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课改意何在增强教学实效性_第1页
历史课改意何在增强教学实效性_第2页
历史课改意何在增强教学实效性_第3页
历史课改意何在增强教学实效性_第4页
历史课改意何在增强教学实效性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历史课改意何在

增强教学实效性

沛县教育局教研室赵后海

2010年7月7日上午一、当前初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解决的途径

1.问题:(1)来自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误区教师水平高、讲的好------教学质量就一定高教师讲的好-----就是好课教师讲不到的-------学生就不会运用先进教学手段、教学模式----教学质量就高学生课堂上动起来了----教学质量就高学生学得好------就一定能考得好实行历史课堂教学改革-----就会导致成绩下降

一、当前初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解决的途径(2)突出问题----落实不到位讲的问题----教师讲得太多,教师在乎的是完成教教材的任务,追求的是讲得精彩完美,而忽视学生的参与,学生的接受,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调动,学习的效率。练的问题----教辅资料泛滥,导致练习缺乏系统性,千疮百孔;习惯于题海战术,缺乏练后功夫,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得不到及时有效地矫正补救。一、当前初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与解决的途径3.途径:如何进行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改革两个焦点:焦点1:教学模式---教师如何进行问题探究与情境教学?焦点2:教学策略---师生角色如何定位与互动?二、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模式

(一)问题探究式

1.问题探究式的基本内涵

以问题探究为特征的教学模式是以解决问题为重点,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为前提,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教会学生怎样学习为目的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通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方式,让学生经历一个“发现”知识的过程,不仅调动学生的积极参与,而且在“发现”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

2.什么是“问题”?

《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要求回答或解释的题目”,那么,“要求回答或解释的题目”是否就构成了“问题”?事例:一教师在讲完商鞅变法一目后问:同学们对商鞅变法的内容清楚不清楚?答:清楚。问:好,那么商鞅变法对秦国的发展起了什么作用?学生思考后作答(略)。这个事例中,教师提问了两次,这两次是否都是“问题”?为什么?2.什么是“问题”?

美国创造心理学家吉尔福特说:“每当你碰到不进一步作心理上努力就不能有效地应付的情况时,你就遇到了问题。”“当你需要组织新的信息,或以新的方式运用已知的信息项目以解决问题时,你就碰到了问题。”以此观点分析:老师的第一问属于一般性的询问,老师的第二问学生显然“不进一步作心理上努力就不能有效地应付”,或学生“需要以新的方式运用已知的信息项目以解决”,这应该属于“问题”。

“不进一步作心理努力”就能解决的决非“问题”,或者说,不具有思维性的所谓问题就不能称之为“问题”的观点,应该成为我们在追求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实践中的共识。换言之,在历史教学中,我们应该在“问题教学”的过程中,多关注问题的思维含量,要精心设计“真问题”(具有一定思维含量,能激发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并进而能引发学生深层次思考的问题),在组织学生作答(讨论)或激励学生提出问题时,尽可能有效地激发起学生的有效思维。

3.问题的品质--“好问题”与“坏问题”

对于问题,陶行知先生通俗而又诙谐地说:“发现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从问题的品质上看,我们可以把问题分为“好问题”(真问题)和“坏问题”(假问题)两大类。

“好问题”(陶行知认为“问得巧”的问题—真问题)的主要特征是:(1)围绕着教学的重点提出问题,使问题的提出与解答有利于于完成教学任务;(2)提出的问题是明确而具体的,便于使学生领会要求;(3)提出的问题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促使学生进行探究;(4)问题有一定的疑难性,能够调动、引发学生积极思考;(5)问题有一定的难度,又适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学生经过努力是可以回答的,等等。(问的主要是重点、难点、疑点、易混点、易错点,且经过思考可以回答)3.问题的品质-----“好问题”与“坏问题”

“坏问题”(陶行知认为“问得笨”的问题—不少属于假问题:几乎没有思维含量,不能激发学生求知和进一步思考的欲望,简单、随意)的主要特征:(1)没有疑问意义,即对学生没有学习上和认识上的作用。如“对不对啊”、“是不是啊”、“好不好啊”之类的提问-----典型的假问题;(2)题意笼统,使学生抓不住答案的要点,甚至不知道怎么回答,如问学生:“辛亥革命的结果是什么?”这是要问辛亥革命的成功之处呢?还是问辛亥革命的失败之处?还是两者都要问?学生在思考问题的答案之前,先要猜清楚问的是什么。(3)题目过大,涉及到的内容过多,学生难以把握。如:“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历程?”就显得跨度较大、也较笼统,让学生难以回答。。(4)为难学生的问题,即教师专问学生不知道的事情,等等。(1)不是问题,(2)、(3)应属于设计意识和设计技能不高的问题,(4)耗时耗力,徒劳无功。4.提问的技巧:(1)诱导型:A.功能:激起学生兴趣,引起对问题的注意和深入思考B.类型:①知识性提问②情境式提问③体验式提问(2)疏导型:A.

实质:是把一个比较复杂而困难的历史问题分解为一系列比较容易理解的小问题,逐一引导学生作答,或引导学生换一个角度从另一个侧面进行思考,提供较为正确的思维方向。B.类型:①反问式提问②阶梯式提问③比较式提问④迂回式提问4.提问的技巧:

(1)诱导型提问:

课例①:在学习《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时,提出:“新中国的开国大典鸣礼炮时,你们知道当时设置了多少门礼炮,齐鸣了多少响吗?”然后告诉学生:“是54门礼炮齐鸣了28响。”然后可接着问:为什们要设置54门礼炮、鸣放28响呢?------这都和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有关。”(纪念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28年浴血奋战)点评:这样的提问会使学生兴趣盎然,从而在主动、轻松的心态中进行学习。以富有趣味的知识性提问,诱导学生以愉悦的心情去积极思维。4.提问的技巧:(1)诱导型提问:课例②:在学习《新文化运动》时,一教师开头这样说:1898年,一个中国青年到南京参加科举考试,他看到考场里有个考生聚精会神地念着自己的八股文,每到得意处便大喝一声:‘今科必中!’这个青年在一旁看得发呆,心想若是此等迂腐之人考中举人得了势,不知会把国家搞成什么样子。从此之后,他对封建制度深恶痛绝,踏上了寻求真理、救国救民的革命道路。1915年9月,这位曾投身于辛亥革命的志士在上海创办了一本名为《青年杂志》的月刊,不久改名为《新青年》。正是这本杂志高举起‘科学’与‘民主’的大旗,拉开了一场思想启蒙运动的序幕,这场思想启蒙运动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新文化运动点评:这就比直接先问“新文化运动发生的的背景是什么?”有趣得多。初中生对此类提问很感兴趣,记忆也很深刻。用形象语言创设新情境,诱导对问题的理解。

4.提问的技巧(1)诱导型提问:课例③:在学习《第三次科技革命》时,一位教师将自己搜集的一些有关人类在原子能、计算机、航天技术、生物工程领域取得突破的资料(文字、图片、动态视频),通过课件显示出来,吸引了学生的眼球,与阅读教材获得的内容相联系,视野得以拓宽。教师此时又说:“同学们,第三次科技革命使今天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结合大家知道的一些相关的课外知识,想一想,我国在原子能、计算机、航天技术、生物工程领域都取得过哪些成就?”学生回答:“嫦娥奔月”、“杨利伟和载人航天工程”、“大亚湾核电站”、“秦山核电站”等等。点评:如此经教师启发,学生将生活中积淀的相关知识(教学资源)激活,让生活与历史相联系,增强了教学的有效性,也培育了理智而持久的学习热情。通过观察图片,图表,音像资料等创设情境,诱导对问题的理解4.提问的技巧:

(1)诱导型提问:

课例④:学习《重庆谈判

》一课,有位教师讲到1945年,蒋介石三次电邀毛泽东去重庆谈判时提出:如果你是当时中共领导层的一名干部,你赞成毛泽东“去”还是“不去”?为什么?此时该教师又组织起不同意见的辩论,通过这一过程,可让学生更深刻地体验中共争取和平的诚意和中共主要领导的高尚人格

点评:从学生生活体验入手诱导提问(体验式提问)

4.提问的技巧:(2)疏导型提问(化难为易):课例⑤:讲“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一位教师的提问:“如果没有‘萨拉热窝事件’,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否会爆发?为什么?”通过讨论使学生认识到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在讲授中适当插问:“意大利原来属于同盟国,为什么参加了协约国作战?”“美国为什么先中立后参战?”等问题,结束时又提问:“通过战争的原因,过程及后果,说明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帝国主义性质的战争。”点评:通过反问方式进行疏导(反问式提问),层层设疑,提问疏导,前后呼应,突出重点。4.提问的技巧:(2)疏导型提问(化难为易):课例⑥:讲《日本明治维新》一课时,一位教师设计如下:首先让学生考虑明治维新的原因、内容、意义及其局限性,后又围绕这一问题提出如何评价明治维新?再深一层,日本历史上两次重大改革对日本社会有何影响?再进一步,日本明治维新与俄国1861年改革相比有何的异同点?最后加一问:为什么明治维新能使日本走上资本主义道路而中国的戊戌变法却不能?点评:从不同历史事件的联系设计提问“阶梯”,对性质相近的不同史实,通过发散性提问引导学生多方思维,既让学生牢固地掌握基础知识,又有利于培养学生从“了解”进入“研究”的创造性思维能力。4.提问的技巧:(2)疏导型提问(化难为易):

课例⑦:一位教师在讲述《国共关系》的专题时设计如下: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政权是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本质是反共反人民的,可是在土地革命后期和抗日战争时期同意接受中共提出的“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这是为什么?4.提问的技巧:(2)疏导型提问(化难为易):通过精心设疑可启发学生对其中的原因进行探究:一是“九·一八”事变后,他对中共和日本的政策或态度有何不同?为什么?学生回答:对日本是“绝对不抵抗”,对中共在“攘外必先安内”方针下进行疯狂的军事进攻,对革命根据地进行多次的军事围剿。原因是他认为他独裁统治的最大威胁来自中共的存在。二是西安事变后,他对中共和日本的政策或态度是什么?为什么?学生回答:“事变后,他被迫同意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学生对蒋态度变化的原因是这样认识的:先保住自己的政治地位和权利,恢复自由,以图东山再起。(教师补充当时国际局势的一些情况-------英美与日)4.提问的技巧:

(2)疏导型提问(化难为易):三是“七·七”(“八·一三”)事变发生后,他对日本的政策是什么?为什么?学生回答:从准备抗战到立即抗战。所以如此,是因为随着他的统治中心南京受到威胁日益迫近,他抗战的意识也不断增强,再经中共的极力争取,蒋终于在1937年9月发表了承认中共合法地位的谈话,实现了第二次国共合作。在此基础上,启发学生概括出答案:根本原因是为保住自己的独裁统治。外部因素是迫于英、美的压力,尤其是要维护英美在华的利益。国内因素一是迫于国民党内部抗日派的压力;其次是中共以大局为重,不计前仇,极力争取。最后教师点拨:蒋政策是随着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主次变化而变化的。但维护其独裁统治则是根本出发点。点评:根据历史人物对同一历史事件态度的变化设计提问“阶梯”,学生不仅将基础知识掌握起来,而且思维的深刻性得到很好的培养,从而有效地解决了教学难点。4.提问的技巧:(2)疏导型提问(化难为易):课例⑧:一位教师在讲“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这一问题时是这样设计的:教师在讲授时,把疑点放在“继续和扩大”表现在哪些方面上?并提示学生从原因、规模、时间、后果等方面同第一次战争比较,这样学生比较容易找到答案:①原因: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打开中国市场)②规模:a.侵华的列强数量:四国(一国)b.兵力:第二次战争列强投放的兵力比第一次战争多得多,最多时达二万五千余人;c.战线:战线从广州到北京(第一次从广州到天津)③时间:四年(两年零两个月)④后果:中国丧失了更多的领土和主权,外国侵略势力扩大到中国沿海各省并深入内地,中国的半殖民地化进一步加深(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4.提问的技巧:

(2)疏导型提问(化难为易)

点评:比较是历史思维的一种重要方式,它又分为求同和求异两种形式,求同是找出历史发展的普遍性,求异是找出历史发展的特殊性。通过比较或对比的方式疏导(比较式提问),学生不仅掌握了“第二次鸦片战争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的基础知识,对“继续和扩大”的含义有了更深地体会,而且使比较思维得到了训练。4.提问的技巧:

(2)疏导型提问(化难为易):

课例⑨:面对少数民族入主中原最终被”汉化”这一问题,一位教师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思考: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前,他们的生产方式和社会形态如何?与中原地区文化相比,是进步还是落后?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后是把他们原有的生产方式和社会形态强加给中原地区人民而遭到反抗好,还是改变原有的生产方式和社会形态以得到中原地区汉族人民的接纳好?少数民族入主中原被“汉化”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历史的倒退?等等。点评:通过采取迂回策略疏导(迂回式提问),学生不仅能够得出正确的结论,而且还可以认识到:“野蛮的征服者总是被那些他们所征服的较高文明所征服,这是一条永恒的历史规律”。(二)情境体验式

:1.情境体验式的基本内涵

情境体验历史课堂教学模式是指学生通过特定的情境去感觉、验证、应用,从而发现知识、理解知识、掌握知识、解决问题。情境体验的过程,是多种感官协同作用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它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教学内容内化后的内心反省、内心反应或内在感受。通过情境体验,学习不再只属于认知、理性范畴,而扩展到生理、情感、人格等领域,从而使学习过程不仅是增长知识、发展能力的过程,而且也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过程。2.创设情境的常用办法

(1)角色扮演:【案例1】“百日维新”教学片断一位教师让学生自编自演历史短剧,分别扮演康有为、李鸿章、翁同龢、荣禄等,再现当年康有为被请到总理衙门“问话”的情形。学生表演完后,教师给予表扬,并提出问题:从刚才四位同学表演的历史短剧中,同学们能悟出些什么?

生1:康有为具有变法的胆识和决心。生2:康有为的变法主张遭到了顽固派的阻挠和反对。生3:前面我们学习了商鞅变法、孝文帝改革、王安石变法,今天又学习了戊戌变法。这些变法和改革都遭到了顽固派和保守派的阻挠与反对,这说明自古以来变法、改革之路就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充满了各种阻力,也说明改革是需要勇气的。生4:康有为了挽救民族危亡,主张变法。今天,为了使我们的祖国更加繁荣昌盛,应该深入地进行改革。

2.创设情境的常用办法点评:在上述案例中,通过角色扮演,学生穿越时空隧道去探索历史的足迹,其主体地位和主体意识得到强化,学习的兴趣、探究的欲望、创造的快乐油然而生;同时,表演的学生和观看的学生都感受到了历史的存在,体验和感悟到变法、改革的重要性和艰辛,受到强烈的情感刺激和巨大的心灵震撼。

2.创设情境的常用办法

(2)妙问激发情境:

认知冲突是激发学生认识活动的最重要动力。教师巧妙地利用知识的内在联系,从不同方向、角度提出一些新颖、富有启发性且难度适当的问题,从而吸引学生走进问题情境中。例如:在讲对隋炀帝的评价时,有的教师提出:“有人说隋炀帝是一个十足的暴君,毫无积极之处,对他的评价应全面否定。你认为这种观点正确吗?”这个问题一下子会调动起学生以前的认知与情感,不自觉地对此问题进行审视,自然就形成了思维情境。2.创设情境的常用办法(3)生活展现情境即把学生带人社会,带人生活,从中选取某一典型场景,作为学生观察的客体,生动鲜明地展现在学生眼前。如从我们的衣、食、住、行等生活场景,体验、分析改革开放政策的正确性等。2.创设情境的常用办法(4)直观教具再现情境历史的不可重现性特点决定了教师必须通过各种教学手段,尽可能再现历史画面,让学生成为直接的观察者和参与者,使学生有如身临其境。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实物、插图、模型和文物等再现历史情境。例如,古代兵器、酒器、建筑、地图、模型以及其他各种生活用具、劳动工具、服装、古钱币等等。离开了这些直观教具,无论教师如何讲解,仍然达不到出示实物、模型和图片那样的效果。此外,教师还可利用投影、录音、录像、电脑等演示情境,这样可以扩大和改变视觉、听觉途径,提高视听效果,通过声、光、形、色等多种形式作用于学生,加深学生对所学历史知识的印象,提高学习质量。2.创设情境的常用办法(5)多媒体渲染情境多媒体可以创设声、像、图、文并茂的情境,让学生多感官得到刺激,就如身临其境,具有极强的情绪感染力。这样不仅可以激起学生的注意,唤起学生旺盛的求知欲,而且让学生对所学内容有极强的认同感。如我们在学习重大战役及政治事件时,可以先播放一段相关的电影或记录片,或给学生一些背景音乐、展示些文物资料,让学生建立一些感性认识,在知觉与情感上都进入学习情境2.创设情境的常用办法(6)创设场景:[案例]专题复习“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一位教师创设一座房屋的兴、盛、衰的动画场景演示,并不断归纳同学们提出的问题,逐步形成了如下一组连锁式的问题,展开了研究:(1)秦朝为什么要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它的根基是什么?各部分结构如何?链接.doc(2)汉初,这种制度在哪里出了问题?为什么会出问题?它是怎能解决的?(3)为什么说唐朝使这种制度得以完善?(4)北宋时,这一制度产生危机的根源是什么?又是怎样补救的?结果如何?2.创设情境的常用办法(5)元朝对这种制度有哪些开拓性贡献?(6)明朝强化这一制度的措施有哪些?为什么要强化?这预示了什么?(7)清朝是如何进一步强化这一制度的?(8)(在这一系列的问题进行了探讨之后,最后落脚在了这样一个带有总结性的问题上来)你怎样评价这种制度在中国历史上的影响?点评:通过创设场景和问题“驱动”,引领着学生的思路不断向深处得以延伸。三.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策略

【案例1】“丝绸之路’’教学片断上课前,教师布置学生搜集、查阅与丝路有关的历史读物、图片资料,特别要求学生注意西部大开发的资料,上课时,学生分为四个小组,合作学习。(由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导出丝绸之路)

师:下面就让我们伴着那如歌的驼铃声,一起去寻访丝调之路。第一个板块‘‘丝路花雨”,采取学生导游的方式,四个小组分别推举一位“导游”,将全组搜集加工的信息向全班介绍。期间不时有同学向“导游’’发问,诸如“西安钟鼓楼派什么用场?”“马踏飞燕为什么会成为中国旅游的标志?”“丝路重镇楼兰”为什么会变为今天的荒漠残垣?”

第二个板块“丝路沧桑”,展示沉重的历史,仍由学生自己介绍,有的小组使用了大量的图片,有的小组使用了文字资料。在此过程中,有的学生愤怒,有的学生感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在这里得到了一定的升华。

三.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策略

第三个板块“丝路今朝”,老师不失时机地抛出问题:历史的一页终究翻过去了,中国人民终于成为自己国家的主人,开始自主地致力于国家建设。1999年6月,江泽民总书记向全国发出了西部大开发的动员令,再造一个山川秀美的西部。那么,西部大开发的重心何在呢?学生激情高昂,众说纷纭,把课堂气氛推向了高潮。最后,老师的结尾更是余韵悠长:“西部大开发的号角已经吹响,西部沉睡了千年的浑厚生命力已被唤醒,西部又一次获得了向世人展示自己巨大魅力的历史机遇。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同学们,你们想丝路的未来会怎样?请你们课后用文字或图画来作一次畅想吧!”

三.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策略点评:让历史走进学生的精神生活.这节课从开始到结束,面向现实,关注社会,紧扣学生的精神世界,学生或探究、或辩论,看不到失败者,看不到被遗忘的角落,几乎每个学生都得到了不同的发展,整个课堂做到了喻理寓论于史,孕德激情于史,奋进萌志于史,从而赋予了历史教学以全新的含义。外面的人可能看他们在“表演”,但学生自身的体验却是在经历历史,在丝绸之路上行走、旅行,为古径的艰难而感慨,为唤醒的丝路而振奋。活的课堂带来了活的历史,学生不是在学习历史,而是在亲身演绎历史、感悟历史。历史因学生的活动而复现,历史因连接现实而富有生命。三、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策略【案例2】“秦王扫六合“教学片断

(同学们观看地理风光片)师:同学们,关于长城的知识你们都知道哪些?生1:我听妈妈讲过孟姜女寻夫哭倒长城的故事。生2:我们小学四年级语文上有一篇文章叫《长城》,书上还配有优美的画片呢!生3:我去过长城,在八达岭长城上有一块大石头上写着”不到长城非好汉”,是毛主席题的字。生4:我读过王昌龄的《出塞》诗: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生5:看到那么多大石头被运上山,有三四千斤重,我就想我们的祖先真了不起,真伟大,而自己却那么渺小,这是我登上长城之后的真实感受。师:同学们对长城的了解可真不少。秦始皇为什么要修长城呢??

三、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策略点评:让历史走进学生的生命历程.学生已经对于古代的长城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和了解,他们有的通过传媒看到过长城,有的亲自参观过长城,有过亲身感受。因此对他们来说,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在学习“长城”这一内容前,教师并没有局限于书本上的知识,而是选择了学习素材。这些素材来自于学生已有的生活积累和经验,密切了历史学科与学生现实生活的联系,使学生感受到古代长城就展现在自己的眼前,从而激发了学生探求新知的强烈愿望,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案例2中,教师并没有让学生停留于对长城的感性认识,而是进一步引导学生去挖掘长城丰富的人文内涵,一方面是学生在亲身“经历”的过程中,实现了知识与能力乃至生命的同步发展,另一方面学生从中受到熏陶、感染,升华自己的生命三、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策略【案例3】“三国鼎立”教学片断师:同学们都知道官渡之战是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大家想一想,在这次战役中曹操能够战胜袁绍的原因是什么呢?下面同学们开始合作学习,在合作之前,请先独立学习,可以读书、勾画、思考。(学生独立学习,大约5分钟).师:大家都已经有了自己的想法,下面的时间进行合作学习,把你们的想法说给小组的同学听,每个小组要推选一位中心发言人,一会儿代表本组向全班交流。(学生们按各自的小组开始合作学习,每组约4-10人,学生们讨论热烈,气氛活跃。)(教师深入到每个小组,先是认真倾听每个学生的发言,特别强调每个人都要发言。然后,针对不同情况加以引导,使各组的讨论既热烈,又深入。讨论大约持续了6分钟。)

三、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策略师:下面请各组的中心发言人把本组的认识与想法向全班交流。组内同学可以补充,其他同学要认真倾听同学的发言,特别要注意人家想到了你没有想到的地方,然后作出评价。生1:我们组认为在这次战役中曹操能够取胜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政治上“挟天予以令诸侯”,处于有利地位;二是经济上采取了实行屯田、奖励耕战、减轻农民负担的一些措施。这样就为曹操打败袁绍奠定了基础。生2:我们组同意他们的观点,我再补充一点,曹操善于用人,招贤纳士,这也是他取胜的一个重要原因三、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策略师:你们两个小组把曹操打败袁绍的原因归结为三点,比较全面。同学们再考虑一下,除此之外,还有没有其他因素在起作用?(生独立思考片刻,然后与其他同学开始讨论。3分钟后举手。)生3:我们组认为,曹操的胜利主要是心理因素在起作用。师:你们组真不简单,能说一下你们的理由吗?生3:战争之前,袁绍在兵力上有绝对优势,但他却因此产生骄傲轻敌的情绪,拒绝采纳谋士的正确建议。曹操虽然兵力不足,但他巧妙设计,派兵袭击袁军的囤粮处,烧掉其全部粮草,袁军军心动摇,所以失败。生4:(同组同学补充)如果袁绍军队的军心不涣散,能像项羽在巨鹿之战那样破釜沉舟,谁胜谁负还真不好说呢。师:这种说法很有创意,你们能够旁征博引说明观点真了不起。在你们的现实生活中有没有因心理因素影响的事例呢?三、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策略点评:资源共享,知识互补.在上面案例中,学生小组内的自学与讨论本身就是个人与集体相互配合的结果,其表现形式以合作为主。在组间相互交流时,表现形式主要是竞争,都想让自己的看法占优势,但最终的结果却是大家共同形成了集体智慧。若继续深入,很多同学还会在此基础上构成更深层次的理解,形成“双赢”的局面。这是单个学生在如此短的时间里无法办到的。

三、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策略【案例4】“第二次世界大战”教学片断师:通过学习我们已经了解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果,是以反法西斯同盟国的胜利和法西斯轴心国的失败而告终。同学们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假如没有美国向日本广岛、长崎投放两枚原子弹,日本会不会投降?不管你怎样认为,都要说出充足的理由。请同学们先独立思考,把想法和观点写在笔记本上。

(生阅读教材,一边思考一边记录自己的想法。大约10分钟)

师:下面请大家自由发言。生1:我认为如果没有美国向日本投原子弹,,日本就不会投降。理由有两点:一是日本当时已经占领中国的大部分领土,有继续战争的物质条件。二是日本侵华是由来已久的愿望。他不会轻易放弃的。三、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策略

师:这位同学说出了自己的道理。但是我从大家的表情中看出有很多人不赞成他的说法,请持不同意见的同学发言。生2:我认为,如果没有美国投放原子弹,日本也会投降的。理由:一是当时德、意都已投降,法西斯轴心国已经解体,日本成为孤家寡人;二是中国的抗日战争已经进入战略反攻阶段。日本的失败、投降只是时间问题。生3:我还想补充一点,当时日本国内反战情绪特别严重,后方起火,涣散了军心,削弱了日本军队的战斗力。生4:我认为日本投降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日本对中国的战争是非正义的侵略战争。失道寡助,必然失败

。三、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策略

师:以上同学们的发言,有两种观点,并且持第一种观点的同学有理有据,,能够采用史论结合的方法,分析历史事件,老师很赞赏。对这个问题,老师也想谈谈自己的看法。我认为,假如没有美国向日本广岛、长崎投放两枚原子弹,日本也会投降的。正像同学们所说的正义必将战胜邪恶,美国投放原子弹只是起催化剂的作用。因为无论从国际环境、中国抗战的形势、日本法西斯的国内外处境,都注定了日本的失败。

三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策略

点评:这个案例的巧妙之处就在于教师能在学生最感兴趣的地方提出问题,并且能以表面的原因,自然地激发起学生对问题深入探究的欲望。美国投放原子弹与日本投降的关系问题可能教师在课堂上不提出来,学生在课下也会争论,特别是对那些知识面广、思维活跃的同学更有吸引力。这在传统教师的眼里,就只不过是学生稚气未脱的表现。但这位教师不但抓住了学生的兴奋点,而且以此为基点,设计了一场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的探究讨论,充分激发起学生的探究欲望与热情。

三、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策略【案例5】“第一次世界大战”教学片断师:同学们,到目前为止,人类历史上共发生过两次世界大战,这都给人类历史带来了深刻的影响。今天我们来学习第一次世界大战。这节课你们自定学习目标和学习方法。在你们自定目标前老师提两个建议:一是阅读教材,将教材内容读懂读透;二是在确定学习目标时要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来考虑。读完后,你们可以独立思考,也可以同桌交流,还可以走出来与你最好的伙伴交流。

(生阅读、思考、勾画、交流。5分钟后学生开始汇报)三、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策略生1:我想知道这次大战爆发的原因。生2:我想弄清楚萨拉热窝事件为什么是这次大战爆发的导火线。生3:我想了解这次大战的交战双方都有哪些国家。生4:我想知道马恩河战役、凡尔登战役和索姆河战役的具体过程。生5:我想知道俄国退出大战和美国参战的原因。生6:我想搞明白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性质和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后果及影响。生7:我想知道人类怎样才能避免战争,我们应该做点儿什么?生8:我想学会分析历史事件的方法。师:同学们提出的学习目标很全面。那么你们又打算用什么方法来弄清这些问题呢?三、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策略

生1:我想听老师讲。生2:我想独立学习找到问题的答案。生3:我想与同学讨论、合作、交流。点评:在这个案例中,老师给出了足够的空间让学生自主提出疑问,自主设计探究方案。这些问题与方案可以说是学生自己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和最符合自己特性的方案,具有很明显的层次性、针对性。并且其中的一些问题,如“我想知道人类怎样才能避免战争,我们应该做点儿什么?”是很有见地,且有一定的探究空间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