是指由于自然环境的运动变化而给人类造成的一切有害影响和危害.广义的环境问题包括第一类环境问题和第二类环境问题。第一类环境问题又称原生环境问题,主要是指由自然现象如火山爆发、地震、洪水、海啸所引起的环境问题。由人类活动作用于自然界并反过来对人类自身造成有害影响和危害的环境问题,是第二类环境问题,又称次生环境问题。这两类环境问题往往交叉发生、协同作用。环境科学和环境法学所研究的环境问题主要是人为环境问题,即第二类环境问题或次生环境问题。人为环境问题一般可分为两类:一是不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超过环境承载负荷,导致生态环境质量恶化或自然资源枯竭的现象;二是人口剧增、城市化进程加快和工农业高速发展引起的环境污染和破坏。刘天齐主编:《环境保护》(第二版),化学工业出版社2000年第2版,第3页。刘天齐主编:《环境保护》(第二版),化学工业出版社2000年第2版,第3页。在人与环境之间存在着相互的物质能量交流活动,人类既需要从环境中取出物质和能量,也需要向环境排放物质和能量,第二类环境问题主要是由于人类在其生产、生活活动中开展的与环境的物质能量交流活动不适当所引起的。第二类环境问题又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污染性损害,简称环境污染,即由于人类不适当地排污活动所造成的对环境和人类的不利影响和危害;二是开发性损害,简称生态破坏或环境破坏,即由于人类不适当的开发活动所造成的对环境和人类的不利影响和危害。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和条件。人类经济成果的取得无不伴随着资源的巨大消耗和环境污染的日益加剧。环境问题也是资源问题,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也包括对自然资源的污染和破坏。环境问题的实质是由于盲目发展、不合理开发利用资源而造成的环境质量退化以及资源的浪费、枯竭和破坏.从总体上看,人类环境问题即第二类环境问题可以大致分为以下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即18世纪工业革命以前,这是环境问题的萌芽阶段,又称古代环境问题。这个时期的工业生产不发达,环境污染问题并不突出.人与环境的关系的基本特征是人对自然的依赖、盲从、迷信和崇拜。第二个时期,即工业革命开始(约18世纪60年代)至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这是环境问题急剧发展、局部恶化的阶段,又称近代环境问题。这个时期的环境问题主要是:环境污染主要表现为工业“三废”的点源污染和区域性污染,以煤烟尘、二氧化硫造成的大气污染和以矿冶、制碱等化学工业造成的水质污染为主;生态破坏主要表现为开发矿产和自然资源所造成的植被破坏和资源破坏,以无林化和水土流失为主。这个时期人与环境的关系的基本特征是人对环境的占有、征服、统治和掠夺。第三个时期,即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至今,这是环境问题全面发展和局部被抑制的阶段,又称现代环境问题.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由于人口迅速膨胀,城市化和工业化加速,人类开发利用环境的能力、规模、强度大大提高,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冲击逼近环境的承载能力和自净能力,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开始成为全世界关注的一个严重社会问题;与此同时,环境保护开始成为全人类的事业,人类防治环境问题的能力日益提高。与此相适应,这个时期的环境问题主要表现是:因大规模开发、利用、消耗资源能源所形成的水资源、土地资源、石油资源、矿产资源、生物资源等资源危机;局部环境问题和个别环境问题有所抑制,整体环境问题继续恶化;环境问题全球化,历史性的环境问题尚未解决,新的环境问题不断产生和加剧,如全球气候变化、臭氧层破坏、酸雨、核污染、荒漠化、水资源短缺、跨界环境损害等。关于环境问题的产生原因,有技术论、制度论和文化论等若干解释.参见胡静著:《环境法的正当性与制度选择》,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年版,第5~11页。从表面上看,环境问题日趋严重的主要原因是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口的剧增、贫困化、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滥用、全球经济贸易的发展以及战争等。但是,造成环境问题的根本原因是人类对环境价值的认识不足,缺乏妥善的经济发展规划和环境规划.刘天齐主编:《环境保护》(第二版),化学工业出版社2000年第2版,第6页。参见胡静著:《环境法的正当性与制度选择》,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年版,第5~11页。刘天齐主编:《环境保护》(第二版),化学工业出版社2000年第2版,第6页。另可参见陈慈阳著:《环境法总论》,(台湾)元照出版公司2003年第2版,第40~48页;徐祥民主编:《环境法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7页。根据我国环境保护部2009年6月4日发布的《2008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2008年3月15日,为加大环境政策、规划和重大问题的统筹协调力度,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决定组建环境保护部。环境保护部的主要职责为拟定并组织实施环境保护规划、政策和标准,组织编制环境功能区划,监督管理环境污染防治,协调解决重大环境问题等。在此次国务院机构改革中,环境保护部是唯一从直属机构调整为国务院组成部门的机构,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环境保护的高度重视。组建环境保护部在我国环境保护事业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对环境保护历史性转变具有重大推动作用。2008年3月15日,为加大环境政策、规划和重大问题的统筹协调力度,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决定组建环境保护部。环境保护部的主要职责为拟定并组织实施环境保护规划、政策和标准,组织编制环境功能区划,监督管理环境污染防治,协调解决重大环境问题等。在此次国务院机构改革中,环境保护部是唯一从直属机构调整为国务院组成部门的机构,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环境保护的高度重视。组建环境保护部在我国环境保护事业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对环境保护历史性转变具有重大推动作用。参见《2008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专栏”部分。我国虽然资源种类齐全、总量庞大,但资源分布和地区经济发展严重不平衡、人均占有量少,资源相对紧缺、供需形势严峻。环境问题突出地表现在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相当严重,以城市为中心的环境污染在发展,并向农村蔓延,生态破坏的范围仍在扩大;发达国家上百年工业化过程中分阶段出现的环境问题已在短短的二十多年里在我国集中出现,污染治理和生态文明建设任务万分艰巨,阶段性环境目标始终无法完成。环境问题已经成为严重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三、环境法的定义环境法虽历经数十年的发展,但到目前为止,国内外的立法界和学术界尚未对其进行统一的界定。因此,对环境法定义的具体表述可谓是见仁见智.例如,美国的环境法学者几乎没有为环境法确定一个标准的定义,可能是由于英美法系注重实用的判例法传统的缘故。王曦著:《美国环境法概论》,武汉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58页。美国的大学法学院使用的环境法教材及环境法案例系列教材(AmericanCasebookSeries)几乎不涉及环境法的定义问题.例如,JeffreyM.Gaba,EnvironmentalLaw(ThirdEdition),Thomson/West,2005;JanG.Laitos,SandraB.Zellmer,MaryC.Wood,DanielH.Cole,NaturalResourcesLaw,Thomson/West2006;ZygmuntJ.B.Plater,RobertH.Abrams,WilliamGoldfarb,RobertL.Graham,王曦著:《美国环境法概论》,武汉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58页。例如,JeffreyM.Gaba,EnvironmentalLaw(ThirdEdition),Thomson/West,2005;JanG.Laitos,SandraB.Zellmer,MaryC.Wood,DanielH.Cole,NaturalResourcesLaw,Thomson/West2006;ZygmuntJ.B.Plater,RobertH.Abrams,WilliamGoldfarb,RobertL.Graham,LisaHeinzerling,DavidA.Wirth,EnvironmentalLawandPolicy:Nature,Law,andSociety(ThirdEdition),AspenPublishers,Inc.,2004;RobertV.Percival,ChristopherH.Schroeder,AlanS.Miller,JamesP.Leape,EnvironmentalRegulation:Law,Science,andPolicy(FourthEdition),AspenPublishers,Inc.,2003.“EnvironmentalLawislawdesignedtoprotecttheenvironment,andtheplantsandanimalsthatrelyonit,includingus.Inthescaleofthings,however,thelawisapunyinstrumenttoprotecttheenvironment.Theenvironmentisaffectedbysomuchthatisnotsubjecttohumanlaw.Natureitselfalterstheenvironment.”SeeCraigN.Johnston,WilliamF.Funk,VietorB.Flatt,LegalProtectionoftheEnvironment,Thomson/West2005,p.1.WilliamH.Rodgers,Jr.,EnvironmentalLaw,WestPublishingCompany,1977,p.1.原文是:“Discoveringaworkabledefinitionofenvironmentallawisalittlebitlikethesearchfortruth:thecloseryougetthemoreelusiveitbecomes.Oneinfluentialwriterdescribestheenvironmentas‘thehousecreatedonearthforlivingthings.’Ecologyisthus‘thescienceofplanetaryhousekeeping.’Buildingonthesedefinitions,environmentallawcanbedefinedasthelawofplanetaryhousekeeping.Itisconcernedwithprotectingtheplanetanditspeoplefromactivitiesthatupsettheearthanditslife-sustainingcapacities.”吕忠梅认为:“什么是环境法?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回答。在我所见到的所有回答中最为简明、也最为精彩的是—‘行星家政管理法(planetaryhousekeepinglaw)’。用十分简短的语言贴切地表达了环境法所包含的理念和精神:只有一个地球!地球是人类与自然的共同家园!环境法规范的是地球上的‘人—自然—人’之间的‘家政管理’关系!”“要真正理解什么是环境法,并不简单。它需要我们用相当多的时间,从不同的角度进行‘透视’,只有完成了‘透视’的过程,才可能对环境法有一个全面的认识,才会有信心回答‘什么是环境法’的问题。”参见吕忠梅主编:《环境法原理》,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页。日本法学家对环境法概念的表述有着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的环境法,是指以公害、环境问题为对象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它包括与环境问题本身有密切联系的人口、产业、开发、能源、资源等方面的法律,以及全部与人类生活、生产活动有关的法律。狭义上的环境法,则是指直接以环境保全为目的的法律,即把以环境保全为主要内容的法律称为环境法。汪劲编著:《日本环境法概论》,武汉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9页。汪劲编著:《日本环境法概论》,武汉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9页。俄罗斯学者布林丘克认为,生态法是根据生态法律思想创设的,调整在自然资源所有制方面,在保证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和保护环境不受经济活动和其他活动中的有害化学、物理和生物影响方面,以及保护自然人和法人的生态权利和合法利益方面所产生的具体社会关系的总和。王树义著:《俄罗斯生态法》,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5页。我国台湾地区著名学者陈慈阳认为,首先,环境法即是指以保护环境为目的所制定之法条整体,目的是在解决为了确保人类自然生存基础所产生之争议与冲突。其次,如从人类与环境关联性之观点出发,环境法即是在规范环绕人类之环境与人类彼此间关系的法条整体。再次,从形式一般法规范之名称亦可得知,环境法乃指“规范"环境相关事务之法律整体。此所称之“规范”是指对受规范者有法律上约束力,亦即受规范者负有法律上义务,如其违反将受到法律的制裁。由此可知,环境法是以对人民有为影响环境之行为为主要规范对象,但在环境保护仍应具“以生态为中心之环境保护理念"之色彩,所以环境法亦是以作为人类生存基础之生态为保护对象。而从人权保障观点出发,环境法在保护人民免受环境污染影响的同时,更重要的是限制污染者的自由,所以它又被称为限制法。另外,环境法亦非单纯仅是在使环境不受干预,而是仍然容许人民所为之不超越环境负荷力之行为,因此环境法亦具有将环境公共财加以合理与永续经营,并以规范拘束方式进行分配,因此环境法又可称为对环境之经营利用法。环境法如以人为中心的基本认知上即是保护、规划与利用环境法规整体,而从另一观点出发,即环境保护与环境利用的矛盾与冲突,则环境法须进一步规范如何使人类在环境容许程度内来规划和利用环境.此时环境法除规定传统环境保护与规划利用的内容外,还须更进一步对如何使两者能兼筹并顾之问题解决方式予以规范。最后,在今日现代科技化与工业化的国家中,环境法具有非常强烈的以科技为规范对象的特性,原因在于许多破坏环境的行为均是多样性科技的运用所产生的。然而,从科技的有益面出发,许多环境破坏亦须经由环保科技的发明与使用,始能降低其危害性或甚至将其最终排除。因此,科技是环境破坏的终结者。由此推断,环境法就是欲以规范拘束力促使受规范者(即行政机关与污染者)发明和运用相关环保科技,以确保人类对环境之使用与规划均在环境容许范围内进行,依此环境法可称为“科技法"。陈慈阳著:《环境法总论》,(台湾)元照出版公司2003年第2版,第50~53页。我国大陆环境法学界关于环境法的定义亦有各种不同的表述,比较典型的有以下几种:第一种观点认为:“环境保护法,是指调整因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与生态环境,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防治环境污染和其他公害而产生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或者说,环境保护法是指对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的法律、法规、规章的总称。前者是按照调整社会关系的内容,后者是按照法律文件的种类,两者在定义的方法上有差别,但在实质上都是指环境保护法,简称环境法。”从这一定义可知,环境保护法是调整人们在环境保护中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环境保护法调整的社会关系具有特定的范围;环境保护法是指一切调整环境保护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韩德培主编:《环境保护法教程》(第五版),法律出版社2007年第5版,第27~29页。该教程的第四版曾被王灿发誉为“不可多得的经典教材”。他认为,该教程自1986年第一版始,历经1991年第二版和1998年第三版到2003年已是第四版,这在各类法学教材中堪称罕见,以“经典”形容恰如其分。参见王灿发:“不可多得的经典教材—评《环境保护法教程》(第四版)”,载《法学评论》2006年第2期。第二种观点认为,环境资源法(简称环境法),又称环境与资源保护法,是指关于环境开发、利用、保护、改善及其管理的各种法律规范和法律渊源的总和。这个定义包括四层含义:即环境法是法的一种,具有行为规范性、国家强制性等法律基本特征;环境法是某类法律规范和其他法律渊源的总称;环境法调整的是因环境问题而产生的社会关系;环境法主要调整因开发、利用、保护、改善及其管理所发生的环境社会关系。蔡守秋主编:《环境资源法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蔡守秋主编:《环境资源法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18~19页。第三种观点认为:“环境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强制保证执行的关于保护与改善环境、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自然资源、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的法律规范的总称.这个定义主要包含以下含义:(1)表明环境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执行的法律规范.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具有国家强制力和规范性,这是法律属性的基本特征之一,这一特征使它同非国家机关,如社团、组织、企业等的规章区别开来;也同虽由国家机关制定但不具有规范性,或不具有国家强制力的非法律文件区别开来。(2)环境法的目的是通过防止自然环境破坏和环境污染来保护人类的生存环境,维护生态平衡,协调人类同自然的关系。(3)环境法所要调整的是社会关系的一个特定领域,即人们(包括组织)在生产、生活或其他活动中所产生的同保护和改善环境、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自然资源有关的各种社会关系。这种社会关系包括两个主要方面:①同保护、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环境与资源有关的各种社会关系;②同防治各种污染物对环境的污染和防治各种公害如噪声、振动、电磁辐射等有关的社会关系.强调指出环境法所调整的社会关系的特定领域,是为了说明它是环境法区别于其他部门法的最重要的特征。”金瑞林主编:《环境法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重排本,第22页。金瑞林主编:《环境法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重排本,第22页。第四种观点认为:“环境法是以保护和改善环境、警惕和预防人为环境侵害为目的,调整与环境相关的人类行为的法律规范的总称。"“这个定义在以下三个方面确立了环境法的内涵:第一,环境立法的目的在于保护和改善环境、警惕和预防人为原因造成对环境的侵害;第二,环境法调整对象的范围包括全部与环境相关的人为活动;第三,环境法体系的范畴还包括其他调整与环境相关社会关系部门法的法律规范。”汪劲著:《中国环境法原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32页。“这个定义离开了传统的以法所调整的社会关系作为环境法定义的理论基础,而是从环境法的目的出发、以环境法调整范围的广义性对环境法下的定义.”金瑞林、汪劲著:《20世纪环境法学研究述评》,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50页。汪劲著:《中国环境法原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32页。金瑞林、汪劲著:《20世纪环境法学研究述评》,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50页。应当以法的目的结合调整对象给环境法下定义,即环境法是指以保护和改善环境、预防和治理人为环境侵害为目的,调整人类环境利用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环境法的这一定义具有以下三方面的内涵:第一,环境立法的目的是要保护和改善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而这一目的是通过预防和治理人为环境侵害的方法来实现的;第二,环境法的调整对象不仅是人类在利用环境和资源过程中产生的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而且还包括人类在环境利用过程中产生的与自然物(生态系统)之间受自然规律约束的关系;第三,环境法的范畴包括与人类环境利用关系相关的全部法律规范,既有以环境与资源保护为目的的法律规范,也有其他法律部门中同环境与资源保护相关的法律规范。从环境法学研究的意义上讲,环境法解释论和方法论都是围绕环境法的定义及其内涵展开的。但应当注意的是,环境法所要控制的是人为原因导致的环境污染和自然破坏,所以对自然灾害导致环境破坏而实施的人为法律救济的规范不应当属于环境法的范畴。汪劲著:《环境法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43汪劲著:《环境法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43~44页。第五种观点认为:“环境法是国家制定或认可、并以国家强制力保障和推动的,为实现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目的,调整有关保护和改善环境、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等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这一概念包含以下几层含义:一是鲜明的目的性;即以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为目的。二是特定的调整对象;环境法调整的社会关系是人们在利用和保护环境过程中所形成的特定社会关系,包括与防治各种污染和公害有关的社会关系以及与保护、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有关的社会关系两类。三是新型的规范机制。环境法规范除国家制定法外,大量的是国家认可的规范,包括环境标准、国际公约、行业规范、习惯与道德等,而且环境法的实施除了以承担法律责任为标志的国家强制力保障以外,越来越重视运用鼓励、促进、宣传教育等综合机制来推动实现环境法的目的。周珂周珂主编:《环境与资源保护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88页。第六种观点认为:“环境法是调整人们在开发、利用、保护和改善环境的活动中所产生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其目的是为了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保护人民健康,保障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王灿发主编:《环境法学教程》,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9页。“环境资源法是关于保护和改善环境、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对于这一定义,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首先,环境资源法是一个法律部门;其次,环境资源法所要调整的是社会关系的一个特殊领域,即人类在生产、生活活动中所产生的与保护和改善环境、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有关的各种社会关系;最后,环境资源法的目的是通过防止环境污染和自然环境破坏来保护人类的生存环境,维护生态平衡,协调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曹明德、黄锡生主编:《环境资源法》,中信出版社2004年版,第6页。王灿发主编:《环境法学教程》,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9页。曹明德、黄锡生主编:《环境资源法》,中信出版社2004年版,第6页。第七种观点认为:“环境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以国家强制力保障实施,以保护当代人和未来人的环境权为出发点,以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目的,调整人们在保护、合理利用环境资源、培育自然资源、构建人工环境因素、预防和治理环境污染过程中产生的环境权利义务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它是一个综合性的、复杂的法律法规的结合体,包括宪法、民法、刑法、行政法、环境基本法、区域环境法、自然资源法(包括陆地生态资源法、陆地经济资源法、海洋法等)、环境污染防治法、诉讼法、国际环境法等多个法律部门关于调整环境法律关系的法律规范,而结合成的一个新的法律部门。”周训芳主编:《环境法学》,中国林业出版社2000年版,第13页。周训芳主编:《环境法学》,中国林业出版社2000年版,第13页。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定义应当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其一,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目的是要在人类与环境之间建立起一种协调和谐的关系,以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其二,环境与资源保护法主要是通过保护和改善环境,防止污染和其他公害等途径实现其目的;其三,由于许多国家尚未制定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典,故从法律渊源看,环境与资源保护法是由一系列的法律共同组成的,是若干法律规范的总称。因此,所谓环境与资源保护法是指为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调整人们在开发、利用、保护和改善资源环境以及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的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张梓太主编:《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7~8页。另外,有学者认为,环境法是解决人类关于环境资源的使用而产生的冲突的法律。环境法分配环境的用途,它成为部门法是社会需要选择的结果.胡静著:《环境法的正当性与制度选择》,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年版,第263页。还有学者通过深入研究,对环境法的涵义提出了以下若干精辟独到而又颇具代表性的见解。胡静著:《环境法的正当性与制度选择》,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年版,第263页。其一,环境法是“人—自然"共同体规则,是调整“人-自然—人”关系的规则,是“沟通与协调”的法律规则.环境法通常代表两重含义,一是立法文件上所指称的“环境法”,表现为那些直接以环境或某一要素命名的法律文件;二是学科意义上的环境法或环境法学,表现为对环境立法、社会生活中与环境有关的法律现象以及这些现象发生、发展的基本规律的抽象化、概念化和理论化的总结。第二种意义上的环境法,是对现行立法、环境法的社会现象的归纳和抽象,是对环境立法原理及法律制度的一种学理解释。可将环境法定义为:“环境法是调整人们在开发、利用、保护和改善环境的活动中所产生的环境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其目的是为了确认、建立和保护符合生态规律的环境法律秩序,实现生态、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由此可以看出定义者的价值判断以及以这种判断为标准的对被定义对象本质属性的认识。参见吕忠梅主编:《环境法导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5由此可以看出定义者的价值判断以及以这种判断为标准的对被定义对象本质属性的认识。参见吕忠梅主编:《环境法导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5~33页;吕忠梅著:《环境法学》(第二版),法律出版社2008年第2版,第34~37页。环境法定义包括以下含义:①环境社会关系的整体性。环境法所调整的对象是因人类—环境关系而产生的环境社会关系,它所保护的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环境,目的在于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使人类按照自然客观规律开发和利用环境。因此,环境法的任务是保护人类生存环境的整体。②法律调整的直接性。环境法要求的协调人类-环境关系的目标,只有通过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即通过调整环境社会关系才能实现;人类也只有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从事活动才能与环境发生联系.因此,环境法作为人的行为规范,不能直接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只有通过将正确运用和遵循生态规律及其他客观规律的行为准则上升为国家意志,以环境法的形式来规范人的行为,才能保证将人们的活动控制在有利于保护环境的范围之内,实现人类与环境协调发展的目的。③环境资源社会关系的秩序性。环境法是建立和维护环境法律秩序的主要依据。环境法作为国家管理环境的重要工具以及公民行使环境权利的直接依据,也是国家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社会规范。环境法具有高度的概括性、规范性以及普遍的约束力,人们只有遵守和执行环境法,才可能形成良好的环境法律秩序。吕忠梅著:《环境法学》,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36~37页;吕忠梅主编:《环境法案例辨析》,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22吕忠梅著:《环境法学》,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36~37页;吕忠梅主编:《环境法案例辨析》,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22~23页;吕忠梅主编:《环境法原理》,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33~34页。从吕忠梅的专著中可以看出,她一直在不断地试图修正和完善其对环境法定义的基本认识。吕忠梅著:《环境法新视野》(修订版),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7年修订版,第1页。其二,环境法应当融合自然资源法.可持续发展战略引入中国,带给中国环境法的第一个冲击是:人们愈来愈认识到过去长期以来形成的狭隘环境法的概念和范畴论已经成为发展中国可持续环境立法的认识疑障.中国环境法的概念应当回复到以整体环境观为指导的、国际通行的广义环境法概念,即把狭隘环境法的调整内容扩展到合理开发、利用、管理自然资源方面的社会活动,并重新启用“环境法”术语。复元的中国环境法范畴应当重新界定为三个平行子法,即污染防治法、自然资源法、生态环境保护法(狭义的自然保护法)。中国环境法融合自然资源法合乎法理,也符合可持续发展对环境与资源立法的客观要求。杜群:“杜群:“可持续发展与中国环境法创新—环境法概念的复元和范畴的重界”,载《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3期。其三,环境资源法是人际同构法。环境资源法作为一个新兴的法学门类和法律部门正在快速发展。环境资源一般指人类生存的环境和人类生存的供养资源.根据法律的价值观,环境资源法可定义为这样一种规则:人类生存环境的有序、和谐与人类求养行为的公平、合理。由此定义可推知:一切导致生存环境无序、不和谐、不公平、不合理的求养行为都将是非法的;法的价值主要是环境秩序的实现,而不是自然人自我权利的保护;正义的含义是非人域的求养行为的合理与公平,而不是人与权利分配、交换的对等和合理;人是一个完整的概念,即人类,而不特指自然人个体,虽然自然人个体仍然是违法行为的主体,也是实现环境资源法价值的主动者;同时,环境资源法具有独特属性:第一,与传统的民法、商法、刑法、行政法以及经济法等不同,环境资源法不是人域内的专有法律,而是以人类为己域,以环境为他域的一种特殊的域际法。如果把传统的法律现象称为人域法,则环境资源法可称为人际法,即超越在人域与他域之上的域际法。第二,环境资源法主要是指人类为生存、为求得养资源,如何去深度理解、认同、把握环境、养关系,进而合理、公平、有效地利用养资源的规则。所以,它既是制定法,也是认同法:将自然法则或自在法认同为法律.这将导致自在法和人在法的趋同、同化,也使法律由一种自知的秩序现象演进为一种既自知又他知的秩序规则。第三,传统法律不仅是人本位的,也是权利本位的。而环境资源法则是非权利本位的法律。它不以己私的满足和获得为出发点,而是重在阐发人类对环境的利他关怀和伦理的付出,以求得人际的同构与和谐,即它是伦理本位的.这种关怀和付出的基点是,人域和他域不是对抗的两在或冲突的双方,而是体系或存在状况的守衡,故其秩序是同构的而非对抗制约的.这样,环境资源法作为一种人际法,由于它所特具的伦理向往,便放弃了中性特征,成为人际同构法。环境资源法的“上述属性概括起来即是人际性、同构性、他知性、伦理性。这些几乎均是人类法律史,也是法学史中的全新现象,与传统法律的人域性、本位性、自知性、权利性形成鲜明对比。传统法律和法学的意义在于,它们共同建构了法律的基本框架、概念,特别是它在人域的背景下设定了秩序的合理、有效的内质,保障了自然人在人群中的尊严、人格和权利。这使传统法学和法律具有经典的意义。与传统法学和法律的经典性相比较,环境资源法这样的法律及法学现象,则具有超现代的特征。它既是对经典法学和法律精神的继承,也是对它们的批判和扬弃。这种继承、批判、扬弃的综合,实是一种法律的革命—超现代法学、法律对传统法学、法律的革命。"江山:“法律革命:从传统到超现代—兼谈环境资源法的法理问题”,载《比较法研究》2000年第1期,第1~2页。另可参见江山著:《人际同构的法哲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40~142页;江山著:《互助与自足》,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江山著:《法的自然精神导论》(修订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综上所述,环境法定义可总结提炼为,环境法是调整人类在开发、利用、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资源的活动中所产生的环境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其目的是通过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来促进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保障人类健康和生态安全,实现人类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事实上,下定义,即对于一个事物的本质特征或一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进行确切而简单的说明,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张文显和李道军对法的定义或许有助于对环境法的定义。张文显认为:“根据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法的概念的理论阐释,吸收国内外法学研究的成果,把法定义为:法是由国家制定、认可并由国家保证实施的,反映由特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统治阶级(或人民)意志,以权利和义务为内容,以确认、保护和发展统治阶级(或人民)所期望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为目的的行为规范体系。”参见张文显主编:《法理学》(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3版,第75页。李道军认为:“……将法作如下定义是适当的:法是特定历史阶段上在社会生活中占主导地位的集团、阶层或其联合,根据其赖以生存的物质生活条件,以国家或其他权威力量的名义加以确认或成文化,并以该种强制力通过特定的程序保障其实现的诸社会主体之间的利益划分与配置体系及其表现形式。”参见李道军著:《法的应然与实然》,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4页。第二节环境法的调整对象一、有关法律调整和法律调整对象的若干理论观点法律调整对象体现法律的基本特征之一。法律的调整对象是人的行为和社会关系。法律通过对人的行为的调控,进而调整人的社会关系,实现社会控制和调整。郑成良主编:《法理学》,郑成良主编:《法理学》,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7页。第一种观点认为:“法律调整是根据一定社会的社会生活的需要,运用一系列法律手段(法律规范、法律关系、实现法的活动等),对社会关系施加的有结果的、规范组织作用。"孙国华、朱景文主编:《法理学》(第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2版,第孙国华、朱景文主编:《法理学》(第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2版,第237页。孙国华、朱景文主编:《法理学》(第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2版,第239页。第二种观点认为,法律调整是指国家为了维护某一种社会制度,为了维护和发展某些利益,自觉运用一系列法律手段,对社会关系施加的规范性、组织性作用。法律调整的对象是以人的意志行为为中介,以人们的利益为内容的社会关系。法律作用的最直接对象是人的意志行为,法律通过影响意志行为来实现对社会关系的调整.法律调整的是具体的社会关系,不能调整自然过程,如风暴雷电、火山地震等,也不能调整人们当中的自然关系,如血缘关系。法律对社会过程也无法调整,如人类社会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社会形态的依次变更等.公丕祥主编:《法理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78、184页。公丕祥主编:《法理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78、184页。第三种观点认为,法是调整人的行为的社会规范。首先,在社会体系中,法属于社会规范的范畴。法的规范性具体体现在,法对人们如何行动提出了明确的指示,对人们的行为进行规范和指引;法的内容具有一般性和概括性,法对行为的调整表现为一种规范性调整。其次,人的行为是法的调整对象。或者说,法的调整对象是社会关系。所谓社会关系不过是人与人之间的行为互动或交互行为,没有人们之间的交互行为,就没有社会关系。法调整人的行为,同时也就调整了社会关系。作为法的调整对象的行为是指人的外在行为。行为是人们在一定目的、欲望、意识、意志支配下所作出的外部举动。人们所实施的、能够发生法律上效力、产生一定法律效果的行为就是法律行为.而法律行为具有社会意义、具有法律性、具有意志性。但也应该看到,法通过约束和规范人的行为,可以影响人的思想和观念.张文显著:《法哲学范畴研究》(修订版),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60~61页;张文显主编:《法理学》(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3张文显著:《法哲学范畴研究》(修订版),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60~61页;张文显主编:《法理学》(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3版,第76、149~152页。卡尔•马克思:“评普鲁士最近的书报检查令”,载《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16~17页。第四种观点认为,在社会法立场上讲,“所谓法律调整,是指法律规则作为全人类或特定社群的最高的和至上的准则,自发地或强制地作用于社会关系及对社会主体密不可分的人与自然间的关系的活动过程."谢晖、陈金钊著:《法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210页;谢晖著:《法学范畴的矛盾辨思》,山东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23页。“在纯粹法学中,所谓法律调整,是指国家(国际组织)或者经过国家(国际组织)认可的法律规范,在主体法律意识或者国家(国际组织)强制力量的保障下,自发地或者强制性地作用于主体间以及主体与客体间交往关系的过程.”谢晖、陈金钊著:《法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210页。由此可以看出,“在纯粹法学的视域中,法律调整的主体是国家(或国际组织)的法律。”“法律调整的对象,是主体之间,或者主体与客体之间交往而形成的社会关系或自然关系。”“大体上有两种社会关系,其一是人与人之间直接交往而形成的社会关系;其二是人因与对象交往而以对象为中介所形成的社会关系。这两种社会关系都在法律调整的视域之内。那么,除了社会关系之外,法律还调整自然关系吗?”所谓自然关系大体有两种:一种是纯粹自然现象之间的联系,人类法律对这类联系毫无作为;另一种自然关系则发生在人与自然对象之间,即人作为对象世界的一个存在环节,作为自然生态链上的一个链条,人与对象的关系可以被法律调整。“面对自然对象世界,法律对人类整体性行为的限制,恰恰表明了人与对象的关系内涵。随着生态主义的法律理念越来越受到人们关注,人们不再将人作为独霸世界的唯一主体,和人相对的对象世界照样应当拥有权利。于是,人与对象关系的法律调整,在事实上便不再是传统的社会关系,不再是人如何分配对象而界定‘群己权界',而是人与对象之间如何和谐相处的‘权界’分配,从而使法律进入人与对象的关系中,进入人与对象相互适应的、良性互动的‘自然关系’中。”谢晖、陈金钊著:《法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212页。“对于自然事实,法律的调整是顺从;对于心理事实,法律的调整是放任;但对于社会事实,法律的调整却表现出相当多样的特征。"谢晖、陈金钊著:《法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210页;谢晖著:《法学范畴的矛盾辨思》,山东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23页。谢晖、陈金钊著:《法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210页。谢晖、陈金钊著:《法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212页。谢晖、陈金钊著:《法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216页。第五种观点“逻辑地表达并深化了法律调整的含义",即法律调整的对象是社会关系及人与自然间形成的密不可分的关系.社会关系是人们在社会活动中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人与自然的关系有两种情形,“其一是因人的主动性而形成的人与人造对象间的关系,如因人的劳作所形成的人对物的占有、使用、处分权关系,这种关系在本质上仍是社会关系。其二是因对象的主动性而形成的人与自然对象间的关系,如环境权关系,虽然并不排除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方面,但在本质上它是人与自然间的一种自然关系。这种关系的特征在于说明自然与人类间的互动关系。法律对这种关系的调整,旨在使自然与人类间保持生态的和谐,使自然关系不因人类的过度创造而改变其本性.随着近现代以来工业化、城市化、社会化的大规模发展,人与自然间的关系越来越紧张,自然对人类的自发性影响大大超过了人类对自然的主动性作用。这使人们深切体悟到征服自然并非人类的目的,相反,因应自然才更符合人类自身的利益,并同时保持自然运行的平衡。这就使法律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调整,摆脱了只限于人与自然间发生的社会关系的情形,而深入到人与自然间的自然生态关系。现代法律除了调整人们间形成的社会关系外,还在不断拓展其领域,深入人与自然间的自然关系。……法律调整范围的扩大,意味着法律在人类文明进化中的功能日益扩大。”谢晖著:《法学范畴的矛盾辨思》,山东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27~329页。谢晖著:《法学范畴的矛盾辨思》,山东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27~329页。二、有关环境法调整对象的若干理论观点环境法是一个新兴的、独立的法律部门,这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环境法调整对象的界定是环境法部门法理学中的一个基本理论问题。然而,环境法特定的调整对象究竟是什么,在环境法学界迄今并未形成比较一致的认识。从前文可看出,众多学者对环境法的不同定义反映出他们对环境法调整对象认识的侧重点具有一定的差异性。我国的环境法学者已就“环境法的调整对象"问题展开了见仁见智的学术探讨.学术碰撞的焦点是,其一,环境法只能调整人与人的关系,而不能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其二,环境法既能调整人与人的关系,又能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前一种观点,为受传统法理学观念影响的学者所普遍接受;引起颇多争议的是后一种观点,但正是这个观点,体现了环境保护法作为一个新兴法律部门的特殊性,是环境保护法对传统法理学的突破和超越。(一)“调整论”的主要内容、理论基础及重大意义蔡守秋积极主张,环境法既能调整人与人的关系,又能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他针对法律不能调整人与自然关系的传统法学理论,论证了法律应该、能够和如何调整人与自然关系的法理,提出了“主、客一体化”研究范式、“生态人”的法律人模式、综合性调整机制等调整人与自然关系的途径和机制,提出了著名的“环境资源法学的调整论”,简称“调整论”。所谓“调整论”,是指有关环境资源法既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又调整与环境资源有关的人与人的关系的各种观点.从广义上讲,“调整论"是关于法律既调整人与人的关系又调整人与物(包括环境、自然资源和大自然)的关系的各种观点的总称。关于“调整论”的观点,请参看蔡守秋著:《调整论——对主流法理学的反思与补充》,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张建伟:“蔡守秋教授: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的法学家”,载《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4期;周珂主编:《环境法学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8~37页。本书征得蔡守秋教授的同意,在此精选引用“调整论”的要点,并谨向他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诚挚的谢意。1.“调整论”的主要内容“调整论"研究法律调整人与自然关系的方法、机制、原则、制度和其他有关理论。它主要研究环境资源法的调整对象、方法、机制、原则、制度和其他有关理论。其他有关理论主要指:环境资源法的本体论、价值论、形式论、分析论、作用论等。“调整论”的要点是:人与自然的关系是指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联系、影响和作用。人与自然的和谐是人与自然关系的精髓,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是人类始终追求的目标.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性,决定了用法律调整人与自然关系的必要性。所谓法律调整,是指作为主体的法律影响、改变、协调特定对象的活动。环境资源法调整人与自然关系是对现实的人与自然关系的正当化、法定化,只有环境资源法所规定和控制的人与自然的关系才是环境资源法所调整的人与自然关系。所谓环境资源法所调整的人与自然关系,是指环境资源法所规定并通过其实施加以影响、作用和控制的人与自然的关系。2。“调整论”的理论基础法律是人的行为规则,人的行为可以分为对人的行为和对自然的行为,人对人的行为形成人与人的关系,人对自然的行为形成人与自然的关系。法律既可以规定人对人的行为,也可以规定人对自然的行为,因而法律既能够调整人与人的关系,也能够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环境资源法能够调整人与自然关系,主要是因为环境资源法律是人的环境行为的行为规则.环境资源法律通过规范人的环境行为而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另外,在环境保护活动中,人与人的关系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种共存、互容、密不可分的关系,即凡是对环境有影响的人为活动都可能同时产生这两种关系。具体阐述如下:第一,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性,决定了用法律调整人与自然关系的必要性.人与自然关系的发展演变是环境资源法调整人与自然关系的主要动力.第二,实践证明,包括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和资源危机在内的环境资源问题的产生,主要是人类没有正确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人的关系;防治环境污染、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也只能基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改进和改善.要想防治环境资源问题,必须正确处理、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及与环境资源问题有关的人与人的关系。第三,我国法律和政策一直未足够重视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调整,这是导致我国环境资源问题日益严重和人与自然关系不和谐的一个重要原因。法律和政策重视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调整,将有助于我国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第四,法律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建设和谐社会对法律和法学理论提出的基本要求.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包括人与人和谐相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建设和谐社会就是要正确处理人与人的关系和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人与人的和谐相处和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调整论”建立在法律调整人与人的关系的基础之上,强调法律在调整人与人的关系的同时能够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3.“调整论"的重大意义“调整论”最重要的理论贡献,是将古今中外法律中规定的人与其占有物(以及其支配财产、开发利用的自然资源、管理的环境资源、保护和改善的环境、驯养家养动物、加以人道主义关怀的动物、尊重和平等对待的大自然、崇拜和景仰的自然之神)的关系,用“法律调整人与自然关系”这根绿色之线连接起来,形成了一个相互联系、依靠、补充的“调整人与自然关系的法律体系”.“调整论”构筑了一个新的运用法律调整人与自然关系的法学理论平台。在这个平台上,人类可以综合运用当代新的自然科学理论、社会科学理论和法学理论,进行创新思维,拓展法的调整范围、功能和作用,进一步促进法学理论的革新、繁荣和发展。环境资源法学具有其独特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范式,即“既关注人,又关注物,并将人与物联系起来;既研究人与人的关系,又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并且将研究人与人的关系和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结合起来.”这种独特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范式是环境资源法学研究人员科研能力和理论素质的集中体现,是将环境资源法学研究人员从自身理性思维导向科学真理的桥梁.立足基础理论,解决现实问题,应该成为环境资源法学研究的价值取向.蔡守秋著:《调整论——对主流法理学的反思与补充》,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前言部分。(二)法律如何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1.采用“主、客一体化”的研究范式法律要调整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宜采用“主、客一体化”的研究范式。所谓“主、客一体化",是指将主体与客体或者主观与客观这两者联系起来,进行综合考虑.“主、客一体化”就是综合地(全面、辩证地)考虑主体与客体的问题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做到既关注人,又关注物,并且将人与物联系起来;既研究人与人的关系,又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并且将研究人与人的关系和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结合起来.2。设置“生态人"的法律人模式虽然“调整论”研究的是法律调整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论和规律,但并没有脱离对人的研究即“以人为本”,而是将人与自然联系起来研究人并设置法律人的模式,将“以人为本”同时运用到人与人的关系和人与自然的关系之中,在强调“以人为本"时,坚持“以自然为基础”。主张法律只能调整人与人的关系的传统法学理论所构建的“人的模式”即“法律人”模式,主要有“经济人”和“主体人”两种模式。而当代环境法的根本出发点是将法律主体定位为“生态人”。所谓生态人,是指处于人类生态系统中的人.生态人的模式和要点是:(1)每一个具体的人、个体的人,既与其他人发生联系,也与自然发生联系。人的本质是人与人的关系和人与自然的关系,即人的自然性和社会性的统一.(2)人与人的关系和人与自然的关系是每一个人都不能摆脱的基本关系,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条件和基础。(3)每个人都有追求幸福、自由和个人利益最大化的倾向,但每个人只能通过自身与其他人的关系和自身与自然的关系求生存、共发展,达到其利益的最大化;追求和谐的人与人的关系、和谐的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的行为的不朽动力.3。创设综合性的调整机制“调整论”不仅提出了法律如何调整人与自然关系的各种理论主张,也研究和分析了法律调整人与自然关系的方法、机制和制度。(1)将现实生活中人类调整人与自然关系的各种机制法定化.从组织制度出发,常见的调整人与自然关系的方法和机制有三种:行政调整机制;市场调整机制;非行政非市场调整机制,又称社会调整机制、治理机制和第三种调整机制。(2)在人与自然关系的法律调整机制方面,一般采用将传统部门法调整机制与环境资源法调整机制相结合的综合调整机制.前者主要包括私法调整机制和公法调整机制,后者主要指环境资源法的专门调整机制.由于法律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调整,是一个循序渐进的、不断发展的、与时俱进的过程,因而应该采取渐进的法律调整机制。(3)形成以生态化方法为特色的环境资源法调整机制.生态化调整机制的主要特点是,在基本理念上主要强调环境正义、环境公平、环境安全、环境秩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环境效率(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在方法上主要采用生态法学的分析方法,在内容上主要由大量禁止性环境资源行为规范和系统性的环境资源法律制度组成。运用生态化方法,环境资源法已经形成一整套调整人与自然关系的法律规范和法律制度,例如,环境资源法律中明确规定的大量禁止性行为规范和著名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三)法学界对“调整论”的学术回应1.对“调整论”的赞同对“调整论”持赞成态度的学者纷纷阐述了各自的独到见解.第一种观点认为:“随着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必然引起某些法学观念的转变.诸如法律的调整对象问题、法律的价值形态问题等。过去,甚至现在,法学界都一致认为法律调整的是社会关系,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无疑是正确的。但在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中,将有大量的技术规范被赋予法律效力,而技术规范是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因此,在实施可持续发展过程中,能否说法律在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有时也涉及人与自然的关系?我认为这业已成为事实。”张文显主编:《法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405页。张文显曾经认为:“法律关系是人际相互关系。……有些学者之所以把人对物、人与自然的关系也说成是法律关系,一个重要的原因恐怕就是忽略了法律关系的相关性、对称性、可逆性和双向性,没有注意到人对物、人与自然的关系实质上不具有严格意义上的相互性。”参见张文显著:《法哲学范畴研究》(修订版),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97页。环境问题的重要性与严重性,扩大了法律调整的范围,并于20世纪产生了环境法这一部门,并被越来越多的国家确认为基本法之一,而构成为该国法律体系的组成部分.它是一个新兴的独立的法律部门,张文显主编:《法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405页。张文显曾经认为:“法律关系是人际相互关系。……有些学者之所以把人对物、人与自然的关系也说成是法律关系,一个重要的原因恐怕就是忽略了法律关系的相关性、对称性、可逆性和双向性,没有注意到人对物、人与自然的关系实质上不具有严格意义上的相互性。”参见张文显著:《法哲学范畴研究》(修订版),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97页。张文显主编:《法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407页。第二种观点认为,法是可以调整人与自然关系,这种调整可分为直接调整和间接调整两种方式,所谓间接调整就是传统法学所支持的通过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来达到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这种调整方式目前仍属于主流,发挥着主要的作用.但是,这种调整方式有它的局限性,它仅把自然当作人类权利的载体来看待,所谓人与自然的关系,实际上是在人与人之间分配对自然的利益,它设定了一个前提,认为好像满足了人们在分配环境利益上的公平和正义,就可以自然地导向人与自然的和谐,也就是自然对人的利益满足是没有极限的,所以,我们只要在人与人之间实现公平就行了。但是,自然对人的供养和对人的需要的满足已经正在接近极限,在这种情况下,需要考虑在人与自然之间进行利益分配和协调,因而产生了法对人与自然关系进行直接调整的必要.所谓直接调整,是指法律直接对人的意志和自然的意志进行协调,平衡人的利益与自然的利益,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这种利益和意志的协调是可行的,因为自然的意志,虽不同于人的意志表达方式,然而其也有自身独特的表达方式,即我们所能见之并可以探究的各种自然现象、自然规律。应当看到我们和自然之间是可以进行意志交流、沟通的,人与自然的关系也是可以由法律直接调整的。法律可以直接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因为人与自然关系变化的主导因素是人,自然规律是可以被认识和利用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可以成为法律的调整对象,也意味着自然可以成为法律关系的主体。这是最具争议的一个地方。自然当然不是人,故不应用人的标准去衡量它,而只能作为一个特殊主体.这样法律该如何为它创设权利义务呢?大家的焦点集中在怎么为自然设置权利义务,自然如何实现自己的权利义务。自然和人之间的权利义务不像人与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在法律上所创设的权利义务模式,自然主要作为权利主体存在,而人类主要作为义务主体存在。这不能说是权利义务不平等,我们说大自然是我们的母亲,实际上从我们诞生在这个地球时始,大自然已经开始尽义务了,所有我们的物质资源都源于自然,是她无私的奉献,无论我们是否论及她应享有的权利,她都几乎一直是一个纯义务主体。此前我们享受得太多而且现仍在享受着自然的付出,故为她创设权利完全体现着公平并极具必要性.另外,动物这种主体不可能直接成为主张法律上的权利主体,它们权利的主张和实现肯定需要有一个代表人制度,这个代表人必须由人来担任。由人来担任代表人好像又回到了人与人之间关系上来,其实不然,在代表人制度下,代表人代表的是自然的利益,而不是人的利益,所以关系的实质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但是这种代表人制度的设立是需要一定条件的,其必须具备一定能力,这种能力体现在人对自然、对自然意志和对自然利益的了解。代表人制度的设立应具备两个基础:一是科学基础,即人类对自然规律已经有了充分和全面的认识,亦即我们已经了解大自然的基本规律、利益和意志;二是社会基础,即社会上有相当多的人的道德水平已经接受,要将善良、公平、正义等这些理念和准则适用到人与自然关系当中去,亦即人的善良观、公平观、正义观升华到一定的层次,已经能够接受将这种观念施之于自然体。如果这些条件不具备,代表制度就是不现实的。法律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直接调整目前仍主要是我们对未来的一种设想,但这并非是不可实现的梦想。环境危机的加剧和人的道德升华必将推动法律向着体现更高层次的公平、正义的方向发展,法律直接调整人与自然关系是法的价值的升华.李挚萍:李挚萍:“试论法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调整”,载《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2期;李挚萍:“法律直接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是法律价值的升华”,载《东南学术》2004年第5期。第三种观点认为,传统法律是一种典型的社会共同体规则,但在人类发展过程中,社会属性却离不开自然属性的支撑。于是,人的自然属性以及由于人的自然属性所带来的社会关系也必须被纳入人类法律的调整的范围。否则,人类社会的规则将是不健全的、不完整的,这将会给人类带来灾难性后果。环境问题的产生,环保运动的发展,正是因为过去的人类社会规则未将人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同等对待,忽视人的自然属性的结果。环境法正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而产生的新型法律.环境法已认识到,自然环境是一个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的生态系统,具有联系性、功能性、开放性、平衡性的特征。所以,环境法已经不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人际关系或者社会关系的规则,而是一种既包括人与人的关系,又包括人与自然关系的新规则,即“人与自然”共同体规则。环境法规范和传统法律规范在内容上存在着重大差别,这恰恰是环境法得以产生和发展的最重要、最直接的法律原因。吕忠梅主编:《环境法导论》,北京大学出版社吕忠梅主编:《环境法导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9页;吕忠梅著:《环境法学》(第二版),法律出版社2008年第2版,第34~35页。法律作为规范人们行为的基本准则,以其特有的规范性、强制性在协调人类与环境关系方面发挥作用,因而成为当代解决环境问题的重要手段。从历史的角度看,人与自然的关系是自人类产生以来就存在的一种关系,人类从自然中产生又不能脱离自然生存和发展,这就决定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始终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