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本章内容第一节概述第二节法国文学与巴尔扎克第三节英国文学与狄更斯第四节俄国文学与果戈理、屠格涅夫第一节概述一、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概念二、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产生三、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特征经历了19世纪初期席卷全欧洲的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激情荡涤后,欧美文坛呈现了前所未有的对社会诸方面的冷静思虑,作家们又一次将目光注视到他们先前所熟悉的现实生活中来,特别是表现出对社会弊端的批判和对人性卑劣的针砭。于是一种既继承文学真实地反映社会现象的写实传统、又偏重于批判和暴露社会黑暗的资产阶级文学思潮应运而生了。高尔基将这一文学思潮称之为资产阶级的“浪子文学”、“批判的”现实主义文学。
一、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概念“现实主义”称谓的由来第一次明确用“现实主义”来指称自己创作主张的,是19世纪法国画家库尔贝(1819-1877)。他声称:“绘画艺术只包括画家看得见和摸得着的事物”,反对美化现实和回避现实。主张真实地反映现实生活。
由于他的艺术观点是向官方学院艺术挑战,因此他声称“现实主义流派”的画展遭到了官方的封杀,他的优秀绘画作品也受到了嘲弄和诋毁。后来,库尔贝有关现实主义的概念被移植到文学领域中,人们把那些努力准确地再现生活的作品定义为现实主义文学。从此“现实主义”这个名词在文化界开始盛行起来。发展及分期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形成于19世纪30年代,其标志是法国作家司汤达于1830年发表的《红与黑》。此后逐渐取代浪漫主义而成为19世纪西方文学的主流。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在各国的发展是不平衡的,然而却呈现出一种由点到面的辐射趋势,即由法、英等西欧先进资产阶级国家兴起,逐步向东欧、俄罗斯和美洲国家扩展的发展态势。其发展可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19世纪30到60年代。在这个阶段出现了以司汤达、巴尔扎克、狄更斯和果戈理、屠格涅夫为代表的既猛烈抨击社会黑暗,同时又怀有深厚人道主义和改良主义思想的伟大作家。第二个阶段:19世纪70年代到世纪末。在这个阶段则出现了福楼拜、哈代、列夫·托尔斯泰、契科夫和马克·吐温为代表的既发扬第一阶段作家们对社会不平等现象的批判精神,又力图在更深层次反映生活真实的伟大作家。与浪漫主义文学的交错发展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在19世纪中期虽然占主要地位,但在西欧许多国家浪漫主义文学还在继续发展。法国:以雨果、乔治·桑、大仲马为代表的浪漫主义文学仍然取得了较大成就。其中,雨果在他的创作中渗透了批判黑暗现实的因素。英国:勃朗特姐妹,特别是艾米莉·勃朗特的作品中渗透着强烈的浪漫主义激情。德国:海涅的不少诗歌中浪漫主义的幻想因素是同深刻的现实主义描写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俄国:普希金、莱蒙托夫等开始由浪漫主义转向批判现实主义。无产阶级文学开始萌芽,并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日益被人重视。返回二、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产生
资本主义内部价值规律的作用和尖锐复杂的阶级矛盾的反映;自然科学的发展和哲学思想的影响;文学自身遗传和承继的结果。(P226)金钱的罪恶如果有10%的利润,资本就会保证到处被使用;有20%的利润,资本就能活跃起来;有50%的利润,资本就会铤而走险;为了100%的利润,资本就敢践踏一切人间法律;有300%以上的利润,资本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去冒绞首的危险。——卡尔·马克思三、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特征力图在对现实生活的描写中反映生活的真实面貌,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进行描绘。致力于暴露社会的黑暗,批判现实生活中的罪恶。重视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着重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以叙事文学为主,结构上多背景宏大,表现的生活面宽广。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杜勃罗留波夫:性格正像大家所承认的,这不是跟人类生而俱来的,而是在受教育的时期获得的,又在后来动荡不安的生活中得到彻底确定的。别林斯基:在真正有才能的作家笔下,每一个人都是典型;对于读者,每一个典型都是熟悉的陌生人。第二节法国文学与巴尔扎克一、法国文学概述19世纪中期,特别是30和40年代,法国文学出现了空前繁荣的局面。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浪漫主义文学和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相互都取得了重大的成果。1830年雨果所写的戏剧《欧那尼》演出成功,盘踞在法国舞台上达200多年之久的古典主义戏剧从此一蹶不振,取而代之的是表现人的正常激情和对生活真实渴望的浪漫主义戏剧,受到了极大的欢迎。同年,司汤达的《红与黑》正式出版,标志着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诞生。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大都经历过浪漫主义的创作阶段,在他们的作品中或多或少地透露出浪漫主义文学所特有的激情;而浪漫主义作家因受到批判现实主义日益彰显的影响,在他们的作品中也加入了对现实的批判意味。两者的交相呼应,使法国这一时期文学成为了世界文学园地的一朵奇葩。不过,就时代的先锋意识而言,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则无疑是这一时期的主流文学。前期代表作家法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前期代表作家主要是司汤达、梅里美和巴尔扎克。共同特点:都受到了浪漫主义文学的影响。如巴尔扎克还亲自参加了标志着法国浪漫主义戏剧登上法国剧坛的《欧那尼》决战。因此在他们的作品中都存在着强烈的激情,情节故事多带有较强的戏剧性。鲜明特色:在以文学为武器批判法国社会弊端的前提下,司汤达多从政治角度介入生活,巴尔扎克多从经济角度介入生活,而梅里美则多从伦理道德和人性角度介入生活。司汤达(1783—1842)西方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和代表作家之一,法国19世纪杰出的小说家。(一)生平与创作父亲是个思想保守的律师,母亲性格开朗,喜爱文学作品,但不幸在司汤达七岁时就病逝。司汤达在一个天主教神父的管理下过着阴暗而寂寞的生活。少年时代受外祖父的影响,对启蒙思想以及对启蒙思想家怀有喜爱和崇敬之心。
1799年至1814,他跟随拿破仑的军队转战欧洲,终生崇拜拿破仑。1814年波旁王朝复辟后,由于和拿破仑有牵连,司汤达被“扫地出门”。前往意大利的米兰,在那里生活了七年之久。游记和传记在意大利期间,司汤达开始了他的创作生涯,这一时期主要创作游记和传记。重要作品有:《罗马、那不勒斯和佛罗伦萨》(1817)《论爱情》(1822)《罗西尼的一生》(1823)文艺论著《拉辛与莎士比亚》(1825):第一部现实主义的宣言书。在书中他以假设古典主义者和浪漫主义者通信的形式,批驳了当时法兰西学院对浪漫主义的攻击,主张文学要适应时代的发展,为现代人服务的创作原则。司汤达的观点为浪漫主义(后来称为现实主义)鸣锣开道。小说创作《阿尔芒斯》(1827):司汤达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以波旁王朝1825年颁布法令以10亿法郎作为给在大革命中遭受损失的贵族的赔偿金为背景,描写了贵族青年奥克塔夫与其被收养的表妹阿尔芒斯的一场爱情悲剧。
《瓦尼娜·瓦尼尼》(1829)以作者当年在意大利的生活为题材,以一对青年人的爱情为线索,反映了意大利烧炭党人争取民族解放的斗争运动。小说描写青年烧炭党人彼德罗在一次越狱时,遇到了贵族小姐瓦尼娜·瓦尼尼,瓦尼娜愿意抛弃自己的门第(亲王之女)、财产和彼德罗结合,但彼德罗为了民族解放斗争而毅然离开了这位富有激情的富家女子。瓦尼娜为了达到让彼德罗重新回到自己身边的目的,出卖了彼德罗身边志同道合的朋友,当彼德罗得知真相后,毅然同瓦尼娜决裂了。《吕西安·娄凡》(又名《红与白》)一部未完成的长篇小说,写于1836年前后,以七月王朝时期生活为题材。作者逝世后,1894年出版。主人公吕西安是巴黎大银行家的儿子,青年时代曾因共和主义倾向被学校开除,在父亲安排下进了外省军队。不久,离开军队返回巴黎,又根据父亲的意见,当上内政部长秘书。吕西安厌恶政界的腐败,最后远离法国,到卡佩尔大使馆担任二等秘书。作品通过银行家之子的经历,展现了当时银行家主宰政权的现实。
《巴马修道院》(1839)小说以复辟时期意大利生活为题材。主人公法布里斯是意大利贵族青年,耽于幻想,崇拜拿破仑,只身前去参加滑铁卢战役,吃了不少苦,灰溜溜回到意大利;在一次争风吃醋的争斗中,他杀死了情敌,因此被投入监狱。狱中,他又爱上了监狱长的女儿克莱莉娅,在她的帮助下,法布里斯越狱成功,但为了重见克莱莉娅,他又回到监狱。法布里斯的姑妈吉娜是宫廷贵妇,暗恋着法布里斯,她伙同情人莫斯卡伯爵救出法布里斯,并让他当上了总主教。克莱莉娅屈从父命违心嫁给了富翁,又被痴情不改的法布里斯所感动,与他偷情数年后抑郁离世,法布里斯隐居巴马修道院,不久也随她而去。(二)《红与黑》(1830)
地位:《红与黑》是司汤达的代表作,也被看作是法国乃至欧洲现实主义的奠基作。取材:根据一则新闻报道改编。1827年,司汤达在《法院公报》上看到他的家乡发生的一件谋杀案。一个名叫贝尔德的青年家庭教师,成了这个家庭主妇的情人,事情败露后,由于怨恨和绝望,家庭教师杀死了那个主妇。司汤达根据这则报道,写成了长篇小说《红与黑》。
《红与黑》内容简介小说故事发生在复辟时期。锯木厂主的儿子于连跟西朗神父学会了拉丁文,凭着他能够熟背拉丁文圣经的本领,他到维立叶尔市长德·瑞那先生家当家庭教师,不久与市长夫人发生了恋情。事情败露后,他由西朗神父介绍,进了贝尚松神学院学习。在尚松神神学院,他隐瞒自己热爱拿破仑的观点,以虚伪取得成功,得到神学院院长彼拉神父的赏识。彼拉神父在神学院受到教会特务组织耶稣会的排挤,离开神学院时,把于连介绍给巴黎保皇党的重要人物,大贵族木尔侯爵当私人秘书。于连在巴黎侯爵府办事勤勉,获得侯爵信任。他与侯爵的女儿玛特儿有了私情,玛特儿怀孕后,侯爵只得承认既成事实,准备给他一块地产使他成为贵族,并为他谋得骠骑兵中尉的军职。德·瑞那夫人由于忏悔牧师的阴谋破坏,写了一封告发信给侯爵,说于连是专门靠引诱良家妇女,猎取财产和地位的骗子。于连的野心破灭了,在教堂入口处,他开枪打伤了德·瑞那夫人,被法院判处死刑。德·瑞那夫人在他死后三天也死去。一部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小说《红与黑》是一部具有深刻社会政治内容的批判现实主义小说。“红”象征资产阶级的革命力量,“黑”象征以教会为支柱的封建势力,主人公于连就生活在“红”、“黑”交接的时代里;作品还有一个副标题:《一八三O年纪事》。由此可看出,司汤达是有意识地要把《红与黑》写成一部典型反映波旁王朝复辟时期新旧势力相互斗争社会现实的作品,具有鲜明的政治倾向性,远远超出了一般爱情小说的范畴。政治意义作品广泛地描绘了复辟时期最后阶段的法国社会风貌,如实地反映了贵族、教会、资产阶级及其各种政治势力之间的复杂关系,强烈地抨击了专横的封建贵族、贪婪的资产阶级和伪善的神父,竭力地抒发了中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不满情绪,形象地预示了七月革命即将到来的政治形势。于连形象(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于连是法国王政复辟时期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个人奋斗的典型。他个人奋斗的过程是在对社会的反抗与妥协的交替中进行的:失势——同情不幸者,反抗的一面占上风;得意——投靠统治者,妥协的一面占上风。他的反抗与妥协随着环境、地位的变化而不断变化。
1.少年时代:家庭、社会地位低下,形成反抗心理和出人头地的思想;
2.维立叶尔市长家:地位屈辱,平民的反抗性占主导地位;
3.尚松神神学院:在虚伪、猜忌、尔虞我诈的环境里,变得更加虚伪,逐渐走上妥协堕落的道路。
4.巴黎侯爵府:得到侯爵的赏识和玛特儿的爱情,个人野心实现,平民的反抗性几乎泯灭,堕落成复辟势力的走狗。
5.结局:由于德·瑞那夫人的揭发信,地位一落千丈,反抗性开始觉醒,以死反抗社会。于连性格的发展经历了反抗——妥协——反抗过程。他的命运是悲剧性的,但这不是个人的悲剧,而是社会的、时代的悲剧,他的悲剧是王政复辟时期部分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命运的概括,具有典型性。于连的法庭陈述先生们,我本没有荣幸属于你们那个阶级,你们在我身上看到的是一个乡下人,一个起来反抗他的卑贱命运的乡下人。……但是,即便我的罪不这么严重,我觉得有些人也不会因为我年少而怜悯我,你们仍想通过惩罚我,来惩罚我所属的阶级的年轻人,永远地让我这个阶级的年轻人灰心丧气。因为他们虽然出身卑贱的阶级,受到贫穷的压迫,却有幸受到良好的教育,敢于侧身在骄傲的有钱人所谓的上层社会之中。……这就是我的罪行,先生们,因为我事实上不是在受我同阶级的审判。……我在陪审官的座位上看不到一个富裕起来的农民,我看到的只是一些愤怒的资产者。
《红与黑》的艺术特点结构完整紧凑,情节跌宕起伏。
结构:以政治为经,恋爱为纬,集中描写了于连五年间所走的曲折道路和悲惨下场;精心选择三个典型场景,并通过于连的活动有机地联系起来,成为一部线索清楚、结构谨严、首尾呼应的完整的艺术品。
情节:主人公于连的幸运与厄运、得意与失势、成功与失败总是交替进行着的,每当于连获得胜利,沉醉在幸福中时,厄运就会突然降临,而厄运过后,又会出现一线生机,但最后还是以失败终结。人物心理描写非常突出。
1.把人物的内心活动直接表现出来(作者分析人物心理);
2.通过人物自言自语、自问自答表现出来(作者通过人物作自我分析);
3.让人物写信表白自己的心迹;
4.通过写景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具有强烈的政治色彩和批判精神。梅里美(1803—1870)
梅里美19世纪法国现实主义作家,由于他的小说独具一格,人称小说家中的“怪杰”,是最有艺术魅力的作家之一。作品主要有中短篇小说《高龙巴》(1840)和《卡门》(1845)。前者描述法国复辟王朝时期科西嘉岛上一个复仇的故事。高龙巴的形象反映了资产阶级个性解放的强烈愿望,她的反抗和叛逆的性格具有反封建意义。后者也是体现了资产阶级个性解放要求的女性形象,堪称《高龙巴》的姊妹篇。法国作曲家比才后来把《卡门》改编成歌剧,流行甚广。
二、巴尔扎克(1799—1850)巴尔扎克是法国19世纪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的《人间喜剧》不仅使他成为世界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家之一,而且更为重要的是确立了现实主义作为19世纪主流文学的地位。
(一)生平与创作出生于法国的杜尔城,幼年时期生活散漫,喜爱幻想,八岁时被父母送到远离家乡的寄宿学校读书。中学生活结束后按照父亲的意愿进入大学攻读法律,可他喜欢文学,利用一切空闲时间旁听文学课。同时在一家律师事务所当见习生,接触到各色各样的案件,看到了社会的腐败与黑暗,为他日后的创作积累丰富的素材。立志做作家大学毕业后巴尔扎克宣布他要做一名作家,遭到父母的强烈反对,但巴尔扎克倔强地坚持,于是全家在反复商议后作出一个双方让步的决定:给他两年的“作家”试验期,如两年内没有表现出足够的作家才能,则无条件回到律师事务所去和那些卷宗文本打交道。两年后,巴尔扎克交上了一份不合格的答卷,他写出的诗剧《克伦威尔》(1820)使任何人都不满意,法兰西学院的一位院士在看过他的剧本后说:“这位作家随便干什么都行,就是不要从事文学工作。”生活的磨难1819—1828:历经磨难和创作探索的10年:初次创作的失利,使他丧失了生活的来源。为了争取经济独立,他将作家的声誉暂时放在一边,创作了10多部迎合当时社会风气的流行小说,但并没有给他带来足够的金钱。于是他想去经商道路上试试他的运气,他出版过古典名家精致的袖珍本,办过印刷厂和铅字厂。每次都以为会财源滚滚,结果却大失所望。到1829年,巴尔扎克的债务已高达6万多法郎。债主整天向他讨债,他不得不经常变换住所以躲避债务。渴望光荣债务的压力,迫使巴尔扎克一辈子勤奋写作。他对金钱有着强烈的要求,同时又渴望出名,可以说这种渴望的煎熬和受金钱逼迫的痛苦,没有一个作家比巴尔扎克体验得更深。10年经商、借债、挣扎、奋斗的历史,使巴尔扎克更加看清了法国社会人与人之间的金钱关系。追逐金钱的失败记录、终生拖累的巨额债务,使他丧失了在经商道路上的竞争勇气,巴尔扎克重新回到了书房,他对自己的文学才能充满了自信。在他书房的一座拿破仑半身像上,我们读到了这样一段豪言壮语:“他用剑未完成的事业,我将用笔来完成。”罕见的勤奋工作者从巴尔扎克写给韩斯卡夫人的书信中我们可以得知他一天的时间安排:“从半夜到中午我工作,就是说要在椅子里坐上12个小时,全力以赴地书写、创作。然后,从中午到四点修改校样;五点半我才上床,半夜又起来工作”。巴尔扎克就是靠着这种罕见的勤奋精神,为世界文学宝库留下了一座金碧辉煌的艺术宫殿。创作的成功1829年3月巴尔扎克第一次用真名发表了长篇小说《舒昂党人》,标志着一个伟大的文学家的诞生。这部小说以现实主义方法写成,它标志着巴尔扎克的创作从此走向了现实主义的道路,从这部作品始,巴尔扎克开始了他一生为之奋斗的《人间喜剧》的建构工程。创作分期研究者一般都将巴尔扎克的创作生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1829—1834。共发表了42篇小说,他的中、短篇小说精品大都创作于这一时期,如《苏城舞会》和《高布赛克》。而《驴皮记》和《欧也妮·葛朗台》是最重要的作品。在这一阶段,巴产生了把自己的作品连为一体的想法。发表了《〈人间喜剧〉序言》(1841),对自己的作品进行了总体构思,力图建造一座文学大厦,第一次提出《人间喜剧》的总标题。第二阶段:1835—1841。《高老头》(1835)出版标志巴进入第二阶段。共创作了70多部小说,以中、长篇最为重要,其中《高老头》与《幻灭》最为耀目。《高老头》是《人间喜剧》的奠基作品,这部小说既秉承了巴尔扎克孜孜以求的作品主题——揭露金钱的罪恶本质,又创新地运用了“人物再现法”的写作方法,把《人间喜剧》的全部小说连成一个整体。《幻灭》则通过书中主人公吕西安的生活历程,揭露了法国社会从外省到巴黎,从新闻界到文化界无一不在金钱的魔影之下的丑陋现实。第三阶段:1842—1848。重要作品主要有《交际花盛衰记》、《农民》、《贝姨》和《邦斯舅舅》等。巴曾在《人间喜剧总目》中计划写140多部小说,可是长时期的紧张生活和为刺激疲惫不堪的身体而大量饮用咖啡,终于击倒了这位曾经身壮如牛的文坛巨子。1850年,巴在他刚刚度过51岁生日不久,就离开了人世。雨果曾说:“巴是杰出的永不疲倦的作家……他的一生是短促的,然而又是饱满的,作品比岁月还多”。(二)《人间喜剧》《人间喜剧》是世界文学中令人叹为观止的皇皇巨著,它犹如一座宏伟壮丽的大厦,从中可以看到19世纪前半叶法国社会的“风俗史”。恩格斯对它的评价很高:“我从这里,甚至在经济细节方面(如革命以后动产和不动产的重新分配)所学到的东西,也要比当时所有职业的历史学家、经济学家和统计学家那里学到的全部东西还要多。”创作意图巴给自己定了一个宏伟的创作计划,他说要“完成一部描写十九世纪法国的作品”,而且要把“作品联系起来,调整成为一部完整的历史,其中每一章都是一部小说,每一部小说都反映一个时代”。“编制恶习和德行的清单,搜集情欲的主要事实,刻划性格,选择社会上的主要事件,结合相同的性格特征糅合成典型人物,这样我也许可以写出许多历史学家忘记了写的那部历史”。这部“历史”就是《人间喜剧》,它通过艺术的方式反映了十九世纪上半期法国社会,特别是巴黎上流社会的生活,是一部形象的历史,也是一部真实的历史。题名受但丁《神曲》的直接启示。总体构成巴以“研究”和“场景”为题名,将自己的作品结集出版,力图从社会各个方面分门别类去描绘现实。巴宏大的《人间喜剧》分成“风俗研究”、“哲理研究”和“分析研究”三大部分,对法国19世纪上半期的社会生活作了细致的分析和研究。“研究”下分为“场景”,以“风俗研究”为最重要:私人生活场景,如《高老头》;外省生活场景,如《欧也妮·葛朗台》和《幻灭》;巴黎生活场景,如《交际花盛衰记》和《纽沁根银行》;政治生活场景;军事生活场景;乡村生活场景。(参见P253)
基本内容(P255—257)首先,再现了法国封建贵族的衰亡史。这方面的代表作品是《古物陈列室》和《苏城舞会》。其次,反映了资产阶级的罪恶发家史。这方面的重要作品有《高利贷者》、《欧也妮·葛朗台》、《纽沁根银行》等。第三,描述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这方面的重要作品有《夏倍上校》、《欧也妮·葛朗台》、《幻灭》等。泰纳在《巴尔扎克论》中说:“金钱问题是他最得意的题目,……他的系统化能力和他对人类丑处的明目张胆的偏爱创造了金钱和买卖的史诗”。突出成就一、把小说创作提高到社会研究的高度。巴尔扎克小说的成就不仅在于使用了现实主义的手法,还在于他把小说创作提高到社会研究的高度上。他把自己的创作称之为“研究”,于是他把作家、经济学家、社会学家、历史学家、科学家和哲学家的职能融为一体,用来观察和分析社会现象,剖析隐藏在人们活动后面的激情,终于找到了支配这一切的力量和内部规律,这就是金钱统治一切。他通过描摹人们在金钱支配下的种种生活,揭示出资产阶级日趋得势和贵族阶级日趋灭亡的历史趋势。他把小说提高到历史、哲学的水平。巴尔扎克的这种现实主义创作手法,在文学史上可以说是史无前例的。(参见P227)二、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恩格斯认为《人》是“现实主义的最伟大的胜利”,“给我们提供了一部法国社会,特别是巴黎上流社会的卓越的现实主义历史”。在表现手法上,“除了细节真实外,还更真实地再现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在典型环境的描写方面,巴特有的详尽而准确的描写,有时到了令人腻烦的地步。他描写城市面貌、描写农村风光、描写街道楼房、描写沙龙内室、描写招牌张贴、描写家具饰物……可以说万事万物,无一不在他的描写范围之内。在典型人物的塑造方面,巴通过精细的人物外形描写和性格化的人物对话描写,使人物栩栩如生。塑造了数十个个性鲜明而又具有普遍代表意义的典型人物。(参见P257—258)
(三)《高老头》(1835)代表作:内容上体现了巴作品的深度和广度;艺术上体现了巴冷峻观察、仔细描写的风格。《人》中最重要的作品,在《人》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把过去作品中各自独立的情节扭结起来,把过去作品中的人物再现出来,得到继续发展;而且,为以后的作品创作做好了准备,作品中出现的人物、事件在以后的作品中也将得到发展。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高老头》被视为是《人》这座艺术大厦的第一块基石。巴对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线索都作了精心的安排,在思想内容上展示了《人》的中心图画;在艺术成就上标志着巴现实主义风格的成熟。主题(中心图画)以1819年底和1820年初为时代背景,以福盖公寓和鲍赛昂夫人的沙龙为舞台,以高老头和拉斯蒂涅两个人物平行而又交叉的故事为主要情节,真实地反映了波旁王朝复辟时期资本主义金钱关系日益得势,贵族阶级迅速衰亡的历史趋势,再现了那个时代的社会风气。如何理解高老头的父爱
高老头:巴塑造的一系列富有典型意义的人物形象之一,它是封建宗法思想被资产阶级金钱至上的道德原则所战胜的历史悲剧的一个缩影。作者通过高老头向读者展示了一份特别的父爱:把女儿当作天使,乐于牺牲自己来满足她们的种种奢望;为了女儿的体面,他歇了生意,只身搬进伏盖公寓;为了替女儿还债,当卖金银器皿和亡妻的遗物,出让养老金;身无一文时,为了给女儿弄钱,竟想去“偷”去“抢”、去“卖命”、去“杀人放火”。对这样一个“慈父”,巴赞叹“他无异于一个基督教神圣的殉道者”。有人也曾赞赏他“表现了人类崇高的至性”。其实,这都是把高老头的父爱抽象化,神圣化了。事实上,高老头的父爱并不单纯,而带着阶级的复杂性,他的父爱是交织着封建宗法观念和资产阶级的金钱法则的。
从封建宗法伦理道德观出发,他认为父女之爱天经地义,“父道”是家庭、社会的轴心;但他又把对女儿的“爱”作为攀援名贵、抬高地位的手段,结果,原本高尚的感情变得庸俗、猥琐。高老头的悲剧,既是个性发展必然结果,也是时代的必然产物。一方面是由于他心理偏执的近乎疯狂的父爱,使他成为父爱的牺牲品;另一方面又由于社会的发展,使他与社会行为准则脱节,从而使他成为社会的牺牲品。在道德上,高老头并没有完全接受资产阶级一套,还拖着一条“宗法道德的尾巴”。他的父爱交织着封建宗法观念和资产阶级的金钱法则。高老头基于宗法道德观念的父爱,受到资本主义金钱关系的无情冲击,高老头因而成为两种社会交替时期的牺牲品。巴有意识把高老头的父爱夸张到“荒谬的程度”,“任何东西都不足以破坏这种感情”。然而,这种“伟大的父爱”却为世道所不容,为女儿所抛弃。高的父爱是巴的理想家庭形式,用以批判了“猥琐、狭小、浅薄的社会”。其实,高老头的父爱并不伟大,但从客观效果而言,他真实揭示了病态“父爱”产生、发展和终结的社会原因,这一点倒是伟大的。马克思、恩格斯更为明确地指出:“资产阶级撕下了罩在家庭关系上的温情脉脉的面纱,把这种关系变成了纯粹的金钱关系”,“它使人和人之间除了赤裸裸的利害关系,除了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就再也没有任何别的联系了”。高精通资产阶级的生意经,却不通资产阶级的人生哲学:金钱至上,最终遭到金钱法则的惩罚。作者通过这一人物的悲剧,深刻地揭露了资本主义金钱社会的罪恶。拉斯蒂涅的人生三课
拉斯蒂涅在《高老头》中是一个逐渐走向沉沦的野心家形象,作品主要展示了他逐渐走向堕落的心理历程。拉斯蒂涅从良心到野心的转变过程中,受环境的影响很大。他在《高老头》中接受了人生三课的教育。
第一课逃犯伏脱冷的教导:心变黑
“这个社会有财便是德,凡是坐在豪华马车上的,都是正人君子,用两条染泥污的脚走路的,都是小人。”“你知道巴黎的人怎么打天下的吗?不是靠天才的光芒,就是靠腐烂的本领。在这个人堆里,不像炮弹一般轰进去,就得像瘟疫一般钻进去。清白老实一无用处……人生就是这么回事。跟厨房一样腥臭。要捞油水不能怕弄脏手,只消事后洗干净;今日所谓道德,不过是这一点。”教拉斯蒂涅发财手段:杀人放火,直接发财。
第二课鲍赛昂子爵夫人教导:极端利己
她对拉斯蒂涅说:“拉斯蒂涅先生,你得以牙还牙的去对付这个社会……你越没有心肝,就越高升得快。你毫不留情的打击人家,人家就怕你。只能把男男女女当作驿马,把他们骑得筋疲力尽,到了站上丢下来,再换上一匹,这样你就能达到欲望的最高峰。”“没有一个女人关切,他在这儿便一文不值,这女人还得年轻、有钱、漂亮。”她还提议拉追求纽沁根夫人,“如果有一朝被她另眼相看,那时你便可以走红”。
第三课高老头之死:上流社会冷酷无情患脑溢血症期间,小女儿没来看他一次,她关心的是即将参加盼望已久的鲍赛昂夫人的舞会;大女儿来过一次,但不是来看父亲的病的,而是要父亲给她支付欠裁缝一千法郎的定钱。鲍赛昂夫人举行盛大的舞会,场面非常壮观,公主、爵爷、名门闺秀都前来参加。可怜的高老头却死在伏盖公寓。临死前,盼望两个女儿能来见他一面,但两个女儿没有一个来看他。老人每只眼中冒出一颗眼泪,滚在鲜红的眼皮边上,他长叹一声说:“唉,爱了一辈子的女儿,到头来反给女儿遗弃!”高老头之死,使拉看到了上流社会女子的残酷、自私、忘恩负义。老父衣百结,儿女不相识;老父满囊金,儿女尽孝心,命运如娼妓,贫贱遭遗弃。
——莎士比亚《李尔王》
埋藏青春的眼泪拉斯蒂涅帮助埋葬了高老头,也埋葬了青年人的最后一滴眼泪。面对巴黎,气概非凡地说了句:“现在咱们俩来拼一拼吧!”他去纽沁根太太家吃饭去了。从此,拉斯蒂涅与巴黎上流社会同流合污,平步青云。
第三节英国文学与狄更斯一、英国文学概述19世纪30至70年代,是英国资本主义迅速发展、进而过渡到垄断资本主义的转变时期,也是文学(尤其是写实小说)创作取得巨大成就的丰收期,史称“维多利亚时代(1837-1901)”。维多利亚女王在1837年继位后,经过早期的社会问题丛生,各种政治力量交锋、摩擦,到40年代末期社会逐渐平稳,步入号称“日不落”帝国的鼎盛时期,经济、文化空前繁荣,君主立宪制得到充分发展,文学也经历了从揭露资本主义社会的无情、冷漠,到作家表现出特有的道德意识和忧患意识的文学转型期。(一)英国文学的特点首先,英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在他们的作品中最先描写了劳资矛盾。狄更斯的《艰难时世》,夏洛蒂·勃朗特的《简爱》,盖斯凯尔夫人的《玛丽·巴顿》都不约而同地描写了工人阶级与资本家之间的矛盾。第二,作品的主要题材是写小资产阶级个人奋斗的历程,作品中的正面人物几乎都是“小人物”,如小市民、贫苦的家庭教师、破落人家的子弟、小手工业者和小商人等等。第三,人道主义和改良主义的色彩比较浓厚。由于英国国力强盛,人们普遍相信通过合法手段可以缓和、解决矛盾,加之英国民族长期尊崇“绅士”风度,因而在作家的作品中较少表现暴力题材,而提倡宽容、圆通和中庸的人道主义和改良主义则成为这一时期作品的主调。(二)重要作家19世纪中期,英国文学欣欣向荣,出现了以狄更斯、萨克雷、夏洛蒂·勃朗特、盖斯凯尔夫人为代表的一批卓有成就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其中,狄更斯是具有代表性的作家。他们的作品主要反映小资产阶级的生活、愿望、追求以及对贵族资产阶级的残酷和贪婪的不满。他们在为争取个人独立地位和生活权力的同时,一般都没有改造社会的动机和理想。马克思评价他们为“现代英国的一派出色的小说家”,还说他们以“明白晓畅和令人感动的描写,让世界揭示了政治的和社会的真理,比起政治家、政论家和道德家合起来所作的还多”。萨克雷(1811—1863)萨克雷出身于富裕家庭,对英国上流社会较为熟悉。他的成名作是特写集《势利者集》,代表作是《名利场》(1848)。《名利场》书名取自17世纪英国班扬的寓言小说《天路历程》。在作品中,“名利场”即上流社会。小说写主人公穷画师女儿利蓓卡·夏泼为了挤上上流社会而不择手段,却最后落得个身败名裂的下场。萨克雷并没有将批判的重心放在这个人们看来冷酷自私的女冒险家身上,而是强烈批判了这个弱肉强食、尔虞我诈的社会,因为夏泼正是这个追逐名利社会的产物。
夏泼形象小说中利蓓卡·夏泼的经历是全书的主线,沿着追求名利这一脉络,作者多方面地勾画出她丰富复杂的性格特征。其中最根本的两点就是“虚伪”和“善变”。作者并没有将批判的重心放在这个人们看来冷酷自私的女冒险家身上,而是强烈批判了这个弱肉强食、尔虞我诈的社会,夏泼正是这个追逐名利社会的产物。她既是害人者,也是那个时代的受害者。“如果我有5000英磅,我也会是一个好女人。”
这个女冒险家形象既打破了萨克雷以前对妇女理想化描绘的陈规,又揭露了这个社会是尔虞我诈、弱肉强食的名利场。“没有主角的小说”小说对利蓓卡的批判是显而易见的,但是作者又没有把她写成一个十恶不赦的恶棍,她的所作所为都是由于这个社会追求名利而造成的。小说对爱米莉亚也不是一味赞扬,因为她生活的全部内容显得空虚,她是靠幻想度日的。在整个生活中,她是一个傀儡、一个配角,她甚至没有资格充当悲剧的主角。难怪萨克雷把小说的副标题称之为“没有主角的小说”。如果说一定要找出正面主人公,那么金钱就是这里的正面主人公。因为是金钱维系了小说中全部的人际关系。萨克雷的创作特点萨克雷的创作除了具备现实主义作家那种真实地描摹生活,将人物和环境进行典型化处理外,还有两个突出的艺术特点。其一:人物塑造摆脱了狄更斯所特具的直线的人物描写手法,采用较为复杂的手法进行艺术处理,使之更符合生活的真实。如在描写女冒险家夏泼费尽心机不择手段向上爬的过程中,又通过夏泼的嘴道出她要得到的恰恰是当时上流社会每个妇女都希望得到的东西,她之所以没有成功,只不过是贫穷阻挠了她。这样,作者把利蓓卡的卑鄙和她的真诚竟和谐地统一起来,使她既不是丑的化身,也不是美的典型,而是一个活脱脱的被社会毒化又危害社会的人。其二:叙事视点的变化。19世纪的欧洲小说绝大部分采取的是作者全知全能型的叙事视点,而萨克雷则完全不同。在他的大多数作品中,总是有一个故事讲述者进行着故事的叙述,他把读者提高到作者的地位,而作者本人则不在小说中露面。女作家的崛起英国19世纪文学的一大景观是一批卓有建树的女作家出现在文坛上,如勃朗特三姐妹和盖斯凯尔夫人等。夏洛蒂·勃朗特(1816-1855)《简·爱》(1847)
夏洛蒂的代表作,也是夏洛蒂自传性的作品。小说描写孤女简幼时受到舅母的虐待,把她送到寄宿学校。面对舅母的虐待和学校严厉残暴的管教,她奋起抗争。从学校毕业后,她到桑菲尔德府邸当家庭教师。主人罗切斯特是个沉默寡言,拜伦式的人物。简与罗切斯特相爱,但在举行婚礼那天,她得知他有一个疯妻子。她不愿做罗切斯特的情妇,悄悄地离开了桑菲尔德府。在她面临被冻死饿死的时候,青年牧师圣约翰·里弗斯收留了她。她谋得一个小学教师的职位,拒绝了圣约翰的求婚。最后她回到桑菲尔德府,但这里已是一片废墟。罗切斯特的疯妻子放火烧了庄园,自己也被烧死,罗切斯特则断臂瞎眼。简和残疾的罗切斯特缔结了幸福的婚姻。
反抗的简·爱小说塑造了一个反抗社会、维护个人尊严、追求独立平等地位的平民女子形象。简·爱从小就不屈从于淫威,对舅妈里德太太和表哥的虐待表现出反抗的性格。来到罗沃德孤儿院,又不满这里的非人待遇,公开要求维护人的尊严。坚持男女平等的简·爱简把妇女的独立解放放在第一位,坚持男女平等。她对罗切斯特说:“你以为,因为我穷、低微、不美、矮小,我就没有灵魂没有心吗?——你想错了!——我的灵魂跟你的一样,——我的心也跟你的完全一样!要是上帝赐予我一点美和一点财富,我就要让你感到难以离开我,就象我现在难以离开你一样。我现在跟你说话,并不是通过习俗、惯例,甚至不是通过凡人的肉体——而是我的精神在同你的精神说话;就象两个都经过了坟墓,我们站在上帝脚跟前,是平等的——因为我们是平等的!”阁楼上的疯女人:伯莎·梅森20世纪女权主义批评兴起后,人们发现了小说中另一个被视为恶魔式的人物——关在阁楼上的疯女人在书中表现出来的全部疯癫举止其实不过是从一个相反的角度来表达同一个命题——争取人的独立人格。在简·爱结婚的前夜,伯莎·梅森愤怒地撕碎了美丽的婚纱,因为她想到了自己目前的惨境;她放火烧罗彻斯特卧室的床帷,是因为自己从一个人人尊敬的高贵小姐变成一个人人厌恶的疯子而对罗彻斯特采取的报复;最后她一把火烧掉了桑菲尔德庄园,结束了这个男性统治的罪恶象征。她为自己的报复成功而欣喜若狂,于是大喊大叫地跳入火中,完成了最后的解脱。总之,在这一系列疯子行为的背后,我们看到了一个备受折磨的女人的挣扎与反抗,听到了一个受尽欺凌的女人的凄厉的呼喊。她和简·爱一道,从正反两个方面反映出妇女在那个时代的深重苦难和对不平等社会现象的反抗精神。艾米莉·勃朗特(1818-1848)
《呼啸山庄》(1847)
艾米莉的代表作,也是她唯一的一部小说。这部小说在世界文学史上被称为罕见的“奇书”,人们为它出自19世纪一个在荒原上土生土长的乡村姑娘之手而惊异,并感到神秘莫测。20世纪,艾米莉的声望高过夏洛蒂,西方世界一度出现了“艾米莉热”和“《呼啸山庄》学”。
情节介绍《呼啸山庄》描写弃儿希刺克历夫(Heathcliff)和主人的独女凯瑟琳(Catharine)相爱,受到凯瑟琳的哥哥辛德雷的敌视和阻挠。凯瑟琳和画眉田庄的林顿结婚,希刺克历夫含恨出走。三年后,他发财回到呼啸山庄,凯瑟琳仍爱着他,因不能和希刺克历夫结合,生孩子时死去。从此希刺克历夫采取报复手段,占有了两个庄园的财产,虐待辛德雷、凯瑟琳以及自己的儿女。希刺克历夫达到了报复的目的,但仍然不能忘怀凯瑟琳,他感到越来越难适应这人间的世界。最后他放弃了复仇,郁郁而死,临终留下遗言,死后把他和凯瑟琳葬在一起。人们按他的愿望把他埋葬了,乡里人都相信,凯瑟琳和希刺克历夫的鬼魂仍在沼泽地上游荡。
第三人称限知叙事《呼啸山庄》的叙事采用第三人称,但是与狄更斯的全知叙事不同,它是有限制的叙事。叙事者是小说中的一系列人物,有目击者房客、女管家等,自述者希斯克利夫等。超过目击范围和自述范围,人物就不能讲述。比如开端房客和女管家共同讲述希斯克利夫的故事。丰富的象征《呼啸山庄》充满狂放激越之情,暴烈强劲之气。艾米莉认为整个宇宙万物,有生命的和无生命的,精神的和物质的,都是某种有生命的精神元素的表现。一方面是风暴的元素——严峻、无情、狂暴和充满活力的元素,另一方面是宁静的元素——温柔、仁慈、消极和顺从的元素。这些元素互相对立,组成一个完整的世界。艾米莉把这种信念纳入小说创作中,描绘了神秘莫测的大自然,建立了两个对立的庄园——代表风暴的呼啸山庄和代表宁静的画眉田庄。
互为灵魂的爱情追求他们从来不用“爱”字来表达对对方的情感。卡瑟琳:“我就是希克厉!他时时刻刻在我的心头——并不是作为一种欢乐,就像我不能老是我自个儿欢乐一般,而是因为他就是我自身的存在。”希刺克历夫:“我不能丢了我的生命而活着呀!我不能丢了我的灵魂而活着呀!”“若是我忘得了你,那等于我也忘得了我自个儿的存在。”一个把对方看成自己的“存在”,一个把对方看作是自己的“生命”和“灵魂”。一颗孤独的灵魂往往需要通过寻求另一颗灵魂的共鸣而证实自己存在的价值。
伊丽莎白·盖斯凯尔(1810—1865)盖斯凯尔夫人一生写了六部长篇小说,《玛丽·巴顿》是她的代表作,也是欧洲文学史上最早接触劳资矛盾的作品。小说以1839年经济大萧条的曼彻斯特为背景,满怀同情地描写了失业给工人带来的灾难,以及愤怒的工人与资本家的尖锐矛盾。二、狄更斯(1812-1870),
狄更斯19世纪前期和维多利亚时代前期的英国现实主义代表作家,他的创作具有世界意义,被称为伟大的幽默家和杰出的小说家。(一)生平与创作狄更斯出身于一个贫寒的小职员家庭,父亲约翰·狄更斯热情豪爽,但崇尚虚荣,薪金不多又要过绅士般安逸舒适的生活,加之母亲不善理财,结果债台高筑,以至于被关入负债监狱。父亲入狱后,12岁的狄更斯承担起维持家庭生活的主要角色,先在一家皮鞋油作坊当童工,后做过律师事务所的抄写员、速记员和新闻记者。在当速记员时,狄更斯练就了记录准确又迅速的本领,并在工作之余,写出一系列反映伦敦社会生活的速记并获得成功。1836年,狄更斯毅然辞去记者工作,开始专职从事写作,并于次年发表了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匹克威克外传》。这部小说的发表使狄更斯成为当时英国走红的小说家,从此开始了他长达30余年的漫长而又辉煌的作家生涯。创作分期
第一个时期:1833—1841。主要作品是《匹克威克外传》(1836—1837),《奥列佛·退斯特》(1838),《尼古拉斯·尼克尔贝》(1839),和《老古玩店》。这一时期狄更斯采用批判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对社会弊端大加鞭挞,并在作品中集中抨击社会某一具体的罪恶。如《奥列佛·退斯特》专门抨击济贫法,《尼古拉斯·尼克尔贝》专门批判教育制度,而《老古玩店》则暴露金钱罪恶。他站在人道主义的立场上同情小人物,同情遭受苦难的儿童,作品中普遍呈现出一种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式的结局,而多数以恶不敌善而告终,反映出他的批判是温和的,而这正是狄更斯式人道主义的主要特征。第二个时期:1842—1858。主要作品还有《董贝父子》(1848)、《大卫·科波菲尔》(1850)、《荒凉山庄》(1852)、《艰难时世》(1854)和《小杜丽》(1857)。这些作品突出地显示了狄更斯的思想发生了重大转变,即虽仍然是强调人性中善的力量,但已开始认识到善不一定总是能战胜恶。显示出这一时期狄更斯对社会的认识能力有所深刻。第三个时期:1858—1870。写出了《双城记》(1859)、《远大前程》(1861)和《我们共同的朋友》(1865)等具有代表性的作品。这些作品既继承了早期对社会罪恶的揭露和批判的思想内容,又承袭了先前作品中展示人性善恶美丑的强烈感情世界和温和的道德说教。只不过作品中呈现出冷峻的色调,以前的乐观基调大大减弱了,小说正面人物虽然仍旧是好人好报的结局,但却总是需要付出沉重甚至是惨重的代价。尤其是进入60年代后,狄更斯思想中悲观主义色彩增加了,他越来越深刻地感觉到阶级的鸿沟不可能调和,于是早期的幽默与讽刺的手法日渐削弱,取而代之的是更多的感伤与悲苦的艺术描写。
狄更斯的创作风格在创作倾向上,主观成分重。带有较浓烈的情感因素,有时还会直接站出来发表议论阐述自己的观点;运用夸张、幻想、象征等手法。情节安排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结合在一起。在现实的基础上,加上一点虚构,使作品既逼真又形象,是“诗的现实”,又是“现实的诗”。人物塑造上,一般没有多重性和复杂性。但善于抓住人物的某些特征,采用夸张的手法加以强调,使人物形象鲜明、性格突出。在语言风格上,善于运用诙谐、幽默的语言进行讽刺和嘲笑。通过这些手法,使处于深重苦难的人们冲淡对生活的怀疑与绝望,抚慰心灵上的哀伤与创痛,从笑声中得到宽慰。但更重要的是,使人们在笑声中发现愚蠢和荒唐,激发对虚伪、邪恶事物的憎恶,以达到教育人民、抨击社会弊端的目的。(二)《双城记》在狄更斯的全部小说中,有两部历史小说,一部是《双城记》,另一部是《巴纳贝·日阿吉》。《双城记》是狄更斯的代表作,无论是在反映狄更斯的思想发展、概括社会生活的深度和广度上,还是从表现技巧上,都代表了作者创作艺术的最高峰。三条线索《双城记》由三个独立而又互相交织的故事组成:1.医生梅尼特仗义告发贵族厄弗里蒙特侯爵兄弟迫害农妇而被关押18年的故事;2.侯爵后裔代尔那放弃爵位和财产,侨居英国自食其力的故事;3.革命者得伐石夫妇从事革命斗争的故事。人道主义理想的艺术化身:梅尼特入狱前和狱中:正直善良,见义勇为,不为利诱,不为威屈,具有反抗精神;出狱后:经历“复活”的过程,但复活的不是原来较为强烈的反抗精神,而是原来还十分朦胧的资产阶级人道主义“良心”,他有了新的信仰:要用爱去消灭痛苦和仇恨。“复活”后的梅尼特医生的思想感情和行为,已经完全符合狄更斯式的人道主义标准。
路茜是狄更斯宣扬人道主义思想的另一体现者,她温顺可爱、多愁善感,具有一股感染人的温情主义。她能使神志不清的父亲复活,能使身处异地的代尔那幸福,也能使放荡不羁的卡尔登为她献身。世界上有了她,到处充满了快乐和美满,她是狄更斯世界中的“女圣人”形象之一,狄更斯认为这是世界发展的原动力。女圣人路茜为爱牺牲的卡尔登爱和自我牺牲精神是他生活中的最高道德原则。卡尔登热爱路茜而藏于心底。他曾对她说:“倘若我的生涯中有值得牺牲的机会,我甘愿为你所爱的人而牺牲,用我的生命来维护你所爱的人的生命”。为了爱路茜,代替情敌(代尔那)上了断头台。作者在小说结尾引用《圣经》的话来赞美这种舍己忘身的人道精神:“主说,复活在我,生命在我,信我的人,虽然死了,也必须复活;凡活着信我的人,必永远不死。”(第15章)革命者得伐石太太作者对得伐石太太的矛盾态度:对她被侮辱和被损害的遭遇给予极大的同情,对她在革命前和革命开头坚定的革命立场和革命行动也给予充分的肯定。但随着革命的深入,作者被流血事件吓坏了,对她的态度也改变了,在描写她狂热的革命行动中,字里行间流露出嘲讽和责备的意向。作者对得伐石太太前后不同的态度,都可以从他超阶级的人道主义思想中找到答案:反对一切形式的压迫,包括封建贵族对农民的迫害,也反对革命人民对封建贵族的专政。用仁爱代替暴力革命的思想狄更斯主张用基督仁爱和自我牺牲精神来改变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狄更斯看来,爱是解决一切的力量,仁慈是救天下的良方,宽恕是人类最美的品德。人类的爱比恨更伟大,阶级调和比阶级斗争更可取,社会生活中应该以和睦共处来代替暴力革命。这是他的人道主义理想。返回第四节俄国文学与果戈理、屠格涅夫
一、俄国文学概述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形成于19世纪30年代,在50至60年代走向繁荣,到70至90年代达到高峰,20世纪初转向衰落。将近一百年的俄国文坛,描写人民苦难的作家人才辈出,反映现实黑暗的作品不断涌现。在思想和艺术方面都达到了相当高度。高尔基曾说:“没有一个国家像俄国那样在不到百年的时间出现过灿若星群的伟大名字”。现实主义文学在俄国取得最辉煌的成就,它的时间之长,作家队伍之大,作品之多,是其他西欧国家无法比拟的。19世纪的俄国文学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即60年代前剖析俄罗斯社会要害的“谁之罪”文学,60年代后探讨俄罗斯社会出路的“怎么办”文学。
俄国文学的特点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与俄国的解放运动紧密相连。1825—1861是贵族革命时期,现实主义文学处在萌芽和发展阶段;1861—1895是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现实主义文学处在空前繁荣阶段;1895—20世纪初是无产阶级革命时期,现实主义文学处在衰落阶段。主要反映贵族生活和农民问题,批判封建农奴制及其残余(后来也触及资本主义制度)。在努力探求出路方面(包括精神上的和实践上的)显得非常突出。出现了不断探寻出路的多组系列形象,如“多余人”,“新人”,“忏悔贵族”等。现实主义文学实践始终与文学批评和美学理论相互辉映,相得益彰。出现了三大文艺评论家:别林斯基、车尔尼雪夫斯基、杜勃罗留波夫。(参见P236—237)
普希金和莱蒙托夫的后期创作普希金的后期创作由浪漫主义转向现实主义,为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奠定了基础。《叶甫盖尼·奥涅金
》(1833)是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作。《驿站长》开了俄国文学中描写“小人物”的先河。莱蒙托夫也在30年代转向现实主义。代表作《当代英雄》(1840)也是俄国早期现实主义杰作。“自然派”作家“自然派”是果戈理开创的俄国现实主义流派,形成于1842—1845年间。“自然派”原是俄国反动文人布尔加林对该派作家的贬称,后经别林斯基反复阐述,成为俄国早期批判现实主义的别名。该派作家极力忠于“自然”(现实),抨击封建农奴制,同情“小人物”,呼吁妇女解放,在题材、语言和艺术技巧方面多有创新。代表作家除果戈理外,还有赫尔岑、屠格涅夫、冈察洛夫、涅克拉索夫、陀思妥耶夫斯基等。到50年代后期,因对农奴制改革意见不一,“自然派”分成彼此对立的革命民主派和贵族自由派。果戈理也是19世纪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者之一。俄国文学的繁荣表现为作家众多,名著如林,而且种类齐备。小说:冈察罗夫的《奥勃洛摩夫》(1859)、屠格涅夫的《前夜》(1860)和《父与子》(1862)、车尔尼雪夫斯基的《怎么办?》(1860),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1864),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1869)。短篇、散文、随笔:屠格涅夫的《猎人笔记》(1852),谢德林的《外省散记》(1856)。剧作: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大雷雨》(1860)。诗歌:涅克拉索夫的长诗《在俄罗斯谁能快乐而自由?》(1863—1877)等。文论:车尔尼雪夫斯基提出“美是生活”的著名论点,论文《艺术对现实的审美关系》(1855)对唯物主义美学作了重大贡献。“多余人”形象多余人是指俄国19世纪前半期文学中的一组贵族知识分子形象。他们没有明确的生活目标,找不到自己的社会位置。不满现实,却又不能挺身反抗社会。想干一番事业,又没有实际行动。想得多,做得少,最终一事无成,成了于整个社会多余的人,无用的人。“多余人”这个词最初见于屠格涅夫1850年发表的《多余人日记》,1851年赫尔岑在评价奥涅金时,称他为“多余人”,以后这个词就专指一种人物类型,并形成了俄国文学中的多余人模式。通常认为,多余人形象有奥涅金(普希金《叶甫盖尼·奥涅金》)、毕巧林(莱蒙托夫《当代英雄》)、罗亭(屠格涅夫《罗亭》)、拉夫列茨基(屠格涅夫《贵族之家》)、别里托夫(赫尔岑《谁之罪?》)、奥勃洛摩夫(冈察洛夫《奥勃洛摩夫》)等。“新人”形象所谓“新人”指的是平民知识分子,即“自由民主资产阶级的受过教育的代表,他们不是贵族,而是官吏、小市民、商人、农民”。(列宁:《俄国工人报刊的历史》,《列宁全集》第20卷)。屠格涅夫的出现是繁荣时期的标志。他在写出了“多余人”形象罗亭(《罗亭》1856)、拉夫烈茨基(《贵族之家》1860)之后,迅速转向“新人”形象的塑造,创作《前夜》和《父与子》,开了这个形象系列的先河。车尔尼雪夫斯基的《怎么办?》接着提供了一批“新人”的形象。
“小人物”形象“小人物”形象是19世纪俄国文学的传统形象之一,从普希金的《驿站长》(驿站长)、果戈理的《外套》(阿卡基)到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穷人》(杰符施金
),不断发展,是俄国文学具有强烈的人道主义精神的标志。二、果戈理(1809-1852)
(一)生平和创作
地位:果戈理(Gogol)俄国19世纪40年代最杰出的作家,俄国现实主义文学的主要奠基人,世界著名的讽刺作家。他的讽刺艺术确立了俄国文学的批判倾向,加强了普希金奠基的俄国现实主义。果戈理生于乌克兰的一个地主家庭,从小喜爱民间文学。中学时受到法国启蒙思想的影响,1831年结识了普希金,在创作思想上受到后者很大的影响。《狄康卡近乡夜话》
1831—1832年发表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作品《狄康卡近乡夜话》,一举成名。《狄康卡近乡夜话》分为两集,包括八个短篇和两篇序言。它以狄康卡近郊一个养蜂老人在黄昏时分对围坐在一起的乡亲们讲故事的形式,把各篇连缀起来。书中描述了乌克兰的社会生活和风俗习尚,既表现现实,也讴歌历史。《密尔格拉得》(1834)中篇小说集《密尔格拉得》内含四篇小说。其中《旧式地主》与《伊凡·伊凡诺维奇和伊凡·尼基福罗维奇吵架的故事》揭露了宗法制庄园地主生活的无聊庸俗,笔调幽默。对地主阶级既讽刺嘲笑,又有所同情。别林斯基把果戈理这种独特的讽刺艺术风格称为“含泪的笑”。
《彼得堡故事集》(1835—1842)由五个短篇小说组成,其以描写“小人物”命运的《狂人日记》和《外套》为最著名。前者写一个小官吏被官僚等级制度残酷迫害,直至发狂的故事;后者描写一个小官吏毕生抄写文书,过着贫困屈辱的生活,好不容易才攒够钱买了一件外套,但后来外套保不住,他也悲惨地死去。这些“小人物”题材的作品,不但表现了他们生活的贫困凄凉、孤苦无告,而且反映了他们对社会的不满和抗议,也表达了作者对他们的深切同情。《钦差大臣》
讽刺喜剧。某市把一个过路的彼得堡小官员赫列斯达科夫当作钦差大臣,对他阿谀、行贿。正当市长将女儿许配给这位假钦差大臣,梦想升官发财的时候,传来了真钦差大臣到来的消息,喜剧以哑场结束。此剧是整个俄国官僚的缩影。赫列斯达科夫轻浮浅薄、爱慕虚荣、自吹自擂、厚颜无耻,具有典型意义。果戈理说:“任何人都至少做过一分钟的赫列斯达科夫”。剧中刻画了老奸巨猾的市长,玩忽职守的法官,不顾病人死活的慈善医院院长,愚昧的督学,偷拆信件的邮政局长。满台反面人物。果戈理认为有一个正面人物,这就是笑。剧本的题词是:“脸丑莫怪镜子歪”。此剧上演,轰动剧坛。(二)《死魂灵》
发表于1842年,长篇小说,果戈理的代表作。全书11章,描写城里的官僚和乡村的地主,主要写地主。写骗子乞乞科夫在全俄旅行,向地主们索取和收买“死魂灵”的故事。死魂灵是指那些在两次人口登记之间死去的农奴,他们在法律上仍被当活人,地主还要为他们纳人头税,因此他们愿意把他们送人或低价卖出。五个具有鲜明个性的地主典型小说描绘了五个具有鲜明个性的地主典型。玛尼罗夫:外表文雅,内心空虚。他的庄园一片荒芜,死亡的农奴不计其数。这是个有文雅外表的寄生虫。科罗皤契加:女地主,她的个性与玛尼罗夫正相反,她很会料理田产,虽然拥有许多农奴,有鸡、猪、菜园、果树等大量财产,但还是像一个小钱柜一样,“悄悄地慢慢地把现钱一个一个地弄到”,藏入里面去。就连卖死魂灵也怕价钱低了吃亏,她是一个悭吝的守财奴。《死魂灵》插图(玛尼罗夫)罗士特莱夫:粗野无礼,放荡不羁,他把家产都挥霍在养狗、养马和赌场上。他吹牛、造谣、惹是生非、胡闹成性,是个“地方恶少式的地主,赶热闹、爱赌博、撒大谎,要恭维——但挨打也不要紧。”梭巴开维支:粗壮得像一头熊。他把自己的庄园、住宅直到家具都营造得很牢固,在钱财上极精明,出卖死魂灵时不但要了高价,而且还在成交的名单中偷偷加进一个本来不值钱的女农奴去。这是个贪婪顽固的地主典型。泼留希金:有大片庄园、上千农奴,仓库里有大批快要霉烂的衣料,堆攒的面粉已经硬得像石块,他却舍不得穿和用,自己的生活过得像乞丐。他还一直在捡破烂,一片破布,一块碎铁,他都要捡到仓库里去。他的农奴饿死得“像蝇子一样多”。贪婪和破坏财富成了他性格中矛盾统一的特征。《死魂灵》插图(泼留希金)乞乞科夫乞乞科夫是小说的中心人物,也是一个成功的典型,他出身于小地主家庭,但后来已经从地主阶级向资产阶级转化,成了俄国资本主义初期新兴的资产者典型。
《死魂灵》插图乞乞科夫新晴:乞乞科夫论不同的时尚造就不同的人物,不同的环境磨练不同的性格。……乞乞科夫不是一个孤立的、没有伙伴的人,他简直可以说拥有着一支“队伍”——无论从艺术作品这个角度,还是从现实生活这个角度,乞乞科夫都是一种“类型”的代表,他有高度的概括性。在俄国社会由农奴制向资本主义演进的过渡时期,乞乞科夫顺应着历史的发展,由地主阶级向资产阶级转化,成为俄国资本主义初期新兴的、具有生命力的资产者的典型。
(《延边大学学报》(社科版)1988,2)《死魂灵》的艺术特点《死魂灵》是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典范作品。它的艺术特点是刻画人物形象注重典型化,注意细节的描写和运用讽刺手段。作品的语言生动、幽默、富有鲜明的比喻。
三、屠格涅夫(1818—1883)(一)生平和创作
屠格涅夫是具有敏锐观察力的俄国优秀现实主义作家。1818年出生在一个贵族家庭。父亲早逝;母亲性格乖戾。据说她就是中篇小说《木木》里那个残暴而任性的女地主的原型。1833年进莫斯科大学,1834年转入彼得堡大学,1836年毕业。大学期间参加过进步的学生小组活动,思想倾向于民主,对文学也感兴趣,曾写过诗,但主要成就在于小说创作。1883年9月3日,屠格涅夫在巴黎病逝,遗体运回彼得堡安葬。《猎人笔记》(1847—1852)第一部现实主义作品,包括25篇特写。作者采用一个猎人在俄罗斯中部山村、田野打猎,记录见闻的形式,反映了农奴制俄国村镇的生活现状,写了不同类型的地主、农奴、磨坊主妇、县城医生、牧童和知识分子,也描绘了大自然的景色。各个短篇虽然题材多样,贯穿首尾的主题思想则是一致的——反对农奴制度。《猎人笔记》显示了屠格涅夫独特的艺术风格:朴实鲜明的现实主义手法和浓郁的抒情情调相结合,曾被赫尔岑称为“用诗写成的对农奴制的控诉书”。长篇小说创作屠格涅夫的主要成就在于长篇小说。他从50至70年代先后写成六部长篇:《罗亭》(1856)、《贵族之家》(1859)、《前夜》(1860)、《父与子》(1862)、《烟》(1867)和《处女地》(1877)。《罗亭》(1856)《罗亭》反映了40年代贵族知识分子在思想上的探索历程。主人公罗亭是当时贵族知识分子的一种类型。他受过良好的教育,天资聪慧,博学多才,能言善辩。小说写他热忱地宣传真理和理想,滔滔不绝,口若悬河,启迪着人们的思想,唤起对美好生活的爱。“多余人”罗亭17岁的少女娜达丽亚在他的启蒙下觉醒,情愿为崇高的理想而献身,她同时也爱上了罗亭。不过罗亭又有致命的弱点:脱离实际,意志软弱,缺乏实践的能力,理想只能流于空谈,是个“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这是个“多余人”的新典型。作者肯定他宣传理想所起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工业厂房钢结构施工协议范本版B版
- 2024年婚外恋导致的离婚债务处理协议
- 2024年度全国高校教材出版合同
- 2024年婚庆场地租赁合同范本样本
- 2024年度企业办公耗材采购合同版B版
- 2024年国际货运车辆租赁合同
- 2024年国际航空货运标准协议模板版B版
- 2024国际品牌授权许可使用合同
- 2024专业洗煤服务与煤炭买卖协议版
- 2024地形图保密承诺合同协议书范本
- 2024年度软件租赁及维护协议
- GB/T 44830-2024酶联免疫试剂盒检测通则
- 《中小学校园食品安全和膳食经费管理工作指引》专题知识培训
- 《我们的地球在发烧》课件
- GB/T 44828-2024葡萄糖氧化酶活性检测方法
- 24秋国家开放大学《科学与技术》终结性考核大作业参考答案
- DB4107T 443-2020 潮土冬小麦-夏玉米合理耕层构建技术规程
- 电动汽车租赁行业市场调研分析报告
- 2024年国企考试全国招考每日(5.10)管理单位遴选500模拟题附带答案详解
- 创新实践(理论)23-24学习通超星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
- 10以内连加连减练习题(直接打印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