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中国文人读后感_第1页
品中国文人读后感_第2页
品中国文人读后感_第3页
品中国文人读后感_第4页
品中国文人读后感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品中国文人读后感本文是关于读后感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品中国文人读后感(一)在这个浮躁的时代,在这个图画视频充斥眼球的时代,阅读,似乎早已被遗忘。而我,也很少拾起书本,静下心来读一本像样的书。读《品中国文人》,原是为了完成学校布置的任务。不过,看过之后,发现这真是一本好书。文人,让我想起穷酸,迂腐,文人相轻,也让我想起风骨,正气,君子,两袖清风,当然,更多的是后者。中国文人,尤其是中国古代文人,大多都是想通过做官来改变命运,来实现自己的理想,治国救世,是他们的终极目标。但是,中国的绝大多数文人,尤其是大师级的人物,总是命运坎坷,即便走上了仕途,也终因不会曲意逢迎,没能坐上高位,即便坐上权力高位,也终是位子没坐热,就被权臣陷害拉下马,或贬官或撤职甚或被流放。他们中多数人,因为理想破灭,现实不堪,最后郁郁而终。不过,无论如何,这些人都做到了“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是真正的正人君子,从屈原司马迁到李白杜甫到曹雪芹,无不如此。有人说,“国家不幸诗家幸”,也许正是在这种国家动乱,个人不幸的境遇下,文人,更多的能够冷眼看世界,思考国家民族前途,个人命运,才会写出杰出华章从而彪炳史册。对于这些人,尽管他们身上也有可能穷酸迂腐脆弱等等小毛病,但我对于他们,只有崇敬。刘小川先生的这本书,对中国文人的品读评价,站在不同于其他文人作家品评的高度,用自己独特的视觉,用庄重也不失诙谐的文字,对中国文人特别是中国古代文人做出了非常理性的解读与评价。非常有意思的是,在屈原司马迁陶渊明等等这些大家中,作者对这些人都是怀着景仰之心来完成对他们的品读的,而独独只有对司马相如,似乎不那么恭敬。其实不是因为这个人没有文才,他写的《子虚赋》《上林赋》都显示了他的才气,也许因为他是御用文人?作者说“司马相如,勾引女人本事大,歌功颂德的本事更大,写了不少辞赋,华丽而空洞”,“司马相如是浪得虚名的平凡人物,文以人传……他这位粉饰现实的老前辈,以他的光芒照亮了这一流派,显现浑浊,映衬清流。”可见,在作者这里,文人,首先是人,只有能闪现人性的光辉人格的魅力,再配上文才,才能被人称道。对于这点,我是绝对认同的。这里还要说说其他几位大文豪。一是屈原。对于他,作者是景仰敬佩的。他有着超凡的才华,也有着赤诚的爱国心,是绝对的正人君子,然而最后却落得个含冤而死,这真令人扼腕叹息。文章在字里行间,都传达出一种悲痛,一种同情,一种崇敬。当然,这也感染了我。二是司马迁。这个完成那部“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传世巨着——《史记》的真正的男人,他的正气,他的刻苦好学,他的才华,尤其他的为了成就事业而忍辱负重的品性,感动了一代又一代人。作者对于他,是心痛,是敬佩,是爱戴。他说“幸亏有了司马迁。他传给我们的文脉,流淌着鲜血。文脉就是血脉。”“所谓道德文章,人品与文品,司马迁都足以垂范后世。”我喜欢这样的评价。另外还要说说陶渊明。我个人觉得,陶渊明给人一种亲近感。作者也非常喜欢他,“今天手捧陶诗,仍是怦然心动,如遇美食,如见佳人。”称陶渊明为“渊明”,可见其喜爱程度。想到陶渊明,我总是想起“高洁”,当然也会想起菊花。这个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大诗人,确实值得今天的我们好好学习。想想,我们,常常为了五斗米,说些违心的话,做些违心的事,尽管这话这事并没有害人,然而却违背了我们的心性。陶渊明,他是真正的心地纯洁干净的人。正因为心灵的纯洁干净,所以他的诗,是天然的美玉。所以作者说他这个人“他是和蔼可亲的,就像我们的亲人”,“诗人中的诗人,真和美,到极致”,“渊明是中国最纯粹的诗人。而与之相应,他也是最纯粹的人。”说他的诗“伟大的诗篇,永远是人类生活的稀有事件。”可见其对人对诗都推崇备至。这不是美誉,因为事实如此。应该说,中国古代文人,绝大多数都是有真性情的人,唯其真,才使他们在滚滚历史红尘中没有被淹没,而是一代一代流传下来,并且越来越鲜活地活在我们心中。对于其他,我就不说了吧。最后我想说的是,我们真应该向大多数中国古代文人好好学习。学习他们为人处世的方法,当然,如果你是文人,也包括向他们学习做学问。品中国文人读后感(二)第一次看到这本书是因为它的名字很大气。品中国文人,对于那些在中国历史上占有重大地位的人物的点评分析,并不是那么简单的。但读完了这本书,便觉得作者说的伟人突然变得很简单,朴实,他们的一些生平在清新的文字间淋漓尽致的展现在读者面前。离别时的吟唱---柳-永--我初识柳永是他的那首《雨霖铃》,那是一首离别诗,带着一种淡淡的忧伤。时间是秋天,有悲情色彩的季节。在萧瑟的秋季,两人举酒,沉默,然后是内心的矛盾,是连夜出发,还是翌日清晨登舟远行?柳永便是个一直在离别的人,给那些烟花巷的女子填词,待她们唱出名了,便转身走了。唯有在离别时和几个女子挥手告别,然后乘舟去下一个陌生的城市。而后读了《鹤冲天》,一句“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得罪了皇帝。他公然以烟花巷对抗金銮殿,于是皇帝张开金口:“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而再读《玉蝴蝶》,这首诗写尽了他的故人告别的无奈,对过往的回忆,然后又是对故友的期盼,思念友人的深沉,通过写燕子的飞去来表达自己诚挚的感情,而最后一句中断鸿的哀鸣更是衬托出作者的孤独怅惘。我想也许是他一生都在告别,告别那些个女子,告别友人,告别亲人,从而使他的每一首离别词都饱含情感,加上对秋天富有特色的描写,离别似乎成了他生活的节奏所在。尽管他远离了官场,远离了每一个相识的女子,可至少他留下了那些词篇,不管是缠绵,离别,羁旅,还是情愁,总有些人还记得那句“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抑或是“凭阑悄悄,目送秋光”,“争知我,倚栏杆处,正恁凝愁”……柳永是可以雄视文坛的,他独具特色的文字似是信手拈来,却又好像独具匠心。该书更是道尽柳永一生的悲惨遭遇,他死了,死于道路,但也只有烟花巷的女子来向他告别,埋葬它平日里唤他作三变哥哥,屯田大官人,此时也就哭得更凶了。而柳三变,一个拥有了太多才和情的人,这个时候抛下了一切。他,走了。从幸福到苦难--李-清-照没有哪位女诗人能像她一样,站在诗词界的顶峰,看着其他人。李清照,经历了幸福和苦难,依旧写下了无数优秀诗篇。从《点绛唇》的“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到《如梦令》的“应是绿肥红瘦”,无不体现了少女情怀。是想掩饰的慌乱和羞涩,还是对花木细腻之心?这些短短的小令实在耐人寻味。与赵明诚结婚后,又有了“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此时的李清照是幸福而快乐的。写关于愁的更有“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而赵明诚带着自己写的50首《醉花阴》和这首“人比黄花瘦”去找陆德夫点评。他答道:只三句佳。问:哪三句?答: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这一句的确不错,写了她对他相思之苦,无法欢聚,人更显得憔悴。把人喻为黄花,既自然,又新奇传神。然而,这只是她早期之作,大多为轻松地小令,到了晚年,多为充满了愁意的词。其中最为经典的是《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赵明诚死了,张汝舟又是个骗子,为了告他而在牢房呆了九天后,李清照出狱。“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她,是不会向命运屈服的。在经历了无数生活考验后,她写下了“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悲伤,却不会流泪。年近六旬,在一年春天,她请来朋友在庭院焚香,抚琴,默坐。然后写下了《武陵春》,一挥而就。“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夸张的手法,自己的愁绪连船都载不动,写出了她的孤寂,她的凄凉,她的无奈。李清照活了七十岁。她留下的印象是:一个美人。从少女时代的单纯之美,到中年的从容淡定之美,以及晚年平静之美。她的词更加体现了这种艺术美,有生活乐趣,也有对命运的不甘和抗争。而她也敢爱敢恨,骨子里有一种不一般的倔强,对生活充满了勇气,这些性格造就了李清照,一个伟大的李清照。她早已随风而去,但这样一个灵魂在现今社会依旧值得学习。她是在看着我们的吧!《品中国文人》,品的是伟人背后的孤独,凄凉,他们之所以被称为伟人、中国有代表的文人,是因为他们走过了那条坎坷的路,在文化历史上成为了一颗颗闪亮的星。品中国文人读后感(三)题记——我这一生,唯一的遗憾,是没有在行遍千山万山之后,以一支奇瑰的墨笔,写出它的或青或绿。王晴川先生在其武侠巨着《雁飞残月天》的结尾说到:“武侠小说确实没落了,如一座老宅投在夕阳里的影子,黯淡而无奈。”又说:武侠小说,总该有人不写性,不写种马,不写!总该有人写精致的文字,写深沉的意境,写真挚的情感。那天我在天涯论坛看帖子,无意的发现这个标榜所谓的“最有见识的中国人都在此”的论坛里,排名第一热的是娱乐八卦,第二的是都市情感。我突然觉得,这是多么让人怜惜的一个时代——当推敲炼字的文字,情感抒发方式被一种肤浅刺激,浮躁,杂乱的表达方式挤压得几无空间的时候,这已不仅仅只是武侠没落的时代了,而是一个文化,情感,和审美都已经没落的时代。我曾经看到过一篇关于当前的“中国式尊严”的话题的文章,大意是说中国当前建立在钱权名利基础上的尊卑生活,和人事态度。而对比的是国外的人格独立与彼此尊重。我当时便想起了“中国文人”这四个字,事实上在任何地方,任何国度,任何时期,钱权名利与人的地位尊严绝对是息息相关的,这点管他是外国也好,中国也好,有钱就是爷的惯性是无处不在的,要知道,美国如此讲究人权尊严,选总统的时候那都还得靠票子呢。不同的是,西方几百年的思想改革,已经让思想独立的观念深入人心,而当今的中国却在虚浮的发展中日渐失掉了传统的“文人”情节——关于独立,博大,自尊的文人情节。中国的文人,往往与一个时代挂钩,与一个时代的文章挂钩。为什么是诸子散文,汉赋,唐诗,宋词,元曲,再到明清小说?那是因为总有那么有一群群文人,在独立与衮衮公卿之外,能别撑一番天地。中国曾经有一个词语——士林。这可是值得琢磨的二字,一个“士”字代表着文化,修养的高贵,一个“林”字则代表着人文荟萃,英才济济。中国虽然是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但其实真正对社会思想作出影响的并不是政府,而恰恰是士林文人群体。从汉代的白衣卿相,到明清的东林复社,这些文人用儒雅,自尊,道德文章,来心忧天下。庙堂之高,江湖之远,正是靠着代代不尽的文人群体,中国的历史能在幽暗的体制下显得生动,活泼,灿烂。甚至连妓女都可以高傲得独立与淤泥之外。鲁迅曾说到中国的脊梁问题,我要说的是文人是中国的骨头。鲁迅,也是个文人。民国末期大概是最后一个文人群体存在的时代,傅斯年的史语所,林徽因的太太客厅,甚至哪怕儿女情长香艳无比的鸳鸯蝴蝶派,都是这个国家最后一批文人群体的回光返照。自此以后,中国再也见不到那种群星荟萃大师云集的场景。在一个学科日益庞杂的年代,在一个体系日益扩张的年代,在一个评判标准如此多元的年代,我们关注了太多可以说是庸俗的元素,我们的教育从“成功”二字说起,我们的经济总要冠之以“飞速”,我们都不会也不能停下来看看风景,看看灵魂。以至于我们出外旅行都成了一种自讨没趣的负担。因为我们从一开始就已经忘了引导,如何让我们的孩子像一个文人一样——自尊,缓慢,淡泊而如静水流深一样的成长。201的0春晚有一个节目,有个小女孩儿横流倒背《百家姓》,随意说第几个字她就能说出是什么字。我觉得好悲哀,父母是在怎样的摧残和压迫她,她才能做到此点?而我更悲哀的是,居然在这样的日子下,脑残的呈现这种所谓的“天才神童”节目!虚夸,是我们见得最多的。在书店里,那些畅销的垃圾网络小说往往要给你好多眼花缭乱的榜单提示啦,热门吹捧啦什么的,有一位评论家说,文化虚假,脏乱差从书的腰封的变化即可看出。是的,如今的书,腰封倒是越做越妖艳,而内容有时候简直是不忍卒读。除了猎奇,如今有多少文章是精致的文字,深沉的意境,真挚的情感?一个没有文人风骨的年代,连书店都缺了唯美浪漫的氛围。过去的大师们喜欢逛旧书摊,常获至宝。而如今绝大多数的旧书摊都只卖劣质黄色书刊了,想到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