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悦读系列:发现六_第1页
主题悦读系列:发现六_第2页
主题悦读系列:发现六_第3页
主题悦读系列:发现六_第4页
主题悦读系列:发现六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私立一中高中A班专用资料:发现主题悦读系列:发现六“奥卡姆剃刀”为什么有用?罗振宇1、我们经常讲奥卡姆剃刀原理,就是“如无必要,勿增实体”。那为啥不能增实体呢?有人是从成本的角度说的,能用简单的办法,就别用复杂的办法,因为贵嘛。有人是从审美的角度说的,因为简洁的就是美的嘛。2、但是卓克老师是从时间和进化论的角度来解释的:如果在没有必要的情况下增加了事情的复杂性,那迟早这些复杂的东西会被进化剪刀减掉,增了也白增,迟早要消失。3、比如,一头老虎突然身上长出了一挺机关枪,那这头老虎当然能赢,但是在时间长河里没有用,它普及不开,也遗传不了。这头老虎死了,这个优势也就没了。奥卡姆剃刀会剃掉它。4、

所以你看,赢得竞争的,往往不是巨大优势的短期爆发,而是微小优势的长期积累啊。什么是最好的时间管理?罗振宇1、最近我看到一个观点,说时间管理这个事,一般方法的入手点,可能都错了。为啥?因为都是想站在自己和时间的外面,规范对时间的使用。这管理得越狠,就越是分秒必争,那样就会让自己的生活越绷越紧,最后谁都受不了。2、那真正的时间管理的秘诀是什么呢?其实秘诀就是四个字。头两个字是“沉浸”。沉浸在自己做的事里面。你可能会说,不对啊,我就是沉浸在刷手机、打游戏里面,所以才浪费时间,才需要时间管理嘛。3、对,光有沉浸两个字不不够,还得有两个字,“尊重”。沉浸在你尊重的事儿里面。比如读书、健身、向佩服的人请教。4、只要你能说服自己沉浸在这些你自己尊重的事情里面,那不必给时间打什么格格,做什么约束,你实际上也是最大程度地利用好了时间,这本身就已经是最好的时间管理。《人类简史》最经典的几句话1、一切苦难并非来自噩运、社会不公或是神祇的任性,而是出于每个人自己心中的思想模式。(感悟:心美万象皆美)2、金钱是有史以来最普遍也是最有效的互信系统。(感悟:成本最低)3、历史在人类创造神的时候开始,在人类成为神的时候终结。(感悟:历史就是人类由人走向神的一部成长史)4、不论是科学还是帝国,它们能够迅速崛起,背后都还潜藏着一股特别重要的力量:资本主义。(感悟:金钱的力量无远弗届、无孔不入、无微不至)5、快乐既不是主观感受到愉悦,也不是主观觉得生命有意义,反而是在于放下追求主观感受这件事。(感悟:当你沉浸于你所尊重的事物时,快乐就产生了)6、没钱,就没有信任。(感悟:话有点绝对,但直指人心,直指社会运行的本质)得体的世故,胜过无礼的耿直鬼谷子曰:“劳谦虚己,则附之者众;骄慢倨傲,则去之者多。”人人都愿意跟有分寸的人交往、共事。为人处世最惹人厌烦的,就是不懂分寸。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人们习惯了把无礼当作耿直。言语上不注意,金钱上不算清,行动上不庄重。天长日久,难免暗生矛盾。1虚伪的反面,不是耿直,而是真诚荀子曰:“言而当,知也;默而当,亦知也。”一个真诚的人,嘴上有尺,心如明镜。明白什么当说,什么不当说。有些的人觉得,自己说话直,就等同于不虚伪。事实上,虚伪的反义词不是耿直,而是真诚。一个人说话好听或难听,与他心地好坏并没有直接联系。口无遮拦给人造成伤害是必然的,说话得体却未见得就包藏祸心。一个对你怀有恶意的人,可能会通过一些恭维的话掩饰自己,但也可能会用咄咄逼人的语言直接刺伤你。就好比,小偷小摸虽然令人不齿,光天化日下抢劫却是更严重的罪行。这当中的分寸很难把握:友善的分寸把握不好,被误以为谄媚;谦虚的分寸不把握好,被当作是虚伪;智慧的分寸不把握好,就被当作心机;直爽的分寸把握不好,就变成了刻薄。无论是亲情、友情还是爱情,人与人相处的过程中,把握好分寸是很重要的。关系再近,也要保持最基本的礼仪。有这么一类人,因为与别人关系好,就肆无忌惮地拿别人开玩笑。如果别人因此不高兴了,他们还不以为然“我这人说话直,你别介意啊。”这样的人,不是耿直,而是自私。“说话直”就是他们手中的一块挡箭牌。只顾自己嘴上痛快,丝毫不考虑别人的心情。2因为慈悲,所以包容语言的魅力在于美,不在于多。说话说的得当,是明理和智慧的表现。俗话说:看破不说破,朋友有得做。看破只需要小聪明,不说破则需要大智慧。真正有智慧的人,讲话绝不会让人感到难堪。他们能够看到别人背后的无奈和心酸,进而体谅别人的不容易。因为懂得,所以慈悲。因为慈悲,所以包容。佛曰:不可说。道家讲:三缄其口。孔子曰:讷于言而敏于行。智者先思而后言,愚者先言而后思。当你忍不住要高谈阔论,大谈一番“真心话”时,请先停下来缓一缓,想想自己将要出口的话,会给别人造成什么样的影响?说出去的话,就好比泼出去的水。别等到覆水难收,才追悔莫及。从今天起,做个心怀慈悲,使人如沐春风的人。真正的善良,是给人留点体面前几天打开手机,被一个视频感动到了。酒店老板,无意间推开包间的门,却发现服务员围在一起,正在吃桌上客人留下的剩菜。员工们看到老板突然进来,纷纷停下筷子,脸上满是尴尬。这时候,老板突然跑去自己拿了一双筷子,招呼着他们开始一起吃。看完后,我不禁为这个老板的智慧所打动。小小的一个动作,既巧妙化解了尴尬,又给员工留足了体面。有人赞老板的高情商,可我觉得高情商背后往往都是真善良。1善良是一种天性,也是一种能力还记得去年刷屏的那则短片吗?一个瘦弱的小男孩,为了不让同学发现自己家庭的窘迫,每天带着空饭盒去学校。每次下课后,他都是第一个走出教室,表面上是去洗手间,实际上是想去喝口凉水充饥。像往常一样,他一下课去了卫生间。饥肠辘辘的他,肚子里发出响声,只好打开水龙头狠狠地咽了几口凉水。回到教室,看着同学们开心地吃着便当,他脸上写满了失落。肚子里发出饥饿的抗议,小男孩叹了一口气。正当他盯着饭盒入神的时候,却发现了些“异样”。他好奇地打开后才发现,空空的饭盒里已经装满了食物。此时,周围的小朋友有的对他投来了善意的微笑,有的仿佛什么都没发生,继续津津有味地吃饭。原来,善良的同学们发现了小男孩空饭盒的秘密。趁男孩去卫生间的空档,他们商量好各自从自己的便当中,拿出一部分放到了小男孩的空饭盒中。有人贡献了三明治,有人贡献了水果,有人贡献了胡萝卜……空空的饭盒被塞得满满当当。等男孩回来后,他们又特别默契地回到了各自座位上,为了不让小男孩尴尬,没有人戳破这个真相。无声的举动,却是最暖心的关怀,看完后,觉得特别治愈。正如片尾的字幕:帮助别人,方法永远比你想象得简单。小孩子们用自己的天真善良,维护了小男孩脆弱的自尊心,既帮助他解决了困难,又给他留足了体面。善良是一种天性,也是一种能力。有句话说得好:真正的善良,是行善而不扯起善良的旗帜;是积德不需人见,善意匡如清流;是风光霁月,暗室不欺。2善欲人见,并非真善作家瓦雷里说,世上没有什么比善意更为伤人。善良需要方法,有时候不加遮掩的善良也会“灼伤”别人。有一张摄影作品《牵手》,曾引发广泛争议。两个小女孩站在一块写有“手拉手助学”的黑板前,受捐助的小女孩低着头看着地面,捐赠的小女孩则抬着头往上看。两人虽然牵着手,但是左侧的小女孩只是勉强伸出了一只手指。在摄影师的镜头下,左侧那个受捐助的小女孩脸上,写满了难堪。孟子曰: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然而,真正的善良是从心底把自己和受助者安置在同一高度,而不是站在更高的位置,对受捐助者进行“施舍式救助”。看过这样一则新闻报道,一位企业家向孤儿院进行了捐款。但是在捐赠现场,他请来了电视台的人进行跟踪报道。面对主持人的连番追问和大大的摄影机,孩子们眼神躲闪,低着头,像犯了错的罪人。这时,企业家不仅没有停止摄像,反而让孩子们亮出手中的捐赠品,对着摄影机微笑留念。孩子们无奈,只好陪着苦笑。主动向孤儿院捐款是件善事,但是以牺牲受赠人的尊严,来获得自己的满足的行为,只能算伪善。古人云“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施舍的善良,让人陷入难堪,即便是饿死,人也不会吃嗟来之食。善意不仅仅是施予,更是尊重。真正的善良,是在帮助别人的同时,给他人留足体面和自尊。3善而不居,能得心安我们都知道王宝强出身草根,在演艺圈摸爬滚打了很多年,被称为娱乐圈的“拼命三郎”。在大火之前,他一直在剧组“跑龙套”。他在接受采访的时候,和大家分享了自己的一则“黑料”。那时,他刚刚因几部戏崭露头角,还算是娱乐圈的小透明。一次,他参加一个电影节的颁奖典礼,在洗手间排队的时候,颁奖晚会嘉宾刘德华也走了进来,并且排在王宝强身后。在荧幕上留下太多经典角色的刘德华,一直是王宝强的偶像。见到偶像的他有些紧张,立即跑到刘德华身后,示意让刘德华先用洗手间。虽然刘德华一直推辞,但因盛情难却,最后还是接受了王宝强的好意。王宝强说,因为自己打小在农村长大,没有用过感应水龙头,所以洗手时特别尴尬,水龙头怎么按都不出水。当时刘德华已经洗完手准备离开了,看到这一幕之后,他没有多问,而是直接走过来,将王宝强的双手托到了水龙头下,帮他解围。就这样一个简单的动作,让王宝强感恩至今,而刘德华却再没向别人提起。不戳破他人的难堪,不炫耀自己的功德,真正的善良,让别人舒服,也让自己舒服。其实,在我们身边,所谓的善事,倒不是那些惊天动地的大事,反而是这些细节中的小事。所谓的善良,也不一定是两肋插刀、生死相托的给予,而是在合适的时候,用聪明的办法,给他一些帮助。4积德无需人见,行善自有天知记得上学的时候,学过杨绛先生的一篇课文《老王》。老王是个三轮车夫,有个哥哥,死了,有两个侄儿,“没出息”,和一辆破旧的三轮车相依为命,此外就没什么亲人。在相处的过程中,杨绛夫妇却发现他身上老实厚道的品质。所以,一直暗暗接济他。因为一只眼睛看不见,很多乘客都不愿意坐他的车,怕他看不清,撞了什么。为了帮他维持日常收入,杨绛夫妇却每天都照顾他的生意。为了让他多挣点钱,他们主动招揽老王帮他们送冰。这种润物细无声的善意,也赢得了老王的友谊。以至于老王在去世前两天,已经病得说不出话来了,还拖着病恹恹的身体,带了上好的香油和“多得数不清的鸡蛋”去拜访杨绛夫妇。“善行无辙迹”,真正做善事、行止高洁的人,做好事的时候,完全不着痕迹。如春风拂面、暖阳在身,虽不见风过,但沁人心脾,虽阳光不刺眼,但足够温暖。积德无需人见,行善自有天知。你的善良,就是你最好的福报。古话说:人为善,福虽未至,祸已远离,行善之人,如春园之草,不见其长,日有所增。万千世界,无惊无奇,所见必有因果,所遇必有渊源。看到别人陷入窘境,拉他一把,为他留一份薄面,为大家留一份体面,何尝不是人生修为。主题悦读系列:发现七比勤奋更能决定人生的,是成长型思维成长型思维vs固定型思维思维模式是人的底层代码,它就像多米诺骨牌的第一张,推倒了会发生一连串的连锁反应。一种思维模式会衍生一大批的想法和行为,这些想法和行为把我们变成截然不同的人。斯坦福大学著名心理学教授卡罗尔·德韦克,把人的思维分为两种:固定型思维和成长型思维。两者思维模式最根本的区别是什么呢?一言以蔽之,成长型思维者,认为万事万物通过自己的参与都可以改变;因此,心智也在不断迭代强化,从而造就非凡人生。而固定型思维者,习惯把思维局限在一个狭窄的范围,不愿意去做那些与自身能力有差距的事。1固定型思维的人,习惯于给自己设限固定型思维的人,最大的一个问题就是惧怕挑战,总为自我设限。有人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取出一个玻璃杯,然后在里面放进一只跳蚤,跳蚤马上就轻易地跳了出来。接下来,实验者再次把这只跳蚤放进玻璃杯里,不过,这次是立即同时在杯子上加了一个盖子,嘣的一声,跳蚤重重地撞在盖子上。在一次又一次碰壁之后,跳蚤开始变得聪明起来了,它开始根据盖子的高度来调整自己跳的高度。又过了一阵子以后,实验者发现这只跳蚤再也没有撞到过盖子,而只是在盖子下面自由地跳动。一天后,实验者把盖子轻轻拿掉了,可是跳蚤还是在原来的这个高度继续蹦跳。一周以后,这只可怜的跳蚤还是在这个玻璃杯里的那个高度不停地跳着,它已经无法跳出这个玻璃杯了。难道跳蚤真的不能跳出这个杯子吗?绝对不是。只是它的心里已经默认了这个杯子的高度是自己无法逾越的。固定型思维的人,不是不敢去追求成功,也不是追求不到成功,而是因为他们的心里也默认了一个“高度”。这个高度常常暗示自己的潜意识:这太难了,我根本就没有办法做到。“心理高度”是很多人无法取得成就的根本原因之一,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跳蚤人生”。2成长型思维的人,总是抱着试一试的心理成长型思维者,认为万事万物通过自己的参与都可以改变;心智也在不断迭代强化,从而造就非凡人生。他们不畏挑战,总是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当年,林语堂与美国著名作家赛珍珠,身份悬殊,八竿子打不着。当得知赛珍珠来中国时,林语堂便夹着手稿,深夜蹲守在赛珍珠酒店大堂。他的心语是:闲着也是闲着,管他的,试试呗。结果,在赛珍珠的帮助下,林语堂一炮走红。所以,人生怕的不是失败,而是连尝试一下的勇气都没有。“闲着也是闲着,管他的,试试呗!”是我们要保持的一种状态。3固定型思维的人,总是把失败的原因归于外界以网球运动员约翰·麦肯罗为例,他本来是一名天赋卓越的球手,甚至不需要太大的训练量就能战胜各路对手。巅峰时期,连续四年排名第一。但辉煌也只是昙花一现,之后是一路下滑,为什么?根本原因是固定型思维使然。因为他总是有无数个失败的借口:不是说场地不好,就是说小报八卦讽刺了他,或者是组委会提供的食物有问题。最痛的一次惨败,是1984年的法网公开赛。他在2:0的优势下,最终痛失好局。结果,他还是找到了“罪魁祸首”,一名摄影师摘掉了耳机,总是有噪音传过来用两个汉字形容麦肯罗,那就是“矫情”。但是,他的矫情还有天赋当资本。而现实中,多少人的矫情都毫无支撑。正如周国平所说:“多数人的矫情,根本原因在于它是平庸,却要冒充独特,因而是不老实的平庸。”不愿接受自己的平庸,把失败的锅甩给外界,还安慰自己要坐等风起,可多少人,一坐就是一辈子。所以,对于普通人来讲,固定型思维的害处也正在于此。4成长型思维的人,总是笑对挫折具有成长型思维的人,往往含笑和挫折过招,将磕绊视为铺垫,倒逼自己成长。他们会把失败当成一个新的起点,一个提高的契机,所以他们失败后,会更加努力,会想出各种各样的策略来发展自己的能力,从失败中学习,把失败转变为自己的财富。成长思维的人更自信,追求目标失败了也好,身上有明显的不足和缺点也好,他们都不以之为耻。既然能力是可以习得的,失败会自动替换为暂时失败,不足会自动解读为暂时不足。真正的自信来自于以你的思维模式,你已经做好了成长的准备,在挫折中汲取养分,并且永无止境的成长。5凡事换个说法,换个思维其实,成长型思维是可以被后天培养的。下次面对生活中的问题,或者我们可以这样说:关于“放弃”我放弃了→我得试试我学过的(别的)方法关于“困难”这太难了→我可能需要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才能搞定)。关于“足够”已经挺好的了→这真的是我的最好成绩吗?关于“完美”我不能做得更好了→我还能做得更好,我要继续试试!关于“否定”

我阅读不太好→我要训练我的阅读能力。关于“能力”我不擅长这个→我正在提高人生在世,工作上或生活上,大大小小的困难无法避免。有的也许可以轻易打倒,有的则令人望而生畏。而选择负面消极的说话方式,还是正面积极的语言,也会形成不同的思维习惯,从而造就不同的人生。看似“笨拙”,实则精妙无比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样的经历?在日常生活中遇见一些貌似很蠢很不方便的设计,直到有一天偶然间明白设计师的用心之后,让你豁然开朗,然后大呼过瘾。这期就给大家盘点一下,生活中那些看似“笨拙”实则精妙无比的设计!1自动取票机的倾斜感应区我们经常乘坐火车、高铁就会发现,火车站的自动取票机放身份证的地方是倾斜的。不用手扶住身份证会滑下去,不能顺利读卡。这样的设计看似有些不方便,其实不然。试想一下若是平整的放卡地方,一个赶火车的人着急忙慌换了票,一看表要晚点了急急忙忙走了,结果身份证落下了。这样倾斜的设计让人必须手扶着身份证才行,看似麻烦实则避免了很多人马虎大意丢掉身份证。2自动扶梯的扶手差速

大家平常逛商场、出入地铁站都会乘坐手扶梯,其实细心一点的朋友可能就会发现,扶手的履带比踏板要快一点。本来放在履带上跟身体平行的手,慢慢地会移动到身体前面的位置。我刚开始也觉得很奇怪,难道是装电梯的师傅没设置好?后来偶然间在知乎上看到了答案才恍然大悟。原来自动扶梯的国家标准就是规定扶手带比梯级要快(0~+2%)。这样的要求也是为了防止乘客在手握扶手时,因为扶手带的速度比踏板速度慢了,而造成人体后仰发生意外情况。因为人的身体结构所限,小臂从身后往前移动会不太灵活。3烦人的蛇形护栏不管是购票还是入场,每当遇到排队的人数较多的时候,都会推出一排排的蛇形护栏。人人都要绕路,所以很多人都对这个设计很反感。其实这个让人觉得不爽的东西,是真的避免了很多麻烦。试想一下,如果没有这个蛇形护栏,是不是可能会有很多踩踏事件和插队的争吵的事件发生?4高速路上无聊的弯道

经常开车出门的老司机可能会发现,高速上经常会有一些莫名其妙的弯道,明明一马平川的大平原还要人为设置出几个弯道来。很多人不明白为什么要这样,既浪费资源又给行车造成不必要的麻烦。其实这还真是故意设计出来的,在平直道路上行驶久了,驾驶员缺乏感官刺激容易精神疲劳、昏昏欲睡,速度感和快速反应能力会大大减弱,而且看到直道还会诱发飙车欲望。而故意设置弯道的作用就是逼你注意力集中、大脑清醒、反应敏捷和车辆限速,从而减少车祸的发生。5为盘式蚊香正名相信很多人都为这个东西伤过脑筋。每次拆蚊香的时候都恨不得骂一顿设计师,让他长长脑子。这次就要为设计师伸冤了,其实这难拆的背后隐藏着诸多好处呢。首先是不易碰碎,因其圆形外廓,不易碎掉,易于运输。若做成一根长长的,又不易包装及收藏,又易折断。其次卷起来的蚊香也更加节省空间,在满足长度的同时又不需要过多的存储空间。而且比起其他种类的蚊香,盘式蚊香可以把燃烧的范围控制在小小的圆周之内,增强了安全性。6汽车保险杠居然是塑料

不知道开车的朋友有没有注意到一个奇怪的事情?汽车的保险杠居然都是塑料的。第一次注意到这个问题时脑子都转不过来,为什么是塑料的?难道不应该是越坚固越好吗?肯定是汽车厂商偷工减料!其实啊,还真错怪汽车厂商了。很多年前轿车前后保险杠还真是钢板冲压的,后来却有了现在这种更好的替代方案——塑料保险杠。道理很简单,塑料比金属更具有弹性,能更好地吸收撞击力,塑料的保险杠其实大大降低了行人遇到低速事故时出意外的概率。7塑料凳子上的圆洞下面这个也是困扰我们很久的一个问题,我们常坐的这种塑料凳子上总是会有个圆洞,相信很多人和我一样都好奇过这个小洞是干嘛的?其实,这个圆洞是用来防止空气隔绝的。因为几个这样的凳子摞起来,会形成密闭空间,哪怕是大力士也很难分开。而且小洞还有讲究,最好是圆的,因为如果是尖角的孔受力容易裂开。8汽水瓶口螺旋有缺口这是逛知乎发现的一个网友问题,喝碳酸饮料的瓶口螺旋处有缺口,为此我还专门去买了两瓶饮料作对比。可乐、雪碧的瓶子瓶口螺旋处都有这样的缺口,螺旋并不是连着的,瓶盖上对应位置也有缺口,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设计呢?缺口的价值又是什么呢?其实是因为碳酸饮料内注入了定量的二氧化碳,这些缺口有一个作用,就是在开盖的过程中,让瓶内的气体通过这个缺口很快地泄露出来,否则到了拧开的最后一瞬间,残留的气体压力会把瓶盖像炮弹一样发射出去。9很难开的药瓶有些药瓶的盖子需要向下用力压住才能拧开,不知道的人第一次都不太容易成功开瓶。为什么要多此一举设计一个这样复杂的开瓶方式呢?这个看似反直觉、不方便的设计,其实主要目的在于防止儿童误食药物。一般人见到瓶盖拧不开,一般都会试着反方向开,或者试着向上提,但很少会想到要向下按的。儿童看不懂上面的文字说明,因此出于好奇打开瓶子吃药丸的概率就会大大减少,从而实现了安全存放药物的目的。10卫生间隔板的空隙

大家去过公共卫生间都知道,卫生间隔板下面有一截比较高的空隙,那么大家有没有想过为什么会留这个空隙呢?其实原因有三个:一是为了防止突发状况发生后无法被发现;二是为了防止积水,方便清洁人员打扫;三是为了方便相互帮忙递一下纸巾。11牙签屁股的刻槽大家经常看到的牙签一头尖,一头平的还刻着几个槽。有没有想到过,平的那头为什么要费功夫雕刻几个割槽?既费加工时间,又很容易掰断,好像是画蛇添足一样的设计。其实这是为了让我们把牙签屁股掰断当做牙签架来用,因为这样牙签前端就不会造成污染,还可以反复利用。12烦人的减速带

还有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对,就是我们的减速带。平常开车是不是很讨厌它?对啊,它就是用来让大家讨厌的。车速太快很容易发生危险,百般提醒不见得有用,减速带的存在避免了很多交通事故的发生。13表针是弯的

为什么有一些表的指针是弯的?这个问题让我们百思不得其解。后来才了解到其实这是表厂故意的,目的是让表针末端和刻度距离更近,减少不同角度读取表针数据而产生的视觉误差。特别是在体育用、测试用的专业计时码表上,这一点非常的明显。14公厕里的信号屏蔽

在很多公共厕所,我们会发现信号都特别差,这导致上厕所想刷会儿手机的人都抱怨这个设计不好。但当你在厕所外面排队时,你就会感谢这个设计了,因为它能大大减少你的排队时间。我们的生活中其实处处都蕴藏着设计,有很多设计看起来很蠢,其实贴心无比,分分钟让人怀疑人生。主题悦读系列:发现八垃圾快乐,正在榨干4亿年轻人!今天,你刷手机了吗?你当然刷了,不然你也不会看到这个问题。今年nielsen发布的《2019新线消费市场人群洞察报告》中,将经济发展趋势良好,居民消费水平高速提升的城市,称为新的消费前线城市,这其中涵盖人群,达到了6.4亿。其中超过7成,4.48亿人使用短视频。以某短视频app为例,用户日均使用时长超过一小时,次数为8.4次。如今,无论是地铁、公交、商场还是餐厅,总能看到人低头盯着一部手机哈哈傻乐。屏幕,不止成为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甚至变成长在我们身上的一个器官。线上耗尽所有能量,屏幕分走所剩无几的剩余时间。生活,正逐步淹没网络里。01拒绝线上互动正在变得艰难同时,《纽约时报》的记者也发现了一个新趋势:人与人的接触正成为一种奢侈品,充斥着社会的屏幕正逐渐从富人的生活中消失。富人们正变得越来越害怕屏幕。相比起玩电子游戏,他们更愿意让自己的孩子玩积木;相比起繁杂的线上课程,他们更愿意请一位老师与自己的孩子面对面交流。也正是基于此,无科技的私立学校在美国越发蓬勃发展起来。奢侈品研究公司(LuxuryInstitue)的研究显示,收入较高人群在休闲娱乐和餐饮等存在更多人工因素项目中的支出,将超过他们对商品的支出。这被他们当作富人对屏幕泛滥现象的直接回应。一切简直要颠倒过来。仅在几十年前,拥有一台个人电脑,或者一个可随身携带的科技产品,被视为财富和权力的象征。甚至一台BB机(传呼机)都可以是一个信号——它表明你是一个重要的、忙碌的人。然而现在恰好相反,如果你真的十分有能力,你可能不必时时刻刻盯在屏幕前。普通人并非没有尝试过戒断,但大多无处可逃。工作上开会,要建群;老同学聚餐,还是得用到微信——当然你也可以用QQ,或者微博,甚至可以是支付宝。总之无论如何,你都会使用到一个平台。手机一定意义上促成了人类的联系/《Smartphones:TheDarkSide》这是现代社会所有人共同的生活方式。因此,“不打开手机,不打电话,不回邮件,不上社交网络地生活一天”,简直成为了现代社会中身份的象征。富人更多的资源和资本,致使他们可以选择不把自己的数据和注意力作为产品“出售”。而大多数人,就没有那么幸运了。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的一项涵盖了1.1万名儿童的研究显示,每天看屏幕超过两个小时的儿童,在思维和语言测试中获得的得分较低。更令人不安的是,部分长时间看屏幕的孩子的大脑甚至出现了变化。他们的大脑皮层过早地变薄了。屏幕占据了我们的生活。更恐怖的在于,大多数人根本根本没有想要逃离的欲望。作为一种奢侈品,“人与人的接触”和爱马仕铂金包并不一样,并不是每个人都想要它。社会中“患上社交恐惧症”的人越来越多,我们向屏幕里那个更加熟悉的世界逃亡。02电子、屏幕,“生活”正在被逐步瓦解《纽约时报》中文网3月28号发布的文章里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旧金山一位68岁的老年男子比尔·朗格卢瓦,他最近有了一个新的好友。她是一只生活在平板电脑上的猫。她能够和朗格卢瓦聊天,为他播放歌曲,展示照片,甚至监督他碳酸饮料的摄入量。朗格卢瓦是如此地在意这只猫,以至于说:“她让我的生活重获新生”。朗格卢瓦知道这只猫不过是个蒙人的把戏——她不过由一些工作人员操作的程序组成。她几乎从不移动,声音更是如电话拨号声一般刺耳。但他依旧觉得这样一个始终如一的声音,让自己重拾了信念。“我找到了那么可靠、体贴的东西,让我进入了自己的灵魂深处,让我记起老天是多么关心我。”朗格卢瓦这么说。许多人会觉得他很可笑,但实际上我们与他的区别其实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大。我们同样是从一块又一块的屏幕中汲取“生活的养分”。刷X手、刷X音、刷微博;我们玩完王者,又马上奔赴“吃鸡”的战场。我们看电影,看电视剧,津津有味地咂摸虚构的角色与剧情。我们会因为100个赞觉得自己是世界中心,也会因为0条评论,感觉自己被宇宙给抛弃。在意反馈,沉迷于此,然后上瘾。这些本不存在的光怪陆离的影像给予我们高度的刺激,像咒语一样把人圈住。时间就在一条又一条拨扫着的指尖底下流逝,而我们本该理智的头脑也逐渐麻木,丧失了主动思考的能力。这种基于屏幕的快乐的危害显而易见。夸张的音乐和色彩斑斓的画面不断提高大脑获得快乐的阈值,使人没法忍受真正的愉悦所必须经历的长时间的付出。这种快乐就像毒品一样让人上瘾。我们沉溺在屏幕中,美妙的气味让人飘飘欲仙,懒得进步,不再思考,忘了生活。在屏幕熄灭后,对着桌旁又堆起一叠的工作毫无动力,只感到空虚。我们失去了“自己”的生活。03让你沉浸于此的快乐,也可能是“早有预谋”可事情或许还要更糟。前一两年有种说法在网络上十分流行。它说,诸如明星、游戏等等大量生产的娱乐产品,实际上是一种阴谋。背后的操纵者让人们沉溺于此,进而获取巨大的收益。你的时间和注意力,最终都成为金钱跑入别人的口袋。手机应用的发明者,对其负面影响心知肚明。你参与别人获利,看起来不可思议,但事实确实如此。传播学者提出过一种理论——数字劳工。它的意思是,互联网时代媒介的每一个用户,实际上都是这个企业的免费工人。这简直就是一个恐怖片,但好像又确实是某种层面的现实。在放学或者下班后,流连于一个又一个线上的平台;在这个沙雕段子下留下评论,又在另一个配有劲爆节奏的视频里“双击老铁666”;在微博里偷窥明星八卦,在知乎里战队骂架,在朋友圈里秀出自己一天的生活……不知不觉的,本属于我们自己生活里真实的时间被不断蚕食侵吞,转换成了网络上一条又一条虚假的数据,变成可视的收益。这本只停留在上班时间里的被迫,现在进一步扩散至了我们的闲暇时间,并且穿上了一层漂亮的衣服。一切的发明者,却在一边生产,一边让自己的家人逃离。《楚门的世界》中描述了一个荒诞的景象。在这里,一个人的真实生活,被虚假的人、虚假的事制造出来,而后又打包成一个娱乐产品出售。可这正是我们今天的生活。经纪团队在包装明星,我们每一个人也在有意识地打造自己。我们在社交平台上苦心经营着自己的形象,时常为一条简短的文案思考半天。我们的语言与想法渐渐蜕化成一些简单的身份标签——我们不再在意它真正蕴含的意义,只在乎它给别人带去的是怎样的印象。这正是最让人害怕的情况——我们不仅生活在屏幕的虚假世界里,不以为然地乐在其中,甚至还为虎作伥,生产出更多虚假的内容。电影有一个颇为讽刺的结局。作为主角的楚门,在与风浪搏斗之后,找到了摄影棚的大门。他转身对着还在跟拍他的镜头说:“假如以后再也见不到你,祝你有一个美好的下午,美好的黄昏和美好的夜晚!”说完他深深地鞠了一躬,然后转身,离开了阳光明媚的摄影棚,踏进黑漆漆的真实世界。节目停播了。镜头一切,是两个在吃披萨的保安。其中一个人说:“接下来还有什么节目?”另一个跟着附和:“让我们一块看看。”刚为楚门走脱兴奋不已的两名保安一瞬间收起了情绪,仿佛什么也没发生/《楚门的世界》楚门逃离了囚禁他的屏幕,可观众却没有逃脱。在这个时代,我们正在接受一场大规模实验。作为主动或被迫的参与者,每次拿起手机时,或许都该想想,这些“快乐”,是否真的对自己有所帮助?

孝而不愚:孔子教我们如何孝顺父母鲍鹏山孔子的学生曾参,在瓜地里除草,一不小心把瓜苗的根锄断了。他的父亲曾皙大怒,操起一根大棒,狠狠击打曾参的背。曾参默默承受着,不躲不闪,曾皙却越打越气,下手越来越狠,直到曾参倒在地上,昏死过去。曾参很久才苏醒过来,醒来后,他马上高高兴兴地站起来,上前对父亲说:“刚才我得罪了父亲大人,害得父亲大人不得不用大棒来教育我。大棒太重了,父亲您没累着吧?”他回到自己的房子后,还拿起琴边弹边大声唱歌,以此让他父亲知道:他身体没事,好让父亲宽心放心。这个曾参,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大孝子,据说《孝经》就是他写的。这个来源于《韩诗外传》和《说苑·建本》中的故事,真是非常典型。但是,孔子听到这事后,是什么态度呢?孔老夫子发怒了。他告诉弟子们说:曾参来时,不准他进来见我!曾参糊涂了。他很委屈:您老师不是教导我们要孝顺么?为

什么我这样孝顺,您还生气呢?他求人向孔子请求接见。他要问问老师。孔子告诉他说:从前有个瞽叟,他的儿子叫舜,瞽叟要使唤舜时,舜总是就在身旁;瞽叟发怒要杀掉舜时,却总也找不到这个孝顺儿子了。平时,瞽叟用小棍子打他,他就忍受着;瞽叟一旦拿大棒子来揍他,他马上逃走。你以为舜是怕死而违逆父亲吗?你以为他是不孝吗?正因为他保全了自己的性命,才使得他的父亲没有因为打死了儿子而犯下不慈的罪过,而他自己也没有丧失那拳拳孝心啊!你呢?拿身体去承受父亲的雷霆之怒,打死也不躲避。你有没有想过,你一旦被打死了,不是让你父亲陷于不义之地吗?不是要让你父亲承受丧子之痛吗?不是要让你父亲因为亲手打死儿子而憾恨终生吗?还有比这更大的不孝吗?一番话,让曾参醍醐灌顶,冷汗津津。我们看孔子的这个故事,便知道,后来《二十四孝图》中的那些极端的孝道,象王祥卧冰求鲤,郭巨埋儿奉母,庾黔娄尝粪忧心等等,一定为孔子所反对。因为孔子坚决反对用极端的手段去实行道德。用极端的手段去实行道德,本身即为不道德,并且会引起更大的不道德。比如王祥卧冰求鲤的故事。王祥的继母不好,对他很是暴虐。但王祥为治好继母的病,不顾严寒冰冻,宽衣解带卧冰求鲤鱼,感动了上苍,双鲤跃出。实际上,“王祥卧冰求鲤”,不仅是极端行为,还是愚蠢、弱智行为。王祥的继母对王祥一直非常不好,王祥一直对继母很好,这个我们要鼓励,要表扬。但是在大冬天王祥的母亲突然想吃鲤鱼,面对着水面上冻结的厚厚的冰面,王祥脱光了自己,躺在冰上,要用体温把冰面熔化。这不光是极端的行为,而且是弱智的行为:想把冰融化,有很多更好、更有效的方法,而且还不伤害身体,用火烧,用东西砸都可以。相反,把自己脱光了,躺在冰上,却真的无法融化冰块。这种行为上了《二十四孝图》,一代一代往下传。如果我们问孔子,孔子一定坚决反对!还有更恐怖的,郭巨奉母埋儿。郭巨两口子生了一个儿子,家里还有一个老母亲,一家四口人。粮食不够吃了,郭巨就跟老婆商量:“儿子么,我们以后可以再生,母亲呢,我们要给她养老。可是这个儿子老是天天在家吃粮食,多一口人怎么办?埋了吧。”于是郭巨挖坑,老婆抱着孩子在旁边等,孩子手里还拿着“摇咕咚”,高高兴兴地笑着,对于父母的行为,一无所知。这样的画面,不是心地残忍毫无人性之人,如何画得出!后来鲁迅先生写了一篇文章,题目就叫《二十四孝图》,鲁迅说:“我请人讲完了二十四个故事之后,才知道‘孝’有如此之难,对于先前痴心妄想,想做孝子的计划,完全绝望了。……我幼小时候实未尝蓄意忤逆,对于父母,倒是极愿意孝顺的。不过年幼无知,只用了私见来解释“孝顺”的做法,以为无非是‘听话’,‘从命’,以及长大之后,给年老的父母好好地吃饭罢了。自从得了这一本孝子的教科书以后,才知道并不然,而且还要难到几十几百倍。我最初实在替这孩子捏一把汗,待到掘出黄金一釜,这才觉得轻松。然而我已经不但自己不敢再想做孝子,并且怕我父亲去做孝子了。家境正在坏下去,常听到父母愁柴米;祖母又老了,倘使我的父亲竟学了郭巨,那么,该埋的不正是我么?如果一丝不走样,也掘出一釜黄金来,那自然是如天之福。但是,那时我虽然年纪小,似乎也明白天下未必有这样的巧事。”还有什么庾黔娄尝粪忧心,挺恶心的,不说也罢。《二十四孝图》中,与孔子弟子有关的就有三位:子路百里负米,曾参啮齿痛心,闵损芦衣顺母,都不算过分。过分的绝不属于孔子。子路原来家里很穷,自己吃糠咽菜,但是跑100多里以外背米给父母吃,这个不算过分。曾参,在《二十四孝图》里所讲的孝顺的故事,就是曾参在外,家里来了人,那时没手机,曾参的母亲想着怎么把儿子叫回来呢,就咬了一下自己的手指头。那边曾参心灵感应了,就赶紧赶回来了。母子之间有心灵感应,这个也挺好,没有过分的地方。闵子骞母亲去世以后,他父亲又给他娶了一个继母,继母又生了两个孩子,一家三个孩子。他的继母给自己的两个孩子穿的是棉衣,给闵子骞穿的是什么?衣服瓤子是芦花,闵子骞冻得瑟瑟发抖。他的父亲发现这个秘密后,很气愤,要把这个继母给赶走。闵子骞说:“母亲走了,三个儿子都要受苦。母亲在,最多一个儿子受苦。”父亲听了闵子骞的话,就没有休妻。而闵子骞的继母也被闵子骞感动,改变了对他的态度。这个也不算过分,并且很是感人。孔子周游列国,留下妻子亓官氏和唯一的儿子孔鲤在鲁国相依为命,母子情深。后来,母亲去世了,孔鲤守丧,那时孔子还没有回国,第二年孔子才回来,却已不能再见老妻一面。孔鲤对母亲感情特别深,守丧期过了,他还在那儿哭。有一天,孔子听到有人在哭,就问:“谁在哭啊?”别人告诉他:“是伯鱼在哭他的母亲。”孔子就去对孔鲤说:“太过分了,没必要了,丧期已经过了,你应该回归正常生活了,你天天这么哭哭啼啼的算什么事啊?”孔鲤听到父亲这样的话,也就不再哭了。可见,在孔子的眼里,即使对于母亲的哀悼之情,也要适可而止。《说苑·辨物》上有这样一则:子贡问孔子:“死人有知无知也?”孔子曰:“吾欲言死者有知也,恐孝子顺孙妨生以送死也。欲言无知,恐不孝子孙弃不葬也。……”孔子并不愿意因为极端的孝顺,厚葬父母,导致子女生活艰难!《孝经·谏争章》中曾经记有曾子对孔子的问:“敢问子从父之令,可谓孝乎?”孔子的回答是:“是何言与!是何言与!昔者天子有争臣七人,虽无道,不失其天下。诸侯有争臣五人,虽无道,不失其国。大夫有争臣三人,虽无道,不失其家。士有争友,则终身不离于令名。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于父,臣不可以不争于君。故当不义则争之。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荀子·子道》记有鲁哀公对孔子的问:“子从父命,孝乎?臣从君命,贞乎?”三问,孔子不对。孔子趋出,以语子贡曰:“乡者君问丘也,曰:‘子从父命,孝乎?臣从君命,贞乎?’三问而丘不对,赐以为何如?”子贡曰:“子从父命,孝矣;臣从君命,贞矣。夫子有奚对焉?”孔子曰:“小人哉!赐不识也。昔万乘之国有争臣四人,则封疆不削;千乘之国有争臣三人,则社稷不危;百乘之家有争臣二人,则宗庙不毁。父有争子,不行无礼;士有争友,不为不义。故子从父,奚子孝?臣从君,奚臣贞?审其所以从之之谓孝,之谓贞也。”难怪荀子宣称:“入孝出弟,人之小行也;上顺下笃,人之中行也;从道不从君,从义不从父,人之大行也!”这才是真正儒家的大义!关于工作的9个误解今天我们来讨论一个问题:关于工作,有哪些我们熟知的常识是错的?关于这个问题,我来为你介绍一本万维钢老师推荐的英文新书——《九个工作谎言》。虽然书名是“工作谎言”,但这本书更多的是破解我们很多习以为常的惯性误解。我们只有不被这些惯性误解绑架,才能在职场中有更好地发展。人生一切难题,知识给你答案。这篇清单,就给你盘点这九个工作中常见的惯性认识,带你重新理解和看待工作。误解一:人们很在乎自己是为哪个公司工作事实:人们在乎的是自己在哪个团队工作,因为具体工作都发生在团队之中。很多人在找工作时,会特别留意公司的基本情况。但其实,“在哪家公司工作很重要”是个常见的误解。我们可能因为公司有名加入进来,但离开公司的理由,往往和公司无关。为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