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21北京高一(上)期末历史汇编: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_第1页
2017-2021北京高一(上)期末历史汇编: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_第2页
2017-2021北京高一(上)期末历史汇编: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_第3页
2017-2021北京高一(上)期末历史汇编: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_第4页
2017-2021北京高一(上)期末历史汇编: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8/82017-2021北京高一(上)期末历史汇编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一、单选题1.(2021·北京平谷·高一期末)“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指的是唐朝开始实行的A.租调制 B.均田令 C.两税法 D.一条鞭法2.(2021·北京东城·高一期末)下列史料反映了中国古代某一选官制度的弊端。该制度所处的历史时期是今台阁选举,涂塞耳目,九品访人,唯问中正。故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也。A.春秋战国时期 B.秦汉时期 C.魏晋南北朝时期 D.隋唐时期3.(2020·北京石景山·高一期末)“通过层层严格考试的人才能进人衙门任职,人们全然不可能设想一个比这更好的政府。”这是伏尔泰在评价中国的A.世官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4.(2021·北京丰台·高一期末)史学家钱穆在《国史新论》中写道:“汉代宰相是首长制,唐代的宰相是委员制。”这句话可以用于说明唐朝A.宰相的职能彻底改变 B.宰相的权力被分割C.宰相的品级逐渐下降 D.宰相执政能力降低5.(2021·北京海淀·高一期末)北宋《欧阳文忠公文集》记载:“窃以国家取士之制,比于前世,最号至公……各糊名、誊录而考之,使主司莫知为何方之人、谁氏之子,不得有所憎爱薄厚于其间。”欧阳修的这段记载说明北宋A.科举制度更强调公平 B.更加重视家庭门第观念C.租佃契约关系更普遍 D.宋词创作进入鼎盛时期6.(2021·北京丰台·高一期末)宋朝时期“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这种状况反映了A.门第观念流行 B.雇佣关系发展C.社会控制严密 D.身份趋向平等7.(2021·北京丰台·高一期末)如图为西安大雁塔唐朝进士题名帖,该史料有助于研究唐朝的A.九品中正制 B.科举制 C.租庸调制 D.两税法8.(2017·北京西城·高一期末)唐朝三省六部中的尚书省下设六部,负责A.决策 B.审议 C.执行 D.司法9.(2021·北京西城·高一期末)有学者评价某个朝代:虽然只有短短三十多年,但“留下的物质遗产、文化遗产和政治遗产,比如大运河、科举制和三省六部制,则直到明清两代都让人受用无穷”。他评价的是A.秦朝 B.西晋 C.隋朝 D.唐朝10.(2021·北京海淀·高一期末)冲破了造成的“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的封闭局面,使出身寒微的知识分子也有可能通过努力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获得从政机会。题中横线处应分别填入A.九品中正制、科举制 B.科举制、察举制C.九品中正制、察举制 D.科举制、九品中正制11.(2020·北京朝阳·高一期末)与白居易诗句“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描述相符的是A.察举制 B.九品中正制 C.均田制 D.科举制12.(2020·北京昌平·高一期末)成语是时代的产物。“白衣公卿”“一品白衫”“雁塔题名”“春风得意”反映的选官制度是A.军功爵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13.(2020·北京东城·高一期末)《资治通鉴·唐纪》记载:唐太宗李世民对黄门侍郎王珪说“国家本置中书(省)、门下(省)以相检察,中书诏敕或有差失,——则当行驳正”。文中横线处应填入的是A.尚书(省) B.中书(省) C.门下(省) D.枢密院14.(2020·北京东城·高一期末)“唐宋变革论”认为,“唐代是中世的结束,宋代是近世的开端”。传统中国官僚制度在唐代完成了大变革。推动该大变革的重要因素是A.宗法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15.(2020·北京西城·高一期末)三省六部制的确立使得中央决策和执行体系日臻完备,其决策体系包括A.皇帝尚书省六部 B.皇帝中书省门下省C.六部尚书省门下省 D.中书省尚书省门下省16.(2021·北京怀柔·高一期末)钱穆在评论中国古代某制度时说,它“可以培植全国人民对政治之兴味……可以团结全国各地域于一个中央之统治”。这一制度是A.郡县制 B.察举制 C.科举制 D.行省制17.(2017·北京西城·高一期末)“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这一情形的出现主要得益于A.世袭制B.察举制C.九品中正制D.科举制18.(2021·北京海淀·高一期末)唐朝的一种赋税制度规定“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即不论主户客户,一律编入现在所居州、县的户籍,在所居地纳税,征税标准不再按丁,而是按资产征税。这一制度是A.租调制 B.租庸调制 C.两税法 D.摊丁入亩19.(2021·北京朝阳·高一期末)如图为唐朝怀集庸调银饼,是岭南道广州怀集百姓所纳庸调在上缴朝廷时由地方官府折纳的银饼,出土于陕西西安何家村。与此银饼相对应的制度是A.滋生人丁,永不加赋 B.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C.有田则有租,有身则有庸,有户则有调 D.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20.(2021·北京西城·高一期末)如图所示,有学者认为,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最独特之处是保持了两千年的中央集权制。中国历史上的众多制度创新,从本质上来说,都围绕着四大基本制度而展开。这四个制度,历经上千年的打磨和探索,在明清时期达到巅峰。在①、③空格内,应填写的基础性制度是A.分封制、察举制 B.郡县制、九品中正制C.郡县制、科举制 D.行省制、察举制21.(2021·北京西城·高一期末)“两税之立,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资产少者则其税少,资产多者则其税多。”此赋税制度的实施A.推动了租庸调制继续实行 B.保证了国家的财政收入C.加重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D.杜绝了土地兼并的问题22.(2020·北京石景山·高一期末)从均田制到租庸调制再到两税法,赋税制度的变化反映出A.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不断加强 B.完全废除以人丁为主的收税标准C.收税标准由繁到简的发展历程 D.社会矛盾消除,巩固国家统治23.(2020·北京朝阳·高一期末)马端临的《文献通考》说:“用人之法多取之世族,如南之王、谢,北之崔、卢,虽朝代推移,鼎迁物改,犹卬(yǎng古同“仰”)然以门地自负,上之人亦缘其门地而用之……往往其时仕者,或从辟召,或举孝廉,则皆贵胄也。其起自单族匹士而显贵者,盖所罕见。”他所描述的这一中国古代社会现象发生于A.秦汉时期 B.魏晋南北朝 C.隋唐时期 D.北宋时期24.(2020·北京朝阳·高一期末)隋文帝废除汉代以来地方州郡长官可以自行征辟僚属的制度,规定“凡九品以上地方官员一律由中央吏部任免,官员每年由吏部进行考核,根据实绩实行奖惩、升迁或黜落。”这一措施A.加强了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控制 B.减轻了封建国家的财政负担C.调动了知识分子入仕的积极性 D.提高了地方政府的办事效率25.(2020·北京房山·高一期末)唐朝前期,世人嫁娶注重门第,之后门第观念逐渐弱化。五代时期,世人“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对此合理的解释是A.封建门第的等级观念消失 B.民族交融改变世人婚姻观C.世家大族的地位开始上升 D.科举制发展影响社会习俗26.(2020·北京通州·高一期末)有史学家认为:从秦汉起,官僚体制就是中国制度的核心问题,而这个核心问题又可以分成两个大的子问题,一是官僚的选拔问题,二是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问题。隋唐时期统治者为解决“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问题”所采取的重要举措是A.废分封,置郡县B.建立法律体系C.确立三省六部制D.实行科举制27.(2019·北京怀柔·高一期末)钱穆在《国史新论》中论及唐代制度时说,在地方有为政府公开选拔人才的制度,在朝廷有综合管理全国行政事务的制度.这两种制度,奠定了中国传统政治后一千年的稳固基础.“这两种制度”分别是指A.分封制和郡县制B.郡县制和三省六部制C.科举制和郡县制D.科举制和三省六部制

参考答案1.C【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的两税法“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是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重大变革,C项正确;租调制、均田令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A、B项;明朝实行一条鞭法,排除D项。故选C项。2.C【详解】根据“九品访人,唯问中正”可知材料反映的是九品中正制,这一制度实行于魏晋南北朝时期,故选C;春秋战国和秦汉时期没有出现九品中正制,排除A;隋唐时期实行的是科举制,排除D。3.D【详解】材料中“通过层层严格考试的人才能进入衙门任职”描述的是科举制选拔官员的特征,故D正确;世官制以血缘承袭官职,察举制以“孝廉”作为重要的选官依据,九品中正制选官的依据是门第,A、B、C不符合题意,排除。4.B【详解】唐代宰相是委员制,意味着唐代宰相是群相制度,分别负责不同行政环节,说明宰相的权力被分割,B正确;A中的“彻底”表述绝对,排除;委员制和宰相品级无关,排除C;宰相执政能力的变化和委员制无关,排除D。5.A【详解】根据材料中“窃以国家取士之制,比于前世,最号至公……各糊名、誊录而考之,使主司莫知为何方之人、谁氏之子,不得有所憎爱薄厚于其间”可知,北宋时期科举取士实行糊名法和誊录法,更加注重选拔的规范性,更能体现公平公正,A项正确;魏晋时期的选官制度更加重视家庭门第观念,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租佃契约关系”,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宋词的发展情况,排除D项。故选A项。6.D【详解】“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可得出打破了身份等级的限制,使身份趋向平等,D项正确;ABC项不符合题意。7.B【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称为进士,因此B正确,ACD排除。故选B。8.C【详解】据所学知识,唐朝设三省六部,其中,中书省负责草拟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核诏令,尚书省负责执行诏令。六部属尚书省下设机构,负责诏令的具体执行,故C选项正确,排除ABD选项。9.C【详解】隋朝开凿大运河,创立科举制和三省六部制,故答案为C项;秦朝修筑长城,没有开凿大运河,排除A项;西晋时期的选官制度是九品中正制,排除B项;唐朝时期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科举制、三省六部制,排除D项。10.D【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冲破了九品中正制下重视门第的选拔风气,D正确;九品中正制重视门第,察举制重视品德,根据材料构成的因果关系可知,A、B、C排除。11.D【详解】“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是白居易在进士中第后在慈恩寺大雁塔内题的,雁塔题名指的是古代科举制度中,进士及第的代称,故选D项;察举制是西汉的选官制度,排除A项;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的选官制度,排除B项;均田制(485年—780年)是一种按人口分配土地的制度,是孝文帝改革中的开创性举措,排除C项。12.D【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科举制的标准是考试成绩,体现的是公平、公正,因此根据材料“雁塔题名”、“春风得意”可以判断出是科举制,D正确;军功爵的标准是战功,A排除;察举制的标准是孝廉,B排除;九品中正制的标准是门第、族望,C排除。故选D。13.C【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唐代三省的职责是:中书省草拟政令,门下省审核政令,尚书省执行政令。由此可知,材料“国家本置中书(省)、门下(省)以相检察,中书诏敕或有差失,——则当行驳正”中的横线处应填入的是门下(省),故C正确,AB错误;枢密院是宋代负责军事的机构,故D错误。14.D【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传统中国官僚制度在唐代完成了大变革,指的是“科举制”逐渐替代“门阀制”成为官僚政治主流。由此可知,推动该大变革的重要因素是科举制的发展,故D正确;宗法制是贵族政治的基础,故A错误;察举制是汉代的选官制度,故B错误;九品中正制是魏晋时期的选官制度,故C错误。15.B【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三省六部制的决策体系包括皇帝、中书省和门下省,B选项符合题意;三省六部制的尚书省负责执行,六部是其下属机构,将尚书省和六部归为决策体系内的ACD三项错误。16.C【详解】由于科举制使封建社会普通下层的老百姓也可以通过考试获得参与国家政权的机会,所以“可以培植全国人民对政治之兴味……”;科举制通过选拔人才,出任各级各地官员,效忠皇帝,从而扩大统治基础,加强中央集权。所以“可以团结全国各地域于一个中央之统治”。所以C符合题意。A项“郡县制”不符合“可以培植全国人民对政治之兴味……”的信息,排除A。察举制主要按门第和出身选拔人才,不符合“可以培植全国人民对政治之兴味……”的信息,排除B。行省制虽然可以团结全国各地域于一个中央之统治,但与“可以培植全国人民对政治之兴味……”的信息无关,排除D。故选C17.D【详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说的是读书求学的人通过科举考试后,一步登天,由平民一跃而成高官。故D项正确。世袭制是先秦时期的选官制度,以血缘关系为纽带,故A项错误。察举制度是由地方长官向中央推荐人才。故B项错误。九品中正制是依靠门第做官,故C项错误。18.C【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指的是唐代中期的两税法,故C正确;租调制是北魏赋税制度,租庸调制是唐前期赋税制度,摊丁入亩是清代赋税制度,故ABD错误。19.C【详解】据材料“如图为唐朝怀集庸调银饼,是岭南道广州怀集百姓所纳庸调在上缴朝廷时由地方官府折纳的银饼,出土于陕西西安何家村”并结合所学可知,唐朝怀集“庸”“调”是租庸调赋税制度,故C项正确;康熙帝在位时期以康熙五十年的人丁数作为征税的标准,以后滋生人丁,永不加赋,排除A项;两税法规定“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排除B项;D是商鞅变法的内容,排除D项。故选C项。20.C【详解】根据所学可知,中国古代中央集权体制之下,在地方推行郡县制,加强中央集权。选官制度以隋唐时期的科举制为主,C项正确;分封制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排除A项;察举制是西汉的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是魏晋时期的选官制度,都不是最主要的,排除BD项。故选C项。21.B【详解】两税法扩大了收税对象,保证了国家的财政收入,故答案为B项;两税法是在租庸调制无法维持的情况下实行的,排除A项;两税法“惟以资产为宗”,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排除C项;D项中的“杜绝”说法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22.C【详解】据所学可知,租庸调制是与均田制对应的赋税制度,租是每丁每年要向国家缴纳粮食;调是缴纳绢和布;庸是应服徭役而不服徭役纳绢或布代替。随着土地兼并,均田制被破坏,租庸调制无法实行,唐朝转而实行两税法,标准是“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一年分夏秋两季征税,体现了收税标准由繁到简的发展历程,C正确;据材料可知,国家对人身控制在减弱,A说法错误;两税法的实施开始改变了以人丁为主的收税标准,B说法错误;D违背史实。【点睛】租庸调制是与均田制对应的赋税制度,租是每丁每年要向国家缴纳粮食;调是缴纳绢和布;庸是应服徭役而不服徭役纳绢或布代替。23.B【详解】据材料“用人之法多取之世族,……犹卬(yǎng古同“仰”)然以门地自负,上之人亦缘其门地而用之……往往其时仕者,或从辟召,或举孝廉,则皆贵胄也。其起自单族匹士而显贵者,盖所罕见。”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强调的用人之法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九品中正制度,其依据是门第出身,B正确;秦实行军功爵制、汉实行的是以品德才能为依据的察举制,A与题意不符;隋唐、北宋时期实行的用人之法是科举制,重考试成绩,C、D与题意不符。24.A【详解】据材料“凡九品以上地方官员一律由中央吏部任免,官员每年由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