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lidworks模板图纸格式和尺寸标注教案资料_第1页
Solidworks模板图纸格式和尺寸标注教案资料_第2页
Solidworks模板图纸格式和尺寸标注教案资料_第3页
Solidworks模板图纸格式和尺寸标注教案资料_第4页
Solidworks模板图纸格式和尺寸标注教案资料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Solidworks模板图纸格式和尺寸标注一年级上册课标解读一年级上册课标解读

/一年级上册课标解读《准备课》课标解读北京教育学院宣武分院李昕(初稿)

北京教育学院宣武分院来雪娣(修改)

北京教育学院宣武分院李燕燕(统稿)《准备课》是小学生步入学校大门的第一节数学课,对他们来说神秘的、充满挑战的。在数学课上要学些什么呢?是学生最好奇的一个问题。《课程标准》在第一学段知识技能中提出“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事物有好奇心,能参与数学活动”“在他人帮助下,感受数学活动中的成功,能尝试克服困难”“了解数学可以描述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感受数学与生活有密切联系”“能倾听别人的意见,尝试对别人的想法提出建议,知道应该尊重客观事实”。《课程标准》对第一学段有关“数”的学习要求可以概括为:对“数数”有初步的感觉。入学前,学生能从1数到10,大部分学生能一一对应进行点数,但是物体的数量和数的结果没有真正对接起来,因此会出现数不对的现象。由于学生年龄的缘故,有效注意的时间比较短,教学中要有效地利用学生的注意时间,培养学生听、说、思和做的习惯十分重要。一年级的小学生有很大的好奇心,与生俱来的天性是他们学习的动力,在教学中,教师要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将学生生活中熟悉的、关注的事件引进教学,成为教学资源,使学生学习起来有兴趣,感受数学学习有意思的事。教师首先要注意把握本课的教学要求,其次要了解学生认数、读数的情况。第三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兴趣,建立课堂常规。一、单元教学目标1.通过数数活动,了解学生数数水平以及数数的基本方法的掌握情况,帮助学生初步了解计数物体个数的基本方法。2.在比较物品多少的活动中,了解学生对“同样多”“多”“少”等含义的理解程度以及对比较物体多少的基本方法的掌握情况,帮助学生体验一些具体的比较方法。3.了解学生语言表达情况、倾听能力以及常规习惯,为教师有效把握教学起点做好准备。4.使学生了解学校生活,对学生进行入学教育,并使学生逐步养成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良好习惯。二、借助学生熟悉的、有趣的主题图,开始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1.观察“美丽的校园”图,经历从整体到局部再到整体观察的完整过程,培养学生有序观察的良好习惯。2.在观察中思考人和物的数量,使学生感受生活中关于数量的表达方式,初步感受数学语言和数学的表达方式,培养学生的“数感”和“符号意识”。在小学低段,儿童对数的感悟是从数数辨认各组实物对象的多少开始建立的,这是一个逐渐展开的过程。儿童对多少的感悟离不开具体的情境,这样就需要经历一个察觉实物集合中所包含的物体数量多少的过程,即用自然数表示多少。3.培养学生认真倾听的能力,初步培养小学生的行为规范。《位置》课标解读北京第一实验小学前门分校张艳(初稿)

北京第一实验小学邱京莲(修改)

北京教育学院宣武分院李燕燕(统稿)《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学段目标”的第一学段中提出“认识物体的相对位置”。《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课程内容”中提出“会用上、下、左、右、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第一学段要求用两种方法定性地刻画物体的位置:一种是用“上、下、前、后、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一种是用“东、南、西、北”等描述物体的绝对位置。一年级的“位置”内容,是学生学习“图形与几何”知识的起始课。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在生活中辨认方向的基础,是学生学习“图形与几何”知识的起始阶段。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上、下、前、后、左、右等空间方位已经积累了一些感性经验,但不一定能准确地加以判断。本单元集中教学最基本的空间方位概念,一方面为学生系统地进行数学学习做准备;另一方面则是通过对空间方位的体验和对概念的使用,为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有两个,一是通过直观演示和动手操作,使学生认识“上、下”“前、后”“左、右”的基本含义,初步感受它们的相对性;二是使学生会用会用“上、下”“前、后”“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一、充分利用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设计教学活动确定上下位置关系的参照点是约定俗成的:指向地球的方向是“下”,与此相反是“上”。学生对此有丰富的生活经验──头向上,脚向下;在日常生活中左、右手也各有各的功能。对于“上、下”“前、后”“左、右”,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也有生活经验的积累,教学中应该用好学生的生活经验。如:在课桌上摆放书本、铅笔盒学习上下;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在现实活动中认识前后;依据左右手的功能帮助学生认识哪只是左手,哪只是右手,进而进一步认识左右。二、设计生动有趣的游戏活动,引导学生辨认位置关系本单元的教学内容适合在各种生动有趣的游戏活动,让学生在现实的空间活动中辨认位置关系。在“平面图”中判断“上、下”“前、后”“左、右”,对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挑战,也容易超出教学要求。一年级的儿童处在前运算阶段的末期,他们的判断仍受直觉思维的支配,往往需要借助一定的情境和活动来进行。要确定一个人站在对面的人的前后,开始儿童需要真正站在对方的位置上才能确定,以后才能逐步想象自己处在那人的位置上,以此确定其前后、左右。因此,可以将辨认“上、下”“前、后”“左、右”的练习变为在现实空间中的活动,在活动中丰富学生的经验,然后再“扮演”练习中的“活动者”,逐步掌握辨别方位的方法和能力。三、通过内容丰富、方式多样的练习,巩固学生对“上、下”“前、后”“左、右”的理解和表述(一)通过摆放物品、根据信息找位置、摆一摆等游戏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上、下”“前、后”“左、右”的理解和表述。(二)通过说一说、圈一圈、填一填、连一连等多种形式的练习,巩固对“上、下”“前、后”“左、右”的理解和表述。如:老鹰在飞机的下面,飞机在老鹰的上面;老鹰在飞机的下面,老鹰在轮船的上面。让学生通过练习,找好参照点,并在练习中体会物体之间的“位置关系”具有相对性。学生在表述时,一开始可能会说“老鹰在上面”或“老鹰在下面”,要在对比中进行分析,并规范学生的语言“老鹰在轮船的上面”“老鹰在飞机的下面”,从而帮助学生掌握用比较规范的语言清晰地表达出两个物体的位置关系,这也是学生理解位置关系的重要表现。(三)通过分析生活事例,感受确定的位置关系带来的好处在整理桌面、排队上车、有序交通环境、整理房间等事例中,通过对比有秩序和缺少秩序的情况,让学生感受到确定的位置关系带来的好处:不混乱,整洁而有序等。《1~5认识和加减法》课标解读北京第一实验小学金英(初稿)

北京教育学院宣武分院李燕燕(统稿)一、课标要求《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学段目标”的“第一学段”中提出“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理解万以内数的意义”“体会四则运算的意义,掌握必要的运算技能,能准确进行运算”。《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课程内容”中提出“在现实情境中理解万以内数的意义,能认、读、写万以内的数,能用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和位置”“理解符号<,=,>的含义,能用符号和词语描述万以内数的大小”“能运用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并能进行交流”“结合具体情境,体会整数四则运算的意义”“能熟练地口算20以内的加减法”。二、课标解读《1~5的认识和加减法》是小学生正式学习数学知识的开始,是第一学段中非常重要的教学内容,也是小学数学中最基础的内容。本单元的内容主要包括:1~5的认识、加减法及0的认识和加减法。教材在编排这些内容时,注意选取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事例,让学生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建立起丰富的数概念。注重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加减法的意义,尝试选择恰当的方法进行5以内数的加减法口算,突出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力求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用处,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一)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从“生活化”抽象为“数学化”的过程学生在入学前基本上都已经会读、写、数20以内的数,基本上能正确口算5以内加减法。但他们对数学知识的认识还只停留在“生活化”中的数学,他们对数概念的认识是不全面的、不深刻的。像“一个人”“一支笔”这些单个数量的物体,学生知道可以用“1”来表示,但像“一筐梨”“一盘苹果”,有的学生就认为不能用“1”表示,认为筐里的梨、盘里的桃都有好几个,怎么能用“1”表示呢?再如像“第二个学生”,有的学生也认为不能用“2”表示,认为只有1个学生,怎么能用“2”表示呢?还有像5以内加减法,学生虽然能正确算出结果,但他们用的算法是掰手指头数或心里数,即比较“原始的”算法,且算得速度也较慢。从这些现象中不难看出,虽然学生已经会读、写、数20以内的数,但不代表他们已经形成正确的数概念。他们脑中的数还只是原生态的、生活化的,还没有形成系统的、抽象化的数。虽然学生能正确算出5以内加减法的结果,但不代表他们已具备一定的口算能力。因此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从“生活化”抽象为“数学化”的过程就显得尤为重要。1.数概念教学包含:数的产生,基数与序数的含义,数的认、读、写,数的顺序,数的大小和数的组成。其中数的产生是这些概念中的核心。教材中借助横向计算器,直观形象地演示出:1添1就是2,2添1就是3,3添1就是4,4添1就是5,使学生初步感受到每一个数产生的过程。当学生知道了每个数产生的过程,也就自然而然地了解了数的意义、顺序、大小和组成。例如:知道2添1就是3,就能知道有3个数量的物体可以用3表示,第3个物体也可以用3表示;还能知道2的后面是3,3的前面是2;2比3小,3比2大;进而又能知道3可以分成1和2。教学中抓住知识的核心进行教学,初步培养了学生的推理能力,使学生原有的“生活化”的数逐步抽象为“数学化”的数,有效地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数概念。另外在教学1~5的认识时,还应注意渗透计数单位。结合具体事物,引导学生思考:2里面有几个一?3条鱼,一条一条地数,需要数几次?数3次是几?使学生初步感受到这些数都是一个一个来计数的,都与“一”有关,初步感受计数单位“一”。2.加减法的意义对于学生来说是很抽象的。教材中选取学生熟悉的事例,通过形象地演示:“把两只手中的气球合在一起”和“手中的气球飞走了1个”,促使学生将气球的合与分同前面学的“合”与“分”主动地建立起联系,同时配合教材中的点子图表示“合并”和“去掉”的含义,又促使学生的认识从具体的“合”与“分”,上升为抽象的“合并”和“去掉”,帮助学生正确地理解加减法的含义。教学中还应通过多次地动手摆一摆、画一画、说一说、手势比划等活动,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表象,真正理解和掌握加减法的含义,进而初步理解加减法运算的意义。3.教材在教学5以内加减法时,注意让学生运用自己熟悉的数数或数的组成和分解的算法进行口算,达到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的目的。在此基础上,还要通过多种数学活动,像开火车、对口令、抢答、打手势等,进行强化训练,促使学生熟练地口算5以内加减法,形成必要的口算技能。(二)适当渗透数学思想,初步培养学生数感和符号意识1.创设“分一分”“数一数”“画一画”“圈一圈”“摆一摆”“比一比”“看一看”等活动,渗透分类、统计、集合、数形结合、一一对应、函数等数学思想。例如:在教学认数、第几、分与合、加减法时,让学生进行画一画、圈一圈、用手势比划、摆一摆图形等活动,初步感受集合思想和数形结合的思想。在教学比多少时,先让学生将图片分一分、数一数,初步感受分类和统计思想,初步培养分类和统计的意识;再一个对一个地摆一摆、比一比,初步感受一一对应的思想。在讲解书上第29页第7题时,引导学生观察:加号前面的数有什么规律?加号后面的数呢?计算的结果呢?初步感受函数思想。2.创设“看一看”“说一说”“想一想”等活动,积累活动经验,感受符号的作用,初步培养学生的数感和符号意识。例如:在教学认数时,先出示5个人、5盘苹果等实物或图片,然后让学生写一写:可以用几来表示?接着用这些实物或图片与数字“5”比较,问:你觉得用数字表示怎么样?使学生在活动体验中初步感受到用数字表示很简单即简洁,初步感受到这个“5”能表示很多东西即抽象,知道在生活中我们经常要用数来表达意思,初步感受数的交流作用,进而初步培养学生的数感和符号意识。在教学比多少时,当学生认识了“<”“>”“=”后,让学生说一说用这些符号表示两个数谁大谁小,比用文字表示怎么样?使学生认识到:用符号“<”“>”“=”表示,很形象,一眼就能看出哪个数大,哪个数小。从而使学生更加亲近这些符号,喜欢并且会用这些符号进行表达,初步形成良好的符号意识。在教学加减法时,让学生结合“2+3=5”说一说:哪些数学问题可以用这个算式表示?使学生感受到很多的数学问题都可以用这个算式来表示,初步感受到数学符号的简洁、抽象、交流的作用。本单元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开始,在教学中要结合数学知识的学习,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方法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数数是学生最基本的能力。在数数时可以引导学生用点数的方法,指一个(或标一个)数一个,同时还要做到有序,既不能多数,也不能漏数。在写数时,教育学生要养成良好的写字姿势。在学生发表意见时,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在解决问题时,注意培养学生审题能力和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要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切实给学生打下良好的学习基础。《认识图形(一)》课标解读北京市西城区宣师一附小路华(初稿)

北京第一实验小学邱京莲(修改)

北京教育学院宣武分院李燕燕(统稿)一、课标要求《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学段目标”的“第一学段”中提出“了解一些简单几何体和常见的平面图形”。《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课程内容”的“第一学段”中提出“能通过实物和模型辨认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几何体”。二、课标解读认识立体图形是学生学习图形与几何内容的开始,是学生今后学习的重要基础,也是发展学生空间观念,建立几何直观的重要基础。课标要求“能通过实物和模型辨认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立体图形”。这一要求就是通过观察与操作认识图形,直观地、整体地认识立体图形。从对实物的观察与操作过程中来认识图形的特征,既符合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也符合数学课程的目标要求。这样的过程有助于学生发展能力,初步体会数学的思想方法,发展积极的情感与态度。????(一)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初步感知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立体图形的特征。?1.创设充满童趣的学习氛围人们生活在三维空间中,常见的楼房、积木、各种包装盒、皮球等,都给我们以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立体图形的直观形象。基于这样的生活经验,学生可以从认识立体图形开始,“通过实物和模型等辨认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立体图形”。“辨认”是认识的低级阶段,但与以往的经验有所不同,它要经历从事物到几何图形的抽象过程。????学生在学习本单元知识时,学生没有任何知识基础,但是他们有丰富的生活经验。教学时,借助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富有童趣的语言,如:从玩积木开始引入,让学生带着问题玩积木。“看看这些图形中你认为哪种图形最淘气”“哪种图形比较淘气”“哪种图形最乖”“说说你的理由”。使学生在充满童趣的语言中去观察、比较、从而发现、总结、归纳出每种图形的特征。了解每种图形的特征是正确辨认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立体图形的依据。2.把课堂变成学生交流的平台在课堂上,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说出自己的理由,使学生在不断的观察、说理、思辨、修正自己的过程中,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立体图形。为学生能够正确辨认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立体图形做准备。(二)设计多种活动,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立体图形的认识根据本单元的学习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在教学中可以创设丰富多采的学习活动,加深学生辨认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立体图形的能力。使学生在图形的认识过程中培养空间观念。(三)设计易混的图形,提高学生的辨认能力如:有两个面是正方形的长方体,尤其是当一个正方形的面朝向学生时,学生极意认为这是正方体,也会有学生会认为是长方体,到底是正方体还是长方体,这就需要引导学生依据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去判断到底是长方体还是正方体。学生在不断思辨的过程中提高了观察能力及辨认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能力,进一步的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四)在操作中感受立体图形间的关系认识事物不仅要认识事物本身,还要通过认识它与周围的关系反过来再次认识这个事物,才是对事物的全面认识。认识图形也是如此,教学中创设拼一拼的活动,如:8个同样的小正方体可以拼成什么图形?既可以拼成大正方体,又可以拼成长方体,还可以拼成不规则的几何体。(五)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能力通过“把所有的积木都用上,看谁搭得又高又稳”的操作活动,让学生用所学的立体图形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能力。2014-09-26??人教网《6~10的认识和加减法》课标解读北京教育学院宣武分院李昕(初稿)

北京教育学院宣武分院李燕燕(审稿)一、课标要求《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学段目标”的“第一学段”中提出“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理解万以内数的意义”“体会四则运算的意义,掌握必要的运算技能,能准确进行运算”。《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课程内容”中提出“在现实情境中理解万以内数的意义,能认、读、写万以内的数,能用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和位置”“理解符号<、=、>的含义,能用符号和词语描述万以内数的大小”“能运用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并能进行交流”“结合具体情境,体会整数四则运算的意义”“能熟练地口算20以内的加减法”。二、课标解读《6~10的认识和加减法》这部分知识,是学生系统学习了“1~5的认识和加减法”之后,又一次集中学习10以内数的认识和相应的加减法。本单元的内容主要包括:这些内容不仅在日常生活中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而且也是学生进一步学习2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计算最直接的基础。同时,本单元中学生所学习的用数学解决问题的方法将对今后学习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本单元是全册教材的重点内容之一,在整个小学数学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从《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数与代数”部分的教学内容和要求看,“现实情境”“生活情境”“具体情境”“简单情境”等词语出现频率都非常高,特别是第一学段。这部分内容教学设计和实施时,要充分依托学生的现实背景,让他们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比如学生的学号、班级、人数、身高等都和数、数序、数的大小有关……可以说,现实背景对“数与代数”内容的支撑越强,学生对“数与代数”各个内容的理解就越清晰,越明白,越鲜活。要到达这样的效果,基于现实背景的“意义”解释也很重要,也就是说要能紧扣“现实情境”“生活情境”“具体情境”,对数、量、式及其关系等进行生动的具体的“意义”解释,让学生更加充分地理解枯燥的数、量、式及其关系的具体含义和背后所隐藏的丰富的内涵。(一)让学生经历数概念形成的过程:?6~10的认识,教材都给学生提供了经历数概念产生过程的现实背景,引导学生结合生动的画面按照数数(通过具体实物与自然数建立一一对应关系而理解自然数所表示的基数意义)──认识数字──数的顺序──比较相邻两个数之间的大小──序数──写数──数的组成的顺序认识数。这个过程不仅从不同侧面展示了6~10各个数概念的丰富内涵,同时还给学生提供了经历数概念形成的过程的情境和机会,让学生有条件在现实背景中抽象出6~10的数概念,形成相应的数感。(二)认数与计算紧密结合。教材将6~10的认识和相应的加减法计算有机地结合起来穿插安排,学习一组数后紧接着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直观或数的组成学习相应的加法和减法。如6、7的认识和有关6、7的加减法,教材让学生在认识数的过程体会6、7的组成,然后通过具体拼摆引出有关6和7的加法、减法计算。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利用数的组成更好地掌握10以内数的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同时又可以使学生在计算中加深对数概念的理解。(三)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基本步骤,同时加强发现与提出数学问题能力的培养。在本单元“解决问题”的安排中,教材结合学生实际,采用图文结合的方式提供了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即:理解现实的问题情境,发现要解决的数学问题(教材用“图里有什么”或“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提示)──分析问题从而找到解决的方案并解决问题(教材用“怎样解答”提示)──对解答的结果和解决的方法进行检验、回顾与反思(教材用“解答正确吗”提示),引导学生体会到要解决一个数学问题所要经历的步骤,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同时,教材为学生发现数学问题、提出数学问题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与情境,帮助一年级学生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世界,培养学生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的能力。《认识11~20各数》教材分析北京市朝阳区针织路小学常娅新(初稿)

北京市呼家楼学区马军(修改)

北京教育学院宣武分院李燕燕(统稿)本节课是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第六单元《11~20各数的认识》的起始课,是学生在学习了1~5的认识和加减法以及6~10的认识和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它既是对读数、数数等知识的进一步延伸,也是为后续认识数位、理解位值制的意义等知识奠定基础的一课,在知识内容和学习方法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主题图提供了多种数量不等的学具,旨在让学生通过数出数量超过10个的学具,得到11~20的某个数据,为接下来的学习提供话题,同时也为学生学习数数之后进行练习,培养数感提供了素材。在使用中,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观察,说一说图中有什么,再数一数,进而利用这些素材进行本节课的导入,也可以将主题图作为练习的一部分,在学习新知之后,让学生看一看,数一数,引导学生学会不重复、不遗漏地数数,从而积累数数的经验。例1是从学生熟悉的小棒入手,通过摆、数、捆等活动直观了解11~20各数的组成。教材在编排上分为两个层次。首先,引导学生将10根小棒捆成一捆,从而明确10个一捆成一捆就是1个十,突出把“十”作为计数单位。其次,在一捆小棒的基础上逐渐增加单根小棒,引导学生边操作边数数,同时直观理解?11~20各数是由一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例2是通过直尺对20以内数的顺序及大小关系进行教学,通过读数等学习过程进一步培养学生数感。教材在编排中,出现了标有0~20各数的直尺,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读0~10各数初步感受数序,并以此延伸到11~20各数的顺序。然后结合直尺上的数据对学生进行提问,如“16比17大还是小”“13前面一个数是几,后面一个数是几”“17离10近还是离20近”等,使学生对0~20各数的顺序、大小有进一步地认识,同时培养了学生数感。“做一做”第1题是对主题图的再利用,是通过数散乱的学具,培养学生不重复、不遗漏地有序数数的方法,在复习数数方法、积累数数经验的基础上培养学生数感的过程。第2题是训练学生脱离实物并练习分段数数,是对学生进行数序、数的大小等知识掌握情况的检验。第3题是单纯的认数、读数练习,教师可以在完成此练习后,让学生说一说在生活中还在哪里见到过11~20各数,从而让学生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

《20以内的进位加法》课标解读北京小学李惠玲(初稿)

北京教育学院宣武分院李燕燕(统稿)一、课标要求《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学段目标”的“第一学段”中提出“体会四则运算的意义,掌握必要的运算技能,能准确进行运算”。《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课程内容”中提出“能熟练地口算20以内的加减法”“能运用数及数的运算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并能对结果的实际意义作出解释”。二、课标解读20以内进位加法是第一学段的重要教学内容,基于学生已经学习了20以内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是后续学习20以内退位减法和百以内进位加法的重要基础,学生的正确率和速度会直接影响今后多位数加法的学习,因此,本单元知识在整个小学数学学习阶段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既是全册教材的重点,也是难点。本单元的教学内容主要有两个:一是学习两个一位数相加得数超过10的加法,简述为“20以内的进位加法”,根据课程标准要求“要达到熟练的程度”;二是“解决问题”,主要是用加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用加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既可以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理解加法的含义,又可以为今后发现和解决稍复杂的数学问题做好充分的准备。本单元计算部分分为9加几,8、7、6加几和5、4、3、2加几这三部分,学生学习这部分知识,一定要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掌握必要的算法,进而通过一定的训练,进而达到熟练的程度,为今后的学习打好基础。(一)让学生经历“凑十法”的过程,并达到熟练计算,初步形成一定的计算能力1.在具体情境中,体现算法多样化,突出“凑十法”(1)创设“将盒装箱”的有趣情境学习“9加4”等于几的新知识。先让学生自己想办法解决,学生可能采用“接着数”的办法解决,也可能先“放进1盒凑成10”的活动,再加上余下的3盒。不同的思维方式,体现了算法多样化。再重点围绕“凑十”的过程,让学生人人动手摆一摆或画一画,边操作、边对照算式进行计算,具体形象的操作过程与抽象的计算过程一一对应,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算法。(2)运用知识的迁移,学习8、7、6加几的计算。学生具有了“凑十法”的方法,并体会到它的优越性。教学时,引导学生运用“凑十法”解决新问题,并突出“为什么凑十”、“怎样凑十”这两个问题,尤其是“8+9”,是“拆大数”、“拆小数”还是运用“交换律”寻找旧知识的影子,都体现了学生的迁移能力。(3)渗透转化的思想,学习5、4、3、2加几的计算。教学时,可以将小数加大数转化为大数加小数,将新知转化为旧知。2.将“凑十法”深深扎根学生的头脑中(1)教学“9加几”的计算,采用学生动手操作、课件演示、摆一摆(第89-①)、口头表述等一系列活动,帮助学生建立“凑十法”的表象,使学生逐步形成有序的思维过程。(2)“凑十法”的认识与掌握需要一个逐步深入的过程。对于“凑十法”的认识,由开始的动手操作、直观演示,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形成表象;再逐步过渡到点子图(第91-例2)、分解图(第92-例3),体现直观到抽象的学习过程,也就是将“凑十法”的方法慢慢深入人心。3.加强练习,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不仅要在课堂教学中使学生清楚算法,理解算理,还要进行一系列的练习得以巩固。(1)适度的练习是必要的要提高学生计算的正确率,适度的训练是必不可少的。同时,要避免单调的练习形式,有趣、多样的练习形式,既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有效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例如:将式题做成练习卡片,让学生以“开火车”的形式快速抢答;再如,学生和老师进行“找朋友”的游戏,教师和学生分别举出数字卡片,其他学生参与。还有如接力赛、对口令等,都很适合低年级的学生。总之,计算能力的提高,一定要重视训练,适度的训练是发展学生的运算能力的有力保证。(2)练习要讲求实效20以内的进位加法,对于学生后续知识的学习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仅仅达到一定的练习量是不够的,练习还要讲求实效。对于学生不易错的,适当练习。例如:?9、8加几的进位加法不易出错,因为它的补数是1和2,离10比较接近;对于比较容易错的,就要采用不同的形式,多多加强训练,如:7、6、5加几的进位加法,因为它们离10相对比较远一些,补数分别是3、4、5,进行“凑十”的时候,进行数的组成相对较难,因此,往往容易出错。(3)适度渗透加法交换律和函数思想计算小数加大数的题目,如5+8,引导学生想8+5,既帮助学生运用已掌握的知识解决新问题,又有意识渗透加法交换律;再如,P95页(2)和数学游戏,都能找到交换律的影子。再有,进行9加几、8加几等一系列的练习时,使学生在观察与思考中,不仅很快说出得数,而且通过算式中的规律,提高学生计算的速度,初步渗透函数思想。(二)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第一学段的课程内容中要求:能运用数及运算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也就是说,低年级的数学教学就要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这种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需要结合教学内容,有计划、有意识的加以培养。本单元设立了“解决问题”就是很好的载体。1.培养学生多角度发现信息的意识与能力新课标修订稿的解决问题领域,最突出的变化就是从“双能”调整为“四能”,增加了“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本单元的解决问题P97-例5充分体现了这一点。通过“啦啦队表演”的情境,让学生说说知道哪些信息?学生既可以从男、女生的性别角度,也可以从前排、后排的角度发现人数的信息,进而培养学生从多角度观察的意识。在练习的P97的“做一做”,也可以引导学生,既可以从左右的位置关系角度,也可以从黑白颜色的角度发现天鹅的数量。同样P99-③也可以启发学生从不同角度发现信息,信息虽然不同,但是解决问题的方法是相同的。2.在解决问题中,帮助学生理解“加法含义”例5是顺向思维思考问题,例6则是逆向思维思考问题,这两个例题共同的地方都是用加法解决。通过这两个例题,使学生理解“将两部分合并成一个整体,用加法计算”的道理。教学时,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说一说“为什么用加法”?尤其是例6的教学,对学生有一定的难度,可以将让学生动笔画一画或其他形式,从而帮助学生理解“加法含义”。3.重视回顾与反思解决问题对于刚刚入学的学生有一定的难度。教学时,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初步学会解答方法,但解决不能就此结束,教师还要帮助学生进一步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即反思:在解决问题中,我们都做了什么?让学生想到:要从图或文字中找到信息,可以用画图的方法发现条件与条件、条件与问题的关系,进而选择方法等。结果对不对呢,还要有检验的意识,让学生有一种感悟“加上一个自然数比原来的数大”,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总之,“20以内的进位加法”在“数与计算”领域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教师不仅要在教学中加以重视,确实将基础知识扎实落实,并逐渐使学生形成一定的能力,还要从学生发展的角度进行教学,为学生后续学习相关的一系列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青岛版五年级下册科学基础训练答案青岛版五年级下册科学基础训练答案

PAGE

/

PAGE

1

PAGE

1

页共

NUMPAGES

14

页青岛版五年级下册科学基础训练答案五年级下册科学基础训练参考答案第一单元人体内部的秘密1.食物到哪里去了我想研究的问题2.食物在人体里的运动变化过程是怎样的?3.人体的消化器官有哪些?4.怎样保护我们的消化器官?观察实验我的体验:食物经过口腔、食道、胃等我的交流:食物经过口腔、食道、胃、小肠、大肠、肛门等。我的发现:食物在人体里的运动变化过程复杂。我的交流:口腔、食道、胃、小肠、大肠、肛门、肝、胰等我的发现:口腔、食道、胃、小肠、大肠、肛门、肝、胰等我的猜想:唾液能初步消化淀粉。我的方案:取两支试管,倒入等量的稀淀粉液,在其中的一个试管中加入一些唾液摇匀。然后向两只试管中滴入同量的碘酒,观察现象。我的记录:试管1

淀粉液、碘酒、试管

不加唾液

变蓝色

试管2

加唾液

没有变化

我的发现:唾液把淀粉分解成麦芽糖。填一填1.口腔、食道、胃、小肠、大肠、直肠、肛门,呼吸、排汗、大小便。2.蓝3.唾液腺,淀粉,麦芽糖。4.消化,小肠5.不挑食,定时定量,吃饭时不要看书、看电视,不是腐烂变质的食物,饭前便后要洗手,饭后不要剧烈运动。生活中的科学:一靠牙齿的咀嚼和胃的蠕动,将食物粉碎;二靠唾液、胃液、肠液、胆汁、胰液等消化液的帮助,把食物变成可以被吸收的成分。2.我们的呼吸我想研究的问题2.吸进和呼出的气体相同吗?3.我们的呼吸器官有哪些?4.怎样保护我们的呼吸器官?观察实验我的体验:屏住呼吸。我的交流:不舒服。我的发现:我们每时每刻都要呼吸。。我的猜想:吸进和呼出的气体不相同。我的方案:1.收集呼出的气体,把装有呼出气体的瓶口上的玻璃片移开一条小缝,将燃着的火柴深入瓶内,观察;把点燃的火柴放入充满空气的杯子里。2.用打气筒通过橡皮管向澄清的石灰水内充气,用嘴通过玻璃管向澄清的石灰水内吹气。我的记录:火柴继续燃烧

火柴燃烧变弱,并很快熄灭

石灰水没有变化

石灰水变浑浊

我的发现:吸进和呼出的气体不相同。我的交流:鼻、口腔、咽、喉、气管、支气管、肺。我的发现:鼻、口腔、咽、喉、气管、支气管、肺。我的交流:呼吸包括吸气和呼气两个过程。我的发现:呼吸是人体吸取氧气、呼出二氧化碳的过程。填一填1.鼻、咽、喉、气管、支气管、肺。2.氧气、二氧化碳。3.不吸烟、注意环境卫生、冬天戴口罩、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小法官1.对2.对3.对3.心脏和血管我想研究的问题2.怎样保护我们的心脏和血管?3.血管的种类有哪些?4.心脏的结构是怎样的?观察研究我的猜想:人在静止、轻微运动和剧烈运动时心跳不一样。我的方案:测同一个人静止、轻微运动和剧烈运动后的1分钟脉搏跳动次数。我的记录:略我的发现:人在不同状态下脉搏跳动次数不一样。我的猜想:心脏的形状像一个倒置的梨。我的方案:观察心脏模型。我的发现:心脏分为左心房、右心房、左心室、右心室。我的交流:血管分为动脉血管、静脉血管和毛细血管。我的发现:血管是血液在全身循环时所经过的管状构造。填一填1.左,倒置的梨,左心房、右心房、左心室、右心室。2.动脉血管、静脉血管和毛细血管。3.收缩,舒张,动脉血管,静脉血管,心脏。4.60——1005.略小法官1错2.错3.错4.对生活中的科学科学饮食、少吃高脂肪、高胆固醇的食品;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可以增强心脏的功能;不吸烟、不饮酒。4.脑与神经我想研究的问题2.人的各种神经中枢的“职责”是怎样的?观察实验我的方法:抓尺子。我的发现:反应速度越来越快。我的交流:脑主管着人体的一切活动。我的发现:脑是人体的“司令部”。我的交流:神经能把人体各部分获得的信息报告给脑。我的发现:神经是人体的“电话线”。我的交流:脑和神经协调合作,共同完成复杂的人体活动。我的发现:脑和神经协调合作,共同完成复杂的人体活动。我的收获:1.脑、脊髓、神经。2.感觉、听觉、运动、视觉。3.神经。4.科学单元活动一一、我的收获1.填一填。(1)分解、呼吸、排汗、大小便(2)鼻、咽、喉、气管、支气管、肺(3)动脉血管、静脉血管、毛细血管、静脉血管、动脉血管、毛细血管(4)养料、氧气、二氧化碳、呼吸、排泄(5)氧气、二氧化碳2.选一选。(1)B(2)C(3)A(4)C(5)A(6)C(7)C(8)C3.小法官。(1)对(2)错(3)对(4)对(5)错(6)对二、生活中的科学1.答:不好,这样做影响消化。2.答:不好,这样影响呼吸。3.答:因为大脑过度疲劳。应该适当休息,科学用脑。第二单元我们怎么看到物体5.凸透镜观察实验凸透镜能改变光的传播路线。我的玩法:用激光灯照凸透镜。我的发现:凸透镜改变了光的传播路线。凸透镜的放大作用。我的玩法:用放大镜看字。我的发现:字变大了。凸透镜的聚光作用。我的玩法:阳光下,在放大镜下面放一张纸。我的发现:纸冒烟了。凸透镜的成像作用。我的玩法:用凸透镜、纸屏、蜡烛、火柴等做实验。我的发现:纸屏上出现倒立的像。凸透镜成像规律。我的方案:把点燃的蜡烛、凸透镜、纸屏依次放在一条线上,适当调节凸透镜与纸屏的距离。我的记录:距纸屏近、距蜡烛远像倒立、缩小距纸屏远、距蜡烛近像倒立、放大距纸屏、蜡烛相等时像倒立、等大我的发现:利用凸透镜成像都是倒立的。我的收获:1.填一填。(1)镜片、镜框、镜柄(2)边缘薄、中间厚(3)放大、聚光、成像(4)放大2.小法官。(1)对(2)对(3)错(4)对6.照相机和眼睛观察实验做个照相机。我的方案:用凸透镜、纸盒、半透明纸、剪刀、胶水等制作。我的发现:照相机是根据凸透镜成像原理制成的。玩照相机。我的玩法:在校园里照相。我的发现:距离远近不同,像的大小不同。眼球的结构。我的交流:我的发现:眼睛的主要部分是眼球。眼镜是怎样看见物体的。我的猜想:我的方案:用凸透镜、纸屏做模拟看的实验。我的发现:来自物体的光通过瞳孔、晶状体进入眼睛后,会在视网膜上形成这些物体的像。我的收获(1)眼球、瞳孔、晶状体、视神经、视网膜(2)光圈、镜头(3)瞳孔、晶状体、视网膜七保护眼睛问题:怎样保护眼睛?近视眼的成因:我的猜想:晶状体发生病变。我的方案:利用凸透镜做个模拟实验。我的发现:眼睛的晶状体凸度变大,能看见近处的物体,眼睛的晶状体凸度变小,能看清远处的物体,健康的眼睛远近都能看清,近视眼的凸度变大,不能自由调节了。我的收获:1沙眼,近视眼,白内障2.保护眼睛的方法:做眼睛保健操。不在抖动的车上看书也,不在强光,弱光下看书。不躺着看书,有强光要戴防护罩。3:肌肉,变大,近处。4,近视眼,老花眼,沙眼。5,晶状体生活中的科学:1做眼睛保健操。不在抖动的车上看书也,不在强光,弱光下看书。不躺着看书,有强光要戴防护罩。2,近视眼是怎样形成的?长期看近处的物体,晶状体的凸度变大,牵引晶状体的肌肉总是处在紧张状态,失去调节能力,,看远处的物体就会模糊,这就是近视。八,潜望镜的秘密潜望镜是利用什么原理制成的?潜望镜的秘密:我的猜想,潜望镜是利用平面镜反射的原理制成的。我的方案:观察潜望镜。我的发现:利用潜望镜可以看到上面或是下面的物体。制作潜望镜:我的方案,利用牙膏盒,放上两面平面镜,倾斜45度角,两面平面镜要平行。我的发现:利用潜望镜可以看到眼睛不能直接看到的物体。玩潜望镜:我的玩法:蹲在桌子旁,用潜望镜观察同学。我的发现:利用潜望镜在桌子下可以看到同学们。我的收获:1反射,光的传播方向2.两面,倾斜的9.神奇的眼睛问题:电子胃镜,CT扫描仪等有什么作用?我了解的神奇的眼睛:我的交流:生命探测仪,CT扫描仪,电子胃镜,B超机。我的发现:这些神奇的眼睛作用很大。水里有什么?我的猜想水里有细菌,病毒,矿物质等,。我的方案:用显微镜观察水滴。我的发现:有很多微生物。各种各样的眼睛:我的交流:显微镜,生命探测仪,CT扫描仪,电子胃镜,B超机。幻灯机镜头,照相机镜头。我的发现:这些神奇的眼睛作用很大,应用广泛。制作潜望镜:我的做法:用两面平面镜互相平行,倾斜45度角,放在纸盒的上下各一个,在镜子的旁边各开一个口。我的发现:制作潜望镜很好玩。我的收获:1显微镜2左眼3显微镜,电子胃镜,B超机4,生命探测仪单元活动一1瞳孔,晶状体,视网膜,视神经2凸透镜,底片实物3牵引晶状体的肌肉二,1√2×3√4×5×6×三,1A2B3B四,1生命探测仪,CT扫描仪,电子胃镜,B超机,显微镜2,照相机距离爸爸近一些,照的像就大一些。3因为玻璃杯是圆柱形的,中间凸起,起到了凸透镜的放大作用,所以字变大了。4.显微镜可以放大看见极小的微生物。照相机的凸透镜可以使物体成像。等五年级第三单元生物的生长与繁殖10、种子发芽了观察与思考我想研究的问题:1、种子是怎样发芽的?2、种子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才能发芽?3、种子里面是什么样的?4、种子的结构是什么样的?(研究的问题,老师可以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进行引导,学生能积极的思考,提出的问题都可以)探究与体验观察实验观察种子的构造1、花生或大豆种子我的猜想:种子的构造有种皮、子叶、胚芽、胚根我的方案:利用镊子、放大镜、小刀对花生或是大豆种子进行观察我的发现:种子的构造有种皮、子叶、胚芽、胚根;花生、大豆有两片子叶。2、玉米种子我的猜想:种子的构造有种皮、子叶、胚芽、胚根我的方案:利用镊子、放大镜、小刀对玉米种子进行观察我的发现:种子的构造有种皮、子叶、胚芽、胚根。玉米有一片子叶。种子发芽与水的多少的关系我的方案:找三个种子,分别放在3个小盘中,一号种子放在水量多的小盘中,二号种子放在水量适中的小盘中,三号种子凡在无水的小盘中。我的记录:

1号种子(水量多)

2号种子(水量适中)

3号种子(无水)

第一天

种子泡大了,种皮破裂

种子变涨

没有变化

第二天

种皮因水量过多,过分破裂

种皮有破裂

没有变化

第三天

种子发出胚芽

没有变化

、、、、、、

我的发现:种子发芽与水有关系,但水不能过多。种子发芽与空气的关系我的方案:选用2个泡过水的大豆种子,一个置于水中,一个置于空气中,观察他们的变化我的记录:

1号种子(置于水中)

2号种子(至于空气中)

第1天

种子泡大了,种皮破裂

种子变涨

第3天

种皮因水量过多,过分破裂

种皮有破裂

第5天

种子发出胚芽

、、、、、、

我的发现:在有一定水的条件下,种子发芽还需要空气。种子发芽与温度的关系我的方案:选用3个泡过水的大豆种子,一个置于热炉上或是阳光下暴晒,一个置于温度适宜空气中,一个放在冰箱里,观察他们的变化我的记录:

1号种子(温度较高)

2号种子(温度适宜)

3号种子(温度较低)

第一天

种子变干了

种子变涨

没有变化

第二天

种子干了,没有发芽

种皮有破裂

没有变化

第三天

种子干了,没有发芽

种子发出胚芽

没有变化

、、、、、、

我的发现:在有一定水的条件下,种子发芽还需要适宜的温度把发芽的种子种在花盆中,继续观察我的记录:(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践操作进行填写)我的发现:(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践操作进行填写)我的收获:1、种皮、子叶、胚芽、胚根2、温度、空气、水11、种辣椒我想研究的问题1、怎样种辣椒呢?2、辣椒的生长过程是怎样的啊?(研究的问题,老师可以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进行引导,学生能积极的思考,提出的问题都可以)探究与体验观察实验:辣椒的主要特征我的交流:辣椒的品种很多,有朝天椒、青椒、果椒等;颜色有红色、绿色、黄色等;辣椒的植株高度一般是40—60公分,在结出果实之前开花;辣椒的主根不发达,根系再生能力弱。(学生可以根据教师的指导收集更多相关与辣椒的特征)我的发现:辣椒的品种多,颜色、大小不同,大部分辣椒具有辣味。辣椒生长对环境的要求。我的猜想:辣椒的生长需要土壤、水分、适宜的温度、光照等我的方案:选择适当的种子,分别采用浸泡和不浸泡、有土壤和没有土壤的、有阳光和没有阳光的、室内和温度适宜的室内,进行对比实验,观察辣椒的生长过程。我的发现:辣椒的生长需要有适当的水分、光照、温度、土壤。种辣椒我的方案:将催芽的种子种入土壤中,进行观察。我的记录:(学生根据自己的种植观察填写表格)我的发现:(学生根据自己的种植观察填写)我的收获:1、温度、水分、光照、土壤12、植物的花我想研究的问题1、花的构造是怎样的?2、花的种类有哪些?(研究的问题,老师可以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进行引导,学生能积极的思考,提出的问题都可以)探究与体验观察实验花的构造我的猜想:花的构造有花瓣、花蕊等我的方案:小组合作,用镊子观察白菜花、桃花、百合花等,观察他们有哪几部分组成,各部分的数量是多少。我的记录:花的名称

有哪几部分

各部分数量

白菜花

花萼、花瓣、雄蕊、雌蕊

花萼4个、花瓣4个、雄蕊6个、雌蕊6个

百合花

花瓣、雄蕊、雌蕊

花瓣6个、雄蕊6个、雌蕊1个

桃花

花萼、花瓣、雄蕊、雌蕊

花萼5个、花瓣5个、雄蕊多个、雌蕊1个

我的发现:不同的花由不同的构造组成的,有的花具有花萼、花瓣、雄蕊、雌蕊,有的花具有花瓣、雄蕊、雌蕊。花的种类:我的交流:不同的花的构造不同,白菜花、桃花是由花萼、花瓣、雄蕊、雌蕊组成的,是完全花;南瓜花和桑树花是有花瓣、雄蕊、雌蕊组成的,是不完全花。我的收获:1、花萼、花瓣、雄蕊、雌蕊、完全花、不完全花2、白菜花、桃花南瓜花、百合花13、果实是怎样形成的我想研究的问题1、苹果是怎样长成的?2、果实的特征有哪些?探究与体验果实的特征我的猜想:果实的特征有果皮和种子我的方案:找一些花生、栗子、西瓜、黄瓜果实进行解剖观察,小组之间再进行交流讨论。我的记录:果实的名称

解剖方法

结构特点

横切

纵切

花生

(方式不唯一)

外面有果皮,里面有种子

栗子

(方式不唯一)

有果皮和种子

西瓜

(方式不唯一)

有果皮和种子

黄瓜

(方式不唯一)

有果皮和种子

我的发现:果实都是有果皮和种子两部分组成的。苹果是怎样长成的。我的猜想:果实的形成和花朵有关系(猜想的内容还有好多,教师可以参考教学用书136页进行指导)我的方案:利用课下时间到果园里观察;查资料,阅读课本,询问老师。(答案不唯一)我的发现:苹果的形成是先有果树开花提供成熟的花粉,花粉经过传粉传播到柱头上,花粉内的精子穿过花粉管与卵细胞融合,完成受精的过程,当胚珠发育成种子,受精卵发育成胚,子房和其他结构发育成果实,就形成了苹果。我的收获:1、自花传粉、异花传粉昆虫、风2、果皮、种子3、桃子、山楂、杏不是果实的有:地瓜、萝卜4、胚珠、受精卵14、植物的“分身术”我想研究的问题1、除种子外,植物其他器官可以繁殖后代吗?2、植物是怎么繁殖的?探究与体验观察实验用种子繁殖后代的植物我的交流:我们生活中有大豆、玉米、高粱、小麦等都是用种子繁殖后代的。我的发现:用种子繁殖后代植物比较多。用茎繁殖的方法。我的交流:马铃薯用地下茎繁殖;草莓用匍匐茎繁殖;月季用茎繁殖;大蒜用肉质茎繁殖;竹子和芦苇都是用地下茎繁殖的。我的发现:用茎繁殖的植物比较多,方法也比较多样。用其他器官繁殖后代的植物我的记录植物名称

秋海棠

桂花

迎春花

金银花

繁殖方式

用叶来繁殖

压条繁殖

压条繁殖

压条繁殖

我的发现:植物的分身术,使植物世界丰富多彩我的收获1、茎、叶、根2、茎的繁殖后代植物有:草莓、月季叶的繁殖后代植物有:叶海棠、玉米石根的繁殖后代植物有:甘薯、山药3、扦插、压条、嫁接小法官:1、错2、对15、生物繁殖新技术我想研究的问题1、克隆技术是怎么回事?2、怎样进行克隆探究与体验观察实验克隆技术我的交流:我知道克隆羊“多利”的来历。(教材39页)我的发现:克隆技术是走在了科技发展的前沿克隆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影响我的交流:克隆器官可以用来替换人体病变的器官;克隆技术可能给人类带来灾难。我的发现:克隆技术既有有利的一面,也有有害的一面。植物繁殖新技术我的交流:袁隆平院士发明了“杂交水稻”(教材41页)我的发现:克隆技术不只是在动物中得到了应用,在植物中也早得到了应用。我的收获:1、袁隆平2、克隆3、有利有害单元活动一、我的收获1、填一填(1)(从上往下的顺序:胚芽、胚根、子叶、种皮)(2)(从左到右、从上到下:雌蕊、花瓣、雄蕊、萼片)2、小法官错、错、错、错、错3、选一选用种子繁殖的有:玉米、大豆、油菜、萝卜、小麦用根繁殖的有:地瓜用叶繁殖的有:芦荟用茎繁殖的有:苹果、草莓、梨、桂花、大蒜、葡萄二、生活中的科学1、答:种子发芽需适宜的温度。2、答:为了多结果实,提高产量。三、探究能力我还想研究的问题是:用叶繁殖的植物还有哪些?(研究的问题,老师可以根据本单元的教学内容进行引导,只要是未研究到的问题都可以提)四、反思回顾学习本单元,我的收获:我知道了种子发芽所需的条件有温度、空气、水;种子的构造、花的构造及种类等(学生只要是对本单元的学习内容进行了总结即可)我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有:(学生根据在学习本单元时发现的难题即可)(整理人:郑山街道小学教研室杜成艳)第四单元春夏秋冬16春季星空观察与思考2.一天之中,星座在天空中的位置是怎么移动的?探究与体验1月1日21:00天顶偏东南3月1日21:00天顶西南西我的发现:在一天之中,猎户座移动位置由东向西,形状未变;不同日期中,猎户座的位置发生变化,但形状未变。春季星空中的显著星座我的交流:哪个星座是春季星空中的显著星座?我的发现:狮子座观察计划:还要继续研究、观察其他星座我的收获:(1)东西(2)东方西移(3)北极星17夏季星空我想研究的问题北斗星在一年四季中的变化规律探究与体验北斗七星的变化我的交流:北斗星在不同季节的变化,有什么规律我的发现:北斗星是沿逆时针方向变化的认识银河我的交流:牛郎星与织女星位于银河的哪边?我的发现:牛郎星位于银河东岸,西岸是织女星北斗七星在四季中的变化我的交流:北斗七星变化与季节变化有何规律我的发现:斗柄东指,天下皆春;斗柄南指,天下皆夏;斗柄西指,天下皆秋;斗柄北指,天下皆冬一年中星空变化规律我的交流:根据一年观察,你对星空变化有什么发现?我的发现:星座会随季节更替,周而复始观察计划:我们来当“小天文学家”,继续观察星空,发现更多有关星空的奥秘。我的收获:(1)银河,牛郎星,天鹰座,织女星,天琴座(2)天蝎座(3)斗柄单元活动我的收获1、狮子座,天蝎座,仙后座,猎户座。2、银河3、西移,地平线以下4.春季夏季秋季冬季二、生活中的科学1.观察天象最为常见的就是观察北极星,夜晚,在月暗星明的夜空下,我们总会找到形似勺子的北斗星座,在那勺端七倍距离处有一颗明亮的星,那就是北极星,它的正下方就是正北方,顺时针即是东,南,西方。2、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三星高照,新年来到等等3、斗柄东指,天下皆春;斗柄南指,天下皆夏;斗柄西指,天下皆秋;斗柄北指,天下皆冬三、除了显著星座,星空中还有别的哪些星座?它们的变化规律是怎样的,它们背后还有什么故事呢?四、本单元,我的收获是:四季中有什么样的变化规律,并且知道了在各个季节中的显著星座有哪些?我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有:观察四季中的星空变化规律是一项长期而且有趣的活动,我们必须坚持不懈的完成这项有意思的工作。第五单元生活中的机械18.斜面我想研究的问题1.斜面有什么作用?2.斜面有什么特点?3.研究斜面的作用需要哪些材料?4.生活中有哪些工具应用了斜面的知识?等探究与体验★搭斜面。我的方案:1.准备长短不同的木板、高低不同的木块。2.把木板搭建在木块上,斜面搭好了。我的发现:不同斜面都有坡度和高度两个方面。★斜面坡度的大小与拉力的关系。我的猜想:斜面的坡度越小,拉力越小。等我的方案:1.选择长短不同的木板,高低不同的木块。2.搭建一个斜面。进行试验。3.搭建长度相同,高低不同的斜面。进行试验。4.搭建高度相同,长度不同的斜面。进行实验。我的记录:根据实验数据如实填写。我的发现:斜面有省力的作用,斜面的坡度越小,用的力小;坡度越大,用的力大。★我的收获(1)抬起木板的一端而形成的斜坡,就是一个简单的机械——斜面。(2)斜面有省力的作用,斜面的坡度越小,用的力小;坡度越大,用的力大。(3)生活中,斧子、木螺丝、衣服拉链、凿子等物体都是利用了斜面原理。(4)螺丝钉上的螺纹是一种变形的斜面,螺纹越细密越省力。19.杠杆我想研究的问题1.杠杆的作用?2.杠杆的特点?3.研究杠杆的作用需要哪些材料?4.生活中哪些工具应用了杠杆的原理?等探究与体验观察实验★认识杠杆。我的交流:用杠杆实验材料制作一个杠杆,观察发表自己的观点?(供参考)我的发现:杠杆由三部分力点、支点和重点组成的简单机械。★杠杆的作用。我的猜想:1.利用杠杆能省力?2.利用杠杆能省距离?3.利用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等我的方案:1.利用杠杆实验材料,组装一个杠杆。2.重点到支点距离小于力点到支点的距离。进行实验。3.重点到支点距离大于力点到支点的距离。进行实验。4.重点到支点距离等于力点到支点的距离。进行实验。我的记录:根据实验操作,如实填写。我的发现:使用杠杆,当重点到支点距离小于力点到支点的距离,省力;重点到支点距离大于力点到支点的距离,费力;重点到支点距离等于力点到支点的距离,不省力,也不费力。★我的收获1.填一填。(1)一根棍子,当用它撬重物时,就是一个简单的机械——杠杆。(2)杠杆上有三个点:起支撑作用的点叫做支点,对杠杆用力的点叫做力点,承受重物的点叫做重点。(3)使用杠杆,当重点到支点距离小于力点到支点的距离,省力;重点到支点距离大于力点到支点的距离,费力;重点到支点距离等于力点到支点的距离,不省力,也不费力。(4)“四两拨千斤”的杠杆,属于省力杠杆。(5)镊子、手术剪刀、筷子、理发剪刀都是费力的杠杆;核桃夹、瓶盖启子、独轮车是省力杠杆;天平是不不省力,也不费力的杠杆。2.选一选。(1)“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起整个地球”是应用了杠杆的(A)作用。A.省力B.费力C.不省力,也不费力(2)小明和爸爸玩跷跷板。当小明离支点(B),爸爸离支点(A)时,小明才能把爸爸跷起。A.近B.远20.滑轮我想研究的问题1.滑轮有什么作用?2.滑轮有什么特点?3.研究滑轮的作用用到哪些材料?4.生活中哪些工具利用了滑轮的原理?探究与体验观察实验★认识滑轮我的交流:滑轮是边缘有槽,可绕中心轴转动的轮子。有固定不动的和随重物一起移动两种。我的发现:边缘有槽,可绕中心轴转动的轮子,叫滑轮。滑轮有定滑轮和动滑轮两种。★组装简单的滑轮。我的方案:1.用铁架台、滑轮、细线、测力计、钩码等材料。2.把滑轮固定在铁架台上,细线绕滑轮的槽一段钩住钩码,一段用测力计拉着。定滑轮组装好了。(动滑轮和滑轮组组装略)我的发现:定滑轮的组装方法:把滑轮固定在铁架台上,细线绕滑轮的槽一段钩住钩码,一段用测力计拉着。★定滑轮的作用。我的猜想:改变力的方向。我的方案:1.组装好定滑轮。2.用测力计提起一个钩码。(进行试验)3.用测力计提起两个钩码。(进行试验4.用测力计提起三个钩码。(进行试验)我的记录:根据试验如实记录。我的发现:定滑轮不省力,能改变力的方向。★动滑轮的作用。我的猜想:省力。我的方案:1.组装好动滑轮。2.用测力计提起一个钩码。(进行试验)3.用测力计提起两个钩码。(进行试验)4.用测力计提起三个钩码。(进行试验)我的记录:根据试验如实记录。:我的发现:动滑轮省力,不能改变力的方向。★既省力又方便的滑轮组合。我的交流:把定滑轮和动滑轮组合在一起,达到方便和省力的作用。我的方案:1.组装一个滑轮组装,包含定滑轮和动滑轮。2.用测力计提起一个钩码。(进行试验)3.用测力计提起两个钩码。(进行试验)4.用测力计提起三个钩码。(进行试验)我的发现:滑轮组能达到省力和方便的效果。★我的收获(1)固定一个地方不能移动的滑轮,叫做定滑轮;和重物一起移动的滑轮,叫做动滑轮。(2)定滑轮不省力,但可以改变力的方向;动滑轮能省力,但不能改变力的方向。(3)定滑轮和动滑轮组合起来的装置叫做滑轮组,滑轮组既省力又方便。21.齿轮我想研究的问题1.齿轮有哪些作用?2.齿轮有什么特点?等观察实验★制作齿轮。我的方案:利用大小不同的齿轮,进行组装。我的发现:大齿轮和小齿轮的不同组合,作用不相同。★齿轮的作用我的猜想:能起到减速、增速、传递动力等我的方案:1.组装好齿轮。2.用大齿轮带动小齿轮,(进行试验)3.用小齿轮带动大齿轮,(进行试验)我的发现:齿轮能起到减速、增速、传递动力、改变回转方向的作用。★研究玩具车或闹钟中的齿轮。我的猜想:玩具车中的用齿轮,传递动力,并起到增速、减速作用。我的方法:拆开玩具车进行试验,并记录好试验数据。我的发现:玩具车中的齿轮能传递动力,并起到增速、减速作用。★我的收获(1)边缘有齿的轮子叫齿轮。(2)通过实验,我们知道齿轮可以传递力,可以改变力的大小和力的方向。(3)生活中,我们自行车、汽车、钟表等机械中发现了齿轮。拓展与应用齿轮转动快慢与什么有关系?与齿轮的直径和齿数有关系。22.自行车的科学我想研究的问题1.自行车中有哪些科学?2.未来的自行车是什么样的?探究与体验观察与实验★自行车发展史。我的交流:收集相关知识和图片。我的发现:自行车越来越实用,方便。★自行车的组成。我的交流:自行车由、车架、轮子、车座、链条、刹车等四个系统,25个部件组成。我的发现:自行车有刹车系统、传动系统、导向系统组成。★关于自行车中的科学。我的记录:有齿轮、杠杆等科学我的发现:齿轮传动用大齿轮带动小齿轮,增加车速。等★改进自行车。我的想法:略23.未来的交通工具我想研究的问题1.未来交通工具是什么样的?2.未来的交通工具具有哪些特点?探究与体验★古代的交通工具。我的交流:收集材料、图片我的发现:用人力、畜力。★现代的交通工具。我的交流:收集材料、图片我的发现:用电力、内燃机等作为动力。★最新才的交通工具。我的交流:收集材料、图片。我的发现:用核能、磁能、太阳能等作为动力。★未来的交通工具。我的设计:略单元活动一、我的收获。1.填一填。(1)在高度一定的情况下,斜面的长度越长,坡度越小,越省力。(2)使用杠杆,要明确它的三个点,分别是支点、力点、重点。(3)定滑轮能改变力的方向,但不能省力。动滑轮能省力,但是不能改变力点方向。(4)生活中的齿轮不仅能传递动力,还能改变转速和回转方向,自行车上的齿轮的作用是增加转速。2.选一选。(1)C斜面(2)C支点(3)D杠杆(4)A火车奔跑3.小法官。(1)对(2)对二、生活中的科学1.这些都是日长生活中常见器械,你知道它们应用了什么机械原理吗?我的回答:斜面、杠杆、滑轮、齿轮。2.订书机是省力杠杆,还是费力杠杆?说说理由。1.不省力也不费力,使用时要把力点和重点重合。2.费力。使用时如果用力在订书机的稍后方嗯,费力。3.省力。一种加长了力矩的大订书机。三、探究能力在本单元的学习过程中,我总结出斜面、杠杆、滑轮和齿轮的作用,了解了关于自行车的科学和未来的交通工具。我还想研究的问题是:略四、反思回顾学习本单元,我的收获是:略我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有:略

《森林防火》教案《森林防火》教案

PAGE

/

PAGE

1

《森林防火》教案《森林防火》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认识森林的重要作用。2、了解森林火灾的危害。3、懂得一些基本的防火知识。4、了解火警电话以及报火警的方法。教学准备:森林图片火灾后的图片。教学过程:一、看图导入新课。出示美丽的森林图片。师:同学们,这些图片美吗?你们知道他们是什么吗?对,它们就是森林,是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朋友。那么你们知道森林有什么作用吗?二、探究新知(一)森林的重要作用。(生畅所欲言,师加以点拨,总结)1、森林是空气的净化物。2、森林有自然防疫作用。3、森林是天然制氧厂。4、森林是天然的消声器。5、森林对气候有调节作用。6、森林改变低空气流,有防止风沙和减轻洪灾、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作用。7、森林有除尘和对污水的过滤作用。8、森林是多种动物的栖息地,也是多类植物的生长地,是地球生物繁衍最为活跃的区域。但是,现在因为火灾、砍伐、毁林开荒,特别是火灾,森林的面积正在逐渐减少,有些植物濒临灭绝。我们的朋友再渐渐离我们远去。那么火灾有那些危害呢?(二)、森林火灾的危害。1、生就课前搜集的资料说一说。①森林火灾不仅能烧死许多树木,降低林分密度,破坏森林结构;同时还树种演替,由低价值的树种、灌丛、杂草更替,降低森林利用价值。②由于森林烧毁,造成林地裸露,失去森林涵养水源和保持水土的作用,将引起水涝、干旱、泥石流、滑坡、风沙等其他自然灾害发生。③被火烧伤的林木,生长衰退,为森林病虫害的大量衍生提供了有利环境,加速了林木的死亡。森林火灾后,促使森林环境发生急剧变化,使天气、水域和土壤等森林生态受到干扰,失去平衡,往往需要几十年或上百年才能得到恢复。④森林火灾能烧毁林区各种生产设施和建筑物,威胁森林附近的村镇,危及林区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同时森林火灾能烧死并驱走珍贵的禽兽。森林火灾发生时还会产生大量烟雾,污染空气环境。此外,扑救森林火灾要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影响工农业生产。有时还造成人身伤亡,影响社会的安定。2、教师小结森林火灾是森林灾害中危害最大的一种,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和欧洲经济委员会共同出版的刊物《国际森林火灾新闻》,80年代以来,全世界有统计的森林火灾每年约25.5万次,年均危害的森林或其他林地面积636.7万公顷。该数据还未包括未统计的国家(如东南亚、非洲的一些国家),实际的森林火灾次数和面积要远远高出上述数据,其燃烧面积约占全世界每年森林消失面积2000万公顷的一半,占全球森林总面积0.2%—0.3%。由于气候变化的影响,近些年来,世界范围大火不断,森林火灾成上升趋势,并且90年代后期随着长期干旱的到来,火灾从非洲东移,从北南移,从欧亚陆转向海岛地区——东南亚,使数百万公顷热带林遭到破坏,严重损害这一地区乃至全球的生态平衡。1987年5月6日中国大兴安岭特大森林火灾,1988年5月6日美国黄石公园大火以及1987年亚马逊热带雨林大火,尤其是始于1997年6月底,延续了10个月的印度尼西亚大火,已造成了巨大的灾难,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我国也是森林火灾严重的国家,据统计,建国以来,全国共发生森林火灾70.5万次,受害森林面积3874万公顷,烧死烧伤3.3万人,直接经济损失数千亿元。1987年大兴安岭特大森林火灾,燃烧了27个昼夜,过火面积133万公顷,烧毁的森林相当于整个海南省的森林面积,造成213人死亡,226人受伤,5.6万多灾民无家可归。1986年3月28日至4月3日,云南省安宁县青龙寺和玉溪市刺桐关相继发生两场森林大火,过火面积3.2万亩,参加扑火人员达一万五千多人,伤亡179人,其中牺牲80人。(三)森林火灾的预防。生分组讨论,汇报交流:每年的10月1日至翌年5月1日为我区重点防火期。作为小学生怎样做呢?1、要当好义务宣传员,大力宣传《森林法》和《森林防火条例》等林业法规,提高家长和周围群众的认识,做到有法必依、违法必究、执法必严,以法治林。2、不在野外玩打火机、火柴、蜡烛等,不燃放烟花爆竹。3、不带明火进入林区。(四)讨论:遇到火灾怎么办?首先要冷静、沉着,不要慌张,迅速地撤离火场,不要去救火。然后拨打火警电话“119”,让专业人员来扑救,记住报火警时一定要说清楚火场的准确位置,火情的大小,以及有无有毒有害物质,有无人员被困或伤亡。三、回顾总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向同学们说说!

名词性从句翻译练习及答案名词性从句翻译练习及答案

/名词性从句翻译练习及答案名词性从句翻译练习及答案主语从句:1.他来帮助你是确实无疑的。2.月球上有没有生命是个有趣的问题。3.他要跟我们说什么,还不清楚。4.谁能赢得这场比赛还不得而知。5.英语晚会将在哪里举行,还没有宣布。6.我们都知道他是如何成为一名作家的。7.他没来参加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