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生态观光园规划研究》文献综述6000字_第1页
《农业生态观光园规划研究》文献综述6000字_第2页
《农业生态观光园规划研究》文献综述6000字_第3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农业生态观光园规划研究文献综述目录TOC\o"1-2"\h\u12181农业生态观光园规划研究文献综述 1314021产业化 1129262生态农业产业化 1274483生态农业 2240954生态农业观光园 4135945农业产业与其他产业融合 519525参考文献 628894[12]《农业大辞典》,中国农业出版社 71产业化产业化是指某种产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以行业需求为导向,以实现效益为目标,依靠专业服务和质量管理,形成的系列化和品牌化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讲到这“化”那“化”,实际上“化”的意思都是大体相同的,是指要形成社会普遍承认的规模程度的过程,通行法则和在全社会范围内达到通变,以彻头彻尾地从质的规定性上达到提倡的目标。“产业化”即是指要使具有同一属性的企业或组织集合成社会承认的规模程度,以完成从量的集合到质的激变,真正成为国民经济中以某一标准划分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农业产业化为例,其基本内涵是,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依靠龙头带动和科技进步,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和企业化管理,形成贸工农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的农村经济的经营方式和产业组织形式。以农业产业化为例,其基本内涵是,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依靠龙头带动和科技进步,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和企业化管理,形成贸工农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的农村经济的经营方式和产业组织形式。农业产业化的基本类型主要有:市场连接型、龙头企业带动型、农科教结合型、专业协会带动型。我国大部分地区是以龙头企业带动型为主,多种形成相结合的综合形式。2生态农业产业化农业产业化,是以市场为导向,以农户为基础,以农副产品加工为重点,以产业链条为纽带,以经济效益为中心,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企业化管理、社会化服务、形成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经营的现代经营方式和产业组织形式,其中,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核心。在农业产业化的实施过程中,通过实行产加销一体化,使农民在获得生产环节效益的同时,还能分享加工、流通环节的利润,从而使农民富裕起来。实行农业产业化还会使农业科技贡献率得到较大幅度的提高,使土地产出率和农产品转化为商品率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通过把农产品的生产与市场流通有效地结合起来,以“龙头”企业来内联千家万户,外联国内外市场,从而引导、带动、辐射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并且建设一批主导产品。总的来说,农业产业化以达到农业经济总体效益最高为目的,实现可持续发展,满足社会生产、生活的多种需要和最大限度地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农业产业化的基本思路是:确定主导产业,实行区域布局,依靠龙头带动,发展规模经营,实行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动基地,基地连农户的产业组织形式。农业产业化的基本类型包括:龙头企业带动型、中介组织带动型、批发市场带动型、“科研单位农户”型、纵向一体化型。目前对农业产业化有各种各样的表述,从各地农业产业化的实践來看,如果舍弃它们这样那样的差异,可以概括出如下基本特征:①生产专业化。改变以往小而全的生产方式,丈行产前、产中、产后诸生产环节相紧扣,种养加、产供销和服务等产业链乡迮接的系列化生产经营。②布局区域化。按照比较优势的原则,确、丨产业,实行连片邛发,让立生产基地,将一家一户各行其是的分散种养,联合成千家万户的规模经营。③经营一体化。每一条产业链都种养加和产供销一条龙、农工商一体化经营,使外部经营内部化,降低交易成本,提高农业比较效益,让参与一体化经营的农户分享交易利润。④服务社会化。通过一体化经营的组织形式,龙头企业利用其资金、技术、信息和管理优势,对共同体内各个成员单位提供产前、产中和产后的有关服务。3生态农业我国农业产业化的概念起始于山东省潍坊市,20世纪90年初,山东省潍坊市根据国外现代先进的农业产业化生产经验对寿光市的实际农业生产情况作了反复讨论研究,据此于1992年正式提出了“农业产业化”这一概念。农业产业化的定义一般表述为:“农业产业化是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主导产业、产品为重点,优化组合各种生产要素,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建设、系列化加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形成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农工商、农科教一体化经营体系,使农业走上自我发展,自我积累、自我约束、自我调节的良性发展轨道的现代化经营方式和产业组织形式。它的实质上是指对传统农业进行技术改造,推动农业科技进步的过程。这种经营模式从整体上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是加速农业现代化的有效途径。”农业产业化是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方式,通过农业产业化发展来实现农村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农村社会的稳定。关于农业产业化作用,主要包括以下内容:通过农业产业化发展来引导农民走向市场。当前传统的农业种植,农民仅仅依靠小规模生产,分散经营,加上经济实力脆弱,抵御市场风险的压力巨大。而釆取农业产业化经营,把传统的农业生产同集中的市场需求有效联系起來,通过农业专业合作社等中介组织为农户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等服务,这些中介组织或龙头企业,能够在农户和市场中间架起一座桥梁,帮助农户抵挡农业生产中的各种风险,提高经营效益,促使农民走专业化和商品化经营道路。通过农业产业化发展实现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要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就必须要求产品生产实现专业化、规范化和批量化,以此来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优化。相应的,这也会带来就业结构的调整,使在农村的大批农村劳动力会从传统的农业生产中走出来去从事二三产业,进而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通过农业产业化发展來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农业产业化能在农户和市场之间架起一座桥梁,这样就会为农民进入市场创造条件,通过农业产业化经营既可以帮助农户解决农产品的销售难的问题,使农民的初级农产品卖个好价钱,又可以通过多次农业加工企业来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延长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业综合效益,而通过龙头企业实行保护价收购或返还一部分利润等再分配方式,也能给农民带來一些实惠。通过农业产业化发展來吸收更多的农业劳动力就业。农业产业化带來农业一体化生产组织的不断改进,生产、加工、运输、仓储、销售等环节按照农业产业发展的需要逐步得到完善,产业化生产相应带来了生产能力的不断扩大和生产领域的不断扩展,也必将吸纳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从而带动农村劳动力的分流和就地转化。4生态农业观光园目前,对于生态农业观光的概念,学界仍没有统一的定论。在整理相关文献的过程时发现,存在很多类似的名称,如农业观光、观光农业、农业旅游、休闲农业等。虽然概念多种多样,但其归根到底离不开农业与旅游,只是侧重点不一样,其中农业和旅游业所占的比例不同,二者是紧密融合在一起的。对生态农业观光进行阐述之前,本文先对观光农业和农业观光这两个名称进行了梳理。卢云亭、刘军萍等(编著的《观光农业》,被普遍认为是我国较早论述观光农业的著作,从乡村旅游的角度出发,详细阐述了观光农业的概念,其中认为观光农业是乡村旅游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集旅游观光与农业生产于一身的交叉型产业。这部著作对我国观光农业和乡村旅游的发展起了不小的推进作用(刘德谦。郭焕成等(认为,观光农业是依托于农业生产,同时融合了现代旅游业的一种高效农业,同时他们还对观光农业的特征、类型、功能、发展特点、出现的问题等方面作了较为详细的论述。王浩(编著的《农业观光园规划与经营》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狭义和广义两方面对观光农业进行了较为全面的阐述,认为观光农业即是利用当地有利的自然条件而开辟出的,融合了消遣性农事活动场所的一种特殊农业形态。而农业观光与农业旅游的内容相似,程道品、梅虎(认为农业旅游是依托于农业资源以及农村特色并且融合了吃、住、游、乐、购等多功能于一体的一种特殊旅游形式。王小嘉等人(认为农业旅游是一种以农业发展为依托,同时结合了现代旅游业的一种旅游形式。在国外的生态农业出现于19世纪中期,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到现在为止,已经属于成熟阶段。政府部口对生态农业观光不仅在资金上进行投入,而且在政策上也十分重视。成立了由民众企业参与管理的"生态农业协会"等相关民间机构。政府还会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来规范生态观光农业的旅游市场,不仅保障了消费者的权益,也给经营者带来了利益。国外一些国家较早的工业发展,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人们较早的具有了更高的消费能力,使得生态旅游成为了一种较为普遍的旅游方式。随之而来的是对环境的破坏,城市化进程快,使得居民更向往着乡村田园生活。人们利用节假日外出,置身于大自然,体验农业乐趣。由于我国正处在由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进步的经济发展进程中,人们生活水平虽然大幅度提高,但并没有完全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谁费能力有发展的空间。综上所述,观光农业就是一种业态形式,落脚点在农业上,正如生态农业一样,都是现代农业的一种类型,只是观光农业还融合了旅游的功能;而农业观光是一种旅游形式,正如乡村旅游、生态旅游一样,与前面提到的农业旅游的内容相似。观光农业为农业观光园带来了独具特色的农业自然资源与文化资源景观,是农业观光园发展的根本。生态农业观光园是幵发农业观光的一种综合模式,是农业观光发展的一种载体(王浩和李晓颖)。5农业产业与其他产业融合根据国内外的大量研究和实践经验看,产业融合是由于技术进步和制度创新,发生在产业边界和交叉处的产业业态、模式以及产品特征出现了变化,导致产业边界模糊化和产业界限重构。产业融合有不同的分类方式,从市场角度分析,有供给方面(技术融合)和需求方面(产品融合)的融合;从融合程度分析,有完全融合、部分融合,也有虚假融合;从融合方向分析,有横向融合、纵向融合,也有混合性融合;从融合形势分析,有高新技术产业渗透融合、产业间延伸融合、产业内部重组融合等。就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而言,产业融合指的就是以农业为基本依托,以新型经营主体为引领,以利益联结为纽带,通过产业联动、要素集聚、技术渗透、体制创新等方式,将资本、技术以及资源要素进行跨界集约化配置,使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和销售、餐饮、休闲以及其他服务业有机地整合在一起,使得农村第一二三产业之间紧密相连、协同发展,最终实现了农业产业链延伸、产业范围扩展和农民增收。在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中,农业是产业融合发展的基本前提,产业联动、要素集聚、技术渗透、体制创新是基本实现途径和手段,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以及进入农业的工商资本等是产业融合发展所依赖的新型经营主体,延伸农业产业链、扩展产业范围、增加农民收入是产业融合的目的。与农业产业化相比,产业融合发展是农业产业化的高级形态和升级版,其业态创新更加活跃,产业边界更加模糊,利益联结程度更加紧密,经营主体更加多元,功能更加多样,内涵更加丰富多彩。很显然,以农业为基本依托,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有利于农民分享三次产业“融合”中带来的红利,有利于吸引现代要素改造传统农业实现农业现代化,有利于拓展农业功能培育农村新的增长点,有利于强化农业农村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促进新农村建设。进入21世纪后,随着我国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快速推进,农业农村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信息化技术快速应用,全国各地开始出现了农业与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倾向。例如,在城镇郊区发展观光农业、休闲农业、都市农业等;在发达地区发展信息农业、设施农业、工厂化农业;在农产品主产区,发展高端增值农业,建立农产品加工基地,设立农产品直销地等。概括起来,目前我国各地农业与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有四种形式。一是农业内部产业重组型融合,比如种植与养殖业相结合。这种融合是一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以农业优势资源为依托,将种植业、养殖业的某些环节甚至整个环节联接在一起,形成农业内部紧密协作、循环利用、一体化发展的经营方式。二是农业产业链延伸型融合。即一些涉农经营组织,以农业为中心向前向后延伸,将种子、农药、肥料供应与农业生产连接起来,或将农产品加工、销售与农产品生产连接起来,或者组建农业产供销一条龙。三是农业与其他产业交叉型融合,比如农业与文化、观光旅游业的融合。这里,农业与生态、文化、旅游等元素结合起来,大大拓展了农业原来的功能,使农业从过去只卖产品转化到还卖风景、观赏,卖感受、参与,卖绿色、健康。由此,农业产生了意想不到的价值提升。在新形势下,原有体制和政策已经难以满足农村产业深度融合发展的需要,必须要有新的体制和政策安排。一是必须深化农村管理体制改革,提高对农业实施一体化管理服务水平。参考文献[1]郭焕成,刘军萍,王云才.观光农业发展研究[J].经济地理,2000,20(2);1-7.[2]李炯华,杨兆萍.城郊观光农业生态旅游发展研究新疆独山子观光农业园区位例[J].2005,12(4):247—249.[3]閒罗清.中国生态旅游发展前景分析[J].消费导刊,2008.[4]卞有生,金冬霞,邵迎巧.国内外生态农业对比理论与实践[M],第一版.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0.[5]史亚军,邓蓉,黄映择.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研究[M].第一版.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6]骆静珊.都市生态农业与乡村生态旅游的协调发展[J].邑明大学学报(综台版)2005,(2A);6 ̄11.[7]蒙奪,周鸿.乡材生态旅游理论与实践[的.第一版.北京市联华印刷厂,[8]2007.閒严贤春生态农业旅游[M],第一版中国农业出版化2004.[9]付博杰,陈利顶,马克明等.景观生态学原理及应用[M].第二版.科学出版社,2011.[10]任淑蓉.农业经济管理学抽].第一版.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11]二十一世纪议程[时.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1992.[切中国二十一世纪议程巧].国务院第十六次常务会化1994.[12]《农业大辞典》,中国农业出版社[13]张芳,王思明.中国农业科技史[M],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2001.9[14]邹德秀.中国农业文化[M],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1992.2[15]魏德功.现代农业的基本内涵与现代农业园区建设[J].改革与战略,2005,10:12-16[16]方志权.中外都市农业比较之研究[J].世界经济研究,2000/1[17]孙丽华.新农村建设中的农业产业化和农民组织化研究—以河北省典型案例分析为例[D].北京:中国农业大学,2006[18]中共中央国务院,农业科技发展纲要(20),2001-2010[19]王如松,蒋菊生.从生态农业到生态产业—论中国农业的生态转型[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01,3(5):7-12[20]Allenby,B.R.IndustrialEcology:PolicyFrameworkandimplementation.PrenticeHall,NewJeraey,1999[21]D.AndrewAustin,MindyR.Levit.MandatorySpendingSince1962.CongressionalResearchServiceReportforCongress.2012(March23):RL33074.[22]DiercksR.AlternativenimLandbau:EinekritischeGesamtbilanz.Stuttgart:Ulmer,1986:280-291.[23]FoodandAgricultureOrganisationoftheUnitedNations(FAO).Organicagriculture,environmentandfoodsecurity.EnvironmentandNaturalResources,2002:6-48.[24]FoodandAgricultureOrganisationoftheUnitedNations(FAO)/InternationalTrade[25]Centre(ITC)/TechnicalCentreforAgriculturalandRuralCo-operation(CTA).Worldmarketsfororganicfruitandvegetables.2001,Rome,28-50.[26]FosterC,LampkinN.Organicandin-conversionlandarea,holdings,livestockandcropproductioninEurope.CommissionoftheEuropeanCommunities,AgricultureandFisheries(FAIR),2000:2-16.[27]HerrmannG,PlakolmG.OekologischerLandbau,GrundwissenfuerdiePraxis.Wien,VerlagsunionAgrar.,1991:27-32.[28]KahntG.BiologischerPflanzenbau:MoeglichkeitenundGrenzenbiologischerAnbausysteme.Stuttgart:Ulmer,1986:19-36.[29]LinXJ.Thesevendevelopmenttendenciesoftheworld’sorganicagriculture.WorldAgriculture,2003,293(3):17-21.(inChinese)[30]PETERK,SIGRIDSDANIELWF.SimulatingthediffusionoforganicfamingpracticesintwonewEUmemberstates[J].EcologicalEconomics,2009,68:258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