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课程-美学_第1页
大学课程-美学_第2页
大学课程-美学_第3页
大学课程-美学_第4页
大学课程-美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讲审美需求与美学一、审美在何种程度上还被当代人需要?1、 关于人的欲求A、 人有哪些欲求?B、 如何归类这些欲求?2、 人对世界的看法(世界观)二元对立思维:物质与精神感性与理性

虚体与实体二元对等思维:生存世界与存在世界3、 对人的欲求的理解A、 生存欲求的满足生存欲求与自然和本能相关。优点:获得快感;缺点:空虚B、 存在欲求的满足(心灵安顿)存在欲求与创造相关。优点:充实;缺点:艰难C、 现代人的审美理想:追求完整人生。人的两种需求的缺一不可,构成完整人生。完整人生不等于“事业成功者”。(有可能获得的是快感)做法:为摆脱人生中的无聊,追求令自己震撼的生活体验——不可重复的审美体验。例如:•电影《泰坦尼克号》中的露丝:因拥有不可重复的震撼人心的审美体验(独特、充盈的记忆)活到老,而获完整人生体验。♦恋爱也可获此体验。•工作上的创造性努力,可成就完整人生。如曹雪芹的红楼世界创造;茨威格《世间最美的坟墓》对伟人内涵的独特思考等。小结有“完整人生”欲求,就会与美相遇。小到个人发展,大到国家发展,都因有此欲求才会赢得世人尊敬。二、美学是一门古老又年轻的学科美学是研究人与现实审美关系的学问。它既不同于一般的艺术,也不

单纯是日常的美化活动。它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学科。1•美学是一门古老的学科说它古老,是因为美学思想的存在可以追溯到古代奴隶制社会。在我国的甲骨文中,就已经有了“美”字,这说明当时的人类对美已开始有一定的认识。在西方,从古代希腊、罗马开始,以著名的哲学家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为代表,就留传下一些关于美学思想的专著和残篇。古代思想家对于美与艺术问题的哲学上的探讨,对于艺术实践经验的研究、总结,可以看作是美学理论的萌芽和起点。2•美学是一门年轻的学科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则是近代的产物。在十八世纪资产阶级哲学和科学蓬勃发展的时期,美学在德国古典哲学中作为一个特殊部门开始确立起来。1750年,德国哲学家鲍姆加登《美学》著作的问世,第一次用“美学”(Asthetik)这个术语(其含义是研究感觉和感情的理论),并把美学看作哲学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标志着“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而出现。随后,康德、黑格尔等赋予美学以更进一步的系统的理论形态,使之在他们的哲学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十九世纪一些资产阶级美学家在实证主义精神的支配下,力图使美学摆脱哲学而成为所谓“经验的科学”。当然,以所谓“经验的科学”自命的实证美学,并没有、也不可能脱离哲学的支配,但美学在这一时期是更加广泛地和独立地发展了。在两千多年的历史中,美学总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地改变自己的理论形态。本世纪以来,美学已开始向现代形态转变。但我们还找不到一个成熟的完整的现代形态的美学体系。美学是一门发展中的学科,是一门正在走向成熟的学科。第二讲中西美学思想发展线索、西方美学思想发展线索美学在西方经历了三大范式的转变:本体论阶段、认识论阶段、语言学阶段。其研究对象各不相同1、本体论阶段:古希腊罗马时期一一16世纪,在思想层面上,人们更多关注“世界的本质”是什么,似乎弄清了它,其它疑难都可迎刃而解。世界上最古老的学科一一哲学就是这种思想催生的结果。这一阶段的美学思想主要集中思考一种是一切审美现象的根源的、独立的“美”。柏拉图的"理念"说:古希腊哲学家,也是全部西方哲学乃至整个西方文化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他和老师苏格拉底,学生亚里士多德并称为古希腊三大哲学家。柏拉图在《大希庇阿斯》中,第一次正式提出了“美是什么”的问题。并提出“美是难的”的观点。在《斐德若篇》中提出“美本身”的概念。即“美本身”是使这无数美的事物成为美的事物的根据,是无数美的事物共有的本质。在《会饮篇》中明确指出“美”是一种先验的绝对的美的理式,这种理式美“是永恒的,无始无终,不生不灭,不增不减的O------一切美的事物都以它为源泉,有了它,那一切美的事物才成其为美”。最高的美存在于理式之中,只有理式美才是真实的,是美本身,是“纯粹的美”,而事物美不过是它的幻像、影子。认为“理念”是世间万物的本体,“理念”是永恒不变的,万物有了它才成为可能。“美”是一种理念,美的现象是因为有了“美本身”而存在。“模仿说”:万物是对理念的模仿,艺术家创造艺术是对万物的模仿,故艺术是对理念模仿的模仿,是等而下之的。亚里士多德的美观念:古希腊人,世界古代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家、科学家和教育家之一。亚里士多德创立了形式逻辑学,丰富和发展了哲学的各个分支学科,对科学作出了巨大的贡献。马克思曾称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哲学家中最博学的人物,恩格斯称他是古代的黑格尔。他认为美在于事物体积的大小和秩序,“美要依靠体积与安排”,美是形式各要素的和谐有机的统一。包含三层意思:一、美在形式,是一个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形式是指一种客观的物质的形式,与康德所说的“主观的合目的性的形式不同”,是客观的物质要素本身的结构形式。二、形式美在于形式各要素之间的和谐统一,是形式各部分所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这个有机整体的概念是亚里士多德“美在形式”说的核心。三、正是从有机整体观念出发,亚里士多德讲究部分和整体之间的和谐关系,强调结构、比例、对称、秩序等概念对美的本质的重要性。小结:亚里士多德关于美的形式的思想对西方美学特别是艺术美学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当然他的影响有的偏于唯物主义方面,例如英国经验派美的形式说;有的影响则偏于唯心主义方面,如康德的美在形式思想;还有的偏于艺术规则方面,如法国新古典主义的三一律,但无论如何这种偏于从形式、比例、结构、整体等形式方面来探讨美、创造美的西方美学传统应当从亚里士多德开始。本体论阶段的美学思想,是在一种超验的秩序中寻找美的位置。美与真、善统一在一起,推崇“崇高”风格。2、认识论阶段:17——19世纪,笛卡尔开创的“认识论”哲学成为主潮。哲学关注“我们如何知道世界的本质”,它要求在对世界作出判断以前,应先对认识的可靠性和可能性作出回答。人性结构得到非常细致深刻的研究,追求完善人性,伦理学、人生论倾向明显。英国经验主义:肯定感觉对认识的作用,对感觉作细致的研究,肯定了艺术、想象力的创造性。大陆理性主义:坚持理性在认识中的首要作用,重视概念、逻辑。其美学思想的代表人物有法国的笛卡尔、布瓦洛,德国的莱布尼茨、鲍姆加登等。将“美”的现象与真理、知识相联系,深化了美学内涵;用逻辑分析的方法,一定层次上使美学思考摆脱了经验描述的层次,更加理论化、普遍化了。德国古典哲学是认识论哲学的完成与最高峰,大美学家有康德、黑格尔、席勒等。康德:三批判书:由三部著作组成。(《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判断力批判》)在康德看来,纯粹理性世界,属于现实界、自然的领域,受自然的必然律支配;实践理性世界,属于道德、意志、物自体的自由领域。两个世界彼此孤立,道德意志具有强烈的实践愿望,要求在现实界里实现自己。审美判断力就是连接两者的桥梁。审美判断力是一种以情感为媒介的,对于对象的形式的一种反思判断的能力。(由特殊到一般)《判断力批判》奠定了感性与理性统一的文艺研究的道路,包含着辨证法的合理内涵。他认为,文艺是人类从情感角度掌握世界的方式,文艺的独立领域是是介于认识与意志之间的独立的情感领域。康德的美学思想至今还是人类思想史上最深刻、最富有魅力的美学思想。康德的美观念:“美是主观的合目的性的自由形式”他认为审美判断(或者鉴赏判断、趣味判断)既然是一种判断,就和人的悟性、知性有关,因此就可以用分析知性的范畴来分析审美判断,可以用质、量、关系、方式(模态、情状)四个范畴来分析。第一、认为“美没有任何客观的目的性”,它既和实际的欲念无关,是超功利的,因此审美判断不是官能判断,因而不同于有目的的物质实践,美也和客观的概念无关,是不凭借概念而令人愉快的,因为审美判断不是理智判断,因而不同于有目的的理性思维活动。审美判断是一种情感判断,带给人的是一种没有任何客观目的性的纯粹的自由的愉快。第二、美在客观上是无目的的,但在主观上却是合目的的,“美合乎主观的合目的性”,指的主要是合乎主体的认识能力(想象力、知解力),美能引起人的想象力和知解力的和谐的活动。第三、美是一种形式。美不等于事物的实际存在,而是对象的可以引起人的愉快感的形式,即“纯粹的美”(不牵扯对象内容的实际存在)。这种纯粹的形式能够引起想象力和知解力的活动。第四、美是一种自由的愉快。西方美的转向从康德开始,从主观美感上谈美的艺术,正因为美是一种纯粹的形式,所以它同对象没有任何利害关系,不受对象实际存在的任何束缚,主体是自由的;又因为这一纯粹的形式又是合乎主观目的的,能引起人的想象力和知解力的和谐,所以使人产生情感的愉快。情感是主客观之间的产物,不同于理智、意志。小结:康德从质、量、关系与方式四个方面详尽地规定了美的本质,并表现出努力调和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的矛盾的企图。康德关于美的规定贡献在于两点:一是康德从审美的角度谈美的本质,涉及到了审美无概念、无利害、无目的以及审美以情感为中介等等特征,深刻触及到了美特别是艺术美的本质。二是康德自觉地从人与自然、感性与理性的关系中来思考解决美的本质问题。他认为二者的分离就是不自由,就有局限性、片面性,只有把二者结合起来,才能克服片面性,才能解除束缚、获得解放、取得自由。黑格尔:德国哲学家,德国古典唯心主义的集大成者。杜宾根大学哲学博士。曾任家庭教师,纽伦堡文科中学校长,海德堡大学、柏林大学教授。1830年任柏林大学校长。创立欧洲哲学史上最庞大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并极大地发展了辩证法。其美学代表作《美学》被誉为世界上最早的成体系的美学专著之一。黑格尔的美观念:“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第一、美是显现的理念。黑格尔认为美就是理念,是直接显现在感性中理念。美的理念首先是绝对理念和体现理念的实体的统一;其次,这种统一必须显现于感性的实在之中。因此美的内在意蕴是理念,外在显现是感性的形式。第二、美是感性的显现。黑格尔认为美是直接体现在可闻可见的感性事物之中的,并且感性显现是以理念为其内在依据。这样,黑格尔强调了美的显现的重要性,并且还说明了这种显现是美的本质所必然的要求。第三、美是理性与感性、内容与形式、主观与客观、普遍与特殊的统一。首先,黑格尔认为美是要显现为感性存在,但是有限的感性或知性是不能把握无限的理念的,这样,对美的理念就需要运用理性思维去把握,美是理性与感性的统一;其次,黑格尔认为美是内容与形式的彻底统一,内容对形式具有决定作用,而好的形式能更好的表现内容的真实;再次,黑格尔认为,作为美的内容之理念“本来是主观的,只是内在的”,而这主观的内在之理念要通过外在的客观感性材料来显现。最后,黑格尔认为,要经过艺术表现的以普遍方式存在的理念必须在本质上适宜于这种感官形象的表现,而且这种美的理念本身不应该是抽象的。柏拉图理念与黑格尔理念的区别:柏拉图所说的“理念”是抽象的概念,他所谓“美本身”、“善本身”、“真本身”都是超越于现实世界的空洞无内容的东西;在柏拉图的理念世界中一切都是完满的,同时也是僵硬的没有生气的。黑格尔所说的美的理念则是具体的,自身却有其丰富而深刻内容的,即“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小结:黑格尔以他的“绝对精神”代替了理念和上帝,把美的理念视为绝对精神发展的一个环节。并提出,“美就是理念的感性显现”。把理性提升到了美学(或艺术)中的首要地位。3、语言学阶段:19世纪末以来,受索绪尔语言理论的启迪,语言论哲学关注“我们如何表述我们所知晓的世界的本质”,强调在语言层面上检验命题的真伪。存在主义美学认为,世间万物的“聚”与“散”在于人的筹划与语言能力,语言成为人生存的实体,艺术作品是最能展示存在,最充实、丰富的现象。“存在何以成为可能”成为它关注的问题。存在论美学具有非认识性和非言说性的特征,容易导致西方传统美学的终结,艺术鉴赏代替美学研究,艺术描述代替美学思辩。美不可说不等于美学不可说。姚斯、伊瑟尔的“接受美学”开辟了一个以读者为中心的相对主义时代。这体现了审美是最为个体化的事件,由此美学走向多元化。但它难于回答“审美何以成为可能”因为任何接受不一定是审美接受,什么样的接受是有意义的,什么样的接受是无意义的,成为需要区别的问题。解构主义者认为,人类生存所寄寓的社会结构制度、文化等的意义都是语言的产物,分析其语言机制,发掘其后的意识形态与权力意图,将人从一个有问题的理性中解放出来,是其理论的核心。福柯、德里达等是代表。解构主义否定的是整个西方理性文明,具有开始西方新文明的含义。重建的艰难性,使其具有虚无缥缈性。二、中国美学思想发展线索中国古代美学思想孔子美学----美与善相等。总与生存快乐、道德相联系,从没有获得过超越道德和快感的审美升华含义。强调文化与教化相结合,要求诗歌艺术有“美教化”的社会功能。老庄美学----打开了中国思想中的超越界面离骚美学----是原生性文化及其审美把握的美学。禅宗美学----格调孤寂凄清,属于生存快感,休息美学,非创造美学明清美学----世俗文化风情的强调,推动了对现实世俗生存认同的审美活动。孔子:中国伟大的哲学家孔子是中华文化思想的集大成者,儒家学说的创始人。孔子仁学思想•以“孝”为“仁”-伦理秩序即根据血缘关系建立一套适合于维持社会安定的普遍的伦理秩序,这是“仁学”的出发点和立足点。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以“礼”为“仁”-纲常礼仪“仁”就是一套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纲常礼仪。“仁者爱人”-“仁”学的核心应将“孝悌”推广至社会上的所有人,这是“仁”学的核心。“推已及人”-实施方法也即“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仁学”的实施方法。•提倡“君子人格“-追求目标以"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却"不改其乐"为生活楷模。孔子的美观念“以仁为美”,美善统一。“以仁为美”是孔子的理想追求。其“美”观念与生存快乐和道德等同,所以美善是统一的,“以善为美”是孔子美学的特质。“仁”的审美属性“仁”是一种道德理想,和现实的“非仁”状态,即“礼崩乐坏”时期,构成一种否定张力,使“仁”具备了美的属性,并体现出中国人在否定“旧现实”中实现“新现实”的“现实性”审美方式,体现出中国古代人对自己“可能性”的某种理解。“仁”的审美风范由此传达出的“文质彬彬”、“温柔敦厚”的现实性人格形象,至今仍可作为中国人在进行文化批判的审美风范,形成文化批判的一种中国式的人道情怀,造成一种“和而不同”的人间理想国。不足:•牺牲“美”维护“善”,遮没善的个体化。孔子“美”观念,未获得过超越道德和快感的审美升华的含义,“善”是被孔子规定好的,美善统一,只能是“美”与“规定之善”的统一,善的个体化被遮没,牺牲“美”维护“善”成为孔子美学,乃至中国美学的特色。“仁”无个体化理解,遮没个体价值。“无求生以害仁,有杀生以成仁”成为“匹夫不可夺志”之“志”,“仁”无个体化理解,当代多元化的社会结构和个体为单位的价值走向无以体现。老子(传说前600年左右一前470年左右)姓李名耳,字伯阳,汉族,春秋时期楚国苦县(今河南周口鹿邑县)人,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文化名人。老子哲学思想•道生万物《老子》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以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乃“夫莫之命(命令)而常自然”,因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为客观自然规律,同时又具有“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义。•朴素辩证法观点《老子》书中包括大量朴素辩证法观点,如以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两面,“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又以为世间事物均为“有”与“无”之统一,“有、无相生”,而“无”为基础,“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深刻影响。•“无为”主张老子的思想主张是“无为”,老子的理想政治境界是“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老子美观念“以道为美”,美不可说老子认为“道可道,非常道”,其中的“道”,作为一种不可说的终极价值,触及到了审美把握的特殊方式,“道”的不可正面界定,意味着“美”的不可正面界定。“非道”即“非美”老子认为“美之与恶,相去若何?”,“信言不美,美言不信”,以此探讨美与丑的关系、美与真和善的关系,指出现实中各种美的和丑的的事物的关系,相对于老子理想中的“道”,现实中的各种可言说的事物,反而具有“非道”、“非美”的含义了。“忘知”、“忘利”、“忘欲”态度老子“以道为美”,对现实的“忘知”、“忘利”、“忘欲”等“超现实”的态度,具有对现实的拒绝和超脱的态度,接近美与现实的某种否定关系。不足:“道法自然”具有文化虚无意味。讲“道”以“道法自然”为手段,具有反人为、反文明的意味,本质上是“放弃”现实,具有文化虚无意味。•“无为为美”维护生存现实“无为为美”的“道”境界,讲反功名、自然性现实,不讲人的创造性,是指向失去了人的可能性的生存现实,没能根本上摆脱生存现实的束缚,与“儒家”思想共同构成了维护生存现实为目的的合谋性思想。•不追逐“物欲”具有虚幻性。通过看淡“物欲”来使“物欲”管不着自己,通过不追逐“物欲”来使自己对“物欲”有所超脱,本质上还是害怕“物”的钳制,老子美学就不能真正将人们领入“物欲”所管辖不了的价值世界和精神世界中去,“道”就具有了虚幻性。2•中国现代美学思想•从新中国建立起,中国美学开始大面积地与世界接轨,在几次大的美学讨论中形成了四种主要的美学观点。第一种,主观论。主观论美学以吕荧和高尔泰为代表。他们主张,客观事物美不美全在于主体的主观感受。凡是能被人感觉到的美,就存在,凡是不能被人感觉到的就不存在。所以,这一派是以主观感觉来判断美的。就其优点来说,强调了在审美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就其缺点来说,由于过于强调个人的感觉,使得审美失去了统一的标准,走向了相对主义。第二种,客观论。以蔡仪为代表的一派认为,美是客观的而不是主观的。首先,美在于客观事物本身,与人的主观愿望和情感无关。其二,客观事物的美在于其典型性。所谓典型性,指能在个别性中反映出种类的普遍性。而美感就是人对客观美的反应。其三,美是永恒的,它既不被历史所改变,也不被人的主观情感所动摇。人的美感只能反映美,而不能改变美。这一派鲜明地坚持了唯物论的反映论观点,但也遇到不少理论困境。将美看作与人无关,这显然是不对的,美本来就是与人相关的一种价值。再者,典型的东西也并不一定就是美的,如典型的癞蛤蟆、跳蚤、毒蛇等就不怎么美。评价:蔡仪的美学理论还局限于认识论领域。在这种反映论美学的框架中,美学基本问题被归纳为心一物关系问题,美的本质被对应于物,人的活动则被对应于心的意识。抗拒主观主义的结果,是常常陷入机械反映论的泥坑。第三种,主客观统一说。这一观点的代表人是朱光潜。他认为,美既不单纯在主观,也不单纯在客观,而在于主观与客观的结合:“美不仅在物,亦不仅在心,它在心与物的关系上面。”为了论证这一理论,他还引用了苏轼的《琴》诗作为证明:“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这一理论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前两种学说的偏执,而且朱光潜后来对主客观统一论作出了进一步的修改,使其带有了不少实践论色彩。其次,朱光潜进一步提出“物乙说”,为人与物、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找到了一个中介,也就是物的形象,他称之为“物乙”。第三,朱光潜提出了艺术的生产实践论:“单从反映论看文艺,文艺只是一种认识过程;而从生产劳动的观点去看文艺,文艺同时又是一种实践的过程。”这就反驳了此前的“艺术反映论”,从而通了主体在活动中的主动地位和能动位置。提出实践论,在很大程度上是出于提高心灵在审美活动中地位的一种愿望,而这种愿望在认识论领域中是无法实现的,他只好到实践领域中寻求答案。但这一转向也给他本人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现,令其欣喜。朱光潜的美学理论还有其不足之处,在很多时候依然是用“心”来吞并“物”,表现出惯有的唯心主义作风。如“凡是美都要经过心灵的创造”,与物无关。那么美毕竟还是在直觉,还是在心,还是主观的了。”第四种,实践论。李泽厚是这一理论的代表人。他认为,对美的根源的寻找不应在认识论领域,而应该到客观的历史实践中去寻找。李泽厚对美的认识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对于美的诞生,他认为,人类的劳动实践才是美得以产生的根源。正是在劳动实践中,人类的本质力量得以对象化,而对象也得以人化,从而产生了美的产品。李泽厚以社会实践论证美的的本质,强调了人与美的不可分割的联系,突出了主体对现实的能动作用和对美的创造,从客观论美学的角度,为人在美的本质的深层次上找到了不可替代的地位,这是中国现代美学在确立主体性原则上取得的重大进展。正因如此,美不仅具有社会性,而且具有客观性。其社会性表现为,它是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结果;其客观性表现为,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外在化和客观化,具有不为主观意识所转移的特性。由于对这两种特性的坚持,实践论又被称之为“客观性与社会性统一说”。第二,在美的发展问题上,李泽厚提出了“积淀说”。美的形成和发展看成是历史积淀的过程,认为美的发展是一个自然人化的历史积淀过程。在《美的历程》中对积淀说作了深刻的论证:“原始人群之所以染红穿带,撒抹红粉,已不;是对鲜明夺目的红颜色的动物性的生理反映,而开始有其社会性的巫术礼仪的符号意义在。也就是说,红色本身在想象中被赋予了人类(社会)所独有的符号象征的现实含义;从而,它(红色)诉诸当时原始人群的便不只是感官愉快,而且其中参与了,储存了特定的观念意义了。在对象一方,自然形式(红的色彩)里已经积淀了社会内容;在主体一方,官能感受(对红色的感觉愉快)中已经积淀了观念性的想象,理解。”——也就是恩格斯所说的,“感觉直接变成了理论家”。再比如由鱼形,鸟形,蛙形演变而来的抽象几何图样。“它们是由动物形象的写实而逐渐变为抽象化的,符号化的,由再现(模拟)到表现(抽象化),由写实到符号化,这正是一个由内容到形式的积淀过程,也就是美作为‘有意味的形式'的原始积累过程”。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有意味的形式”,只有对人才有效。不仅对象的这种意义要由人类发现,只有对于人才是真实存在,而且它根本上就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一种产物,是人性生成的一种现实确证。对象的美,只有对于社会的人才是真正有意义的。而且,这也是可能的,因为,外在的工艺-理性世界与内在的文化-心理结构是同步建构的。实践论的理论贡献在于,将“实践”范畴引入了有关美的本质的思考中。李泽厚认为,作为个体的人之所以能够从审美的角度欣赏自然,是因为作为类的人的“实践”改变了自然与人之间的关系,使本来是与人对立的自然变成了某种程度上是为人的自然,所谓“人化的自然”。探求美的本质,主要不能依据个体心理意识层面的所谓反映,而应依据群体人类物质实践层面的创造。这种实践的创造是过程性的,所以对美的本质的透视,不能局限于个体美感对它的横向的认识关系,而还必须转向纵向的美的历史生成过程。正是在这样的意义上,李泽厚批评说:“'人'在蔡仪这里也仅是作为鉴赏者、认识者而存在,根本没有看到'人'同时也是作为实践者、对现实的改造者的存在。”其不足之处在于,首先,过于强调了集体的、理性的、历史的内容,忽略了对个体性、感性因素的强调,这就导致了他的文化心理结构成为一块令人窒息的壁垒。他也因此遭到了后来许多人的攻击,他本人在80年代以后也开始着手改造自己的美学体系,提出“情本体”。其次,无法解释那些未经人类实践改造的对象何以美的问题(我们尝试着给出一种答案一一虽然没有改变事物自身,但可以改变我们与事物之间的关系)。经过几次美学讨论之后,实践论美学观渐渐占据了主流位置,得到了大多数人的同意。但是,近几年来,超越或改造实践美学的呼声越来越高,并涌现出了“生命美学”、“存在美学”、“修辞论美学”、“生活美学”等新的流派。尤其是最近几年,关于“审美文化”和“生态美学”的研究日益占据美学的中心位置。从根本上说,美学是一门“人学”,它告诉人们,生活质量和生命状态的提高不仅在于物质条件的改善,更在于是否拥有一种审美的心态和人生观。思考题:1.谈谈你对自己对美学的认识;2•你认为美学有研究对象吗?如认为有,那它是什么?为什么?如认为没有,也请谈谈自己的理由;3•你认为美学是一门年轻的边缘学科吗?为什么?4•你对本讲授有何意见和建议?第三讲美的存在形式美的存在形式一般分为三类: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如何理解其中的美呢?一、自然美什么是自然美美是一种人为化的“批判与创造”现象,不是宇宙间自然性运动变化的产物。审美现象是在人的一种特定的“批判与创造的统一”体验状态下发生,并总是指称人的这个状态。自然美是一种对象化的事物因为和我们所占有的现实形成了“批判与创造的统一”关系,而在内心唤起了某种体验而美。女如文化世界与自然界;原始人不对自然景观审美;乡村的宁静怡然与城市的喧嚣嘈杂;自然美的产生:自然事物的美,形态多样,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产生和不断丰富的。在美学史上,对自然美有过各种不同的见解。自然美在于自然事物本身,在于它的色彩、线条、形状、声音及和谐、节奏、比例等,如毕达哥拉斯;自然美在于自然事物所表现的社会生活,如车尔尼雪夫斯基;自然美在于人的意识、想象或概念作用于自然的结果,如黑格尔、克罗齐。自然美在于人对自然的实践改造。如马克思主义美学。马克思主义美学认为自然之所以会引起人的审美感受,成为人的情感的表现,或者使人们想到人等等,都决定于人对自然的实践改造。自然美的形成和发展与社会实践有着密切的联系。在人类出现以前,自然是自在之物。它的物质属性虽然早已存在,但无所谓美丑。原始狩猎民族对植物漠不关心,即使在他们的土地上长满了鲜花,也不用植物作装饰,只有到了农业社会,才出现大量的植物装饰图案。自然美不仅为人类而存在,而且随着人类实践的发展而逐渐扩大和发展。从广义上看,所谓“自然的人化”是指人类在长期实践中对自然的改造、征服的结果,自然的质料、性能、规律和形式,都是在与人类社会生活发生长久紧密的关系时才成为美的。它不仅包括人直接改造过的自然,也包括没有改造过的自然。人类在长期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使许多自然事物从与人对立的或无关的对象,变成“为人”的或人的对象。这种自然事物虽未经人类劳动直接改造过,但已成为人类物质生活或精神生活不可缺少的东西,成为“人的无机的身体”。由于人与自然有着这种广泛的联系,突破了狭窄的实用关系的束缚,自然或者作为生活环境、劳动场所的因素,或者由于自然的形式特征与人的劳动、生活和有各种情感上的同构对应关系,因而使自然事物逐渐成为美的。这种“自然的人化”正是社会发展的历史成果。自然美的特征是指自然美区别于其他类型的美的独特属性。第一、鲜明的自然性。具有美的属性的自然物都有其自然的物质属性和自身的运动变化规律,只有当它具备美的客观条件或其运动变化状态符合美的规律时,才能展现出美。第二、侧重于形式美。与重在内容的社会美,内容、形式并重的艺术美相比较,自然美更侧重于形式。自然物的形式因素在自然美中具有主导作用。第三、具有多面性和变异性。自然美具有多层次、多侧面的特征。同一自然物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距离去欣赏,往往会得到不同的美感。自然美的多面性,还表现在许多自然风景区都很难以一字穷其全貌,而是各种形态的美的综合体。自然美还具有变幻不居的特征。同一自然物随着季节、时令及天气的变化,会呈现出不同形态的美。同一自然物在与人的社会生活的不同联系中也给人以不同的感受。二、社会美1、什么是社会美社会美是美的具体表现形态之一。指人类社会创造的事物的美以及人类精神、行为的美,是一种积极肯定的生活形象。它来源于人类的社会实践,是社会实践的直接体现。社会事物中构成美的现象应具备以下因素:1) 进步性因素。符合社会发展方向,体现人类进步理想和愿望的社会事物和现象才是美。2) 创造性因素。充分显示人的自由、自觉、创造本性,实现人的价值的社会事物和现象才是美的。3) 启迪性因素。为人提供人生价值与人生意义,启予人丰富启迪,使人学会选择人生道路的社会事物和现象才是美的。它包括人物、事件、场景、某些劳动过程和劳动产品等的审美形态。分为人的美(人的形象美和内在美)、生产劳动美、社会变革美。2、人的美人的美指人自身的美。它是人体美、服饰美、人格美三者的统一。人体美能唤起人对生命的珍惜,对生活的热爱,对个性的尊重和对理想的不懈追求。服饰美是人美化自身,也是人美化生活,美化环境的一种重要手段,它能充分显示自己的个性,表现个体的精神、气质、风度。人格美在人的美中占主要地位。A、人体美它指人的相貌和形体的美,人的长相、形体、肤色、身材等受遗传影响大,不免体现了自然美与形式美的特点。然而它仍鲜明地体现着社会性,蕴涵着深刻的社会内容。人体既是人漫长进化的产物,又是人改造自身的结果,通过它,能窥见人的精神境界的高低和内在人格的健全与否。审美价值:人体美充分表现了人的生命力、丰满与健康,是对人的生命价值的肯定。人体美能显示出人格美,是对人性、人生价值的肯定,所谓“征神见貌,情发于目”(刘劭《人物志》)。人体美寄寓着人的审美理想,它能激发人们去追求高尚、美好的人生境界。B、服饰美服饰不仅装扮自身,而且显示个性、气质、风度。服装是人体的延伸在讲究效率、时间的今天,服饰往往在给人第一印象时,产生强烈效果。现代人前所未有的注重服饰,注重服饰给人的印象与效果,这关系到人的整体形象。1)审美功能:服饰具有实用、象征与审美功能。服饰的审美功能是推动服饰产生和发展的最强有力的动力。它表现在:服饰本身的美。这主要体现为形式美。衬托人体美。它要修饰打扮自己,或掩盖不足,或锦上添花。创造人的整体形象美。服饰改变着人的年龄、气质、风度,塑造着人的不同形象。2) 构成要素:服饰美构成要素有:服饰本身因素:形式美因素。服饰的社会性因素,如时代性,民族性。服饰的协调性因素,如与个体协调,与个性协调,与环境协调。3) 审美作用:有助于提示人对服饰的审美能力。有助于社会形成良好的审美趣味。有助于提咼对人的美的审美能力。C、人格美人格是人的灵魂,它是人的行为模式,思维方式和情绪反应诸特征的总称。1) 心灵美是指一个内心世界的美。它表现在人的品质、道德情操、性格、理想追求、精神境界等上。“身体的美,若不与聪明才智相结合,是某种动物性的东西”(德谟克利特)“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孔子)2) 语言美。语言是人存在的直接形式,当代更有人把语言视为人存在的家园。语言根据用法,可分成实用语、诗性语与科学语。语言美仅指实用语的美。实用语主要用于人的交际,包括服务行业用语。用语言来密切人际关系。用语言来表达人与人之间的爱、尊重、信任、理解、期望、关心等。“一句话说得使人恼,一句话说得使人笑。”“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语言美不仅是人尊重别人,尊重社会的表现,同时它也是说话者对自己的尊重。3) 行为美。行为包括个人日常生活行为,也包括社会行为。这里仅指个人日常行为。日常行为美,就是指人要把美带进自己的生活中去,使自己成为一个活生生的审美和创造美的主体。3、社会时尚美指的是特殊时期普遍流行的生活方式中显现出来的美。时尚,英文为fashion,就是在特定时段内率先由少数人实验、而后来为社会大众所崇尚和仿效的生活样式。简单地说,顾名思义,时尚就是“时间”与“崇尚”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