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第一章总论_第1页
传染病第一章总论_第2页
传染病第一章总论_第3页
传染病第一章总论_第4页
传染病第一章总论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Communicablediseases传染病2023/2/161第一章总论

七节:①感染与免疫②发病机制③流行过程及影响因素④体征⑤诊断⑥治疗⑦预防三个概念:①传染病(communicablediseases)②传染病学③传染病学的基础学科

2023/2/162

病原微生物病毒

立克次体

支原体感染人体产生的具有

传染病细菌

螺旋体传染性的疾病

寄生虫原虫

蠕虫

传染病学:研究传染病在体内外发生发展传播防治规律的科学2023/2/163传染病的基础学科微生物学免疫学流行病学儿科学内科学2023/2/164第一节感染与免疫1个概念:感染5种表现:感染过程的5种表现2个作用:感染过程中病原体的作用

感染过程免疫应答的作用2023/2/165

状态(相对平衡)病原体人体机械损伤

机会感染

病原体移位免疫低下

之间相互作用进化过程中达到互相适应互不损害的平衡打破一、感染(infection):2023/2/166二、感染过程的各种表现(5种表现):特点:①表现取决于②隐性感染最常见>病原携带状态>显性感染③5种表现在一定条件下可相互转变病原体的致病力机体的免疫状态2023/2/167病原体被清除(一)病原体被清除非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被动:母体/人工注射抗体主动:接种疫苗/感染后获得免疫 中和2023/2/168(二)隐性感染(covertinfection)

又称亚临床感染①仅引起特异性免疫应答;无/轻免疫病理损伤②临床无任何症状、体征、生化变化③免疫学检查可发现④转归病原被清除:获巩固/部分免疫力

病原携带状态(健康携带者)2023/2/169(三)显性感染(overtinfection)

又称临床感染①引起免疫应答/变态反应:组织病理损伤。②临床症状、体征、生化改变明显。③少数传染病(麻疹)大多感染者表现为显性感染。④转归:病原被清除:巩固(伤寒);部分(菌痢)

病原携带2023/2/1610(四)病原携带状态(carrierstate):①无临床症状但能排出病原体:诸多传染病的重要传染源。

带病毒②按病原体种类不同分带菌者

带虫者③按携带病原体时间分

急性携带者(三个月以下)

慢性携带者(三个月以上)④按发生显性/隐性感染之后分恢复期携带者(显性感染后)

健康携带者(隐性感染后)2023/2/1611四个特点①与病原携带状态不同,病原体不排出体外②病原感染人体免疫功能使其局限但又不足以清除病原体

寄生某些部位潜伏起来③当免疫功能低下时显性感染

(单纯疱疹、带状疱疹、疟疾、结核等)④不是每种传染病都存在潜伏期感染(五)潜伏性感染(latentinfection):2023/2/1612三、感染过程中病原体的作用侵袭力(invasiveness)

(病原体的致病力)毒力(virulence)数量变异2023/2/1613(一)侵袭力:病原体侵入机体并扩散的能力①直接侵入人体(钩端螺旋体、钩虫丝状蚴侵入形式②黏附定植(霍乱弧菌)③抑制吞噬作用病原扩散(伤寒Vi抗原)④定植因子:细菌表达受体(大肠杆菌)

与细胞表面结合(二)毒力

毒素内毒素(G-杆菌的脂多糖)

组成外毒素(白喉、破伤风、肠毒素)

穿透能力(钩虫丝状蚴)

毒力因子侵袭能力(痢疾杆菌)

溶组织能力(阿米巴)2023/2/1614(三)数量:2个特性①同一种传染病,病原体数量与致病力成正比②不同传染病中,病原体数量与致病力差别很大(四)变异性:

①人工培养:多次传代致病力减弱3个特点②宿主之间反复传播:多次传代致病力增强

③变异结果:可逃避机体特异性免疫。2023/2/1615特点:1、免疫应答对感染过程的表现和转归起重要作用2、分两类①保护性免疫应答特异性

非特异性

②变态反应:

促进病理生理过程及组织损伤(属特异性免疫应答)四、感染过程中免疫应答的作用2023/2/1616(一)非特异性免疫(nonspecificimmunity):1、天然屏障:

皮肤、黏膜、分泌物、各种屏障(血脑/胎盘)2、吞噬作用:单核-吞噬系统非特异性吞噬系统清除体液中颗粒状病原体3、体液因子:

补体/溶菌酶/细胞因子等(IL、γ-IFN、TNF等)2023/2/1617(二)特异性免疫(specificimmunity):①通常只针对一种传染病3个特点②感染后的免疫都是特异性免疫(主动)③通过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介导2023/2/1618A、细胞免疫:通过细胞毒性和淋巴因子起作用

(针对细胞内寄生细菌/病毒/真菌/立克次体感染)B、体液免疫:通过抗体(免疫球蛋白)起作用

(针对细胞外寄生的微生物)

按化学结构分:IgG、IgM、IgA、IgE、IgD

按感染过程出现的顺序:IgM首先出现

IgG恢复期出现按作用分:抗毒素

抗菌性抗体

中和(病毒)抗体

调理素③通过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介导:2023/2/1619第二节传染病的发病机制

①传染病的发生发展三个内容②组织损伤的发生机制

③重要的病理生理变化2023/2/16201、入侵门户:与发病机制密切相关

痢疾/霍乱-----经消化道

破伤风-----伤口2、机体内定位:每种传染病都各自有其规律性。3、排出途径:是病人/携带者/隐性感染者有传染性的

重要因素。

单一途径:痢疾只经粪便排泄

多个途径:脊髓灰质炎病毒经粪便/飞沫排泄

虫媒叮咬/输血:疟疾、丙肝等。

三个阶段一、传染病的发生发展

即疾病的发展阶段性2023/2/16211、直接侵犯:病原体入侵分泌粘附素使病毒粘附于

细胞引起病变2、毒素作用外毒素:选择性损伤靶器官功能紊乱

内毒素:激活单核吞噬细胞①免疫抑

制(麻疹)/直接破坏T细胞(艾滋病)

②变态反应导致组织损伤Ⅲ型变态反应(出血热)Ⅳ型变态反应(结核等)3、免疫机制:传染病的发病机制与免疫有关

二、组织损伤的发生机制:2023/2/16221、发热:常见于传染病,但并非传染病特有机制外源性致热源内源性致热源三、重要的病理生理变化:发热急性期改变2023/2/16232、急性期改变:(4种)

出现于感染后几小时至几天①蛋白质代谢:C反应蛋白升高—是急性感染的重要标志

血沉加快

负氮平衡②糖代谢:血糖↑:糖耐量↓,糖异生作用加速

血糖↓:新生儿、肝衰、糖异生↓③水电解质代谢④内分泌改变:

糖皮质激素↑胰岛素/胰高血糖素↑

醛固酮↑

甲状腺素早期↓,后期↑依据病情发展阶段,动态变化2023/2/1624第三节传染病的流行过程及影响因素

传染源流行过程的基本条件传播途径

人群易感性影响流行过程的因素自然因素

社会因素2023/2/1625

患者1、传染源隐性感染者

病原携带者

受感染的动物一、流行过程的基本条件2023/2/16262、传播途径: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后到达另一易感者的途径①空气、飞沫、尘埃:呼吸道②水、食物、苍蝇:消化道③手、用品、玩具:呼吸道、消化道④吸血节肢动物:虫媒中间宿主⑤血液/体液/血制品:艾滋病等⑥土壤:芽孢、虫卵2023/2/16273、人群易感性:

定义:对某一传染病缺乏特异性免疫力的人称易感者。人工自动免疫干预易感者减少流行不再发生2023/2/16281、自然因素:地理、气象、生态影响

季节性:乙脑—夏秋季发病

地区性:血吸虫—南方2、社会因素:社会制度、经济状况、生活条件、

文化水平(受教育背景)二、影响流行过程的因素2023/2/1629第四节传染病的特征

有病原体(pathogen)4个基本特征有传染性(infectivity)

有流行病学特征(epidemiologicfeature)

有感染后免疫(postinfectionimmunity)

病程发展阶段性3个临床特点常见症状与体征

临床类型2023/2/16301、有病原体:每种传染病由特异性病原体引起2、有传染性:传染病与感染性疾病的主要区别

传染期:传染病病人有传染性的时期叫传染期。

每种传染病相对固定。做隔离病人的依据。一、基本特征2023/2/16313、有流行病学特征:①质外来性

地方性②量散发性

流行

大流行③时间—爆发流行:发病时间分布高度集中于一个短时间内④发病率在时间上(季节分布)

在空间上(地点分布)

不同人群(年龄、性别、职业的分布)的流行病学特征2023/2/1632

无论显性/隐性感染均产生特异性免疫①保护性免疫自动免疫

被动免疫(抗体转移疫苗)②免疫持续时间

病毒性传染病较长(流感除外)细菌/螺旋体/原虫较短(伤寒除外)

蠕虫通常不产生保护性免疫(重复感染)4、有感染后免疫(postinfectionimmunity)2023/2/1633二、临床特点1、病程发展的阶段性(6个阶段)①潜伏期(incubationperiod)

病原进入人体至出现临床症状为止。即病原体繁殖—转移—定位引起组织损伤的整个过程)长短与病原体感染量成反比与毒素产生和播散所需时间有关

2023/2/1634②前驱期(prodromalperiod)

起病至症状明显为止

无特异性,头痛、发热、疲乏、食欲不振

持续1~3日③症状明显期(periodofapparentmanifestation)

特有的症状、体征充分表现

(皮疹/肝脾大/脑膜刺激征/黄疸)顿挫型:前驱期恢复期,无症状明显期)2023/2/1635④恢复期(convalescentperiod)症状体征基本消失,病理生理过程基本终止。病原体未完全清除,残余病理生化改变。血清抗体效价升至最高水平。传染性还要持续一段时间。2023/2/1636⑤复发(relapse)与复燃(recrudescence)

恢复期内初发症状再度出现叫复发。

恢复期内体温持续下降至正常,再发热叫复燃。⑥后遗症(sequela)

恢复期后,机体功能长期未能复常者。(多见中枢神经系统传染病)2023/2/1637①发热

感染性非感染性原因所致(急性传染病占主要地位)

体温上升期:骤升39℃以上

传染病发热分3个阶段

极期:升至一定高度持续数天/数周

体温下降期

热型:对传染病具有鉴别诊断意义

稽留热:<1℃/24h(伤寒、斑疹伤寒)

弛张热:>1℃/24h(流行性出血热)

间歇热:疟疾、败血

马鞍热:登革热。回归热

见于布鲁氏病回归热病

五种热型2、常见症状与体征:(4个方面)2023/2/1638②发疹(rase,eruption)

斑丘疹:麻疹、风疹、伤寒、猩红热

疱疹/脓疱疹:水痘、天花、单纯疱疹、带状疱疹疹型出血疹:出血热、登革热

荨麻疹:血清病、病毒性肝炎

黏膜疹:麻疹“科普立克斑,Koplikspot”出疹时间:(风)水仙花莫悲伤分布:面部—天花;躯干—水痘;由耳后到躯干四肢—风疹

水痘猩红热天花麻疹斑疹伤寒伤寒2023/2/1639③毒血症状:一般:全身不适、厌食、头痛、肌痛、关节骨痛严重:意识障碍、中毒性脑病、呼吸/循环衰竭、肝肾功能改变④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反应:肝、脾、淋巴结肿大等2023/2/16403、临床类型:

急性

亚急性

慢性

轻型

中型

重型

爆发型

典型

非典型(逍遥型)依据临床过程长短、轻重、临床特点分2023/2/1641第五节传染病的诊断

临床资料

具备三要素

流行病学资料

实验室检查及其它检查一、临床资料:详尽病史(传染病史、流行病史、起病方式等)仔细体格检查症状+体征二、流行病学资料:发病年龄、职业、季节、地区。某些病有高选择性预防接种史/过去史要认真了解(免疫状况)

局部/集体传染病发生情况2023/2/1642

对传染病诊断具有特殊意义

检出/分离培养出病原体可直接确立诊断

免疫学检查可提供重要诊断依据

对早期诊断有意义四个目的三、实验室检查2023/2/16431、一般实验室检查:(4项)①血常规WBC↑:流脑、猩红热、败血症WBC↓:伤寒、布氏菌病、病毒感染、原虫感染

嗜酸粒细胞↑:蠕虫感染

嗜酸粒细胞↓:伤寒、流脑②尿常规蛋白尿、少量尿细胞、管型:钩体病

大量蛋白尿、膜状物、巨大融合细胞、

管型、出血热③便常规:蠕虫、感染性腹泻④生化:病毒性肝炎2023/2/1644①病原体直接检出:血液、骨髓涂片:检疟原虫(显微镜、肉眼)大便涂片:寄生虫卵、阿米巴等②病原体分离培养

检材:血、尿、便、脑脊液、痰、骨髓、皮疹吸取液

采集标本注意病程阶段、是否应用抗生素

标本保存与运送时间

人工培养基分离培养:细菌、螺旋体、真菌

动物接种、组织培养:立克次体、病毒

方法2、病原学检查2023/2/16453、分子生物学检测:①分子杂交:利用同位素、生物素标记的分子探针检出特异性病毒核酸②聚合酶链反应(PCR):把标本中的DNA分子扩增100万倍以上

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RT-PCR):检测RNA病毒核酸③原位聚合酶链反应(in-situPCR):用于组织细胞中原位检出低拷贝DNA、RNA序列。2023/2/1646

用已知Ag/Ab检测血清体液中的相应Ag/Ab。(6种)①特异性抗体检测

急性期、恢复期双份血清4倍以上升高4倍以下升高提示回忆反应

近期感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