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江西省赣州市高三上学期1月期末生物试题_第1页
2023届江西省赣州市高三上学期1月期末生物试题_第2页
2023届江西省赣州市高三上学期1月期末生物试题_第3页
2023届江西省赣州市高三上学期1月期末生物试题_第4页
2023届江西省赣州市高三上学期1月期末生物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赣州市2022~2023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高三生物试卷一、选择题1.下列叙述正确是()A.培养皿中的大肠杆菌菌落对应生命系统结构层次中的群落层次B.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都具有生物膜系统C.细胞学说认为新细胞都是通过有丝分裂产生D.蓝藻细胞没有核膜,以DNA作为遗传物质2.下列有关细胞中元素和化合物的叙述,错误的是()A.C是构成细胞的最基本的元素B.所有多糖的分子结构是相同的C.核酸和ATP共有的元素有C、H、O、N、PD.磷脂与固醇、脂肪的组成元素不完全相同3.下列关于真核细胞基本结构的叙述,正确的是()A.功能越复杂的细胞膜,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越多B.有氧呼吸第三阶段,水的生成发生在线粒体外膜上C.核膜上有核孔,可实现细胞内外之间频繁的物质交换D.在胞内运输过程中,内质网起到重要的交通枢纽作用4.下列关于物质跨膜运输的叙述,正确的是()A.葡萄糖只能通过被动运输进入细胞B.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都需要细胞膜上的蛋白质参与C.果脯在腌制中慢慢变甜,是细胞主动吸收糖分的结果D.动作电位形成时,Na+通过主动运输进入神经细胞5.下列有关酶和ATP的叙述,正确的是()A.生物体内的酶都能与双缩脲试剂发生紫色反应B.在探究pH对酶活性影响的实验中,应选择淀粉作为底物C.吸能反应一般与ATP水解的反应相联系,由ATP水解提供能量D.酶的水解需要ATP供能,ATP的水解需要酶的催化6.紫叶李(阳生植物)和绿萝(阴生植物)均为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植物。如图为两种植物在适宜的温度、水分等条件下,光合作用速率与呼吸速率的比值(P/R)随光照强度变化的曲线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若B植物缺镁,a点会左移B.光照强度为a时,每日光照12小时,一昼夜后绿萝干重不变C.光照强度为c时,紫叶李和绿萝的净光合速率相等D.光照强度在b点之后,限制绿萝P/R增大的主要外界因素是CO2浓度7.细胞中的一些基因(比如START基因)和蛋白质等一系列调控因子,在细胞周期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下列有关说法或推测错误的是()A.参与调控细胞周期的START基因只存在于能分裂的细胞中B.细胞周期中,能促进核仁解体的物质在分裂前期活性最高C.不同细胞的细胞周期持续时间不完全相同D.连续分裂的细胞才具有细胞周期8.下列关于细胞生命历程的叙述,正确的是()A细胞都能进行有丝分裂B.细胞分化导致基因的选择性表达C.衰老的生物体中,细胞都处于衰老状态D.细胞凋亡是由细胞内的遗传物质所控制的9.下列对高中生物学部分实验的说法,错误的是()A.“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实验中,必须要用高倍镜才能观察到质壁分离的现象B.“绿叶中色素的提取与分离”实验中,层析液的作用是分离色素C.“观察根尖分生区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实验中,装片制作流程为解离→漂洗→染色→制片D.“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实验中,可根据石灰水混浊程度检测CO2的产生情况10.下列关于某二倍体生物细胞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叙述,正确的是()A.一次有丝分裂和一次减数分裂产生的子细胞数相同B.有丝分裂前期和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染色体数目相同,染色体行为不同C.减数第二次分裂的细胞中核DNA数目与有丝分裂中期细胞中核DNA数目相同D.有丝分裂后期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细胞中染色体组数目相同11.下列有关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A.对分离现象解释的验证时,用F1作亲本进行了测交实验B.豌豆是自花受粉植物,实验过程中免去了人工授粉的麻烦C.隐性性状是指生物体不能表现出来的性状D.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指精子和卵细胞的随机结合12.下列关于肺炎双球菌的体内和体外转化实验以及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A.用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实验中,保温时间太长会导致上清液放射性升高B.肺炎双球菌的体内转化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C.三个实验都用到了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D.三个实验的设计思路是一致的13.下列有关中心法则的表述正确的是()A.DNA复制后新合成的两条子链形成新的DNA双链B.翻译过程中发生的碱基配对原则与逆转录过程相同C.基因表达过程中所用的原料都是核苷酸D.中心法则总结了遗传信息在细胞内的传递规律14.下图所示是人类的遗传病系谱图,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该图可表示抗维生素D佝偻病遗传的家系B.若此图表示伴X隐性遗传病的家系,外祖父患病,外孙一定患病C.若此图表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家系,Ⅱ4的致病基因来自I1和Ⅰ2D.若此图表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的家系,I1和I2再生一个患病女孩的概率是1/215.下列有关生物变异的叙述,错误的是()A.基因突变不一定能够改变生物的表现型B.基因重组可以产生新的性状C.体细胞中含有三个染色体组的个体不一定是三倍体D.由环境引起的变异也可能遗传给子代16.一粒小麦(染色体组AA,2n=14)与山羊草(染色体组BB,2n=14)杂交,产生的杂种AB经染色体自然加倍,形成了具有AABB染色体组的四倍休二粒小麦(4n=28)。后来,二粒小麦又与节节麦(染色体组DD,2n=14)杂交,产生的杂种ABD经染色体加倍,形成了具有AABBDD染色体组的六倍体小麦(6n=42)。这就是现在农业生产中广泛种植的普通小麦。下列关于普通小麦与二粒小麦的叙述,正确的是()A.二粒小麦与普通小麦可以杂交获得可育后代B.普通小麦的培育成功说明了不经过隔离也能形成新物种C.普通小麦卵母细胞在减数分裂时,可观察到21个四分体D.在上述普通小麦形成过程中发生了染色体数目和结构的变异17.下列有关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叙述,正确的是()A.基因库是指一个物种中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B.突变和基因重组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C.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种群的基因频率会发生定向改变D.物种之间的共同进化都是通过物种间的生存斗争实现的18.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稳态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当内环境的稳态遭到破坏时,必将引起酶促反应速率的加快B.人体感觉口渴时表明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C.参加短跑等剧烈运动时,无氧呼吸产生乳酸的过程发生在内环境中D.稳态是机体在神经系统的调节下,通过各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来共同维持的19.下图曲线表示新冠病毒感染人体后抗体变化情况,其中IgG和IgM为两种相关的抗体。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A.阿尔法、贝塔、德尔塔等新冠变异毒株所含有的遗传信息有差异B.人体彻底清除新冠病毒要依赖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C.某人核酸检测为阴性,抗体检测为阳性,可能的原因是感染后痊愈D.据图分析,在阻断病毒传染上,抗体检测比核酸检测更有优势20.下列有关植物激素的说法,正确的是()A.植物的向光弯曲生长体现了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B.赤霉素的主要作用是促进种子萌发和果实成熟C.脱落酸和细胞分裂素在促进细胞分裂方面表现为拮抗作用D.乙烯是在植物体特定部位产生,主要作用是促进果实成熟21.我国自古“以农立国”,经过悠久岁月的积累,形成了丰富的农业生产技术体系。下列农业生产实践中,与植物激素调节直接相关的是()A.秸秆还田 B.间作套种 C.水旱轮作 D.尿泥促根22.下列属于种群水平上研究的问题是()A.通过分析容器中两种草履虫的数量变化推测二者关系B.通过样方法调查城市公园的某片草地上蒲公英的数量C.通过取样器取样法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D.分析一个湖泊演变为一片森林所经历的阶段23.种群在理想环境中呈“J”型增长(如曲线甲),在有环境阻力条件下,呈“S”型增长(如曲线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同一物种的两个种群在不同环境下K值不同B.图中C点时,环境阻力最小,种群数量增长最快C.曲线甲中,若A点种群数量为N0,则t年后增加的数量为N0λD.曲线乙CE段随着种群密度增大,种内斗争加剧24.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鄱阳湖湿地退化严重。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鄱阳湖具有蓄洪防旱、调节气候等生态功能,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B.通过人工引种提高物种多样性,可增强鄱阳湖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C.鄱阳湖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D.鄱阳湖近岸区和湖心区生物分布的差异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25.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持续改善生态环境,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处理好发展和减排关系。下列措施与上述政策不相符的是()A.禁止开发和利用森林资源,保护生物多样性B.减少化石燃料燃烧,大力开发新能源C.推行垃圾分类工作,实现垃圾资源利用D.开展赣江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修复项目二、非选择题(一)必考题26.已知植物合成叶绿素和Rubisco酶(暗反应中催化CO2固定的关键酶)都需要消耗氮元素。某植物突变体中叶绿素含量仅为野生型的49%,研究人员探究了不同氮肥水平对该植物野生型和突变体叶片中Rubisco酶含量影响,结果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1)叶绿素分布在植物叶绿体的____________,参与_____________(填“光”或“暗”)反应,Rubisco酶催化CO2的固定反应产物是_____________。(2)本实验的自变量是____________,随着氮肥水平的提高,Rubisco酶的含量逐渐____________(填“增加”或“减少”)。与野生型相比,突变体更倾向于将氮元素用于合成Rubisco酶,判断依据是____________。27.2022年足球世界杯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球员的协调配合要靠信息的传递,信息的产生和作用离不开神经-体液调节,回答下列问题:(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____________,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______________,队员间协调配合,主要通过_____________控制机体完成反射活动。(2)比赛过程中,运动员的血糖含量仍然保持相对稳定,血糖的平衡依赖反馈调节,反馈调节是指_____________。(3)紧张激烈的比赛中,下丘脑和垂体分泌相应激素,最终促进了甲状腺激素分泌,此过程体现了甲状腺激素分泌的_____________调节机制。(4)从体温调节的角度分析,比赛结束后运动员脸色变红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28.某城市河流由于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的排入,水质逐渐恶化。经过治理后,河水又恢复了清澈。图甲表示该河流的能量金字塔(甲、乙、丙为3种鱼,丁为1种水鸟,箭头表示能量流动方向),图乙表示部分能量流动关系(图中数字表示同化的能量)。请回答下列问题:(1)图甲所示食物网中,次级消费者是_____________,共有_____________条食物链。(2)根据图甲分析,除了图乙中已经标出的能量去向之外,乙的能量去向还有_____________。(3)结合图乙分析,图甲所示食物网中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能量的传递效率______________(填“大于”“小于”或“等于”)7.6%。(4)从生态系统稳定性角度分析,过量的污染物排放导致水质恶化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29.某昆虫有白色、黄色、绿色三种体色,由两对等位基因A-a、B-b控制,相关色素的合成原理如下图所示,请据图回答。(1)除了上述途径外,基因控制性状的途径还有_____________。(2)绿色雄虫的基因型是____________。(3)两只绿色昆虫杂交,子代出现了9/16的绿色昆虫,则亲本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___。(4)现有一只未知基因型的白色雌虫Q,请从未知基因型的绿色、白色和黄色雄虫中选材,设计一次杂交实验,以确定Q的基因型(写出相关的实验设计思路、预期实验结果和结论)。实验设计思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预期实验结果和结论:①若子代雌虫体色均为绿色,则Q的基因型是AAXbXb;②若_____________,则Q的基因型是AaXbXb;③若子代雌虫体色均为黄色,则Q的基因型是aaXbXb。(二)选考题[生物——选修1:生物技术实现】30.利用不同微生物的发酵作用来制作果酒、果醋、腐乳和泡菜等食品,一般称作传统发酵技术,根据传统发酵技术的相关知识,回答以下问题:(1)果酒和果醋的制作①酵母菌是酿制葡萄酒不可缺少的微生物,分离培养酵母菌通常使用_____________(填“牛肉膏蛋白胨”、“MS”或“麦芽汁琼脂”)培养基,该培养基应采用_____________法灭菌,培养酵母菌最常用的接种方法是_____________。②在气温较高夏天,果酒暴露在空气中容易变酸是因为醋酸菌发酵。在变酸的酒表面观察到的_____________就是醋酸菌在液面大量繁殖形成的。(2)腐乳的制作多种微生物参与了腐乳的发酵过程,其中起主要作用的微生物是毛霉,其产生的蛋白酶可将豆腐中的蛋白质水解为____________,其产生的脂肪酶能将豆腐中的脂肪水解为甘油和脂肪酸。(3)泡菜制作在泡菜的腌制过程中,要注意控制腌制的时间、温度和食盐的用量,分析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生物——选修3:现代生物科技专题]31.研究发现,新冠病毒外壳中的S蛋白是关键抗原,可利用其制备单克隆抗体,制备流程如图所示。请回答有关问题:(1)③和⑤过程,需要用到的工具酶是_____________。(2)体外培养细胞Y首先应保证其处于____________的环境,其次还要适宜的温度、pH、营养和气体环境,这里的气体环境指_____________。(3)prG能激发细胞不断分裂,通过基因工程导入prG可制备单克隆抗体。单克隆抗体最主要的优点是_____________。细胞Y具有______________的特点。(4)单克隆抗体可用于诊断人体是否携带新冠病毒,其诊断原理是____________。赣州市2022~2023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高三生物试卷一、选择题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培养皿中的大肠杆菌菌落对应生命系统结构层次中的群落层次B.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都具有生物膜系统C.细胞学说认为新细胞都是通过有丝分裂产生D.蓝藻细胞没有核膜,以DNA作为遗传物质【答案】D【解析】【分析】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是以细胞内有无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来分类的。【详解】A、培养皿中的大肠杆菌菌落是同一种生物所有个体形成的集合,属于生命系统结构层次中的种群层次,A错误;B、生物膜系统是指高尔基体、线粒体、内质网等细胞器膜、细胞膜、核膜等共同形成的结构体系,而原核细胞无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也只含核糖体这一种无膜细胞器,也没有其他细胞器膜,所以原核细胞无生物膜系统,B错误;C、细胞学说指出新细胞可以从老细胞产生,但没有提出新细胞是有老细胞有丝分裂形成的,C错误;D、蓝藻为原核生物,其细胞无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遗传物质是DNA,D正确。故选D。2.下列有关细胞中元素和化合物的叙述,错误的是()A.C是构成细胞的最基本的元素B.所有多糖的分子结构是相同的C.核酸和ATP共有的元素有C、H、O、N、PD.磷脂与固醇、脂肪的组成元素不完全相同【答案】B【解析】【分析】脂质的组成元素为C、H、O,有些还含有N和P,ATP的组成元素是C、H、O、N、P,核酸的组成元素也是C、H、O、N、P。【详解】A、组成细胞的元素中,C是构成细胞的最基本元素,A正确;B、淀粉、纤维素和糖原等多糖都是由许多葡萄糖连接而成的,但构成它们的葡萄糖分子个数不一样多,单体的连接方式也不同,所以它们的分子结构不同,B错误;C、核酸和ATP的组成元素都是C、H、O、N、P,C正确;D、磷脂的组成元素为C、H、O、N、P,固醇和脂肪的组成元素都是C、H、O,因此磷脂与固醇、脂肪的组成元素不完全相同,D正确。故选B。3.下列关于真核细胞基本结构的叙述,正确的是()A.功能越复杂的细胞膜,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越多B.有氧呼吸第三阶段,水的生成发生在线粒体外膜上C.核膜上有核孔,可实现细胞内外之间频繁的物质交换D.在胞内运输过程中,内质网起到重要的交通枢纽作用【答案】A【解析】【分析】细胞核的结构:①核膜:核膜是双层膜,外膜上附有许多核糖体,常与内质网相连;②核孔:核膜上有核孔,是核质之间频繁进行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的通道;③核仁:与某种RNA的合成以及核糖体的形成有关。④染色质:细胞核中能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其主要成分是DNA和蛋白质。【详解】A、细胞膜的功能主要取决于膜上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功能越复杂的细胞膜,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越多,A正确;B、有氧呼吸第三阶段,氧气与[H]结合生成水,场所为线粒体内膜,B错误;C、核膜上有核孔,可实现核质之间频繁的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C错误;D、在胞内运输过程中,高尔基体起到重要的交通枢纽的作用,D错误。故选A。4.下列关于物质跨膜运输的叙述,正确的是()A.葡萄糖只能通过被动运输进入细胞B.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都需要细胞膜上的蛋白质参与C.果脯在腌制中慢慢变甜,是细胞主动吸收糖分的结果D.动作电位形成时,Na+通过主动运输进入神经细胞【答案】B【解析】【分析】物质逆浓度梯度进行跨膜运输,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同时还需要消耗细胞内化学反应所释放的能量,这种方式叫作主动运输。物质以扩散方式进出细胞,不需要消耗细胞内化学反应所释放的能量,这种物质跨膜运输方式称为被动运输。被动运输又分为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详解】A、葡萄糖进入红细胞是协助扩散;小肠黏膜细胞吸收葡萄糖是主动运输,A错误;B、协助扩散需要转运蛋白的参与,主动运输需要载体蛋白的参与,二者都需要细胞膜上的蛋白质参与,B正确;C、果脯在腌制中,失水过多而死亡,细胞通透性增加,糖分进入细胞,C错误;D、动作电位形成时,Na+通过协助扩散进入神经细胞,D错误。故选B。5.下列有关酶和ATP的叙述,正确的是()A.生物体内的酶都能与双缩脲试剂发生紫色反应B.在探究pH对酶活性影响的实验中,应选择淀粉作为底物C.吸能反应一般与ATP水解的反应相联系,由ATP水解提供能量D.酶的水解需要ATP供能,ATP的水解需要酶的催化【答案】C【解析】【分析】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大多数酶是蛋白质,少数酶是RNA。【详解】A、双缩脲试剂可与蛋白质反应出现紫色,而大多数酶是蛋白质,少数酶是RNA,因此生物体内的酶不都能与双缩脲试剂发生紫色反应,A错误;B、淀粉在酸性条件下可分解,会影响实验结果,因此在探究pH对酶活性影响的实验中,不能选择淀粉作为底物,B错误;C、ATP是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物质,吸能反应一般需要ATP水解供能,因此吸能反应一般与ATP水解的反应相联系,C正确;D、酶的水解不需要ATP供能,ATP的水解和合成需要酶的催化,D错误。故选C。6.紫叶李(阳生植物)和绿萝(阴生植物)均为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植物。如图为两种植物在适宜的温度、水分等条件下,光合作用速率与呼吸速率的比值(P/R)随光照强度变化的曲线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若B植物缺镁,a点会左移B.光照强度为a时,每日光照12小时,一昼夜后绿萝干重不变C.光照强度为c时,紫叶李和绿萝的净光合速率相等D.光照强度在b点之后,限制绿萝P/R增大的主要外界因素是CO2浓度【答案】D【解析】【分析】分析题图:阳生植物的光饱和点大于阴生植物的,因此曲线A表示紫叶李,曲线B表示绿萝。【详解】A、a点时B植物的P/R=1,为光补偿点,植物缺镁,叶绿素合成不足,光合作用减弱,则a点会右移,A错误;B、光照强度为a时,对于绿萝(B)而言,光合作用速率与呼吸速率的比值(P/R)为1,白天12小时没有积累有机物,晚上进行呼吸作用消耗有机物,一昼夜干重减少,B错误;C、阴生植物的呼吸速率比阳生植物的呼吸速率更低,光照强度为c时,二者的P/R值相同,但呼吸速率不一定相同,故净光合速率不一定相同,C错误;D、光照强度在b点之后,绿萝已经达到光饱和点,限制绿萝(B)P/R值增大的主要外界因素不是光照强度,又因为图示是适宜温度条件下的结果,故限制绿萝P/R增大的主要外界因素是CO2浓度,D正确。故选D。7.细胞中的一些基因(比如START基因)和蛋白质等一系列调控因子,在细胞周期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下列有关说法或推测错误的是()A.参与调控细胞周期的START基因只存在于能分裂的细胞中B.细胞周期中,能促进核仁解体的物质在分裂前期活性最高C.不同细胞的细胞周期持续时间不完全相同D.连续分裂的细胞才具有细胞周期【答案】A【解析】【分析】细胞周期是指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一次分裂完成时开始,到下一次分裂完成时为止所经历的全过程;只有连续分裂的体细胞才具有细胞周期。【详解】A、参与调控细胞周期的START基因在所有细胞中都存在,只在能分裂的细胞中表达,A错误;B、细胞周期中,前期核膜核仁解体,故在细胞周期中,能促进核仁解体的物质在分裂前期活性最高,B正确;CD、细胞周期是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一次分裂完成时开始到下次分裂完成时为止,故连续分裂的细胞才具有细胞周期,不同种类细胞的细胞周期持续时间不同,C、D正确。故选A。8.下列关于细胞生命历程的叙述,正确的是()A.细胞都能进行有丝分裂B.细胞分化导致基因的选择性表达C.衰老的生物体中,细胞都处于衰老状态D.细胞凋亡是由细胞内的遗传物质所控制的【答案】D【解析】【分析】细胞分化是指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细胞分化的实质:基因的选择性表达。【详解】A、高度分化的细胞一般不能进行有丝分裂,A错误;B、由于基因的选择性表达,导致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发生稳定性差异,即细胞分化,B错误;C、在衰老的生物体中,也存在新的细胞,并非所有细胞都处于衰老状态,C错误;D、细胞凋亡是基因控制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是由细胞内的遗传物质所控制的,D正确。故选D。9.下列对高中生物学部分实验的说法,错误的是()A.“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实验中,必须要用高倍镜才能观察到质壁分离的现象B.“绿叶中色素的提取与分离”实验中,层析液的作用是分离色素C.“观察根尖分生区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实验中,装片制作流程为解离→漂洗→染色→制片D.“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实验中,可根据石灰水混浊程度检测CO2的产生情况【答案】A【解析】【分析】1、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①提取色素原理:色素能溶解在酒精或丙酮等有机溶剂中,所以可用无水酒精等提取色素。②分离色素原理:各色素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速度不同,从而分离色素。溶解度大,扩散速度快;溶解度小,扩散速度慢。③各物质作用:无水乙醇或丙酮:提取色素;层析液:分离色素;二氧化硅:使研磨得充分;碳酸钙:防止研磨中色素被破坏。④结果:滤纸条从上到下依次是:胡萝卜素(最窄)、叶黄素、叶绿素a(最宽)、叶绿素b(第2宽),色素带的宽窄与色素含量相关。2、色素作用:叶绿素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类胡萝卜素主要吸收蓝紫光。【详解】A、“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实验中,低倍镜下就能观察到质壁分离的现象,A错误;B、分离色素原理是各色素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速度不同,从而分离色素,“绿叶中色素的提取与分离”实验中,层析液的作用是分离色素,B正确;C、在观察植物根尖分生组织细胞有丝分裂的实验中,应该先解离,让根尖酥软,再漂洗去盐酸,接着用碱性染料进行染色,最后制片、观察,所以在“观察根尖分生区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实验中,正确顺序是解离→漂洗→染色→制片,C正确;D、“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实验中,CO2遇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根据石灰水的混浊程度,可以检测酵母菌培养液中CO2的产生情况,D正确。故选A。10.下列关于某二倍体生物细胞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叙述,正确的是()A.一次有丝分裂和一次减数分裂产生的子细胞数相同B.有丝分裂前期和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染色体数目相同,染色体行为不同C.减数第二次分裂的细胞中核DNA数目与有丝分裂中期细胞中核DNA数目相同D.有丝分裂后期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细胞中染色体组数目相同【答案】B【解析】【分析】减数分裂过程:(1)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染色体的复制。(2)减数第一次分裂:①前期:联会,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②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③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④末期:细胞质分裂。(3)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①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②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③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④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详解】A、一次有丝分裂产生两个子细胞,一次减数分裂产生四个子细胞,A错误;B、有丝分裂前期和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核DNA数目相同,而有丝分裂前期染色体散乱的分布在纺锤体的中央,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染色体存在联会现象,B正确C、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中期、后期,细胞中核DNA数目与体细胞DNA数目相同,减数第二次分裂末期,细胞中核DNA数目是体细胞DNA数目的一半;有丝分裂中期细胞,细胞中核DNA数目是体细胞DNA数目的2倍,C错误;D、对于二倍体生物来说,在有丝分裂后期,染色体组数是4;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染色体组数是2,D错误。故选B。11.下列有关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A.对分离现象解释的验证时,用F1作亲本进行了测交实验B.豌豆是自花受粉植物,实验过程中免去了人工授粉的麻烦C.隐性性状是指生物体不能表现出来的性状D.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指精子和卵细胞的随机结合【答案】A【解析】【分析】孟德尔发现遗传定律用了假说演绎法,其基本步骤:提出问题→作出假说→演绎推理→实验验证→得出结论;①提出问题(在实验基础上提出问题);②做出假设(生物的性状是由细胞中的遗传因子决定的;体细胞中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配子中的遗传因子成单存在;受精时雌雄配子随机结合);③演绎推理(如果这个假说是正确的,这样F1会产生两种数量相等的配子,这样测交后代应该会产生两种数量相等的类型);④实验验证(测交实验验证,结果确实产生了两种数量相等的类型);⑤得出结论(就是分离定律)。【详解】A、孟德尔通过测交实验来进行检测,即让子一代与隐性纯合体杂交,A正确;B、豌豆是自花授粉,因此进行杂交实验时需要进行人工异花授粉,B错误;C、具有相对性状的纯合亲本,F1中没有表现出来的性状是隐性性状,C错误;D、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D错误。故选A。12.下列关于肺炎双球菌的体内和体外转化实验以及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A.用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实验中,保温时间太长会导致上清液放射性升高B.肺炎双球菌的体内转化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C.三个实验都用到了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D.三个实验的设计思路是一致的【答案】A【解析】【分析】1、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包括格里菲斯体内转化实验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其中格里菲斯体内转化实验证明S型细菌中存在某种“转化因子”,能将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蛋白质等不是遗传物质。2、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分别用35S或32P标记噬菌体→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在搅拌器中搅拌,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该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但不能证明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详解】A、用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实验中,保温时间太长(细菌细胞裂解)或太短(噬菌体没有完全侵入)均可导致上清液放射性升高,A正确;B、肺炎双球菌体内转化实验证明S型细菌中存在某种“转化因子”,能将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没有证明DNA是遗传物质,B错误;C、三个实验中,只有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实验用到了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其余没有用到,C错误;D、肺炎双球菌的体内和体外转化实验的设计思路都是设法将DNA与蛋白质分开后单独研究各自的效应,然而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实验只是验证了DNA是否具有遗传效应,D错误。故选A。13.下列有关中心法则的表述正确的是()A.DNA复制后新合成的两条子链形成新的DNA双链B.翻译过程中发生的碱基配对原则与逆转录过程相同C.基因表达过程中所用的原料都是核苷酸D.中心法则总结了遗传信息在细胞内的传递规律【答案】D【解析】【分析】DNA复制:每复制一次,形成两个与亲代相同的DNA分子,每个DNA分子中包含着一条亲代的母链和一条新合成的子链。【详解】A、DNA每复制一次,形成两个与亲代相同的DNA分子,每个DNA分子中包含着一条亲代的母链和一条新合成的子链,A错误;B、翻译过程中,碱基互补配对原则为C—G、G—C、A—U、U—A,而在RNA逆转录过程中,是形成DNA的过程,所以逆转录碱基互补配对原则为C—G、G—C、A—T和U—A,其中两个过程对于A互补配对原则有所不同,B错误;C、基因表达过程中,翻译所用的原料是氨基酸,并不是核苷酸,C错误;D、中心法则体现了遗传信息的传递功能,通过DNA的复制,遗传信息可以在亲子代细胞间或亲子代个体间进行传递,所以中心法则也总结了遗传信息在细胞内的传递规律,D正确。故选D。14.下图所示是人类的遗传病系谱图,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该图可表示抗维生素D佝偻病遗传的家系B.若此图表示伴X隐性遗传病的家系,外祖父患病,外孙一定患病C.若此图表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的家系,Ⅱ4的致病基因来自I1和Ⅰ2D.若此图表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的家系,I1和I2再生一个患病女孩的概率是1/2【答案】C【解析】【分析】分析遗传系谱图可知,该病可能是显性遗传病,也可能是隐性遗传病,致病基因可能位于常染色体上,也可能位于X或Y染色体上,若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由于男性患者的女儿正常,因此不可能为伴X显性遗传。【详解】A、抗维生素D佝偻病属于伴X显性遗传,具有男性患者的女儿一定患病的特点,与图示结果不符,因此该图不可表示抗维生素D佝偻病遗传的家系,A错误;B、若此图表示伴X隐性遗传病的家系,外祖父患病,母亲可能患病,也可能是携带者,因此外孙不一定患病,B错误;C、若此图表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的家系,设致病基因为a,则Ⅱ4(aa)的致病基因来自I1和Ⅰ2,C正确;D、若此图表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的家系,设致病基因为A,根据子代有正常个体,可知Ⅰ2为携带者,则I1(aa)和I2(Aa)再生一个患病女孩的概率是1/2×1/2=1/4,D错误。故选C。15.下列有关生物变异的叙述,错误的是()A.基因突变不一定能够改变生物的表现型B.基因重组可以产生新的性状C.体细胞中含有三个染色体组的个体不一定是三倍体D.由环境引起的变异也可能遗传给子代【答案】B【解析】【分析】1、染色体组:细胞中一组非同源染色体,它们在形态和功能上各不相同,携带着制生物生长发育的全部遗传信息。2、二倍体:由受精卵发育而成,体细胞中含有两个染色体组,包括几乎全部动物和过半数的高等物,如人、果蝇、玉米等。3、单倍体是由配子发育而来,体细胞中含有本物种配子染色体数目的个体。如果某个体由本物种的配子不经受精直接发育而成,则不管它有多少染色体组都叫“单倍体“。【详解】解:A、由于存在密码子的简并性等原因,故基因突变不一定改变生物的表现型,A正确;B、基因重组可以产生新的基因型,从而产生新的性状组合,但不能产生新的性状,B错误;C、由受精卵发育而来,体细胞中含有三个染色体组的个体属于三倍体,由配子发育而来,则为单倍体,C正确;D、可遗传的变异是由遗传物质改变引起的,可以遗传给后代,如果由环境引起的变异,遗传物质发生了改变,则属于可遗传的变异,可以遗传给后代,D正确。故选B。16.一粒小麦(染色体组AA,2n=14)与山羊草(染色体组BB,2n=14)杂交,产生的杂种AB经染色体自然加倍,形成了具有AABB染色体组的四倍休二粒小麦(4n=28)。后来,二粒小麦又与节节麦(染色体组DD,2n=14)杂交,产生的杂种ABD经染色体加倍,形成了具有AABBDD染色体组的六倍体小麦(6n=42)。这就是现在农业生产中广泛种植的普通小麦。下列关于普通小麦与二粒小麦的叙述,正确的是()A.二粒小麦与普通小麦可以杂交获得可育后代B.普通小麦的培育成功说明了不经过隔离也能形成新物种C.普通小麦卵母细胞在减数分裂时,可观察到21个四分体D.在上述普通小麦形成过程中发生了染色体数目和结构的变异【答案】C【解析】【分析】在普通小麦形成的过程中,运用了杂交和染色体加倍手段,因此此过程中涉及有染色体数目变异、基因重组的生物变异类型。【详解】A、普通小麦是异源六倍体AABBDD,产生的配子是ABD,二粒小麦是异源四倍体AABB,产生的配子是AB,杂交后形成了染色体组成为AABBD的个体是不可育的,A错误;B、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产生了生殖隔离,B错误;C、普通小麦为六倍体小麦(6n=42),在性母细胞减数分裂时,同源染色体发生配对,42条染色体可配成21对,故可观察到21个四分体,C正确;D、在普通小麦的形成过程中,发生的生物变异有染色体加倍(数目变异)、基因重组,没有发生染色体结构变异,D错误。故选C。17.下列有关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叙述,正确的是()A.基因库是指一个物种中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B.突变和基因重组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C.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种群的基因频率会发生定向改变D.物种之间的共同进化都是通过物种间的生存斗争实现的【答案】C【解析】【分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内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也是繁殖的基本单位;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导致物种的形成。【详解】A、基因库是指一个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A错误;B、突变和基因重组可提供进化原材料,但不能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能决定生物进化方向的是自然选择,B错误;C、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C正确;D、共同进化是指在生物与生物之间的相互选择和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物种之间的共同进化既可以是相互斗争,也可以是在互利的条件下,相互选择,共同进化,D错误。故选C。18.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稳态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当内环境的稳态遭到破坏时,必将引起酶促反应速率的加快B.人体感觉口渴时表明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C.参加短跑等剧烈运动时,无氧呼吸产生乳酸的过程发生在内环境中D.稳态是机体在神经系统的调节下,通过各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来共同维持的【答案】B【解析】【分析】稳态是指机体在调节作用下,内环境中各种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等维持相对稳定的状态【详解】A、当内环境的稳态遭到破坏时,必将引起酶促反应发生紊乱,酶促反应速率可能降低,A错误;B、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兴奋,将冲动传递到大脑皮层,在大脑皮层产生渴觉,B正确;C、无氧呼吸产生乳酸的过程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在细胞内液中,不在内环境,C错误;D、在神经系统-体液-免疫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D错误。故选B。19.下图曲线表示新冠病毒感染人体后抗体的变化情况,其中IgG和IgM为两种相关的抗体。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A.阿尔法、贝塔、德尔塔等新冠变异毒株所含有的遗传信息有差异B.人体彻底清除新冠病毒要依赖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C.某人核酸检测为阴性,抗体检测为阳性,可能的原因是感染后痊愈D.据图分析,在阻断病毒传染上,抗体检测比核酸检测更有优势【答案】D【解析】【分析】分析题图可知:感染病毒后一周左右可检测出核酸阳性,经过两周的潜伏期,IgG和IgM两种抗体含量逐渐上升,病毒被清除后,IgM含量逐渐下降,IgG仍处于较高水平。【详解】A、新冠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RNA为单链结构,不稳定,变异率极高,所以其不同的变异毒株所含遗传信息是有所差异的,A正确;B、新冠病毒侵入人体后,通过体液运输并进入肺部细胞寄生,能激发人体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细胞免疫会对靶细胞进行裂解,使抗原进行释放,与体液免疫产生的抗体相结合形成沉淀,被其他免疫细胞吞噬消化,所以人体彻底清除新冠病毒要依赖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相互配合,B正确;C、分析题图可知:感染病毒后,经过两周的潜伏期,IgG和IgM两种抗体含量逐渐上升,病毒被清除后,IgM含量逐渐下降,IgG仍处于较高水平,但核酸检测为阴性,可能是由于感染后痊愈,C正确;D、分析题图可知:人体感染病毒后一周左右即可检测出核酸阳性,两周的潜伏期之后才能检测出抗体,所以在阻断病毒传染上,核酸检测比抗体检测更有优势,D错误。故选D。20.下列有关植物激素的说法,正确的是()A.植物的向光弯曲生长体现了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B.赤霉素的主要作用是促进种子萌发和果实成熟C.脱落酸和细胞分裂素在促进细胞分裂方面表现为拮抗作用D.乙烯是在植物体特定部位产生,主要作用是促进果实成熟【答案】C【解析】【分析】生长素作用具有两重性,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主要表现为:既能促进生长,也能抑制生长;既可以疏花蔬果,也可以防止落花落果;既能促进生根,也能抑制生根。【详解】A、植物茎的向光性只体现了生长素的促进作用,由于生长素的横向运输,使得背光侧生长素多于向光侧,向光弯曲生长,A错误;B、赤霉素的作用是促进细胞伸长、引起植株增高,促进细胞分裂与分化,促进种子萌发和果实发育,B错误;C、细胞分裂素促进细胞分裂,脱落酸能抑制细胞的分裂,细胞分裂素和脱落酸在调节细胞分裂方面表现为拮抗作用,C正确;D、乙烯在植物体的各个部位均可合成,其主要作用是促进果实的成熟,D错误。故选C。21.我国自古“以农立国”,经过悠久岁月的积累,形成了丰富的农业生产技术体系。下列农业生产实践中,与植物激素调节直接相关的是()A.秸秆还田 B.间作套种 C.水旱轮作 D.尿泥促根【答案】D【解析】【分析】植物激素是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产生部位运送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着影响的微量有机物。【详解】A、农田生态系统中秸秆还田有利于提高土壤的储碳量,该过程主要是利用了物质循环的特点,与植物生长调节剂无直接关系,A不符合题意;B、采用间作、套种的措施可以提高植物产量,其原理是保证作物叶片充分接收阳光,提高光能利用率,与植物生长调节剂无直接关系,B不符合题意;C、水旱轮作改变了生态环境和食物链,使害虫难以生存,能减少病虫害的发生,与植物生长调节剂无直接关系,C不符合题意;D、尿泥促根与生长素密切相关,与题意相符,D符合题意。故选D。22.下列属于种群水平上研究的问题是()A.通过分析容器中两种草履虫的数量变化推测二者关系B.通过样方法调查城市公园的某片草地上蒲公英的数量C.通过取样器取样法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D.分析一个湖泊演变为一片森林所经历的阶段【答案】B【解析】【分析】种群的特征:(1)数量特征(核心问题):①种群密度: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②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决定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因素;③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依据(一般根据年龄结构)。(2)空间特征:指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布局。(3)遗传特征:遗传的单位,繁殖的单位。【详解】A、通过分析容器中两种草履虫数量变化推测二者关系,属于种间关系水平研究,A错误;B、通过样方法调查城市公园的某片草地上蒲公英的数量,属于种群水平上的数量特征,B正确;C、通过取样器取样法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属于群落的水平研究,C错误;D、分析一个湖泊演变为一片森林所经历的阶段是群落演替,属于群落的水平研究,D错误。故选B。23.种群在理想环境中呈“J”型增长(如曲线甲),在有环境阻力条件下,呈“S”型增长(如曲线乙)。下列叙述正确是()A.同一物种的两个种群在不同环境下K值不同B.图中C点时,环境阻力最小,种群数量增长最快C.曲线甲中,若A点种群数量为N0,则t年后增加的数量为N0λD.曲线乙CE段随着种群密度增大,种内斗争加剧【答案】D【解析】【分析】分析题图可知,甲表示J型曲钱,乙代表S型曲线。曲线中的C点增长速率达到最大,它意味着种群的数量增加最快;E点时,种群数量达到最大,这时种群增长速率为0。【详解】A、不同环境中的资源可能相同,因此环境容纳量也可能相同,即同一物种的两个种群在不同环境下K值可能相同,A错误;B、图中阴影部分表示在生存斗争中被淘汰的个体数,也表示环境阻力,图中的C点增长速率最大,但是环境阻力不是最小,B错误;C、曲线甲中,若A点种群数量为N0,则t年后数量为N0λt,t年后增加的数量为N0λt-N0=N0(λt-1),C错误;D、曲线乙CE段种群数量增加,种群密度增大,随着种群密度增大,资源相对减少,种内斗争加剧,D正确。故选D。24.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鄱阳湖湿地退化严重。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鄱阳湖具有蓄洪防旱、调节气候等生态功能,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B.通过人工引种提高物种多样性,可增强鄱阳湖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C.鄱阳湖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D.鄱阳湖近岸区和湖心区生物分布的差异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答案】C【解析】【分析】生物多样性的价值直接价值:对人类有食用、药用和工业原料等实用意义,以及有旅游观赏、科学研究和文学艺术创作等非实用意义的价值;间接价值:对生态系统起重要调节作用的价值(生态功能);潜在价值:目前人类不清楚的价值。【详解】A、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是指对生态系统起重要调节作用的价值,鄱阳湖具有蓄洪防旱、调节气候等生态功能,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A正确;B、通过人工引种提高物种多样性,营养结构变得复杂,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增强,可增强鄱阳湖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B正确;C、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组成成分又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营养结构就是指食物链和食物网,故鄱阳湖生态系统的结构除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还应包含鄱阳湖的营养结构,C错误;D、群落的水平结构是指水平方向上由于光照强度、地形明暗、湿度等因素的影响,不同地段上分布着不同的生物种群,鄱阳湖近岸区和湖心区生物分布的差异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D正确。故选C。25.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持续改善生态环境,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处理好发展和减排关系。下列措施与上述政策不相符的是()A.禁止开发和利用森林资源,保护生物多样性B.减少化石燃料燃烧,大力开发新能源C.推行垃圾分类工作,实现垃圾资源利用D.开展赣江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修复项目【答案】A【解析】【分析】生态环境问题具有全球性,各国应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保护生物多样性不是禁止开发和利用,合理利用就是最好的保护。可持续发展的含义是“在不牺牲未来几代人需要的情况下,满足我们这代人的需要”,它追求的是自然、经济、社会的持久而协调的发展。【详解】A、保护生物多样性是指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不是禁止开发和利用森林资源,A符合题意;B、减少化石燃料燃烧,大力开发新能源,可以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推动绿色低碳发展,B不符合题意;C、推行垃圾分类工作,实现垃圾资源化利用,可以推动绿色低碳发展,C不符合题意;D、开展赣江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修复项目,可以增加CO2的吸收,推动绿色低碳发展,D不符合题意。故选A。二、非选择题(一)必考题26.已知植物合成叶绿素和Rubisco酶(暗反应中催化CO2固定的关键酶)都需要消耗氮元素。某植物突变体中叶绿素含量仅为野生型的49%,研究人员探究了不同氮肥水平对该植物野生型和突变体叶片中Rubisco酶含量影响,结果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1)叶绿素分布在植物叶绿体的____________,参与_____________(填“光”或“暗”)反应,Rubisco酶催化CO2的固定反应产物是_____________。(2)本实验的自变量是____________,随着氮肥水平的提高,Rubisco酶的含量逐渐____________(填“增加”或“减少”)。与野生型相比,突变体更倾向于将氮元素用于合成Rubisco酶,判断依据是____________。【答案】(1)①.类囊体薄膜(或“基粒”)②.光③.三碳化合物(或“C3”)(2)①.不同氮肥水平和植物种类②.增加③.在每个氮肥水平下,突变体的Rubisco酶含量均高于野生型【解析】【分析】叶绿素是高等植物和其它所有能进行光合作用的生物体含有的一类绿色色素。高等植物叶绿体中的叶绿素主要有叶绿素a和叶绿素b两种。光合色素分布在叶绿体类囊体薄膜,直接参与光反应。CO2作为光合作用的原料,参与的是暗反应。【小问1详解】叶绿素等色素分布在类囊体膜上,叶绿素能吸收、传递和转化光能,直接在光反应中发生作用。Rubisco酶能催化CO2的固定,CO2的固定是指CO2与C5结合生成三碳化合物(或“C3”)。【小问2详解】本实验的自变量是不同氮肥水平和植物种类,因变量是叶绿体基质中Rubisco酶的含量。由图像可知,随着氮肥水平的提高,Rubisco酶的含量逐渐增加,据图可知,在每一个氨浓度下,突变体的Rubisco酶含量均高于野生型,与野生型相比,突变体更倾向于将氮元素用于合成Rubisco酶。27.2022年足球世界杯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球员的协调配合要靠信息的传递,信息的产生和作用离不开神经-体液调节,回答下列问题:(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____________,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______________,队员间协调配合,主要通过_____________控制机体完成反射活动。(2)比赛过程中,运动员的血糖含量仍然保持相对稳定,血糖的平衡依赖反馈调节,反馈调节是指_____________。(3)紧张激烈的比赛中,下丘脑和垂体分泌相应激素,最终促进了甲状腺激素分泌,此过程体现了甲状腺激素分泌的_____________调节机制。(4)从体温调节的角度分析,比赛结束后运动员脸色变红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答案】(1)①.反射②.反射弧③.大脑皮层(2)在一个系统中,系统本身工作的效果,反过来又作为信息调节该系统的工作(3)分级(4)脸部皮肤毛细血管舒张,血流量增大,增加散热【解析】【分析】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如果外界条件寒冷,下丘脑会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这种激素作用于垂体后,使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促甲状腺激素作用于甲状腺,使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甲状腺激素的调节属于反馈调节:当甲状腺激素增多后,反过来又会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激素分泌,使得机体得到甲状腺激素的调节,同时又保证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致过多。【小问1详解】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必须依赖于反射弧的结构的完整性。队员间协调配合,主要通过最高级神经中枢大脑皮层控制机体完成反射活动。【小问2详解】反馈调节是指在一个系统中,系统本身工作的效果,反过来又作为信息调节该系统的工作。【小问3详解】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紧张激烈的比赛中,下丘脑会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这种激素作用于垂体后,使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促甲状腺激素作用于甲状腺,使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小问4详解】比赛结束后,运动员脸部皮肤毛细血管舒张,血流量增大,增加散热,从而导致脸色变红。28.某城市河流由于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的排入,水质逐渐恶化。经过治理后,河水又恢复了清澈。图甲表示该河流的能量金字塔(甲、乙、丙为3种鱼,丁为1种水鸟,箭头表示能量流动方向),图乙表示部分能量流动关系(图中数字表示同化的能量)。请回答下列问题:(1)图甲所示食物网中,次级消费者是_____________,共有_____________条食物链。(2)根据图甲分析,除了图乙中已经标出的能量去向之外,乙的能量去向还有_____________。(3)结合图乙分析,图甲所示食物网中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能量的传递效率______________(填“大于”“小于”或“等于”)7.6%。(4)从生态系统稳定性角度分析,过量的污染物排放导致水质恶化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答案】(1)①.丙和丁(写全才得分)②.5(2)流向丙、自身呼吸作用以热能形式散失(3)大于(4)河流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有限【解析】【分析】据图分析,图甲中水草、藻类为生产者,属于第一营养级;甲、乙为初级消费者,属于第二营养级;丙、丁为次级消费者,属于第三营养级;丁还可以为三级消费者,属于第四营养级。图乙中水草、藻类固定的总能量为25000KJ/(m2·a),乙固定的能量为1900KJ/(m2·a),丁固定的能量为275KJ/(m2·a)。【小问1详解】图甲中属于次级消费者的是丙、丁,属于第三营养级;图甲存在的食物链为:水草→甲→丙→丁;水草→乙→丙→丁;水草→乙→丁;藻类→乙→丙→丁;藻类→乙→丁,共5条食物链。【小问2详解】根据图甲可知,乙可被丙和丁捕食,因此乙固定的能量除了流向丁和分解者外,还应该包括流给丙和自身呼吸作用以热能形式散失的能量。【小问3详解】结合图甲和图乙分析,属于第一营养级的生物是水草、藻类,固定的能量是25000KJ/(m2·a);属于第二营养级的生物是甲、乙,固定的能量应该多于1900KJ/(m2·a),因此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能量的传递效率应该大于1900÷25000=7.6%,即大于7.6%。【小问4详解】由于河流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因此过量的污染物排放容易导致水质恶化。29.某昆虫有白色、黄色、绿色三种体色,由两对等位基因A-a、B-b控制,相关色素的合成原理如下图所示,请据图回答。(1)除了上述途径外,基因控制性状的途径还有_____________。(2)绿色雄虫的基因型是____________。(3)两只绿色昆虫杂交,子代出现了9/16的绿色昆虫,则亲本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___。(4)现有一只未知基因型的白色雌虫Q,请从未知基因型的绿色、白色和黄色雄虫中选材,设计一次杂交实验,以确定Q的基因型(写出相关的实验设计思路、预期实验结果和结论)。实验设计思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预期实验结果和结论:①若子代雌虫体色均为绿色,则Q的基因型是AAXbXb;②若_____________,则Q的基因型是AaXbXb;③若子代雌虫体色均为黄色,则Q的基因型是aaXbXb。【答案】(1)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体性状(2)AAXBY、AaXBY(3)AaXBXb和AaXBY(4)①.让白色雌虫Q与黄色雄虫杂交得到子代,观察并统计子代的体色和性别情况(或“观察并统计子代雌虫的表现型及比例”)②.子代雌虫体色为绿色:黄色=1:1(或绿色雌虫:黄色雌虫=1:1)【解析】【分析】1、生物的性状由基因和环境共同决定的,基因型相同的个体表现型不一定相同,表现型相同的个体基因型也不一定相同。2、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基因对性状的控制途径:①基因可以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的性状;②基因可以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控制细胞代谢进而间接控制生物的性状;基因与性状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大多数情况下,一个基因控制一个性状,有的情况下,一个基因与多个性状有关,一个性状也可能由多个基因共同控制;基因与基因、基因与基因产物、基因与环境相互作用,精细地调节生物的性状。【小问1详解】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基因对性状的控制途径:①基因可以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的性状;②基因可以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控制细胞代谢进而间接控制生物的性状,图中是通过途径②来控制生物性状。【小问2详解】依图示分析可知,双显表现为绿色性状,B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A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故绿色雄虫的基因组成是AAXBY、AaXBY。【小问3详解】题目中二只绿色昆虫杂交,子代出现了9/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