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21北京高三(上)期末历史汇编: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_第1页
2017-2021北京高三(上)期末历史汇编: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_第2页
2017-2021北京高三(上)期末历史汇编: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_第3页
2017-2021北京高三(上)期末历史汇编: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_第4页
2017-2021北京高三(上)期末历史汇编: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8/82017-2021北京高三(上)期末历史汇编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一、单选题1.(2017·北京丰台·高三期末)下列属于孟子主张的是A.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B.恻隐之心,人皆有之C.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D.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2.(2021·北京西城·高三期末)下面为2020年发布的汉代路县故城部分考古成果,为我们了解当时“路县人”的生产生活提供了丰富史料。从中可推测出A.路县人最早培育出粟和水稻 B.路县农业处于铁犁牛耕阶段C.路县人采用灌钢法制作农具 D.汉代长度和体积标准不统一3.(2020·北京东城·高三期末)春秋战国时期,众多思想家都提出了实现社会和谐的方案。其中比较突出的是道德救世和制度救世。下列主张能够体现制度救世的是A.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B.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C.正明法,陈严刑,将以救群生之乱D.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4.(2017·北京东城·高三期末)《史记》记载:“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平斗桶权衡丈尺。”以上政策实施于下图的A.① B.② C.③ D.④5.(2017·北京东城·高三期末)阿诺德·汤因比在《历史研究》里写道:“中国最伟大、最富创造性的思想文化运动发生在兵连祸接的时代,即完成政治统一之前。”下列思想属于“这一时代”的是A.“道之以德,齐之以礼”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C.“心外无物,心外无理”D.“经世致用,工商皆本”6.(2021·北京石景山·高三期末)战国时期的"士"几乎与出身无关,可能来自贵族,也可能出身微贱,但他们都必须具有一定的知识、智慧或才能。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社会发展的需要 B.个人发展的需要 C.人才流动的需要 D.百家争鸣的需要7.(2021·北京昌平·高三期末)春秋后期产生了一批私营工商业者,其中一些人拥有相当庞大的资产。此时人们对社会阶层的划分逐渐由贵贱之别转向职业区分,即分为士、农、工、商“四民”。由此可知,这一时期A.传统社会秩序完全解体 B.重农抑商政策已被打破C.各国通过变法富国强兵 D.血缘等级制遭到了破坏8.(2021·北京丰台·高三期末)梁襄王问孟子:“天下恶乎(疑问代词)定?”孟子答:“定于一。”梁襄王再问:“孰能一之?”孟子再答:“不嗜杀人者能一之。”据此可见,孟子的主张是A.人性本善 B.君主专制 C.礼法并施 D.提倡仁政9.(2017·北京丰台·高三期末)商鞅变法时规定“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大小”。其目的是A.稳定社会秩序 B.废除分封制度C.加强思想控制 D.增强秦国实力10.(2020·北京通州·高三期末)拥有姓氏是贵族及其后裔的特权,春秋以前,史料中提到“百姓”,通常都是指贵族成员到春秋战国时期,姓、氏的区别逐渐泯灭,大量的氏转化为百代不变的姓,普通民众也开始有自己的姓,“百姓”成为民众的通称。“百姓”称谓的变迁表明A.官僚制度逐渐产生 B.贵族政治开始弱化C.世袭制度趋于解体 D.禅让制度已经消亡二、材料分析题11.(2020·北京西城·高三期末)商鞅方升与统一标准商鞅方升现藏于上海博物馆,属于国家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下面是某位同学整理的相关资料信息。请你围绕“商鞅方升是标准器”这一主题,对这些信息进行分析和解释,并谈谈你的认识。类别信息解释认识器物及其规格该器物制作于秦孝公十八年(公元前344年),是量器标准器,规定“十六尊(寸)五分尊(寸)”为一升。经现代技术测定,商鞅方升容积为202.15毫升。①③器物铭文铭文为两次刻印。第一次是在秦孝公时;第二次是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复刻的诏书铭文中有:“法度量,则不壹歉(嫌)疑者,皆明壹(统一)之。”②器物使用最初颁发给“重泉”(今陕西蒲城东南),秦统一后,又把它调回检定准确度,补刻诏书后又发给了“临”(今河北邢台临城县东)。方升的使用体现了国家用标准器规范各地的量器。12.(2021·北京东城·高三期末)记述屈原的文献史料屈原(约公元前340~前278年)是著名文学家,对他最早的四则记述如下史料作者简介《吊屈原赋》贾谊(公元前200~前168年)贾谊被贬长沙王太傅,临湘水,做此赋。“屈原,楚贤臣也。被谗放逐,作《离骚》赋……遂自投汨罗而死。谊追伤之,因自喻”《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司马迁(约公元前145年~?)是关于屈原生平与创作的现存最早、最全面的一篇传记,塑造了屈原信而见疑、忠而被谤,最终投江自尽的形象《哀时命》庄忌(约公元前188~前105年)庄忌作《哀时命》赋,称:“夫何予生之不遘时(未遇到好时机)……(庄)忌哀屈原受性忠贞,不遭明君而遇暗世,斐然作辞,叹而述之,故曰‘哀时命’”《九叹》刘向(公元前77~前6年)《楚辞》篇名。刘向身为宗室,屡屡上言切谏,却反遭迫害,故“追念屈原忠信之节,故作《九叹》”(1)指出上述文献史料的类型并举例说明。(2)阅读材料,说明上述记述屈原的文献史料有何共性?13.(2021·北京石景山·高三期末)春秋战国时期形势图(1)比较图1、图2、图3,并结合所学指出春秋至战国时期形势图的主要变化及其反映的趋势。(2)结合图3和所学知识,以商鞅变法为例,分析战国时期诸侯国变法图强与经济发展的关系。14.(2017·北京石景山·高三期末)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和雅典的梭伦改革都是发生在国家建立早期的社会变革运动,都对此后没长的社会发展历程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材料一

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脱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缪力本业耕织,致栗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官奴婢)。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而集小都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平斗桶、权衡、丈尺。——《史记商君列传》(1)根据材料概括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并指出变法的根本目的。材料二

“在古希腊雅典,平民与贵族矛盾不断加剧,阶级关系极度紧张,下层平民甚至到处酝酿起义,而促发了公元前594年的梭伦改革。”“雅典梭伦改革将人民按财产分为四个等级,各自拥有不同的政治权利:设立四百人会议作为公民大会的常设机构,以分贵族会议之权;并设立陪审法庭,由公民充任陪审员,参与审理案件。”……“工商业经济政策方面也同样如此。……如提倡学习手工技术,欢迎外邦手工艺人的移民,鼓励手工业品的出口等。”——摘编自《战国变法与古希腊罗马社会改革之比较》(2)根据材料二,概述雅典梭伦改革的政治目的和主要做法。(3)简要分析古代东西方这两次社会变革运动对当时各自社会发展的影响。

参考答案1.B【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孟子主张人性本善,他认为“恻隐之心,人皆有之”,故选B;孟子主张人性本善,A项与此相悖,排除;C项为道家主张,排除;D项为法家主张,排除。2.B【详解】从材料中的牛、犁铧等信息可以看出,路县农业处于铁犁牛耕阶段,故答案为B项;半坡人最早培育出粟,河姆渡人最早培育出水稻,排除A项;南北朝时期出现灌钢法,排除C项;汉代实现了长度和体积标准的统一,D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3.C【详解】结合所学分析选项内容可知,C选项中“法”、“刑”等信息体现了法家运用赏罚的方法制度救世的主张,因此C选项符合题意。依据A选项中“礼”、“仁”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这体现的是儒家道德救世的主张,不符合题意;B选项是孟子的思想主张,并未涉及制度救世的内容;D选项体现了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不能体现制度救世的内容,与题意不符。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4.C【详解】题干中“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平斗桶权衡丈尺”反映的内容是推行县制、废除井田制、统一度量衡,是战国秦国商鞅变法的内容,而依据已学知识可知秦国应该是在今天的陕西甘肃一带,即③处,故C项正确;①是燕国,②是齐国,④是楚国,均不合题意,故ABD项排除。【点晴】此题设问比较巧妙,通过商鞅变法的内容,来考查秦国的具体地理位置,解题时紧扣引文,判断出引文为战国秦国商鞅变法,其次也需要对地理位置的熟悉,即可获取正确答案。5.A【详解】据材料“最伟大、最富创造性的思想文化运动发生在兵连祸接的时代,即完成政治统一之前”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现象,“道之以德,齐之以礼”属于孔子思想,符合时间范围,故A项正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属于西汉董仲舒思想,故B项错误;“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属于明朝王阳明的思想,故C项错误;“经世致用,工商皆本”属于明清之际黄宗羲的思想,故D项错误。故选A。【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关键信息“发生在兵连祸接的时代,即完成政治统一之前”,学生可以联系到春秋战国时期,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判断“道之以德,齐之以礼”属于孔子思想,据此得出正确答案。6.A【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战国时期的“士”都具有一定的知识、智慧或才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处于社会大变革时期,“士”人游学各国,思想活跃,具备一定才能才会被各国国君赏识,A项正确;“士”具有一定的知识、智慧或才能,与个人发展、人才流动无关,排除BC项;“士”阶层的崛起为百家争鸣提供条件,排除D项。故选A项。7.D【详解】材料“此时人们对社会阶层的划分逐渐由贵贱之别转向职业区分”体现的是当时社会大变革对血缘等级制的冲击,D正确;A错在“完全解体”,排除;重农抑商政策是战国时期商鞅变法确立的,B排除;C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D。8.D【详解】根据“定于一”可知孟子主张实行统一,根据“不嗜杀人者能一之”可知孟子认为只有实行仁政,不嗜杀的君主才能实现统一,所以孟子的主张是提倡仁政,故选D;材料反映的是孟子的仁政思想,ABC与这一主旨不符,排除。9.D【详解】依据题干“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大小”可知,这反映了商鞅变法中奖励军功、严禁私斗,其目的是调动人们参军参战的积极性,增强秦国的军事实力,D符合题意;商鞅变法中为了稳定社会秩序,建立严密的户籍制度,制定连坐法,A排除;商鞅变法中建立县制,废除分封制度,B排除;商鞅变法为了加强思想控制,燔诗书而明法令,C排除。故选D。10.B【详解】春秋以前到战国时,百姓称呼由贵族变为民众,说明贵族政治开始弱化,故B符合题意;官僚制度是按照职能和职位分工、分层管理原则建立起来的行政权力体系,故A不符合题意;世袭制度是按照血缘关系传承名号、爵位以及财产,故C不符合题意;禅让制是原始社会末期部落和部落联盟民主推选首领的制度,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B。11.方升的制作体现了商鞅变法统一度量衡的措施之一;或方升的制作有利于变法时期经济的发展等。方升的铭文体现了方升从一国(诸侯国)的标准转变为全国的标准;或秦统一后,以商鞅方升作为标准器等。商鞅方升是研究商鞅变法和秦统一度量衡的重要物证;商鞅变法时期商鞅方升统一了秦国的量器标准,为秦始皇统一度量衡奠定基础;秦统一也使商鞅方升的容积标准成为全国标准,推动了经济发展,巩固了统一等【详解】根据“商鞅方升”以及对应的信息可以通过根据所学内容进行解释。①根据“该器物制作于秦孝公十八年(公元前344年),是量器标准器”可以总结出是商鞅变法的时候为了发展经济,而事项统一度量衡的一项措施,是一种容积量器。②根据材料“第一次是在秦孝公时;第二次是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复刻的诏书铭文中有:‘法度量,则不壹歉(嫌)疑者,皆明壹(统一)之。’”结合所学可知秦孝公时期“商鞅方升”是当时秦国统一的度量衡,到秦始皇时期变为全国的标准。③对“商鞅方升”的认识可以从是商鞅变法时重要的物证,到秦始皇时期仍然沿用,说明当时的容积标准从一地推广到全国,成为全国的标准,还能从推动经济发展,巩固统一等方面分析。12.(1)史书,如《史记》;文学作品,如《吊屈原赋》《哀时命》《九叹》。(2)从文献年代上看,缺少屈原所处战国时期的直接记录,最早的记述已是西汉时期,相隔较远。从内容上看,都记述了屈原的正直忠信以及被迫自尽的遭遇。从作者来看,很多人有怀才不遇、忠而被谤的经历,更多借屈原的遭遇来感慨自己的命运,因而其记述带有一定主观色彩。【详解】(1)从表格材料可以看出,既有史学作品,如《史记》,也有文学作品,如《吊屈原赋》《九叹》等,据此回答第一小题。(2)对文献史料共性的说明,可以通过对表格材料的分析,从文献年代与屈原相隔较远、内容上都是记述屈原的遭遇和记述带有一定主观色彩等方面来回答。13.(1)变化:诸侯国数量减少,三家分晋,北部出现长城。趋势:由分裂走向统一,分封制进一步瓦解,匈奴政权逐渐成为北方边境的主要威胁。(2)关系:战国时期,铁犁牛耕的使用和推广推动了生产力的进步,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发展和小农经济的形成,为商鞅变法提供了经济条件;商鞅变法通过统一度量衡、奖励耕织、进一步在法律上确认封建土地私有制等措施,推动了经济的发展。【详解】(1)变化:从诸侯国数量看,春秋到战国,诸侯国数量减少;从晋国的变化看,三家分晋;从北部边疆看,北部出现长城。趋势:根据三幅图可以看出,诸侯国数量减少,由分裂走向统一;三家分晋说明分封制进一步瓦解;北边修筑长城说明匈奴政权逐渐成为北方边境的主要威胁。(2)关系: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铁犁牛耕的使用和推广推动了生产力的进步,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发展和小农经济的形成,为商鞅变法提供了经济条件;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通过统一度量衡、奖励耕织、进一步在法律上确认封建土地私有制等措施,推动了经济的发展。14.(1)内容:实行连坐法;奖励军功,按军功授爵,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耕织,重农抑商:建立县制,强化中央集权: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统一度量衡。目的:富国强兵。(2)目的:主要是为缓和贵族与平民之间的矛盾,维护新兴工商业奴隶主的利益。做法:实行财产等级制度,限制奴隶主贵族特权:设立四百人议事会、陪审法庭等民主机构;鼓励发展工商业。(3)商鞅变法使秦国的经济得到了发展,军队的战斗力不断加强,成为战国后期最强大的诸候国,为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梭伦改革动摇了旧氏族贵族世袭特权,保障了公民的民主权利,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了基础。【详解】(1)内容:根据材料“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脱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体现了实行连坐法;根据材料“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体现了奖励军功,按军功授爵,废除世卿世禄制;根据材料“缪力本业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