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诗歌的事物形象(成品)_第1页
2020届诗歌的事物形象(成品)_第2页
2020届诗歌的事物形象(成品)_第3页
2020届诗歌的事物形象(成品)_第4页
2020届诗歌的事物形象(成品)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鉴赏诗歌的事物形象2020届诗歌鉴赏专题复习湘潭凤凰中学高三语文组人物形象事物形象A、诗中的抒情主人公即诗人自己B、作品刻画的人物形象意象(自然景物和人文景物)景物形象事象和物象

诗歌形象考点诠释诗歌的事物形象诗歌的事物形象诗歌的事物形象1、具有象征意义的物象。梅花王安石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一、阅读于谦的《石灰吟》,回答问题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实:句句写石灰托物言志虚:处处写人千锤万凿烈火焚烧粉骨碎身要留清白

——要经过磨炼才能出来做一番事业——在完成事业过程中要经受严峻考验——要作出重大牺牲——保持正直纯洁人格,为民造福答:1.全诗写了石灰历经磨难却依然保持正直纯洁的人格,为民造福的形象。2.第一句表明石灰出山之难、第二句表明它不怕焚烧、第三句说明它不怕破碎、第四句表明它一身清白。3.全诗以石灰自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步骤一:概括物象特点步骤二:结合文本分析步骤三:点明情感志向(2012天津卷)阅读下面这首律诗,按要求作答。(8分)野菊【宋】杨万里未与骚人当糗粮①,况随流俗作重阳。

政②缘在野有幽色,肯为无人减妙香?已晚相逢半山碧,便忙也折一枝黄。花应冷笑东篱族,犹向陶翁觅宠光。【注】①糗粮:干粮。首句典出屈原《离骚》“夕餐秋菊之落英”句。②政:通“正”颔联描绘了怎样的野菊形象?(6分)真题体验廷秀诚斋南宋咏物诗的标题一般都会点明所咏之物,即物象。未与骚人当糗粮,况随流俗作重阳。政缘在野有幽色,肯为无人减妙香。已晚相逢半山碧,便忙也折一枝黄。花应冷笑东篱族,犹向陶翁觅宠光。正因为在野外更有清幽淡色。哪肯因为无人,减掉自己的幽香。不给文人骚客做干粮(指不追求被文人赏识),更不肯随流俗在重阳节被俗人赏识。

已是傍晚时分,在绿色的半山腰中与野菊相逢。即使匆忙也要折一枝淡黄的野菊。野菊应该嘲笑东篱下被人赏识的家菊。因为它还媚求陶渊明的赏识。(2012天津卷14题).阅读下面这首律诗,按要求作答。(8分)

野菊【宋】杨万里未与骚人当糗粮①,况随流俗作重阳。

政②缘在野有幽色,肯为无人减妙香?

已晚相逢半山碧,便忙也折一枝黄。

花应冷笑东篱族,犹向陶翁觅宠光。【注】①糗粮:干粮。首句典出屈原《离骚》“夕餐秋菊之落英”句。②政:通“正”

颔联描绘了怎样的野菊形象?(6分)答:1.颔联描绘了高洁的野菊形象。

2.野菊生长于山野,花色清淡,香气清馨。不因无人欣赏而减其香,不为外部环境而改变内心的高洁。3.本诗托物言志,表达了诗人不媚俗邀宠、率性自然的清高志趣。实战演练步骤一:概括物象特点步骤二:结合文本分析步骤三:分析情感志向第一步概括物象特点:抓住描写物象特点的词语,分析、概括物的突出特点;第二步结合文本分析:结合诗句分析所咏物象的特点,关注描写用语及评价用语的感情色彩,尤其要分析出其内在神韵。第三步分析情感志向:写出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思想或志向。小结(表述中间一般要体现出写物所用到的表现手法)诗歌的事物形象2、具有特定含义的形象。春夜洛城闻笛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山寺夜起江湜[shí]月升岩石巅,下照一溪烟。烟色如云白,流来野寺前。开门惜夜景,矫首看霜天。谁见无家客,山中独不眠。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题目。

江湜清朝诗人,经历太平天国战争和鸦片战争,一生坎坷多舛,郁郁不得志。其诗多以漂泊、回归为内核,抒发身处乱世的愁郁、孤独、思乡之情。

月亮从山石处升起,挥洒下来的光辉照得满溪烟雾腾绕。那烟的颜色像云那样白,溪水潺潺流到了这荒野里的寺庙前。打开门,欣赏这夜景,抬头看那深寒的夜空。有谁见过我这等没有家的流浪者,在这深山中孤独的难以成眠。山寺夜起江湜[shí]月升岩石巅,下照一溪烟。烟色如云白,流来野寺前。开门惜夜景,矫首看霜天。谁见无家客,山中独不眠。(3)三、四两句中的“烟”有哪些特点?诗人是如何描写的?解析:本题考查把握事物形象的特点,鉴赏描写事物形象的表达技巧。解答此类题时,要善于抓住描写事物的关键词,把握事物特点;此外,鉴赏类的题必须结合诗句具体分析,点明所用的表达技巧,分析手法的作用。本题的题干有明确提示“是如何描写的”,所以作答时可优先考虑诗句运用了哪些描写手法(诗歌常用的描写手法有空间描写、感官描写、动静描写、细节描写和白描手法),然后根据诗歌具体内容(题干点明答题区间为三、四句)适当地从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艺术结构等角度进行补充。理解三、四两句中的“烟”的特点,离不开对全诗的整体把握。诗歌首联“月升岩石巅,下照一溪烟”描写月亮从高高的岩石之巅升起来,以月色铺设了朦胧情境,奠定(3)三、四两句中的“烟”有哪些特点?诗人是如何描写的?解析:思乡的基调。接着转向对月下一溪的水雾的描写,在月光、水光的衬托下,溪面的水雾也如袅袅的青烟般轻盈缥缈。正如颔联所说:洁白如云,飘飘漾漾,也许是风的缘故,也许是作者视线由远及近地回移,那云烟散开流动到了寺前。表面看起来,这不过是自然现象,并无妙处可言。但比起首联,却写出了水气自然飘动的动态之美。而且,洁白的水气缥缈轻盈、流落无定,不禁让作者联想到自己漂泊无依的生活。这一联的描写除了用云气暗喻作者羁旅生活的特点,也是以乐景写哀情的重重一笔,妙不可言。颈联承前抒情,写诗人无法入睡,打开寺门,站在寺外观赏美景。景色虽美,却让作者感慨万千,不禁怜惜起来。这一份怜惜,暗含着深沉的身世漂泊之感。此时诗人抬(3)三、四两句中的“烟”有哪些特点?诗人是如何描写的?解析:头看天,却感觉到霜重气寒,心中难免凄凉孤独。“霜天”二字,紧扣心情,间接表达了漂泊在外的孤寂凄冷的心境,可谓传神之笔。尾联顺势直抒胸臆,用反问的形式写道:谁看到无家可归、客居他乡的人,在这荒郊野外,一面对月思乡、一面独自叹惋,以至深夜不眠的情形呢?这一问推波助澜、加强了抒情效果,与前面的景物描写遥相映衬,更写出一份愁绝伤绝的自伤之境,具有强烈的感染力。(3)三、四两句中的“烟”有哪些特点?诗人是如何描写的?答案:①三、四两句中的“烟”有两个特点:一是颜色白,二是到处流动、富有动态。(2分)②运用比喻修辞,诗人在第三句写抬头远望,写出了在月光下的山岚纯白如云。(1分)③由远及近,第四句诗人的目光随着山岚的流动而由远及近。(1分)④动静结合,山岚纯白如云是静景,以一“流”字生动形象地描写出了山岚之动态。(1分)⑤整体而言,诗人巧妙地运用比喻、动静结合、远近高低的角度转换等手法,绘烟雾之色,描山岚之形。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第(4)题。鹧鸪天·十里楼台倚翠微晏几道十里楼台倚翠微。百花深处杜鹃啼。殷勤自与行人语,不似流莺取次飞。惊梦觉,弄晴时。声声只道不如归。天涯岂是无归意,争奈归期未可期。婉约派北宋叔原小山白话译文连绵十里的亭台楼阁,紧挨着青翠的山色延伸过去,在百花掩映的草树丛中,传来了杜鹃的啼鸣。它们热切地叫着,仿佛要同出门在外的旅人搭话。可不像那些轻浮的黄莺儿,只管自由自在地来回乱飞。从午梦中我被惊醒了,初晴的阳光正在四下里闪动。“不如归去!不如归去!”那声声的啼叫听来愈加分明。作为漂泊天涯的游子,我又何尝没有返回家乡的想法?奈何那归去的日期啊,却至今难以确定!

[5]

鹧鸪天·十里楼台倚翠微晏几道十里楼台倚翠微。百花深处杜鹃啼。殷勤自与行人语,不似流莺取次飞。惊梦觉,弄晴时。声声只道不如归。天涯岂是无归意,争奈归期未可期。(4)在这首词中,作者为什么要描写杜鹃的啼叫声?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解析:本题考查把握诗歌的事物形象,体悟作者情感。解答此题时,可结合课内所学,理解概括杜鹃啼叫的特点和含义;写杜鹃啼叫的作用,最后点明情感,即回答第二问。上阕首句“十里楼台倚翠微,百花深处杜鹃啼”叙写了杜鹃啼叫的环境和季节。翠微,青翠的山色,即青山。该句意思是说:春日,诗人在偎依着青山的十里楼台边,听见了从盛开的百花深处传来的杜鹃啼叫声。“殷勤自与行人语,不似流莺取次飞”一句,赋予杜鹃以人的情感,并运用对比的修辞暗赞杜鹃“殷勤”穿梭于花丛,不停歇地对着行人啼叫,自与那随意飞飞停停的流莺不同——其声情真意切,似诉衷肠,这怎不引得行人注意。“行人”走在绚烂的春色中,心情本是欢快愉悦的,但因为离家为(4)在这首词中,作者为什么要描写杜鹃的啼叫声?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解析:客,所以听了杜鹃鸣叫,不禁引发思家之意,羁旅情愁。下阕叙写行人听闻杜鹃鸣叫时的心理变化。“惊梦觉,弄晴时,声声只道不如归。”在晴明的春日,杜鹃不断卖弄它那“不如归去”的“殷勤”的叫声,“行人”似从梦中惊醒,原先的一丝丝“惆怅”渐渐转化为“不安”,又从“不安”渐渐转化为“无奈和幽怨”!其实,客居在外的游子对景物的特征、时序的转换都特别敏感。此时“行人”面对“殷勤”之鸟,无奈答曰:“天涯岂是无归意,争奈归期未可期。”浪迹天涯,非我所愿;回归故里,岂无此意?杜鹃纵有灵性,又怎知“行人”之心?至此,词人曲折委婉地表情达意,写出了游子浪迹天涯有家难归的无奈、郁闷之情。(4)在这首词中,作者为什么要描写杜鹃的啼叫声?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①内容上:因为杜鹃的啼叫声好像在说:“不如归去!不如归去!”勾起游子的思乡之情。(2分)②结构上:杜鹃的啼叫声渲染凄清的气氛,为全诗奠定了悲伤的情感基调。(2分)③手法上:词人运用拟人和对比的手法,杜鹃鸟好像有人的情感在殷勤的劝行人回家,同时与“行人归期未可期”的无奈形成对比。(2分)③情感:全词形象生动、委婉含蓄地表达了游子对于生活不由自己主宰,浪迹天涯有家难归的无奈、郁闷之情。(2分)特别提示准确分析事物形象作用的4个思考角度思考角度主要有以下4个:(1)营造意境。意象的作用之一是造境,众多意象组合在一起,渲染了某种氛围,莫定了感情基调。思考的着力点在于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如冷清的意象营造的是凄清的氛围,奠定的是伤感的情调。(2)表情达意。一些传统意象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住往是固定的,如“江湖扁舟”“月落乌啼”传达出“诗人的羁旅之苦”,“空城落花”传达出“作者对国势衰危的哀叹”“一腔的爱国情”。意象在传达情感方面的作用由具体诗歌而定。(3)衬托人物。一是为人物的活动提供环境和背景,二是衬托人物节操或性格。(4)结构作用。或为前后照应,或为全诗线索答题步骤方法总结鉴赏事物形象的四大步骤和答题规范方法总结鉴赏事物形象的四大步骤和答题规范答题步骤方法总结答题模板对应题型鉴赏事物形象的四大步骤和答题规范练习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1-2题。北陂【bēi】杏花(宋)王安石一陂春水绕花身,花影妖娆各占春。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注】此诗系王安石晚年所作,两次拜相,又两次罢相,此前诗人亲手创立的新法被一一废止。杏花(唐)罗隐暖气潜催次第春,梅花已谢杏花新。半开半落闲园里,何异荣枯世上人。练习1.结合前两句简析《北陂杏花》中“杏花”的形象特点。答案:《北陂杏花》的首句交代了杏花所处的地理位置和环境特点:一池碧绿的春水环绕着杏树。“绕”字用得精巧,既写陂水曲折蜿蜒之流势,又写水花之相依相亲,突出了杏花清婉、柔媚的特点。(2分)次句从花与影两个方面写杏花的绰约风姿。满树繁花竞相开放,满池花影摇曳迷离。“妖娆”二字本用于写人,这里移用于杏花,展现了杏花争奇斗妍的照人光彩。(2分)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1-2题。北陂杏花(宋)王安石一陂春水绕花身,花影妖娆各占春。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注】此诗系王安石晚年所作,两次拜相,又两次罢相,此前诗人亲手创立的新法被一一废止。杏花(唐)罗隐暖气潜催次第春,梅花已谢杏花新。半开半落闲园里,何异荣枯世上人。练习2.两首诗均写杏花,所表达的情感是否相同?请结合诗句分析。答案:不相同。①王诗由杏花“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从而赞叹杏花不愿沉沦的品格,寄寓了自己甘愿为理想献身,始终不渝的节操,充满了悲壮。(3分)②罗诗由“梅花已谢杏花新”而生发出深沉的人生思考,人事代谢如同杏花荣枯,充满着无奈。(3分)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1-2题。北陂杏花(宋)王安石一陂春水绕花身,花影妖娆各占春。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注】此诗系王安石晚年所作,两次拜相,又两次罢相,此前诗人亲手创立的新法被一一废止。杏花(唐)罗隐暖气潜催次第春,梅花已谢杏花新。半开半落闲园里,何异荣枯世上人。真题演练【2019年江苏卷高考题】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3-4题。学诸进士作精卫衔石填海韩愈鸟有偿冤者,终年抱寸诚。口衔山石细,心望海波平。渺渺功难见,区区命已轻。人皆讥造次,我独赏专精。岂计休无日,惟应尽此生。何惭刺客传,不著报雠名。3.本读前六句是怎样运用对比手法勾勒精卫形象的?请简要分析。(6分)4.诗歌后六句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人生态度?(5分)

学诸进士作精卫衔石填海韩愈鸟有偿冤者,终年抱寸诚。口衔山石细,心望海波平。渺渺功难见,区区命已轻。人皆讥造次,我独赏专精。岂计休无日,惟应尽此生。何惭刺客传,不著报雠名。

白话译文:鸟类中也有的懂得报冤,能耐虽小却奋斗不停。嘴里衔着山上的细石,决心把滔滔的海浪填平。看不见有多大的功效,依然视死如归往前行。人们讥笑此举太轻率,只有我欣赏其专一精诚。何必终日计较不休?本应如此度过一生。问心无愧报仇事,哪怕《刺客传》不留名。

真题演练【2019年江苏卷高考题】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3-4题。学诸进士作精卫衔石填海韩愈鸟有偿冤者,终年抱寸诚。口衔山石细,心望海波平。渺渺功难见,区区命已轻。人皆讥造次,我独赏专精。岂计休无日,惟应尽此生。何惭刺客传,不著报雠名。3.本读前六句是怎样运用对比手法勾勒精卫形象的?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①“终年”与“寸诚”对比,表现了精卫决心之坚;②“山石细”

与“海波平”

对比,表现了抱负之大;③“功难见”

与“命已轻”

对比,表现了命运之悲。真题演练【2019年江苏卷高考题】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3-4题。学诸进士作精卫衔石填海韩愈鸟有偿冤者,终年抱寸诚。口衔山石细,心望海波平。渺渺功难见,区区命已轻。人皆讥造次,我独赏专精。岂计休无日,惟应尽此生。何惭刺客传,不著报雠名。4.诗歌后六句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人生态度?(5分)【答案】①诗中“人皆”与“我独”形成对比,表现了作者傲然不屈于俗见的鲜明态度;②“岂计”“惟应”体现出作者对精卫坚持不懈的奋斗精神的肯定,侧面表现了作者孜孜以求毫不妥协的人生追求;③尾联作者以“精卫”与刺客相类比,再次表达了对积极进取、锲而不舍的精神品质的褒扬与欣赏。

练习【解析】9.本题考査考生对诗歌表达技巧的把握能力。这类题目,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也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的把握能力,内容涉及对诗歌的表达技技巧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目的具体要求,然后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并逐句翻译诗句,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的意境,思考诗歌中运用的表现手法,最后有条理的按照题目要求整理出答案即可。本题要求简要分析诗歌前六句怎样运用对比手法勾勒精卫形象。已经明确了手法是对比手法,只需要找出对比手法,并且分析对比手法怎样勾勒精卫形象即可。诗歌中“山石细”和“海波平”两词形成对比,嘴里衔着山上的细石,决心把滔滔的海浪填平,从中表现“精卫”的雄心壮志和坚强的意志;“抱寸诚”的决心“衔细石”的举动与“海波平”的宏图大愿形成巨大反差,在对比中充分表现精卫的心诚志坚。10.本题考査学生对诗歌思想感情的把握能力。这类题目,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也考查对诗句内容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涉及对诗歌思想感情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目的具体要求,然后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并逐句翻译诗句,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最后有条理的按照题目要求整理出答案即可。题目要求结合诗歌后六句分析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诗中“人皆”与“我独”形成对比,表现了作者傲然不屈于俗见的鲜明态度;“岂计”“惟应”体现出作者对精卫坚持不懈的奋斗精神的肯定,侧面表现了作者孜孜以求毫不妥协的人生追求;尾联作者以“精卫”与刺客相类比,再次表达了对积极进取、锲而不舍的精神品质的褒扬与欣赏。真题演练【2016年全国II卷高考题】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5-6题。丹青引赠曹将军霸①(节选)杜甫先帝天马玉花骢②,画工如山貌不同。是日牵来赤墀下③,迥立闾阖生长风④。诏谓将军拂绢素,意匠惨淡经营中。斯须九重真龙出⑤,一洗万古凡马空。[注]①曹将军霸:即曹霸,唐代著名画家,官至左武卫将军。②玉花骢:唐玄宗御马名。③赤墀:宫殿前的红色台阶。④闾阖:传说中的天门,这里指宫门。⑤斯须:一会儿。

真题演练

丹青引赠曹将军霸(节选)杜甫先帝天马玉花骢,画工如山貌不同。是日牵来赤墀下,迥立闾阖生长风。诏谓将军拂绢素,意匠惨淡经营中。斯须九重真龙出,一洗万古凡马空。

开元时先帝的天马名叫玉花骢,多少画家画出的都与原貌不同。当天玉花骢被牵到殿中红阶下,昂首屹立宫门更增添它的威风。皇上命令你展开丝绢准备作画,你匠心独运惨淡经营刻苦用功。片刻间九天龙马就在绢上显现,一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