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第一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1、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世界成为一个整体,生产力和科技进步,为世界大战提供了物质和技术基础;根本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具体原因:帝国主义国家围绕争夺霸权和殖民地,展开激烈的斗争。三对矛盾日益尖锐(法德矛盾、俄奥矛盾、英德矛盾)最终形成了两大军事侵略集团,疯狂地扩军备战,巴尔干成为火药桶。导火线:1914年萨拉热窝刺杀事件双方:同盟国:德、奥匈、奥斯曼、保加利亚共4国协约国:英、法、俄、意、日、比等,后美、中等加入,共27性质:是一场帝国主义战争(塞尔维亚、比利时有正义的民族解放战争性质)时间:1914年——1918年主战场:欧洲主战线:西线(决定性作用):英法比一一德东线:俄一一奥匈德第一阶段:1914年主动权在德方实施“施里芬计划”西线马恩河战役,东线俄军进攻东普鲁士战役,德速战速决计划破产经过:第二阶段:1915—1916年主动权转移到协约国一方三大陆上战役:西线的凡尔登、索姆河战役(坦克)和东线的俄军夏季攻势;海上英德日德兰海战第三阶段:1917—1918年美、中等国参战(原因、影响);俄国退出战争(原因、影响);1918年11月德宣布投降结果:以同盟国的失败而告终(经济、军事、国内和国际力量对比来分析原因)1、给人类造成了巨大的人员、物质和精神损害2、以西欧为中心的国际格局受到挑战(欧洲国际地位下降,美日崛起)3、促使世界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高涨(俄十月革命等)4、推动人类向整体化方向发展。战后出现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世界性的国际组织一-国联5、成为新技术的发展的催化剂(飞机、汽车、化工技术得到广泛应用)6、促使政府的职能发生转变(开始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7、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社会主义理想和观念及和平主义思想影响深远)1、美国的参战一战后,美国宣布中立,并向交战国双方出售军火和物资大肆渔利,由于英国的海上封锁,使得美国与协约国经济联系日益接近•德国的“无限制潜艇战”使美国的商船遭到重大损失1917年,两大军事集团都已精疲力尽,美国此时参战,既可轻易获胜、捞取战利品,又有利于战后夺取世界霸权,于是在1917年2月,美国以德国恢复无限制潜水艇为由,宣布同德断绝外交关系。1917年3月俄国二月革命后,美国害怕俄国退出战争导致协约国失败,美国在协约国的贷款就会付诸东流。于是在1917年4月6日,美国对德宣战。同年12月7日,美国又对奥匈宣战。美国的参战从经济、军力上大大加强了协约国的力量,进一步加速了同盟国的失败。2、同盟国集团失败的原因同盟国集团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最终失败,是由于经济、军事、国内和国际力量对比等多方面原因造成的。让学生阅读课本对同盟国集团失败的原因进行归纳。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世界规模的战争最终是结束了,并且是以德奥为首同盟国的失败而告终的,这是应该重点讲述的内容。当然,其中的原因有很多,但有三点是很重要的。其一,在经济实力方面,同盟国集团处于劣势;同时在军事战略上的失误十分明显。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帝国主义国家间为重新瓜分世界而发动的一场非正义的战争,特别是德奥集团一方,他们对殖民地的强取豪夺以及近乎疯狂的战争态势导致了必然的失败。同时,战争给本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和痛苦,人们期盼着战争的结束,渴望和平的到来。人类有史以来第一次最残酷的战争最终以协约国的胜利而结束。其二国际力量对比的改变不利于同盟国集团。首先是美国的参战,为维护自己的利益,“民主”的美国不得不正式参战,并且加入了以英、法为首的协约国一方,而美国在当时的世界是经济实力最强的国家,它的参战对同盟国,特别是德国来说无疑是沉重一击。最后,是俄国的退出。美国参战加强了协约国的力量。而俄国的“二月革命”把交战国的反战运动推向高潮。十月革命的胜利不仅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并且使俄国退出了战争,从而改变了交战双方的力量对比,还掀起了各国人民的反战运动,迫使各国政府不得不考虑和平问题,这也成为结束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主要推动力。第二单元“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和平第一课巴黎和会1、背景(1)同盟国战败投降,成为战胜国宰割的对象。战胜的协约国之间,实力对比发生了新的变化2、时间:1919年初——6月28日3、地点:凡尔赛宫4、参加国:27个战胜国的代表5、操纵国:美、英、法:英国劳合?乔治、美国威尔逊、法国克里蒙梭美国总统威尔逊带着“十四点原则”参加会议,企图凭借自己的经济实力,建立国联,攫取战后世界领导权。英国奉行“势力均衡”政策,既要削弱德国海军力量,剥夺它的海外殖民地,勒索战争赔款,维护其庞大的殖民帝国及海上优势。6、各国目的:在欧洲联合美国遏制法国称霸,因此英国不主张过分削弱德国。在东亚支持日本以牵制美国。法国为重建欧洲霸权,收回阿尔萨斯和洛林,索取尽可能多的战争赔款,坚决要求最大限度地削弱乃至肢解德国。意大利希望落实参战时协约国的承诺,扩大领土。日本企图使它战时从德国手中夺取的太平洋岛屿和在中国山东的权益合法化。7、主要问题:对德和约问题(中心)、中国问题(山东问题)、建立国联问题&性质:帝国主义的分赃会议9、结果:签订《凡尔赛和约》时间:1919年6月28日内容:A重新划定德国疆界B德国的海外殖民地被瓜分C在军事上,德国要接受严格的限制D在原则上要求德国对战胜国支付大量赔款(3)性质:在牺牲弱小民族利益基础上,宰割德国的掠夺性条约10、影响:(1)暂时调整了列强在西方的统治秩序,开始建立凡尔赛体系(2)严厉限制和削弱了战败国德国,引起德国的复仇情绪,埋下了产生罪恶的种子(3)暂时缓和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4)英法获利最大(5)美国受到抑制(6)民族自决权得到一定的肯定(7)牺牲了一些弱小民族国家的利益第二课凡尔赛体系与国联1、构成:《凡尔赛和约》和对奥、保、匈、土和约2、影响:(1)确立了帝国主义国家在欧洲、中东和非洲的国际关系新秩序(2)暂时缓和了帝国主义国家在上述地区的矛盾,使资本主义进入相对稳定时期(3)改变了欧洲的政治格局,出现了一系列新兴的民族国家(4)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欧洲地位削弱,美苏日崛起(5)其中又隐含了很多矛盾,不能长久维护世界和平和稳定3、系内的矛盾:(不稳定性)(1)战败国和战胜国矛盾:战胜国对战败国掠夺性的惩罚:德国滋生强烈复仇情绪(2)战胜国列强之间:分赃不均:美意不满(3)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与列强矛盾:牺牲了一些弱小民族国家的利益:中国“五四”爱国运动、土耳其凯末尔革命等。(4)新的民族矛盾:列强主要考虑削弱战败国和实现自己的利益来安排领土,没有按照民族自决的原则4、实质:是帝国主义战胜国掠夺战败国和相互妥协基础上的帝国主义国际体系背景:A一战的巨大损失使人们渴望建立能维护和平的国际体系B美国总统威尔逊的“十四点原则”,倡导建立国际联盟盟约,以此领导世界C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世界成为一个整体时间:1919通过了国际联盟盟约,并被列入《凡尔赛和约》。1920年生效正式建立总部:瑞士的日内瓦主要机构:会员国全体代表大会;国联行政院;秘书处宗旨:“促进国际合作,保证国际的和平与安全”,并且声称要裁减军备,制裁侵略盟约原则:维护和平、集体安全、委任统治。操纵:英法。由于美政治军事实力有限,攫取世界霸权的计划落空加上美国国内孤立主义势力强大。美国参议院拒绝批准《凡尔赛和约》,也拒绝参加国联。解散:二战时名存实亡。联合国成立后,1946年宣告解散实质:英法控制下的维护凡尔赛体系的工具。性质:世界上第一个由主权国家组成的国际组织(11)活动:A1924年组织缔结了和平解决争端议定书《日内瓦协定》B在促进国际合作方面,其有关机构或组织发挥了大量C用30年代英法控制的国联对法西斯侵略米取绥靖政策(12)评价:A它是世界上第一个具有普遍性的国际组织,为以后联合国提供了多方面有益的经验B在恢复战后欧洲经济、处理国际争端、裁军和促进国际合作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C没有给世界带来持久和平,阻止新的世界大战(原因)凡尔赛体系的形成《凡尔赛和约》签订之后,在意大利政府的敦促和墨索里尼的叫嚷下,协约国又同德国的同盟国一一奥、保、匈、土分别签订了《圣日耳曼条约》、《纳伊条约》、《特里亚农条约》和《色佛尔条约》。根据这些条约,奥、匈、土、保等国的领土被分割,军备上受到限制,同时也必须付出巨大的战争赔款。《圣日耳曼条约》按照《圣日耳曼条约》,捷克斯洛伐克和南斯拉夫独立,德奥不得合并。原来的奥国疆土将减少一半以上。将一部分地区分别割让给意大利、捷克斯洛伐克、南斯拉夫和罗马尼亚。废除普遍义务兵役制,陆军不得超过三万人,海军只能保留3艘舰艇,不得拥有主力舰和潜水艇,不准拥有空军。战争赔款总额由赔款委员会决定。《纳伊条约》对保加利亚的《纳伊条约》:1919年11月,协约国在巴黎城郊纳伊同保加利亚签订了《纳伊条约》。条约将南多布罗加划归罗马尼亚;马其顿的一部分划给塞尔维亚;西色雷斯划归希腊。这样,保加利亚就失去了爱琴海的出海口。此外,不得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不准拥有海军和空军。它的陆军被限制在2万人;赔款数额定为22.5亿金法郎,37年内付清。《特里亚农条约》对匈牙利的《特里亚农条约》:1920年6月,协约国在镇压了匈牙利苏维埃共和国以后,在凡尔赛的特里亚农宫同匈牙利签订了《特里亚农条约》。条约规定,把斯洛伐克和外喀尔巴阡乌克兰划归捷克斯洛伐克;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等划归塞尔维亚;特兰西瓦等归罗马尼亚。这样,匈牙利就失去了原有领土和人口的大部分。它的陆军被限制在3.5万人,战争赔款为22亿金法郎。《色佛尔条约》对奥斯曼帝国的《色佛尔条约》:1920年8月,协约国在巴黎近郊的色佛尔同奥斯曼帝国签订了《色佛尔条约》。条约规定:奥斯曼帝国承认汉志和亚美尼亚独立;在国联“委任统治”的名义下,巴勒斯坦和伊拉克归英国,叙利亚和黎巴嫩归法国;奥斯曼帝国在欧洲部分的领土,除伊斯坦布尔外,大部分归希腊和意大利;黑海海峡交给国际共管。这样,奥斯曼帝国就失去了4/5的领土。军队人数不超过5万人,海军只准保留7艘军舰和6艘鱼雷艇,不得拥有空军和重型武器。英法继续享有治外法权,并对奥斯曼帝国实行财政监督。后来,凯末尔领导的民族民主革命爆发,在这一条约上签字的奥斯曼素丹政府被推翻。土耳其共和国成立以后,在1923年7月,土耳其同协约国签订了《洛桑条约》。这个条约废除《色佛尔条约》的一些不平等条款,维护了土耳其领土的完整和统一。土耳其的民族解放运动对帝国主义国家安排的战后和平体系形成了一次强烈冲击。第三课华盛顿会议1、背景(1)巴黎和会留下遗缺,亚太地区的矛盾没有真下缓和战后美日英国在亚太地区的争夺发生了严重的利益冲突为争夺霸权,美、英、日三国的海军军备竞赛中国掀起2、发起国:美国3、目的:为了缓和它们之间的矛盾和重新分割太平洋地区的势力范围,平息中国反帝怒潮4、时间:1921年11月一1922年2月5、参加国:美、英、日、中、法、意、比、荷、葡九个国家。6、操纵国:美、英、日7、主要议题:英日同盟问题、海军军备竞赛问题、中国问题&内容(1)签订国:美、英、法、日内容:地的权利A缔约各国互相尊重它们在太平洋岛屿属地和岛屿领B英日同盟终止影响:对英:维持了与美日的表面关系,后英日矛盾日渐激化对美:拆散了英日同盟,扫除了在太平洋的称霸障碍对日:同盟解散利益受损,但一战的获利大多承认,也获得了与欧美列强平起平坐的地位签订国:美、英、日、法、意内容:分别规定了它们各自的主力舰和航空母舰的总吨位。对美:它的海军力量同英国并驾齐驱,抑制日本势力膨胀影响:对英:丧失了海上霸权对日:受到抑制,但英美不得在其附近建立海军基地,实际了日本在这一区域内拥有战术上的优势总评:是第一个裁军协定,暂时缓和了大国的海军军备竞赛,但没有根本解决问题,不能制止战争签订国:九国内容A形式上宣称“尊重中国之主权与独立,及领土与行政之完整”B再次确认了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影响:实质上“又使中国回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为美国进一步侵略中国创造了条件9、影响(1)华盛顿会议是巴黎和会的补充和继续,调整了帝国主义之间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特别是在中国的利益冲突,构成华盛顿体系美国是华盛顿会议的胜利者,它的海军力量同英国的海军力量并驾齐驱,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又达到抑制日本势力膨胀的目的日本,英等国受到抑制中国是最大的受害国最终形成了帝国主义战后国际关系的新格局,即凡一华体系第四课维护和平的尝试含义:一战后帝国主义战胜国建立的国际新秩序实质:帝国主义在国对世界的重新瓜分时间:1919年——1941年途径:召开国际会议,签订条约构成:1、构成:《凡尔赛和约》和对奥、保、匈、土和约2、影响:(1)确立了帝国主义国家在欧洲、中东和非洲的国际关系新秩序(2)暂时缓和了帝国主义国家在上述地区的矛盾,使资本主义进入相对稳定时期(3)改变了欧洲的政治格局,出现了一系列新兴的民族国家(4)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欧洲地位削弱,美苏日崛起(5)其中又隐含了很多矛盾,不能长久维护世界和平和稳定。3、系内的矛盾:(不稳定性)(1)战败国和战胜国矛盾:战胜国对战败国掠夺性的惩罚:德国滋生强烈复仇情绪(2)战胜国列强之间:分赃不均:美意不满(3)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与列强矛盾:牺牲了一些弱小民族国家的利益:中国“五四”爱国运动、土耳其凯末尔革命等。(4)新的民族矛盾:列强主要考虑削弱战败国和实现自己的利益来安排领土,没有按照民族自决的原则。4、实质:是帝国主义战胜国掠夺战败国和相互妥协基础上的帝国主义国际体系5、维护工具一一国联1、构成:《四国条约》《五国海军条约》和《九国公约》2、体系内的矛盾:(1)战胜国之间的矛盾:美日、英日、美英等国的矛盾(2)列强与殖民地和半殖民地间的矛盾:中国与列强矛盾3、影响:(见前)调整:《洛迦诺公约》改变了德国战败国的地位瓦解原因:它在协调旧的矛盾的同时又产生新的矛盾: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的矛盾;战胜国之间的矛盾;列强与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之间的矛盾。随着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加剧,这一体系必然瓦解瓦解过程:1、1935年起,德国撕毁凡尔赛和约,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2、1936年德军开进“莱茵非军事区”,进一步撕毁凡尔赛和约。3、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破坏了《九国公约》,冲破了华盛顿体系的束缚4、1938年德国吞并奥地利,后又吞并苏台德区。1939年吞并捷克斯洛伐克5、1939年,德国突袭击波兰,英法对德宣战,凡尔赛体系彻底崩溃6、1941年12月,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华盛顿体系崩溃评价:此体系暂时协调了帝国主义在欧洲,中东和非洲及远东太平洋地区的矛盾和冲突,为国际关系的相对缓和和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但是,由于这一体系是建立在掠夺和奴役战败国及被压迫民族的基础上,它并没有解决列强在欧洲和亚太地区的矛盾。随着各国实力对比的变化和被压迫民族的民族解放运动的蓬勃发展,必然导致帝国主义争夺世界霸权的新战争,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因而不可能长久维持世界和平稳定背景:法国向美国提出签署双边条约,美国将它扩大为多边条约时间地点:1928年15国在巴黎签后增加到六十多个国家内容:规定了和平解决国家争端或冲突的原则评价:1、有利于巩固欧洲的和平秩序,有利于经济的恢复和发展2、体现的尊重和平,摒弃武力的思想,有一定的进步性3、奠定了国际法中互不侵犯的原则,为和平共解决国家争端提供了法律基础4、列强借助各自的“保留条件”为后发动战争埋下了伏笔5、对侵略者更没有强大的约束力。凡尔赛和约的主要内容:第一,重新划分德国的疆界。阿尔萨斯、洛林归还法国;萨尔煤矿区由国联代管15年,然后由公民投票决定其归属;莱茵河西岸德国领土由协约国军队占领15年,东岸50千米以内德国不得设防;德国承认奥地利独立;承认波兰独立。第二,德国的海外殖民地被战胜国瓜分。其中,非洲和中东部分归英法等国,太平洋岛屿被日本占有。第三,军备上严格限制德国。德国废除普遍义务兵役制,陆军不得超过10万人,只保留部分海军;不准拥有空军。第四,德国要对协约国支付大量赔款。中国山东问题的由来与解决19世纪末,在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德国强占胶州湾。1914年秋日本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初期对德国宣战,日本侵入中国山东,取得原来德国在中国山东占有的权益1915年以支持袁世凯做皇帝为条件,提出“二十一条”,其中包括承认日本接管德国在中国山东所享有的一切权利,并加以扩大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巴黎和会上,中国政府代表提出,日本在战争时期夺取的原来德国在山东的权利,必须由中国收回。这一合理要求,被控制这次会议的英美等国所拒绝,由此导致中国的“五四”爱国运动和中国代表拒签和约。1922年华盛顿会议期间,由于中国人民坚持斗争和英美反对日本独占中国而施加的压力,日本与中国在会外签订了《解决山东问题悬案条约》及《附件》,日本归还中国山东主权,胶济铁路由中国赎回。但日本仍保持了一些特权和很大的经济利益。日本还被迫放弃了“二十一条”中的一些条款。这是对凡尔赛和约中关于山东问题不公正条款的修正,是中国取得的外交成果巴黎和会与华盛顿会议的异同相同点:背景:在大国力量对比发生巨大变化的背景下召开的世界性会议过程:会议都是由少数帝国主义国家操纵的,充满矛盾和斗争结果:会议签订了带有大国强权色彩的一系列条约;都涉及中国问题并侵犯中国主权;条约体现了一定程度的民族自决原则,形成了大国主导下新的世界体系作用:新的国际体系暂时调整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一定程度上维护了世界和平。不同点:巴黎和会是一战的战胜国宰割战败国的分赃会议,成立了新的国际组织国际联盟,主要调整了帝国主义在西方的矛盾,形成了凡尔赛体系,英国和法国成为会议的胜利者;华盛顿会议遏制了日本在远东的侵略势头,主要调整了帝国主义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矛盾,形成了华盛顿体系,美国成为会议的主导者和胜利者。“均势”是欧洲近代国际关系的基本理论和原则。在欧洲大国中,最善于运用均势原则以维护其本身利益的是英国。英国从16世纪到20世纪早期,始终把维持欧洲均势作为它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反对大国或集团控制欧洲,反对任何一个大国谋求大陆霸权。英国均势政策的目的和实质,在于使大陆列强彼此牵制,由英国操纵欧洲的政治天平,竭力巩固它在欧洲的地位,以维护英国在欧洲大陆和海外的利益。英国推行这一政策的主要史实有:多次组织反法同盟,摧毁拿破仑时期法国在欧洲的优势地位;19世纪中期联法制俄,在克里米亚战争中打败俄国,使沙皇俄国的国际地位一落千丈;19世纪末20世纪初协调与法俄的关系,对付
主要敌人德国;一战后反对过分削弱德国,遏制法国势力扩张。第三单元第二次世界大战第一课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原因1、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资本主义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2、具体原因:(1)劳动人民的日益相对贫困,供需矛盾扩大分期付款和银行信贷刺激了市场的虚假繁荣,市场供需矛盾资本家盲目扩大生产过度的股票投机活动掩盖了生产和销售之间矛盾,增加了市场的不稳定(直接原因)爆发标志与表现:1929年10月,纽约华尔街股票市场崩溃,股价狂跌,大量股票被抛售;大批银行倒闭,企业破产,失业人数激增;农产品价格格猛跌,大量农产品被销毁特点1、范围特别广(地区从美一一世界;部门从金融一一工农各部门)2、持续时间特别长(1929〜1933年)3、破坏性特别大影响1、加深了资本主义各国的社会危机广大人民强烈要求改变生活状况,示威、游行和罢工斗争不断法西斯分子乘机兴风作浪,扩大政治影响2、加剧了,使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局势的紧张,日趋尖锐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为改善本国经济形势,加紧世界在国际市场上争夺各国为尽快摆脱困境,还进一步加强对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的掠夺,激起当地人民的反抗1、各国应付危机的对策:美1、各国应付危机的对策:美(1)胡佛以维护自由放任原则为前提,劳资双方和政府“自愿合作政策”,坚决反对政府出面大规模干预经济(2)罗斯福新政,政府加强对经济的干预2、德日——建立法西斯政权,对外进行侵略扩张背景1、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胡佛政府的自由放任的传统经济政策,致使危机更加严重。2、人民希望有一个强有力的政府,迅速改善经济状况。3、罗斯福以主张加强政府对经济干预的竞选宣言,赢得多数选民的支持,当选为美国第32任总统目的:为了实现经济复兴,克服经济危机,根本是维护资本主义制度时间:1933〜1935年为第一阶段着重调整与复兴经济实施救济则贯穿新政的全过程1935〜1939年为第二阶段着重改革1939年9月二战爆发,罗斯福集中精力应对战争和国际事务。新政终止内容“三R”来概括,即复兴(Recover)、救济(Relief)、改革(Reform)。救济一指救助急需帮助的大批失业者和贫民复兴一是指为失业者提供工作机会,使陷入萧条的经济恢复运转改革一是指采取长远措施改善全国总体经济状况项目主要内容作用整顿银行与金融业(开始)主要措施有下令银行暂时休业整顿,逐步恢复银行信用;放弃金本位制;实行美元贬值;投资银行与商业银行分业经营;建立联邦储蓄保险公司;扩大联邦储备委员会(中央银行)的权力;管制证券业。恢复银行信用,促进了金融体系的正常运作,为工农业生产的恢复提供了前提保证调整农业政策主要措施有成立农业调查局;减耕;政府为农业提供补贴;调整农产品结构;提高并稳定农产品价格;保护土壤从而提高农产品价格和农场主收入复兴工业(中心)主要措施有制订了包括工资、工时、禁止童工及保障工会谈判集体合同权利条款的行业公平竞争法规,要求工业各行业遵守;管制公用事业控制股公司;加强对通讯和海、陆、空运输的管制把资本主义生产的无序状态纳入有控制的轨道,加强国家对工业的计划与指导社会救济与公共工程主要措施有建立联邦紧急救济署、工程进展署、公共工程局等机构;发放紧急救济金;推行“以工代赈”;兴办筑路、市政、水利、军用设施及田纳西河流域改造等公共工程;为老年人、残疾人、失业者和儿童提供社会保障缓和了社会矛盾特点:全面加强对经济的干预,以保障经济的稳定和发展(以前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政府是守夜人)评价及其影响性质:实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实质)局部调整资本主义生产关系1、局限:无法从根本上根除经济危机2、影响①使美国度过了经济大危机缓和了社会矛盾,遏制了法西斯势力改变了美国人的生活。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形成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以后资本主义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最重要)德国原因:1、历史原因:(1)缺乏民主传统,专制主义、军国主义势力非常强大(2)掠夺性的《凡尔赛和约》,激发了其民族复仇情绪2、现实原因:经济危机的打击严重,垄断资产阶级倾向于建立一个独裁的强权政府,3、直接原因:纳粹党打着社会主义和民族主义的招牌,进行蛊惑人心的宣传,获得人民、军队、资产阶级广泛的支持。建立:1、时间:1933年初,2、标志:希特勒正式出任德国总理3、影响:德国走上了对内实行恐怖统治、对外积极侵略扩张的道路。标志世界大战的欧洲策源地形成了。1、内外政策(1)一党独裁统治(2)1934年,兴登堡总统去世,希特勒集总统、总理政治和军队最高统帅于一身,成为国家元首,实行个人独裁。德国成为“德意志第三帝国”(3)迫害犹太人,实行种族灭绝政策2、经济:大力发展军事工业及与之相关的民用工业,实行国民经济军事化3、军事:撕毁《凡尔赛和约》,重建了空军,扩充陆军,建造军舰4、对外关系:1933年退出国联;1936年,德军开进莱茵非军事区5、文教领域:进行严密控制,用纳粹党的说教钳制人们的思想。日本1、历史原因(1)缺乏民主传统,具有浓厚的封建性和军事性(2)不满华盛顿体系对其的压制2、现实原因经济危机的打击沉重(经济基础比较薄弱国内市场狭小,资源极度贫乏)阶级矛盾尖锐,引发政治危机。统治阶级亟需建立强权政治。3、直接原因:军部法西斯势力的推动。军部法西斯分子发动了侵略制造了一连串暗杀事件、加强了左右政局的能力。建立1、时间:1936年2、标志:广田弘毅上台组阁(受军部控制)3、影响:推行对外扩张、对内独裁的政策世界大战的亚洲策源地形内外政策1、政治:禁止工人罢工,限制人民言论、结社、新闻和出版自由。2、军事:加紧扩军备战。3、外交:制定《基本国策纲要》积极准备扩大侵略战争1、20世纪30年代,在经济危机打击下,德日建立了法西斯专政,而美国则实行了罗斯福新政。试分析产生这两种不同选择的原因及影响。原因:在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中,德国作为战败国受到巴黎和会的制裁,日本由于乘第一次世界大战之机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迅速扩张,受到华盛顿会议的压制。因此,德国有复仇情绪,日本有不满情绪,而美国是大战中的战胜国,是既得利益者,又不想破坏现存秩序。德国有军国主义传统,日本带有浓厚的封建性和军事性,而美国有三权分立的资产阶级民主传统。有效地防范了独裁者的出现德日的经济实力较美国弱,只有更多地依赖国民经济军事化和对外扩张才能使经济复苏;而美国在“一战”之后取得了世界经济霸权,经济实力雄厚,可以通过国家干预经济的办法来缓和危机。由经济危机导致的政治危机的严重性,德日大大超过美国;同时,德国纳粹党已羽毛丰满,日本军部成为法西斯势力的大本营,德日比美国更具备建立法西斯专政的土壤。罗斯福和希特勒的个人素质不同,所起的个人作用不同。罗斯福是资产阶级民主制度的捍卫者。而希特勒从年轻时就表现出了独裁倾向影响:德、日法西斯专政建立后疯狂扩军备战,迅速形成欧亚两个战争策源地,成为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罪魁。美国罗斯福新政保留了资本主义自由企业制度和资产阶级民主制度,随着二战的爆发和扩大,美国参加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贡献。2、对比日本和德国在建立法西斯专政有何异同?相同点:都利用了经济危机这一有利时机;都有军事封建性的历史传统;都是垄断资本家的需要和选择;都对内独裁对外扩张,都有冲破凡尔赛一一华盛顿体系的束缚不同点:德国有一个法西斯政党——纳粹党;有一个突出的领袖——希特勒;通过国会大选的方式夺取政权。日本既没有法西斯政党、也没有突出的领袖,而是依靠军部法西斯势力在天皇的支持下控制政权。德国与日本的法西斯专政建立共同原因:从历史角度看:①两国在走上资本主义道路时,都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与英美相比,两国都缺少传承性的民主传统,相反封建专制气氛和思想较浓。②德日两国均是极富侵略性的国家。③民族主义在两国深入人心,德国纳粹宣扬的“日耳曼民族是最优秀民族”的思想和日本的“大和民族精神”深受欢迎。而两国法西斯势力则利用这一点推行法西斯主义,把法西斯主义隐藏在民族主义旗帜下。从现实原因看:①两国都受到经济危机的沉重打击;并且受到客观环境的制约,德日均无法从自身找到应付危机的出路。日本是岛国,对海外市场和原料有极大的依赖性,危机来临,容易导致采取转嫁危机的策略,进而走上法西斯道路。德国是战败国,沉重的赔款和殖民地的丧失,使其经济极度依赖外国资本,危机来临,德国也无力从自身找到出路,从而走上法西斯道路。②两国都对一战以后建立的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极度不满,力图打破这一体系。德国的特点:德国法西斯专政是通过建立法西斯政党,经过宣传、竞选,在国会选举中获取胜利后建立起来的:①有一个以希特勒为领袖的强大的法西斯政党,并且发动了有群众基础的法西斯运动。②采取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方式取得全国政权。③对原有的国家政治体制进行了彻底变革。日本的特点:①通过军部这一特殊机构建立法西斯专政。②日本军部是通过对内发动政变,对外发动侵略战争而逐步建立起法西斯独裁统治的。③是通过自上而下的方式建立法西斯统治的。④法西斯专政没有突破日本近代天皇制的框架。(4)共同的特征:都代表垄断资产阶级利益,是资产阶级专政的极端形式。国家职能无限扩大,以极权制取代民主制,废除了议会制和多党制,实行一党专政和党国合一的独裁统治。都鼓吹极端民族主义,积极对外扩张和侵略。]德日法西斯之比较:1)相同:(1)原因:历史上在走上资本主义道路时都保留有大量的封建残余,民主力量薄弱,军国主义浓厚;在“凡一一华”体系中都处于受压制的不利地位,对现存世界统治次序不满;在经济危机的打击下,社会动荡,矛盾尖锐。2)不同:德国是通过法西斯政党鼓吹群众运动,引起垄断资产阶级的重视,再由政府授权“合法”取得统治地位的;日本是通过军部这一特殊的国家机器建立的,没有政党和党魁,建立的是以军部为主体的天皇制法西斯政权;由此日本走过了较长的过程;德国是先建立法西斯政权,然后在疯狂对外侵略扩张,日本则相反。[分析]比较日本和德国在建立法西斯专政的方式上有何异同?①相同点:都利用了经济危机这一有利时机;都得到垄断资产阶级最高统治者的支持;都利用人们对“凡一一华”体系的不满心理,骗得部分人的支持。②不同点:德国有一个法西斯政党——纳粹党;有一个突出的领袖——希特勒;通过国会大选的方式夺取政权。日本既没有法西斯政党、也没有突出的领袖,而是依靠军部法西斯势力在天皇的支持下通过暗杀、政变来控制政权。第二课局部的反法西斯斗争目的:为了转移国内矛盾,争夺世界霸权,抢占更多的殖民地和势力范围。在非洲,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德、意法西斯侵入西班牙表现:在亚洲,日本侵略中国和朝鲜在欧洲,1938年,德吞并奥地利;不久割占苏台德区;1939年吞并捷克斯洛伐克1、原因:意大利法西斯政权建立后,于1935年对战略地位十分重要的埃塞俄比亚发动侵略埃塞俄比亚的抗意斗争2、时间:1935年——1936年3、结果:意大利吞并了埃塞俄比亚4、失败原因:①意强大装备先进,准备充分,训练有素,埃弱小埃塞俄比亚武器装备极其落后。抗意战争领导方面有错误西方大国绥靖政策的影响中国人民的抗日斗争1、背景:(1)西班牙人民阵线1936年在大选中获胜、成立共和国后,采取了一些进步措施,打击法西斯势力。(2)佛朗哥等反动军官发动叛乱,内战开始(3)德意全力援助叛军,公开进行武装干涉,使原来的内战变成了一场西班牙人民反对法西斯侵略的民族战争西班牙反法西斯战争2、时间:1936年——1939年3、各方政策和态度(1)英、法等一一“不干涉政策”,(2)苏联、国际纵队——国际援助。4•结果:共和国政府被颠覆,建立了以佛朗哥为首的法西斯独裁政权5、败因:内:力量有限夕卜:西方绥靖政策特点:反法西斯侵略为中心各国纷纷建立反法西斯的民族革命统一战线(主要特点)背景:1、法西斯国家获得了巨大的财力、人力资源,占据了许多战略要地,实力大增2、由于英、法、美等国纵容侵略的绥靖政策,也使法西斯国家更加有恃无恐。原因:在侵略扩张过程中,德意日法西斯国家与英法美等国的矛盾日益加剧。出于共同的利益需要,法西斯国家进一步勾结,互相支持利用.结盟招牌:“反共”(利用与苏联的矛盾欺骗英法美等国)过程:1936年德意签订《德意志议定书》形成柏林一罗马轴心,1936年德日《反共产国际协定》,1937年意加入。形成轴心国集团。影响:德、意、日三国轴心形成,从此,法西斯国家互相支持,肆意扩大侵略战争,世界大战迫在眉睫第三课走向世界大战原因:1、一战后,英法等国实力相对下降,存在畏战情绪2、英法美忙于应付国内经济危机,无暇顾及3、一战后,和平主义思想泛滥4、对苏联社会主义的仇视和对弱小民族国家利益的蔑视5、他们是“凡一一华体系”的得利者,不想破坏现状6、受到希特勒等人制造了一种只有共产国际和苏联才是敌人的假象7、一战后对德国的过分惩罚,使英法产生一定负罪感目的:①,避免战争,保住既得利益②祸水东引实质:自私自利,姑息养奸(利己主义)主要推行者:英、法、美对象:德意日法西斯国家表现:1、对1931年日入侵中国,国联未真正制裁日本2、对意入侵埃塞俄比亚,国联只进行有限的制裁,美推行“中立”3、对德意入侵西班牙,英法采取“不干涉政策”,美推行“中立”政策4、对德破坏《凡尔赛和约》听之任之1935年起,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1936年德军开进“莱茵非军事区”1938年德国吞并奥地利,后又吞并苏台德区。1939年吞并捷克斯洛伐克5、制造幕尼黑阴谋,使绥靖政策达到最顶峰(为何这样说)6、二战爆发后,进行奇怪战争后果:1、牺牲了弱小国家的利益。埃塞俄比亚亡国了,西班牙共和国政权被颠覆了,中国东北变成了日本的殖民地2、纵容了法西斯的侵略,助长了法西斯的气焰,增强了法西斯的实力;加速了二战的全面爆发3、使许多反对法西斯侵略的国家如苏联对英、法等国心存芥蒂,不利于反法西斯国家的团结对敌4、最后英、法等国不得不首先吞下这枚自己种的苦果慕尼黑阴谋原因:1、希特勒以保护捷克斯洛伐克境内的少数族利益为借口,提出要求割占与德相邻,经济发达,战略地位重要的苏台德地区2、英法想避免战争,企图牺牲捷克斯洛伐克的利益,将祸水东引时间:1938年9月,参与者:英、法、德、意四国首脑张伯伦、达拉第、希特勒和墨索里尼地点:德国的慕尼黑城内容:规定捷克斯洛伐克必须在10天内把苏台德等地区交给德国。1、暴露了英、法的软弱,助长了希特勒的侵略气焰。第二年,吞并了整个捷克斯洛伐克。2、使其军事、经济实力大为增强,在战略上处于更有利的地位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3、苏联对英、法更加不信任,为了自己国家的安全于1939年8月,同德国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4、《慕尼黑协定》的签订,标志着绥靖政策达到了顶峰。实质:维护自身利益,避免与法西斯国家的战争,牺牲弱小国家,将法西斯祸水引向苏联。原因:1、英法与苏社会制度矛盾尖锐2、《慕尼黑协定》签订后,苏联对英、法更加不信任。集体安全落空目的:苏联为了自己国家的安全德为了避免两线作战,解除后顾之忧时间:1939年8月,内容:双方互不侵略者对方,并划定了两国在东欧的势力范围影响:1、苏联:(1)使其赢得了备战的时间苏联靠牺牲东欧小国换取了自己暂时的和平,这是对法西斯势力的又一次绥靖,损害了社会主义国家的形象—定程度上麻痹了苏联,使其未作充分的战前准备,2、德:避免了东、西两线作战,加速了二战的全面爆发1、德意入侵西班牙的原因:支持佛朗哥法西斯势力;西班牙重要的战略地位和战略资源把西班牙变成检测自己军事实力的试验场第四课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1、全面爆发一一德军突袭波兰,英、法对德宣战(1939年9月)2、“奇怪战争”英、法对德宣战后,却静坐西线、宣而不战,被称为“奇怪战争"。是英、法绥靖政策在战争中的具体表现法西斯德国发动突袭:闪电战,军事力量强大。准备充分3、波兰速亡原因:②波军武器装备陈旧,战术落后、布署失当并依赖英法英法宣而不战,致使波兰孤军奋战苏联趁火打劫,建立东方战线,入侵波兰4、苏联建立“东方战线”作为缓冲地带5、德军西线进攻发动北欧和西欧战役:1940年4、5月间,德军首先“闪击”丹表、挪威、卢森堡、荷兰和比利时。6、敦刻尔克撤退:1940年5月底6月初。德使用闪电战;采用曼施坦因方案,英法军队被困,后大部分撤回英国,为未来的反攻保存了有生力量7、“法兰西战役”法国败降(1940年6月)①法国推行绥靖政策,纵容德国侵略扩张而自身士气低落,自食其果;军事回想落后对装甲兵和航空兵的战术熟视无睹;对德进攻方向判断失误;统因:治集团的失败主义和投降主义占据主导地位;不能有效组织人力物力德使用闪电战;采用曼施坦因方案,出其不意;单线作战意大利趁火打劫&不列颠之战(1940年7月一10月)主要是空战,最终粉碎了德国的阴谋,10月间,希特勒取消了入侵英国的“海狮计划”,使其侵略计划首次受挫。英丘吉尔政府抵抗政策坚决;军民英勇抗战,士气高昂;军事设施先进;因:本土作战,岛国易守难攻;德他国领土作战,且作战目标的制定带有随意性9、北非战场的激战:1940年夏意军入侵东非和北非。年底英军在东非展开反击,1941年埃塞俄比亚复国。后意军投降。北非意军也屡遭失败,后德派隆美尔相援,打退英国,双方在沙漠展开拉锯战。第五课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扩大苏德战争爆发原因1、消灭苏联是希特勒称霸欧洲和世界决定性的步骤2、1940年9月签订了日德意三国军事同盟,3、控制了欧洲14个国家和地区,占有了强大的军事资源时间1941年6月22日过程结果及影响苏德战争的爆发,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规模的扩大。战争初期,德军进展顺利,到11月,占领了苏联15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苏军初期失利的原因1、大规模机械化部队没有组建起来2、大批优秀指挥员在大清洗运动中丧生3、时间估计失误,认为德军在打败英国之前不会进攻苏联,准备迟缓4、防御战略上把主要兵力和军用物资的配备过于靠近国境线5、德军准备充分,拥有强大的军事资源,采用闪电战术,太平洋战争爆发偷袭珍珠港背景1、侵占中国和东南亚是日本长期发以来的既定目标2、法西斯德国在欧洲的一系列胜利刺激了日本的动野心3、欧洲战事正酣为其提供了大好机会4、1940年8月,日本公开提出“大东亚共荣圈”计划,日本的政策严重损害了美英在亚洲和太平洋地区的利益5、1940—1941年,日本占领了印度支那,美英等国宣布对日本实行贸易禁运,严重打击日本。美日矛盾激化6、日本军部决定趁美国尚未准备就绪,发动突然袭击,取得战争主动权。日本把美国太平洋舰队看作是日本“南进”的最大障碍,认为只有消灭这支舰队,才可放心大胆地南进
时间1941年12月7日过程日本海空军对珍珠港进行突然袭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