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教学计划一、学习目的:1、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初步结识负数,能对的的读、写正数和负数,知道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2、初步学会用负数表达一些平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3、能借助数轴初步学会比较正数、0和负数之间的大小。二、教学重点:能结识负数,对的的读、写正数和负数,知道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三、教学难点:用负数表达一些平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能比较正数、0和负数之间的大小。四、教具、学具准备:温度计、工资折、多媒体。五、教材分析:本单元内容是在学生结识了自然数、分数和小数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初步结识负数,进一步丰富学生对数概念的结识,有助于中小学数学的衔接,为第三学段进一步理解有理数的意义和运算打下良好的基础。六、本单元教材编排特点:1、选取学生熟悉的生活素材,加深对负数意义的理解。2、初步建立数轴的模型,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七、本单元教学措施:1、通过丰富多彩的生活情境,加深学生对负数的结识。知道负数是生活中表达两种相反意义的量的需要。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广泛应用。2、把握好教学规定。只规定学生能辨认正负数,能借助数轴比较负数的大小。八、本单元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负数的结识和意义导学案学习目标1、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初步结识负数,能对的的读、写正数和负数,知道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2、使学生体验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爱好,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教学重点初步结识正数和负数以及读法和写法。教学难点理解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教学准备温度计、练习纸、卡片等预习学案游戏感知负数(1)同桌两人玩石头、剪刀、布的游戏,赢者得到5分,输者倒扣5分,平局记0分。将每次的分数记在计分表上。次数12345678910得分甲
乙
(2)听信息,独立思考,选择喜欢的方式,把听到的信息准确、简介的表达出来。①甲对上半场进了2个球,下半场丢了2个球②学校四年级转来25名新同学,五年级转走18名同学③小命爸爸做生意,三月份赚了6000元,四月份亏了2023元。报告:你是如何记录的?指明学生报告并展示其记录。
导学案1、相反意义的量提问:刚才老师所说的信息中的量都具有什么共同点?引导学生明确具有相反意义的量的特性:(1)有两个量(2)有相反的意义请学生再举出一些相反意义的量的实例。
教师归结:相反意义中的一些常用词有:赚钱与亏损,存入与支出,增长与减少,运进与运出,上升与下降等。(设计意图:运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明确正负数表达的意义即相反意义的两种量)2、正数与负数师:用小学里学过的数能表达这些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吗?如何来表达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呢?出示学生记录信息的方法,交流统一意见:加“+”“—”来区分相反意义的量。学生自学课本第3页内容,结识负数,明确负数的读写。3、负数的读写(1)读出下面各数2
+3
-9
-206
-42.56
-2.18
-
12(2)写出下面各数负八
负二点六
正七分之一
百分之十七
负百分之二十点四(设计意图:明确了相反意义的量后,很自然的引出负数并学习其读写法,使学生明确正负数的差别)4、进一步了解负数提问: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地方可以用正负数表达?学生尝试回答后。教师出示温度计学生观测,交流温度计上的正负数与表达的实际意义。点拨质疑:0摄氏度是不是表达什么温度也没有?水位警戒牌中的0表达什么意思?你能说说0的意思吗?学生讨论交流后全班交流,教师总结板书:0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设计意图:从现实生活中来,再回到生活中去。在学生结识正负数后,将学到的概念应用到实际情境中,并对0有新的结识。)5、教师小结:(1)引入负数可以简明的表达相反意义的量,对于相反意义的量,假如其中一种量用正数表达,那么另一种量可以用负数表达。(2)要特别注意零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建立正负数概念后,当考虑一个数时,一定要考虑它的符号,这与小学里学过的数有很大的区别。课堂检测1、表达海拔高度。(“做一做”第2题。)通常,我们规定海平面的海拔高度为0米,珠穆朗玛峰比海平面高8844.43米,可以记作_____________;吐鲁番盆地大约比海平面低155米,它的海拔高度应记作_____________。2、表达温度。(练习一第2题。)月球表面白天的平均温度是零上126℃,记作_________℃,夜间的平均温度为零下150℃,记作_____________℃。3、(出示电梯按钮图)小红的家在五楼,储藏室在地下一楼。假如她要回家,按哪个按钮?假如到储藏室取东西呢?
课后作业1、“净含量:10±0.1kg”表达什么意思?2、下面的说法对吗?A、0摄氏度表达没有温度。(
)B、上升一定用正数表达,下降一定用负数表达。(
)板书设计负数的结识和意义
正数:+5、+3.9、+
负数:-5、-6.3、-
0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用数轴表达正负数导学案学习目标1、结识数轴,理解数轴表达正负数的意义,会用数轴上的点表达正负数;同时可以由数轴上的点说出其所表达的数。2、可以对的比较负数的大小3、初步体会数轴上数的顺序,完毕对数的结构的初步构建。4、使学生体验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爱好,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
教学重点结识数轴,并会用数轴上的点表达正负数和0
可以对的比较负数的大小教学难点理解比较负数大小的方法教学准备小黑板、大树与学生图片、预习学案1、读数,指出哪些是正数,哪些是负数?说一说你是如何判断的?-8
5.6
+0.9
-
+
0
-822、假如+20%表达增长20%,那么-6%表达
。3、某日傍晚,黄山的气温由上午的零上2摄氏度下降了7摄氏度,这天傍晚黄山的气温是(
)摄氏度。导学案(一)教学例3:1、如何在数轴上表达数?(1、2、3、4、5、6、7)2、游戏中体会运动变化中的负数出示例3,学生观测后提问:如何在一条直线上表达他们运动后的情况呢?(1)让学生拟定好起点(原点)、方向和单位长度。学生画完交流。(2)教师在黑板上画好直线,在相应的点上用小图片代表大树和学生,提问:如何用数表达这些学生和大树的相对位置关系?(让学生把直线上的点和正负数相应起来)。(3)学生回答后,教师在相应点的下方标出相应的数,再让学生说说直线上其他几个点代表的数,让学生对数轴上的点表达的正负数形成相对完整的结识。(4)总结:我们可以像这样在直线上表达出正数、0和负数,像这样的直线我们叫数轴。(5)引导学生观测:A、从0起往右依次是?从0起往左依次是?你发现什么规律?B、在数轴上分别找到1.5和-1.5相应的点。假如从起点分别到.5和-1.5处,应如何运动?(设计意图:运用运动的路线结合接触过的用直线表达数的知识把运动情况记录在直线上,从而使学生结识数轴,也在此过程中学会数轴的画法。)(二)教学例4:1、出示未来一周的天气情况,让学生把未来一周天天的最低气温在数轴上表达出来,并比较他们的大小。2、学生交流比较的方法。3、通过小精灵的话,引出运用数轴比较数的大小规定:在数轴上,从左到右的顺序就是数从小到大的顺序。4、再让学生进行比较,运用学生的具体比较来说明“-8在-6的左边,所以-8〈-6”5、再通过让另一学生比较“8>6,但是-8<-6”,使学生初步体会两负数比较大小时,绝对值大的负数反而小。6、总结:负数比0小,正数比0大,负数比正数小。(设计意图:明确了数在数轴上的相应关系,结合生活常识和温度计的刻度排列特性使学生可以运用数轴比较两个数的大小。)课堂检测一、填空题:1、若下降5米记作-5米,那么上升8米记作(
),不升不降记作(
)。2、假如向东走为正,那么-50米表达(
);假如向南为正,那么走-50又表达(
)。3、下面每格表达2米,小华开始的位置在0处。
A、小华从0点向东行5米,表达为+5米,那么从0点向西行3米,表达为(
)米。B、假如小华的位置是+6米,说明他是向(
)行(
)米。C、小华先向东行5米,又向西行8米,这时小华的位置在(
)米处。二、比较下面每组数的大小-3○2
-5○4
0○-8
-0.5○-1.5
6○-6
0○8
课后作业动手实践题:记录小组同学的身高和体重,以平均身高体重为标准记为0m或(0kg)。超过的记为正数,局限性的记为负数,然后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板书设计用数轴表达正负数负数<0<正数
教学反思
第一单元检测题一、填空。1、假如下降5米,记作-5米,那么上升4米记作(
)米;假如+2公斤表达增长2公斤,那么-3公斤表达(
)。2、二月份,妈妈在银行存入5000元,存折上应记作(
)元。三月一日妈妈又取出1000元,存折上应记作(
)元。3、+8.7读作(
),-2/5读作(
)。4、海平面的海拔高度记作0m,海拔高度为+450米,表达(
),海拔高度为-102米,表达(
)。5、假如把平均成绩记为0分,+9分表达比平均成绩(
),-18分表达(
),比平均成绩少2分,记作(
)。6、数轴上所有的负数都在0的(
)边,所有正数都在0的(
)边。7、在数轴上,从表达0的点出发,向右移动3个单位长度到A点,A点表达的数是(
);从表达0的点出发向左移动6个单位长度到B点,B点表达的数是(
)。8、比较大小。-7○-5
1.5○5/2
0○-2.4
-3.1○3.1二、判断对错。1、零上12℃(+12℃)和零下12℃(-12℃)是两种相反意义的量。(
)2、0是正数。(
)3、数轴上左边的数比右边的数小。(
)4、死海低于海平面400米,记作+400米。(
)5、在8.2、-4、0、6、-27中,负数有3个。(
)三、选择对的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1、低于正常水位0.16米记为-0.16,高于正常水位0.02米记作(
)。
A、+0.02
B、-0.02
C、+0.18
D、-0.142、以明明家为起点,向东走为正,向西走为负。假如明明从家走了+30米,又走了-30米,这时明明离家的距离是(
)米。A、30
B、-30
C、60
D、03、数轴上,-1/2在-1/8的(
)边。A、左
B、右
C、北
D、无法拟定4、规定10吨记为0吨,11吨记为+1吨,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8吨记为-8吨
B、15吨记为+5吨
C、6吨记为-4吨
D、+3吨表达重量为13吨5、一种饼干包装袋上标着:净重(150±5克),表达这种饼干标准的质量是150克,实际每袋最少不少于(
)克。A、155
B、150
C、145
D、160四、按规定完毕下面各题。1、请你把这些数填入相应的圈里。36、-9、0.7、+20.4、-5/6、100、-13、-261、+4.8、10/9
正数
负数2、在数轴上表达下列各数。1.5
-1/2
-3
4/3
5
-5五、解决问题。1、某地12月10日的最低气温是-3℃,最高气温是9℃,这一天的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相差多少?
2、试车员在一条路上检测新车,约定前进为正,后退为负。自A地出发到结束时所走的路程(单位:千米)为:+10
-3
+4
+2
-8
+13
-2
+12
+5结束时试车员距A地多远?
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教学计划单元教学目的:1、结识圆柱和圆锥掌握它们的特性;结识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结识圆锥的底面和高。2、理解求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会计算。3、理解求圆柱、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会运用公式计算体积、容积,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4、初步结识球,知道球的各部分名称以及球的半径和直径的关系。5、培养仔细观测、勤于动手、大胆联想、善于分析、总结归纳的好习惯。单元知识结构图:
特性长方体(五年级)
圆(六年级上学期)圆柱
表面积(侧面积)学习基础体积v=sh
圆锥的体积v=1/3sh
等底等高
单元各课时教学目的、重难点分析:(具体分析附后)课时安排教学目的重点难点教学策略易错提醒圆柱的结识(1课时)1、初步结识圆柱,知道圆柱各部分的名称。2、掌握圆柱的特性,熟悉圆柱的表面展开图。会看圆柱的立体透视图。3、帮助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培养观测、实操能力。掌握圆柱的特性。1、会看圆柱立体透视图。2、熟悉圆柱的表面展开图。调动多种感官,看、摸形成形体体验。圆柱的侧面这一名词不熟悉,不善于用侧面积的叙述方法。圆柱的表面积(2课时)新授1课时练习1课时1、理解圆柱侧面积和圆柱表面积的含义。2、掌握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公式对的计算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3、培养观测、操作能力,提高实际问题解决能力。1、掌握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2、学会解决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的实际问题的分析方法。1、理解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方法。2、灵活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1、在圆的有关知识纯熟掌握的基础上进行教学。2、在熟悉圆柱的表面展开图的基础上进行教学。3、让学生举出有关计算圆柱表面积的例子。4、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先让学生明确解题思绪。1、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方法不纯熟。(圆的有关知识没过关)2、有关实际应用问题中数量关系不清。圆柱的体积(2课时)1、理解圆柱的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2、能纯熟运用公式对的计算圆柱形物体的体积和容积。3、初步体验转化的数学思想和方法。1、理解圆柱的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2、能对的计算圆柱形物体的体积和容积。1、清楚地呈现圆柱体与长方体的转化过程并理解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得出。2、理清有关圆柱体积和容积的计算应用问题的数量关系。1、教学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时,充足让学生说明圆柱与转化出的长方体的关系(不管如何摆放都可以推出底面积乘以高的计算公式)。2、区别圆柱物体的体积和容积时要借助实物和具体情境。1、单位名称的对的使用。2、体积和容积的联系与区别。(书39页第7题)3、表面积和体积的混淆。4、不理解“横截面”意思。圆锥的结识(1课时)1、结识圆锥,掌握圆锥的特性及各部分名称。2、
学会测量圆锥的高。3、学会看圆锥的立体透视图。4、培养观测能力、发展空间观念。1、
掌握圆锥的特性。2、
会看圆锥的立体透视图。会测量圆锥的高。
对的地结识圆锥的高。(把圆锥的母线当成高)
圆锥的体积(2课时)新授1课时、练习1课时1、理解和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并能对的求出圆锥的体积。2、能解决有关圆锥体积的实际问题。3、学会知识迁移、转化的学习方法。1、理解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2、能对的计算圆锥的体积。3、准确解决圆锥体积的实际问题。1、理解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的体积转化过程。1、让学生自己选择实验的圆柱和圆锥。(留下等底等高深刻的印象)2、做实验,用有颜色的水(看起来明显突出)。3、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先让学生明确解题思绪。1、忽视了等底等高。(判断题)2、计算体积时忘掉乘以1/3。
课后反思:
第一课时圆柱的结识导学案一、教学目的:1、借助平常生活中的圆柱体,结识圆柱的特性和圆柱各部分的名称,能看懂圆柱的平面图;结识圆柱侧面的展开图。2、培养学生细致的观测能力和一定的空间想像能力。3、激发学生学习的爱好。教学重点:结识圆柱的特性。教学难点:看懂圆柱的平面图。二、预习学案1.已知圆的半径或直径,如何计算圆的周长?(指名学生回答,使学生熟悉圆的周长公式:C=2πr或C=πd)2.求下面各圆的周长(教师依次出示题目,然后指名学生回答,其他学生评判答案是否对的)(1)半径是1米
(2)直径是3厘米(3)半径是2分米
(4)直径是5分米三、导学案:(一)小组交流报告预习情况。(二)共同探究。1.整体感知圆柱(1)谈谈圆柱.你喜欢圆柱吗?请同学说说喜欢圆柱的理由。(美观、实用、安全、可滚动……)(2)找找圆柱,请同学找出生活中圆柱形的物体。(3)下面我们看看这些物体的真实形状。用笔沿着圆柱物体边沿画出物体的轮廓,出现圆柱几何图形,展示画有圆柱几何图形的投影片。2.圆柱的面(1)摸摸圆柱。请同学摸摸自己手中圆柱的面,说说发现了什么?(2)指导看书:摸到的上下两个面叫什么?它们的形状大小如何?摸到的圆柱周边的曲面叫什么?(上下两个面叫做底面,它们是完全相同的两个圆。圆柱的曲面叫侧面。)3.圆柱的高(1)出示高低不同的两个圆柱,引导学生思考得出:圆柱的高矮与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有关,从而揭示圆柱高的含义。(课件显示:在图上标出高)(2)讨论交流:圆柱的高的特点。初步感知:面对圆柱的高,你想说些什么?归纳小结:圆柱的高有无数条,高的长度都相等。4.圆柱的侧面展开(例2)(1)动手操作:请同学分小组拿出橡皮、蜡笔、水彩笔、固体胶水等有商标纸的圆柱形实物,分别把商标纸剪开,再打开,观测商标纸的形状.反馈后讨论:展开后得到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是如何剪的?展开后得到平行四边形的是如何剪的?┌长方形板书:沿高剪┤
斜着剪:平行四边形└正方形强调:我们先研究具有代表性的长方形与圆柱的关系.(2)寻求发现.展开的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圆柱的关系.①师生一起把展开的长方形还原成圆柱的侧面,再展开,在反复操作中观测。②学生再观测电脑演示上述过程.(用彩色线条突出圆柱底面周长和高转化成长方形长和宽的过程。)③同学交流后说出自己的发现:这个长方形的长就是圆柱底面的周长,宽就是圆柱的高。(3)延伸发现.展开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及正方形的边长与圆柱的关系。①讨论:平行四边形能否通过什么方法转化成长方形?课件显示:平行四边形通过割补转变成长方形,再还原成圆柱侧面的动画过程。②想一想:当圆柱底面周长与高相等时,侧面展开图是什么形?③引导小结:不管侧面如何剪,得到各种图形,都能通过割补的方法转化成长方形.其中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5、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你有什么收获?四、课堂检测1.做第11页“做一做”的第2题。2.做第15页练习二的第3题。教师行间巡视,对有困难的学生及时辅导。3.做第15页练习二的第4题。五、课后作业:配套练习册第6页做一做六、板书设计:┌长方形沿高剪┤
斜着剪:平行四边形└正方形圆柱的底面周长
长方形的长圆柱的高
长方形的宽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圆柱的表面积导学案一、教学目的:1、在初步结识圆柱的基础上理解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的含义,掌握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会对的计算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能解决一些有关实际生活的问题。2、培养学生良好的空间观念和解决简朴的实际问题的能力。3、通过实践操作,在学生理解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的含义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探索意识。教学重点:掌握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教学难点: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朴的实际问题。教学过程:二、预习学案:1.指名学生说出圆柱的特性.2.口头回答下面问题.(1)一个圆形花池,直径是5米,周长是多少?(2)长方形的面积如何计算?板书:长方形的面积=长×宽.三、导学案:(一)小组交流报告预习情况。(二)共同探究1.圆柱的侧面积。(1)圆柱的侧面积,顾名思义,也就是圆柱侧面的面积。(2)出示圆柱的展开图:这个展开后的长方形的面积和圆柱的侧面积有什么关系呢?(学生观测很容易看到这个长方形的面积等于圆柱的侧面积)(3)那么,圆柱的侧面积应当如何计算呢?(引导学生根据展开后的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圆柱底面周长和高的关系,可以知道: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2.侧面积练习:练习七第5题(1)学生审题,回答下面的问题:①这两道题分别已知什么,求什么?②计算结果要注意什么?(2)指定一名学生板演,其他学生在练习本上做.教师行间巡视,注意发现学生计算中的错误,并及时纠正。(3)小结:要计算圆柱的侧面积,必须知道圆柱底面周长和高这两个条件,有时题里只给出直径或半径,底面周长这个条件可以通过计算得到,在解题前要注意看清题意再列式。3.理解圆柱表面积的含义。(1)让学生把自己制作的圆柱模型展开,观测一下,圆柱的表面由哪几个部分组成?(通过操作,使学生结识到:圆柱的表面由上下两个底面和侧面组成。)(2)圆柱的表面积是指圆柱表面的面积,也就是圆柱的侧面积加上两个底面的面积。公式: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侧面积+底面积×24.教学例4(1)出示例3。学生读题,明确已知条件(已知圆柱的高和底面直径,求表面积)(2)求的是厨师帽所用的材料,需要注意些什么?(厨师帽没有下底面,说明它只有一个底面)(3)指定两名学生板演,其他学生独立进行计算.教师行间巡视,注意察看最后的得数是否计算对的。(做完后,集体订正。指名学生回答自己在计算时,最后的得数是如何取得的。由此指出:这道题使用的材料要比计算得到的结果多一些。因此,这里不能用四舍五入法取近似值。这道题要保存整百平方厘米,省略的十位上即使是4或比4小,都要向前一位进1。这种取近值的方法叫做进一法。)①侧面积:3.14×20×28=1758.4(平方厘米)②底面积:3.14×(20÷2)2=314(平方厘米)③表面积:1758.4+314=2072.4≈2080(平方厘米)5.小结:在实际应用中计算圆柱形物体的表面积,要根据实际情况计算各部分的面积.如计算烟筒用铁皮只求一个侧面积;水桶用铁皮是侧面积加上一个底面积;油桶用铁皮是侧面积加上两个底面积,求用料多少,一般采用进一法取值,以保证原材料够用.四、课堂检测:1、做第14页“做一做”。(求表面积涉及哪些部分?)2、练习二第6题。3、课堂小结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我们需要特别注意的地方有哪些?(指明学生说说,大家一起小结)五、课后作业:练习二7、8、9、10题六、板书设计: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侧面积+底面积×2例4:①侧面积:3.14×20×28=1758.4(平方厘米)②底面积:3.14×(20÷2)2=314(平方厘米)③表面积:1758.4+314=2072.4≈2080(平方厘米)
课后反思:
第三课时
圆柱的体积导学案一、教学目的:1、通过用切割拼合的方法借助长方体的体积公式推导出圆柱的体积公式,可以运用公式对的地计算圆柱的体积和容积。2、初步学会用转化的数学思想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渗透转化思想,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意识。教学重点:掌握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教学难点: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的推导。二、预习学案:1、长方体的体积公式是什么?(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统一公式“底面积×高”,即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2、拿出一个圆柱形物体,指名学生指出圆柱的底面、高、侧面、表面各是什么,怎么求。3、复习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把圆等分切割,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找出圆和所拼成的长方形之间的关系,再运用求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导出求圆面积的计算公式。三、导学案:(一)小组交流报告预习情况(二)共同探究1、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1)用将圆转化成长方形来求出圆的面积的方法来推导圆柱的体积。(沿着圆柱底面的扇形和圆柱的高把圆柱切开,可以得到大小相等的16块,把它们拼成一个近似长方体的立体图形——课件演示)(2)由于我们分的不够细,所以看起来还不太像长方体;假如提成的扇形越多,拼成的立体图形就越接近于长方体了。(课件演示将圆柱细分,拼成一个长方体)(3)通过观测,使学生明确: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柱的底面积,长方体的高就是圆柱的高。(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所以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V=sh)2、教学补充例题(1)出示补充例题:一根圆柱形钢材,底面积是50平方厘米,高是2.1米。它的体积是多少?(2)指名学生分别回答下面的问题:①这道题已知什么?求什么?②能不能根据公式直接计算?③计算之前要注意什么?(计算时既要分析已知条件和问题,还要注意要先统一计量单位)(3)出示下面几种解答方案,让学生判断哪个是对的的。①V=sh50×2.1=105(立方厘米)答:它的体积是105立方厘米。②2.1米=210厘米V=sh50×210=10500(立方厘米)答:它的体积是10500立方厘米。③50平方厘米=0.5平方米V=sh0.5×2.1=1.05(立方米)答:它的体积是1.05立方米。④50平方厘米=0.005平方米V=Sh0.005×2.1=0.0105(立方米)答:它的体积是0.0105立方米。先让学生思考,然后指名学生回答哪个是对的的解答,并比较一下哪一种解答更简朴.对不对的的第①、③种解答要说说错在什么地方。(4)做第20页的“做一做”。学生独立做在练习本上,做完后集体订正。3、引导思考:假如已知圆柱底面半径r和高h,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是如何的?(V=πr2h)4、教学例6(1)出示例6,并让学生思考:要知道杯子能不能装下这袋牛奶,得先知道什么?(应先知道杯子的容积)(2)学生尝试完毕例6。①杯子的底面积:3.14×(8÷2)2=3.14×42=3.14×16=50.24(cm2)②杯子的容积:50.24×10=502.4(cm3)=502.4(ml)5、比较一下补充例题、例6有哪些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相同的是都要用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进行计算;不同的是补充例题已给出底面积,可直接应用公式计算;例6只知道底面直径,要先求底面积,再求体积。)四、课堂检测:1、做第21页练习三的第1题。2、练习三的第2题。这两道题分别是已知底面半径(或直径)和高,求圆柱体积的习题.规定学生审题后,知道要先求出底面积,再求圆柱的体积。3、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圆柱的体积计算,一般先求什么?然后呢?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五、课后作业:练习三3、4、5题六、板书设计: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V=sh或V=πr2h例6:①杯子的底面积:3.14×(8÷2)2=3.14×42=3.14×16=50.24(cm2)②杯子的容积:50.24×10=502.4(cm3)=502.4(ml)
课后反思:
第四课时
圆锥的结识导学案一、教学目的:1、结识圆锥,圆锥的高和侧面,掌握圆锥的特性,会看圆锥的平面图,会对的测量圆锥的高,能根据实验材料对的制作圆锥。2、通过动手制作圆锥和测量圆锥的高,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3、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意识,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教学重点:掌握圆锥的特性。教学难点:对的理解圆锥的组成。二、预习学案:1、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是什么?2、圆柱的特性是什么?三、导学案:(一)小组交流报告预习情况(二)共同探究1、圆锥的结识(1)让学生拿着圆锥模型观测和摆弄后,指定几名学生说出自己观测的结果,从而使学生结识到圆锥有一个曲面,一个顶点和一个面是圆的,等等。(2)圆锥有一个顶点,它的底面是一个圆、(在图上标出顶点,底面及其圆心O)(3)圆锥有一个曲面,圆锥的这个曲面叫做侧面。(在图上标出侧面)(4)让学生看着教具,指出: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叫做高。(沿着曲面上的线都不是圆锥的高,由于圆锥只有一个顶点,所以圆锥只有一条高)2、小结圆锥的特性(可以启发学生总结),强调底面和高的特点,使学生弄清圆锥的特性是:底面是圆,侧面是一个曲面,有一个顶点和一条高.3、测量圆锥的高由于圆锥的高在它的内部,我们不能直接量出它的长度,这就需要借助一块平板来测量。(1)先把圆锥的底面放平;(2)用一块平板水平地放在圆锥的顶点上面;(3)竖直地量出平板和底面之间的距离。4、教学圆锥侧面的展开图(1)学生猜想圆锥的侧面展开后会是什么图形呢?(2)实验来得出圆锥的侧面展开后是一个扇形。5、虚拟的圆锥(1)先让学生猜测:一个长方形通过旋转,可以形成一个圆柱。那么将三角形制片绕着一条直角边旋转,会形成什么形状?(2)通过操作,使学生发现转动出来的是圆锥,并从旋转的角度结识圆锥。四、课堂检测:1、做第24页“做一做”的题目。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模型纸样,先做成圆锥,然后让学生试着独立量出它的底面直径.教师行间巡视,对有困难的学生及时辅导。2、练习四的第1题。(1)让学生自由地观测,只要是接近于圆柱、圆锥的都可以指出。(2)让学生说说自己周边尚有哪些物体是由圆柱、圆锥组成的。3.完毕练习四的第2题。4、总结关于圆锥你知道了些什么?你能向同学介绍你手中的圆锥吗?五、课后作业:配套练习册14页标一标六、板书设计:
圆锥的特性:底面是圆,侧面是一个曲面,展开是一个扇形
一个顶点一个高
课后反思:
第五课时
圆锥的体积导学案一、教学目的:1、通过度小组倒水实验,使学生自主探索出圆锥体积和圆柱体积之间的关系,初步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并能运用公式对的地计算圆锥的体积,解决实际生活中有关圆锥体积计算的简朴问题。2、借助已有的生活和学习经验,在小组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自主探索能力。3、通过小组活动,实验操作,巧妙设立探索障碍,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索意识,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教学重点: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教学难点:对的探索出圆锥体积和圆柱体积之间的关系。二、预习学案:1、圆锥有什么特性?(使学生进一步熟悉圆锥的特性:底面、侧面、高和顶点)2、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是什么?指名学生回答,并板书公式:“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三、导学案:(一)小组交流报告预习情况(二)共同探究1、教学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1)回忆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使学生明确求圆柱的体积是通过切拼成长方体来求得的.(2)圆锥的体积该如何求呢?能不能也通过已学过的图形来求呢?(指出:我们可以通过实验的方法,得到计算圆锥体积的公式)(3)拿出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各一个,通过演示,使学生发现“这个圆锥和圆柱是等底等高的,下面我们通过实验,看看它们之间的体积有什么关系?”(4)先在圆锥里装满水,然后倒入圆柱。让学生注意观测,倒几次正好把圆柱装满?(教师让学生注意,记录几次,使学生清楚地看到倒3次正好把圆柱装满。)(5)这说明了什么?(这说明圆锥的体积是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的体积的)板书:圆锥的体积=×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字母公式:V=Sh2、教学练习四第3题(1)这道题已知什么?求什么?已知圆锥的底面积和高应当如何计算?(2)引导学生对照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代入数据,然后让学生自己进行计算,做完后集体订正。3、巩固练习:完毕练习四第4题。4、教学例3.(1)出示例3已知近似于圆锥形的沙堆的底面直径和高,求这堆沙堆的的体积。(2)规定沙堆的体积需要已知哪些条件?(由于这堆沙堆近似圆锥形,所以可运用圆锥的体积公式来求,需先已知沙堆的底面积和高)(3)题目的条件中不知道圆锥的底面积,应当怎么办?(先算出沙堆的底面半径,再运用圆的面积公式算出麦堆的底面积,然后根据圆锥的体积公式求出沙堆的体积)(4)分析完后,指定两名学生板演,其余学生将计算环节写在教科书第26页上.做完后集体订正。(注意学生最后得数的取舍方法是否对的)四、课堂检测:1、做练习四的第7题。学生先独立判断这三句话是否对的,然后全般核对评讲。2、做练习四的第8题。(1)引导学生学生思考回答以下问题:①这道题已知什么?求什么?②求圆锥的体积必须知道什么?③求出这堆煤的体积后,应当如何计算这堆煤的重量?(2)让学生做在练习本上,教师巡视,做完后集体订正。3、做练习四的第6题。(1)指名学生先后回答下面问题:①圆柱的侧面积等于多少?②圆柱的表面积的含义是什么?如何计算?③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是什么?④圆锥的体积公式是什么?(2)学生把计算结果填写在教科书第28页的表格中,做完后集体订正。4、总结这节课学习了哪些内容?你是如何准确地记住圆锥的体积公式的?五、课后作业:练习四7、8题。六、板书设计: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圆锥的体积=1/3×圆柱的体积=1/3×底面积×高字母公式:V=1/3Sh
课后反思:
第三单元教学计划一、教学内容的安排内容安排例题安排练习安排课时安排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比例的意义例1:比例的意义练习六4课时比例的基本性质以例1中的比例式为例解比例例2:解比例(一)例3:解比例(二)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成正比例的量例1:正比例的意义练习七4课时例2:正比例的图像成反比例的量例3:反比例的意义比例的应用比例尺比例尺的概念练习八5课时例1:线段比例尺改成数值比例尺例2:根据比例尺和图上距离求实际距离例3:综合运用比例尺及有关知识作图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例4: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练习九用比例解决问题例5:用正比例的意义解决问题例6:用反比例的意义解决问题整理和复习
练习十1课时综合应用自行车里的数学
1课时二、教材内容分析:本实验教材与人教版大纲教材相比:增长了结识正比例关系的图像、将实际尺寸放大的比例尺实例、综合运用比例尺及有关知识作图、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等教学内容。新增内容的“课标”依据:“能根据给出的有正比例关系的数据在有坐标系的方格纸上画出图像,会根据其中一个量在图像中找出或估计出另一个量的值。”;“能运用方格纸等形式按一定的比例将简朴图形放大或缩小,体会图形的相似”。基本结识: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比本来多,教学规定比本来高。本单元的“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等,是“数与代数”领域的教学内容;比例尺、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是“空间与图形”领域的教学内容,把不同领域的教学内容有机融合是教材编排的特色。学生已有的经验:图形相似放大或缩小的生活现象(例如:第32页、第56页的情景,这些相似放大或缩小的现象学生都见过,也知道它们之间的大小关系,只是没有从比例的角度去结识这些生活中放大或缩小现象的数学含义),画折线记录图的经验(它可以迁移到画正比例关系图像的教学活动中),生活中的地图(例如,学生都知道中国地图是把祖国的实际版图缩小后的样子,有的学生也许知道它是按一定的比例缩小的,尚有的学生也许留意过上面的比例尺,只是不也许全班学生都准确、全面地理解比例尺的数学含义)。学生已有的知识:比的有关知识(比的意义、求比值、比的基本性质、化简比等,在以前学习比的基本性质、化简比时,学生也曾见过表达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如,15:10=3:2),但是当时只是从比的基本性质的角度结识这样的等式而已),解方程(解比例自身就是解方程,只是比例形式的方程与以前学习的方程形式不同,需要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把它转化为以前学过的形式罢了),常见的数量关系(常见的数量关系是学生理解正、反比例意义的重要基础,例如,学生知道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并会运用这一数量关系解决问题,但学生并没有从把其中一个量看做常量、此外两个量看做变量的角度,去结识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用归一、归总的方法解决问题(用正、反比例解决的问题,学生已经会用归一、归总的算术方法解答)。三、本单元学习目的。1、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解比例。2、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能找出生活中成正比例和成反比例量的实例,能运用比例知识解决简朴的实际问题。3、结识正比例关系的图像,能根据给出的有正比例关系的数据在有坐标系的方格纸上画出图像,会根据其中一个量在图像中找出或估计出另一个量的值。4、了解比例尺,会求平面图的比例尺以及根据比例尺求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5、结识放大与缩小现象,能运用方格纸等形式按一定的比例将简朴图形放大或缩小,体会图形的相似。6、渗透函数思想,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第一课时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导学案一、学习目的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2.学习鉴定两个比是否组成比例的方法.二、预习学案.(一)教师提问复习.1.什么叫做比?2.什么叫做比值?(二)求下面各比的比值.12∶16
4.5∶2.7
10∶6教师提问:上面哪些比的比值相等?(三)教师小结4.5∶2.7和10∶6这两个比的比值相等,也就是说两个比是相等的,因此它们可以用等号连接.教师板书:4.5∶2.7=10∶6三、导学案.(一)比例的意义(课件演示:比例的意义)例1.指导学生观测教材32页图。1.教师提问:从上面两图中可以看到,这些国旗的长和宽都相同吗?但不管大小,它们的长与宽的比值分别是多少?这两个比的比值各是多少?它们有什么关系?(两个比的比值都是都相等)2.教师明确:两个比的比值都是,所以这两个比相等.因此可以写成这样的等式2.4:1.6=60:40=
所以2.4:1.6=60:40也可写成竖式:3.揭示意义:像2.4:1.6=60:40、
5:
=15:10
这样的等式,都是表达两个比相等的式子,我们把它叫做比例.(板书课题:比例的意义)教师提问:什么叫做比例?组成比例的关键是什么?板书:表达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关键:两个比相等4.练习①下面哪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把组成的比例写出来.(1)6∶10和9∶15
(2)20∶5和1∶4(3):和6∶4
(4)0.6∶0.2和4∶3②教材的做一做第2题5.填空(1)假如两个比的比值相等,那么这两个比就()比例.(2)一个比例,等号左边的比和等号右边的比一定是()的.(二)比例的基本性质(课件演示:比例的基本性质)1.教师以60∶40=15∶10为例说明:组成比例的四个数,叫做比例的项.两端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外项,中间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内项.(板书)
2.练习:指出下面比例的外项和内项.4.5∶2.7=10∶66∶10=9∶153.计算上面每一个比例中的外项积和内项积,并讨论它们存在什么关系?以80∶2=200∶5为例,指名来说明.外项积是:80×5=400内项积是:2×200=40080×5=2×2004.学生自己任选两三个比例,计算出它的外项积和内项积.5.教师明确: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板书课题:加上“和基本性质”,使课题完整.6.思考:假如把比例写成分数形式,等号两端的分子和分母分别交叉相乘的积有什么关系?为什么?教师板书:7.练习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下面哪一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6∶3和8∶5
0.2∶2.5和4∶50(三)、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并学会了应用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组成比例.四、课堂检测.(一)说一说比和比例有什么区别.(二)填空.在6∶5=30∶25这个比例中,外项是()和(),内项是()和().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可以写成()×()=()×().(三)根据比例的意义或者基本性质,判断下面哪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1.6∶9和9∶12
2.1.4∶2和7∶10∶0.2和
4.6.2:
和7.5∶1(四)下面的四个数可以组成比例吗?把组成的比例写出来.(能组几个就组几个)2、3、4和6五、课后作业.根据3×4=2×6写出比例.六、板书设计.比例的意义和性质2.4:1.6=60:40=
2.4:1.6=60:40
七: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解比例导学案一、学习目的1.使学生理解解比例的意义.2.使学生在了解比例的含义的基础上掌握解比例的方法,从而纯熟解比例.教学重点使学生掌握解比例的方法,学会解比例.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将比例改写成两个内项积等于两个外项积的形式,即已学过的具有未知数的等式.二、预习学案(一)解下列简易方程,并口述过程.2x=8×9
(二)什么叫做比例?什么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三)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下面哪一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6∶10和9∶1520∶5和4∶15∶1和6∶2(四)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将下列各比例改写成其他等式.3∶8=15∶40
三、导学案(一)揭示解比例的意义.1.将上述两题中的任意一项用来代替(可任意改换一项),讨论:假如已知任何三项,可不可以求出这个比例中的此外一个未知项?说明理由.2.学生交流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假如已知比例中的任何三项,就可以把它改写成内项积等于外项积的形式,通过解已学过的方程,就可以求出这个比例中的此外一个未知项.3.教师明确: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假如已知比例中的任何三项,就可以求出这个比例中的另一个未知项.求比例中的未知项,叫做解比例.
(二)教学例2.出示教材35页的例2
1.讨论:模型的高度与原塔高度的比是1:10.是不是模型的高度与原塔高度的比也是1:102.组织学生交流并明确.(1)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可以把比例改写为:(模型的高度):320=1:10.(2)假如把模型的高度设为x会形成如何的关系式呢?(3)规范并板书解比例的过程.解:设这座模型的高度x米X:320=1:10
10X=320×1
X=
X=320答语。(三)教学例3
例3.解比例
1.组织学生独立解答.2.学生报告3.练习:解下面的比例.X:10=2:
5
0.4:X=1.2:2
(四)、全课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解比例.想一想,解比例的关键是什么?(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将比例式转化成已学过的简易方程),然后再解简易方程即可.四、课堂检测(一)解下面的比例.
0.8:4=x:8(二)根据下面的条件列出比例,并且解比例.1.5和8的比等于40与的比.2.和的比等于和的比.3.等号左端的比是1.5∶,等号右端比的前项和后项分别是3.6和4.8.五、课后作业(一)解比例.==∶=3∶12(二)育新社区1号楼的实际高度为35m,它的高度与模型高度的比是500:1模型的高度是多少厘米?(三)把下面的等式改写成比例①3×40=8×5
②2.5×0.4=0.5×2六、板书设计解比例例2解:设这座模型的高度x米
X:320=1:10
10X=320×1
X=
X=320答语。七、课后反思:
第三课时
成正比例的量导学案一、学习目的1.使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2.能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量是不是成正比例.3.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和分析判断能力.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教学难点引导学生通过观测、思考发现两种相关联的量的变化规律,即它们相相应的数的比值一定,从而概括出正比例关系的概念.二、预习学案口答(课件演示:成正比例的量)1.已知路程和时间,如何求速度?2.已知总价和数量,如何求单价?3.已知工作总量和工作时间,如何求工作效率?三、导学案这些都是我们已经学过的常见的数量关系.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这些数量关系中的一些特性.1.教学例1.(课件演示:成正比例的量)(1)问:大家看到例1中的一排杯子,是什么形状的?杯子的高度是相等的,里面装着一些水,通过测量记录出了一个表格,那位同学说说这个表格的意思?(2)表中有哪几种量是已知量?我们刚才说当水装到2厘米时,体积为50立方厘米;当水装到4厘米时,体积为100立方厘米……这说明水的高度这种量变化了,体积这种量怎么样了?(也变化了)(3)像这样一种量变化另一重量也随着变化,我们就说这两种量是两种相关联的量。(4)大家观测例1中的数据,水的体积是如何随着高度变化的?(5)我们看这个表格(投影例1表格),从左往右看当水的高度到6厘米的时候体积是多少?这个时候水的高度和体积分别是2厘米高度时的多少倍?高是多少倍?体积呢?我们从右往左看,又发现了什么呢?(6)大家再把表格填写完整,根据我们所学的圆柱的体积公式,完毕这个表格。大家观测一下结果有什么特点?(7)事实上这个底面积又相称于圆柱体积和圆柱高的什么?(比值)那么我们可以看到例1中水的体积和水的高之比的比值,即底面积是同样的,是相等的.(8)哪位同学能把刚才所观测到的小结一下?水的高度和体积是如何变化的?变化的时候有什么规律?2.继续学习补充例题(1)投影出示例题一列火车1小时行驶90千米,2小时行驶180千米,3小时行驶270千米,4小时行驶360千米,5小时行驶450千米,6小时行驶540千米,7小时行驶630千米,8小时行驶720千米……出示下表,并根据上述内容填表.一列火车行驶的时间和路程时间(时)
1
2
3
4
5
67
8
……路程(千米)
90
180
270
360
450
540
630
720……(2).思考:在填表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a)表中有哪两种两种量相关联的?(时间和路程).(b)当时间是1小时,路程则是90千米,时间是2小时,路程是180千米……时间变化,路程也随着变化.时间扩大,路程随着扩大;时间缩小,路程也随着缩小.教师说明:像这样,时间变化,路程也随着变化,我们就说,时间和路程是两种相关联的量.教师板书:两种相关联的量(c)请每位同学先取一组相相应的数据,然后计算出路程与时间的比的比值.教师板书:90:1=90
180:2=90
270:3=90
……(d)教师提问:根据计算,你发现了什么?教师说明:相相应的两个数的比的比值都同样或固定不变,在数学上叫做“一定”教师板书:相相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一定(3).教师小结刚才同学们通过填表、交流,我们知道时间和路程是两种相关联的量,路程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时间扩大,路程随着扩大;时间缩小,路程也随着缩小.它们扩大、缩小的规律是:路程和时间的比的比值总是一定的.即路程:时间=速度,速度都是(一定)90千米/小时。3.教学例2(继续演示课件:成正比例的量)教师提问,指名回答。(1)问:大家能看懂这个图吗?纵向的轴表达什么?横向的呢?哪里表达的是实验结果?也就是我们例1中的底面积?(2)从图中你发现什么?(3)表达水的高度在5厘米的地方是哪儿?那么相相应的当水的高度在5厘米的时候,在纵轴上表达体积的点在哪儿?(4)看例2题目的规定,如高度是7厘米体积是多少?要怎末才干不通过计算得出体积呢?要先找到什么(5)我们已经图上找到了这个点,那么这个点是多少呢?你是怎么知道的。(6)刚才是从已知的高求体积,假如反过来已知体积求高呢?4.小结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假如这两种量中相相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也就是商)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正比例关系.板书课题:成正比例的量四.课堂检测(1)教材“做一做”(2)判断下列每题中两种量是不是成正比例,并说明理由。1.苹果的单价一定,购买苹果的数量和总价.2.轮船行驶的速度一定,行驶的路程和时间.3.每小时织布米数一定,织布总米数和时间.4.小新跳高的高度和他的身高.五、课后作业思考:正方形的边长和周长成正比例吗?为什么?
正方形的边长和面积成正比例吗?为什么?
做练习7第一题六、板书设计
成比例的量
90:1==90
180:2==90
270:3==90
路程:时间==速度(一定)
Y:x===k(一定)七、课后反思:
第四课时
成反比例的量导学案一.学习目的1.理解反比例的意义.2.能根据反比例的意义,对的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3.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和判断推理能力.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理解反比例的意义.教学难点运用反比例的意义,对的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
二、预习学案(演示课件:成反比例的量)1.下表中的两种量是不是成正比例?为什么?购买练习的本数(本)12469总价(元)0.801.603.204.807.202.回忆:成正比例的量有什么特性。
三、导学案(一)引入新课我们已经学习了常见数量关系中成正比例关系的量的特性.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常见的数量关系中的此外一种特性——成反比例的量.教师板书:成反比例的量(二)教学例31.投影出例3表格与例1表格。大家观测以下例3与例1有什么不同?2.那么这里相关联的两个量是什么?3.根据记录的数据,你能发现这两个相关联的量有什么特点?4.表中每两个相相应的数的乘积各是多少?这个度300事实上是什么呢?那么积都是300,是一定的,就说明什么是一定的呢?5.这个关系式该如何写?指明学生回答,确认并板书:水的高度X地面积=圆柱体积(一定)6.哪位同学能小结一下例1中两个相关联的量,水的高度和底面积之间的关系有什么特点?﹙三﹚,教学自编例题
1.投影出示例题。加工一批零件,每小时加工的个数和所需的时间如下表。每小时加工个数6030201512……加工时间(小时)510152025……2.规定学生看题目,思考以下问题。(投影出问题)(1)哪两个两量是相关联的?(2)由上表可以发现什么特性?(3)这两个相关联的量之间关系有什么特性?(4)写成关系式是什么?(指名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每小时加工的个数与加工的时间成反方向变化,即每小时加工的个数越多,加工越少,反之亦然。两个相关连的量每组相应得数字成绩一定实际为零件总个数一定。写成关系式为:每小时加工个数×加工时间=零件总个数,(一定)3.小结反比例的意义和特性。(1)比较两个例题他们有什么共同点?指名学生回答后小结:A,都有两种相关联的量。B,假如其中一种量扩大(或缩小)几倍,另一种量也随着缩小(或扩大)几倍;C,两个量的乘积一定。(2)那么我们就说这两个量成反比例。哪位同学能把反比例关系和成反比例的量的定义试着概括以下?(指名说,教师板书)。(3)假如两种量成反比例关系,那么这两种量中相相应的积一定。假如用字母X、Y表达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达它们的乘积(一定),则反比例关系可以概括成什么?学生口答,教师板书:X×Y=K(一定)四.课堂检测1.投影出题目。用600页纸装订成同样的练习本,每本的页数和装订的本数有什么关系?请你填写下表。每页的本数152025304060……订的装本数40
…2.问:谁能说第一竖栏数据的意思?(指名回答)3.这40本是如何计算出来的?(学生回答,确认用600÷15)4.假如每本是20页,你能计算出可以装订多少本这样的练习本吗?假如是25页呢?…5在这里,每本的页数和装订的本书成什么比例?它们可以叫做什么?为什么?(指名回答)
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怎么判断两个量是成反比例的呢?谁能说说成正比例的量和成反比两的量有什么异同?五.课后作业1.判断下列两种量是不是成比例关系?是成什么比例关系?(1)小明从家里步行到学校,步行的速度和时间。(
)(2)前进的路程一定,车轮的直径和滚动的转数。(
)(3)化肥的数量一定,每公顷的施用量和施肥的公顷数。(
)(4)每人的工作效率一定,工作时间和工作量(
)2.甲乙两种量,只要它们相相应的数的积一定,这两个量一定成反比例,对吗?举例说明。六.板书设计
成反比例的量圆柱体积:圆柱高=底面积(一定)水高×底面积=水的体积(一定)定义:两种相关联的量,假如其中一种量扩大(或缩小)几倍,另一种量也随着缩小(或扩大)几倍,这两种量叫做成反比例的量,它们之间的关系叫做反比例关系。两种量成反比例关系,那么,这两种量中相相应的两个数的积一定。X×Y=K(一定)七.课后反思:
第五课时
比例尺导学案
一.学习目的1.使学生理解比例尺的意义并能对的地求出平面图的比例尺.2.使学生可以应用比例知识,根据比例尺求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教学重点理解比例尺的意义,能根据比例尺对的求出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教学难点设未知数时长度单位的使用.二、预习学案(一)填空.1千米=()米1分米=(
)厘米1米=()分米1厘米=()毫米30米=()厘米300厘米=()分米15千米=()厘米40毫米=()厘米(二)解比例.
10:X===1:500000
三、导学案谈话导入:(出示准备好的地图、平面图)同学们请看,这些分别是祖国地图、我省地图.在绘制这些地图和平面图的时候,都需要把实际的距离按一定的比例缩小,再画在图纸上.有时由于机器零件比较小,需要把实际距离扩大一定的倍数以后,再画在图纸上.不管是哪种情况,都需要拟定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方面的知识-----比例尺.板书课题:比例尺(一)通过观测教材48页图
1.揭示比例尺的意义.教师说明:由于在绘制地图和其他平面图时,经常要用到“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所以就给它起了个新的名字----比例尺.(教师在“图上距离∶实际距离”的后面板书:=比例尺)有时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也可以写成分数形式.有时候地图上也用线段比例尺如:教材48页的地图上:就是表达地图上1厘米的距离相本地面上50千米。板书:图上距离是比的前项,实际距离是比的后项,比例尺是图上距离比实际距离得到的最简朴的整数比.再生产中,有时由于机器零件比较小,需要把距离扩大一定的倍数以后,再画在图纸上,例教材49页图。你知道2:1表达什么吗?2.教师强调:(1)比例尺与一般的尺不同,它是一个比,不应带有计量单位.(2)求比例尺时,前、后项的长度单位一定要化成同级单位.
(3)比例尺的前项,一般应化简成“1”.假如写成分数的形式,分子也应化简成“1”.(二)1.教学例1(课件演示:比例尺)例1.把上页的线段比例尺改为竖直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1cm:50km=
=
学生自己完毕
教师提醒注意单位名称的统一。2.教材49页做一做(三)、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比例尺,知道了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叫做这幅图的比例尺.并能根据比例尺求出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应注意的是,在计算中,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单位必须是相同的.四、课堂检测1.同学们拿出自己的地图说说什么叫比例尺?它表达什么意思?2.是什么比例尺?表达什么意思?五、课后作业教材练习八的1.2题.六、板书设计
比例尺的意义
图上距离:实际距离=1cm:50km=
=七.课后反思:
第六课时
用比例尺计算及画平面图导学案一、学习目的1.
进一步学习运用比例尺的知识计算图上距离或是实际距离,灵活的运用比例尺绘制简朴的平面图。2.
充足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动手能力。3.
巩固比例尺知识,达成学以致用,并且渗透一些德育教育。二、预习学案1.
什么叫做比例的性质?2.
求下面各比例中的未知项X。1:450=12:X
X:40=5:8
11:X=25:225
3.
什么叫做比例?三、导学案1.
教学例2(1)让学生读题并思考问题:题目已知什么?求什么?(2)根据比例尺的定义写出比例尺的关系式,是什么?(3)已知比例和图上距离,那么我们先把已知的写上,比例是多少?表达什么意思?图上距离是多少?(4)那么现在这个比例,有三项是已知的,求其中一个未知项,这是我们学过的什么啊?(5)在解比例前对于这个未知项,我们该怎么解决?(6)按照比例的基本性质,这个比例怎么解?(7)这里的500000是什么单位?那么是多少千米呢?(8)我们刚才用的是设未知数,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解比例的方法求出实际距离,你还能用其他方法来求出答案吗?你能想出几种方法呢?1.
教学例3。
(1)要在这张纸上原原本本地画一个长80m,宽60m的操场的平面图,也许吗?应当怎么做呢?一方面应当注意什么?
(2)那么这个比例尺怎么来拟定呢?用多少合适呢?
(3)比例尺的拟定应当要根据实际情况,比如说根据要画的实际距离大小及我们画平面图的纸的大小的限制。我们假如用1:100的比例尺的话,大家算算操场的长和宽的图上距离相应是多少?我们这纸能画下吗?(4)那说明我们还得把比例尺缩小一些还是放大一些?用多少呢?(5)假如用1:1000,操场的长图上距离是多少?宽呢?怎么算?(6)大家求出了操场长和宽在图上分别为8cm和6cm,那么现在大家就把这个平面图在纸上画出来,表白长和宽,以及比例尺。(7)画完后,规定学生把数值比例尺改写成线段比例尺,数值比例尺也一并表在图上,教师行间巡视辅导。指名学生说说自己的线段比例尺的意思,其他同学评判法。四.课堂检测1.做“做一做”第一题。先指名学生说明线段比例尺的含义,然后指名学生板演,其他学生写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2.做“做一做”第二题。指名学生说说已知什么,需要做什么工作。五、课后作业一.
填空。1.在一张精密零件图纸上(比例尺为5:1),量的零件长40毫米,这个零件实际长(
).2.把一个圆形草坪画在比例尺为1:2023的平面图上,半径为3厘米,这个圆形草坪的实际面积是(
)平方米。3.0
50
100
150
200米的地图商议的两地之间的距离是9厘米,那么在比例尺是1:300000的地图上,两地的图上距离是(
)六、板书设计
用比例尺计算及画平面图
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
练习:一座地面是长方形的厂房,长45米,宽25米。把它画在比例尺是的设计图上,长.宽各是多少厘米?七、课后反思:
第七课时
用比例解决问题导学案一、学习目的1、掌握用正比例知识解答具有正比例关系问题的环节和方法。2、使学生纯熟地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从而加深对正比例意义的理解。3、发展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策略的能力,帮助其构建相应的知识结构。
【教学重点】掌握用正比例知识解答具有正比例关系问题的环节和方法。【教学难点】理解“用比例解决问题”的结构特点与正比例的意义互为相应的联系,从而构建知识结构。二、预习学案激发爱好:同学们知道校园里最高的树是那一棵吗?老师很想知道这棵树的高度大约有多少米,你会用什么办法来测量呢?(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想法)其实我们有一种既科学又方便的测量方法,但需要同学们掌握好这节课的知识才干对的地测量出这棵树的高度,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用比例解决问题。(板书课题:用比例解决问题)
二、导学案(一)回顾旧知。1、出示例5情景图,说一说图意,了解数学事例。
图略2、你能算出李奶奶家上个月的水费是多少钱吗?3、让学生自己解答,然后交流解答方法。4、教师引导:这个问题除了用算术方法解答外,还可以用比例的知识来解答,下面我们继续探究如何用比例解决问题。(二)探究解法,感知策略1、梳理两种相关联的量。师:用比例解决问题,必须知道题中有哪两种相关联的量,你们能说一说题中有哪两种相关联的量吗?(板书:相关联的两种量:水费、用水吨数)师:为了区分这两种量,我们可以在原题用符号的方法来划分,比如用水吨数用符号“○”表达,水费用符号“△”来表达,也可以用列项摘记的方法来划分(板书学习记录卡中的表格)。2、探究用比例解题的方法。发放学习记录卡(每个学习小组一张)《用比例解决问题》学习记录卡(1)题中有哪两种相关联的量,它们相应的数据分别是多少?请填写下表(未知的量用“x”表达)。相关联的两种量相应数据张大妈李奶奶
(2)分析判断。从上表可以知道(
)一定,所以(
)和(
)成(
)比例。也就是说,两家的(
)和(
)的(
)相等。(3)用比例解答。假如设李奶奶家上个月的水费是x元,请根据表中相相应的数据和判断列出比例式,然后解答。
教师提出小组合作学习的规定:●组长组织,规定每个成员都要发表意见。●记录员负责作学习记录。●分析、判断和解答假如有不同想法可以补充。(三)展示成果,形成策略1、指定小组到讲台运用投影仪报告,预设学生的报告内容为:相关联的两种量相应数据张大妈李奶奶水费(元)12.8x用水量(吨)810从上表可以知道每吨水的价钱一定,所以水费和用水量成正比例。也就是说,两家的水费和用水量的比值相等。设李奶奶家上个月的水费是x元。列出比例是:(或12.8:8=x:10),比例的解是x=16。(板书解法1)2、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其它同学结合小组的报告提出自己的疑问或是补充意见。预设学生也许质疑或补充:(1)和分别表达什么?(水费单价)(2)假如列出的比例是可以吗?为什么?(可以,由于和都表达1元可以用水多少吨,是一定的,板书解法2)(3)假如列出比例式是可以吗?为什么?(不可以,比例中两个量的比值不是一定的)预设之外的对策:假如没有学生提出以上问题,教师可以课前做好准备,出示不同的比例式让学生讨论其是否可行。
(四)检查反思,提炼策略师:这个问题我们用比例的知识解决了,你有什么方法检查自己的解答是对的的呢?启发学生自主选择检查方法。如:将结果代入原题、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用算术方法或一般方程方法解答来检查等。师:反思刚才的学习过程,我们一起来归纳解决问题的策略(环节)好吗。?小结:得出用比例解决问题的“五步曲”:一梳(梳理相关联的两种量)、二判(判断相关联的两种量成什么比例)、三列(设未知x,根据判断列出比例)、四解(解比例)、五检(用自己纯熟的方法来检查)。
五、课堂检测(一)测评练习1、按规定做题。小明买了4支圆珠笔用了6元。小刚想买3支同样的圆珠笔,要用多少钱?(1)题中的(
)一定,所以(
)和(
)成(
)比例。也就是说两人的(
)和(
)的比值是相等的。(2)设要用x元。列比例是(
)。2、用比例解答下面各题。(1)甲乙两地之间的公路长350千米,一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2小时行驶了140千米。照这样的速度,这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一共需要行驶多少小时?(2)小兰的身高1.5m,她的影子长2.4m。假如同一时间、同一地点测到一棵树的影子长4m,这棵树有多高?六、课后作业1、先补充问题再用比例解答。王师傅4小时加工了200个零件,照这样计算,__________?2、一条绳子长126米,剪下9米共做了5条跳绳。剩下的绳子还可以做多少条这样的跳绳?
提高练习第1题可以补充“×小时可以加工多少个零件”或“要加工×个零件需要多少小时”,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能力。
六、板书设计
用比例解决问题
相关联的两种量
相应数据
张大妈
李奶奶水费(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度柑橘滞销产品线上推广与“抢购”销售合同3篇
- 2024瑜伽馆瑜伽教练劳动合同范本及教练休息时间规定3篇
- 2024版鸡蛋简单购销合同
- 2025年度养老设施建设承包合同范本权威版4篇
- 2025年度智能交通信号控制系统研发与推广合同4篇
- 2024知识产权许可使用合同许可人和被许可人
- 2025年度渔业生态循环承包经营合同4篇
- 2024版鱼苗的购销合同范本
- 2025年度智慧能源管理系统承包合作协议范文4篇
- 2025年度医院手术室设备供应及承包运营协议4篇
- 广东佛山生育保险待遇申请表
- 广西水功能区划报告-广西水利信息网
- 机关单位档案业务培训课件20170714
- 福克斯维修保养使用手册
- 人力资源部各岗位绩效考核表
- 原材料试验工作程序与质量管理制度
-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英语单词默写(可直接打印)
- 糖厂热力衡算(6000吨每天)
- 燃气有限公司危险作业安全管理规定
- 北京市刑事诉讼律师事务所函(担任诉讼代理人适用)格式文书(2020版)
- XX镇“我为群众办实事”满意度调查问卷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