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教育史专题期末综合复习题(形考答案)第一编中国古代教育制度与措施一、填空1.教育起源于人类的生产劳动和社会生产的需要。2.祭祀活动可以说是中国“礼”教之渊源。3.最初的教学形式重要是书和数。4.西周学校从设立上可分为国学和乡学,从限度上可分为大学和小学。5.秦代的文教政策重要有书同文、行同伦、设三老以掌教化、焚书禁学、以法为教,以吏为师。6.董仲舒提出的三大文教政策建议是兴学技重、选士、独尊儒术。7.汉代太学建立于公元前124年,其标志是教师称为博士、学生称为博士弟。8.我国第一部由官方颁布的经学统一教材是隋唐代孔颖达会同诸儒等撰写的《五经正义》。9.金代除普通国子学和太学外,还办有进士科。10.元代加封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王,将孟子推崇为“亚圣”,还确立了理学的官方学术地位。11.国子学始建于276年。12.唐代国子学、太学、国门滨的区别是出身门弟之分。13.明清国子监既是太学,又有中央教育行政机关的职能。长官称为祭酒。14.隋唐医学从属于太医署,下设四科分别是医科、针炙科、按摩科、咒禁科。15.我国最早建立地方官学体制的少数民族政权汉代。16.明清“童试”分县考、府考、院考三步进行。17.北宋的六大书院是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应天府书院、嵩阳书院、石鼓书院、茅山书院。18.明清科举的正式考试分三级:乡试、会试、殿试。19.阮元创办的杭州沽经精舍和广东学海学堂,是当时训诂考据学研究与教学的重点场合。20.我国最早用于识字的教材是史籀篇。21.科举前三各称为“一甲”,分别是:状元、榜眼、探花。二、名词解释1.六艺是西周官学的基本教育内容,即礼、乐、射、御、书、数,有“大艺”、“小艺”之分。书、数是小艺,重要是小学课程,礼、乐、射、御,作为大艺,是大学的课程。汉代以后也把经孔子整理并作为教材的《诗》、《书》、《礼》、《易》、《乐》、《春秋》称为“六艺”。2.学在官府是西周教育制度的重要特性,重要体现为:礼不下庶人、政教合一、官师不分。在这种体制下,学校教育被官府垄断,民间无学校教育可言。3.稷下学宫是战国时齐国文化教育的中心,因其建于齐国都城临淄的稷门之下而得名。从性质上说,稷下学宫是一所由官方提供条件和设施的私学联合体。其办学特色有四:不治而议、自由辩论、学无常师、管理规范。稷下学宫制定了中国历史上有据可考的第一个学生守则——《弟子职》。4.六学二馆:唐代教育体系完备,在中央设立国子监,下辖“六学”: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书学、算学、律学。六学之中,国子学、太学、四门学都是儒学,书学、算学、律学是培养专业人才的学校。“二馆”即崇文馆和弘文馆,是集收藏书籍、校理书籍和研究儒家经典三位一体的场合。5.三舍法:宋代熙宁四年,在太学实行三舍法。所谓“三舍法”,就是太学生员按等差分隶于外舍、内舍、上舍。生员依学业限度,定期考试,依次升舍。三舍法的实行强化了学校的职能,在一定限度上使得太学的学业与入士作官直接挂钩,从而提高了学校教育的地位,有助于加强学校教学,并使学校课业与考试更加规范化。6.监生历事:明洪武五年,为满足当时官吏局限性的需要,创建监生历事之制。历事即“历练政事”,是实习官吏的制度。凡在监十余年者,派到六部诸司实习吏事,并考察其勤惰。历练3个月,进行考核,勤谨者送历部备案待选,仍令继续历事,碰到官缺,依次补用。7.鸿都门学鸿都门学创设于东汉灵帝光和元年(178年),因校址在洛阳鸿都门而得名,它是中国最早的文艺专业学校。鸿都门学的学习内容是辞赋、尺牍、书法、绘画等。学生所有由州郡荐举或三公辟召而来,相称于察举正式科目出身,入学享有俸禄,相称于正式吏员,并且他们的待遇高于太学生。西汉统治者兴鸿都门学的目的是造就一支新的士人队伍作为自己的统治基础。作为我国历史上第一所文艺专业学校,鸿都门学具有开创性的意义。8.文翁兴学西汉蜀郡太守文翁采用委托培养的方式,选拔一些人才送到长安进行培养,而后返回蜀郡,兴办教育事业。中国古代教育史称之为文翁兴学。9.学田拨充学田是在物质条件上为地方学校的维持提供保障的一项措施。由朝廷拨给学田始于北宋乾兴元年(1022),熙宁兴学期间,朝廷又召令给各地州学拨充学田,学田即属学校所有的田产。学田除由政府拨给,也有由地方官绅捐赠,或由学校筹款购置。10.苏湖教法是北宋教育家胡瑷在苏州、湖州执教时所创建的一套完备的教学方法。胡瑷以“明体达用”为宗旨,打破只读儒家经典的单一学习模式,实行分斋教学。经义斋仍以学习儒经为主,治事斋则分治民、讲武、堰水、历算等科目。学生治一事,兼一事,相称于现在的主辅科兼修。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知识面宽,注重实用。11.讲会“讲会”是书院的重大教学研究活动,不仅有本院教师讲学,也聘请社会名流或其他书院的学者到本院参讲。书院的这种门户开放风格,大大促进了学术交流和发展,也开阔了学生视野,深化了教学。12.次相授业是私学大师实行的一种逐次传递学业的方式,即先由教师教给先来的高足弟子,再由高足弟子分头去教其他弟子,可以二传、三传乃至更多。次相授业使一个教师可以通过逐次相传的方式专家众多弟子。13.“三、百、千”是《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的简称。“三、百、千”是以识字为主的综合性蒙养教材,这类教材以识字教学为主,同时传授一些知识和道理。14.九品中正制“九品中正”是魏晋南北朝时的选士制度,选官事宜重要由各级中正官主持。中正的职权是对本籍贯士人的“品”(家世)、“状”(才德)予以评价,按三等九级定品: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然后逐级上报到司徒,司徒咨吏部待用,按品级高低,授予相应的官位。15.八股文八股文是明清科举考试的重要内容,它有固定的格式和一系列清规戒律:题目都出自“四书”或“五经”的文字,是阐述经文义理的作文;写作宗旨是“代圣人立言”,即必须以圣人的口气训释,而不得以作者的身份去发挥;文体规定严格,文章开始部分分为破题、承题、起讲、入手,正文部分分为起股、中股、后股和束股,两两比偶,构成八股,最后以大结为全文的结束语。八股文是封建时代科举考试内容发展到顶点的产物。三、简答题1.我国的学校是如何产生的?最早的学校类型有哪些?-3学校产生的最基本条件,一是要有人来学、有人来教;二是有的可学、有的可教;三是要有适合教学的载体和方式。原始社会后期,随着生产的发展,剩余产品积累增多,这样就可以有一部分人脱离生产,去专门从事教和学。随着生产经验的日益丰富和社会生活的复杂化,教育内容逐渐丰富,那些难以在生产过程中完毕的教育任务,必然要有专门的场合和机构来从事。特别是文字的产生,大大促进了经验和知识的积累,也改变了单纯以口耳相传和行为仿效的最初教学形式,学校教育的产生于是成为了必然。我国最早的学校类型有两种:第一种是“成均”,第二种是“庠”。2.独尊儒术对教育的影响有哪些?-17一是确立了教育为治国之本的地位。二是儒家经学成为教育的主体内容。但是独尊儒术也压抑了其他学术的发展,使教育内容单一化,不利于学术的多元发展和多种形式和规格的人才培养。3.简述北宋的三次兴学。-22北宋中叶,宋朝统治秩序已基本稳定,于是先后有三次兴学之举。第一次兴学,是范仲淹主持的庆历兴学,兴学措施重要有:第一是州县立学;第二是振兴太学;第三是改革科举考试方法。第二次兴学,是王安石主持的熙宁兴学,重要措施有:第一改革大学,在太学实行"三舍法";第二是加强地方官学建设;第三是举办专门学校,以培养具有一技之长的人才。第三次兴学,是蔡京主持的崇宁兴学,重要内容涉及:第一是州县普遍设学县学亦置小学,在各地方学校也实行三舍法。第二是扩建太学。第三是以学校取代科举取士。第四是兴办专门学校。4.汉代太学的重要制度有哪些?-32①设五经博士,建立博士弟子制。②御定统一的经学教材。③经学教学必须讲究师法家法,不得自行改动或客串到其他学派,门户之见极强。④建立定期的考试制度。初时一岁一试,通过者委以官职,东汉时改为两年一考。考试的办法是策试,策试合格,按甲乙科授予不同的官职。不合格者继续学习,下次再考。分别授予不同的官职。5.明清统治者对地方官学学生是如何加以笼络和控制的?-64明中叶后,只有府、州、县学生员(俗称秀才)才有资格参与科举考试,这就大大提高了学校的地位,也使地方官学完全成为科举的预备场合。统治者对地方官学生员严加管制,明太祖向全国各地学校颁布禁例十二条,刻在卧碑上,其要点是严禁师生议论国是,干预地方政务。规定他们遵纪守法,尊师重道,潜心治学,以求得到朝廷重用。清代又颁行了新卧碑,共七条,内容与明代大同小异。康熙、雍正时又颁布“圣谕”,也重要是告戒训示读书人的。这些举措都着眼于从思想上和政治上控制知识分子。6.书院的管理有哪些特色?-77第一,书院有固定的经费来源和藏书设施。第二,书院有健全的组织管理系统。第三,学生自治并参与书院的管理工作。第四,书院有健全的规章制度。7.简述蒙学读书教学的通常程序?-89蒙学的读书教学,往往是塾师先读,学童跟读,读若干遍后,就由学童自己读,塾师予以纠正。读熟后就背诵,一定要达成纯熟地背诵无误,最终还要能默写。每日学新课之前,又必须将前面所读的书轮流背诵,称“温书”。学习告一阶段时要进行阶段复习,将所学的书所有理清,称为“理书”。8.科举考试的内容有过哪些重要演变?-99-101-105隋唐科举常科重要为明经、进士两科。明经即通晓儒家经典,考试过程为先贴经,然后问经义,然后答时务策;进士科最初只试策、帖经,后还要加试杂文两篇,即一诗一赋。宋代科举以进士为主,神宗时废除帖经、墨义、诗赋等传统科目,改试经义。经义是论述儒经某一内容含义的小论文。明清科举的八股文就是从经义演化而来的。明清科举考试的重要内容为八股文,其正式称谓是制义或制艺。八股文题目都出自“四书”或“五经”的文字,写作宗旨是“代圣贤立言”,是阐述经文义理的作文。八股文是封建时代科举考试内容发展到顶点的产物。四、论述题1.私学是如何兴起的?在中国教育史上具有什么意义?答:春秋战国时期封建生产关系逐渐形成的过程中,贵族统治力量衰落,无暇顾及教育,官学教育因此衰弱。这在客观上反映了“学在官府”的教育体制已经不适应新的时代规定,由于对人才的需求强烈和掌握文化的人沦落到社会下层,使私学的兴起成为也许。孔子是私学创办者中最杰出、最有影响的代表,是中国古代办学的典范。私学的兴起在中国教育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一方面,它冲破了西周以来教育为官府垄断的局面,扩大了教育对象;另一方面,私学作为专门的教育机构,从政治中分离出来,迈出了教育独立化的第一步;其三,私学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促进了先秦时期教育理论的发展;最后,私学的发展,使教育内容与教育方式产生了重大变化。总之,私学的产生和发展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是教育制度上一次历史性的大变革。2.自汉代以后,学校体系的基本结构是如何的?请予以概括。答:汉代以后,学校体系逐渐形成。魏晋南北朝时期:在中央国子学和太学并列,并先后创办律学、医学、书学等专门学校,地方上群国学校教育制度建立。隋唐时期:在中央设立有“六学”(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书学、算学、律学),另有旁系,涉及“二馆”(崇文馆、弘文馆),医学、崇玄学等,地方上分别设立有府学、州学、县学、市学和镇学等直系,各府州尚有医学和崇玄学等旁系。宋元时期:中央官学以太学、国子学为核心,另有律、算、书、医、画、武等专门学校。地方官学有州(府军监)学和县学两级。此外书院在北宋开始兴起,南宋开始形成书院教育基本传统,元代官学分为国子学、蒙古国国子学/回回国子学及专业技术教育学校三种类型,书院出现官学化趋势。明清时期:中央官学有国子学、武学、宗学/觉罗学、八旗官学、琉球官学和算学等。地方官学普遍设立,府、州、县均设学校,乡村尚有社学、义学等。明后期书院复盛,清初书院被禁,后改为提倡,但已经完全官学化。清末民初开始教育改革,引入近代学制,逐渐形成健全的近代学校教育体系。3.阐述书院的教学特点,从中可以得到哪些有益的借鉴?答:宋代书院在教育及教学管理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特点,其具体内容如下:第一,书院的教育经费来源多渠道;第二,书院实行山长负责制,管理体制日趋完备;第三,书院的学术风气活跃;第四,书院的教学管理制度。书院在中国古代教育史上的意义:自书院产生以后,在大多数情况下,都能在教育领域发挥积极作用,起到了填补官学局限性的作用,丰富和扩大了中国古代教育的内涵,成为中国封建社会中后期一种重要的教育组织形式。4.论述科举制度对教育的影响,分析其对当今教育有哪些借鉴之处。答:科举考试的弊端:它的科目及内容,大都不出乎儒学经义的范围,特别是明清八股取士,被选拔的多是缺少进取精神和发明意识的人。作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选官方式,其实是一种将“天下英雄”诱入最高权力者可以控制的范围之中的制度。科举考试制度中值得借鉴的地方:第一,通过考试扩大了统治基础,加强了中央统治。第二,科举考试破处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情形。第三,科举考试保证了政府行政人员的来源,有相称文化素养的士人从政,为行政效率的提高发明了条件。第四,科举考试以严格考试作为选官方式,从追求公正公平的角度看,也有一定的合理性。第二编中国近代教育制度与措施一、填空1.西方传教士在华举办的第一所学校是1594年建立的圣保禄学院。2.西方传教士在华建立的全国性教育组织,最初的名称为教科书委员会,1890年改名为中华教育会。3.洪秀全是上在起义之前教书时,就毁掉了学塾中的孔子牌位,以示与封建文教决裂。4.中国人办的第一所近代技术学校是1866年建立的福建船政学堂。5.中国最早独立举办的师范学校是南通师范学堂,举办人是张謇。6.容闳和黄宽是中国最早的留学生之一。7.1872年,第一批官派的留学生赴美国学习,此后共派出4批。8.系统阐述“中体西用”方针的著述,是张之洞于1898年撰写的劝学篇。9.清末颁布的教育宗旨是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10.192023,清政府初次招收女生。11.ﻩ国民政府鼓吹的“四维”是礼、义、廉、耻,“八德”是忠孝会爱、信义和平。12. 京师大学堂既是最高学府,最初尚有中央教育行政机构的职能。13. 民国初年,教育部设三司一厅,分别是普通教育司、专门教育司、社会教育司、总务厅。14.ﻩ清华学堂最初的培养目的是留美预备生。15.最早升格为大学的教会学校是齐鲁学校。16.南开大学的创始人是张伯苓,厦门大学的创始人是陈嘉庚。17.最早由中国人自办的小学是梅溪学堂。18.清末中小学堂课时最多的主课是宗教课。19.京师同文馆于1867年增设天学、数数等科目,成为名副其实的近代学校。20.清末民间举办实业教育成效最大的是张謇在江苏南通的办学活动。21.192023学制在职业教育方面规定,小学可增置职业准备教育,初中可兼设各种职业科,高中采用综合中学制。22.京师大学堂师范馆于19202312正式开学。23.清末女子师范学堂培养女子小学堂和蒙养院的教师,课程中有适合女子的家事、裁缝、手艺等科目。24.太平天国群众教育的普遍形式是讲道理。25.维新派开展社会教育的重要措施有设报馆、建学会、办学堂。26.我国扫盲教育开始于192023设立的简易识字学塾章程。27.192023建立的劳动补习学校,是第一所属于工人阶级自己的学校。28.黄埔军校的正式名称是中国国民党陆军官学校。29.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命名于192023,它的前身是随长征到陜北的红军大学,它的教育方针是坚定不移的政治方向,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它的校训是团结、紧张、严厉、活泼。二、名词解释1.京师同文馆中国近代第一所新式学校,创建于1862年,最初是一所外国语专门学校,从属于清政府建立的外交机构——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目的是培养清政府所需要的外事专业人才。1867年以后京师同文馆陆续增设近代学科。192023京师同文馆并入京师大学堂,成为大学堂的译学馆。2.京师大学堂1898年百日维新时,京师大学堂正式建立。这是清政府主办的第一所新式普通学校,它以高等教育为龙头,附设中小学。建学目的就是要作为全国学堂的表率。京师大学堂最初还兼有统辖各省学堂的职责,是最高学府与教育管理机关合一的机构,为在全国确立近代新教育体制奠定了基础。辛亥革命后,改名为北京大学。3.南洋公学1897年,盛宣怀在上海筹备南洋公学。先是设师范院一所,聘任梅溪书院主讲张焕伦为总教习,这是中国有专门师范教育的开始。南洋公学是中国最早包含大、中、小学和师范学校的教育机构。民国时,改建为上海交通大学。4.庚款兴学这是由列强退还部分“庚子赔款”,用于在中国兴办教育事业,是西方列强调整对中国策略的一个重要手段。退还庚款的总提倡者是美国,随后其他列强也退还部分赔款,以这笔资金建立“中华教育文化基金会”。庚款兴学反映了列强在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浪潮下,更加重视精神和文化方面的影响渗透的趋向。5.民国元年教育方针于1920239月2日由教育部颁布实行,其内容为:“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毕其道德。”这一宗旨是蔡元培教育观念的体现,已基本剔除封建遗毒。6.学部19202312月,清政府效仿日本文部之成规,正式建立学部,作为中央教育行政机构。原国子监归并学部,教官一并裁撤。学部与政府各部并列,长官都称尚书,左、右侍郎为副长官。学部下设总务、专门、普通、实业、会计五司。7.设计教学法是由杜威的学生克伯屈以“从做中学”的理论为出发点创建的。它的基本程序是“目的—计划—实行—评价”。这种方法符合杜威“从做中学”的精神,学生在行动中求知,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和困难,靠自己思考解决问题。设计教学法成为师范学校学生需要掌握的内容。8.小先生制是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所提倡的教学方式方法,即采用大的教小的、会的教不会的,先学的教后学的,也即能者为师。9.留法勤工俭学1920236月,在法国的蔡元培、李石曾、吴玉章创建了“勤工俭学会”。明确提出了以“勤于工作,俭于求学,以增长劳动者之知识为宗旨”。192023春,中法两国人士在巴黎成立“华法教育会”,同时设立“留法勤工俭学学会”进行宣传,吸取有志青年到法国留学。勤工俭学活动不仅使留法的中国先进青年走上了共产主义道路,也对中国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0.农民运动讲习所是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成立的培养农运干部的学校。讲习班采用短训班的形式,从1924年到1926年,在广州举办了六届,国民政府迁到武汉后,又在武汉办了第七届。讲习所有课堂讲授、学生自学、集体讨论和调查研究等学习方式,共培养近1600名毕业生,为推动中国农民运动发展作出了卓越奉献。11.苏维埃文化教育建设总方针由毛泽东在1934年1月第二次苏区工农兵代表大会上提出,内容是:“在于以共产主义的精神来教育广大的劳苦民众,在于使文化教育为革命战争与阶级斗争服务,在于使教育与劳动联系起来,在于使广大中国民众都成为享受文明幸福的人。”12.民办公助是革命根据地和解放区的一种办学形式。所谓“民办公助”就是由群众集资、出力自己办学,重要是家长和学生通过劳动来解决资金和人力问题,也采用集资、提取结余、开学田、组织文教合作社等方式来筹集办学资金,政府则给予方针上的指导、物质上的补贴和师资上的支援。三、简答⒈洋务派办的新式学校有什么重要特点?-114洋务派办的新式学校打破了传统儒学教育一统天下的格局,引进了西方近代科学技术和人文学科的教学,培养出了中国自己的第一批专业技术人才、新型知识分子和技术工人。但这类新式学校也有很大的局限性,表现在:(1)它在国家教育体制中尚无一席之地。这些新式学校都是申报朝廷批准后兴办的,当然不是私学,但却是以个案解决,零星举办,缺少基础教育的根基,必然影响教育效益和质量。(2)教育范围局限在外语和军事两个方面,其他学科多为这两个方面的延伸。(3)从教学到管理,大权多被外国人把持,带有半殖民地的强烈色彩。(4)仍保存着封建教育的重要阵地。一方面必须具有一定的旧学基础的人才干入学,学校均有中国教习负责传统儒家经学的教学和考核,仍有祭孔典礼,讲究礼制,都是旧官学的传统,新式教育其实仅仅表现在自然科学的教学内容方面。⒉简述科举制的废除及意义。-119-121-122封建传统教育运营的最大支撑机制就是科举制度,当近代中国教育发生主线变革时,它与旧的科举制度的矛盾必然激化。一方面,在深刻的民族危机和清王朝统治危机下,靠八股科举出身的旧式士大夫官僚缺少应付能力;另一方面,新式学校虽然培养出一批有实学的人才,但由于学业不能与科举接轨,就没有做官的“正途”,必然挫伤其学习积极性,也限制了新式学校的发展。所以,发展新教育必然要改革科举制度。1920231月清政府正式颁布中国第一个近代学制“癸卯学制”,新学制的建立意味着旧的科举制度已无存在的基础,清政府于是决定从192023起,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存在于中国132023之久的科举制度终被废除。科举制度废除,意味着封建传统教育体系的彻底崩溃,旧式学校或消亡,或改制;而对新兴的近代教育事业来说,则意味着消除了最大的障碍,各地纷纷开始兴学。⒊如何评价癸卵学制。-129-1301920231月由清政府颁布的《奏定学堂章程》(史称“癸卯学制”)是中国正式实行的第一个近代学制。癸卯学制带有明显的封建教育的烙印:第一,从学制看,延续时间过长,总计30年之久。第二,从课程设立看,传统的中国经学教育内容仍占很大比重。第三,从学校设立看,按地方行政级别规定办学级别,套用了传统的办学体制。第四,从学校管理看,保存着旧教育的各项制度。第五,仍没有女子教育的位置。尽管癸卯学制带有浓厚的封建色彩,但从性质上说,它毕竟属于近代新学制的范畴,它具有完整的、上下衔接的学校体系,学习近代自然、社会和人文学科,规定统一的学习年限,实行班级授课制,编制了专门的教科书,这些都与封建传统教育有本质的区别。癸卯学制的颁布结束了中国延续了两千数年的封建教育体制,在教育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⒋新文化运动在文教方面有哪些重要成果?-134-135新文化运动中在文教方面的最大推动,就是以白话文取代文言文。白话文的推行不仅推动了文学革命,并且使口语和书面语一致,从而大大减轻了学习阅读和写作的承担,为真正在民众中普及教育发明了一个基本条件。192023,教育部规定从一二年级开始使用白话文教材,到192023,除语文课文中的文言文课文外,所有的文言文教科书停止使用。推行国语也是新文化运动中的重大成果。推广全国通行的语言,不仅有助于不同地方人士的交流,并且也有助于提高教育的规范性。新文化运动还推动了男女平等教育的确立。⒌实行大学院与大学区制的动机是什么?重要措施有哪些?失败的因素何在?-150大学院和大学区的设立,旨在改变以往教育行政官僚化,克服教育行政流为文簿案牍形式的缺陷,并加强学术研究与教育行政的联系。实行大学院和大学区制的重要措施:以大学院为全国最高学术和教育机关,与此同时,把全国分为若干大学区,每区设国立大学一所,大学校长兼管区内教育行政及学术事业。每区设评议会为审议机关,设研究院为学术机关,设高等教育处、普通教育处、扩充教育处,分掌各类教育行政。大学院制实行一年之后便不得不废止又恢复了教育部,究其因素在于:行政管理与教育研究的运作毕竟有较大的区别,本想使行政机关学术化,反而使学术衙门化,结果与初衷相反。此外,这个体制是以中心大学为核心,容易忽视其他学校及其类别教育的利益和需求,导致诸多矛盾。⒍192023学制在高等教育领域有哪些创新?-162192023新学制取消了大学预科,从而使大学可以集中进行专业教学,有助于提高高等教育的专业教学水平。⒎革命根据地的教育体制是如何构成的?其中为什么会有明确的主次之分?-229根据党的教育方针和革命战争的需要,革命根据地创建了一个完全新型的教育体制,它涉及干部教育、群众教育和儿童教育三个部分。这三类教育又有明确的主次之分,即在整个教育体制中,成人教育重于儿童教育;成人教育中,干部教育重于一般群众教育;干部教育中,对现职干部的培训又重于对未来干部的培养。由于成人受到教育后,其效果能立即体现到革命和生产中去。而干部又是一切工作的领导和骨干,重要性更加显著,特别是现职干部的培训,更具有突出的迫切性。由此可见,革命根据地教育重在实效上,强调立竿见影,这是当时严酷的战争环境的需要。四、论述1概述我国近代教育形成的重要历程,你从中悟出哪些道理。答:鸦片战争是中国古代史和近代史的分水岭,事实上,也正是由于资本主义列强的入侵,中国社会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各种巨变对社会各个层面的影响都是巨大的。中国近代化的进程就此开始,教育也不例外,并且是首当其冲。20世纪的最初2023,也是清王朝统治的最后2023,中国实现了由传统教育向近代教育的转换,在教育史上具有划时代的地位。但是,由于清政府坚持封建专制的统治致使新诞生的近代教育体制仍然体现了浓厚的封建主义色彩,尚有生搬日本和西方国家教育的痕迹。这些局限性只有等到封建帝制被推翻后,才干有本质的改变。尽管如此,这期间的教育毕竟实现了从绵延两千年的封建教育体制向近代教育体制的转轨,在中国教育史上有划时代的一页。2评述192023学制的产生背景、重要内容和历史地位。答:新文化运动使中国教育出现了新的局面,原有的学制体系越来越不灵活,改革势在必行,此时留美学者归国,实用主义教育影响大增,于是192023学制产生,也称壬戌学制。学制的指导原则七项标准,即发挥平民精神教育,注意个性之发展,力图教育普及,注重生活教育,多留伸缩余地,以适应地方情形与需要;顾忌国民经济力;兼顾旧制,使改革易于着手。采用美国六三三分段标准六年小学,高初中各三年,大学四到六年,小学之下设幼稚园,大学之上设大学院,与中学平行有师范学校和职业教育。192023学制的颁布是新文化运动期间教育改革的综合成果体现。彻底摆脱了封建传统教育的束缚,重视基础、民众教育,在培养各层次的人才,适应社会和个人需要方面是比较和谐的。还留有充足的灵活性。学制也存在学习外国教育体制而不适合中国当时国情的问题,但总框架较合理。3蔡元培对北京大学的改革重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对当前高等教育改革有何启示?答:重要表现:1、推行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方针;2、调整系科结构;3、改革教学制度;4、改革管理体制,实行专家治校;5、提高学生的品德水平和活动能力。此外,在北大开女禁,为女子上高校开创了县里。对当前高等教育改革的启示:1、重视图书馆建设,收集图书,网罗各方面人才执教;2、系科结构设计要合理;3、采用选科制、学分制,教学和考试制度灵活,充足发挥学生的灵活性;4、端正求学动机,重在砥砺德行,严格规定自己。4阐述近代中小学教育课程变革的要点及其对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启示。答:1923年6月颁布《中小学课程标准纲要》纲要规定上课以分钟计时。小学科:公民课、国语、手工、卫生、社会科、音乐、体育等。中学实行选科制和学分制,设选修和必修两类课,重视培养对社会有目的各类人才和使个人能有适合自己的充足发展。教法改革盛行设计教学法和道尔顿制,主张儿童积极学习,探究学习。1932年国民党政府修订小学课程标准,对目的做了解释:1、发展儿童身心;2、培养民族意识;3、培养国民道德基础,培养生活所必需的基本知识技能。对当前基础教育课改的启示:1、课程设计要符合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2、教学要新奇活泼寓教于乐;3、发挥孩子的主体性和能动性;4、德智体美劳五育并重;5、课程设计满足幼儿的爱好和需要。5近代高等师范学校在独立设立和纳入普通高校之间是如何转变的?对当前师范教育改革有何启示?答:近代新式学校的兴办,对教师无论在学科专业领域还是在教育教学能力和方法方面都有系统的、规范化的规定,需要接受专门培养,随着西方近代教育制度的引进,师范教育应运而生,最早的是南洋公学的师范院,后有京师大学堂的师范馆,南通师范学堂等,中华民国成立后,从前的优级师范学堂改为高等师范学校,从学制、学费、课程、招生情况等方法都作了规定。对当前师范教育改革的启示:1、考虑现实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对人才的规定;2、改革一定要健全体制并严格执行。6.阐述乡村教育运动兴起的背景和重要实行情况,其中有哪些经验和措施值得借鉴?答:1、乡村教育运动是指中国20世纪2023代到30年代以农村为基地开展的各种教育改革和实验活动。①进入20世纪2023代以后,教育界逐步结识到,中国是一个农业人口占绝大多数的国家,中国的命运取决于农村社会的发展,只有通过农村教育改革才干最终带动整个社会的进步;②乡村教育运动的产生和发展也受到了西方教育思想及其教育科学方式的影响;③乡村教育运动的出现是中国近现代教育改革的继续和深化;④乡村教育运动的出现也是中国农村社会矛盾极端锋利化的反映。2、影响最大的当属黄炎培的中华职业教育社在江苏、浙江等地开展的农村致用实验,陶行知开展的生活教育实验,以及晏阳初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在河北定县等地开展的平民教育实验等。7.革命根据地教育有哪些重要特色?你认为当今应当如何继承发扬?答:革命根据地的教育有干部教育、群众教育、儿童教育。其特点:1、紧密为革命战争和阶级斗争服务;2、新型的教育体制;3、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政治活动的紧密结合;4、多种形式的办学途径;5、教学制度和方式的改革。总之,革命根据地教育是一种新型的革命教育,它的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性质,为革命战争和阶级斗争服务的目的,以及与此相适应的新型教育体制,多种形式的办学途径,注重联系实际,讲究实效的学制,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都是别具一格的。当今应继承和发扬革命根据地的教育特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第三编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理论一、填空题1.孔子整理的六陛是《诗》、《书》、《礼》、《易》、《乐》、《春秋》、《乐》。2.“教育”两字连用,最早出现在《学记》书中。3.《学记》成文大约在战国末期,有学者将其誉为中国最早的教育学专著。4.老子追求的最高抱负是道,它的本质是无为。5.董仲舒的代表作是春烽繁露。6.理学中与程朱理学相对立的是王阳明心学。7.孔子人性论的基本观点是性相近、习相选。8.法家关于教育的基本主张是化性起伪。9.朱熹认为认知过程就是循序渐进的过程。10.颜元认为教育作用在于习善。11.孟子认为教育的社会功能,其主线就在于得民心。12.古代关于学业与做官联系的基本表述是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它是子夏刊出的。13.颜元主张人各有其长,培养人才应当使其有仁、义、礼、智、等德行。14.墨家教育内容的一个突出特色是进行自然科学、生产技能、军事知识等技能的训练。15.孔门四教是文行忠信。16.董仲舒关于“正谊明道”的观点是道德教育。17.孔子关于学、习结合的名言是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18.《中庸》论学习的五环节是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19.《学记》中“喻”的原则是道(同‘导’)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20.王夫之强调教学是双边活动:“教者但能示以所进之善,而进之之功,在人之自悟。”二、名词解释1.“越名教而任自然”这是魏晋玄学重要代表人物嵇康教育思想的核心。所谓“越名教”就是否认和超越世俗的虚伪“名教”,“任自然”就是回归人性淳朴的自然状态。嵇康运用玄学思想剧烈地批评儒家名教,开拓了教育理论的新领域。2.《四书章句集注》《四书章句集注》由朱熹编辑,内容涉及《大学章句》1卷、《中庸章句》1卷、《论语集注》10卷、《孟子集注》7卷。明清统治者重视理学,《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官定的必读注本和科举考试的依据。3.求放心“求放心”是孟子对教育在个体发展中所起作用的表述。孟子说:“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所谓“放心”,指的就是人在后天所丧失了的善端,孟子认为教育的作用就在于找回散失的善的本性,保存和发扬天赋的善端。4.“教、养、取、任”这是北宋政治家王安石在《上仁宗皇帝言事书》中提出的造就人才的四项大纲:“教”是培养人才。“养”是合理对待人才。“取”是选拔人才。“任”是任用人才。5.明人伦这是孟子对中国古代学校教育的目的的概括。“明人伦”就是指学会解决各种人际关系。所谓“人伦”,具体内涵就是“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后世亦称为“五伦”,代表着五种最基本的人际关系规范。“明人伦”成为后世正统儒家恪守的教育目的论。6.三纲五常董仲舒把封建道德伦理概括为“三纲”“五常”,这成为封建道德教育的核心大纲。“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后者必须绝对服从于前者。“五常”即仁、义、礼、智、信。7.反求诸己“反求诸己”源于孔子的“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孟子作了具体阐发,他说:“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皆反求诸己。”意即凡是在人际关系中出现问题,都应当多从自己身上找因素,多反躬自省。8.三大纲八条目是《大学》这篇讨论大学之道的教育论文中所提出的教育目的和实现这一教育目的的途径、环节,朱熹将其概括为“三大纲八条目”。“三大纲”,即“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是实现大学之道的三个目的。“八条目”,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实现三个目的的八个环节。9.虚壹而静我国古代伟大教育家荀子特别重视学习态度的培养,他提出学习应当做到“虚壹而静”。“虚”即“不以所已藏害所将受”,也就是虚心不抱成见;“壹”即“不以夫一害此一”,也就是专心致志;“静”即“不以梦剧乱知”,就是不能用没有根据的胡思乱想或者情感的冲动来扰乱人的理智和正常的思维活动。10.“豫、时、孙、摩”我国古代教育名篇《学记》中所提出的四条教学原则。“豫”是防止性原则,“禁于未发之谓豫”。“时”是及时施教原则,“当其可之谓时”。“孙”是循序渐进原则,“不陵节而施之谓孙”。“摩”是学习观摩原则,“相观而善之谓摩”。11.有教无类孔子创办私学后,提出“有教无类”的教育原则,对于教育对象,没有身份贵贱的规定或地区的限制。孔子“有教无类”的招生原则,打破了贵族垄断学术的格局,使教育活动扩展到了民间。12.距师这是东汉杰出思想家王充对师生关系的论述。“距师”是指学术探究上,要与师保持距离。学生不能完全附和老师,要有自己的思考和见解。三、简答⒈简述颜之推关于家庭教育的重要观点。p243南北朝时期的颜之推撰写了我国封建社会第一部系统的家庭教育著作《颜氏家训》,《颜氏家训》在家庭教育方面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观点。他反对父母对子女“无教而有爱”的溺爱,结果是害了孩子,父母一定要严慈有度。他高度重视初期教育,引用孔子“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的话,强调要从小培养儿童良好的行为习惯。他指出儿童时的“精神专利”,易于学习特别是背诵经典。他还强调要使子弟掌握一技之长,认为立身之本。⒉道家和法家是如何从不同立场否认传统教育的?p255-256道家反对儒家的“有为”即提倡各种道德规范和政治教化的人为措施,为此,老子提出“绝学无忧”的主张。认为学习的效果是不断增益,增益越多对人越有害;而修道的效果是不断减损,即消除那些不良的知识、虚伪僵化的道德即各种追求名利的世俗欲望,达成清心寡欲,顺其自然,也就是达成“无为”的境界,也就没有什么做不到的了。这样,道家事实上持教育有害论。法家推崇法治,主张教育无用论,认为只有刑法可以使人弃恶从良,因此法家大力提倡“以法为教,以吏为师”。⒊简述《学记》中“大成”的阶段性教育目的。p277《学记》中有一个九年“大成”的教育方案。学生每年入学,每两年为一个学习阶段,有明确的目的:第一年考察“离经辨志”,即可以断句分章的阅读和明确学习志向。第三年考察“敬业乐群”,即学习态度认真和乐于群体活动。第五年考察“博习亲师”,即学习的广博度和对师长的亲和度。第七年考察“论学取友”,即讨论学问的分析能力和对的选择学友,此时可谓“小成”。然后是融会贯通,巩固深化,到第九年,达成“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不可逆转)”,也就是“大成”。⒋概述韩愈关于“先王之教”的基本内容。p288韩愈所谓“先王之教”总的宗旨就是仁义道德:“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由是而之焉之谓道,足乎己无待于外之谓德。”仁义道德贯穿在一切事物之中。具体体现在文字上是《诗》《书》《易》《春秋》;体现在治国方法上的是礼、乐、刑、政;体现在实行对象上的是士、农、工、贾(商);体现在关系和地位上的是君臣、父子、师友、宾主、昆(兄)弟、夫妇,此外还体现在服饰、居室、饮食等方面。总的来说,就是有关个人修养和社会生活方面的各种规范⒌王夫之是如何论述“理”和“欲”的关系的?p303王夫之反对理学家“存天理,灭人欲”的观念,不认可有脱离人欲的天理,认为天理就在人欲之中。在如何对待欲望的问题上,一方面,他不主张一概禁欲,认为合法、合理的欲求是应当予以满足的,只有这样,才干激发人的“自爱之心”;另一方面,他也不赞成纵欲,认为应当对欲望加以引导,有所节制。要以儒家的推己及人之道来解决欲和理的关系,即所谓“推其私而私皆公,节其欲而欲皆理”。⒍孔子关于启发式教育有如何的论述?p320孔子初次精辟地表述了启发性原则,他指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只有当学生有了想彻底搞清楚所学内容的迫切愿望时,教师予以指导、点拨,才是最有效的。同时应当使学生积极联想。深化和扩充所学到的知识。在孔子看来,学习应当是一个积极探索、求知的过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探索精神是至关重要的。⒎荀子是如何推崇教师的崇高地位和主导作用的?对为师提出了哪些条件?p335荀子将“礼”视为治国之本,而教师的社会角色正是传授和推行“礼”。他说:“礼,所以正身也;师,所以正礼也。无礼,何以正身?无师,吾安知礼之为是也?”因此只有重视教育,尊重教师,才干有效地推行礼制,从而规范社会行为,使国家兴盛。因此,荀子将教师的地位推崇到极高。教师的地位既然如此重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然要处在绝对的主导地位,荀子主张学生必须无条件地服从教师,做到“师云而云”,不能有任何违反师说的言论。荀子认为当教师必须具有四个条件:“师术有四,而博习不与焉。尊严而惮,可认为师;耆艾而信,可认为师;诵说而不陵不犯,可认为师;知微而论,可认为师。”意即他在对教师的基本规定“博习”之外,又提出了四个条件:一是人品有尊严,使人敬畏;二是年纪要大(五六十岁),以丰富的人生阅历和经验使人信服;三是善于表述,内容严整,不违反师道;四是能领略并阐发精微之理。四、论述1.比较孟子和荀子关于教育对人发展作用上的异同,并予以评论。答:孟子提出“性善论”荀子提出“性恶论”。孟子认为人不同于禽兽,就由于人有善性,仁义礼智不是外加的是固有的;荀子指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本意是人为即伪,泛指后天一切人为的努力而使本性发生的变化。强调人不同于禽兽,是人格道格。这是二人的人性论不同的渊源。荀子和孟子高度强调教育的必要性,同时也肯定了教育的也许性,两者的目的相同,只是前提和实现过程不同,一个是复性,一个是化性。在成长方面,荀子则完全强调学习和教育的决定性作用。2.阐述朱熹的教育作用论。答:朱熹的理学教育作用论:他认为宇宙万物是由“理”和“气”两因素构成的,理是精神性的范畴,是发明万物的本源,也是万物运营的目的,气是物质性的范畴,是构成万物的材料,也是理的载体。体现在人类社会中,封建的人伦就反映了天理的内容,明人伦就是体认天理,穷尽天理。自然万物都具有一定的理,依靠人本能的心灵之知,通过接触,体认事物,了解掌握事物的规则,这个认知过程叫“即物穷理”教育作用一是“教化之行,挽中人而进于君子之域,教化之废,推中人而堕于小人之涂。”教育作用二是使“道心”支配“人心”也就是一个“存天理,灭人欲”的过程,就是“复性”。3.孔子是如何阐述关于教育与刑法的关系的?孟子、董仲舒和王充如何做进一步阐发?答:从教育与刑法的关系来看,孔子认为只靠政令,刑律等强力手段,是不能治理好国家的,而依靠道德礼教等进一步人心的手段,效果就要好得多。孟子发扬了孔子德政重于邢政的思想,进行了更为具体的阐发,好的行政管理不如好教育,用强势不能使人心服,只有德化才干使人心悦诚服,孟子冠宇“仁政”的政治主张其主线是得民心。董仲舒对先秦儒家强调道德教化的思想给予了理论化的论证,他认为教化和刑罚各自发挥不同功能,都是治国所需要的,但又不是对等的,以教化为主,刑罚为辅。王充认为教育和刑法的关系:既肯定教育的劝勉为善的作用,也肯定刑法的禁防为恶德作用,两者不是轻重关系,而是先后关系或内外关系。王充的观点更为全面地概括了统治者治国的两类基本手段。4.朱熹是如何论述小学与大学教育任务之分的?具体各有什么教育内容?答:朱熹在总结古代教育经验的基础上,把学校教育明确划分为大学与小学的两个阶段,并规定了大学、小学各自的入学年龄及教学内容。他在《大学章句序》中指出:人生八岁入小学,十五岁入大学,小学明其事,大学明其理。朱熹亲自编写《小学》一书,作为小学基本教材。大学的教材重要是儒家经典,兼学史书、诸子文选等。朱熹将《礼记》中的《大学》、《中庸》抽出来,与《论语》、《孟子》合编为《四书》,重新作了集注,写了序言。他认为,《四书》是大学的基础读物,是探究圣贤之学得门户,必须一方面学懂《四书》,然后才干进一步学习《五经》。朱熹所著的《四书章句集注》在元代以后,成为历代封建官学的法定教材,也是科举考试的共同必考内容。5.比较孔子、孟子和荀子关于学与思的观点的异同,王夫之是如何概括的?答:在“学”与“思”的关系上,孔子、孟子、荀子各有特点,孔子主张学思并重,他认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两者不宜偏废,已初步揭示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孟子把结识看作是一种对内心世界的探索,因此在学与思的关系上,他强调“思”的作用,“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荀子认为教育是“化性起伪”的过程,是不断地积累知识、道德的过程,因此更侧重于“学”,终日而思,不如须臾之所学。王夫之主张“学而知之”,在教学过程中,要学思结合,不应当将两者对立起来。6.分析和评价朱子读书法。答:朱子读书法六条:1、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由小及大,知识要积累和持之以恒的治学精神,读书也要一本一本读,首尾篇章顺读;2、熟读精思。书必须熟读精思;3、虚心涵泳。强调读书必须虚心,来不得半点主观臆断或随意发挥;4、牢记体察。读书不可只专就纸上求义理,须反来就自家身上推究;5、著紧用力。读书好比撑上水船,治病之火,同时读书又是一项细致工作,不能蛮干。6、居敬持志。读书关键在学者的志向和良好心态。朱子读书法是古代最有影响的读书方法,六条均反映了读书学习的基本规律和规定,具有深刻的借鉴价值。由于朱熹重要指读圣贤之书,而不是读一般的书,圣贤之书句句是真理,读书为了穷理,穷理为了进行封建伦理道德修养,掌握知识在另一方面,也不能质疑和问难。不重视书本和实践结合,这是封建正统教育的弊病,遭到后人的批评。7.综述古代教育家关于因材施教的观点,并加以比较和分析。答:孔子用“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的方法,掌握学生结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的不同特点,对不同对象,或问同而答异,或问异而答同。《学记》主张“长善救先”,更是强调在了解学生特点的基础上因材施教,并对学生在学习上的各种特点做出更具体的分析,进一步深化了这一原则。汉代徐干提出“导人必因其性”,既要充足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不能强其所难,勉其所不能。他认为教学要注意“使辞足以达其智慧之所至,事足以合其性情之所安,弗过其任而强牵制也”,“大禹善水,君子善导,导人必因其性,治水必因其势,是以功无居而言无弃也”。宋代张载也很注意因材施教。“知其人且知德,故能教人使入德,仲尼所以问同而答异以此”。他规定教师对学生要有全面的了解,知人、知德才干因材施教。明代王守仁主张教学应随人的“分限所及”,也讲因材施教,他以良医治病必须对症下药为例,说明教育应因材施教的道理。以上可见,古代教育家,普遍重视因材施教,他们的丰富经验和精辟论述对后代教益颇多。8.韩愈在《师说》中是如何论述教师的作用、任务和择师标准的?答:唐代教育家韩愈以继承和保卫儒家道统为己任,十分重视教师问题。写下了著名的《师说》。《师说》的基本精神就在于“存师卫道”。它从师与道、道与业、师与生等各方面系统地论述了教师问题。提出了卓越的见解。其重要见解:1、关于教师的作用与地位。韩愈从“存师卫道”的角度阐述了教师的独特功能,他认为师是“传道”的,儒家的道统是封建社会的精神支柱。而道要靠教师来传递,传道须有师。卫道必须先尊师,师与道是密切结合、不可分离的。“道之所存,师之所存”。2、关于教师的基本任务,韩愈作了经典性地表述,即“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他认为教师的三大任务为:传递儒家道统,传授古文六艺之业,解决学生在学习道与业过程中存在的困惑。3、关于教师的资格。韩愈认为教师的选择,不应受年龄、地位、资格等限制,重要是用道与业来衡量,谁先有“道”,谁在术业上有专攻,谁就能成为教师。4、关于师与生的关系。韩愈提出了“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命题,具有“能者为师”和“教学相长”的意思,确立了新型的师生关系。总之,韩愈的《师说》在中国教育史上有系统、有创建地阐述了教师问题,是一份宝贵的历史遗产。第三编中国近代教育思想理论一、填空1.魏源在林则徐《四洲志》的基础上编写了《海国图志》一书。2.洪仁玕撰写的著作是资政新篇。3.张之洞撰写的《书目答问》,是一部相称精辟的古典文献阅读的指引工具书。4.康有为撰写的《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被视为推动维新变法的理论著作。5.中华民国第一任教育总长是蔡元培,他后来又担任过南京国民政府的大学院院长。6.杨贤江的代表作是《教育史ABC》和《新教育大纲》。7.中国第一个公立幼稚师范学校是江西省实验幼稚师范学校,创办人是陈鹤琴。8.明末清初西学引进的开拓者是利玛窦,他与徐光启合译《几何原本》、《测量法义》。9.初期“中西会通”说的代表人物是徐启光、李之藻等人。10.洋务派与顽固派的争论,集中体现在1866年京师同文馆设天文算学馆的争论上。11.冯桂芬主张:“以中国伦常各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12.东方文化论者认为西方物质文明先进,而东方精神文明优越。13.最早主张残疾人特殊教育的是洪仁轩,他建议设立跛盲聋哑院。14.严复指出八股文应试教育的三大弊端是锢智慧、坏心术、滋游手。15.蔡元培主张教育的宗旨就是尚自然、展个性。16.黄炎培在论述教育的本质时说:“凡教育,皆含职业之意味。”17.魏源认为夷人之长技有三:战舰、火器、养兵练兵之法。18.康有为在万木草堂专家,以孔学、佛学、宋明理学为体,以史学、西学为用。19.“读无字之书”是严复一方面提出的,意思是躬行实践。20.“教学”的概念是陶行知率先提出的,它的意义是教学相长。二、名词解释1.万木草堂1891—1898年,康有为在广州长兴里创办万木草堂,以培养具有革新思想和实用才干的人才。课程分为义理之学、考据之学、经世之学和文字之学四类,以求“兼通中西学说”。康有为在万木草堂的教学,注重引西学以论证中学,既扩大了学生视野,也给予传统学术以新的比较研究特色。2.《天演论》是严复翻译英国人赫胥黎1891年出版的著作《进化论与伦理学》的译著。《天演论》初次把进化论的思想传播到中国,以“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优胜劣汰”的进化论观点,唤起国人救亡图存,从一个全新的理论角度凸显了中华民族的生存危机,对整个中国知识界产生了震撼性的影响,激励爱国志士奋发图强,在历史上有着重大的进步意义。3.“西学中源”说这一文化观念萌生于徐光启、李之藻,首倡于熊明遇,经康熙皇帝和梅文鼎祖孙二人的阐扬,成为士大夫中很有影响的社会思潮。“西学中源”说最初是指西方的天文历法、算学源于中国,进而认为西学都是从传到西方的,后来在西方进一步发展,在中国反倒失传了,那么现在再把它学回来,也是符合儒家“礼失而求于野”的方针的。4.大职业教育主义这是我国近代职业教育的奠基者黄炎培在1925年所提出的教育观念。就是说办职业教育要“参与一切,有最大的度量容纳一切”。大职业教育主义的提出是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的升华,揭示了局限于职教办职教是办不好的,必须参与到社会运动中去,必须与整个教育界和职业界沟通协调。三、简答⒈简述魏源“师夷长技”的主张及意义。p361-362魏源在《海国图志》序言中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魏源指出当时“夷之长技”重要表现在战舰、火器、养兵练兵之法三个方面。不仅如此,魏源还认为其他如民用工业、自然科学等也都在其列,主张仿效和学习西方的军事工业、民用工业、军事训练方法等。魏源规定向西方学习的主张尽管只是学习西方某些“长技”,其目只是为了“制夷”,即抵御侵略而已,还没有涉及中国自身的变革,但是“师夷”观正是与传统儒家规定只能“以夏变夷”的观点相道理,因而,在中国思想史上可以说是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他提出师夷制夷、学习西方科学技术的主张,在教育领域也开辟了一个全新的领域,起到“创榛辟莽,前驱先路”的作用。⒉简述“全盘西化”论的基本观点,并加以评价。p367“全盘西化”论在全盘否认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主张全盘仿效西方文明,认为彻底的全盘西洋化是中国文化的惟一出路。全盘西化论者特别推崇西方民主和科学,不批准文化保守主义和文化折中主义者的主张,在批判封建复古主义,传播西方文化方面具有突出的作用。但是全盘肯定西方文化和否认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立场则是片面的,也不也许办得到。⒊龚自珍和魏源强调改革的名言是什么?并略加解释。p372龚自珍指出:“一祖之法无不敝,千夫之议无不靡。与其赠来者以劲改革,孰若自改革?”旗帜鲜明地提出改革的主张。并希望统治者能自行改革,以争取积极,不要等到迫不得已时再行动。魏源强调教育必须注重实用,做到“综核名实”,必须革除“人心不寐”和“人才之虚”这两大弊病。他反对泥古不化的传统学风比龚自珍更坚决,甚至提出:“变古愈尽,便民愈胜。”又说:“小更革则小效,大更革则大效。”⒋陈鹤琴“活教育”课程设立的原则和具体类别有哪些?p409-410陈鹤琴“活教育”课程设立有两条原则:一条是按国家教育部统一颁布的课程标准;另一条是根据本地儿童与环境实际需要情况而灵活安排。“活教育”课程有五类:即所谓“五指活动”:一是儿童健康教育(涉及体育、卫生等学科);二是儿童社会活动(涉及史地、公民、常识等学科);三是儿童自然活动(涉及动、植、矿、气象、理化、算术等学科);四是儿童艺术活动(涉及音乐、图画、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2025学年人教版九年级英语复习 专题05 阅读理解之说明文 【期末必刷15篇】
- 八年级语文第三次月考卷(考试版A3)【测试范围:八上第1~5单元】(湖南长沙专用)-A4
- 三年级下册英语一课一练-Module 7 unit2 it's warm today∣外研社(三起)(含解析)-1小学英语教学教材课件
- 2023年高频电控气阀项目融资计划书
- 烹饪原料知识题库(附参考答案)
- 养老院老人生活照顾细节制度
- 养老院老人健康巡查制度
- 汽车行业质量管理体系内审员模拟试题及答案
- 新造集装箱检验合同范本
- 承包道路填石粉工程协议书
- 三维超声输卵管造影的应用课件
- 高压旋喷桩检测方案
- Unit1 My classroom Part A Lets spell(说课稿)-2022-2023学年英语四年级上册
- 查看下载郑州电视台商都频道简介
- 2023年国开大学期末考复习题-10861《理工英语4》
- 公安廉政心谈话六篇
- 【要点解读】《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论证逻辑图
- 数字电子技术(山东工商学院)知到章节答案智慧树2023年
- 商务礼仪(山东联盟)知到章节答案智慧树2023年山东财经大学
-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分层作业设计
- 《怪奇事物所》读书笔记思维导图PPT模板下载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