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张标签贴给25个人_第1页
100张标签贴给25个人_第2页
100张标签贴给25个人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100张标签贴给25个人本届双年展,作品概念的空洞化和偏离主题是致命的缺陷。国庆期间我千里迢迢赶到上海这个国际大都市,为的是看一眼这些年来动静很大的上海双年展,结果分外消沉。

其实我完全可以通过挚友的关系,直接进入美术馆,但我还是想以一个快客的身份与双年展来一次感觉真实的“艺术之旅”。10月3日,天气不错,我上午11点钟赶到那里,察觉排队的人群已经有好几百了。队伍的末尾树着一块牌子,报告观众:再过一小时才能进入展馆。我很有细心,排在结果一位。

排队的好处就是可以与观众交谈。结果我察觉绝大多数观众对什么叫双年展都不怎么了解,对当代艺术更是模糊。“听人家说里面蛮好看的,所以就来看看,反正呆在家里也没有什么事。”这是最有代表性的一种态度。当然,观众有这样的热心总比冷漠无知要好得多。但是我想说的是,等参观终止后,他们能得到什么?

美术馆外面停着一列火车,艺术家梦想它唤醒知青们的集体记忆。不少观众就是当年的知青,他们以为这是一个时代的真实遗物,可以让他们坐在车厢里怀一把旧。可是他们消沉了,由于里面的实物很少,艺术家能供给的信息更少。我认为,假设仅仅将这件作品的对象锁定知青,就偏离了双年展的主题,由于改革开放后涌向城市打工的农人兄弟更是一个快客的群体,他们更值得关注。

岳敏君的作品是当代艺术的风向标,在意识形态与商业价值上都是如此。本届双年展很大气地供给一个展厅,让他罗列41只人首恐龙。尽管媒体煞费苦心地解释这批作品的内涵,但我实在看不出它们与城市蜕变的关系,与“快城快客”的关系。换一个标题,它们依旧可以在另一个场馆展出。谁也参不透岳敏君在笑些什么。至于尹秀珍的那架怪僻的飞机,以此来说明进入城市的人群的方式,那种解读实在太简朴了。但你还能解读出什么呢?美术馆外的那片小小的水稻,你可以将它与城市扯上关系,但这种关系的变化在小学生课本里就讲领会了,还用劳你大驾?陈志光的那批蚂蚁从艺术雕塑的角度看还算不错的,但犯了同样的毛病,它们在别处也可以爬到墙上去,吸引观众的奇怪眼光。或许,我们就是蚂蚁?就算是吧,那又透露了什么深刻的主题?

最直接介入快客生活的可能是金石的装置作品《1/2生活》,他将现实中的生活场景缩小一半呈现在观众眼前,那是民工们居住生活的空间,乱糟糟的衣服和家具,封死的窗口。但这一切也是我们城市人熟视无睹的,缩小一半的体量并不能引起城市民众加倍的警觉和可怜。

还有大量外国艺术家的作品,他们虽然眼界较宽,关注全世界移民的话题,但中国观众缺乏他们的历史与文化,理解上鲜明有点困难。

整个一圈逛下来,我察觉观众的表情大致分成两类,一类是青年人,他们很兴奋,在光怪陆离的展品前拗造型拍照,他们认为双年展是一次时尚派对。另一类是中老年人,他们本想来怀旧的,结果察觉艺术家与他们的生活阅历有很大的距离。一个老头说得很逗:“我家里一只咸菜甏也可以拿来展览了。”你不能说他没有道理啊,这只咸菜甏可能就是他从宁波乡下带到上海来的,这不是移民的物证吗?

上海双年展有消遣化的倾向,这是前不久一篇批评文章的观点。但策展人的回应很强硬:消遣化有什么不好?人气旺是硬道理。不错,我供认人气是一个量化指标,排队的风景很美观。但大展主题是一柄双刃剑,可以明示艺术取向,但也框死了作品的内涵。本届双年展,作品概念的空洞化和偏离主题是致命的缺陷。这种消费模式的艺术大展,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