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2021高考真题历史汇编: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三)(教师版)_第1页
2012-2021高考真题历史汇编: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三)(教师版)_第2页
2012-2021高考真题历史汇编: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三)(教师版)_第3页
2012-2021高考真题历史汇编: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三)(教师版)_第4页
2012-2021高考真题历史汇编: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三)(教师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51/512012-2021高考真题历史汇编: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三)一.选择题(共47小题)1.(2017•浙江)谈到西汉的政权建设,史家常以“汉承秦制”作论。下列项中能体现该论断的是()A.皇帝制与郡县制 B.郡县制与刺史制 C.皇帝制与封国制 D.丞相制与刺史制2.(2017•浙江)中国农业从远古洪荒走来,经历了“刀耕火种”、“牛耕铁型”等阶段。下列项中属于“刀耕火种”阶段的耕作工具有()①石斧②耧车③骨镰④曲柄锄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3.(2017•新课标Ⅱ)如图为春秋战国之际局部示意图。当时,范蠡在陶、子贡在曹鲁之间经商成为巨富,这一现象反映了()A.区域位置影响商贸发展 B.争霸战争促进经济交往 C.交通条件决定地方经济状况 D.城市规模扩大推动商业繁荣4.(2017•新课标Ⅰ)读表:皇帝纪年公元纪年郡级政区汉高帝十二年前195年15郡汉文帝十六年前164年24郡汉景帝中六年前144年68郡、国汉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年108郡、国表为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变化表。据此可知()A.诸侯王国与朝廷矛盾渐趋激化 B.中央行政体制进行了调整 C.朝廷解决边患的条件更加成熟 D.王国控制的区域日益扩大5.(2017•北京)2016年,在北京市通州区发掘出汉代渔阳郡路县城址和800余座战国至汉代墓葬。出土了钱币及大量陶屋、陶仓等随葬品。这些考古发现,有助于研究()①秦汉时期郡县的设置状况②本区域古代农业发展状况③汉代手工业和商业发展情况④大运河对本区域交通的影响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6.(2017•新课标Ⅲ)表:土地规模(亩)户数户数比例20以下2417.3%20~13010374.1%131~300107.2%300以上21.4%小计139100%表为唐代后期敦煌某地土地占有情况统计表,据此可知,当时该地()A.自耕农经济盛行 B.土地集中现象突出 C.均田制破坏严重 D.农业生产效率提高7.(2017•海南)东汉实行察举制,“郡察孝廉,州举茂才”,而判断孝廉、茂才的标准包括对儒家经典的熟悉程度和道德声望的高低等。这客观上()A.推动了独尊儒学局面的出现 B.促使社会阶层趋于固化 C.打破了世家大族对政权的垄断 D.动摇了郡县制的基础8.(2017•海南)明清时期,在江南、华南的一些地区,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扩大,明清时期上述地区()A.农业生产出现衰退 B.人口变动导致粮食需求减少 C.普通农户收益锐减 D.农产品商品化趋势明显9.(2017•上海)战国时期,孟子将儒家“仁”的观念升华为“仁政”学说,提出()A.重义轻利 B.民贵君轻 C.天人感应 D.正心诚意10.(2017•上海)“市舶之利,颇助国用”这种现象的发生得益于()A.朝贡贸易推行 B.遣唐使节来华 C.海上丝路繁荣 D.张骞出使西域11.(2017•浙江)在中国思想文化第一个枝繁叶茂期,有思想家针对“百家异说”局面,认为人的认识应当力避“私(偏爱),唯恐闻其恶也;倚其所私,唯恐闻其美也”。其观点旨在表达()A.倡导独立思考精神 B.不同学派应相互竞争 C.吸收各家思想精华 D.理论认识应格物致知12.(2017•浙江)汉武帝时期。设立中央官学,培养《五经》博士、“自此以来,公卿大夫士吏彬彬多文学之士矣”。中央官学的建立()A.推动了儒家思想正统地位的确立 B.结束了大富豪子嗣垄断官位的局面 C.有利于学生思想创新和个性发展 D.促进了百家争鸣局面的进一步发展13.(2017•浙江)古代有学者论及中国早期国家的政治制度,谓:“周之子孙,苟不狂惑者()A.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B.最高执政集团权力的高度集中 C.血缘关系亲疏不再作为权力分配依据 D.政治权力的分配采用分封制和宗法制14.(2017•浙江)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如图所示人物主持的水利工程闻名于世,历苍黄风雨,惠泽中华民族两千余载()A.灵渠 B.都江堰 C.郑国渠 D.白渠15.(2017•浙江)阎毗精于建筑、雕刻,在隋“以丹青知名”,“领将作少监”。其子阎立德、阎立本“俱传家业”。入唐,造翠微、玉华宫称旨(符合上意),官至工部尚书”。至立本以将作大匠代兄为工部尚书,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阎氏父子技艺相传职任相袭 B.阎立本绘制反映唐蕃关系的《步辇图》 C.阎氏家族的升迁受惠于举贤荐能的察举制 D.阎氏父子所擅颇类于文艺复兴时期的米开朗琪罗16.(2017•新课标Ⅲ)如图是西周与战国两个时期相同文字的不同写法,反映出字形发生了变化,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A.文字的频繁使用 B.文人对美的追求 C.蔡伦改良纸张术 D.“书同文”的推行17.(2017•上海)史学家虽未发现夏朝考古的直接证据,但发现了与其时间地点最吻合的遗址,它是()A.姜寨遗址 B.二里头遗址 C.仙人洞遗址 D.殷墟遗址18.(2017•新课标Ⅰ)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今河南淇县);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都蓟(今北京)。分封()A.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 B.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 C.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D.实现了国家的大一统19.(2018•浙江)有学者在研究中国早期国家时注意到:周“克殷践奄,灭国数十,而新建之国皆其功臣昆弟甥舅;而鲁卫晋齐四国,又以王室至亲为东方大藩。”这表明()A.国家制度受到宗族血缘关系的明显影响 B.素养不同的人享有同等的国家管理权 C.以分封制构架国家垂直管理地方形式 D.官僚体制成为当时社会的主宰20.(2018•浙江)先秦有思想家认为:“凡入国,必择务而从事焉。国家昏乱,则语之尚贤、尚同,则语之节用、节葬”。这体现了()A.民贵君轻的主张 B.讲求实际功利的精神 C.克己复礼的思想 D.追求精神自由的倾向21.(2018•新课标Ⅰ)《墨子》中有关于“圆”“直线”“正方形”“倍”的定义,对杠杆原理、声音传播、小孔成像等也有论述,还有机械制造方面的记载。这反映出()A.汇集了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 B.形成了完整的科学体系 C.包含了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D.体现了贵族阶层的旨趣22.(2018•新课标Ⅱ)西汉文景时期,粮食增产,粮价极低。国家收取的实物田租很少甚至免除,缴纳较高税额的人头税,富商大贾趁机操纵物价。放高利贷()A.重农抑商政策未能实行 B.自耕农经济发展受阻 C.粮价低抑制了生产热情 D.富商大贾操纵税收23.(2018•新课标Ⅲ)据考古报告,从数十处战国以前的墓葬中发现了铁器实物,这些铁器不少是自然陨铁制作而成,战国以前()A.铁制农具得到普遍使用 B.新疆地区与中原联系紧密 C.我国的冶铁技术已经相当普及 D.铁器分布可反映社会发展程度24.(2018•江苏)明清时期,江南“桑蚕之利,厚于稼穑,地主催收田租常不在秋收之后,却在农户蚕丝收获之际,当时江南地区()A.小农经济已经开始瓦解 B.农耕技术呈现衰退趋势 C.农户收入多赖家庭副业 D.地主剥削程度有所减轻25.(2018•海南)《汉书》云:“汉家承秦之制,并立郡县,主有专己之威()A.分封制度退出历史舞台 B.宗法制度趋于瓦解 C.郡县制有利于维护皇权 D.官僚制度未能建立26.(2018•海南)下列汉字字体中,得名缘于书写材质的是()A.隶书 B.金文 C.小篆 D.草书27.(2018秋•蔡甸区校级月考)如图为历史上某个朝代鼎盛时期的疆域图,该王朝统治期间,西域开始正式归属于中央政府。这个朝代是()A.秦 B.西汉 C.东汉 D.隋28.(2018•浙江)论及“汉承秦制”,有学者指出:“尽管表面上与秦及其制度划清了界限。但汉朝实质上重建了秦的中央集权官僚政治。”下列项中能够体现上述认识的是()A.分封诸侯王,郡国并存 B.划分监察区,建立十三部刺史 C.限制相权,建立“中朝”决策机制 D.设司隶校尉,加强对官吏的监督29.(2018•浙江)马克思指出;“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取决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在春秋战国国家走向统一的时代,富国强兵,“满足”秦实现统一的理论是()A.儒家思想 B.道家思想 C.法家思想 D.墨家思想30.(2018•浙江)文献史料述及西周的土地制度,有“溥天之下,莫非王土”,则诸侯不得专地也”的记载。这反映了()A.土地名义上为国家公有 B.土地实际上为周王占有 C.诸侯贵族将公田据为己有 D.井田制下地权合一的现象31.(2018•上海)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伟大的经济变革是()A.采集渔猎 B.农耕生活 C.青铜冶炼 D.铁器牛耕32.(2018•上海)“大楚兴,陈胜王”,对应的历史事件是()A.楚汉战争 B.秦末农民起义 C.牧野之战 D.吴楚七国之乱33.(2018•北京)“王”字在甲骨文中是一把斧头的形象,象征军事首领的征伐权力,战国时期,“以力假仁者霸……以德行仁者王”,他的观点()A.奠定了宗法制度的思想基础 B.体现出儒家强调教化的政治理念 C.与甲骨文“王”字的本义一致 D.是“无为而治”的理论依据34.(2019春•临漳县校级月考)宋朝时,“富者有弥望之田,贫者无立锥之地”。这反映出当时()A.国家失去对农民的控制 B.政府田赋收入减少 C.自耕农的比例增加 D.农村土地兼并严重35.(2019春•柳江区校级期末)在周代,周王把一定的土地和人口分别授予诸侯,诸侯按期向周王贡献财物()A.世袭制 B.宗法制 C.郡县制 D.分封制36.(2019•浙江)中国是诗的国度,每一时期都有内涵深厚、风格新异的优秀作品问世,都有文辞隽永的诗句流传。下列诗句创作于战国时期的是()A.“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 B.“虽萎绝其亦何伤兮,哀众芳之芜秽 C.“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 D.“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37.(2019•新课标Ⅱ)战国后期,秦国建造了一批大型水利工程,如郑国渠、都江堰等,主要是因为()A.公田制度逐渐完善 B.铁制生产工具普及 C.交通运输网络通畅 D.国家组织能力强大38.(2019•北京)《诗》《书》等原是孔子编订的私学教材,至汉代,位列官方史书《汉书》的《艺文志》第一大部类“六艺略”。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诸子“百家争鸣” B.始皇帝焚书坑儒 C.汉武帝独尊儒术 D.司马迁撰《史记》39.(2019•新课标Ⅲ)乾隆时江南地主“所居在城或他州异县,地亩山场皆委之佃户”。苏州甚至出现“土著安业者田不满百亩,余皆佃农也。上田半归于郡城之富户”。由此可知()A.土地所有权变更极为频繁 B.农业生产利润微不足道 C.个体农耕为主要生产形式 D.农业中商品化生产普遍40.(2019•新课标Ⅲ)“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移风易俗,莫善于乐,莫善于礼。”这一思想产生的制度渊源是()A.宗法制 B.禅让制 C.郡县制 D.察举制41.(2019•江苏)《史记》载:“汉定百年之间,亲属益疏,诸侯或骄奢……大者叛逆()A.实行察举制度 B.独尊儒家学说 C.实行郡国并行制 D.全面推行郡县制42.(2019•江苏)据青铜器铭文,西周中后期,裘卫因经营手工业获得财富和地位,从裘卫那里换取了在王室仪式上穿戴的盛服和玉饰。这一记载反映了()A.井田制度松动 B.世袭制度解体 C.抑商政策弱化 D.礼乐制度崩坏43.(2019•新课标Ⅰ)汉武帝时,朝廷制作出许多一尺见方的白鹿皮,称为“皮币”,必须购皮币用来置放礼物,而当时一个“千户侯”一年的租税收入约为20万钱。朝廷这种做法()A.削弱了诸侯实力 B.确立了思想上的统一 C.加强了货币管理 D.铲除了地方割据势力44.(2019•新课标Ⅰ)据学者考订,商朝产生了17代30位王,多为兄终弟及()A.王位继承方式的变化 B.君主寿命的时代差异 C.血缘纽带关系的弱化 D.禅让制度的长期影响45.(2019•上海)秦始皇修长城、汉武帝设河西四郡,皆在防范()A.匈奴 B.鲜卑 C.契丹 D.女真46.(2019•海南)“天子亲耕”缘于《周礼》,明朝在北京永定门内天坛之西建先农坛,作为皇帝祭祀农神和参与耕作的礼仪场所。清朝从顺治帝开始,各代皇帝奉礼如常,这反映出清朝()A.与明朝在制度上一脉相承 B.承袭了农耕文明的传统 C.满洲贵族迅速成为农耕者 D.刻意笼络反清政治势力47.(2019•上海)“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骗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A.老子 B.孟子 C.荀子 D.韩非子二.材料题(共13小题)48.(2017•浙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除了军事与经济资源的互为挹注,这些封君与周王室之间,也依仗宗族纽带,以朝贡、觐见、馈赠、通婚、封赏……•不断加强亲戚之间的关系。……亲缘网络的伦理要求,是敦睦亲戚的孝道。于是,取得了道德的意义。﹣﹣许倬云《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材料二我将我享(祭献),维羊维牛,维天其右(保佑)(效法)文王之典,日靖四方。伊嘏文王,畏天之咸,于时保之。﹣﹣《诗经•周颂•我将》(1)阅读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周人统治的机制”是什么?概括这种机制在当时的积极作用。(2)结合所学,概括材料二《周颂•我将》所蕴涵的主要意义,综括指出材料一、二所反映的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49.(2017•北京)儿童:成长、保护与发展材料一孔子曰:“不学礼,无以立。”年龄段称谓称谓由来(摘自《礼记》等)1﹣3岁孩提孩提之童,吾不知爱其亲者10岁以前孺子孺子早寝晏起,唯所欲,食无忧满10岁幼学人生十年曰幼,学13﹣15岁(男)舞勺十有三年,学乐,诵诗(一种文舞)15岁左右(男)束发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15岁(女)及笄十有五年而笄(笄礼)15﹣20岁(男)舞象成童,舞《象》(一种武舞),学射、御满20岁(男)弱冠二十曰弱,冠(冠礼)(1)礼乐制度是维护宗法社会的重要基础。表中能够反映礼乐制度对儿童要求的称谓有哪些?简析在先秦社会礼乐制度是如何渗透到儿童成长过程中的。材料二大约在17、18世纪,新的儿童观念逐渐形成。卢梭认为:“在自然的秩序中,所有的人都是平等的。”“儿童时代有属于它自己的独特观察、思维、感知方式。”18世纪末,童工约占西方工人总数的1/10,平均每天工作13﹣14小时,法国爆发了反对雇佣童工的抗议。19世纪,英法等国先后颁布一系列法律,并规定儿童要接受教育。1884年,伦敦防止虐待儿童协会成立。在此前后,保护儿童免受肉体及精神侵害;剥夺虐待儿童的家长的监护权。1904年,法国设立儿童福利部,1908年,第一份《儿童权利宣言》提出儿童应受特殊保护。1946年,联合国设立儿童基金组织。1989年《国际儿童公约》确认每个儿童均有生存权、受保护权、发展权和参与权。现已有196个国家签署该公约。(2)阅读材料,概括18﹣19世纪儿童保护方面取得的成就,并结合所学分析其背景材料三古人云:孝者,“百行之本”“始于事亲,中于事君”“孝,教之所由生”。材料四三纲之根本义,阶级(等级)制度是也。所谓名教,皆以拥护此别尊卑、明贵贱之制度者也。近世西洋之道德政治,乃以自由、平等、独立之说为大原。﹣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1916年)父子母子不必有尊卑的观念,却当有互相扶助的责任。同为人类,同做人事,也没有什么德。要承认子女自有人格,大家都向“人”的路上走。﹣﹣吴虞《说孝》(1920年)材料五未成年人享有生存权、发展权、受保护权、参与权等权利,国家根据未成年人身心发展特点给予特殊、优先保护,保障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创造良好、和睦的家庭环境,依法履行对未成年人的监护职责和抚养义务。﹣﹣《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孝亲尊师善待人”﹣﹣《中小学生守则》(3)阅读上述材料,对“孝”这一观念的历史演变进行解读。50.(2017•新课标Ⅱ)材料颜回,孔子最看重的弟子之一,他居于陋巷,一瓢饮”,依然淡泊达观。颜回天资聪颖,子贡称赞他“闻一知十”。每次谈到他的求学精神,孔子总是不吝赞赏。颜回尊敬老师,博我以文,约我以礼。”他践行孔子的学说,就行其道;不为世所用颜回英年早逝。孔子非常悲痛:“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汉代以后,立教为本;尊师崇道,乃其时也。”颜回自唐代起配享孔庙,与孔子并称“孔颜”,对后世影响深远。﹣﹣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颜回成为孔子最看重的弟子之一的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颜回在后世受到尊崇的原因。51.(2017•北京)伴随着古代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东西方交往不断增加。在海上丝绸之路沿线的东非国家中,马拉维具有独特的自然景观。在埃及、伊朗、巴基斯坦等地,发现了大量唐代瓷器碎片,其中包括唐三彩、邢州白瓷、越州黄褐釉瓷等。在我国海南岛东南部海滩和西沙群岛海域唐宋时期,广州出现几种新行业:和香(把舶来的香料制成香品)、解犀(把舶来的象牙和犀牛角进行切割)(翻译)和舶牙(舶来品交易经纪人).每年进入广州的外国人约一万人次结合所学,概述海上丝绸之路对唐宋社会经济的影响。52.(2017•天津)2015年底以来,西汉海昏侯刘贺墓的发掘和成果展示,在学术界和社会公众间引起广泛关注。阅读材料材料一据《汉书》载,刘贺是汉武帝之孙,昌邑哀王之子,汉昭帝逝世,无子,霍光与群臣联名上奏刘贺入朝后的劣迹,如:居丧时无悲哀之心,掠取女子,废礼仪,未祭祀宗庙就以最隆重祭礼祭祀其父……要求废黜刘贺。皇太后准奏。前63年,刘贺受封为海昏侯。材料二自武帝崩后,霍光辅政,专权十余年。昌邑王刘贺入京继位后,又亲信昌邑旧臣,计在位二十七日,凡千一百二十七事”,有收回权力之迹象。霍光为保持权势﹣﹣摘编自廖伯源《昌邑王废黜考》材料三刘贺墓出土了《论语》《礼记》等儒家简书,及绘有孔子图象、载其传记的矩形铜镜,这是迄今发现的最早的孔子像。一些人据此轻易判断:刘贺绝非不学无术的纨绔子弟,《汉书》中对刘贺的记载不足为信。﹣﹣摘编自辛德勇《海昏侯刘贺》等(1)刘贺封号与汉代哪一中政治制度有关?概括《汉书》所载刘贺帝位被废原因。(2)材料二对刘贺被废原因是如何解释的?说明材料一和材料二为何不同。(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中的出土文物所印证了什么史实。这些出土文物对材料一、二有何价值?你如何看待材料三中关于刘贺的评价?53.(2018•浙江)阅读文本是历史学习的基本要求。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古先民平(公平)其政者,莫遂(达到)(帝位)以断天下,而子弟为庶人。所任将相,皆功臣良吏也。……末俗以秦皇方(比)汉孝武(汉武帝),则大臣莫保其性……自法家论之,秦皇为有守。非独刑罚依科也,则爵禄厚而愈劝……世以秦皇为严,而不妄诛一吏也。由是言之,则犹高山之与大湫也。……秦制本商鞅,其君亦世守法……非草茅、搢(缙)﹣﹣摘自《章太炎全集・太炎文录初编》材料二:谈到中国的代表性文化遗产,不能不提及44年前的考古发现,考古工作者小心翼翼地用铲子、刷子和棉签打开已尘封两千多年的黄土谜一样的秦陵,谜一样的始皇帝。有学者认为兵马俑生动传神,兵器与雕塑技艺高超,认为秦兵马俑是秦帝国复杂而高效的管理系统的象征,并分析秦朝立下的行政系统﹣﹣据许倬云《中西文明的对照》等整理(1)仔细阅读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中所论秦皇“秦制”建设有哪些特点(2)阅读材料一、二,结合所学,请选择阐述:①秦陵入选《世界遗产名录》的价值意义和陶俑群塑所反映的制作艺人之精神。②秦帝国“有功者必赏”的制度依据和造成“金字塔”结构的行政系统。(只作选择不作阐述者,不得分)54.(2018•天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从如图可以看出,汉代粮食亩产已达到一定水平。明和清前期,随着稻田复种指数增加,亩产又有一定的提高。但从汉代到清中叶的两千年中,粮食亩产只增长了39%。﹣﹣摘编自吴慧《中国历代粮食亩产研究》(1)材料一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怎样的发展概况?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和清前期粮食亩产提高的外来因素。材料二在中国,小农经济一锄一镰,一个主要劳动力加上一些辅助劳力,就可以到处组织起简单再生产,虽然脆弱,又非常顽强。小农经济这种顽强的再生机制所造成的结果便是中国传统农业经济的水平位移﹣﹣横向发展。﹣﹣编自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我国小农经济既脆弱又顽强的原因。举例说明“中国传统农业经济的水平位移”的具体表现。材料三中国传统农业是在国家全力倡导、监督下得以发展成为一种进步的形态。但是,“农为国本”,这话的反面,也意味着国家的一切都得靠它滋养支撑。正是高度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国家对农业的强控制,使农业本身受到重压,整个经济结构缺乏自身运行的独立机制,变得非常僵硬﹣﹣编自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3)概括材料三中“农为国本”的两面性。从经济角度分析农业发展的成果“无法扩散、转化、辐射到其他的经济领域”的原因。55.(2018•新课标Ⅱ)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中国是大豆的故乡,甲骨文中就有关于大豆的记载。先秦时期,大豆栽培主要是在黄河中游地区,《齐民要求》通过总结劳动人民长期的实践经验,认识到大豆对于改良土壤的作用,大豆的种植推广到江南及岭南……从古至今,各式各样的豆制品是中国人喜爱的食物1765年,大豆引入北美,最初作为饲料或绿肥。19世纪60年代,大豆根瘤的固氮功能被发现,在美国干旱地区推广种植,美国已经拥有280多个大豆品种。1931年,福特公司从大豆中开发出人造蛋白纤维,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大豆生产国,种植面积超过一亿亩。大豆在南北美洲都得到广泛种植﹣﹣摘编自刘启振等《“一带一路”视城下栽培大豆的起源和传播》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历史上种植利用大豆的特点和作用。(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大豆在美国广泛种植的原因。(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物种交流的积极意义。56.(2018•北京)史学:历史与现实的对话材料一《春秋》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编年体史书,记载了鲁国及各诸侯国二百余年的历史,内容以诸侯、大夫的政治、军事活动为主。《史记》成书于西汉,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包括十二本纪、十表,记载了上古至汉武帝时期的历史。《史记》体例篇目举例本纪(帝王活动及重大事件)高祖(刘邦)本纪表(大事年表、世系表等)建元以来王子侯者(汉武帝时封侯的诸侯王子弟)年表书(重要制度变迁)河渠(水利工程)书、平准(工商业)书世家(诸侯等有重大影响人物的事迹)楚元王(汉高祖之弟,封地为楚国)世家、陈丞相世家列传(各阶层重要人物、周边政权的历史)吴王濞列传、儒林(重要儒家学者)列传、司马相如列传、货殖(商人)列传、匈奴列传、大宛(在今中亚地区)(1)比较《史记》与《春秋》的不同之处。从“篇目举例”中任选两则,分别简述其反映的西汉社会状况。材料二在欧洲,19世纪被誉为“历史学的世纪”,历史研究发生了很大变化。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自然界的规律适用于人类社会,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适用于历史研究。历史研究应该以回忆录、日记、外交报告等原始文献为材料,寻求人类社会进步的规律。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战争引起欧洲史学界的普遍关注,成为史学研究的重点之一。很多史学家批判拿破仑对各国的侵略,认为历史是体现民族特性的标志。各国相继整理出版自己民族的大型史料集,历史“比任何学科都有助于全体德国人民的统一”。历史研究的主要对象仍然是社会上层,但包括工人在内的社会下层的历史也逐渐受到关注。1850年,斯坦因的《1789年至今的法国工人运动史》和恩格斯的《德国农民战争》问世,是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改变,是由此产生的社会之划分为不同的阶级(2)阅读材料二,概括19世纪欧洲历史学发展的特点。结合时代背景对这些特点进行分析。材料三“历史有什么用呢?”面对孩子的疑问,法国史学家马克•布洛克撰写了一部史学专著来回答这一问题。(3)结合中国近现代史的内容,谈谈历史对你有什么用。要求:从“能力或方法”“价值观”两个方面进行阐述:观点正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57.(2018秋•蓝田县校级月考)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若使天下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犹有不孝者乎?视父兄与君若其身,恶(“何”意),恶(“何”意)施不慈?故不孝不慈亡(“无”意)有。犹有盗贼乎?故视人之室若其室,谁贼?故盗贼亡(“无”意)有。犹有大夫之相乱家,谁乱?(视)人国若其国,诸侯之相攻国者亡有。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墨子•兼爱(上)》材料二:“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无恻隐之心,非人也,非人也;无辞让之心;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义之端也;辞让之心;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孟子•公孙丑(上)》回答:(1)材料一反映了墨子的什么思想主张?(2)材料二反映了孟子的什么思想主张?(3)说明墨子、孟子提出上述主张的目的,指出这些主张的意义和局限性。58.(2019•新课标Ⅱ)材料司马相如(前179~前118),字长卿,蜀郡成都人,因仰慕蔺相如而自名。汉景帝时入皇宫为郎,后辞官,作《子虚赋》颂梁国之盛而含讽谏之意。汉武帝即位后,因得读《子虚赋》而喜之,侍于左右。相如曾奉命安抚西南,使“邛、筰、冉駹、斯榆之君皆请为内臣”。司马相如在《上林赋》中述天子音乐活动场景:“千人唱,山陵为之震动,川谷为之荡波。”歌颂了国家的强盛和天子的威严,铺陈物象,句式整齐,气势磅礴。时人赞曰:“长卿赋不似从人间来,其神化所至邪。”﹣﹣据《史记》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司马相如的历史贡献。(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司马相如取得文学成就的原因。59.(2019•江苏)对于邈远的夏朝历史奥秘、需要以多种史料进行探寻。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这部中国史的着眼点在社会组织的变迁,思想和文物的创辟,以及伟大人物的性格和活动。这些项目要到有文字记录传后的时代才可得确考……本书即以商朝为出发点,我们(所)能抽出比较可信的事实。﹣﹣张荫麟《中国史纲》(1941年)材料二我们如果不自满于神话与传说,那只有求助于考古学之地下发掘的证据,现在虽因材料缺乏、考订困难,可与古代的记载互证……我们今后研究古史,不必龂龂于文字记载的争辩﹣﹣周子同《开明本国史教本》(1931年)完成下列要求:(1)根据材料一,分析《中国史纲》不以夏朝作为“出发点”的原因,指出该书探索夏朝历史所依据的史料。(2)二里头文化的探索有利于减少夏史研究“龂龂于文字记载的争辩”。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二里头遗址的科学发掘,最早得益于谁主持的什么考古活动(3)据材料二、指出探索夏朝历史奥秘应遵循的最重要路径,并分析其原因。60.(2019•海南)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汉代实行以察举、征辟为主体的人才选拔制度。东汉中后期强调“文治”,高级官员往往也是儒学名家,拥有成百上千的“门生”。某人一旦成为某位官员的下属,如弘农杨氏、汝南袁氏,“门生故吏遍于天下”,推荐亲属故旧,所推荐的人才“不复依其质干,但虚造声誉”。外戚、宦官轮流把持朝政,任人唯亲,一些地方的人才选拔甚至是被数个家族长期把持。﹣﹣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东汉中后期人才选拔的弊端。(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东汉中后期人才选拔弊端影响。

2012-2021高考真题历史汇编: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三)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选择题(共47小题)1.(2017•浙江)谈到西汉的政权建设,史家常以“汉承秦制”作论。下列项中能体现该论断的是()A.皇帝制与郡县制 B.郡县制与刺史制 C.皇帝制与封国制 D.丞相制与刺史制【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需要掌握“汉承秦制”的含义和表现。解题的关键是对“汉承秦制”的理解和对其表现的识记。【解答】“汉承秦制”是指汉代继承了秦朝的制度,但是有发展了秦朝的制度,皇帝制与郡县制是汉代继承秦朝制度的表现,故A项正确,不符合“汉承秦制”。封国制是西汉初年出现的制度,不符合“汉承秦制”。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考查对“汉承秦制”相关知识的把握,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理解、运用能力。2.(2017•浙江)中国农业从远古洪荒走来,经历了“刀耕火种”、“牛耕铁型”等阶段。下列项中属于“刀耕火种”阶段的耕作工具有()①石斧②耧车③骨镰④曲柄锄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农业生产工具。需要掌握刀耕火种阶段和牛耕铁型阶段的农业生产工具。解题的关键是对刀耕火种阶段和牛耕铁型阶段的农业生产工具的识记。【解答】注意限定信息“刀耕火种阶段”,结合所学可知,结合所学可知、骨镰属于刀耕火种阶段的耕作工具。耧车,属于牛耕铁型,故A项正确。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农业生产工具。考查对刀耕火种阶段和牛耕铁型阶段的农业生产工具的把握,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运用能力。3.(2017•新课标Ⅱ)如图为春秋战国之际局部示意图。当时,范蠡在陶、子贡在曹鲁之间经商成为巨富,这一现象反映了()A.区域位置影响商贸发展 B.争霸战争促进经济交往 C.交通条件决定地方经济状况 D.城市规模扩大推动商业繁荣【分析】本题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商业发展,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工商食官”制度的逐步瓦解,各地涌现出许多商品市场,私营商业应运而生,各国纷纷铸造货币,黄金、白银也开始用为货币,形成了许多著名的都会。【解答】根据图示,陶、曹、鲁均为黄河中下游地区,且三地距离较近,故A正确;BCD材料未体现,排除。故选:A。【点评】自春秋后期以来,铁制农具的推广,牛力垦种的使用,耕作技术的改进,水利灌溉的发展,农业生产力步步提高。农业劳动者由奴隶转为农奴,再由农奴升为个体小农,生产积极性也步步增长。随着生产的增加,他们有越来越多的剩余产品要求出售,又越来越多地要求购回所需的生活、生产资料。与个体农民的成长相并行,许多手工业奴隶也得以解放,成为独立的手工业者,其产品更是以出售为目的,不投入市场就不能换到生活必需品和所用的原料。同时,山泽之利陆续开放,青铜、冶铁、煮盐等主要手工业在很多地区和很多时间内归私人经营,改变了过去手工业由官府垄断的格局。所有这些,都促进了商品交换,扩大了市场容量。再加上城市的兴筑,交通的开辟,政治局面的逐渐趋于统一(战国是七雄并立),物资得以在更大范围内畅顺流通,商业的发展更具备了前所未有的良好条件。4.(2017•新课标Ⅰ)读表:皇帝纪年公元纪年郡级政区汉高帝十二年前195年15郡汉文帝十六年前164年24郡汉景帝中六年前144年68郡、国汉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年108郡、国表为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变化表。据此可知()A.诸侯王国与朝廷矛盾渐趋激化 B.中央行政体制进行了调整 C.朝廷解决边患的条件更加成熟 D.王国控制的区域日益扩大【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汉朝政治制度的基本,侧重考查汉朝的地方官制演变的基本情况,要求学生结合汉初郡国并行制的知识来分析。【解答】A.从材料可知,结合所学知识,汉武帝推行推恩令,诸侯国的实力也越来越小,中央与地方权力之间的矛盾逐渐缓和。B.材料反应的是地方郡国并行制。C.结合汉武帝时期的时代特征可知,汉武帝通过推恩令缓解了内部王国威胁中央集权的问题,有利于解决对外抵御匈奴侵略的问题。D.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地方王国控制的区域只可能越来越小。故选:C。【点评】回答本题的关键是要理解汉武帝时期的政治环境,汉武帝时期,面临着北方少数民族匈奴的威胁,内部王国问题的困扰,土地兼并日益严重,等问题,汉武帝通过推恩令缓和了内部的诸侯国威胁,加强了中央集权,这就为对外打击匈奴创造了良好的内部环境。5.(2017•北京)2016年,在北京市通州区发掘出汉代渔阳郡路县城址和800余座战国至汉代墓葬。出土了钱币及大量陶屋、陶仓等随葬品。这些考古发现,有助于研究()①秦汉时期郡县的设置状况②本区域古代农业发展状况③汉代手工业和商业发展情况④大运河对本区域交通的影响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历史研究的基本方法,重点考察考古发现对历史事实的印证作用,要求学生结合战国时期到汉朝时期的社会政治经济思想发展的基本史实。【解答】①材料涉及到的是从战国到汉代的墓葬,中间包括秦国。②材料的考古发现有助于研究,战国到汉代北京地区的农业发展的情况。③出土的陶仓钱币等有助于了解汉代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的基础知识。④大运河是隋唐时期开始修建的,与材料时代不符。故选:A。【点评】学生在做题时要知道历史史实的验证和研究有一个基本的方法,叫做二重论证法,也就是把考古发现的文物,与历史文献,结合印证,历史事实的正确性,还原当时的社会现实。材料中的考古发现有助于我们了解从战国到秦汉时期的社会面貌。6.(2017•新课标Ⅲ)表:土地规模(亩)户数户数比例20以下2417.3%20~13010374.1%131~300107.2%300以上21.4%小计139100%表为唐代后期敦煌某地土地占有情况统计表,据此可知,当时该地()A.自耕农经济盛行 B.土地集中现象突出 C.均田制破坏严重 D.农业生产效率提高【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需要掌握唐代后期自耕农经济盛行的表现。解题的关键是对题干表格的解读与分析,注意表格中的土地规模、户数以及比例的数据。【解答】依据题干表格可知,土地规模在20~130亩的户数和比例较高,均田制条件下一般的自耕农授田是20亩,20﹣130亩占74,比重较大,唐代后期自耕农经济盛行。土地规模在300以上的户数和比例少,说明大土地所占的比例比较小,故B项错误。均田制在唐朝中期就已经瓦解,此时不存在均田制破坏与否的问题。表格只是反映唐代后期敦煌某地土地占有情况,D项材料内容并未涉及。故选:A。【点评】本题以表格的形式考查对唐代后期自耕农经济盛行的表现的把握,考查学生准确解读表格、分析理解的能力。7.(2017•海南)东汉实行察举制,“郡察孝廉,州举茂才”,而判断孝廉、茂才的标准包括对儒家经典的熟悉程度和道德声望的高低等。这客观上()A.推动了独尊儒学局面的出现 B.促使社会阶层趋于固化 C.打破了世家大族对政权的垄断 D.动摇了郡县制的基础【分析】本题考查察举制。需要掌握东汉的察举制的影响。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的解读与分析。【解答】依据题干材料可知,东汉察举制荐举的是那些熟悉儒家经典和道德声望高的人,故B项正确。独尊儒学局面的出现是在汉武帝时期,故A项错误。依据题干材料可知,东汉的察举制并没有打破了世家大族对政权的垄断。题干没有涉及郡县制,故D项错误。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察举制。考查对东汉的察举制的影响的把握,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8.(2017•海南)明清时期,在江南、华南的一些地区,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扩大,明清时期上述地区()A.农业生产出现衰退 B.人口变动导致粮食需求减少 C.普通农户收益锐减 D.农产品商品化趋势明显【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农业经济的发展。需要掌握明清时期农产品商品化提高的表现,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的解读与分析。【解答】依据题干材料可知,明清时期、华南的一些地区,传统的粮食生产比重降低、华南的一些地区农产品商品化趋势提高。题干材料反映的是明清时期农产品商品化的提高,不能说明农业生产出现衰退。题干材料看不出人口变动导致粮食需求减少,普通农户收益锐减。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中国农业经济的发展。考查对明清时期农产品商品化提高的表现的把握,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分析理解的能力。9.(2017•上海)战国时期,孟子将儒家“仁”的观念升华为“仁政”学说,提出()A.重义轻利 B.民贵君轻 C.天人感应 D.正心诚意【分析】本题考查百家争鸣,“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意思是说,人民放在第一位,国家其次,君在最后。孟子认为君主应以爱护人民为先,为政者要保障人民权利。【解答】A荀子的思想,排除;B是孟子的思想,故B正确;C是董仲舒的思想,排除;D是程颐的思想,排除。故选:B。【点评】孟子根据战国时期的经验,总结各国治乱兴亡的规律,提出了一个富有民主性精华的著名命题:“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认为如何对待人民这一问题,对于国家的治乱兴亡,具有极端的重要性。孟子十分重视民心的向背,通过大量历史事例反复阐述这是关乎得天下与失天下的关键问题。10.(2017•上海)“市舶之利,颇助国用”这种现象的发生得益于()A.朝贡贸易推行 B.遣唐使节来华 C.海上丝路繁荣 D.张骞出使西域【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对外贸易。需要掌握宋代对外贸易的状况。解题的关键是对“市舶之利,颇助国用”和市舶司的职能的理解。【解答】结合所学可知,市舶司是元,依据题干“市舶之利,印证了海上丝路繁荣。朝贡贸易是官府贸易,不在市舶司管辖范围内。B项是在唐朝,与题干时间不符。D项是在汉朝,与题干时间不符。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对宋代对外贸易的状况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的能力。11.(2017•浙江)在中国思想文化第一个枝繁叶茂期,有思想家针对“百家异说”局面,认为人的认识应当力避“私(偏爱),唯恐闻其恶也;倚其所私,唯恐闻其美也”。其观点旨在表达()A.倡导独立思考精神 B.不同学派应相互竞争 C.吸收各家思想精华 D.理论认识应格物致知【分析】本题考查百家争鸣。需要掌握百家争鸣的影响。解题的关键是读懂“私(偏爱)其所积,唯恐闻其恶也;倚其所私,以观异术,唯恐闻其美也”的意思,进行分析理解。【解答】依据题干“私(偏爱)其所积,唯恐闻其恶也,以观异术,反映的是主体上情感的好恶,造成认识上的片面性,要吸收各家思想精华。AB两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应排除。格物致知是理学的内容,与材料时间和内容不符。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对百家争鸣的影响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12.(2017•浙江)汉武帝时期。设立中央官学,培养《五经》博士、“自此以来,公卿大夫士吏彬彬多文学之士矣”。中央官学的建立()A.推动了儒家思想正统地位的确立 B.结束了大富豪子嗣垄断官位的局面 C.有利于学生思想创新和个性发展 D.促进了百家争鸣局面的进一步发展【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儒家思想的发展,要求学生结合汉武帝强化儒学的措施来分析。【解答】A.材料反映的是汉武帝,使得儒学最终取得了正统地位。B.中国古代商人受到压制。C.选项是错误的理解,而不是促进学生思维和个性的发展。D.百家争鸣早已结束。故选:A。【点评】解答问题要搞清楚汉朝儒学发展的表现,其次要理解汉武帝强化儒学的目的和措施产生的影响。13.(2017•浙江)古代有学者论及中国早期国家的政治制度,谓:“周之子孙,苟不狂惑者()A.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B.最高执政集团权力的高度集中 C.血缘关系亲疏不再作为权力分配依据 D.政治权力的分配采用分封制和宗法制【分析】本题依据材料并联系教材可以得出反映了血缘关系亲疏不再作为权力分配依据。【解答】A.材料中未体现神权与王权相结合;B.商周时期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C.周朝的宗室子弟,没有不成为显达的诸侯的,排除;D.周朝的宗室子弟,没有不成为显达的诸侯的,正确。故选:D。【点评】本题以宗法制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对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掌握及综合运用能力。14.(2017•浙江)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如图所示人物主持的水利工程闻名于世,历苍黄风雨,惠泽中华民族两千余载()A.灵渠 B.都江堰 C.郑国渠 D.白渠【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水利工程修建的相关知识。关键信息是图片信息“李冰石像”。【解答】结合所学知识可可知,李冰主持修建的水利工程是都江堰,故B正确。ACD均不合题干主旨,排除。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本题属于基础知识考查题,难度低。15.(2017•浙江)阎毗精于建筑、雕刻,在隋“以丹青知名”,“领将作少监”。其子阎立德、阎立本“俱传家业”。入唐,造翠微、玉华宫称旨(符合上意),官至工部尚书”。至立本以将作大匠代兄为工部尚书,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阎氏父子技艺相传职任相袭 B.阎立本绘制反映唐蕃关系的《步辇图》 C.阎氏家族的升迁受惠于举贤荐能的察举制 D.阎氏父子所擅颇类于文艺复兴时期的米开朗琪罗【分析】本题考查隋唐时期的政治、绘画。需要掌握隋唐时期选官制度、绘画艺术的相关知识。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的解读与分析,注意材料的时间。【解答】依据材料中的时间可知,属于隋唐时期,隋唐时期选官制度是科举制,故C项错误。依据材料“俱传家业”、“至立本以将作大匠代兄为工部尚书,A项正确。结合所学可知,阎立本绘制反映唐蕃关系的《步辇图》,不符合题意。依据材料“为将作大匠,造翠微,结合所学可知,不符合题意。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对隋唐时期选官制度、绘画艺术的相关知识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16.(2017•新课标Ⅲ)如图是西周与战国两个时期相同文字的不同写法,反映出字形发生了变化,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A.文字的频繁使用 B.文人对美的追求 C.蔡伦改良纸张术 D.“书同文”的推行【分析】本题考查汉字的演变。需要掌握汉字由符号转变为形象的原因。解题的关键是对图示的解读与分析。【解答】依据材料图示中的汉字字形可以看出汉字由符号转变为形象,结合所学可知,因此转变的原因是文字的频繁使用。BCD三项均是无关项,排除。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对汉字由符号转变为形象原因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图示、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17.(2017•上海)史学家虽未发现夏朝考古的直接证据,但发现了与其时间地点最吻合的遗址,它是()A.姜寨遗址 B.二里头遗址 C.仙人洞遗址 D.殷墟遗址【分析】本题考查二里头遗址的相关知识。关键信息是:夏朝。【解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二里头遗址是反映夏朝历史的遗址。姜寨遗址是中国黄河中游新石器时代以仰韶文化为主的遗址,排除A。仙人洞遗址,位于江西万年县大源乡境内,为新石器时代洞穴遗址。殷墟遗址是中国商朝后期都城遗址遗址,排除D。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中国古代遗址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知识再现能力。本题属于基础知识考查题,难度偏低。18.(2017•新课标Ⅰ)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今河南淇县);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都蓟(今北京)。分封()A.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 B.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 C.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D.实现了国家的大一统【分析】本题关键信息是“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封召公奭于燕,都蓟(今北京)”,结合分封制的作用进行分析即可。【解答】根据材料“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都奄(今山东曲阜),都蓟(今北京)”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扩大了统治基础;君主专制是在秦朝时期确立的,B选项排除;周王对地方的控制是间接控制,C选项排除;西周时期尚未实现国家大一统,D选项排除;故选:A。【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分封制及其作用,侧重对材料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分封制在前期加强了统治,开发了边疆,使西周成为一个强盛的国家。19.(2018•浙江)有学者在研究中国早期国家时注意到:周“克殷践奄,灭国数十,而新建之国皆其功臣昆弟甥舅;而鲁卫晋齐四国,又以王室至亲为东方大藩。”这表明()A.国家制度受到宗族血缘关系的明显影响 B.素养不同的人享有同等的国家管理权 C.以分封制构架国家垂直管理地方形式 D.官僚体制成为当时社会的主宰【分析】本题考查中国早期政治制度。本题依据材料并联系教材可以得出国家制度受到宗族血缘关系的明显影响。【解答】A.材料体现了国家制度受到宗族血缘关系的明显影响;B.材料未体现素养不同的人享有同等的国家管理权;C.分封制不符合材料主旨;D.周朝并未形成官僚体制。故选:A。【点评】本题以早期国家制度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对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掌握及综合运用能力。20.(2018•浙江)先秦有思想家认为:“凡入国,必择务而从事焉。国家昏乱,则语之尚贤、尚同,则语之节用、节葬”。这体现了()A.民贵君轻的主张 B.讲求实际功利的精神 C.克己复礼的思想 D.追求精神自由的倾向【分析】本题考查百家争鸣,需要掌握墨家思想主张,解题的关键是读懂材料的意思进行分析即可。【解答】材料的意思是到了一个国家,选择最重要的事情进行劝导:假如一个国家昏乱;假如一个国家贫穷、节用,体现了讲求实际功利的精神。材料反映的是墨家的思想主张,民贵君轻是儒家孟子的主张,故AC两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追求精神自由的倾向,故D项错误。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对墨家思想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21.(2018•新课标Ⅰ)《墨子》中有关于“圆”“直线”“正方形”“倍”的定义,对杠杆原理、声音传播、小孔成像等也有论述,还有机械制造方面的记载。这反映出()A.汇集了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 B.形成了完整的科学体系 C.包含了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D.体现了贵族阶层的旨趣【分析】本题考查墨家思想,解题的关键是“有关于“圆”“直线““正方形““倍”的定义,对杠杆原理、声音传播、小孔成像等也有论述,还有机械制造方面的记载”。【解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墨家代表的是下层劳动人民的利益,对杠杆原理、小孔成像等也有论述,故C正确;材料说的是墨家,没有涉及诸子百家;完整的科学体系、贵族阶层的旨趣材料未体现。故选:C。【点评】本题难度中档,考查墨家思想,墨家的思想代表了平民的利益,特别是手工业者的利益。22.(2018•新课标Ⅱ)西汉文景时期,粮食增产,粮价极低。国家收取的实物田租很少甚至免除,缴纳较高税额的人头税,富商大贾趁机操纵物价。放高利贷()A.重农抑商政策未能实行 B.自耕农经济发展受阻 C.粮价低抑制了生产热情 D.富商大贾操纵税收【分析】本题考查古代赋税制度,解题的关键是“放高利贷,加剧了土地兼并、农户流亡”。【解答】“放高利贷,加剧了土地兼并,故B正确;重农抑商政策产生于战国时期,故A错误;C材料未体现,排除;“富商大贾趁机操纵物价”并不能说明富商大贾操纵税收,故D错误。故选:B。【点评】本题难度中档,考查古代赋税制度,赋税是中国古代国家宏观管理经济的重要手段,是统治者为维护国家机器运转而强制征收的。23.(2018•新课标Ⅲ)据考古报告,从数十处战国以前的墓葬中发现了铁器实物,这些铁器不少是自然陨铁制作而成,战国以前()A.铁制农具得到普遍使用 B.新疆地区与中原联系紧密 C.我国的冶铁技术已经相当普及 D.铁器分布可反映社会发展程度【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耕作技术。需要掌握战国以前铁器使用状况。解题的关键是对图示的分析理解。【解答】结合所学可知,铁制农具得到普遍使用是汉朝。图中虽然新疆地区也发现了铁器实物,但是无法得出新疆地区与中原联系紧密和冶铁技术已经相当普及。依据图示可知,战国以前铁器主要分布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因此出现图示的分布状况,故D项正确。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对战国以前铁器使用状况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图示、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24.(2018•江苏)明清时期,江南“桑蚕之利,厚于稼穑,地主催收田租常不在秋收之后,却在农户蚕丝收获之际,当时江南地区()A.小农经济已经开始瓦解 B.农耕技术呈现衰退趋势 C.农户收入多赖家庭副业 D.地主剥削程度有所减轻【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农业经济。需要掌握明清时期农业发展状况。解题的关键是对“桑蚕之利,厚于稼穑,公私赖焉”、“地主催收田租常不在秋收之后,却在农户蚕丝收获之际”的分析理解。【解答】依据材料“桑蚕之利,厚于稼穑、“地主催收田租常不在秋收之后,故C项正确。自然经济开始瓦解是在鸦片战争后,故A项错误。农耕技术呈现衰退趋势不符合史实,故B项错误。地主剥削程度并没有减轻,故D项错误。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对明清时期农业发展状况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25.(2018•海南)《汉书》云:“汉家承秦之制,并立郡县,主有专己之威()A.分封制度退出历史舞台 B.宗法制度趋于瓦解 C.郡县制有利于维护皇权 D.官僚制度未能建立【分析】本题考查郡县制,解题的关键“汉家承秦之制,并立郡县,主有专己之威,臣无百年之柄”。【解答】春秋战国时期分封制度退出历史舞台,与材料时间不符;春秋战国时期宗法制度趋于瓦解,与材料时间不符;据材料郡县制使得“主有专己之威,臣无百年之柄”,故C项正确;秦朝确立三公九卿制,官僚制度已经建立。故选:C。【点评】本题难度中档,考查郡县制,郡县制是古代中央集权制在地方政权上的体现,它发起于春秋战国时期,再经过秦始皇的改革,正式成为了秦汉以后的地方政治体制。26.(2018•海南)下列汉字字体中,得名缘于书写材质的是()A.隶书 B.金文 C.小篆 D.草书【分析】本题考查汉字的形成演变,依据材料并联系教材可以得出金文源于书写材质。【解答】A.隶书作为小篆的辅助字体而得名,与书写材质无关;B.商周时期铸在青铜器上的文字被称为“金文”,正确;C.小篆就是官书,与书写材质无关;D.草书得名体现出书写奔放跃动的特点,排除。故选:B。【点评】本题以书写字体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对汉字的形成与演变的掌握及综合运用能力。27.(2018秋•蔡甸区校级月考)如图为历史上某个朝代鼎盛时期的疆域图,该王朝统治期间,西域开始正式归属于中央政府。这个朝代是()A.秦 B.西汉 C.东汉 D.隋【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汉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解答的关键信息是“该王朝统治期间,西域开始正式归属于中央政府”【解答】公元前60年,为了管理统一后的西域,正式在西域设官、推行政令,西域从此成为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考查了汉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考查了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运用知识解决问的能力。本题难度不大。28.(2018•浙江)论及“汉承秦制”,有学者指出:“尽管表面上与秦及其制度划清了界限。但汉朝实质上重建了秦的中央集权官僚政治。”下列项中能够体现上述认识的是()A.分封诸侯王,郡国并存 B.划分监察区,建立十三部刺史 C.限制相权,建立“中朝”决策机制 D.设司隶校尉,加强对官吏的监督【分析】本题考查西汉加强中央集权的相关知识。但汉朝实质上重建了秦的中央集权官僚政治。【解答】“划清了界限……重建了秦的中央集权官僚政治”表明汉代与秦朝原有的体制已经不同,但实际上却又是对秦朝体制的重建,既有秦朝郡县制的内容,故A项正确。B项是汉代创新的,与题意不符合。C项涉及的是君主专制,与材料强调中央集权不符。对官吏的监督的体制秦朝也有,故不符合题意。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用排除法解决问题,难度适中。29.(2018•浙江)马克思指出;“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取决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在春秋战国国家走向统一的时代,富国强兵,“满足”秦实现统一的理论是()A.儒家思想 B.道家思想 C.法家思想 D.墨家思想【分析】本题考查百家争鸣。需要掌握法家思想主张。解题的关键是结合法家思想主张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解答】结合所学可知,法家思想主张依法治国,重农抑商等思想,富国强兵,故C项正确。A项主张仁、礼,不符合当时时代和统治者需要。B项主张无为而治,不符合当时时代和统治者需要。D项主张兼爱非攻,不符合当时时代和统治者需要。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对法家思想主张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的能力。30.(2018•浙江)文献史料述及西周的土地制度,有“溥天之下,莫非王土”,则诸侯不得专地也”的记载。这反映了()A.土地名义上为国家公有 B.土地实际上为周王占有 C.诸侯贵族将公田据为己有 D.井田制下地权合一的现象【分析】本题考查分封制,解题的关键是对“溥天之下,莫非王土”“有天子存,则诸侯不得专地也”的分析理解。【解答】“溥天之下,莫非王土”,则诸侯不得专地也”表明土地名义上为国家公有,故A正确;BC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A。【点评】本题难度中档,考查分封制,井田制是分封制的经济基础,分封制是与之相适应的上层建筑。31.(2018•上海)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伟大的经济变革是()A.采集渔猎 B.农耕生活 C.青铜冶炼 D.铁器牛耕【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地位。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第一次……经济变革”。【解答】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原始农业的产生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伟大的经济变革。故选:B。【点评】本题是基础题,主要通过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地位来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调动与运用知识的能力。32.(2018•上海)“大楚兴,陈胜王”,对应的历史事件是()A.楚汉战争 B.秦末农民起义 C.牧野之战 D.吴楚七国之乱【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农民战争。主要考查秦末陈胜吴广起义。【解答】通过材料“陈胜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陈胜是秦末农民战争的著名领袖;楚汉之争是刘邦与项羽之争,排除A;牧野之战是武王伐纣时期的战争,排除C;吴楚七国之乱是西汉前期的王国战争,排除D。故选:B。【点评】解答本题关键是学生能够通过材料中的“陈胜王”结合所学知识,掌握陈胜所处的年代来回答问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解读能力和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33.(2018•北京)“王”字在甲骨文中是一把斧头的形象,象征军事首领的征伐权力,战国时期,“以力假仁者霸……以德行仁者王”,他的观点()A.奠定了宗法制度的思想基础 B.体现出儒家强调教化的政治理念 C.与甲骨文“王”字的本义一致 D.是“无为而治”的理论依据【分析】本题考查孟子的思想。解题的关键是读懂材料“以力假仁者霸……以德行仁者王”的意思进行分析即可。【解答】材料“以力假仁者霸……以德行仁者王”的意思是用武力而假借仁义的人可以称霸,用道德而实行仁义的人可以使天下归服,故B项正确。宗法制在战国之前就已经形成,故A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儒家教化的政治理念,与甲骨文“王”字的本义不一致。无为而治是道家的思想,孟子是儒家的代表。故选:B。【点评】本题以孟子的思想为切入点考查儒家思想的作用,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34.(2019春•临漳县校级月考)宋朝时,“富者有弥望之田,贫者无立锥之地”。这反映出当时()A.国家失去对农民的控制 B.政府田赋收入减少 C.自耕农的比例增加 D.农村土地兼并严重【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土地制度演变的相关知识。需要掌握宋朝土地兼并严重的现象。【解答】根据所学知识“富者有弥望之田,贫者无立锥之地”指的是土地兼并现象。材料只是说宋朝土地兼并严重,没有体现国家失去对农民的控制和政府田赋收入减少。豪强地主不断侵占农民土地导致自耕农比例减少,C项错误。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用排除法解决问题,难度适中。35.(2019春•柳江区校级期末)在周代,周王把一定的土地和人口分别授予诸侯,诸侯按期向周王贡献财物()A.世袭制 B.宗法制 C.郡县制 D.分封制【分析】本题考查西周的分封制,解题的关键是“在周代,周王把一定的土地和人口分别授予诸侯,诸侯按期向周王贡献财物,并随从作战”。【解答】“在周代,周王把一定的土地和人口分别授予诸侯,并随从作战”指的是分封制;ABC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D。【点评】本题为基础题,考查西周的分封制,西周后期,随着诸侯国的日益强大,王权衰弱,分封制遭到破坏。36.(2019•浙江)中国是诗的国度,每一时期都有内涵深厚、风格新异的优秀作品问世,都有文辞隽永的诗句流传。下列诗句创作于战国时期的是()A.“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 B.“虽萎绝其亦何伤兮,哀众芳之芜秽 C.“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 D.“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文学成就。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战国时期”。【解答】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创作了一种新的诗歌体裁﹣﹣楚辞,句式灵活。B符合楚辞的特点。A、C、D格律工整,不是战国时期的。故选:B。【点评】本题是基础题,主要考查考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诗经》趋于写实,体式以四言为主,反复咏叹,有民歌的纯朴风貌,有一种和谐、朴厚的美;而《楚辞》则趋于浪漫,则多用五、七言句,在句中或奇句末尾用“兮”字,带用浓厚的楚风,瑰奇变幻,天上地下,无所不在,其丰富的想象,体现出强烈的抒情色彩。37.(2019•新课标Ⅱ)战国后期,秦国建造了一批大型水利工程,如郑国渠、都江堰等,主要是因为()A.公田制度逐渐完善 B.铁制生产工具普及 C.交通运输网络通畅 D.国家组织能力强大【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的水利工程和灌溉工具,试题难度一般,解题关键在于对材料和相关知识的准确把握。【解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国在商鞅变法之后确立中央集权制度,能集中全国的人力,因此战国后期秦国出现了一大批的水利工程。商鞅变法时期确立土地私有制,公田制度遭到破坏。铁质生产工具的普及只是水利工程发展的一个因素,并非主要因素。交通运输网络畅通的说法与材料无关,C选项排除。故选:D。【点评】本题侧重对材料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解题关键在于对中国古代的水利工程和灌溉工具的准确把握。38.(2019•北京)《诗》《书》等原是孔子编订的私学教材,至汉代,位列官方史书《汉书》的《艺文志》第一大部类“六艺略”。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诸子“百家争鸣” B.始皇帝焚书坑儒 C.汉武帝独尊儒术 D.司马迁撰《史记》【分析】本题考查儒学独尊地位的权利,主要考查汉武帝确立儒学独尊地位的措施。【解答】通过材料可知,汉代时期《诗》《书》等教材地位上升,独尊儒术思想后,故C正确;百家争鸣时期,儒家思想并不受重视;秦始皇焚书坑儒,儒学思想受到了严重冲击;在材料中我们并没有看出《诗》《书》在《史记》中地位已经上升,排除D。故选:C。【点评】解答本题学生要能够理解汉武帝时期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之后,儒学地位开始上升,取得独尊地位,成为封建社会的主流思想。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能力。39.(2019•新课标Ⅲ)乾隆时江南地主“所居在城或他州异县,地亩山场皆委之佃户”。苏州甚至出现“土著安业者田不满百亩,余皆佃农也。上田半归于郡城之富户”。由此可知()A.土地所有权变更极为频繁 B.农业生产利润微不足道 C.个体农耕为主要生产形式 D.农业中商品化生产普遍【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小农经济,解题的关键是“所居在城或他州异县,地亩山场皆委之佃户”“土著安业者田不满百亩,余皆佃农也。上田半归于郡城之富户”。【解答】材料强调的是清朝租佃经济的发展,说明当时个体农耕仍然是主要的生产经营方式;明清时期的土地所有权仍然在地主手里,A选项排除;材料未涉及农业的生产利润问题,B选项排除;材料与农产品商品化无关,D选项排除。故选:C。【点评】本题为中档题,考查中国古代小农经济,自耕农在没有天灾人祸的情况下,除盐铁外,可以自给自足,因此生活稳定,也有较高的生产积极性;在封建社会形成和发展时期,基本上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有利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40.(2019•新课标Ⅲ)“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移风易俗,莫善于乐,莫善于礼。”这一思想产生的制度渊源是()A.宗法制 B.禅让制 C.郡县制 D.察举制【分析】本题考查宗法制,解题的关键是“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解答】“教民亲爱,莫善于孝,莫善于悌”表明材料强调血缘关系,故A正确;BCD材料未体现,排除。故选:A。【点评】本题为中档题,考查宗法制,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形成“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秩序,有利于统治阶级内部的稳定和团结;把“国”和“家”密切结合,保证王权的稳定,保证贵族的特权。41.(2019•江苏)《史记》载:“汉定百年之间,亲属益疏,诸侯或骄奢……大者叛逆()A.实行察举制度 B.独尊儒家学说 C.实行郡国并行制 D.全面推行郡县制【分析】本题考查汉代中央集权的加强,关键信息“亲属益疏,诸侯或骄奢……大者叛逆,小者不轨于法”【解答】根据材料“亲属益疏,诸侯或骄奢……大者叛逆,汉初分封刘姓诸侯,形成割据威胁中央统治的局面。A项,题干与察举制无关。B项,题干未体现儒家学说独尊地位的确立。D项,为秦朝加强中央集权措施。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汉代中央集权的加强,本题结合郡国并行制实行的影响进行回答。42.(2019•江苏)据青铜器铭文,西周中后期,裘卫因经营手工业获得财富和地位,从裘卫那里换取了在王室仪式上穿戴的盛服和玉饰。这一记载反映了()A.井田制度松动 B.世袭制度解体 C.抑商政策弱化 D.礼乐制度崩坏【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试题难度一般,解题关键在于对材料和相关知识的准确把握。【解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井田制下的土地是不允许买卖的,体现的是井田制的松动。材料与世袭制度无关,B选项排除。重农抑商政策是在商鞅变法时期确立的,C选项排除。材料与礼崩乐坏无关,D选项排除。故选:A。【点评】本题侧重对材料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解题关键在于对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准确把握。43.(2019•新课标Ⅰ)汉武帝时,朝廷制作出许多一尺见方的白鹿皮,称为“皮币”,必须购皮币用来置放礼物,而当时一个“千户侯”一年的租税收入约为20万钱。朝廷这种做法()A.削弱了诸侯实力 B.确立了思想上的统一 C.加强了货币管理 D.铲除了地方割据势力【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汉朝的政治制度,要求学生结合汉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特征来分析。【解答】A.从材料内容可以看出让地方诸侯在参加献礼时用重金购买皮币,从而加强中央集权。B.材料没有涉及到思想上统一。C.材料中的货币并不是统一的流通货币。D.材料中的措施不可能铲除地方割据势力。故选:A。【点评】解答本题要搞清楚汉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特征,学生要有较强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的能力。44.(2019•新课标Ⅰ)据学者考订,商朝产生了17代30位王,多为兄终弟及()A.王位继承方式的变化 B.君主寿命的时代差异 C.血缘纽带关系的弱化 D.禅让制度的长期影响【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宗法制,解题关键是准确对比商朝和西周时期的王位传承频率。【解答】材料体现的是西周更换王的速度明显比商朝要慢,这说明西周的统治更加稳定,A正确;西周时期尚未建立君主专制制度,B排除;西周时期的血缘纽带是呈现强化趋势的,C排除;禅让制是原始社会的选贤任能制度,D排除。故选:A。【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宗法制,侧重对材料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45.(2019•上海)秦始皇修长城、汉武帝设河西四郡,皆在防范()A.匈奴 B.鲜卑 C.契丹 D.女真【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要求学生结合秦汉时期汉族和少数民族交往的特点来分析。【解答】A.结合所学知识我们可知,秦汉时期北方的少数民族主要是匈奴人;B.鲜卑应该是在未经南北朝时期北方崛起的少数民族;C.契丹是在唐朝后期和五代十国崛起的;D.女真是在北宋时期崛起的。故选:A。【点评】解答本题要搞清楚中国古代汉族和少数民族政权交往的特点,学生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功底。46.(2019•海南)“天子亲耕”缘于《周礼》,明朝在北京永定门内天坛之西建先农坛,作为皇帝祭祀农神和参与耕作的礼仪场所。清朝从顺治帝开始,各代皇帝奉礼如常,这反映出清朝()A.与明朝在制度上一脉相承 B.承袭了农耕文明的传统 C.满洲贵族迅速成为农耕者 D.刻意笼络反清政治势力【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地位。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天子亲耕”“各代皇帝奉礼如常”。【解答】材料反映的只是清朝继承了前朝重视农耕活动的传统,并非是与明朝在制度上一脉相承;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天子亲.耕”体现了统治者对农业的重视,汉朝以后逐步形成一种国家礼仪,反映出其承袭了农耕文明的传统;题干体现的是清朝统治者对农业的重视,满洲贵族并未成为自食其力的农耕者;重视农业与笼络反清势力无关,故D项错误。故选:B。【点评】本题主要通过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地位来考查考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和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素养。47.(2019•上海)“人皆有不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