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战2021年高考语文百日冲刺模拟卷(二)(八省新高考)参考答案_第1页
备战2021年高考语文百日冲刺模拟卷(二)(八省新高考)参考答案_第2页
备战2021年高考语文百日冲刺模拟卷(二)(八省新高考)参考答案_第3页
备战2021年高考语文百日冲刺模拟卷(二)(八省新高考)参考答案_第4页
备战2021年高考语文百日冲刺模拟卷(二)(八省新高考)参考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9页共9页【参考答案】1.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A.“特朗普政府将责任归咎于辉瑞生产问题”把未然说成已然,原文是“试图将责任归咎”。B.“英国政府宣布将首都伦敦……”错,范围不当,原文是“英国政府19日宣布,首都伦敦等部分地区的新冠疫情防控级别将提升至新增加的第四级”,“禁足”措施也是如此。C.“多边主义是全世界有效应对疫情等全球危机的重要途径”曲解文意,把“唯一途径”说成是“重要途径”,原文表述是“指出多边主义是全世界有效应对疫情等全球危机的唯一途径”。故选D。2.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本内容、主要观点的能力。B.“只要每月疫苗的生产量达到500万至600万剂,就可以接种70-80%的人口”错,把假设关系改成了充分条件关系,原文表述是“如果我们每月的生产量达到500万至600万剂疫苗的话,这对于我们的国内消费来说非常现实。那么到2021年秋季末,我们应该可以接种70-80%的人口,也就是说,新冠肺炎将会由疫苗控制住”。故选B。3.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题干要求选出不能体现“体现‘以人为本’含义”,而本项中“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是励志的内容。故C项不能体现“以人为本”。故选C。4.①首先引出话题,提出中心论点。通过联合国大会决议提出用“以人为本、尊重生命”来应对疫情的观点。②接着从正面论述中国在疫情中以人为本、尊重生命的做法以及体现出来的中国文化本质。③然后从反面介绍了西方自由主义和功利主义的文化传统,指出其文化本质。④最后进行总结,再次强调中华文化中的伦理特质以及在抗击疫情中发挥的积极作用。【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梳理材料二的行文脉络,解答这类题要在通读文本的基础上,对文本内容进行层次划分,然后概括每一层次的内容即可。本题第一自然段是第一层,总领全文,提出观点各国要“采取以人为本、注重性别平等、充分尊重人权的应对措施”;第二、三段式第二层,从正面论述,中国在疫情中采取以人为本的措施,体现了中华文化的要义;第四段是第三层,反面论述,西方国家在疫情中采取自由主义和功利主义,延误了疫情的控制进度;最后一段是第四层,总结全文,再次强调中国的以人为本的中华文化要义在疫情中的积极作用。5.①实行多边主义,通过加强国际合作与团结互助应对新冠肺炎疫情。②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和科学决策,用“以人为本、尊重生命”中华文化特质应对这次公共卫生突发事件。③中国政府在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之后,立即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控制传染源,建立各方面的协作机制,实行社区网格化管理,有效切断病毒的传染途径。【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的能力。“面对新冠肺炎疫情,我国为什么能快速有效控制疫情”,即中国采取了哪些积极有效的措施和理念控制住了迅速蔓延的疫情。通读文本后,找出和中国采取措施的相关内容,然后进行分条概括。材料二第一段“多边主义是全世界有效应对疫情等全球危机的唯一途径”;第二段中“果断切断病毒传播路径,为遏制疫情蔓延奠定了基础”“中国政府在应对这次公共卫生突发事件时充分展现了中华文化以人为本、尊重生命的特质”;第三段“中国政府在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之后,立即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控制传染源,及时分类、诊治不同程度病情的病人,对重点人员进行精准管理,建立各地区、各部门之间的协作机制,并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社区网格化管理,排查患者的密切接触者,实施隔离,进行医学观察,有效切断了病毒的传染途径”。由此可以概括出下列三点,采取多边主义;以人为本、尊重生命;及时采取协作机制,切断病毒传播途径。6.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的能力。A.“熟悉”的主要因为何班长眼里有二十多年前解放军的影子;“陌生”的主要因为时间间隔久远。故选A。7.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D.“议论性语言使主题深刻化”错。小说中没有用能使主题深刻化的议论性语言。故选D。8.示例一:妇人看到战士们搭建晒台时感动到看到战士们深夜离开时失落。示例二:妇人听到枪炮声时焦虑,担忧到听女儿说解放军来了时兴奋、慌张。【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小说中人物的心理变化的能力。回答时,要结合相关情节分析妇人的心理是如何变化的。小说写“中午时分,战士们砍来了竹子、树干,把旧晒台拆掉,七、八个人说说笑笑,天刚擦黑,新晒台就搭好了。忙完了这事,何班长又笑眯眯地说:‘大妈,明天,我们帮你把屋顶也换一下。”这是真诚的许诺,她感动得什么话也说不出来”这一情节,妇人看到战士们搭建晒台,还要帮她换屋顶时内心非常感动。接着,情节出现波澜,“就在这天半夜里,何班长突然又来敲门,隔着竹篾轻声说:‘大妈,上级来了命令,我们要走了,你家的草屋顶,等我们回来给你换。’说完就走了。她急忙追出去,那些战士已一个紧跟一个,迅速消失在那黑黝黝的树林子里了”,文中说妇人看到解放军深夜离开后,“夜凉如水,她木然地长倚在门口,衣服被露水打湿了,也忘了回去”,这句话反映了妇人内心深深的失落感。综上分析,此处的情节发展,体现了妇人看到战士们搭建晒台时感动到看到战士们深夜离开时失落的心理变化。“第二天,就听说打起仗来了,起初炮声、枪声还在附近响,第三天就越传越远。她很心焦,打仗是要死伤人的呀!那个何班长怎样了呢?他平安么?她不知向远方炮声响处虔诚地作了多少揖”,从这一情节可知妇人听到枪炮声时内心的焦虑和担忧,她担忧解放军,尤其是何班长的生命安全。接着,情节进一步发展,“突然,女儿大叫了起来:‘阿妈,解放军来了!’她兴奋而又慌张地跑了出来。真的,从山间小路上走来一队整整齐齐的解放军,她看见了那几个熟悉的战士,内心无比激动。队伍走进竹楼,却不见何班长,她急了,四处张望着问……她又感动得流下了眼泪,多好的人呵!他竟把这事一直挂在心上”,由此可知,妇人听女儿说解放军来了时兴奋、慌张,以及她亲眼看到了走来的解放军时的激动,没看见何班长时的焦急以及想到何班长一直惦记为她换屋顶的感动。综上分析,随着情节的发展,妇人听到枪炮声时焦虑、担忧到听女儿说解放军来了时兴奋,慌张到她亲眼看到了走来的解放军时的激动再到没看见何班长时的焦急及想到何班长还惦记这为她换屋顶时的感动。9.(1)瑶民让解放军住进小茅屋,解放军帮助瑶民翻修小茅屋,既体现了军民鱼水深情,又体现了民族的团结融合。(2)小茅屋是妇人和何班长感情的连接点,何班长的关心和妇人的思念,体现人性美、人情美。【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小说常见的写作手法的能力。题干已经说这篇小说的写作手法是“以小见大”,即通过“小茅屋”揭示了丰富的意蕴,所以在分析时,要具结合文意体指出“小”表现在哪些方面,揭示的“大”的意蕴是什么。首先从小说在选材方面分析。“‘我们是从远处来的,想借用你们家的竹楼住几天,行么?’她望了望缩在身后的女儿,犹豫地点了点头,返身抓了把枯松枝丢进火塘,把这寒伧的小楼照亮了”“第二天一早,妇人和战士们谈起这些日子边境上的事,也说到了家计的艰难。领头的战士把竹楼上上下下察看了一遍,同情地说:‘大妈,晒台该修了,屋顶上的草也该换了!’中午时分,战士们砍来了竹子、树干,把旧晒台拆掉,七、八个人说说笑笑,天刚擦黑,新晒台就搭好了”,由此可见,小说选材瑶民让解放军住进小茅屋,解放军帮助瑶民翻修小茅屋,既体现了军民鱼水深情,又体现了民族的团结融合。“领头的战士把竹楼上上下下察看了一遍,同情地说:‘大妈,晒台该修了,屋顶上的草也该换了!’中午时分,战士们砍来了竹子、树干,把旧晒台拆掉,七、八个人说说笑笑,天刚擦黑,新晒台就搭好了”“忙完了这事,何班长又笑眯眯地说:‘大妈,明天,我们帮你把屋顶也换一下。’这是真诚的许诺,她感动得什么话也说不出来”“一个被人叫作指导员的年轻人亲切地对她道,‘大妈,何班长很想念你呢!他临走前,还惦记着你家屋顶的草没有换。所以,我们来帮忙了。’她又感动得流下了眼泪,多好的人呵!他竟把这事一直挂在心上”“战士们又为她家的竹楼忙开了。她什么也插不上手,只能感激地盘算着,该带点什么好吃的给那个好心的何班长。临终前,他告诉冲上来的战士,说瑶家寨大妈家的屋顶还没换草。战后,连队派战士们来帮助大妈翻修房屋。她和女儿送走了盖房子的战士们。但她们时常望着远方的小路,等着何班长再来。一个月,两个月过去了,她执拗地相信,他一定会再来的”,由此可见,小茅屋是妇人和何班长感情的连接点,围绕小茅屋,表现了何班长对瑶民的生活的关心,以及妇人对解放军,尤其是对何班长的思念,这就体现了小说赞美了好美的人性,美好的人情。综之,这篇小说没有选择炮火连天的激烈的战斗场面,而是选择瑶民同意解放军在自己家里借住以及解放军帮助瑶民修晒台和屋顶的小事情来写,揭示军民之间深厚的鱼水情和民族见的大团结,赞颂了人情美、人性美。10.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本题中划线句的意思是:明昌五年,李愈进入朝廷接受召见。尚书省把这件事告诉皇上。皇上问宰执:“(李愈)有什么议隶?”平章政事守贞说:“李愈讨论了怎样治理黄河决口。”皇上说:“李愈以前提出的北部边境防御策略,内容很荒唐。”“平章政事守贞曰”,“平章政事”是官名,“守贞”是人名,其间不可断开,排除A.B两项;“尚书省以闻”“上问宰执”,“闻”和“问”都是动词,“以闻”和“上问”中间应断开,排除D项。故选C。11.D【解析】此题考查学生把握文化常识的能力。D.“用来表达褒扬之意”错误,应该是“用来表达褒贬之意”。故选D。12.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鉴赏作品人物形象的能力。C.“把进言的人和他所批评检举的人一起治罪”错误,原文“陈言者漏所言事于人,并行科罪”的意思是“进言的人如果把进言内容泄露给他批评检举的人,两人要一起治罪”。故选C。13.(1)请允许安置在路(级行政区域)的提刑司留下一名官员(在驻地),其余官员分别到不同地区巡察;本提刑司被安置在许州,请求迁置南京更方便。(2)李愈近来的进言说,有些人溃败千里却争着说自己立了功劳之类的话,你们一定是厌恶他话说多了吧。【解析】此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的能力。(1)中“乞”,请允许;“巡按”,巡察;“见”,表被动,被。(2)中“比”,近来;“陈言”,进言;“恶”,厌恶。14.①李愈学习研究“儒术”,后考中进士进入仕途。②李愈信仰“儒术”,忠君爱国又业绩突出,仕途比较顺利。③李愈信仰“儒术”,因反复劝谏引起君王不满而被外放。【解析】此题考查学生把握文本内容的能力。解答本题应先根据题目要求找出相关语句,如“业儒术”等,官职的升迁与其学识和能力有必然的联系,即李愈学习研究“儒术”,后考中进士进入仕途;“中正隆五年词赋进士第”“调河南渑池主簿”“累迁解州刺史”“授曹王傅”,体现了儒家,“忠”的思想,即李愈信仰“儒术”,忠君爱国又业绩突出,仕途比较顺利;“泰和二年春,上将幸长乐川,愈切谏”“夏四月,愈复谏”,即李愈信仰“儒术”,因反复劝谏引起君王不满而被外放。文言译文李愈,字景韩,绛州正平县人。(李愈)学习研究儒术,考中正隆五年的词赋进士,调任河南渑池的主簿,多次升迁后任解州刺史。章宗即位后,李愈改任济南府同知。明昌二年,李愈被任命为曹王的辅相。曹王奉命去北部边境举行宴赐,李愈随行,返回后路过京城,(李愈)上表谈论宴赐怎样做更合适,皇上采纳了他的意见。从此,下令五年举行一次宴赐,人们都认为新做法方便。(李愈)改任棣州防御使。不久,(他)被任命为大兴府治中,皇上对他说:“你的资历应该做三品官,因为现在官员不够而你又很有才干,所以这样任用你,你应当懂得我的意思。”北京提刑副使范楫、知归德府事邓俨都举荐李愈来代替自己,因此李愈被提拔为河南路提刑使。(李愈)上书进言说:“请允许安置在路(级行政区域)的提刑司留下一名官员(在驻地),其余官员分别到不同地区巡察;本提刑司被安置在许州,请求迁置南京更方便。”(朝廷)听从了他的建议。御史台(宪台)进行考核,九路提刑司中以李愈为最好。明昌五年,李愈进入朝廷接受召见。尚书省把这件事告诉皇上。皇上问宰执:“(李愈)有什么议隶?”平章政事守贞说:“李愈讨论了怎样治理黄河决口。”皇上说:“李愈以前提出的北部边境防御策略,内容很荒唐。”守贞说:“李愈在现任职位上做得很好(很有才干)。”皇上说:“大概是因为他敢于做事吧。”又说:“李愈认为治理黄河决口,应该派大臣前往视察、守护,以便抚慰民心,他的话很对。”第二年,(李愈)改任河平军节度使。承安四年,朝廷召李愈任刑部尚书一职。在这之前,刑部尚书空缺,皇上认为李愈可以任用,让大臣们讨论这件事。有人说李愈有缺点(不能任用)。皇上说:“李愈近来的进言说,有些人溃败千里却争着说自己立了功劳之类的话,你们一定是厌恶他话说多了吧。”特地召见任用他。原来的制度规定,进言的人如果把进言内容泄露给他批评检举的人,两人要一起治罪,并且给告发人赏赐。李愈说:“这制度本是用来防备奸邪小人的。近年以来,皇上下诏让大臣直言朝廷得失,还命令朝中大臣轮流上殿指陈时政得失,又允许外地官员谈论朝廷事情,这都是因为皇上愿意听取忠诚、正直的言论,请求废除原来的制度来拓宽进言的渠道。”皇上对此赞许并采纳了。泰和二年春天,皇上将要前往长乐川,李愈诚恳、直率地劝谏,皇上没有听从;夏四月,李愈又进行劝谏,皇上对他的言论感到不满。不久,李愈改任河中府知事,退休。泰和六年去世,享年七十二岁。朝廷给他的谥号是清献。李愈自己写了《狂愚集》,共二十卷。15.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鉴赏诗歌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C.“太阳久久没有下山,夏木仿佛也为之郁结”赏析不正确,“百无聊赖,时光漫长”赏析不正确,颈联意为闲居的日子已经很久,不知不觉已是夏天,树木已经结果。表达了作者淡泊的心境和自足自得的雅趣。故选C。16.橱架上堆满了书籍,诗人常来坐在北窗边翻看。诗人通过描写闲居的日常生活,并化用陶潜的典故,桌上、楼阁上堆满了书籍,没有世务的烦扰,他正可以时时来到书斋,抒发了阅读带来的乐趣。表达了作者虽罢官闲居但恬然自适的旷达乐观之情。【解析】诗歌的尾联“几阁积群书,时来北窗阅”,意思是燕居之地人迹罕至,但是诗人并没有感到寂寞、沮丧。桌上、楼阁上堆满了书籍,没有世务的烦扰,他正可以时时来到书斋,享受阅读的乐趣。尾联这两句是此诗的点睛之笔。由此返观前六句所述,虽然幽居或出于不得已,幽居之处亦显得萧条寂寞,但诗人却能无往而不适。此诗每句都是客观直白的描写,诗人却在不动声色中完成了情感的转换,由“萧条”、“风雨”悄然过渡到自适、惬意。17.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尔卜尔筮体无咎言布衾多年冷似铁狐裘不暖锦衾薄【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名句名篇默写的能力。此题中需注意“晦朔”“蟪蛄”“筮”“咎”“暖”“衾薄”的书写。18.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的能力。迷离:模糊而难以分辨清楚;迷糊。朦胧:指物体的样子模糊,看不清楚或者人所表达的感情思想不太清晰,多含蓄。语境是大片桃树让景色变成难以辨认的世界,应选“迷离”;花团锦簇:形容五彩缤纷,十分鲜艳多彩的景象。也形容文章辞藻华丽。姹紫嫣红:形容各种花朵娇艳美丽。语境是修饰花朵的,应选“姹紫嫣红”;洋溢:指情绪、气氛等饱满而充分流露。弥漫:(烟尘、雾气、水等)充满;布满。语境形容味道,应选“弥漫”。故选C。19.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用“欢呼雀跃”和“迎接”来修饰跳鱼,是拟人手法。A.复关,运用借代手法,用男子住的地方代指男子本人;B.建筑上的钉子头,比粮仓里的米拉还要多,是夸张;C.主人和客人一起下了马,一起上了船,是互文;D.花溅泪,鸟惊心,运用拟人的手法。10.①樱花谢了杜鹃开;②日渐茂盛起来。故选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第一空,联系前句“白玉兰、粉玉兰谢了樱花开”和后句“杜鹃谢了月季、玫瑰、扶桑、牡丹热热闹闹地次第开放”,可知中间应写到樱花和杜鹃,句式是“……谢了……开”,因此可以写“樱花谢了杜鹃开”;第二空,前面写芦苇拔节,后面写人们采叶子包粽子,可见中间是写苇叶逐渐长大,茂盛,因此可以写“日渐茂盛起来”。21.生长激素夜间分泌达到高峰,睡眠促进体力恢复,促进骨钙沉积,促进营养物质吸收。【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画线句的语病有:“最高的顶点”成分赘余,且“达到……顶点”搭配不当,可将“最高的顶点”修改为“高峰”;“促进吸收营养物质”搭配不当,改为“促进营养物质吸收”。整体修改为:生长激素夜间分泌达到高峰,睡眠促进体力恢复,促进骨钙沉积,促进营养物质吸收。22.①岂能忽略情绪对身高的影响?②不能忽视睡眠对身高的作用。【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之压缩及句式变换的能力。题目要求用一个反问句概括第①段内容。先看第一段主要内容,此段共两句话,第一句是观点句,第二句是举例分析,因此可以从第一句中筛选出观点句“家长……忽略了情绪对身高的影响,其实好心情也是促进孩子长高的重要因素”,也就是“情绪对身高有影响”。然后把这个句子改成反问句,可以用“难道能……吗”或“岂能……呢”这样的句式表达。第二问要求用一个否定句概括第②段内容,先看第二段内容,第一句是观点句,后面都是分析,因此这段内容是“睡眠也是一个重要因素”,也就是“睡眠对身高也有作用”。改成否定句就是“不能忽视睡眠对身高的作用”。23.例文:拒绝浪费,舌尖无悔近年来,我国粮食生产连年丰收,并且今年我们已经全面进入了小康社会,难道还需要谈节约粮食的问题吗?我的回答是肯定的。从小的方面来说,节约是个人的良好习惯;从大的方面来说,节约是国家的危机意识。个人有良好的习惯才会修身养性,国家有危机意识才能长治久安。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扶贫攻坚的胜利完成,贫困与饥饿距离我们越来越远。勤俭节约的习惯不仅与我们这些年轻人无缘,连那些走过了三年自然灾害的爷爷奶奶们也有不少人淡忘了挨饿的记忆。因此,餐饮上的浪费已经到了触目惊心、令人痛心的地步。今年,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所带来的影响更是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国家已经开始行动,我们每一个人都应当融入到这股“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大潮之中。近日来,媒体上在不停地播报各行各业响应号召所采取的行动。当然,餐饮行业首立奇功。我们看到,在各地的餐馆里,服务员主动帮助顾客控制饭菜的数量。顾客与服务人员有商有量,点菜的过程也变得更加温馨愉快。我相信,餐饮行业的率先垂范会帮助社会逐步形成外出就餐的良好习惯。“光盘行动”不再是张贴张在墙壁上的标语,而会成为人们内心实实在在的标准。我们一直都有外出就餐打包的习惯。对于我们来说,公共场合的就餐节约从来都不是问题。这就有另外一个问题需要我们面对,那就是家里的一日三餐,我们做到了节约每一粒粮食了吗?其实,在公共场合,人做出节约的行为是容易的,因为公共场合存在着舆论的压力。在自己家里能否践行节约,反对浪费才是一个人生活习惯的真实体现。从个人到社会,家庭是中间的重要环节。在此,请允许我呼吁:让我们建立“以节约为荣,以浪费为耻”的家风。因为,在家里培养起来的习惯才是恒久不变的。国家主席习近平指出,要加强立法,强化监管,采取有效措施,建立长效机制,坚决制止餐饮浪费行为。国家立法是从顶层设计方面解决问题,具有强制性。而对于每一位公民来说,除了遵守国家的法律制度之外,更需要“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我们不仅要懂得“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道理,我们还需要把这些道理内化成自己的道德规范和行动准则,只有那样社会主义新时期的节约之风才会早日盛行。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在贫困的时候可能是生活所迫的不得已,在富裕的时候一定是道德所需的高素质。让我们消灭舌尖上的浪费,让我们构建以节约为荣的社会风气。【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审题】审题的限制性:1.真实情境的限制。材料情境内容是关于餐饮浪费、节约粮食的认知。主要由对粮食浪费的痛心,对粮食安全的危机意识和拒绝浪费的指导措施几方面组成。国家主席习近平用了八个字作评价“触目惊心、令人痛心”,他还引用了古诗“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表达痛心之情。居安思危,警示“粮言”背后,是对一粥一饭的珍惜。写作时可以列举触目惊心的粮食浪费现象,指出粮食的来之不易,分析浪费粮食的可怕后果,并提出解决办法,最后号召大家行动起来,共同守护粮食安全,拒绝舌尖上的浪费。写作时,要明确中心主题,思路清晰,论证充分,语言有表现力,指出粮食浪费的严重程度,从国家长治久安的战略高度,号召全国人民居安当思危。在当下特定形势下,必须格外增强粮食安全的危机意识。2.典型任务的限制。对本题任务指令的准确理解,应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写作主题的限定,要以“反对舌尖上的浪费”的主题来进行写作;二是写作内容是关于节约粮食、拒绝浪费的内容;三是写作身份和写作对象的限定,“投给贵校的校园专刊”,即要注意格式和语气。3.价值判断的限制。俗话说,民以食为天。不管是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还是在新冠疫情依然肆虐的今天,不论是几千年前的古人,还是在今天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习近平总书记,都认为应该节约粮食,拒绝浪费。更应该身体力行,从我做起。这便是命题人通过试题传递给考生的价值判断,考生必须在这样的情境限制和价值判断下进行认知、思考和写作,不可悖离。开放性:1.立意角度的开放。从材料内容来看考生可构思以“反对舌尖上的浪费”的主题作为切入点,考生可以从习近平总书记的话出发来谈论节约粮食的现实性和必要性。尤其是疫情之下更要有粮食危机意识等;可谈论对于节约粮食我们应该怎么去做;可谈浪费粮食给个人带来的一系列危害;还可以去谈浪费粮食对于国家、民族的危害。等等。总之,无论是古代还是今天,无论是国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