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2/1211/12/学案1“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课标要求]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2.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知识点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1.背景(1)时代背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2)阶级关系:原来社会地位较低的士,在社会生活中活跃起来,受到各诸侯国统治者的重用。(3)教育学术:政治和经济大变动,导致教育和学术领域也发生变化,贵族垄断教育、学术的局面被打破,出现了私人讲学,平民百姓也开始接受教育。2.代表人物(1)道家学派的老子和庄子。(2)儒家学派的孔子、孟子和荀子。(3)墨家学派的墨子。(4)法家学派的商鞅、韩非子。3.意义(1)“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2)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思维点拨]百家争鸣中的“百家”和“争鸣”(1)“百家争鸣”中的“百家”意指其多,在当时主要有儒家、墨家、道家、法家、兵家等;“争鸣”意指各学派根据自己对社会现实的理解发表自己的看法。(2)墨、儒、道、法诸子百家的争鸣,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后来社会历史的发展都有巨大的推动作用。[轻巧识记]百家争鸣探究点:“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经济、政治根源材料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物质生产、生活有了很大的改观,这得益于生产工具的改进和技术的进步。……井田制度遭到严重破坏。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围绕着“争霸”战争的需要,春秋以至战国的整个历史阶段内,诸侯国都在不停地进行着政治方面的改革。经过改革,公室宗族逐渐衰亡,卿族甚或平民贵族势力增强,这些都为文化的理性主义和人本思潮的兴起奠定了社会物质基础。——摘编自潘俊杰、魏婧《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转型》思考结合材料,分析“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受哪些因素的影响?答案(1)经济上,井田制瓦解,封建经济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2)政治上,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士大夫崛起,各诸侯国改革,并对社会变革的现实发表不同的看法,提出改革时弊的各种方案。(3)阶级关系上,各诸侯国都想富国强兵,兼并他国,取代周天子的地位,因而特别注意礼贤下士;“士”阶层也希望实现用自己的思想主张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愿望。(4)根本原因:生产力的提高。知识点二孔子和早期儒学派别代表主要观点儒家孔子思想核心是“仁”;强调以德治民;主张“克己复礼”;首创私人讲学,主张“有教无类”孟子政治思想主张实行“仁政”;提出“民贵君轻”;伦理观主张“性本善”荀子主张实行“仁义”和“王道”;强调人民群众的力量巨大;伦理观主张“人之性恶”早期儒学(1)创立:春秋晚期,孔子创立了儒家学派。(2)发展:战国时期,孟子和荀子使儒学体系更加完整。(3)地位:战国后期,儒学发展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思维点拨]孟子的“仁政”不是对孔子“仁”的简单继承,从纵向来说,孟子的政治思想是对孔子“为政以德”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孔子的“仁”是一种含义极广的伦理道德观念,其最基本的精神即是“爱人”。孟子从孔子的“仁学”思想出发,把它扩充发展成包括思想、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施政纲领,即是“仁政”。[归纳比较]项目孔子孟子荀子相同点“仁”的思想爱人“仁政”“仁义”民本思想为政以德民贵君轻君舟民水不同点人性论性相近性善论性恶论[易混易错]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仁”的思想,但不是简单地继承,而是提出了“仁政”思想,将孔子“仁”的学说扩展为政治、经济、思想等领域的施政思想。探究点:早期儒学中的民本思想材料一孔子主张“仁”,即仁者爱人。孟子主张“仁政”,“仁政”就是要求统治者采取具体的政策措施“惠民”。材料二明太祖朱元璋读完《孟子》一书后,大为恼怒,下令修编《孟子节文》。思考(1)孔子的“仁”与孟子的“仁政”有何关系?(2)孟子的哪一主张令明太祖大为恼火?上述材料共同反映的治国理念是什么?答案(1)“仁政”思想是对“仁”的继承和发展;“仁”是“仁政”的理论基础;“仁政”发展成为一整套系统的治国理论。(2)主张:“民为贵,君为轻”。理念:民本思想。对孔子思想的认识1.思想体系及特点(1)思想核心:“仁”和礼,其主要内容是“仁者爱人”和“克己复礼”。其方法论是“中庸之道”。(2)政治思想:强调“仁”和礼,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要求体察民情,主张“为政以德”,包含了民本思想。(3)教育思想: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等。2.对孔子思想核心的评价(1)“仁”的思想,对缓和阶级矛盾,调整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具有积极作用,对现代所提倡的人本理念也具有借鉴意义。(2)改良政治的主张,也体现了与时俱进的精神。(3)礼的思想,带有承认等级制度和阶级剥削以及压制人民斗争的消极性,以后的历代统治者把它作为进行阶级压迫的思想工具,是孔子思想保守的一面。知识点三道家和法家派别代表主要观点道家老子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道”;强调一切要顺应自然;提出“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希望回到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辩证法思想庄子把世间万物看作是相对的;认为放弃一切差别观念,就能获得精神上的自由法家韩非子主张以法治国,提出了系统的法治理论[易混易错]老子的“无为”不是指不作为,而是指统治者不妄为、不胡作非为和为所欲为,反对严刑峻法和苛政。其最高境界是“无为而无不为”。[思维点拨]韩非子的“法治”实质是维护君主专制的工具,并没有摆脱“人治”的色彩。[易混易错]韩非子的“法治”思想不能等同于今天的“法治”思想现代“法治”的目的是要实现人民的意志,维护人民的利益,否定任何特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而韩非子的“法治”是为了让君主利用刑律强化集权,是专制王权的统治手段,对专制统治者有利,法律是用来镇压人民的。两者有着本质的区别。探究点1:老子的思想材料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小国寡民。……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老子《道德经》思考根据材料,分析老子提出了怎样的治国理念?答案老子主张“无为而治”“小国寡民”。探究点2:法家的思想主张及影响思考处于大变革中的春秋战国时期,你认为哪个学派的学说对当时的统治者最有用?为什么?答案(1)法家思想。(2)原因:①主张加强君主集权适应地主阶级建立新政权的需要。②厉行赏罚、奖励耕战适应了地主阶级兼并战争的需要。③“不期修古、不法常可”适应了社会大变革的需要。诸子百家中相互对立的观点(1)治国上,儒家主张“仁政”“德治”,反对严刑峻法;法家主张法治,强调严刑峻法;道家主张“无为而治”。(2)在人性上,孟子主张“性本善”,而荀子主张“性本恶”。(3)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荀子主张“制天命”,人定胜天;而庄子主张“顺自然”。(4)在人生态度上,儒家主张积极入世,强调社会责任;道家则主张“逍遥”的人生态度,主张避世,强调“超脱”。(5)在看待社会成员的关系上,儒家主张尊卑有序;墨家主张“兼爱”“非攻”。课堂小结1.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争鸣”,思想活跃,原因是当时()①中央集权加强②旧制度日趋衰落③出现新的经济因素④中西文化交流频繁A.①② B.②③C.③④ D.①④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百家争鸣”是春秋战国时期奴隶社会瓦解、封建社会形成在思想领域的折射,故选B项。2.孔子强调统治者要为政以德,爱惜民力,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其核心思想是()A.以德服人 B.“仁”C.“克己复礼” D.仁政答案B解析材料信息体现了孔子为政以德的思想主张,其核心思想就是“仁”。故选B项。3.蔡元培曾赞扬古代一位思想家“提倡民权,为孔夫子所未及”,这是因为他明确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这位思想家是()A.孔子 B.孟子C.荀子 D.董仲舒答案B解析明确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思想的是孟子。4.下列早期儒学家的思想主张,体现的共同思想是()思想家思想主张孔子“仁者爱人”“为政以德”“有教无类”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施仁政以民,省刑罚,薄税敛”荀子“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制天命而用之”A.教育思想 B.农本思想C.民本思想 D.重农抑商答案C解析材料中孔子“仁”的思想、孟子的“民贵君轻”“仁政”思想,荀子的“君舟民水”思想都体现出了对人民的重视,是民本思想的体现,故C项正确。5.春秋时期的某位哲学家有句名言:“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这位哲学家是()A.老子B.孔子C.孟子D.荀子答案A解析材料中“圣人之道,为而不争”体现了老子“无为而治”的思想。故选A项。6.《韩非子》记载:“凡治天下,必因人情。人情者,有好恶,故赏罚可用;赏罚可用则禁令可立而治道具矣。”由此可见,韩非子认为“治天下”应重在依靠()A.人情关系B.法制建设C.礼乐秩序D.伦理道德答案B解析结合材料可知,韩非子强调法治,故选B项。学思之窗提示①孔子、孟子、荀子都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他们的基本思想主张是一致的,但对人性的认识方面却大相径庭,这反映出思想认识的复杂性。②“人性”本身并没有绝对的善恶之分。③思想认识的“相同”与“不同”是相对的。探究学习总结一、本课测评提示①经济上: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逐渐发展。②政治上:周王室衰微,士大夫崛起。③阶级关系上:“士”在社会、政治活动中活跃起来,受到各诸侯国统治者的重用。④意识形态和文化领域:学术下移,出现私人讲学。二、学习延伸提示①前两句是孔子的言论,都体现了孔子“仁”的思想,对孔子来说,“仁”是衡量一个人的基本标准,是最根本的道德规范。②第三句是孟子的言论,体现了孟子“性本善”的伦理观。③第四句是荀子的言论,表明荀子“性恶论”的伦理观,他虽然认为人性有恶的一面,但实际仍主张弃恶扬善。[学业达标]1.推动“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根本原因是()A.频繁的兼并战争B.生产力的发展C.新兴地主阶级的产生D.“学术下移”答案B解析一定时期的思想是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的反映。“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进步、经济的发展。2.下面哪些是孔子思想的内容()①“仁者爱人”②“克己复礼”③“兼爱”④“无为而治”A.①② B.①③C.①④ D.②④答案A解析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③“兼爱”是墨家墨子典型的思想观点,④“无为而治”是道家老子典型的思想观点,所以凡是含③或者④的选项均是错误的,所以,本题答案就是A。①“仁者爱人”和②“克己复礼”均是孔子的思想主张。3.孔子政治主张中的核心内容在其教育思想上的最主要体现是()A.“中庸之道” B.“有教无类”C.因材施教 D.创办私学答案B解析“仁”是孔子政治主张的核心,其体现在教育上是“有教无类”,孔子认为不论贫富贵贱,人人都有受教育的资格,打破了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4.儒家经典的儿童读物《三字经》第一句就是:“人之初,性本善。”但是,有的儒学家却持与之相反的观点。两种观点的代表人物分别是()A.孔子、老子 B.孟子、荀子C.墨子、荀子 D.孟子、韩非子答案B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先秦儒学的代表人物是孔子、孟子、荀子,老子是道家学派代表,墨子是墨家学派代表,韩非子是法家学派代表,因此排除A、C、D三项。根据所学可知,孟子主张“性本善”,荀子主张“性恶论”,二者都是儒家代表,故B项符合题意。5.春秋战国时期,认为“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的思想家属于()A.道家B.儒家C.法家D.墨家答案B解析材料强调实行“仁政”的重要性,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孟子的观点,而孟子是儒家代表人物之一,故选B项。6.荀子说:“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也”“非礼,是无法也”。这一论述表明()A.荀子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B.法是礼的前提和基础C.儒家和法家思想趋于合流D.援法入礼的思想主张答案D解析材料阐明了礼和法的关系,认为礼是法制的前提,是各种条例的总纲,故D项正确。7.老子是春秋时期的重要思想家。下列言论中属于他的是()A.“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B.“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C.“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D.“抱法处势则治,背法去势则乱”答案C解析“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属于孔子“克己复礼”的思想,故A项错误;“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属于孟子“民贵君轻”思想,故B项错误;“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属于老子辩证法的思想,故C项正确;“抱法处势则治,背法去势则乱”属于韩非子“以法治国”的思想,故D项错误。8.“文王行仁义而王天下,偃王行仁义而丧其国,是仁义用于古而不用于今也。故曰:‘世异则事异’。”这段话反映了()A.孟子的“仁政”学说 B.墨子的“兼爱”思想C.韩非子的变法革新主张 D.庄子的“齐物”观点答案C解析“世异则事异”是论点,“文王行仁义而王天下,偃王行仁义而丧其国,是仁义用于古而不用于今也”是论据,论点体现了法家的改革观。9.墨子主张“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反对“骨肉之亲无故富贵”。这表达了手工业者()A.怀念“小国寡民”的社会B.要求提高政治地位的愿望C.要求建立政令统一的中央政权D.要求为新兴地主阶级选拔人才答案B解析题干中两句引文的大意是:百姓中有才能的,就举荐他们为官,授予厚禄;君主的亲属没有功劳的不能获得富贵。因此引文体现了墨子“尚贤”的思想,说明他希望提高自己的政治地位。A项为道家思想,C、D两项为法家思想。10.春秋战国时期学派林立,学术观点异彩纷呈,然“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途”。诸子百家关注的共同点是()A.人与自然的和谐 B.关注社会现实C.人与社会的和谐 D.关注人的价值答案B解析根据所学可知,百家争鸣的背景是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阶级的不同致使诸子百家观点各异,相互争论和诘难,但他们都希望社会现实的变革朝着自己的政治理想发展,符合自己所代表的阶级利益,所以B项是各家共同关注的焦点,故选B。A、C、D三项不是所有学派共同关注的焦点。[能力提升]11.孔子主张社会和谐,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孟子主张“政在得民”。这些主张产生的共同社会背景是()A.社会长期动荡不安 B.“百家争鸣”趋于合流C.奴隶制度全面崩溃 D.封建经济逐步兴起答案A解析“和谐”“兼爱”“非攻”“政在得民”体现了当时人们的普遍愿望,说明当时社会的动荡不安。12.战国时期,儒家学说和墨家学说在民间广为流行,形成了“非儒即墨”的局面。但是,主要诸侯国的统治者却纷纷采用法家学说,兴起了变法运动。官方采取与民间不同的态度,是基于()A.巩固统治阶级统治的需要B.实现统一全国目标的需要C.应对政治军事形势的需要D.建立和谐社会目标的需要答案C解析结合战国时期封建经济兴起,诸侯争霸的政治军事形势,可知法家的加强君主权力、变法革新、实现统一等主张更适合当时的时代要求,是导致题干现象的原因,故C项正确。13.“不知壹天下建国家之权称(礼法),上(尚)功用,大(重视)俭约,而僈差等(忽视等级差别)”。这句话应是战国时期哪两个学派之间的争鸣()A.儒家、道家 B.儒家、墨家C.法家、墨家 D.墨家、道家答案B解析材料中出现两种观点,“重礼、等级差别”和“兼爱、节俭”,应该分别是儒家与墨家的主张,故B项正确。14.“时移而治不易者乱,能治众而禁不变者削。故圣人之治民也,法与时移而禁与能变。”此语蕴含()A.变革进取的精神 B.公平公正的理念C.自由平等的思想 D.推行刑罚的原则答案A解析题干材料大意为:时代有了发展而统治方式一成不变的,社会必然危乱,智能提高而禁令规定一成不变的,国家必被削弱,所以圣人治理民众,法制和历史时期同步发展,禁令和智能水平同步变更。故体现的是变革进取的精神,A项符合题意。15.苏州古典园林素有“不出城廊而获山水之怡,身居闹市而得林泉之趣”的艺术境界,山环水抱,曲折蜿蜒,追求“虽由人作,宛自天开”。下列与苏州园林体现的哲学思想一致的是()A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部编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习作:身边那些有特点的人》公开课教学课件
- 能否取消拍卖合同协议书
- 物业合同续签申请协议书
- 电力器材回收合同协议书
- 材料被盗调解协议书模板
- 碎石机加工样本合同协议
- 门店客户股东合伙协议书
- 高档小区房屋置换协议书
- 物业旧物回收合同协议书
- 聘用兼职人员协议书范本
- 《工程勘察设计收费标准》(2002年修订本)
- TCGMA0330012018压缩空气站能效分级指南
- GB/T 2039-2024金属材料单轴拉伸蠕变试验方法
- 广东省广州市2024届高三上学期8月阶段训练数学试题
- GB/T 14592-1993钼圆片
- GB/T 13822-2017压铸有色合金试样
- GB 15203-2003淀粉糖卫生标准
- FZ/T 50004-2011涤纶短纤维干热收缩率试验方法
- 城建档案资料员培训课件
- DB14-T 2550-2022厨房食品切配用具颜色标识指南
- 保洁人员地面清洁标准作业规程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