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二古代诗歌阅读——侧重于教材与思维的审美鉴赏试题信息考点考题卷别出处题材题型、题量、分值形象语言技巧情感比较鉴赏2020全国卷Ⅰ唐·陆龟蒙《奉和袭美抱疾杜门见寄次韵》唐宋诗歌选择(1题3分)主观(1题6分)√√√全国卷Ⅱ宋·王安石《读史》√√√全国卷Ⅲ宋·陆游《苦笋》√√√2019全国卷Ⅰ宋·陈与义《题许道宁画》√√√√全国卷Ⅱ唐·杜荀鹤《投长沙裴侍郎》√√√全国卷Ⅲ唐·刘禹锡《插田歌(节选)》√√√√2018全国卷Ⅰ唐·李贺《野歌》√√√全国卷Ⅱ宋·陆游《题醉中所作草书卷后(节选)》√√全国卷Ⅲ唐·王建《精卫词》√√√命题规律1.三年高考诗歌鉴赏的题型由选择题和主观题组成,题型、题量、分值近几年相对稳定,选材稳定,三年全国卷高考试题中唐、宋诗歌占了全部;从内容看,主要为青年励志、宣扬正能量、歌颂亲情友情,对劳动的赞美,对自然、文化的欣赏等。2.古代诗词鉴赏对思想情感、表达技巧的考查是诗词鉴赏中命题的重点,尤其是对思想情感的考查每年都会涉及,因此在依据考纲考点备考的过程中.首先要读懂情感。3.比较鉴赏题,既在选择题中考查,如2018年全国卷Ⅰ、全国卷Ⅲ,也在主观题中考查,如2019年全国卷Ⅲ,这一点在备考中也应适当重视。古代诗歌鉴赏是必考内容,2022年高考古代诗歌鉴赏命题题型、题量、分值应该和近几年高考一致。题型猜想选择题一般考核诗歌的内容,简答题的切入点较小,主要集中于对某诗句的赏析理解,总体上有强化诗歌内容淡化手法的趋势。由此猜想2022年还会按往年的方式命制,不会出现较大的变动。重点注意和要求背诵篇目的比较阅读,近年有侧重对诗歌风格考核的趋势,因为浙江、上海、北京有这种趋势,应该引起重视。古诗词复习之殇:诗歌讲了一大堆,看到新诗干瞪眼;技巧教了一大堆,分数还是老样子。问题出在哪里?读不懂!想读懂,就要借助高效方法、理性逻辑和科学训练,让诗歌的语言在学生心中慢下来,让学生的头脑清晰地跟上诗歌语言的脚步。让学生会译诗,读懂诗!不懂,一切答题套路都没用!只有读懂诗,才可能答好题!一轮训练的首要任务:让学生会译诗,读懂诗!对于考生来说,能否全面理解、深刻领悟作品的内容和技巧,能否读懂诗歌极其关键。因此,必须扭转轻读诗、重做题的倾向,应该增加解读诗歌的知识储备从而来解读古诗。应沉下心来,反复咀嚼,一定要重视古诗本身给我们传达的内容。在考场上,究竟怎样才算读懂了一首诗歌呢?一、明白表层意思能翻译出诗歌大意:时、地、人、事、景、物。二、领会深层意思:1.营造了什么意境?(形象、氛围)2.表达了什么情感?(情绪、心境)3.反映了什么思想?(态度、观点)
一、由诗歌基本知识切入(一)古诗类别(二)古诗基本特点与结构特点1.基本特点:情景结合(1)前后内容(即写景与抒情)是对应一致的,如乐景抒乐情,哀景抒哀情。(2)前后内容(即写景与抒情)是相关、相反、相衬的,形成虚实相衬的关系,如乐景衬哀情等。1.下列诗词中不是上半部分写景、下半部分抒情的一项是()(3分)A.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B.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C.长醉后方何碍,不醒时有甚思。糟腌两个功名字,醅渰千古兴亡事,曲埋万丈虹霓志。不达时皆笑屈原非,但知音尽说陶潜是。D.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解析C项,该曲是白朴的《仙吕·寄生草·饮》,其主要内容是劝酒,没有写景。答案C2.结构谋篇诗词的结构谋篇又称章法。分成“起”“承”“转”“合”四部分。所谓起,就是把想要说的事情,想一个办法开个头。用这个话头,来引出下面想说的话来。所谓承,就是承接开头的话题,自然地按着顺序往下说。所谓转,就是不能一味地自说自话,全是流水账,要制造些波澜。表面意思是往远了扯,但内在的联系是紧密地含在里面的。所谓合,就是话题不能扯得过远,要结束了,总要回过头来,做个总结,才算完整。例:《春夜洛城闻笛》李白起句谁家玉笛暗飞声,(一个“飞”字,震人心魄。)承句散入春风满洛城。(从容而舒缓,张弛有度,赋予无形的音乐以实体形象。)转句此夜曲中闻折柳,(陡然一转,“折柳”点染出一种场景。)合句何人不起故园情!(深情的发问关合了作者的思乡之情。起承二句写眼前景,转合二句写故园情。前后以“折柳”连接,“折柳”自然就成了全诗的关键。)(1)“起”定基调“起”句为一诗之首句,地位很重要。常见的作用有:交代人、时、地、事、环境;渲染气氛,烘托感情,奠定基调;统领全篇,设置线索,照应题目等。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听流人水调子注[唐]王昌龄孤舟微月对枫林,分付鸣筝与客心。岭色千重万重雨,断弦收与泪痕深。【注】流人,流落江湖的乐人;水调子,水调歌。第一句写景,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6分)答案①交代了环境、时间、地点;②为全诗定下了清冷的基调,烘托了气氛;③通过写景抒发了一种寂寞惆怅的心情。(2)“承”“起”续境“承”句与“起”句语意接近,关联极为密切。它不是对“起”句简单的重复,而是“起”句的延续、深化,两句之间的意思可互为因果、承接、补充说明等关系。在结构上,还有承上启下的作用。3.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小斋即事[宋]刘一止怜琴为弦直,爱棋因局方。未用较得失,那能记宫商?我老世愈疏,一拙万事妨。虽此二物随,不系有兴亡。诗的第二联对第一联的句意起了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答案第二联是对第一联句意的补充。“未用”是承“爱棋”句而说,“爱棋”是爱棋盘的方,故没有想到要用棋来较量胜负;“那能”句是承“怜琴”句而说,“怜琴”是爱琴弦的直,所以怎么能用它来记宫商角徵羽五音呢?第二联突出强调了第一联中“为弦直”“因局方”的句意。(3)“转”开生面“转”是指结构上的转折,往往体现为由物及人、由景及情、由事及理的思路上的转换。前面铺垫蓄势已足,陡然一转,别开生面,让诗歌顿生波澜。4.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夕望江桥示萧谘议、杨建康、江主簿[南朝·梁]何逊夕鸟已西度,残霞亦半消。风声动密竹,水影漾长桥。旅人多忧思,寒江复寂寥。尔情深巩洛注,予念返渔樵。何因适归愿,分路一扬镳。【注】巩洛:河南洛阳一带,此处代指京城。请简析“旅人多忧思,寒江复寂寥”在诗中的作用。(6分)答案①点明因远望而生忧思,寒江寂寥,又倍增羁旅落寂之感;②此联情景相映,诗篇后四句的归隐之叹由此生发而出,是前四句写景过渡到后四句抒情的桥梁。(4)妙“合”主旨明结:直接抒情、言志、阐理。(淋漓尽致,感情强烈)暗结:以景结情。(含蓄委婉,耐人寻味)5.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旅次洋州寓居郝氏林亭[唐]方干举目纵然非我有,思量似在故山时。鹤盘远势投孤屿,蝉曳残声过别枝。凉月照窗攲枕倦,澄泉绕石泛觞迟。青云未得平行去,梦到江南身旅羁。诗的尾联是怎样抒情的?有什么作用?(6分)答案诗的尾联直抒胸臆。诗人感叹自己仕途多阻,未能平步青云,虽然做梦都梦到江南故乡,而此身却在异地作客,语直情真,强烈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羁旅思乡的情怀。作用:①点明题旨,增强了诗歌情感的感染力;②以“身旅羁”和首句的“非我有”相照应,又回扣诗题的“旅次”二字,结构严谨。二、由诗歌语言组织规律切入诗歌语言受字数、句数和格律的严格限制,在语法上主要表现为改变词性、颠倒词序、省略句子成分等。了解诗歌语言组织的规律,就能迅速进入诗歌的语境,进而把握诗歌情感。(一)词类活用古代诗歌中一些词的词性发生改变,有时具有化腐朽为神奇的功效。名词、形容词、数词活用为动词,形容词、动词活用为名词,名词作状语,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在古诗词中很常见。分类教材典例阐释名词活用作动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锦帽貂裘”等于说“戴锦帽”“穿貂裘”,这是名词活用作动词。名词活用作形容词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春”,名词活用作形容词,意为“茂盛的”。在沉船的旁边千帆竞发,在病树的前头有众多茂盛的树木。形容词活用作名词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孔雀东南飞》)“贫贱”,形容词活用作名词,意为“贫贱之家”。贫贱之家有这样一个女子,刚出嫁就被休回娘家。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绿”,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意为“使……绿”。春风又使江南岸的树木变绿了,明月什么时候能照着我回家呢?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李商隐《晚晴》)“重”,意为“以……为重”。苍天有意怜爱生长在幽暗之地的小草,人世间更以晚晴为重。名词作状语樯橹灰飞烟灭。(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灰”,意为“像灰一样”;“烟”,意为“像烟一样”。曹操的水军像灰一样飞散,像烟一样消亡。6.指出下列诗句中的词类活用之处,并解释其含义。(5分)(1)夜雨滴空阶,晓灯暗离室。(何逊《临行与故游夜别》)(2)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李商隐《无题》)(3)谁人得似张公子,千首诗轻万户侯!(杜牧《登九峰楼寄张祜》)(4)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蒋捷《一剪梅·舟过吴江》)(5)风老莺雏,雨肥梅子。(周邦彦《满庭芳·夏日溧水无想山作》)答案(1)“暗”原是形容词,句中活用为使动词,即“使……显得一片昏暗”。(2)“镜”原是名词,句中活用为动词,即“照镜子”。(3)“轻”,原是形容词,句中活用为意动用法,把……看轻。(4)“红”“绿”原是形容词,句中活用为使动词,即“使……变红”“使……变绿”。(5)“老”“肥”原是形容词,句中活用为使动词,即“使……变老”“使……变肥”。(二)空白省略诗歌语句之间往往具有跳跃性,于是,就产生了省略现象,也就出现了空白,从而为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古诗省略主要有以下两个特点:对话省略如:“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明明是三番问答,至少要六句才能完成,作者采用答话包孕问话的方法,精简为二十个字。意象组合如:“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诗人将“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九种意象直接组合在一起,中间没有任何联结词语,这九种意象将悲秋与乡愁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平静地为我们勾勒出一幅深秋晚景的凄凉画面。整个画面给人以迟暮、渺茫、凄凉、低沉的感觉,与这位漂泊异乡游子暗淡的心绪协调一致。7.请指出下面诗句中存在省略现象的地方,并理解诗句含意。(4分)(1)铁马秋风大散关。(陆游《书愤五首·其一》)(2)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尘雨打萍。(文天祥《过零丁洋》)(3)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4)枫林社日鼓,茅屋午时鸡。(刘禹锡《秋日送客至潜水驿》)答案(1)(骑着)铁马(迎着)秋风(激战在)大散关。(2)山河破碎(如)风飘絮,身世浮尘(似)雨打萍。(3)天外(有)七八个星,山前(有)两三点雨。(4)枫林(在)社日(响起)鼓声,鸡午时(在)茅屋边(啼叫)。(三)语序倒装与语意省略相比,倒装(或词语错位)结构更易使人对诗句产生错误理解。在古诗歌阅读中,要重视倒装(或词语错位)现象,积累常见类型,以助于读懂诗句,避免机械理解,产生误读。古诗歌常见倒装(或词语错位)类型:类型举例谓语前置①入院将雏鸟,寻萝抱子猿。(将雏鸟入院,抱子猿寻萝)②林下听经秋苑鹿,江边扫叶夕阳僧。[秋苑(中的)鹿林下听经,夕阳(下的)僧江边扫叶]宾语前置①风光新柳报,宴赏落花催。(新柳报风光,落花催宴赏)②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神游故国,应笑我多情,华发早生)主宾互换①秋色渐将晚,霜信报黄花。(黄花报霜信)②薰琴调大舜,宝瑟和神农。(大舜调薰琴,神农和宝瑟)定语前置(以主语面貌出现的定语)①紫收岷岭芋,白种陆池莲。(收岷岭紫芋,种陆池白莲)②香生帐里雾,书积枕边山。(帐里生香雾,枕边积书山)定语后置(以宾语面貌出现的定语)①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一月夜飞度镜湖)②带缓罗衣,香残蕙炷,天长不禁迢迢路。(罗衣带缓,蕙炷香残)定语与中心语互换①江山故国近,风物饶阳美。(故国江山近,饶阳风物美)②步翠麓崎岖,泛溪窈窕,涓涓暗谷流春水。(步崎岖翠麓,泛窈窕溪)状语前置①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算只有画檐蛛网,尽日殷勤惹飞絮)②凭阑半日独无言,依旧竹声新月似当年。(竹声新月依旧似当年)状语后置①登高临远虽多感,叹老嗟卑却未曾。(却未曾叹老嗟卑)②乱叶翻窗,碎声敲砌,愁人多少(多少:多么)![乱叶(于)窗(外)翻,碎声敲砌,多少愁人!]名词作状语前置(以主语面貌出现的状语)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休(向)北阙上书]名词作状语后置(以宾语面貌出现的状语)①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桃花依旧(于)春风(中)笑]②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清角(于)寒(中)吹(响)]8.还原以下诗句的语序。(4分)(1)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杜甫《秋兴八首》)(2)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杜甫《月夜》)(3)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赵嘏《长安秋望》)(4)白骨露于野。(曹操《蒿里行》)答案(1)鹦鹉啄余香稻粒,凤凰栖老碧梧枝。(2)香雾湿云鬟,清辉寒玉臂。(3)几点残星雁横塞,一声长笛人倚楼。(4)白骨于野露。(四)互文见义1.概念“互文”指古代诗文中的相邻句子所用的某些词语(一般是在前后句对应的位置上)互相补充,结合起来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是古汉语中一种特殊的修辞手法。互文有助于渲染诗歌气氛,使诗句整齐、对仗。2.理解方法理解互文时,必须把上下句中对应的词语结合起来思考,领悟其在语意上互相补充、彼此映衬等作用,这样才能在语意上真正弄懂其原意。如杜牧《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中的“烟”“月”、“水”“沙”互文,其意思应是“烟气、月光笼罩着凄凉寒冷的秦淮河水及水边的沙滩”;白居易《琵琶行》“主人下马客在船”中的“主人”“客”互文,应理解为“主人和客人一同下了马,又一起到了船上”。9.下列诗句中存在互文现象,请准确理解诗句含意。(3分)(1)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辛弃疾《西江月》)(2)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木兰诗》)(3)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杜甫《江南逢李龟年》)答案(1)在明月下,在清风吹拂中,传来了鹊和蝉的鸣叫。(2)将军和壮士从军十年,经历了千百次残酷的战斗,有的死了,有的胜利归来。(3)在岐王宅里和崔九堂前,我们都经常相会。三、由诗歌鉴赏基本技巧切入(一)读标题标题是诗歌内容和形式等信息的丰富载体,是我们理解诗歌的重要切入点。标题蕴含的信息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读”:例如:卷别诗题作者重要信息2018年全国卷Ⅰ《野歌》李贺①点明了地点(田野)②点明了事件(放歌)2018年全国卷Ⅱ《题醉中所作草书卷后(节选)》陆游①点明了事件——题诗②表明作者的精神状态(醉中)2018年全国卷Ⅲ《精卫词》王建点明了写作对象(精卫)2019年全国卷Ⅰ《题许道宁画》陈与义①点明了写作目的(赞扬他人画作)②点明了事件——题诗2019年全国卷Ⅱ《投长沙裴侍郎》杜荀鹤①点明了写作目的(投赠诗、干谒诗)②点明了写作对象(长沙裴侍郎)2019年全国卷Ⅲ《插田歌(节选)》刘禹锡①点明了地点(田野)②点明了事件(插田、唱歌)10.试读下面的诗题,看看能读出哪些重要信息。(16分)(1)(2020·全国卷Ⅰ)《奉和袭美抱疾杜门见寄次韵》(2)(2020·全国卷Ⅱ)《读史》(3)(2020·全国卷Ⅲ)《苦笋》(4)《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5)《征人怨》(6)(2015·全国新课标卷Ⅱ)《残春旅舍》(7)《春日忆李白》(8)《秋夕读书幽兴献兵部李侍郎》答案(1)①暗示了诗的题材,“奉和”指作诗词与别人相唱和,“次韵”指按照原诗的韵和用韵的次序来和诗,因此,这是一首应和诗;②点明了事件,“袭美抱疾杜门”说明好友皮日休因病闭门在家。(2)交代了写作目的,启发我们思考怎样阅读历史,怎样评判历代高贤。(3)①暗示了诗的题材,这是一首托物抒怀诗;②交代了写作的主要内容,借歌咏苦笋告诉人们做人应高风亮节,刚正不阿。(4)①交代了写作缘由(左迁)、地点(蓝关)和特定读者(侄孙湘);②暗示了诗的题材(贬谪诗)。(5)①交代了写作对象(征人);②揭示了诗歌的感情基调(怨);③暗示了诗的题材(边塞诗)。(6)①交代了时间(残春)、地点(旅舍);②暗示了诗歌的感情基调(残)。(7)①交代了写作时间(春日);②揭示了诗歌的感情基调和线索(忆);③交代了“忆”的对象(李白,大诗人兼好友)。(8)①交代了写作时间(“秋夕”,深秋的夜晚);②交代了写作的主要内容(岑参于秋夕读书之时,生幽思之兴,发慨叹之辞);③交代了写作目的(“献兵部李侍郎”,向兵部李侍郎献诗,以求获得官职的升迁)。不要被标题引入歧途题目即文章的额头,富含着诸多信息,可以这样说,诗歌的题目是诗歌鉴赏的向导。但是,并不是所有的诗题都具有以上功能,不要让下面这些标题引入歧途。如“饮中八仙歌”“丽人行”“李凭箜篌引”“病妇吟”,这里的“歌”“行”“引”“吟”表示诗歌的类型;词牌名“昭君怨”“虞美人”“祝英台近”“二郎神”“忆王孙”等不反映词作的具体内容;乐府旧题一般只揭示诗歌的题材类型,而不反映诗歌的具体内容,如“出塞”“塞下曲”“关山月”“青楼曲”等。(二)知作者要真正读懂一首诗,必须知人论世。“知人论世”就是说要了解诗人的思想性格、生活经历、风格流派及其创作的时代背景、目的等。读诗时,必须注意诗人的遭遇、境况,注意诗人所处朝代的国势、朝政等方面的问题。知道了人与世,才能准确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这方面的信息有的诗歌考题会提供相关的注释,有的属于名家名篇的则不再加注,需要从平时积累的知识中回忆提取。11.(2019·天津卷)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通泉驿南去通泉县十五里山水作①[唐]杜甫溪行衣自湿,亭午气始散。冬温蚊蚋集,人远凫鸭乱。登顿生曾阴,欹倾出高岸。驿楼衰柳侧,县郭轻烟畔。一川何绮丽,尽日穷壮观。山色远寂寞,江光夕滋漫。伤时愧孔父②,去国同王粲③。我生苦飘零,所历有嗟叹。【注】①此诗作于公元762年。通泉县在今四川境内。②孔父即孔子。③王粲,东汉末年诗人,曾为躲避战乱离开长安,往荆州依附刘表。请指出全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4分)教你读诗:通过学过的课文《三吏》《三别》等诗歌我们可知,安史之乱是中国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由唐朝将领安禄山与史思明向唐朝发动的战争,杜甫曾经写诗歌是来表达当时的悲愤之情。从注释可知,本诗也写于安史之乱期间,诗人在蜀中颠沛之际。诗歌前两句以衣湿和气散之晚显示雾气之重和持续时间之长。然后以“蚊蚋集”体现蜀地冬季气候温暖,以“凫鸭乱”表现环境的清幽。接着以“曾阴”“高岸”“驿楼”“衰柳”“县郭”“轻烟”等一路铺排,由自然之境转入人境,最终总结出通泉山水绮丽壮观的整体特点,诗人对眼前美景的热爱之情溢于言表。接下来笔锋转入对寂寞伤时的悲苦之情的表述,诗人联系自己的漂泊身世,又将自己与生不逢时的王粲相比,加上遭逢安史之乱,社稷衰微,更感觉愧对孔子。整体来看,诗歌由景到情,由自己到国家,由乐情到哀情,体现了杜甫一贯的忧国伤时的家国天下情怀。教你作答:本题要求指出全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注意只需概括作答,无须结合具体诗句进行分析。考生首先要从诗歌中找出能体现诗人情感的词语,如壮观、寂寞、伤时、愧、苦飘零、嗟叹等;然后结合诗歌内容将情感具体化,如由“壮观”可以看出饱览名山大川的愉悦,由“寂寞”“苦飘零”可以看出漂泊异乡的孤独寂寞,由“伤时”可以看出对国家命运的担忧,由“愧孔父”和王粲的典故可以看出生不逢时的苦闷。答案观览通泉山水的愉悦,生不逢时的苦闷,飘零他乡的哀痛,对国家命运的忧虑。“知人论世”请注意①诗人不同,诗风各异。李白——豪放飘逸(壮美、丰富多彩、变化万千、雄伟瑰丽、奔放豪迈),如“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杜甫——沉郁顿挫(情感的深厚、浓郁、忧愤、蕴藉,语意的顿挫),如“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②境遇不同,诗情有别。李清照前期与后期的作品就不同,如《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和《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所表达的情感明显不同。③时代不同,精神迥异。同为边塞诗,唐朝的与宋朝的就不同。王昌龄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传达出的是豪迈和勇敢,陆游的《书愤》(早岁那知世事艰)传达出的是愤懑和痛苦。(三)看注释注释往往暗示着重要信息,一定要仔细审读。诗歌注释蕴含的信息是多方面的:12.(2020·江苏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送沈康知常州王安石作客兰陵迹已陈①,为传谣俗记州民。沟塍半废田畴薄,厨传②相仍市井贫。常恐劳人轻白屋,忽逢佳士得朱轮。殷勤话此还惆怅,最忆荆溪两岸春。【注】①兰陵:古地名,诗中代指常州。嘉祐二年王安石知常州,嘉祐三年诏沈康知常州。②厨传:古代供应过客食宿、车马的处所。诗歌后两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5分)教你读诗:从注释①可以看出,本诗是作者作为前任写给沈康这个新任常州知州的,一般而言,前任除了告知继任者常州的民生现状和自然条件外,还有前任对继任者的多种复杂情绪,如考虑到常州百姓的贫苦生活,希望沈康能够凭借其卓越才能把常州治理好;最后就是直抒自己对常州的情感,有对自身治理常州不尽如人意的失落与惆怅,还有对常州秀美风光的喜爱与留恋等情感。教你作答:题目旨在分析后两联的思想情感和作者的观点态度,但要注意局部情感不能脱离主旨,要立足于对诗歌整体内容的理解与把握。答案对常州百姓得到一个优秀父母官的欣喜之情;对常州治理未能尽如人意的惆怅之情;对沈康此去政通人和的期许之情;对常州秀美山水的喜爱之情。(四)析意象“意”,就是诗人的思想、情感、意念。“象”,就是物象、形象。“意象”就是意中之象,是客观物象经过诗人的感情活动而创造出来的独特形象。意象在表达诗歌情感上的作用主要有两种:第一,渲染气氛,营造意境。意境是作者的主观情思与客观景物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意境的产生离不开意象,当众多的意象组合在一起,或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这些意象就能创造出与之特征相符的气氛和意境,读者也会有身临其境的感觉。第二,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在古代诗歌创作中,作者习惯于将内心情感融入意象之中而不直接表达,这就产生了含蓄蕴藉的艺术效果,读者含英咀华,自然也受到了艺术上的熏陶感染,获得精神上的审美快感。此时,意象不仅仅是客观的景物,而且渗透着作者的情感。13.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杜鹃花得红字[宋]真山民①愁锁巴云往事空,只将遗恨寄芳丛。归心千古终难白,啼血万山都是红。枝带翠烟深夜月,魂飞锦水②旧东风。至今染出怀乡恨,长挂行人望眼中。【注】①真山民:宋朝遗民,真名不详。宋亡后隐姓埋名,好题咏,自称山民。②锦水:锦江,在四川成都。本诗和白居易的《琵琶行》中都写到杜鹃鸟,它们在诗中的作用有什么不同?请具体说明。(6分)教你读诗:本诗首句写杜鹃鸟,“愁锁巴云”,直接由杜鹃典故生发,使人联系到望帝杜宇化成杜鹃的哀怨故事,为全诗定下凄凉黯然的基调。第二句说杜鹃鸟把满腔的遗恨,寄托在满山遍野鲜红怒放的杜鹃花上,也就带出了杜鹃花,呼应标题。表明一切都可忘怀,但对故国刻骨铭心的思念不能忘。颔联承上,仍写杜鹃鸟,啼声犹如“不如归去”,啼到出血表达思归苦心和怨恨。颈联出句又借冷月照射着的花,返带杜鹃鸟,说杜鹃鸟的精魄一定仍然记挂着往日锦江边的东风,体现出作者的故乡之思,百死不悔。故“杜鹃鸟”对抒情和全文结构起到点染作用;《琵琶行》中,白居易说“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在这里早晚能听到的是什么呢?尽是杜鹃猿猴那些悲凄的哀鸣。地势荒僻,环境恶劣,举目伤怀,一点开心解闷的东西都没有。写诗人贬官九江以来的孤独寂寞之感,以荒凉的环境衬托出诗人悲凉的心境。杜鹃的哀鸣声加深了诗人的痛苦孤寂。教你作答:结合《杜鹃花得红字》和《琵琶行》的内容,从多角度分析杜鹃鸟在诗中的不同作用。答案①本诗中,在抒情上,作者托物言志,借“望帝化鹃”的典故,抒发了自己的亡国之恨、故国之思;在结构上,由杜鹃鸟引出杜鹃花,丰富了诗歌的内涵,杜鹃啼血不仅给杜鹃花染上了红色,更抹上了一层哀怨凄美的色彩。②《琵琶行》中,“杜鹃啼血猿哀鸣”的诗句以杜鹃悲凄的啼鸣渲染谪居之地环境的恶劣,衬托诗人被贬后痛苦的心情。一、古代诗歌常见意象分类①送别类意象(或表达依依不舍之情,或叙写别后的思念):杨柳、长亭、南浦、酒。②思乡类意象(或表达对家乡的思念,或表达对亲人的牵挂):月亮、鸿雁、莼羹鲈脍、双鲤、捣衣。③愁苦类意象(或表达忧愁、悲伤心情,或渲染凄冷、悲凉气氛):梧桐、芭蕉、流水、猿猴、杜鹃鸟、斜阳。④抒怀类意象(或托物显示高洁的品质,或抒发感慨):菊花、梅花、松柏、竹、黍离、冰雪、草木。⑤爱情类意象(用以表达爱恋、相思之情):红豆、莲、连理枝、比翼鸟。⑥战争类意象(或表达对战争的厌恶,或表达对和平的向往):投笔、长城、楼兰、柳营、请缨、羌笛。⑦闲适类意象(或表达清闲恬淡的心情,或表达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五柳、东篱、三径。以上介绍的只是意象的最常见寓意。其实,不少意象是有着丰富多样的寓意的。如:蝉,古人以为蝉餐风饮露,是高洁的象征,常以蝉的高洁表现自己品行的高洁。而寒蝉则是悲凉的同义词。二、意象特征辨别忧伤的情调:残缺的形状、暗淡的色彩、阴冷的时节、沉闷压抑的环境;愉悦的心情:圆满的形态、明朗的色彩、温暖的季节、开阔明丽的环境。(五)明典故典故,指诗歌中运用的含有古代故事或有来历出处的词语。运用典故的目的,不外乎作者的自比、反比和类比。读懂典故,最重要的就是要将典故所蕴含的思想内容与诗歌要表达的主旨联系起来思考,这样才能体会出用典的妙处。典故类型:1.历史事件:流芳虽可悦,会自泣长沙。(宋之问《经梧州》)易水萧萧西风冷,满座衣冠似雪。(辛弃疾《贺新郎·别茂嘉十二弟》)2.历史人物: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3.传说故事: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4.前人诗文: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曹操《短歌行》)用典的方法:1.明用典故:直接引用典故本事、用作正面的比喻寄托,达到诗人感情和所用典故思路一致。楚虽三户能亡秦,岂有堂堂中国空无人!(陆游《金错刀行》)2.暗用典故:诗人把典故融化在诗歌中,行文流畅贯通,如若己出。即使不如其中用典,也可领会诗意知道出典则更觉意味深长。“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江城子·密州出猎》)暗用了《楚辞·东君》“举长矢射天狼”的典故。天狼是星名,古代用以代表贪残掠夺,作者在此代指辽和西夏统治者;“射天狼”则表明自己御敌保国的决心。3.正用典故:正用就是直用其事,将典故的意思和作者表达的含义融为一体。4.反用典故:取典故所述之人事反其意而用之,借以抒发一种与典故相反的思想感情或见解。用典的作用:1.品评历史,借古论今:隔江犹唱《后庭花》。2.抒情言志表明心迹: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3.引发联想,创新意境: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4.简洁精练,丰富内涵: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效果:寓万于一、以少胜多、言简意丰、语言精练、内容丰富;借古喻今、情思隽永、含蓄深刻、耐人寻味、增强艺术感染力等;有的用典还能使诗歌对仗工整、音韵和谐、结构严谨。14.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庆庵寺桃花[宋]谢枋得注寻得桃源好避秦,桃红又是一年春。花飞莫遣随流水,怕有渔郎来问津。【注】谢枋得,南宋人,宋亡后,仍以江东提刑、江西招谕使知信州的身份抗击元兵,兵败后潜入山中,隐居达十二年之久,拒不出仕。后被强迫北行,至元都燕京,绝食而死。此诗即写于隐居期间。请分析这首诗的妙处。(6分)教你读诗:桃源:指晋陶渊明写的《桃花源记》中的地方。故事说,有打鱼的人顺着水中的桃花,找到源地。由洞口入桃花源,另是一番世界。答案诗人巧用典故,借桃花引出桃源故事,用庆庵寺代桃花源;用“避秦”来写“避元”;用“怕有渔郎来问津”来曲折地表达自己的决意绝世之志;在短短的四句诗中,融入了丰富的内涵。全诗读来含蓄蕴藉,耐人品味,一个绝不与元统治者合作的隐士形象跃然纸上。古代诗歌常见典故①投笔:弃文从武②鸡黍:专指招待客人的饭菜③红豆:象征爱情或相思④楼兰:边境之敌⑤折腰:屈身事人⑥劳歌、渭城、阳关:送别时唱的歌曲⑦黍离:对国家昔盛今衰的痛惜伤感之情⑧鸿雁、雁书、雁足、鱼雁:书信、音讯⑨桑榆:指日落时余光所照之处,后指垂老之年⑩尺素:书信⑪商女:即歌女,后以此为不顾国家存亡而醉生梦死的典故⑫青鸾、青鸟:传递书信的人⑬鹧鸪:衬托处境的艰难或心情的惆怅⑭杜鹃:渲染哀怨悲凄的气氛或思归的心情⑮双鲤、鲤鱼、鲤素:书信⑯五柳:隐者⑰鸿鹄:人有远大志向⑱东篱、采菊:辞官归隐后的田园生活或闲雅的情致⑲雕虫:微不足道的技能,多指文字技巧⑳三径:隐士居住的地方eq\o(○,\s\up2(21))风骚:优秀的文学作品或文采eq\o(○,\s\up2(22))长亭、南浦、柳岸:送别地eq\o(○,\s\up2(23))夕阳:离别时的心情或暮年、老年eq\o(○,\s\up2(24))牧童:淡泊,田园生活eq\o(○,\s\up2(25))烟波:离别后漂泊无依eq\o(○,\s\up2(26))吴钩:武器或有勇武豪情eq\o(○,\s\up2(27))明月:乡愁eq\o(○,\s\up2(28))青云:高的地位eq\o(○,\s\up2(29))孤雁、落帆、断鸿:孤独游子eq\o(○,\s\up2(30))青紫:高官显爵eq\o(○,\s\up2(31))丁香:愁心或情结eq\o(○,\s\up2(32))青梅竹马:男女小时天真无邪一起玩耍eq\o(○,\s\up2(33))蝉鸣:悲秋eq\o(○,\s\up2(34))青天:清官eq\o(○,\s\up2(35))落花:伤春eq\o(○,\s\up2(36))黄昏日暮:死亡迫近的忧惧或苍茫的历史意味eq\o(○,\s\up2(37))西楼、望江楼:送别地或悠悠愁绪eq\o(○,\s\up2(38))梅子:含有风情意味(梅子成熟:少女怀春)eq\o(○,\s\up2(39))梅雨:悠悠愁绪eq\o(○,\s\up2(40))飞蓬、孤蓬、归蓬:孤寂的游子(六)抓关键词中国古典诗歌大都篇幅短小,语言高度凝练、概括、含蓄而有跳跃性。因此,读诗歌不能匆匆一扫而过,而应一个字一个字地品读,抓住诗歌中的关键词句,边读边想其意,力求还原诗歌画面,迅速定位情感基调。抓关键词,主要抓以下关键词:类型阐释示例典型诗句显性词语可以明显看出诗歌情感类型的词语,也叫“情感语”,多为动词和形容词,表意功能明显,大多数情况下决定了诗歌抒情的方向和基调包含“愁”“怨”“恨”“愤”“忧”“凄”“悲”“喜”“乐”“悔”“思”“怜”“泪”“闲”“怅”“怆”“孤”“独”“寂寞”等词语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独”“闲”两字即是情语,揭示出诗人的孤独、无聊之感)隐性词语(1)描摹景、物、事、人等要素的词语,它们虽然不是诗眼,但能暗示作者的思想感情,这种词语叫“景物语”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首联借风、天、猿、渚、沙、鸟六种景物,并以急、高、哀、清、白、飞等词修饰,指明了节序和环境,渲染了浓郁的秋意,给人以沉郁苍凉、悲壮压抑之感)(2)表情态、语气的虚词如“但”“却”“惟”“仍”“又”“只”“徒”“空”“尚”“犹”等词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犹”“只”两字将词人遥望金陵时那种物是人非的无限怅恨的感叹传达了出来)15.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闺怨王昌龄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请找出这首诗歌后两句中的显性词语和隐性词语,并分析表达效果。(6分)答案①显性词语:悔表达情感:将少妇让夫君长年征战求取功名的做法的悔恨和自责之情表达了出来。②隐性词语:忽表达情感:将登楼时的兴冲冲到因柳色想起丈夫而生伤感的这种情绪的变化,传达得淋漓尽致。(七)看选项古典诗歌鉴赏的客观选择题,选项信息含量很大,囊括了诗歌的情感、主旨、语言、表达技巧等各个方面的赏析,虽然其中有的选项设置了错误,但这些错误大多也只是细节上的。所以说,积极对待选项会使考生在读懂诗歌方面获得莫大的帮助。当然由此带来的甄别选项的正误也对考生提出巨大的挑战。基于此,掌握合适的方法至关重要。16.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北斋雨后文同小庭幽圃绝清佳,爱此常教放吏衙。雨后双禽来占竹,秋深一蝶下寻花。唤人扫壁开吴画,留客临轩试越茶。野兴渐多公事少,宛如当日在山家。【注】旧时属吏每天早晚两次到上司衙门排班参见长官,禀白公事,叫“衙参”,也省称“衙”。“吴画”指唐代画家吴道子的画。这里用作珍贵名画的泛称。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的第一句总写北斋环境的幽静,庭院不大,园圃却极清幽,表达了作者对园圃的喜爱之情。B.五、六句转向写室内生活,诗人既有独处之乐,又有交友之乐。两者情趣不同,但恬淡闲适之情则一致。C.“野兴”就是指山居生活的乐趣,这句是倒装,因为近来公事稀少,所以野兴渐渐多了起来。D.末句写出了对旧日山居生活的回忆和向往,也暗示了诗人对仕宦生涯的厌恶和急于逃离的心情。教你读诗:粗读诗歌,可以把握这是一首写景诗。作者文同,字与可,北宋著名画家、诗人。和苏轼是表兄弟,苏轼的《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中的文与可即是此人。此诗写北斋雨后的景色和作者的闲适心情,同时勾起作者对过去山居生活的回忆。通读下面的选项,可初步确定A、B两项正确。C、D两项中的“因为近来公事稀少,所以野兴渐渐多了起来”“暗示了诗人对仕宦生涯的厌恶和急于逃离的心情”疑似错误。结合原诗细读,“野兴渐多公事少”这句是倒装句,是说因为公事稀少,所以野兴渐渐多了起来,并不是说为了多些野兴而少办公事。而公事之少,又与作者的治理有方有关,这里含着一些得意心情,确定C项无误。由全诗中双禽占竹、秋蝶寻花、开吴画、试越茶等动作,以及“清佳”“野兴渐多”等显示感情的词可以看出D项中“暗示了诗人对仕宦生涯的厌恶和急于逃离的心情”于诗无据。答案D四、读文示范(一)从“诗歌鉴赏基本技巧”入手,读懂诗歌大意考题原文读文角度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塞下曲六首(其三)李白骏马似风飙,鸣鞭出渭桥①。弯弓辞汉月②,插羽破天骄③。阵解星芒尽④,营空海雾消。功成画麟阁⑤,独有霍嫖姚⑥。注①渭桥:中渭桥,在长安西北渭水上,是古代从长安到西域的要道。②辞汉月:指离开京城。③天骄:指匈奴,这里指敌人。据《汉书·匈奴传》记载:“匈奴首领单于曾自称‘胡者,天之骄子也’。”④星芒尽:指战争结束。杨素《出塞二首(其一)》有“兵寝星芒落,战解月轮空”的句子。⑤麟阁:麒麟阁,汉高祖时造。据《汉书·苏武传》记载:“汉宣帝甘露三年,曾画十一位功臣像于阁上。”这里是用画像于麒麟阁来表示卓越的功勋和荣誉。⑥霍嫖姚:霍去病,汉武帝时抗击匈奴名将,因功封嫖姚校尉。[角度一]抓标题:可以推测诗的题材是边塞征战诗,内容多表现从军出塞,保家卫国,民族交往,塞上风情;或抒报国壮志,或发反战呼声,等等。[角度二]看作者:李白,是盛唐时期浪漫主义诗人,诗风豪放飘逸洒脱,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角度三]析注释:注释①②③是对词语的解释,有助于理解诗意;注释④⑤⑥是对诗歌典故的解释,对于理解诗意揣摩诗人的感情具有重要帮助。[角度四]读正文:首联中“骏马”,战马飞奔,有如风驰电掣。写“骏马”实际上是写驾驭骏马的将士们,马壮是为了借喻兵强。(抓意象)(二)借助选项巧读,突破障碍深理解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选项借题巧读A.首联写战马飞奔出渭桥,风驰电掣,既说明兵强马壮、军队士气旺盛,又渲染了军情急迫的紧张气氛。B.颔联并没有直接描写战场厮杀场景,在“弯弓”“插羽”之间就迅速结束了战争,照应了首联的内容。C.颈联描写“破天骄”的景象,战争结束后,敌军营寨空无一人,紧张气氛消失,表现了将士们的神勇无比,敌人不堪一击。D.尽管全诗笔力雄健,气势雄浑,基调乐观高亢,意境壮美,但作者在结句仍不免流露出怀才不遇的情感。第一步:通览4个选项从选项可以看出:前3个选项是分别对前三联的逐一鉴赏,第4个选项立足整体鉴赏,并着重对结句情感的分析。第二步:将每个选项的分析回归原诗,借题读诗仔细对照品味选项与原诗,将不确定的地方标出,并将基本确定的部分文字作为读诗的辅助信息。A项:主要强调骏马风驰电掣,渲染一种紧张气氛。整体表述感觉比较准确,可充分利用读诗。B项:主要强调很快就战胜了敌人。“没有直接描写”和“照应了首联的内容”感觉需要再细细分析,剩下的表述有助于读诗。C项:主要描写战争结束后的场景。“表现了将士们的神勇无比,敌人不堪一击”感觉需要仔细分析;剩下的表述有助于读诗。D项:是对全诗风格、情感、意境等的整体赏析。选项“转折”之前通过前三联的赏析可知表述正确,“怀才不遇的情感”表述不正确。解析解答时,需先理解诗句内容,主要把握情感和手法,对各选项要仔细推敲,认真比对,仔细辨析一些细小差别,准确作答。D项,作者并未在结句中“流露出怀才不遇的情感”,而是对边塞将士们的赞美,功业不朽不一定必须绘像于麟阁,体现了将士们的英雄主义气概和献身精神。答案D(2018·全国卷Ⅰ)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9分)野歌李贺鸦翎羽箭山桑弓,仰天射落衔芦鸿。麻衣黑肥冲北风,带酒日晚歌田中。男儿屈穷心不穷,枯荣不等嗔天公。寒风又变为春柳,条条看即烟濛濛。提示:影响本诗语意理解的语言有以下特点:构词陌生,随意苟简,古今异义,临时搭配。字义疏通冲:迎着。屈穷:有才志而不能施展。屈,不伸。穷,困。枯荣不等:贱贵不公平。指人生的得意和失意不公。等,平等,公平。嗔:生气发怒。天公:老天。看即:随即,转眼。【速读指导】①读题干,明确诗歌时代:②读标题,感知诗歌内容:③读作者,把握诗人特点:④读正文,理解诗歌内容:答案①唐代,国力强盛,科举盛行。②野外,高歌。③李贺,有“诗鬼”之称,中唐浪漫主义诗人。其诗想象丰富奇特,语言瑰丽奇峭。④开头两句,表象地看是写仰天射鸿的高超射技。三、四句,是诗人在理想与现实极度矛盾的情况下排解郁结在心头的苦闷与悲愤的一种方式。五、六句,是诗人不甘沉沦的自勉。七、八句想象寒风过去春风拂柳的景象。【真题试做】(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弯弓射鸿、麻衣冲风、饮酒高歌都是诗人排解心头苦闷与抑郁的方式。B.诗人虽不得不接受生活贫穷的命运,但意志并未消沉,气概仍然豪迈。C.诗中形容春柳的方式与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相同,较为常见。D.本诗前半部分描写场景,后半感事抒怀,描写与抒情紧密关联,脉络清晰。解析B项,“不得不接受生活贫穷的命运”错,“屈穷”并不仅仅指生活贫穷,更偏重精神层面,指“不得志,处境艰难、窘迫”。答案B(2)诗的最后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6分)解析最后两句表面上是说寒冬过去将是春暖柳绿,转眼间条条柳枝好像轻烟笼罩;深层次上,“寒风”喻指不遇于时、政治失意的困境,“春柳”喻指希望和光明。诗人虽然遭受了许多不公平的待遇,但始终怀着乐观旷达的心态,以美好的未来自我勉励。答案①意为凛冽的寒风终将过去,和煦的春风拂绿枯柳,缀满嫩绿的柳条好像轻烟笼罩一般摇曳多姿;②表达了诗人虽感叹不遇于时,但不甘沉沦的乐观、自勉之情。1.(2020·全国卷Ⅰ)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9分)奉和袭美抱疾杜门见寄次韵①陆龟蒙虽失春城醉上期,下帷裁遍未裁诗②。因吟郢岸百亩蕙③,欲采商崖三秀芝④。栖野鹤笼宽使织,施山僧饭别教炊。但医沈约重瞳健⑤,不怕江花不满枝。【注】①袭美,即陆龟蒙的好友皮日休。②下帷:放下室内悬挂的帷幕。指教书。裁诗:作诗。③《楚辞·离骚》:“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比喻培养人才。④商崖:这里泛指山崖。⑤沈约,南朝诗人,史载其眼中有两个瞳孔。这里以沈约代指皮日休。提示:影响本诗语意理解的语言有以下特点:构词陌生,随意苟简,古今异义,临时搭配。【字义疏通】奉和:做诗词与友人相唱和。虽:虽然。失:失去。期:约定。下帷:放下室内悬挂的帷幕,指教书;裁诗,作诗。裁遍:裁,裁剪,此处指书籍校正。“裁遍”即“遍裁”,喻指用心教书育人。因:趁机,此处为趁此机会。吟:沉吟,此处指教导学生。郢岸:郢,指旧时楚国都城。岸,指岸边。此处用“郢岸”代指各地学生。百亩蕙:《楚辞·离骚》:“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比喻培养人才。欲:想要,期待。采:采摘。商崖:与上句“郢岸”相对。商:指商国。崖,指山崖。这里泛指山崖。三秀芝:与上句“百亩蕙”相对,灵芝野菜,泛指山上的野菜。商被灭后,伯夷和叔齐,采薇而食,以此显示高洁,也喻指坚贞。栖野:指栖息在野外,喻指自己虽有鹤之才华,却未在朝为官。鹤笼:指关着鹤的笼子。本处用“笼”喻指身不由己的某些束缚,或指官场上的某些束缚。宽使织:即“使织宽”,意为能使笼子织的更宽阔。诗人未在官场,故自喻为“栖野之鹤”。施山僧饭:布施山野僧人的饭菜。僧人吃斋饭,没有肉食。以此喻指自己生活清贫、朴素。与上文的“欲采商崖三秀芝”相承应。别教炊:别,指特别的,别样的;教炊,煮食的方法。此处指不一样的或特别的煮食方式,使斋饭也能吃得可口留香。但医:期待医治好。沈约:商朝诗人,史载其眼中有两个瞳孔,这里以沈约代指皮日休。健:康健。不怕:不用担心、害怕。此处指不忧虑、不忧愁。江花:指江岸边美丽的花草。江花也喻指人才,与上文的“郢岸”相承应。满枝:开满枝头。也喻指人才济济。【速读指导】①读标题,感知诗歌内容:②读作者,把握诗人特点:③读正文,理解诗歌内容:答案①诗歌的标题传递了重要信息:“奉和”谓作诗词与别人相唱和,“次韵”指按照原诗的韵和用韵的次序来和诗,“袭美抱疾杜门”说明好友皮日休因病闭门在家。因此,这是一首写给病中好友皮日休以表达关切之情的应和诗。②陆龟蒙举进士不第,曾作湖、苏二州刺史幕僚。后隐居松江甫里(今江苏吴县甪直)。与皮日休齐名,人称“皮陆”,实逊于皮。其诗求博奥险怪,七绝较爽利。写景咏物为多,亦有愤慨世事、忧念生民之作。③诗歌的首联交代与友人春季欢饮的约定未能实现,因此,描写春色的诗篇也没能完成,诗句中透露出愿望未能达成的遗憾之情。颔联化用屈原的诗句,用兰花、蕙草为喻,说明自己辛勤教学,培养了许多贤才,但也渴望到山间去领略美好的春色。后两联重在安慰友人要宽心静养。尾联再次用典,借沈约重瞳之典,鼓励友人战胜眼疾,而最末句更是用“不怕江花不满枝”的灿烂图景来鼓励友人要对未来美好生活充满信心。真题试做(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作者写作此诗之时,皮日休正患病居家,闭门谢客,与外界不通音讯。B.由于友人患病,原有的约会被暂时搁置,作者游春的诗篇也未能写出。C.作者虽然身在书斋从事教学,但心中盼望能走进自然,领略美好春光。D.尾联使用了关于沈约的典故,可以由此推测皮日休所患的疾病是目疾。解析“与外界不通音讯”错误,诗歌题目“奉和袭美抱疾杜门见寄次韵”中,“奉和”是作诗词与别人相唱和,“见寄”是“寄给我”,“次韵”是依照别人作诗所用的韵和用韵的次序来和诗。因此可以推知此诗是皮日休患病居家时给作者陆龟蒙写了一首诗,陆龟蒙因而所写的酬和之作。两人以诗会友,没有“不通音讯”。答案A(2)请简要概括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6分)解析题目问的是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首先要从整体上理解诗歌内容,然后通过诗句去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感情倾向。从诗歌内容来看,这是作者写给友人皮日休的和诗,而皮日休正患病在家,因此诗歌应蕴含对友人的宽慰。从首联来看,对于不能和友人相会,作者是遗憾的;从诗歌尾联中“但医”“不怕”来看,作者期盼友人病愈,并且满怀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答案①表达了不能与友人相聚,一起赋诗饮酒、饱览春色的遗憾;②宽慰友人,表达对友人能够战胜病患的信心和对以后美好生活的展望。2.(2020·全国卷Ⅱ)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3)~(4)题。(9分)读史王安石自古功名亦苦辛,行藏终欲付何人。当时黮闇犹承误①,末俗纷纭更乱真。糟粕所传非粹美②,丹青难写是精神。区区岂尽高贤意,独守千秋纸上尘。【注】①黮闇:蒙昧,糊涂。②糟粕:这里用来指代典籍,也作“糟魄”,《庄子·天道》:“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魄已夫。”提示:影响本诗语意理解的语言有以下特点:构词陌生,随意苟简,古今异义,临时搭配。【字义疏通】行藏:行止,指事迹。黮(dàn)闇:昏暗,不清楚。犹承误:还以误传误,以讹传讹。末俗:后世的习俗。粹美:指精华。丹青:中国古代绘画的材料,这里指绘画艺术。区区:形容很少,指一点点历史记载。尘:尘土,这里指糟粕。【速读指导】①读标题,感知诗歌内容:②读作者,把握诗人特点:③读正文,理解诗歌内容:答案①本诗的题目“读史”,启发我们思考怎样阅读历史,怎样评判历代高贤。②王安石,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王安石历任扬州签判、鄞县知县、舒州通判等职,政绩显著。熙宁二年(1069),任参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变法。因守旧派反对,熙宁七年(1074)罢相。一年后,宋神宗再次起用,旋又罢相,退居江宁。元祐元年(1086),保守派得势,新法皆废,郁然病逝于钟山(今江苏南京)。③首联的意思是自古以来一个人的功名往往是经过一番艰难才得到的,却不知谁能如实记载他们的事迹。颔联从史事失真的角度叙写了高贤的悲哀:在当时,高贤们已受到误解,而后来更是众说纷纭,以假乱真,使高贤们的事迹失真。颈联侧重感叹史书本末倒置,使高贤精神难现,即便是最出色的画师,也无法描绘出人的精神。尾联指出史书不过是旧纸堆而已,并不能真正表现出历代高贤的品格。所以,历史虽说是客观的记录,但是一旦成文,它就不再是纯客观的了,而是带有主观色彩,所以历史记载与历史真实之间存在差距。这首诗的主题昭示了对书本的怀疑精神和批判精神。书本是前人经验、智慧和血汗的结晶。但是,书本又不都是客观事实的真实反映,而是有真伪之别,因此,在读书时必须善于区别,批判地继承,以怀疑的理性目光去分辨、去吸收,不能盲从。【真题试做】(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这首诗从大处着眼,并非是针对某个具体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而作。B.历代高人贤士一世奔忙,建立功业,但无法避免身后湮没无闻的可能。C.历史人物在其所处的时代已经难免被误解,在世俗的传言中更会失真。D.颈联的上下两句反复陈说,表明诗人的观点,堪称这首诗的警策之语。解析A项,就诗歌整体内容来说的,正确。B项,“无法避免身后湮没无闻的可能”,不正确。开头四句是说自古以来一个人的功名往往是经过一番艰难才得到的,却不知谁能如实记载他们的事迹。历史从来都是难以说清的,即便是在当时也是非难辨,在遥远的后世就更是如此了。亦即“湮没无闻”不正确。C项,是对颔联的理解,意思是当时的人尚且难以看清事情的来龙去脉,记不准确,后世更是众说纷纭,看不清历史真相了,正确。D项,是对颈联的理解,表达的是诗人对读史的态度,正确。答案B(4)这首诗阐述了一个什么样的道理?对我们有何启示?(6分)解析此类试题答题时要多角度思考,可从时间角度梳理,要看作者在不同时段的情感;可从描述对象角度梳理,不仅要看描述主体(诗人或抒情主人公)的情感,也要看描述客体(人、事、物、景)蕴含的情感。这首诗给我们的启示其实离不开诗中所阐发的道理。颔联承接首联,从史实失真的角度叙写了高贤的悲催。在当时,高贤们已承污纳秽,受到误解;而后来末流所至,更是以假乱真,以讹传讹,从而使高贤们的行藏失去了原来的真相。由此可见本诗阐发的道理是:史书是由人编写的,难以做到绝对客观,所以历史记载与历史真实之间存在差异。这首诗歌作者完全是有感而发的,但是它本身所昭示的对书本的怀疑精神和批判精神却无疑具有普泛性的哲理意义。书本是前人经验、智慧和血汗的结晶,因此,为了继承前人宝贵的精神遗产,为了充实自己的知识,就必须广博地读书。但是,书本又并不都是客观规律的正确反映,这里有高下之分、有真伪之别,因此,在读书时必须善于区别,批判地继承。前人云“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诚如是也!所以。我们在读书时应该始终保持清醒的批判精神,而不能无保留地兼收并蓄,以假为真,以讹传讹,以至为书而误;我们只有以怀疑的理性目光去择取、去吸收,才能化他人的成果为自己的血肉,充实自己,发展自己,这就是本诗所给予我们的哲理性的启示。答案第一问:史书是由人编写的,难以做到绝对客观,所以历史记载与历史真实之间存在差异。第二问:在读书时必须保持批判精神,善于分辨,切忌盲从。3.(2020·全国卷Ⅲ)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5)~(6)题。(9分)苦笋陆游藜藿盘中忽眼明①,骈头脱襁白玉婴。极知耿介种性别,苦节乃与生俱生。我见魏征殊媚妩②,约束儿童勿多取。人才自古要养成,放使干霄战风雨。【注】①藜藿:藜和藿。泛指粗劣的饭菜。②唐太宗曾说,别人认为魏征言行无礼,我却觉得他很妩媚。提示:影响本诗语意理解的语言有以下特点:构词陌生,随意苟简,古今异义,临时搭配。【字义疏通】藜藿:藜和藿,泛指粗劣的饭菜。耿介:正直不阿,廉洁自持。勿多取:不要取太多。干霄:高入云霄。【速读指导】①读标题,感知诗歌内容:②读作者,把握诗人特点:③读正文,理解诗歌内容:答案①这是一首托物抒怀诗,借歌咏苦笋告诉人们做人应高风亮节,刚正不阿。由物及人。②陆游,越州山阴(今绍兴)人,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陆游生逢北宋灭亡之际,少年时即深受家庭爱国思想的熏陶。宋高宗时,参加礼部考试,因受秦桧排斥而仕途不畅。宋孝宗即位后,赐进士出身,历任福州宁德县主簿、敕令所删定官、隆兴府通判等职,因坚持抗金,屡遭主和派排斥。乾道七年(1171),应四川宣抚使王炎之邀,投身军旅,任职于南郑幕府。次年,幕府解散,陆游奉诏入蜀,与范成大相知。宋光宗继位后,升为礼部郎中兼实录院检讨官,不久即因“嘲咏风月”罢官归居故里。嘉泰二年(1202),宋宁宗诏陆游入京,主持编修孝宗、光宗《两朝实录》和《三朝史》,官至宝章阁待制。书成后,陆游长期蛰居山阴,嘉定二年(1210)与世长辞,留绝笔《示儿》。③诗人先写见到一对洁白鲜嫩的苦笋的感受,不禁眼前一亮;进而三、四两句直接描写苦笋,并将其人格化,指出“耿介”是此物种的本性,“苦节”是与生俱来的。“耿介”指正直不阿,廉洁自持;“苦节”指俭约过甚,后以坚守节操、矢志不渝为“苦节”。肯定赞美苦笋品性后,诗人自然由此联想到唐朝宰相,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魏征,“我见魏征殊媚妩”一句是写唐太宗曾说,别人认为魏征言行无礼,我却觉得他很妩媚。所以,从本身外部特征来看,苦笋的“苦”便是魏征的“殊”,“苦”味并不爽口,而魏征的“殊”在于直言进谏,而其言行有时着实令人难以接受。从内在气质来看,诗人赞美苦笋气节便是唐太宗赞魏征“妩媚”,苦笋性情“耿介”、天生“苦节”,与魏征正直不阿、廉洁自持的品格均是受人赏识之处。【真题试做】(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人看到盘中摆放的一对剥去外皮的竹笋,洁白鲜嫩,不禁眼前一亮。B.诗的三、四两句既是对苦笋的直接描写,又有所引申,使苦笋人格化。C.诗人虽然喜爱苦笋,但毕竟吃起来口感苦涩,所以吩咐不要过多取食。D.全诗以议论收尾,指出人才养成既需要发展空间,也要经受风雨磨炼。解析C项,“我见魏征殊媚妩,约束儿童勿多取”的意思是“我看到苦笋想到了魏征美好的品行,就管束儿童不要过多挖取苦笋”。因此,“吃起来口感苦涩,所以吩咐不要过多取食”分析错误。答案C(6)诗人由苦笋联想到了魏征,这二者有何相似之处?请简要分析。(6分)解析这是一首托物抒怀诗,借歌咏苦笋告诉人们做人应高风亮节,刚正不阿。由物及人,找出苦笋、魏征二者的相似点进行分析,组织语言作答即可。如:苦笋“苦节乃与生俱生”,口感苦涩,一些人不喜欢;魏征常常“犯颜直谏”,其言行常令人难以接受。“极知耿介种性别”意思是“深知苦笋耿介的性格与别的品种不同”,苦笋象征耿介性格,魏征方正不阿,二者相似。答案①历史上的魏征以“犯颜直谏”著称,其言行常常令人难以接受,好比苦笋的滋味并不适口;②苦笋与生俱来的“苦节”,象征耿介性格,与魏征方正的人格相似,应该得到认可。“以本为本”,依托教材感知考点——一篇《念奴娇·赤壁怀古》包揽古代诗歌高考所有题型一、课内练习阅读《念奴娇·赤壁怀古》,完成后面的题目。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1.(综合分析题)下列对《念奴娇·赤壁怀古》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词开篇即景抒情,起笔颇有气势,从长江着笔,空间巨大;“千古风流人物”的历史时空广阔,英雄豪杰无数;将此二者联系起来,组成一个极为辽阔悠久的时空背景。B.“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作者把目光从江涛转向赤壁,既点出了赤壁的历史意义,也为下片歌颂周瑜埋下了伏笔。C.“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描写了周瑜风华正茂的形象。插入“小乔初嫁了”这一生活细节,是为了突出小乔貌美,足以与周瑜相配,美人英雄相得益彰。D.“羽扇纶巾”一句描写了周瑜手执羽扇、头戴纶巾的文士风度,突出了周瑜蔑视强敌的英雄气概。“谈笑间”三字,字字千斤,力透纸背,充分反映了周瑜当年赤壁破曹时那种轻而易举的神态。解析C项,插入“小乔初嫁了”这一生活细节,以美人烘托英雄,表现出周瑜的风姿潇洒、年轻有为,足以令人艳羡。答案C2.(形象、表达技巧题)《念奴娇·赤壁怀古》上阕通过写景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这样写对下阕的描写有什么作用?(6分)答案上阕通过描写滚滚东去的滔滔江水、高插云霄的陡峭山崖、拍击江岸的汹涌波涛、卷起澎湃雪浪的滚滚江流等景物形象,给读者造成强烈的视觉冲击,营造了一种惊心动魄、奔放豪壮、雄奇壮丽的意境。作用:为下文追怀赤壁大战的英雄人物渲染了环境气氛。3.(思想情感、结构技巧题)上阕哪一句话抒发了作者的感情?抒发了怎样的感情?这一句话在结构上起什么样的作用?(6分)答案“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抒发了作者对英雄人物的仰慕之情。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4.(形象题)文中刻画的周瑜是怎样的形象?(6分)答案词中的周瑜年轻有为,风流倜傥,温文尔雅却又有雄才大略,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小乔初嫁——年轻得意雄姿英发——风姿出众羽扇纶巾——从容闲雅谈笑间——指挥若定樯橹灰飞烟灭——从容破敌5.(思想情感题)作者对周瑜的追忆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下阕哪句话最能体现作者这样的情感?(6分)答案由周瑜少年得志联想到自己年岁渐老,功业未就,抒发了作者壮志难酬的悲叹。“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6.(表达技巧题)这首词在表达上显著特点是什么?试举例说明。(6分)答案特点:将写景、怀古、抒情融为一体。写景——描绘了古战场的雄奇景色。怀古——叙写周瑜的丰功伟绩。抒情——抒发贬谪失意、功业无成的感慨,表达了诗人洒脱旷达的情怀。7.(探讨作者人生态度题)对于“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这一句,一种理解是此时苏轼善于自我解脱、自解自慰,比较达观;另一种理解是此时的苏轼有些消沉,愤懑无法排解,只好寄情山水。谈谈你是怎样理解的?(6分)答案人生如梦,自己一生算得了什么,在千古人物都被淘尽的大江之畔,想到的不应该仅仅是自己,而应该是千古不变的江月,就把这杯酒敬给了千古不变的江月。应该说,他能迅速从惆怅失意中解脱出来,表达了苏轼特有的旷达洒脱情怀。这真叫作人生短暂,江月永恒,壮志难酬,豪情长存。二、课外拓展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早寒有怀孟浩然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乡泪客中尽,归帆天际看。迷津欲有问注,平海夕漫漫【注】“迷津欲有问”化用《论语·微子》孔子使子路问津的典故。长沮、桀溺是隐者,而孔子则是积极想从政的人。长沮、桀溺不说津(渡口)的所在,反而嘲讽孔子栖栖遑遑、奔走四方,以求见用,引出了孔子的一番慨叹。客观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选用落叶、大雁、北风等景物,渲染出了寒冷的氛围。B.首联刻画景物,颔联抒发思乡之情,正是触景生情的手法。C.在古代诗文中,“雁”是可以传递书信的,本诗中的“雁”,取的却是“鸿雁南飞”之意。D.颈联是工整的对偶句。“归帆天际看”指作者希望能有船自天际驶来,载自己回家。解析D项,“作者希望能有船自天际驶来,载自己回家”理解错误,“归帆天际看”指的是作者想象家人在盼望自己回家,家人在遥望天边驶来的船只,属于“从对面落笔”的写法。答案D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先描绘最具代表性的秋季景象,又以“北风”呼啸来渲染,自然使人觉得寒冷,这就点出了题目中的“早寒”。B.颔联不仅表明他所在的地方距家乡遥远,还表明两地阻隔不能归去,透露出了作者思乡念亲的心情。C.颈联中“乡泪客中尽”,直抒胸臆地抒发了思乡之情和怀才不遇的苦闷,耐人寻味。D.颔联中,“遥隔”两字,不仅表明了远,而且表明了两地隔绝。这个“隔”字,透露出思乡之情。解析C项,“怀才不遇的苦闷”无中生有。答案C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人用树叶飘落、鸿雁南飞的深秋景象突出了“早寒”,又以北风呼啸来渲染寒冷氛围。B.“平海夕漫漫”写出了在阴暗的天色下,江水与海相平,漫漫无边的景色。这种景色,烘托出作者迷茫的心情。C.“迷津欲有问”暗寓隐居与从政的冲突。作者用此典故,可大致推知作者当时与主政者存在巨大心理隔阂。D.“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用词平淡质朴。细细咀嚼,能体味到作者炼句之妙、造意之苦。解析C项,“作者当时与主政者存在巨大心理隔阂”理解偏颇,而应该是“作者对于隐居与从政的选择是迷茫的”。答案C主观题:(一)形象题4.本诗首联选取了哪些意象?所描绘的景象有怎样的特征?(6分)答案作者选取了“落叶(木)、鸿雁、北风、长江”等意象。描绘了一幅落叶萧萧、鸿雁南飞、北风呼啸、江面寒冷的萧瑟的深秋景象。(二)语言题5.第二联中哪个词语最有表现力?请简要赏析。(4分)答案“隔”字。“隔”有“隔绝”“隔断”之意,不仅表明了家乡之远,而且表明了两地隔绝,不能归去。“隔”字透露出思乡之情。(三)技巧题6.题目为“早寒有怀”,诗人是如何写出“早寒”特点的?请结合首联简要赏析。(4分)答案通过渲染的手法,写木叶落,雁南飞,秋天让人感到寒冷;北风呼啸,更渲染寒冷。7.诗歌颈联在抒情上很有特点,请你说说这样写的好处。(6分)答案诗歌颈联运用了虚实结合(联想或想象)的写作手法。上句写作者自己在旅途中思念家乡和亲人,不禁落下泪来;而下句是作者想象自己的亲人在家乡的襄水之滨望着天边驶来的船帆,盼望着自己归来。作者从对面落笔,用想象的景象将“思念”的内容落实,不仅点明自己思乡,而且写出家人也在盼望着自己归去。家人的想望虽然是托词,然而这种对写法将诗人的思乡之情抒发得更强烈了。8.本诗尾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请简要赏析。(6分)答案①尾联用典和烘托,表达了对前途的迷茫。“迷津欲有问”,借孔子与隐士间关于从政与隐居的冲突,表达了自己隐居与从政难以抉择的矛盾心理。“平海夕漫漫”,滔滔江水,与海相平,漫漫无边,加以天色阴暗,已至黄昏,这种景象,烘托出作者的迷茫心理。②“平海夕漫漫”以景结情,使思归念亲的哀情和前路茫茫的愁绪表达得更加含蓄。(四)情感题9.这首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概括。(4分)答案表现了作者的思乡盼归之情、隐居与从政难以抉择的迷茫之情。基础突破联系教材,熟悉题材根据题材分类,中国古诗大致有送别怀人诗、羁旅思乡诗、山水田园诗、边塞征战诗、咏史怀古诗、咏物言志诗、即事(景)抒怀诗等几种类型。相同题材的诗歌,诗中的情感是相近的,手法是相似的。我们阅读诗歌,可以从题材入手,取得“读一首诗,知一类诗”的效果。题材一送别怀人诗——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题材特点阐释】特征内涵古人常常因事不得不与家人、情人或亲朋好友离别。送别之际,他人往往设酒饯行,折柳相送,吟诗赠别,表达依依不舍之情,这类诗即为“送别怀人诗”。标志①标题中往往有“送”“别”“赠”“酬”等字眼②常见意象:“柳”“酒”“月”“水”四大意象(“长亭”“短亭”“阳关”“舟”“灞桥”等意象也常在送别怀人诗中出现)。内容情感内容送别诗涉及的范围极广:有君臣官场赠别;有朋友相别;也有亲人、情人送别等。情感①依依惜别的不舍与伤感。②离别后的思念与牵挂。③对友人的安慰与勉励。④借送别友人表明自己的心志。⑤抒发对人生的感慨。注:每首诗表达的情感往往不是单一的,而是多种情感交杂在一起的。考生在答题时,也要多角度去思考。常用手法①寓情于景,以景衬情,情景交融。②烘托。诗人不直接写人的离情别绪,而是通过写眼前有伤离之意的物来烘托人的伤离之深。③以乐景衬哀情(也叫乐景写哀情或反衬)。④想象(也叫虚写或虚实结合)。送别诗中作者常借助想象来表达自己对朋友的留恋和关怀。教材链接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代表作品李白《金陵酒肆留别》、白居易《除夜寄弟妹》、王维《送元二使安西》、孟浩然《留别王维》、骆宾王《于易水送人一绝》等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唐]王勃[文学常识]本诗出自《王子安集》;作者是唐朝(朝代)的王勃(诗人),他和骆宾王、卢照邻、杨炯并称为“初唐四杰”。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修辞、炼字:写景起兴,对仗工整,点明送别地点和友人去向。“辅”字形象地写出了三秦大地护卫着长安的景象,气象雄伟,使诗歌开篇意境开阔。“望”字将相隔千里的京城和蜀地联系起来,不但营造出开阔的意境,而且奠定了全诗豪壮的情感基调。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内容、情感:用两人处境相同、感情一致来宽慰朋友,借以减轻友人的悲凉和孤独之感。这两句于惜别之中显现出诗人阔大的胸襟。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情感:千古名句,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一改以往送别诗低沉、伤感的基调,既表现了诗人乐观宽广的胸襟和与友人真挚深厚的友谊,也道出了诚挚的友谊可以超越时空的哲理。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情感:曲折地表现双方的惜别之情,“歧路”照应送别之意,以豪迈之语相送,诗人劝慰友人不要因为离别伤心落泪,要心胸开阔,坦然面对分离。【主旨】诗人以一个全新的视角,劝勉好友乐观面对离别。抒发了诗人与友人的惜别之情和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译文】三秦辅卫着长安,遥望蜀州,只见风烟迷茫。要说离别的心情(我跟您是相同的),因为我们的命运是如此相似,奔波仕途,远离家乡。四海之内只要有知心朋友,即便在天涯海角,感觉也像是近邻一样。所以不必在离别的岔路口,像恋爱中的青年男女一样挥泪告别。1.请品析首联两个动词的表达效果。(4分)答案“辅”字形象地写出了三秦大地护卫着长安城的景象,气象雄伟,使诗歌开篇意境开阔;“望”字将相隔千里的京城和蜀地联系起来,拉近了两地的距离,拓宽了诗的意境,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惜别之情。2.首联中的“五津”是指蜀州岷江的五个渡口,诗人在长安是无法望见五津的,这里却说“风烟望五津”,为什么?(4分)答案“五津”可“望”,是诗人的劝慰之语,因为可“望”,所以便不必为离别而忧伤。“望”字将相隔千里的京城和蜀地联系起来,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惜别之情,营造出开阔的意境,而且奠定了全诗豪壮的感情基调。3.离别是古代诗歌中常见的主题。这首诗和大多数送别诗在情感基调上有何不同?(4分)答案这首诗中,诗人以全新的视角,劝勉好友乐观面对离别,抒发了朋友间真挚的情感。整首诗基调明朗乐观,不落俗套。特别是颈联,一扫惜别伤离的低沉气息,积极乐观地表达了诗人与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体现出诗人乐观豁达的胸襟。4.说说千古名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好在哪里。(4分)答案自古以来,写离别的诗作大多情感悲伤,基调低沉,这两句诗开辟了送别诗的新意境,一扫往昔送别诗悲苦缠绵之态,字里行间体现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高远的志趣和旷达的胸怀,能给友人以安慰和鼓励。题材二羁旅思乡诗——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题材特点阐释】特征内涵诗人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广东省普通高等学校招收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统一模拟考试语文题真题(原卷版)
- 卡斯钦-贝克病的健康宣教
- 干呕的健康宣教
- 足趾痛的健康宣教
- 毛孔堵塞的临床护理
- 子宫炎的健康宣教
- 孕期积食的健康宣教
- 《第一章》课件-1.1人工智能的诞生
- 皮肤脓肿的临床护理
- 《Java程序设计及移动APP开发》课件-第10章
- 全过程工程造价咨询投标方案(技术方案)
- 华南理工大学《自然语言处理》2022-2023学年期末试卷
- 【初中历史】夏商周时期: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背诵清单-2024-2025学年七年级历史上册
- 市场调研委托合同三篇
- 第02讲 原电池、化学电源(讲义)(教师版) 2025年高考化学一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
- 统编版(2024)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素养提升测试卷(含答案)
- 护士个人年终总结
- 2024年广西安全员C证考试试题题库
- EHS(环境健康安全)管理制度
- 江苏省宿迁市2024年中考地理真题试卷
- 逻辑学导论学习通超星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