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学总论知识点总结_第1页
刑法学总论知识点总结_第2页
刑法学总论知识点总结_第3页
刑法学总论知识点总结_第4页
刑法学总论知识点总结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刑法学知识点总结】刑法的渊源。)】刑法的机能123123刑法的机能只有两种即法益保护(推出刑2条)】刑法的性质、、、、第1页共83页、、】刑法的目的12312】刑法规范1、2、3、第2页共83页4、5、】刑法解释的方法、、、、】刑法的基本原则、、、3、12第3页共83页、6、12347、1238、12349、4、2143、21第4页共83页35】刑法的溯及力1、2、3、4、】但书1、第5页共83页2、10、2、103、142351、2、3、4、1、2、1第6页共83页233、4、12第7页共83页1、2、21345621314231、第8页共83页2、3、24127123481第9页共83页2诬告陷害罪(第条3条条44、1212345第10页共83页312345第11页共83页12314+23+5】特殊正当防卫(刑法第20第12页共83页(职务)(义务2345671、2456第13页共83页7a.b.89111234(l第14页共83页(21、2、3、124、、第15页共83页6、abc1232条、2第16页共83页28812征1234312123第17页共83页29123430123123第18页共83页31133至条34第19页共83页1)5122112第20页共83页331332312至页11221081条第21页共83页345刑法知识体系结构图三大原则及适用范围犯罪客体犯罪主体基本的犯罪构成犯罪主观方面犯罪客观方面未完成形态共同犯罪犯罪化的修正的犯罪构成数罪犯罪正当防卫、紧急避险非犯罪化的其他(被害人的承诺等)拘役管制主刑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死刑刑种罚金附加刑剥夺政治权利没收财产驱逐出境累犯刑罚第22页共83页自首量刑情节行刑情节立功刑罚的具体运用数罪并罚缓刑假释减刑当然,在以上图表中,只是代表刑法中比较概括的知识点,在这些知识点中,我们可以可以进一步细化,以数罪为例:一行为一罪单纯一罪(不具有貌似数罪的特征,是分则条文的样本)实质一罪:继续犯、想象竟合犯、结果加重犯一罪罪数形态数行为一罪同种数罪——原则上不并罚,但在70、71条等情形下也并罚异种数罪——并罚的典型数罪刑法笔记(总论)专题一刑法的解释法律的解释者,心中当永远充满正义,目光不断往返于规范与事实之间。一、法律的解释方法有两种:文理解释和论理解释。文理解释就是用法条文字的通常意义来解释法条的法律意义。论理解释就是以法条在整个法律中的地位以及法条与法条之间的关系,对法条做出符合二、论理解释:12、缩小解释,将原有的词义限缩。如:为境外窃取、刺探、收买、非法提供国家秘密、3、体系解释,即根据法条在整部法律中的地位和与前后法条之间的关系进行的解释。4刑法第63条规定减轻处罚是指在法定刑幅度以下执行,但是这里的“以下”是不能包含本数在内的,否则就会导致从轻和减轻没有区别。5、历史解释,对历史上不同时期的法律进行比较。97年刑法强制猥亵、侮辱妇女罪中的猥亵和侮辱有什么区别?有人认为同性之间叫做侮辱,异性之间叫做猥亵。这样理解是不79年刑法中的流氓罪,规定了三种行为模式:123、侮辱妇女。97年刑法中,流氓罪一分为三:聚众斗殴罪、寻衅滋事罪和强制猥亵、侮辱妇女罪。从新旧刑法的对比我们可以看出,猥亵与侮辱没有本质区别。6、比较解释,结合国外法律的相关相近条款对我国法律进行解释。比如日本刑法典中第23页共83页三、解释要符合刑法的目的刑法的目的,是保护人民群众的利益、预防犯罪和打击犯罪,只要能够合法合理、不超出人民的预测可能性解释出来的法律结论,都应当被认为是具有刑法的目的。比如冒充军警人员抢劫是抢劫罪的加重情节,那么对于真的军警人员抢劫,是否能够适用本条加重情节?应当适用,这里的冒充解释为冒用和充当,既包括假的冒充真的,也包括真的军警人员抢劫。换句话说,只要行为人利用了军警人员这样的身份抢劫,就应当以本罪论处。因为军警人员在我国属于特殊行业,代表了公权力,这类人在老百姓心中的形象和神圣,往往代表着正义,因此无论是冒用还是充当,都会使老百姓对公权力的信任程度降低。另外,真的军警人员往往还配有枪支,这就更具有危害性。专题二刑法的基本原则一、罪刑法定原则1心理强制说要求事先明文规定犯罪及其法律后果,从而促使人们做出趋利避害的选择,以免实施犯罪行为。现在一般认为,罪刑法定原则的思想基础是民主和尊重人权(人民造法和预2、基本内容:分为形式的侧面和实质的侧面。(1)形式的侧面:A成文法主义—必须是立法机关制定的成文法;(禁止判例法:首先,判例法在程序上违反了民主主义原理。其次,判例法是法官造法,不是事先告诉人民什么是法,而是等待人民犯错以后给与制裁,缺乏预测可能性。判例法实际上是溯及既往的法律,它要求人民在行为时遵守行为时并不存在的法律,而这是不可能的。再次,当某个问题再次发生且又需要审判时,一个左右法院审判的先例有可能被认为过时了,占支配地位的正义观念有可能发生显著变化。如果仍然恪守先例,便会损害具体的妥当性;如果摒弃先例,则因为溯及既往而有b对行为时虽有法律禁止但并未以刑罚禁止的行为科处刑罚;事后减少犯罪构成要件而增加犯罪可能性;事后提高法定刑;改变刑事证据规则,事后允许以较少或较简单的证据作为定罪c禁止有罪类推;(类推解释是指,需要判断的具体事实与法律规定的构成要件基本相d禁止绝对不定期刑。(2)实质的侧面:a明确性;(规定犯罪的法律条文必须清楚明确,使人能确切了解违法行为的内容,准确的确定犯罪行为与非犯罪行为的范围,以保障该规范没有明文规定的行为不会成为该规范适用的对象)b禁止处罚不当罚的行为;(刑罚规则只能将具有处罚根据或者说值得科处刑罚的行为规定为犯罪;由于历史变迁,人们的思想转变而导致以前有一些值得刑罚科处的行为变成不值得刑法科处时,尽管该行为有破坏法益的性质,但是在人们内心是可以接受时,就不应当适用刑罚;必须是值得刑法保护的利益遭到了犯罪行为的侵害;法律不管稀罕之物)c禁止不均衡的、残虐的刑罚。(并不意味着可以超越时代的实行轻刑化,因为刑罚作第24页共83页为一种对恶的惩罚终究是一种痛苦)二、平等适用刑法原则:刑法面前人人平等平等保护法益,平等认定犯罪,平等裁量刑法,平等执行刑罚。三、罪责刑相适应原则:刑罚的轻重,应与犯罪分子所犯罪行和承担的刑事责任相适应1、刑罚要与犯罪性质、犯罪情节和犯罪人的人身危险性相适应。2、该原则要在制刑、量刑和行刑方面体现。比如,被教唆人如果犯罪预备,对于教唆犯应当如何认定犯罪形态?应当认定为犯罪未遂。为什么呢?首先我们假设,被教唆人犯罪预备的,对于教唆犯也应当认定为犯罪预备。这样矛盾就出来了,因为教唆犯的刑事责任有这么一条规定:被教唆人没有犯被教唆之罪的,对于教唆犯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对比一下就能发现,被教唆人没有犯被教唆的罪时,教唆人都要从轻或者减轻处罚;而被教唆人出现犯罪预备(犯罪预备也是实施了犯罪)时,却要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这很明显不合情理,也违反了罪责刑相适应原则。四、主客观相一致原则:几个例外:1以牟利或者传播为目的)2枯井,乙是摔死的)3支不报罪)五、罪责自负原则:犯罪者本人承担刑事责任专题三刑法的适用范围一、刑法的空间效力保护管辖国际犯罪非国际犯罪无适用效力(一)属地管辖:我的地盘我做主。1、“我国领域”包括领土、领水、领空,悬挂我国国旗的航空器和船舶。注意不包括国际列车。2、“属地管辖”中的“地”包括犯罪行为实施地,也包括犯罪结果发生地,二者备其一即可。未遂犯中,还包括希望结果发生地和结果可能发生地。3、属地管辖的例外:对有外交特权或外交豁免权的外国人在我国领域内犯罪的通过外第25页共83页(二)属人管辖:只要是中国公民,无论您身在何方,都有义务遵守中国法律。专门针对我国公民在国外犯罪的情况:凡是我国国家工作人员和军人,一律适用我国刑法;其他公民,一般适用我国刑法(犯法定最高刑为3(三)保护管辖:世界各国人民,您即使在外国,也要有条件的尊重我国和我国公民。专门针对外国人在我国领域外实施的侵犯我国相关法益的犯罪(侵犯我国国家或公民的法益;行为人犯的是根据我国刑法最低需要判处3(四)普遍管辖:老外,你是没惹我,但是惹了全世界,我还是要治你。1、针对的是国际犯罪。国际犯罪要根据国际法来认定。解决的方式是:或引渡或起诉。2、犯罪行为本身与我国没有任何关系,但是我国承担国际责任要履行国际义务而管辖。这里主要是两类:第一类是针对全人类的犯罪,比如反人类罪、战争罪、种族灭绝罪等等;第二类是各个国家如果不共同打击的话,则这种犯罪就没有办法打击的一种犯罪,比如劫持民用航空器罪、走私毒品罪、海盗罪等等。(五)对外国判决的承认:消极承认原则我国刑法第10司法权是一国主权,因此外国的判决对于我国来说,在法律上只能当作一种事实状态,而不能认为其具有法律效力。01年我国公民甲在外国伤害他国公民乙,被外国司法机关判处有期徒刑5年。08年甲回国盗窃奥迪A6一台,这时甲不能构成我国刑法中的累犯,因为我国刑法只是消极考虑在外国受过刑罚这样的情节,并不积极承认外国的司法判决一定对我国有法律效力。二、刑法的时间效力12、跨法继续犯、跨法连续犯的处断如果旧刑法不认为是犯罪,则只处罚新刑法生效以后的行为。如果新旧刑法都认为是犯罪,则适用新刑法。3、司法解释的溯及力司法解释实施前发生的行为,行为实施时没有相关司法解释,司法解释施行后尚未处理或者正在处理的案件,依照司法解释的规定办理。如果存在新旧司法解释的,依照从旧兼从轻处理。专题四犯罪构成理论一、犯罪客体vs.犯罪对象1、犯罪客体反映犯罪的内在本质,犯罪对象只是犯罪的外部特征;2、犯罪客体是犯罪的必要要件,犯罪对象不是犯罪的必要要件;3、犯罪客体在犯罪中必然受到侵害,犯罪对象在犯罪中并不必然受到侵害;4、犯罪客体是刑法分则划分的依据,犯罪对象无此功能。二、犯罪客观方面1、危害行为:基于行为人的意识,实施的客观上侵害法益的身体活动。犯罪的实行行为:具有侵害法益的紧迫危险性的行为。效果:必须制造或者增加了他人本不该承担的风险。利用合理的风险导致法益遭受现实的侵害或者面临紧迫的危险,不是犯罪。第26页共83页比如甲想乙死,劝乙说雷阵雨时出去散步多浪漫呀。乙听后觉得很有道理,在一个雷阵雨的天气出去散步被雷劈死了,雷阵雨出门遭雷劈本身是合理的风险,这是每个人都应当承受的,因此甲不是犯罪。但是,如果甲在乙出门之前给乙的头上绑了一根天线,乙被雷劈中的可能性骤然大增,这时就是增加了他人本不该承担的风险,如果乙真的被劈死的,甲要承担故意杀人罪的责任。2、不作为犯的义务来源:(1(2(3(4)先行行为引起的义务(先行行为一定是不当行为,因此正当防卫造成不法侵害人3、刑法上的因果关系(1)只是危害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的一种客观的自然的联系。(2)我国刑法采用的是条件说:行为对危害结果的发生只要有直接作用力,则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具有因果关系。(3)介入因素———结果的发生虽然和行为人的行为有关系,但是由于:介入了基于一般人的生活经验所无法预料的因素,使得前行为对于危害结果发生的直接作用力被截断,那么出现的危害结果不可归责于前行为人。a甲欲杀其女友,某日故意破坏汽车刹车装置。女友如驾车外出,15分钟后遇一陡坡,必然会摔下山崖死亡。但是在女友开车出去5分钟后遭遇山体滑坡,将其冲下山崖摔死。甲的行为与其女友的死亡之间没有因果关系,因为山体滑坡是甲无法预料的,如果甲真的能预料的到山体滑坡,那他就没有必要破坏刹车装置了。b乙欲杀害其仇家苏某,在山崖边对其砍了7刀,被害人重伤昏迷。乙以为苏某已死,遂离去。但苏某醒来后,刚迈了两步即跌下山崖摔死。苏某死亡结果与乙有因果关系,因为乙是在悬崖边上对被害人猛砍7刀,行为人这时如果醒来神志不清很有可能跌下山崖摔死,这时乙完全能够预料到的。c丙欲杀死情敌赵某,赵逃命。赵的仇人刘某早就想杀赵,偶然见到赵某慌不择路,在丙尚未赶到时,即向其开枪射击,致赵死亡。赵的死亡与丙没有因果关系,原因同a案例相似,丙根本无法预料出赵某竟然这么遭恨,还有个仇家想灭他。d丁持上膛手枪闯入其前妻家中欲杀之,在两人厮打时,枪走火致其前妻死亡。前妻的死亡与丁有因果关系,首先丁闯入其前妻家中时就能够被认为是实行行为的着手,其次在两人厮打时枪走火这是一般人都会预料到的。(4)几种特殊的因果关系a假设的因果关系:指虽然某个行为导致结果发生,但即使没有该行为,由于其他情况1时执行死刑,在执行人正在扣动扳机的瞬间,被害人的父亲甲推开执行人,自己扣动扳机打死了死刑犯乙。甲与乙的死亡当然有因果关系,存在没有前者就没有后者的条件关系。另外公权力要靠公力执行,而不能私自执行,因此甲构成故意杀人罪。b二重的因果关系:指两个以上的行为分别都能导致结果发生,但在行为人没有意思联络的情况下,竞合在一起导致了结果的发生。例如:甲和乙没有意思联络都意欲杀丙,并同时向丙开枪,且均打中丙的心脏。在数个行为导致一个结果的情况下,如果只保留其中任何一个行为结果将发生,除去全部行为结果将不发生,则全部行为都是结果发生的原因。c重叠的因果关系:两个以上相互独立的行为,单独不能导致结果的发生,但合并在一起造成了结果。例如:甲乙二人没有意思联络,分别向丙的食物中投放了致死量50%的毒第27页共83页药,二人行为的重叠达到了致死量,丙吃食物后死亡。在这种情况下,由于存在条件关系,故甲乙二人的行为与丙的死亡之间具有因果关系。(5)注意:因果关系并不等于行为构成犯罪,具有因果关系时,只是肯定了行为对危害结果的发生具有直接的作用力,行为是否构成犯罪还需要考察行为人的主观是否具有过错等其他因素。三、犯罪主体1、刑事责任年龄:(114(2)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以上8种是指具体犯罪行为而不是具体罪名,比如非法拘禁使用暴力致人重伤或者死亡的,应当按照故意伤害罪或者故意杀人罪定罪;绑架过程中故意杀害被绑架人的,定故意杀人(3)已满16周岁的人,对一切犯罪承担刑事责任(完全负刑事责任时期);(414周岁不满18注意:转化型抢劫中,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为窝藏赃物、抗拒抓捕、毁灭罪证而当场使用暴力故意致使他人重伤或者死亡的,定故意伤害罪或者故意杀人罪,不再转化为抢劫罪;实施暴力只致人轻伤的,无罪。(52、几种特殊的人犯罪时的刑事责任:(1)间歇性精神病人在精神正常时犯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2)尚未完全丧失辨认控制能力的精神病人犯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3)又聋又哑的人或者盲人犯罪的,可以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又聋又哑一般应(43、特殊身份(1)不以特殊身份作为要件的主体,称为一般主体;以特殊身份作为要件的主体,称为特殊主体。(2)以特殊身份作为主体要件或者刑罚加减根据的犯罪,称为身份犯。身份犯分为构成的身份和加减的身份。构成的身份是指拥有某种特殊身份才能构成某种特殊犯罪的身份,比如刑讯逼供罪的主体必须是司法工作人员,而非司法工作人员不能构成该罪;加减的身份是指是否拥有某种特殊身份只影响量刑而不影响定罪的身份,比如诬告陷害罪的实施者既可以是普通人,也可以是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换言之,是否具有特殊身份并不影响本罪的成立,但刑法规定国家工作人员犯诬告陷害罪的从重处罚。作为犯罪构成主作为犯罪构成主作为犯罪构成主作为犯罪构成主体要件的特殊身份,只包括构成的身份,体要件的特殊身份,只包括构成的身份,体要件的特殊身份,只包括构成的身份,体要件的特殊身份,只包括构成的身份,而不包括加减的身份。(3)特殊身份必须是行为人实施犯罪行为前直至其开始实施犯罪行为时具有的身份。4、单位犯罪主体(1)主体是依法成立、拥有一定财产或者经费、能以自己名义承担责任的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机关、社会团体。(2)由单位的决策机构按照单位的决策程序决定,与其经营、管理活动具有相关性,由直接责任人实施的。第28页共83页(3)必须是为本单位谋取非法利益或者以单位名义为本单位全体成员谋取非法利益。(4)必须是法定的,没有法条明确规定不得认为单位能够成为犯罪主体。(5)处罚原则:一般为双罚制(对单位判处罚金,对直接责任人员按照自然人犯罪处a并非为本单位谋取利益,而是以单位名义实施的私分行为;b单位的过失犯罪,比如工程重大安全事故罪;c处罚单位会损害无辜者的利(6)形似单位犯罪实质是自然人犯罪的几种情况:a个人为进行违法犯罪活动而设立的公司、企业、事业单位实施犯罪的;b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成立后以犯罪为主要活动的;c盗用单位名义实施犯罪,违法所得由实施犯罪的个人私分的。四、犯罪的主观方面(一)犯罪故意,是指明知自己的行为必然或可能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而追求或放任该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1、直接故意应认识的内容:行为的内容和危害性质;会发生何种危害结果(必然发生或可能发生;表明行为人认识到了自己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但是并不要求认识2、间接故意应认识的内容与直接故意相同,但是只能认识到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意志因素是放任危害结果的发生。3、直接故意与间接故意的区别:a直接故意认识到危害结果发生的必然性与可能性,间接故意只能认识到危害结果发生的可能性;b直接故意表现为希望危害结果发生,间接故意表现为放任危害结果发生;c直接故意一般具有直接追求性,间接故意一般具有伴随性;d直接故意有未完成形态,间接故意一般不具有未完成形态。45、原则上不知法不能排除故意的罪过,但是有两个例外:a因为不知法而不能认识行假设有一天我国法律将麻雀也归入了一级保护动物,跟大熊猫一样珍贵,而这个老猎户因为不出门,也没电听不到广播看不到电视,所以不可能知道这个消息,仍然以打麻雀为生,这个时候不能认为老猎户主观上有故意;b由于误解法律而不能认识行为的危害性(一般是因6、认识错误(1)具体的事实认识错误a对象错误——误把甲当作乙加以侵害,而甲与乙体现相同的法益b打击错误——行为本身的误差,导致行为人所欲攻击的对象与实际受害的对象不一致,但这种不一致没有超出同一犯罪构成。解决方案:法定符合说。比如甲要杀乙,而把丙当作乙杀害了,这个时候,因为丙和乙一样是人,都体现了生命法益,而刑法中故意杀人罪保护的也确实是人的生命法益,而不是某个具体人的生命法益,所以应当认定甲为故意杀人罪既遂;打击错误的道理相同。c因果关系的错误,是指侵害对象没有错误,但造成侵害的因果关系的发展过程与行为人所预想的发展过程不一致,以及侵害后果推后或者提前发生的情况,分为三种:狭义的因果关系错误——结果的发生不是按照行为人对因果关系的发展所预见的进程第29页共83页来实现的情况。比如甲为了杀死乙,将乙推入井中,结果井中没水,乙是摔死的。事前的故意——行为人误认为第一个行为已经造成结果,出于其他目的实施第二个行为,实际上是第二个行为才导致预期的结果发生。比如甲要杀乙,捅了乙几刀导致乙休克,甲以为乙死亡,为了毁尸灭迹将乙扔至水中,实际上乙是溺水而亡。犯罪结果的提前实现——提前实现了行为人所预想的犯罪结果。比如甲为了杀妻,打算给妻子吃安眠药等其睡熟后再将其勒死,结果未待甲实施这个行为,妻子因为吃安眠药过量而死亡。解决方案:狭义的因果关系错误、事前的故意——由于第一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并未中断,因此不影响定罪;犯罪结果的提前实现——考察行为人实施第一行为时是否已经着手进行:如果是,则应认定故意犯罪既遂;如果否,则否认犯罪故意既遂。(2)抽象的事实认识错误——不同犯罪构成间的错误a对象错误——误把甲当作乙加以侵害,而甲与乙体现不同的法益,分属不同的犯罪构成b打击错误——由于行为本身的误差,导致行为所欲攻击的对象与实际受害的对象不一致,而且这种不一致超出了同一犯罪构成。特殊情况下,即使犯罪构成不同,但如果犯罪是同质的,则考虑主客观相一致原则在重合的限度内成立犯罪既遂。却侵犯了国家对文物的保护权,这就超出了同一个犯罪构成。分别可能构成故意杀人罪未遂和过失毁损文物罪,这样就一罪从重按照故意杀人罪定罪量刑即可。再比如行为人本想盗窃财物,但是将包打开后却发现是枪支,两罪侵犯的客体不同,因此超出同一犯罪构成。考虑到主客观相统一原则,行为人具有盗窃较大财物的故意,而枪支同时也具有财产价值,因为可以评价为财物,这样就在盗窃罪的范围内主客观相统一了,认定为盗窃罪既遂。7、犯意转化与另起犯意(1)犯意转化分为两种情况:第一种是行为人以此犯意实施犯罪的预备行为,却以彼犯意实施犯罪的实行行为,比如行为人为了实施盗窃准备工具、制造条件、勘察地形、设计路线等等,但是到达现场以后发现主人在家,遂入户抢劫;第二种是在犯罪实行过程当中犯意改变,导致此罪与彼罪的转化,比如行为人正在实施盗窃犯罪,结果被发现,此时盗窃罪的行为尚未实行完毕,行为人为了顺利获取财物而实施暴力或者以暴力相威胁,这样就转化为抢劫罪。(2)另起犯意,是指一犯罪行为已经达到某种犯罪停止形态(犯罪预备、犯罪未遂、犯罪中止和犯罪既遂均可),而转而又实施了其他犯罪的情况。比如行为人甲对被害妇女乙实施了强奸,行为已经实施完毕,在乙惊魂未定时,甲对乙又强行搜身获取了乙的钱包,这个时候就是另起犯意。(3)犯意转化和另起犯意的区别前者是由此罪转化为彼罪,仍然是一罪,也就是说在犯罪进行的过程当中,才会有犯意转化的问题;后者是在前一罪已经出现犯罪停止形态后,又实施了另外一罪,所以是数罪,也就是说如果行为由于某种原因终了,则只能是另起犯意的问题。另外,前者两犯意必须针对同一法益,而后者的犯意只能针对不同法益。比如上面盗窃转化为抢劫的例子中,都是针对财产法益,所以是犯意转化;而强奸后抢劫的例子,前犯意针对的是被害人的人身权利,后犯意针对的是财产权利,因此是另起犯意。(二)犯罪过失,是指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没第30页共83页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危害结果的心理态度。1、过失犯罪均要求发生危害结果为犯罪要件。2、犯罪过失是法定的:法律有规定的才负刑事责任。3、过失的种类:a应当预见→没有预见→危害结果→疏忽大意的过失认识因素:应当预见但由于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应当预见的前提是能够预见;预见的内容应该是法定的危害后果)意志因素:反对危害结果发生b已经预见→轻信能避免→危害结果→过于自信的过失认识因素:认识到自己的行为可能会导致危害结果的发生,但是却轻信能够避免(所凭借的主客观因素并非真实可靠)意志因素:反对危害结果发生4、过于自信的过失与间接故意关系(1)联系:均认识到危害结果发生的可能性,都不积极追求危害结果的发生。(2)区别:a间接故意是放任危害结果的发生,结果发生符合行为人的意志;过于自信的过失是反对危害结果的发生,结果的发生违背了行为人的意志。b间接故意的行为人是为了实现其他意图而实施其他行为,主观上根本不考虑是否可以避免危害结果的发生,客观上也没有采取避免危害结果发生的任何措施;过于自信的过失的行为人之所以实施行为,是因为考虑到凭借一系列主客观因素可以避免危害结果的发生。c间接故意是“明知”危害结果发生的可能性;过于自信的过失是“预见”危害结果发生的可能性,这说明间接故意的行为人认识到结果发生的可能性较大。再去寻找是否有与其相对应的故意犯罪。如果有,则说明其是过失犯罪;如果没有,则说明其是故意犯罪。因为:刑法不可能只打击过失犯罪而不打击以故意心态实施的、而在客观方面与该过失犯罪相似的对应犯罪。(四)犯罪目的和动机1、犯罪目的:犯罪人主观上通过犯罪行为所希望达到的结果,影响定罪和量刑。2、犯罪动机:刺激、促使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的内心起因或者思想活动,通说认为只影响量刑,不影响定罪。专题五犯罪的停止形态一、概述1、犯罪的停止形态只存在于犯罪过程中。比如产生犯意后又因为各种原因打消犯意的,由于仅具有犯意本身并不构成犯罪,犯意的产生不处于犯罪过程中,因此打消犯意的情形不是故意犯罪形态。2、犯罪的停止形态是结局性的停止,即某犯罪行为所导致的某种法益受侵害的状态由于某种原因不可能继续向前发展。3、犯罪的停止形态只能存在于故意犯罪中。二、犯罪停止形态介绍第31页共83页无犯罪形态犯罪既遂犯罪未遂犯罪中止实行阶段犯罪开始实行完毕结果出现(一)犯罪既遂1、是指行为发生了行为人所追求的、行为性质决定的逻辑犯罪结果。而不是达到行为人的犯罪目的,比如甲以换得身价为目的拐卖妇女,带着妇女走遍我国大江南北也未将该妇女卖出换得身价,很明显没有达到行为人的犯罪目的,但是由于实际上已经控制被害妇女人身,所以也成立拐卖妇女罪的既遂。2、不同的具体犯罪的既遂标准不同。3、犯罪既遂的几种形式:(1)结果犯——发生了法定的危害结果,比如故意杀人罪,以人出现死亡结果为既遂。(2)危险犯——行为足以造成某种危害结果发生的危险状态,比如放火罪,以行为足以造成发生火灾的危险为既遂。(3)行为犯——实施了刑法分则所规定的某种危害行为,比如诬告陷害罪以行为人向国家机关或者有关单位告发行为实施完毕为既遂。(4)举动犯——着手实施了刑法分则所规定的某种犯罪,比如煽动分裂国家罪,以行为人实施了煽动分裂国家的行为为既遂。(二)犯罪预备1、刑法22条第1款:为了犯罪,准备工具、制造条件的,是犯罪预备2、犯罪预备是指为了实行犯罪,准备工具、制造条件,但由于行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能着手实施犯罪的犯罪停止形态。3、特征:(1)主观上是为了实行犯罪而行为,也就是说是在实行阶段之前、与实行行为紧密相关的、对于实行犯罪所必要的行为。比如为了实施杀人,购买毒药的行为是预备行为,但为括为他人实行犯罪;(2)客观上实施了犯罪预备行为,也就是准备工具、制造条件(制造条件包括调查犯罪人行踪、踩点、诱骗被害人、排除障碍、勾结共犯人、商议犯罪计划等等);(3)事实上未能着手实行犯罪(预备行为没有实施终了;预备行为已经实施终了);(4)未能着手实行犯罪是由于行为意志以外的原因。发生了违背行为人意志的因素,第32页共83页使得行为人客观上不可能继续实施预备行为,或者客观上不可能着手实行犯罪。注意:预备阶段行为人自动放弃犯罪预备行为,或者自动不着手实行犯罪的,属于犯罪中止!4、犯罪预备行为与犯意表示的区别a犯意表示一般是指以口头、书面或者其他方法,将真实犯罪意图表现于外部的行为。b犯罪预备行为为实行犯罪起促进作用,已经对法益构成了威胁;犯意表示只是单纯流露犯意,没有对法益构成威胁。注意:寻找共犯和与他人共同商量犯罪计划的,是犯罪预备行为;单纯告诉他人自己将实施某种犯罪行为和告诉他人自己将采取某种方法实施犯罪的,是犯意表示。5、刑事责任: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三)犯罪未遂123条第1是犯罪未遂。2、犯罪未遂是指行为人已经着手实行犯罪,但是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而导致犯罪未得逞的犯罪停止形态。3、特征:(1的紧迫危险性的行为。(2)犯罪未得逞(与犯罪既遂相区别)。犯罪未得逞,是指行为人所追求的、行为性质所决定的逻辑危害结果没有发生(并非没有达到犯罪人的犯罪目的)。(3的原因,是指始终违背犯罪人意志的,客观上使犯罪不可能既遂,或者使犯罪人认为不可能既遂从而被迫停止犯罪的原因。包括3种情况:a抑止犯罪意志的原因,即某种事实使得行为人认为自己在客观上已经不可能继续实行犯罪,从而被迫停止犯罪。比如行为人盗窃财物,打开保险柜之后发现没钱。b抑止犯罪行为的原因,即某种情况使得行为人在客观上不可能继续实行犯罪。比如行为人正在实施杀人行为被警察强行制止。c抑止犯罪结果的原因。即行为人已将其应当实行的行为实行终了,但某种情况阻止了结果的发生。比如行为人意欲杀人,已经将对方砍倒在血泊中便离去,结果被害人的邻居及时发现将被害人送到医院救治,被害人没有死亡。4、刑事责任: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或者减轻处罚。(四)犯罪中止124条第1款: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的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是犯罪中止。2、犯罪中止是指行为人在犯罪过程中出于自己的意志自动放弃了犯罪或者自动有效的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犯罪停止形态。3、特征:(1)中止的时间性。中止必须发生在犯罪过程中,即在实施犯罪行为之后、犯罪呈现结局之前均可中止。既可以发生在犯罪预备阶段,也可以发生在犯罪实行阶段,还可以发生在犯罪行为已经实行完毕但是犯罪结果尚未出现阶段。(2)中止的自动性。成立犯罪中止,要求行为人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的防治犯罪结果发生。a自动性的判断标准,我国刑法学界通常采用弗兰克公式来认定,即“能达目的而不欲,第33页共83页的外界条件的认识来判断,而不是以客观事实进行判断。b自动性原因多种多样,不以正当伦理性为必要:基于惊愕、恐惧而放弃:即内心的情感是否构成对内心愿望的一种强制。由于行为人依是可以成立中止的。比如说甲要杀害自己的妻子,在妻子睡觉时一刀砍下去(并未砍到要害部位),看到妻子的血像喷泉一样就喷出来了,甲以前也没杀过人,心里素质不好,内心极度恐惧,因此放弃继续犯罪的,是犯罪中止。基于嫌恶之情放弃:这种放弃不是基于外部的强制,仍然可以成立中止。比如甲欲盗窃财物,打开保险柜,发现钱袋上趴着一只壁虎,甲从小就厌恶壁虎,因此放弃犯罪的,是犯罪中止;但是如果甲从小就认为壁虎是一种邪兆,看到壁虎就意味着肯定将一事无成,因此而放弃犯罪的,是犯罪未遂。害怕受到刑罚处罚:因为担心当场被发觉、被捕而不可能继续实施犯罪的,不具有自动担心日后被告发、逮捕与受处罚而放弃的,具有自动性,成立犯罪中止。基于目的物障碍而放弃,即目的物没有出现:在财产犯罪中,如果意欲盗窃一般物,嫌少而放弃的,中止;意欲盗取特定物,但不存在的,即使没有盗窃其他物,未遂。在针对人身或者其他权利进行的犯罪中,行为客体没有出现而放弃的,属于未遂,如甲受雇杀乙,举枪后发现对方非乙而放下枪的,未遂。发现是熟人而放弃的:由于犯罪以熟人为对象并非不可能,熟人本身不足以阻止犯罪的乙发现是自己的邻居甲,叫了甲一声,甲发现是邻居而放弃犯罪的,成立犯罪中止,因为这时并没有足以使甲被迫停止犯罪的外部力量存在,而事实上大多数的劫财杀人案件也是发生在熟人中间的。(3)中止的客观性。中止,不止要有内心的中止意思,还要求客观上有中止的行为。中止行为分为两种情况:a行为未实行终了、只要不继续实施就不会发生犯罪结果时,中止行为表现为放弃继续实施犯罪行为。b行为已经实行终了、不采取有效措施就会出现犯罪行为性质所决定的逻辑危害结果时,中止行为表现为采取积极措施有效的防止犯罪结果的发生。注意:a在行为未实施终了的情况下,行为人必须是真实的放弃犯罪行为,而不是等待时机继续实施该行为;行为人自动放弃重复侵害行为的,是犯罪中止;b在行为实行终了的情况下,行为人防止结果发生的行为,必须是一种真挚的努力行为,但不以行为人单独实施为必要。(4)中止的有效性。不管是哪一种类型的中止,都必须没有发生行为人原本所追求的、行为性质决定的犯罪结果。a如果发生了行为人原本所追求的、行为性质所决定的犯罪结果,即使行为人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采取防止结果发生的措施,也不能成立犯罪中止(已经既遂的,停止形态不能倒流),比如行为人打算使火车出轨而在铁道上放置一块大石头,这时已经产生了足以使火车倾覆的危险,因此破坏交通工具罪已经既遂,即使行为人在火车到来之前翻然悔悟将石块移除的,也不能成立犯罪中止。b中止行为与结果没有发生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时,只要行为做出真挚的努力,而结果也没有发生的,就成立中止。比如甲意欲杀害妻子,而将无水硫酸铜当作砒霜放到妻子的饭遂将妻子送往医院抢救,将妻子医治痊愈。后来医生证实,甲所投入的是无水硫酸铜,只会第34页共83页致人腹痛,而不能致死。这时,甲的行为实际上与妻子死亡未发生不存在因果关系,就算甲不救助妻子也不会死,但是甲认为自己会导致妻子死亡,又采取了真挚的努力,而妻子也未死亡的,应认定为犯罪中止。c介入因素情况下的中止。如果采取的措施本身是足以防止危害结果的发生的,但由于介入因素的出现,危害结果仍然出现的,如果介入因素割断了原行为和危害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的,仍然成立中止。如果是行为人防止结果发生的行为,本身又构成犯罪,则对新罪独立处罚。比如甲要杀害自己的父亲,将父亲砍倒在地,在父亲苦苦哀求下,出于怜悯之心开车将父亲送到医院,结果主治医生严重不负责任导致父亲伤口感染死亡的,则还应认定甲的也应认定甲为犯罪中止,但是另外构成交通肇事罪。4、犯罪中止并非没有发生任何结果,而只是没有发生行为人原本追求的、行为性质决定的危害结果。5、刑事责任:仍然是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没有造成损害的,应当免除处罚;造成损害的,应当减轻处罚。专题六共同犯罪一、共同犯罪的成立条件1、主体条件:二个以上能够独立负刑事责任的自然人、单位或者自然人和单位的组合。2、主观条件:共同故意。(1)犯意联络可以发生在行为实施前,也可以发生在行为进行中,内容必须是具体的。(2)不构成共同故意的几种情形:a共同过失犯罪;b故意与过失的混合;c同时犯;d二人以上共同实施没有重合内容的不同犯罪;e实行犯过限;f事前无通谋的事后窝藏、窝赃、销赃的犯罪行为。3、客观条件:共同行为(1)行为的表现形式:共同作为,共同不作为,作为与不作为相结合;(2)行为的阶段:共同实行行为;共同预备行为;部分人实施了实行行为、部分人没有直接实行犯罪。4、理论:部分犯罪共同说二人以上虽然共同故意实施了不同的犯罪,但当这些不同的犯罪之间具有重合的性质时,则在重合的限度内成立共同犯罪。具有重合性质的情况:(1的包里有枪支,而骗乙包里是人民币,两人共谋盗窃,两人在盗窃罪的范围内构成共犯,甲要按照盗窃枪支罪定罪,乙按照盗窃罪定罪;(2)当两种犯罪侵犯的同类法益相同,其中一种犯罪比另一种犯罪更为严重时(严重犯罪包含了非严重犯罪的内容),比如甲乙共同侵害丙,甲出于杀人的故意,乙出于伤害的故意,最后导致丙死亡,甲乙在故意伤害最的范围内构成共犯,甲按照故意杀人罪定罪,乙按照故意伤害罪(致人死亡)定罪;(3)两种犯罪所侵犯的法益不完全相同,但两种法益有部分重合的性质时,比如甲乙共同暴力殴打丙女,甲出于抢劫的故意,乙出于强奸的故意,甲乙在故意伤害罪的范围内构成共犯,甲按照抢劫罪定罪,乙按照强奸罪定罪;(4)在法定转化犯的情况下,如果数人共同实施了转化前的犯罪行为,而其中部分人第35页共83页甲在门外望风,乙入户盗窃,结果乙在户内转化为抢劫,甲乙在盗窃罪的范围内构成共犯,甲按照盗窃罪定罪,乙按照抢劫罪定罪。二、共犯人的分类及其刑事责任(部分实行全部责任)1、主犯(1)组织、领导犯罪集团的首要分子,对其按照犯罪集团实施的全部罪行负责;(2)其他在共同犯罪中起主要作用的犯罪分子,对其组织、领导、教唆、指挥和积极参加的全部犯罪负责。(3)主犯和首要分子的关系:a首要分子分为两类:犯罪集团中的首要分子;聚众犯罪中的首要分子。b犯罪集团中,首要分子都是主犯,但是主犯不一定都是首要分子。c在聚众犯罪中,如果该聚众犯罪一律构成共同犯罪(聚众斗殴罪),那么认为首要分子就是主犯;如果该聚众犯罪只处罚首要分子,而首要分子又只有一人时,则首要分子不是主犯。2、从犯,分为帮助犯和次要实行犯,对其帮助和实行的所有犯罪负责,但是应当从轻、刑法分则中明确规定了几种为特定犯罪提供帮助、协助等帮助行为但需要单独定罪的情况:资助危害国家安全犯罪活动罪、资助恐怖活动罪、协助组织卖淫罪。注意:如果行为人为他人实施相关犯罪提供了实行行为的帮助,则应当按照该具体犯罪的共犯处理,比如甲女为了帮助乙男顺利实施对丙女的奸淫,而殴打丙女,在丙女丧失反抗能力后乙男顺利实施强奸行为,这时,甲女的殴打行为实际上是强奸罪的暴力,因此构成强奸罪的实行犯,而不是帮助犯。3、胁从犯,被胁迫参加犯罪、尚有部分意志自由且在共同犯罪中起次要作用的共犯人,对其被胁迫参与的犯罪负责,但是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4、教唆犯(1)主观上有引起他人犯意的故意,客观上实施了引起他人犯意的行为,且教唆行为必须是唆使他人实施较为特定犯罪的行为。(2)教唆的对象必须是能够独立承担刑事责任的人。(3)对教唆犯,应当按照其所教唆的犯罪定罪。当刑法分则条文明确将教唆他人实施特定犯罪的行为规定为独立犯罪时,对教唆者要按照该独立犯罪定罪。(4)教唆犯的处罚a教唆他人犯罪的,应当按照他在共同犯罪中所起的作用处罚。其主要作用的,以主犯论处;起次要作用的(有数个教唆犯时,存在起次要作用的教唆犯;教唆从犯的),以从犯论处。b教唆不满18周岁人犯罪的,应当从重处罚。本条主要是为了保护青少年健康成长。cc—1被教唆人没有犯任何罪的,适用本条;c—2被教唆人所犯之罪,与被教唆之罪有包容关系(侵犯同类法益的犯罪),这里分两种情况:第一,被教唆之罪是轻罪,而被教唆人在实施时转化成了重罪,则在轻罪的范围内成立共同犯罪,对于教唆犯不适用本条(教唆实施盗窃,而实行犯在实施时转化为抢劫,教唆犯第二,被教唆之罪是重罪,而被教唆人采用的手段仅构成轻罪,则在轻罪的范围内成立共同犯罪,对于教唆犯要按照教唆之罪的未遂处罚(教唆实施抢劫,实行犯在现场只盗窃就第36页共83页c—3被教唆人所犯之罪,与被教唆之罪有部分重合关系,则在重合范围内成立共同犯罪,对教唆犯可以适用本条(教唆实施入室抢劫,实行犯却实施了强奸)。三、其他相关问题1、间接正犯,是指利用不承担刑事责任的人实施犯罪的情况,相当于将不承担刑事责任的人当作自己的犯罪工具。比如甲利用未满14周岁的未成年人乙实施杀人行为的,乙不构成犯罪,而甲构成故意杀人罪的间接正犯,按照故意杀人罪定罪量刑。2、片面共犯,是指参与同一犯罪的人中,一方认识到自己是在与他人共同犯罪,而另解即可,不是考试内容,只是为了知识体系完(了解即可,不是考试内容,只是为了知识体系完(了解即可,不是考试内容,只是为了知识体系完整才写上的,但是说不准会有这一部在理论中,片面共犯存在三种情况:一是片面实行犯,二是片面教唆犯,三是片面帮助犯。在这三种片面共犯的情况中,只有片面帮助犯在处罚时,要遵守共同犯罪的处罚原则,而其他两种情况则只作为单独犯罪进行处罚,下面具体分析这样处罚的原因。首先是片面实行犯。举例:甲知道乙要去强奸丙,就提前赶往丙的住所,用大力金刚指将丙的手脚关节捏断,乙到来时喜出望外,顺利实施了强奸行为。该例中,甲作为乙实施强奸犯罪的片面实行犯存在。强奸罪中,是包括对人暴力的,而甲捏断丙手脚的行为,正好也就是刑法第236条强奸罪中客观方面要求的暴力内容。因此,甲在乙的强奸行为中,实施了暴力,而乙也顺利的实施了强奸丙的行为,那么甲也就触犯了刑法第236条强奸罪的罪名。上例说明,片面实行犯,由于其实施了刑法分则客观方面的行为,所以就构成该犯罪,又由于没有意思联络,所以应该单独处罚。再是片面教唆犯。举例:甲拍了很多乙妻偷情的照片,并将该照片和一把手枪放在乙能够看到的位置,乙看到后用手枪将乙妻杀死。教唆犯理论中,只要行为人实施了教唆他人犯罪的行为,而本意又有教唆的故意时,即构成该种犯罪。但是,由于其与实施人没有意思联不失公允。最后看片面帮助犯。举例:甲要进入一院内盗窃,但是苦于院墙太高而无法下手。乙知则乙的搬梯子行为不能被刑法评价,因为搬梯子本身并非犯罪行为。正是由于甲顺利实施了盗窃行为,才使得乙的搬梯子行为有了被评价的意义。虽然,片面帮助犯与直接实行犯没有意思联络,但是其毕竟只是实施了辅助帮助行为,如果对片面帮助犯也单独定罪量刑,必然可能会有人问,片面实行犯与片面帮助犯,不都是对直接实行人的协助吗,为什么处罚上会有差别?原因是,片面实行犯,已经触犯了刑法分则关于个罪客观方面要件,也就是说其实施的片面行为,虽然也是协助直接实行人,但是其也已经触犯了分则条文中的实行行为规定。而片面帮助犯的行为,在刑法中没有被独立评价的意义。3、不具有构成身份的人与具有构成身份的人共同实施真正身份犯时,构成共同犯罪。比如甲是国家工作人员,乙是普通人,甲乙伙同侵吞单位财物的,构成贪污罪的共犯。4、共犯与犯罪停止形态(1)原则:一人既遂全体既遂;(2)为他人犯罪提供了精神和物质支持的,如果想成立中止,必须有效的撤回精神和物质支持;(3)教唆犯和帮助犯实行教唆和帮助行为后:第37页共83页a实行犯犯罪未遂的,教唆犯和帮助犯也犯罪未遂;b实行犯犯罪中止的,教唆犯和帮助犯犯罪未遂;c实行犯犯罪预备的,教唆犯犯罪未遂(不是犯罪预备,否则导致罪责性不相适应),帮助犯犯罪预备。(4)实行犯:a所有的实行犯都自动停止犯罪时,均成立中止犯;b有一部分实行犯自动停止犯罪,并阻止其他实行犯实行犯罪或防止结果发生时,这部分实行犯成立犯罪中止,其他没有自动停止犯罪的实行犯成立犯罪未遂。专题七罪数形态一、区分罪数的标准——犯罪构成标准说以行为符合的犯罪构成数量为区分一罪与数罪的标准,行为符合一个犯罪构成的为一罪,行为符合数个犯罪构成的为数罪。二、继续犯(持续犯)1、从着手实行到由于某种原因终止以前,行为与其造成的不法状态一直处于持续状态的犯罪。2、自始至终都针对一个对象、侵犯一个法益。3、犯罪行为在一定时间内持续,且没有间断。4、出于一个罪过。5、以一罪论处,继续时间跨越新旧两法时,应适用新法。三、想象竞合犯1、行为人基于一个犯罪意图,实施一个犯罪行为,侵犯数个法益,触犯数个罪名。2、处断原则:从一重罪处断,但是刑法分则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比如刑法第204条第2款,纳税人缴纳税款后,采取假报出口或者其他欺骗手段骗取所缴纳税款的,依照偷税罪定罪处罚,骗取税款超过所缴纳的税款部分,依照骗取出口退税罪定罪量刑,也就是数罪并罚。四、连续犯1、行为人基于同一的或者概括的故意,连续实施性质相同的数个行为,侵犯同一罪名。同一的犯罪故意是指行为人具有数次实施同一犯罪的故意;概括的犯罪故意是指行为人主观上只要有条件就实施特定犯罪的故意。2、数次危害行为必须单独都能构成犯罪。3、数个犯罪之间必须具有连续性:基于连续意图支配下的同一犯罪故意,在一定时期之内连续实施了性质相同的数个足以单独构成犯罪的危害行为。4、处断原则:一罪从重处断。五、牵连犯1、出于一个犯罪目的,实施了数个行为,数个行为之间有牵连关系。2、数个行为必须是相对独立的、每一行为都符合某一特定犯罪的犯罪构成。3、数行为之间存在原因与结果或者手段与目的的牵连关系,这种牵连关系采用类型说:即只有当某种手段通常用于实施某种犯罪,或者某种原因行为通常导致某种结果行为时,才认为有牵连关系。比如伪造国家机关公文、印章的行为通常是实施诈骗的手段行为,盗窃财物后一般都会有窝藏赃物或者销赃行为。但是盗窃枪支去杀人的,不是牵连犯,因为盗窃枪支并非通常是杀人的手段行为。4、处断原则:从一重罪处断,但是刑法分则另有规定,从其规定。第38页共83页六、吸收犯1、基于一个犯意实施数行为,侵犯不同罪名,存在吸收与被吸收的关系;2、数行为必须单独都符合某种特定犯罪的犯罪构成;3、数行为必须侵犯同一或者相同法益,并指向同一对象(盗窃枪支后又私藏的,伪造4、几种形式:重行为吸收轻行为,实行行为吸收预备行为,主行为吸收从行为;5、处断原则:重罪从重处罚。专题八排除犯罪性事由一、正当防卫(一)正当防卫是指,为了保护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对不法侵害人实施的旨在制止不法侵害的、未明显超过必要限度损害的行为。(二)成立条件:1、起因条件:存在现实的不法侵害(只要客观不法即可,不要求主客观相一致)。(1)不法侵害包括犯罪行为和一般违法行为;(2)不法侵害必须具有进攻性、紧迫性和破坏性;(3)不法侵害除了包括作为行为之外,还包括不作为行为;(4)对没有达到法定年龄、不具有辨认控制自己行为能力的人实施的侵害行为,应当先避让,不得已或者紧迫情况下无法知道侵害人的特殊性时才能实施正当防卫;(5)不具备本条件时,是假想防卫,根据行为人的主观方面成立过失犯罪或者意外事件。2、时间条件:不法侵害正在进行且尚未结束。(1)不法侵害的开始时间一般以不法行为着手时为其开始,但是并不只限于着手,如果预备行为已经达到了对法益的紧迫威胁,那么也可以对其进行正当防卫;(2)不法侵害的结束时间,一般是指法益不再处于紧迫、现实的侵害、威胁之中,或者说不法侵害行为已经不可能继续侵害或者威胁法益;(3)在侵犯财产的犯罪中,行为虽然已经既遂,但被当场发现并同时受到追捕的,一直延续到不法侵害人将其所取得的财物藏匿至安全场所为止,在此之前,追捕者使用强力将财产取回的,应当认定为正当防卫;(4)对于设置防卫装置认定为正当防卫,需要具备以下两个条件:a该防卫装置在开始设置到起防卫作用之前,不得给法益造成现实的侵害和紧迫的危险;b在起防卫作用时,不能造成超过必要限度的损害;(5)不具备本条件时,称为防卫不适时,根据行为人的主观方面成立故意犯罪、过失犯罪或者意外事件。3、对象条件:必须针对不法侵害者本人。(1)防卫行为并不必然要给不法侵害者造成实际的损害;(2)防卫行为要有可能防止不法侵害继续进行,但并不必然有效;(3)防卫行为既可以针对不法侵害者人身,也可以针对其财产;(4)不具备本条件时,也就是针对第三人进行防卫的,如果故意针对,则按照故意犯罪处理;如果误以为第三人为不法侵害人的,则按照假想防卫处理。4、主观条件:必须具有防卫意图,即为了保护刑法所保护的利益。(1)防卫认识:防卫人认识到不法侵害正在进行;第39页共83页(2)防卫意志:防卫人出于保护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利益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的目的;(3是以非法手段获取的财物,而又使用非法手段获取的,对方可以实施正当防卫。(4)不具备本条件时,成立防卫挑拨、偶然防卫,按照故意犯罪或者过失犯罪处理。5、限度条件:必须没有明显超过必要限度且造成重大损害。必要限度,应以制止不法侵害、保护法益的合理需要为标准,一方面要考虑不法侵害的危险程度、侵害手段、强度,所处客观环境与形势,另一方面要权衡防卫行为所保护的法益性质与防卫行为所造成的损害后果。(三)无过当防卫权1、对正在进行行凶、杀人、抢劫、强奸、绑架以及其他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采取防卫行为,造成不法侵害人伤亡的,应当认定为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2、只有保护人身安全时,才适用;3、杀人、抢劫、强奸、绑架是对暴力犯罪的有限列举,其他犯罪只要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犯罪,仍然适用;4、行凶是一种介于杀人和故意重伤害之间的尚不清楚的状态;5、并非对侵犯人身的犯罪都可以适用无过当防卫权,只有当这些暴力犯罪严重危及人不得适用无过当防卫权。(四)防卫过当及其刑事责任1、对于不属于“严重危机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的不法侵害进行防卫,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的,成立防卫过当;2、一般认为,防卫过当的罪过形式是过失或者间接故意;3、防卫过当,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二、紧急避险(一)紧急避险是指,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发生的危险,不得已损害另一较小法益的行为。(二)成立条件:1、起因条件:发生了现实的危险。(1)发生了现实危险,是指法益处于客观存在的危险的威胁之中;(2)不具备本条件时,成立假想避险,根据行为人的主观方面,按照过失犯罪或者意外事件处理。2、时间条件:危险正在发生。(1)危险正在发生,或迫在眉睫尚未消除;(2)不具备本条件时,称为避险不适时,根据行为人的主观方面成立故意犯罪、过失犯罪或者意外事件。3、对象条件:一般是第三者的合法利益,也可以针对危险源的法益。德日刑法理论将紧急避险分为防御性紧急避险与攻击性紧急避险,前者是指针对危险源所实施的避险行为,后者是指针对与危险源无关的第三者的法益所实施的避险行为。4、主观条件:必须有正当的避险意图。(1)避险认识:行为人认识到正在发生的危险使得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受到威胁,只有损害另一法益才能保护较大利益;(2)避险意志:行为人出于保护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利益免受正在发生的危险的目的。第40页共83页5、限制条件:出于迫不得已。(1)出于迫不得已是指法益面临着正在发生的危险时,没有其他合理办法可以排除危险,只有损害另一较小法益才能保护面临危险的法益;如果还有其他方法可以保护法益,则不允许紧急避险;(2)本条件是与正当防卫的重大区别。6、限度条件:不能超过必要限度造成不应有的损害。(1)通说认为,紧急避险造成的损害应当小于所避免的损害;(2)对(1)的限缩解释:必要限度,是指在所造成的损害不超过所避免的损害的前提下,足以排除危险所必需的限度。即必须从客观出发,既保护一种法益,又将对另一种法益的损害控制在最小限度内。比如森林里发生火灾,为了保护100公顷的森林不被烧毁,需要砍伐一定的树木形成隔离带。仅仅按照(1)的理解,只要砍伐不足100公顷的树木都符合紧急避险的条件,但是实际情况是只要砍伐10公顷就可以达到保护100公顷森林的目的,所以只要砍伐超出10公顷的,都被认为是超过了必要限度。7、主体特别限制:紧急避险不适用于在职务、业务上有特定责任的人。但并不意味着因为履行义务也以具有履行可能性为前提。(三)避险过当及其刑事责任1、避险行为超过必要限度造成不应有损害的,成立避险过当;2、一般认为,避险过当的罪过形式是过失或者间接故意;3、避险过当,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三、其他排除犯罪性事由(一)法令行为,基于成文法律、法令、法规的规定,作为行使权利或者承担义务所实施的行为,比如法警执行死刑、国家发行彩票。(二)正当业务行为,是指虽然没有法律、法令、法规的直接规定,但在社会上被认为是基于社会生活中的工作、职业等需要反复实施的正当行为,比如在遵守足球比赛规则的前提下铲伤对方球员。(三)被害人承诺,是指经被害人以他人可以侵犯其法益为内容的请求或许可,但是本条要严格限制:1、被害人要有处分的行为能力;2、被害人要有处分的权限;3、被害人要有处分的真实意思(仅仅基于承诺动机的错误,行为人免责;因为受骗而对所放弃的法益的种类、范围或者危险性发生了错误认识的,行为人不免责);4、被害人处分自己的法益是有限度的,比如对重伤或者致死的承诺无效;5、承诺至迟必须存在于结果发生前,结果发生前变更承诺的原承诺无效,结果发生后才承诺的无效;6、承诺的内容不得违法。(四)给予推定的承诺,是指现实中没有被害人的承诺,但基于一般人的观念,被害人知道事实真相后会承诺,例如无因管理。(五)自救行为,是指法益受到侵害的人,在紧急状况下无法通过法律程序或者其他正当程序保护法益时,依靠自己的力量救济法益的行为,例如旅馆针对不付房费就要离去的房客的暂时限制其人身自由的行为。(六)自损行为,是指被害人损害自己法益的行为,如自杀、自残,但是这种行为不得侵犯到国家、公共秩序和他人的利益,否则违法,比如战时自伤罪。(七)义务冲突,是指存在两个以上不相容的义务,为了履行其中某个义务,不得已不第41页共83页履行其他义务的情况。义务冲突正当性的三个条件:1、必须履行其中某个义务,如果行为人不作为,不履行其中任何一个义务的,可能构成犯罪;2、必须权衡义务的轻重,履行相对重要的义务,如果行为人履行非重要义务而放弃重要义务的,可能构成犯罪。专题九刑罚论一、一些重要的知识点(一)死刑12、被判处死缓的犯罪人,有三种可能的处理结局:一是执行死刑,二是减为无期徒刑,三是减为15年以上20年以下有期徒刑。三种后果各自必须具备的相应条件:首先,执行死刑的条件是在二年执行期间故意犯罪12并经最高人民法院核准,注意这里要求是故意犯罪而非一般的犯新罪,也就是说虽然在二年期又犯了新罪,但为过失犯罪的,仍不能立即执行死刑;其次,减为无期徒刑的条件是二年期内没有故意犯罪,即使有一般的违法行为甚至是过失犯罪行为而非故意犯罪的,也应当减为无期徒刑;第三,减为有期徒刑的条件是二年期间不但没有故意犯罪反而有重大立功78条之规定的几个法定情形。(二)没收财产1、没收财产的对象:犯罪分子个人所有的合法财产。首先必须是个人所有,不能是家庭财产。其次必须是合法财产。财产有很多种,有些财产是被犯罪所玷污了的,凡是被犯罪所玷污了的财产,都不属于合法财产,应该依法被收缴,而不得作为没收财产的对象。2、没收财产刑的方式:包括部分没收和全部没收,由人民法院来执行。3、没收财产与偿还犯罪分子的债务问题。根据刑法第60罪人被判处没收财产,但犯罪分子还有一个合法的民事债务,那债权人如果提出请求的话,必须先清偿债务。同样被判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以后,犯罪人同时还有民事赔偿问题的,应该首先对被害人进行民事上的赔偿。(三)剥夺政治权利1由、出版自由、结社游行示威自由),不准当官(不能担任国家机关职务和国有企事业单位2、剥夺政治权利适用对象:(1)对于危害国家安全的犯罪分子应当附加剥夺政治权利;(2)对于严重暴力犯罪,主观恶性较深、情节恶劣、罪行严重的财产犯罪,可以附加剥夺政治权利;(3)对于被判处无期徒刑、死刑的犯罪分子应当附加剥夺政治权利终身。3、附加剥夺政治权利刑期在不同情形下的起算方式:(1)附加于死刑、无期徒刑时,从判决执行之日起剥夺;(2)附加于有期徒刑(包括原判为死缓或无期徒刑依法被改为有期徒刑的)、拘役时,其刑期从有期徒刑或拘役被执行完毕之日起算(注意:在有期徒刑、拘役执行期间,政治权利依然被剥夺,但不计算在剥夺政治权利刑期限之内),如果主刑在执行期间被假释的,剥第42页共83页夺政治权利刑期应从假释之日起算;(3)附加于管制刑的,与管制刑同时执行,同时计算刑期。(四)累犯累犯必须从重,不得缓刑和假释。一般累犯要求必须前后两罪都是故意犯罪,都应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且后罪发生在前罪执行完毕或者被赦免之日起5犯罪,对于量刑和时间间隔则没有要求。(五)自首1、犯罪分子向司法机关“如实供述”的罪行必须是司法机关还未掌握的本人其他罪行。即自己实施的而司法机关尚未掌握或者不知道、不了解的罪行以及其所供述的罪行在犯罪性质或罪名上与司法机关已经掌握的罪行不同。如果其供述的罪行与已被掌握的罪行属同种的,虽然可以酌情从轻,但不属于自首,只能叫坦白。2、共犯要想成立自首,必须要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还要如实供述同案犯的罪行。但是共犯立功如果协助抓捕同案犯的,那就成立立功。(六)数罪并罚不同种的有期自由刑(管制,拘役和有期徒刑)之间的并罚原则,也是限制加重原则,只不过如何折算有待于立法完善。(七)缓刑1、缓刑适用于被判处拘役或者3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且不能是累犯。2、缓刑执行完毕,原判刑罚不再执行(而不是执行完毕),所以在缓刑执行完毕后5年内再犯故意犯罪的,不构成累犯。3、在缓刑考验期内发现漏罪,撤销缓刑,实行数罪并罚。在缓刑考验期满后发现漏罪的且漏罪并未过追诉时效的,不撤销缓刑,只对该漏罪定罪量刑即可。在缓刑考验期内又犯新罪的,无论何时发现新罪,只要没过追诉时效,都撤销缓刑,实行数罪并罚。(八)假释1、假释的对象:被判处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2、假释的禁止性条件:一是累犯;二是因杀人、爆炸、抢劫、强奸、绑架等暴力性犯罪而被判处10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罪犯。根据司法解释,这里指的是其中的一罪在10年以上,不包含数罪并罚的情况。3、假释的限制条件:(1)被判处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执行原判刑期1/2以上;(2)被判处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实际执行10年以上;(3)死缓犯减刑后又假释的,实际执行刑期12年以上(不含死刑缓期执行的24、有期徒刑的假释考验期限,为没有执行完毕的刑期;无期徒刑的假释考验期为10年。5、假释考验期满,就认为原判刑罚执行完毕。6、假释考验期内发现漏罪的,撤销假释,按照“先并后减”原则数罪并罚;假释考验期后发现漏罪的且漏罪并未过追诉时效的,不撤销假释,单独对漏罪定罪量刑。假释考验期内又犯新罪的,无论何时发现,只要没过追诉时效,都按照“先减后并”原则数罪并罚。(九)减刑1、减刑适用于被判处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2、以下三种情况不被认为是刑法第78条的减刑:(1)死刑缓期执行减为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减为有期徒刑;(2)随以上主刑减轻而相应减轻的剥夺政治权利;第43页共83页(3)判处罚金后有正当理由缴纳有困难予以减免的。3、减刑后的实际执行刑期:(1)判处管制、拘役、有期徒刑的,不能少于原判刑期的1/2;(2)判处无期徒刑的,不能少于10年;(3)对于死刑缓期执行的罪犯减为无期徒刑、有期徒刑后又被减刑的,其实际执行刑期不能少于12年(不含死刑缓期执行的24、被判处无期徒刑的罪犯却有悔改表现或者有立功表现的,一般可以减为18年以上20年以下有期徒刑;有重大立功表现的,可以减为13年以上18年以下有期徒刑。(十)追诉时效1、法定最高刑不满5年有期徒刑的,经过5年;2、法定最高刑为5年以上不满10年有期徒刑的,经过10年;3、法定最高刑为10年以上有期徒刑的,经过15年;4、法定最高刑为无期徒刑、死刑的,经过20年;如果20年以后认为有必要继续追诉的,报请最高人民检察院核准。5、不受追诉时效限制的情况:(12)公检法应当立案却不立案的。二、一些重要的期限1、管制、拘役、有期徒刑的刑期,计算起点是一样的,即都是从判决执行之日起计算(分别是414447决确定之日”是有严格区别的,因为判决确定之后,还有一个交付执行与监狱等刑罚执行机2、死刑缓期执行的两年考验期限与缓刑的考验期限,计算起点是一样的,都是从判决确定之日起计算(51733、死缓减为有期徒刑的从死刑缓期执行期满之日起计算即两年考验期满的次日就应开始计算所减的有期徒刑之期限,而不要混淆为减刑裁定之日起(514、附加剥夺政治权利而有计算意义的情况下(即主刑不是死刑或者无期徒刑、以及附加与管制的也无计算的意义),从徒刑、拘役执行完毕之日徒刑、拘役执行完毕之日徒刑、拘役执行完毕之日徒刑、拘役执行完毕之日或者假释之日假释之日假释之日假释之日起计算剥夺政治权利的期限(58假释期满之日起计算的,即第65条第25释期满之日前罪假释期满之日前罪假释期满之日起计算,而不要混淆为假释之日。6、假释考验期限,从假释之日起计算(837、无期徒刑减为有期徒刑的,刑期从裁定减刑之日裁定减刑之日裁定减刑之日裁定减刑之日起计算(80条,当然此种情形下无期徒刑判决之前先前羁押的也不存在折抵问题)。8、追诉时效的期限从犯罪之日起计算,不要混淆为犯罪既遂之日起计算,如果犯罪行为有连续或者继续状态的,从犯罪行为终了之日犯罪行为终了之日犯罪行为终了之日犯罪行为终了之日起计算(89后罪之日起计算的问题也是如此)精华笔记第44页共83页刑法的任务、基本原则和适用范围1.刑法的基本原则:()罪刑法定原则:要求:法定性,合理性,明确性。运用:一男一女在公园乱搞,但不能按犯罪处罚,即考罪刑法定原则;伪造中央领导同志的题词,即法无民文规定不为罪;伪造医疗单位的节育证明(伪造企业事料单位人民团体印章罪,公文和证件不为罪)。例:以和平、诱骗的方式,拐卖成年男子。根据目前的刑法,该行为不构成拐卖妇女、儿童罪,而是无罪。例:老板卷款而逃,民工不能拿到工资而自杀。老板的行为是否构成犯罪?不构成犯罪。()罪刑相适应原则:理解:要求刑罚的轻重和罪(已经发生的客观的犯罪事实及其危害)、责(犯罪人主观方面的情况和恶性)相称;刑法考虑未来情形的,如未成年人,累犯,则为责。考察方式:累犯应当从重处罚;未成年人应当从轻、减轻处罚。这体现了什么基本原则?罪责刑相适应原则。()平等适用刑法原则:1)平等适用刑法原则是宪法规定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在刑法中的具体体现;2)该原则适用的范围讲的是适用刑法的问题,而不包括立法问题;3)包括定罪平等、量刑平等、执行刑罚平等。2.刑法的空间效力:属地为主,其他原则为辅的综合原则。()对国内犯的适用原则—属地管辖原则(补充原则:旗国主义):a.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犯罪的,除法律有特别规定的以外,都适用本法;b.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船舶或者航空器内犯罪的,也适用本法。c.犯罪的行为或者结果有一项发生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的,就认为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犯罪。例:我国一艘轮船上有一名工作人员为北朝鲜青年,在该轮船开到美国纽约港口,这时,该青年向美国岸上的一名青年进行挑衅,美国青年开枪射击,当场将该北朝鲜青年打死在轮船甲板上。问题:对于美国青年的犯罪行为,是否适用我国刑法?适用哪一个管辖原则?答案:可以;属地管辖原则。()对国外犯的适用原则:a.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外犯本法规定之罪的,适用本法,但是按本法规定的最高刑为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可以不予追究。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工作人员和军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外犯本法规定之罪的,适用本法。(属人管辖)b.外国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外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或者公民犯罪,而按本法规定的最低刑为三年以上有期徒刑的,可以适用本法,但是按照犯罪地的法律不受处罚的除外。(保护管辖)c.对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缔结或者参加的国际条约所规定的罪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在所承担条约义务的范围内行使刑事管辖权的,适用本法。(普遍管辖原则,国际法上的罪行,如毒品、劫持民用航空品、跨国贬卖妇女儿童、跨国破坏文物、恐怖主义、战争和人道灭绝种族等等,要么起诉,要么引渡回国,对传统管辖的补充作用)注意:对于国际列车上的犯罪,根据双边协定处理,由最初到达地或目的地法院管辖。第45页共83页“某国公民李某曾在国外多次进行贩毒活动,并曾被其所属国通缉。某日,李某到我国境内旅游被拘捕,李某即以非中国公民,也未在中国境内犯过罪为由提出抗议。我国依法可以对李某采取下列措施:ABCD本题答案:C.D。就是对国际犯罪适用普遍管辖原则的实例。d.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外犯罪,依照本法应当负刑事责任的,虽然经过外国审判,仍然可以依照本法追究,但是在外国已经受过刑罚处罚的,可以免除或者减轻处罚。e.享有外交特权和豁免权的外国人的刑事责任,通过外交途径解决。(外交管辖)例:美国驻华使馆的一名武官在郑州酒后驾车,撞死一人:A、适用我国刑法,以交通肇事罪定罪处罚;B、应由郑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审理C、应适用驱逐出境、以上均不对答案:D3.刑法的时间效力(1949.10.1—1997.9.30旧法,1997.10.1新法)从旧兼从轻原则(例外:当事人逃避追捕或行为延续至今)原则上按行为时的法律。只适用于未决案,包括提起再审的案件;新法和旧法规定一致的,适用行为时法;行为由新法生效前继续到生效后的,适用新法;注意:关于追诉时效的规定;酌定减轻的规定;假释条件的规定:累犯和暴力犯罪,10年以上不得假释;缓刑、假释的撤销事由的规定;它们原则上没有溯及力(原因,新法重于旧法)。在押人员以自首的规定,立功的规定,特殊假释,则可以适用于新刑法的规定。累犯:新法重于老法。若行为人两个行为均在97.10.1年以前,则按老法,若一个在前,一个在后,则适用新法。4.刑法分则法条竞合原则:以特殊法条优于一般法条为原则,重罪优于轻罪为例外。第二章犯罪概说第一节犯罪的概念犯罪的三个特征:1社会危害性是质和量的统一。刑法13条:“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2、刑事违法性:犯罪的法律属性,这里的“法”是指广义刑法。3、应受刑罚处罚性:犯罪的后果特征:免除刑罚处罚,是以应受刑罚处罚为前提;如果不应受刑罚处罚,则不成立犯罪。第二节犯罪的分类1.理论分类:()重罪与轻罪:以3年有期徒刑为标准。()自然犯与法定犯:自然犯是明显违反伦理道德的传统型犯罪,法定犯是没有明显违反伦理道德的现代型犯罪。作为单位构成的犯罪,均为法定犯。()隔隙犯与非隔隙犯:实行行为与犯罪结果之间存在时间、场所的间隔的犯罪,为隔隙犯;否则,为非隔隙犯。实行行为与犯罪结果之间存在时间间隔的,为隔时犯;实行行为与犯罪结果之间存在场所间隔的,为隔地犯。2.法定分类:()国事犯与普通犯。()身份犯与非身份犯?身份犯包括真正身份犯与不真正身份犯。以特殊身份作为犯罪主体构成要件的犯罪,是真正身份犯;不真正身份犯的主体是一般主体,但是,若为特殊身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