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教科版思想品德八年级第一教材培训思路一、客观比较不同版本二、宏观把握整册教材三、整体感知每单元内容四、具体分析每课重点内容宏观把握整册教材
八年级上册由
5个单元主题(一级主题)
11个课题(二级主题)
27个主要内容(三级主题)构成八年级上册八年级上册跨越代沟友谊的天空走自己的路一念之差与一步之遥走进父母理解老师有朋友的感觉交友的智慧从众与自主偶像与自我一念之差一步之遥顺境与逆境的双重变奏顺境与逆境男生女生之间与挫折同行八年级上册跨越代沟友谊的天空走自己的路一念之差与一步之遥顺境与逆境走进父母理解老师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代沟析疑沟通与和谐阳光下最灿烂的职业良师与益友八年级上册跨越代沟友谊的天空走自己的路一念之差与一步之遥顺境与逆境有朋友的感觉男生女生之间心灵的需要友谊与成长同行跨越障碍,寻求友谊交友的智慧善交益友远离损友交友的艺术善交益友远离损友交友的艺术善交益友远离损友交友的艺术男孩女孩纯真的友谊青春的心弦八年级上册跨越代沟友谊的天空走自己的路一念之差与一步之遥顺境与逆境一念之差一步之遥危险的诱惑拒绝诱惑千里之堤,溃于蚁穴防微杜渐过则勿惮改八年级上册跨越代沟友谊的天空走自己的路一念之差与一步之遥顺境与逆境顺境与逆境的双重伴奏与挫折同行成亦顺境,败亦顺境功亦逆境,过亦逆境感受挫折战胜挫折培训思路一、客观比较不同版本二、宏观把握整册教材三、整体感知每单元内容四、具体分析每课重点内容第一单元跨越代沟
教材分析(一)内容要点
(二)教材结构
分层次,是把握教材文本的基本方法。
第一:钻研课标,通读课标,体会课标。
1、课标是教学内容基础。
2、课标是教学目标的依据。(三)整体把握本单元内容的建议
第三:合理划分课时。建议用五课时完成本单元教学五课时的整体设计思路:
第一课时:引言与“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第二课时:‘代沟’析疑”
第三课时:“沟通与和谐”
第四课时:“阳光下最灿烂的职业”第五课时:“良师与益友”
第二单元友谊的天空
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一、本单元体现的课标内容和教学目标
(一)本课所体现的课标内容
(二)本课所要实现的教学目标
第三单元走自己的路
教材分析(一)内容要点
(二)教材结构
分层次,是把握教材文本的基本方法。
第一:钻研课标,通读课标,体会课标。
1、课标是教学内容基础。
2、课标是教学目标的依据。(三)整体把握本单元内容的建议
第三:合理划分课时。建议用四课时完成本单元教学四课时的整体设计思路:
第一课时:“剖析从众”
第二课时:“走向自主”
第三课时:“透视‘追星’”
第四课时:“超越崇拜”
第四单元一念之差与一步之遥
教材分析(一)内容要点
第二:注意把握本单元的重难点。
第三:合理划分课时。建议用五课时完成本单元教学五课时的整体设计思路:
第一课时:“危险的诱惑”
第二课时:“拒绝诱惑”
第三课时:“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第四课时:“防微杜渐”第五课时:“过则勿惮改”
第五单元顺境与逆境
教材分析(一)内容要点
(二)教材结构
分层次,是把握教材文本的基本方法。
第一:钻研课标,通读课标,体会课标。
1、课标是教学内容基础。
2、课标是教学目标的依据。(三)整体把握本单元内容的建议
第二:注意把握本单元的重难点。
第三:合理划分课时。建议用四课时完成本单元教学四课时的整体设计思路:
第一课时:“成亦顺境,败亦顺境”
第二课时:“功亦逆境,过亦逆境”
第三课时:“感受挫折”
第四课时:“战胜挫折”
培训思路一、客观比较不同版本二、宏观把握整册教材三、整体感知每单元内容四、具体分析每课重点内容第二:应注意的几个问题第一强调联系生活实际
1.以学生的视角来关注社会生活,选取社会生活中有价值、有意义的事物或人物与学生共同讨论,在适当的情况下,还应组织学生走出学校到社会中去观察、收集素材,发动学生自主选择和确立讨论与观察的话题或事件。也就是说,要将书本外、课堂外正在发生的的鲜活的生活引入课堂,也要主动走出课堂,从正在发生的、活生生的生活实际中寻找教育源泉,引导学生建构正确的思想和道德观。2.对于社会生活有意义的事件、有争议的话题,教师应按照学生的特点及教学时间的安排,做一定的改造、加工,使之能够与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相符合,也能与学生的接受能力及心理发展特点相符合。这需要教师:(1)认真把握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创造性地使用教材,选取正在发生的事件、学生关注的事件来作为教学辅助材料;(2)赋予生活中的平凡事件以思想品德教育的意义3.赋予学生已有经验以意义。进入初中以前,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学术生活经验以及交友经验已经非常丰富。学生的经验深刻地影响着学生的思维方式、态度及行为,也是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土壤。对学生而言,这些经验有的是显性的,有的是隐性的。从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来看,学生的已有经验有的是积极的有的是消极的。教师的作用是要使学生已有的经验得以明晰并朝着积极的方向转化,使思想品德教学成为学生自主建构、形成及发展思想品德的过程。4.教师要正确理解自身在思想品德教学及在学生思想品德形成过程中的地位,正确处理主导和主体的关系,做到帮助学生形成思想品德,而不是试图通过灌输和说教来代替学生自己的思想品德形成过程。第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是学生的学习行为,但这种学习是在师生双方统一的教学活动中的学习,因而不是孤立的,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发生的。所谓学生的自主学习,意味着教师的教学不武断、不强制、不灌输,意味着教师要为学生创设适当的条件、营造恰当的氛围,使学生产生自主学习的愿望,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要避免把自主学习理解为抛开教师的作用,完全由学生“做主”的形式。自主学习既涉及学习内容,也涉及学习方法。在思想品德课中,自主学习的方法,主要有调查、讨论、访谈等等,并要求学生之间合作、互助。关于小组的组成,可以有几种方式:一种是由教师来组织,一种是由学生自愿组合而成。小组成员间的相似程度,可以是异质的,也可以是同质的。第三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在教学中要完成几个转换:一是要将普遍的道德规范及道德情感体验转化为学生个体的道德实践内容,引发学生个体化的道德情感体验,实现个体层面的道德实践和体验;一是通过个体道德实践和道德体验,体会社会的思想道德价值要求,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行为习惯;一是道德实践与道德体验的相互转换。第四、教学评价建议对教师教学的评价应树立新的理念:1、教学评价是为了是教师认识,反省自己的工作,对以往的教学优势、缺点有明确认识,并能究其原因,并力图在后来的工作中改进;2、改变教师的被评价地位,树立教师自身作为评价主体的观念,从而使教师自觉反思和改进工作,达到不断完善的效果;在评价中还应该重视个体的差异,评价的标准应该是一粗线条的,容许不同个性的教师存在,在工作、教学中可以得到相得益彰的效果。3、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同事、学生、家长都可以作为评价主体,从而多角度地为教师改进工作提供信息;如学生从被教育者的角度可以发现教师外在的特征,可以认识教师有意传达的信息也可以识教师无意传达的信息,并且可以从学习者的角度去衡量教师的教学方式、方法、内容以及教师的一些个人特征是否是利于教学的。教师教学评价应建立在学校的教学评价制度基础上,并且以促进教学、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发展为目的。第三:如何进行备课(一)解决认识问题1.怎样理解教材?教材是工具?教材是教学、评价的依据?教材是教学资源?2.教材要做到什么?反映课改的精神解释课标为教学改革提供空间为教和学提供必要的引导便于教、学和评价3.矛盾和问题:教材与课标的差异(不同的人对教材的理解不同,不同版本的教材内容差异很大)教材的功能与作用的矛盾(教材仍然承担着它不该承担的功能,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教材与课标和评价的关系(对老师的要求太高,度如何掌握?)技能方法与知识的关系传统的教材观,把教材视为“蓝本”,是教师和学生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是教学的主要依据,教师“教教科书”,学生“学教科书”。这种“蓝本化”的学习过程,在德育课上较之其它课程更为严重,这是因为德育课的教材除了体现确定性知识外,在泛政治化的影响下,更赋予了它的政治性。新课程要求转变这种陈旧的教材观,把教材视为“文本”,教材不再是课堂上唯一的“法定文化”,教材是实施课程的手段和工具,是教学资源中的核心部分,但不是全部。这种对教材的定位,给教材的编写带来了挑战,使教学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革,也使教材本身焕发出了从未有过的活力。从“知识性”教材向“资源性”教材的转变。旧教材是以知识点为中心而组织起来的,它所注意的只是不同知识的逻辑联系和与之相关知识点的处理。
新课程改革视教材是一种课程资源,且不是惟一的资源。“教材不是传授的经典,不是供掌握的目的,不是供记忆的知识仓库,而是供教学使用的材料。”新教材淡化了学科的知识体系,把学生的生活经验作为重要的资源,注重教材内容的广泛性与丰富性、生活性与生成性。
(二)要做的工作
1.认真研读《课程标准》:研读《课程标准》要深刻理解课程性质、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课程目标和实施建议。要基本掌握“成长中的我”、“我与他人”、“我与国家和社会”三大块的目标、内容标准和活动建议,以及这三大块内容的构建体系。在标准中,要特别注意其中提到的一些动词。这些动词指向学生学习的不同水平,并且内在地包含了课程标准的知识内容维度。例如:“理解情绪的多样性,学会调节和控制情绪,保持乐观心态。”这一条中有“理解、学会、调节、控制、保持”等几个动词,都是指向学生的活动,但又包含有教学的内容及教师的行为。这一条标准,要求教师要讲清楚情绪为什么是多样的,表现为哪些多样性,还更要创设情境,使学生能够了解和理解情绪的多样性,最终能够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保持乐观心态。标准中的动词是分层次的,不同层次的动词,对学生的要求也不同。高层级的动词自然包含低层次的动词,并且要求在教学中得以体现。动词的层级从低到高可做这样的排列:知道、了解、懂得、分辨、认识、理解、感受、体会、体验、关心、尊重、养成……等等。“知道、了解、懂得、分辨、认识、理解”等动词,提示了学生对道德规范的认识程度标准,显然,“理解”比“知道”的层次要高。“感受、体会、体验”是包含着学生个体情感和态度在内的道德体验,从普遍的道德规范的认知进入到个体道德体验,是将普遍的道德规范内化为学生思想品德的表现;而“关心、尊重、养成”等动词则落实到了学生的道德行为层次和最终品质养成,内在包含了对前两个层次的要求。对于这些动词所表示的“课程标准”意义以及这些动词间的区别和联系,教师要有准确的把握。
2.认真通读新教材: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的依据,它是纲领、是灵魂,教材是对课程标准的再创造,是教学过程中的学习读本。由于“一纲多本”,《课程标准》与各套教材的结构设计和逻辑顺序不完全一致。教师要正确处理好《课标》和自身使用教材的关系。有条件的教师,可以参考多本教材,但根本要以《课程标准》为标准。结合《课程标准》,把握该册教材主题内容、教学目标和整体结构,在此基础上搞清楚各单元、各节的话题内容、教学目标和活动建议。通读教材的方法可以概括为:通读→钻研→概括→提炼。
3.重视相关材料:主要是《教师用书》、《成长手册》,以及所任班级学生在读的相关情况等材料。学习《教师用书》和《成长手册》对加深理解《课标》和教材有着重要意义。别要以为在这些书中找不到现成的教案内容,就把它束之高阁。
4.通过相关人员了解学情:包括班主任、科任教师、学生的父母、社区或农村村组的领导和居民。通过他们了解学生的构成情况、相关学情和学生读书的环境。(三)规划学期教学计划基本格式:1.教学目标;2.基本情况分析;3.教材简析;4.教学措施;①教改教研活动的设想②挖掘校本资源的设想③利用课程资源的设想④改革教学评价的设想:5.课时安排表。(四)用新理念撰写教案1.备教材在通读全册教材的基础上,还要“三读”单元教材。一读为通读,边读边打记,抓住教材的主题和主要内容;二读为细读,边读边钻研,弄清楚本节课的重点、难点,以及思想障碍和理解误区。三读为精读,有重点地读相关内容,并勾勒本节教学内容的结构框架。
2.备《课标》
对照《课程标准》,将教材中所述的话题或相关知识点,回归到《课程标准》中去,寻找《课标》P6~15中相关的内容标准和活动建议。
3.备学生主要了解学生在理解本节教学内容时,将遇到的思想障碍和理解误区,摸清楚学生对本节教学内容的知识储备。
4.备活动策划教学情境和活动环节是新教材教学着力点。在备教材、备《课标》、备学生的基础上,着力创设教学情境和活动环节,即如何设计导入新课,如何设计话题,如何开展课中的微型活动等。只有把这些问题都想清楚,那么动笔写教案就不难了。5.备资源即精心准备课堂活动所需的文本资源、音像资源、实物资源、人力资源等。(其中教参是最重要的文本资源)
6.备程序即策划课堂教学程序;要把上述看的、听的、想的,进行精心提练、整合教学程序,构建教学模式。设想教学过程中要分几步进行,每一步之间如何保持内在联系,使各步之间构成一个完美的整体。至此就可以动笔写教案了。教案的基本格式:教案分为:⑴单元教案;⑵课时教案1.单元教案:①课题;②教学目标;③教材简析;④活动设想;⑤课时安排。2.课时教案:①课题;②教学目标;③教材简析;④活动设想;⑤教具:⑥教学过程。(五)选择教学模式
1.话题课教学的基本程序⑴创设情景,引出话题;一要新颖有趣(注意思想性);二要贴近生活(切忌成人化);⑵师生互动,展开话题;这一步实际上通过教师的启发和学生的参与微型的教学活动来初步理解教材的内容,基本掌握教材的知识性内容,并使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有初步的感悟。⑶探究话题,价值引导;这一步主要通过做游戏、演小品、搞辩论等,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形成“主动·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自主生成情感、态度和价值观。⑷归纳小结,感悟道理。这一步在老师的诱导下,让学生归纳小结本堂课的学习内容。并进一步感悟和巩固自主生成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建议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灵活地安排各步的时间。一般情况下,第⑴步的时间控制在5分钟内;第⑵步的时间控制在20分钟内;第⑶步的时间控制在15分钟内;第⑷步的时间控制在5分钟内;建议每堂课留有5分钟左右的自主安排的时间。2。活动课教学的建议(1)活动课教学的基本程序:①提出问题,引入活动;②开展活动,合作探究;③评价活动,价值引导。(2)活动课教学的基本要求:①活动课的教学程序设计应该多样化:除了前面所谈到的一些活动形式外,还可以组织学生到农村、工厂、商店、部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但是,组织这些活动要特别注意安全。②教师在活动课教学中应当做好角色的转换;在活动课中,教师不仅是组织者、指挥者,更重要的是参与者。在活动课教学中,在尽量让学生多说,多动,多参与,教师在“开展活动、合作探究”这一环节中由课堂中的主角要转换为配角。教师的角色转换不仅仅是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更是现代教育发展的需要。第四:典型案例分析八年级思想品德(上册)第一课跨越代沟
(说明:将选用2008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