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中职语文教学中审美情趣的培养_第1页
试论中职语文教学中审美情趣的培养_第2页
试论中职语文教学中审美情趣的培养_第3页
试论中职语文教学中审美情趣的培养_第4页
试论中职语文教学中审美情趣的培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试论中职语文教学中审美情趣的培养

【Summary】语文是一门应用最广泛,与生活联系最紧密的学科。语文教学的目的不仅在于提高学生的语言、写作、思考等智力方面的素质,更为重要的责任在于挖掘课文中美的因素。用美的方法组织教学内容,以艺术化的手段启发学生在学习中逐渐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心理结构【Keys】语文教学;审美情趣;培养中职语文课本中大部分的篇章均是文笔俱美,感情丰富的文章,它给读者展示了一个美的世界。可是由于考试指挥捧的约束,不少教师的教学,常以“可能考到的”为范畴,以讲述分析性的命题为中心,艺术欣赏很难插足其中。笔者曾听过几位教师教学《项链》一文,其内容无外乎写作背景介绍,篇章内容概括,人物定性,写作特点分析,等等。几乎每一位教学都无意或无暇把学生领进对作品艺术形象的分析和欣赏中,这种教法,由于没有从形象到抽象的真切体验,学生的学习往往是被动的,除在一定程度上应付考试外,几无收获。这种毫无生机、简单乏味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很难在课堂上进行积极的、个性化的体验,更多的是紧张地一字不漏记录教师对课文所下的一连串断语,不能有稍微的变动,因为教师的断语往往就是考试的标准答案。可是教师对他自己抛给学生的一系列断语也难说是体验深刻的,有时甚至是莫名其妙的。特别是,语文离不开形象,其教学活动必须伴随形象活动才能如愿以偿。而我们的语文课教学的现实往往为现行的考试模式所左右,以抽象的理解为目的,以理性的分析为手段,这样往往导致的结果是学生对语文学习失去了兴趣。而语文教学最大的悲哀莫过于使学生丧失了学习语文的兴趣和审美情感体验。因而要真正实现语文教育的本质功能,必须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入手。审美教育是寓教育于美的享受之中,通过美的形象唤起人的情感和共鸣,使人在赏心悦目中自愿接受美的熏陶,获得科学知识,接受思想教育,实现精神的愉悦,心灵的满足。审美教育的主要特征,通过形象的感染作用,通过情感愉悦而达到理性认识的目的。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意思是说,对任何学问和事业,懂得它不如爱好它,爱好它不如以它为乐。正因为这样,孔子学习“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到。”古人说“大抵童之情乐嬉游而惮拘检,如草木之始萌芽,舒畅之则条达,推挠之则衰萎。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心中喜悦,则其进则不能已。”这独到的见解,揭示了一个教育学生的深刻道理,就是要寓教于乐。让学生在学习中尝到甜头,获得喜悦感、兴奋感、成功感,得到美的享受。在语文教学中,“趣”和“乐”是美育的核心,必须全力追求,而“情”则是美育的主线,必须贯穿始终。授课者有没有感情,不仅影响着学生学习语文的效果,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学生愿不愿学这门课。学无情,“要我学”学生处于被动,干巴枯燥冷冰冰;学有情,“我要学”学生处于主动,越学越甜,越学越美,乐在其中。马卡连柯说:“做教师的决不能够没有表情,不善表情的人就不能做教师。”在语文教学的审美教育中,情感是激励学生学习的起点,更是吸收知识、转变能力,陶冶性灵、形成信念的终点。法国哲学家狄德罗说:“只有情感,而且只有巨大的情感,才能使灵魂达到伟大的成就。”强调了情感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总之,育人要美育,美育要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入手,也就是把获取知识、学会鉴赏培养能力熔于一炉,使学生在愉快的学习上自受其益。当代学生对语文课已不满足于传统的字、词、句篇的学习,而对语文教师提出更高层次的要求。语文教育的特殊功能也正在于用文字作品的内质美(思想美、情趣美、形象美)和外形美(结构美、语言美、音韵美)去育人。语文教师应通过语文教学,将自己的审美理想和审美感受传递给学生,催开他们心中美的蓓蕾,培养他们健康的美感和爱美的情趣。教会他们按照美的法则来创造和生活,来处理人际关系,使人们生活更美好。其实,语言丰富生动,决定了语文跟其它学科的学习不同。它主要通过阅读时对作品的认识和理解,达到陶情、明道、长智的目的。为此,语文教学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叩开学生心扉,使他们听其言,入其境,体其味,动其情,熏陶感染,有所收益。根据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文学的鉴赏规律,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可以按下面几个层次进行。1、诵读——在赏心悦目中认识美。目的是让学生对文学作品所塑造的美的形式和内容有初步的认识。汉语的美表现在各个方面。句式的长短,骈与散,对偶与错综,排比与回环的变化等,体现了形式美。如“无边落下潇潇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以对称的句式给人以整齐美。“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运用了排比句式,语句按排紧凑、流畅,展现了木兰凯旋归来的喜庆、欢快场面。汉语不仅以变化多端的句式给人以形式美,还富有节奏感,如叠词的运用,韵律的平仄起伏,语气的舒缓快慢,音调的强弱高低,给人以音乐美。过去的语文教学非常强调“诵读”,由诵读而自悟,或再经师与生、生与生的相互质问而通达。现在也有不少教师在这方面进行有益的探索。辽宁青年教师梁晓丛就是其中之一。例如,她教朱自清的散文《绿》首先要求学生反复诵读。然后,再要求学生把朱自清《荷塘月色》拿来对照读。最后要求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学生通过反复的诵读,就很好地调动了观察、想象,分析的参与,从而从不同角度发现了美,并产生了探索美、理解美的强烈欲望。2、入境——在共鸣鉴赏中理解美叶圣陶说:“作者胸有境,入境如觉亲。”入境,就是抓住了美育的形象性、具体性、可感性的特点,让学生在作品展现的情境面前展开联想,对美的事物设身处地地去理解;进而由体验(共鸣、冲动)上升到理性认识阶段。对美的事物增进理解(思考、评价);最后由理性的认识变为稳定的情绪,对美的事物获得审美的经验,并转化为行为的技能技巧和观点、信念、世界观。有人说:作家是用笔蘸着自己的心血和胆汁在写作。所以要领会文章思想感情的博大蕴涵,领会他们高超的写作技巧,单凭初步的认识是远远不够的。作为教师还要有重点、有深度地引导和点化,帮助学生理解作者的匠心与文章的内蕴,从而使学生感到一种别出心裁,胜人一筹的深层次的美。如有一位教师在讲析《绿》时,同学们通过诵读,都感受到了朱自清笔下的“绿”的新奇诱人,别具一格。但究竟从哪些角度着笔、构思,却说不太清楚。于是教师分析道:为什么说它‘绿’得‘醉人’,‘绿’得‘奇异’?又说像‘裙幅’,像‘明油’……这些都是集中笔墨,极写潭水‘绿’。而之所以如此比喻,是因水质纯、嫩、软;水色鲜、亮、软;水纹纤、俏、美。于是他想象到,这多像一个温柔而恬静的少女。因而绿得温柔,绿得静美,绿得鲜嫩,绿得纯粹。所以作者一见,便‘醉’人眼,‘醉’人体,‘醉’人心,逗人情思,销人魂魄。作者感情的潮水便要冲破理智的堤岸。想像奇特,情景合一,把自己的感情完全融入了文章。由于作者动了真情实感,也自撩起了读者绵长的情思……这样讲,学生们听得入迷、入境,在愉悦享受中增长了知识。总之,要在语文教学中实施美育,就应该重视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而只有让学生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