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_第1页
第十二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_第2页
第十二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_第3页
第十二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_第4页
第十二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十二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第二篇社会主义经济

第十二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教学要求: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深刻理解市场经济的基本含义、基本特点及基本规律;理解和掌握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市场主体、市场机制和市场体系的基本内容。教学重点: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我国建立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必然性

本章结构一、资源配置的两种方式二、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定性三、社会主义经济是市场经济第十二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一、经济制度与经济体制二、资源与资源配置三、计划配置四、市场配置第一节资源配置的两种方式

一、经济制度与经济体制(一)什么是制度?

在人类社会的大棋盘上,每个个体都有其自身的行动规律,和立法者试图施加的规则不是一回事。如果它们能够相互一致,按同一方向作用,人类社会的博弈就同如行云流水,结局圆满。但如果两者相互抵触,那博弈的结果将苦不堪言,社会在任何时候都会陷入高度的混乱中。——亚当•斯密《国富论》

第一节资源配置的两种方式

一、经济制度与经济体制(一)什么是制度?

制度是社会的博弈规则,或更严格地说,是人类设计的制约人们相互行为的约束条件。——论制度及制度变迁,North(诺思)第一节资源配置的两种方式

一、经济制度与经济体制(一)什么是制度?制度是实现某种功能和特定目标的社会组织乃至整个社会的一系列规范体系。它是确保建立构成一个社会或一种经济秩序的合作与竞争关系的各种规则。制度的根本作用在于通过对个人与组织行为的激励与约束,防止个人与组织在选择行为中的损人利己的倾向,从而形成一定的社会秩序。第一节资源配置的两种方式

一、经济制度与经济体制(二)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的含义

1.经济制度的含义

经济制度,亦称“社会经济制度”。所谓经济制度是指一定社会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它规定着该社会生产、分配和交换的基本原则,规定着该社会生产关系的性质,是该社会的基本制度。

第一节资源配置的两种方式

(二)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的含义

2.经济体制的含义

经济体制是一定经济制度所采取的具体组织形式和管理体系,是生产关系的具体实现形式,它反映社会经济在组织生产、交换、分配过程中采取的资源配置方式。

一、社会主义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第一节资源配置的两种方式

一、经济制度与经济体制(三)经济制度与经济体制的关系

1.二者的联系性:

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都属于生产关系的范畴,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是内容和形式的关系:经济体制以各种具体形式外化经济制度。第一节资源配置的两种方式

(三)经济制度与经济体制的关系二者的联系性:(1)经济制度是经济体制建立的前提和基础。经济制度由于不具有独立的社会属性,它具有与一定的社会经济制度相结合,才表现出该社会经济制度的特征,如果没有经济制度,经济体制便失去了附着点,其作用发挥便失去了依据。(2)经济体制对经济制度具有反作用。这种反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合理的经济体制对经济制度的完善和发展具有正向的促进作用;反之,则相反。第一节资源配置的两种方式

(三)经济制度与经济体制的关系

二者的区别:(1)在社会经济关系中所处的地位不同:经济制度与一定社会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直接联系,是一种深层次的生产关系;经济体制是一种表层次的生产关系,属于经济运行中的制度安排。(2)经济运动中的稳定程度不同:在一定的社会形态下,经济制度具有相对稳定性;经济体制作为形式反映经济制度,它的变化具有相对独立性;不可能像经济制度那样稳定。

第一节资源配置的两种方式

(三)经济制度与经济体制的关系

二者的区别:

(3)在阶级和制度属性上不同: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发展阶段上实行同样的社会经济制度,其经济体制会有差异,经济体制的变化不一定改变经济制度的属性。

经济体制问题,核心是资源配置问题。因此,要从资源和资源配置说起。

第一节资源配置的两种方式

二、资源与资源配置(一)资源

经济学上所讲的资源,是指经济资源,即人们在经济生活中必须利用的而又数量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

当资源被投入生产过程用以满足人们欲望的最终产品与劳务时,它又被称为生产要素。

第一节资源配置的两种方式

生产四要素:劳动、资本、土地、企业家才能。

二、资源与资源配置(一)资源

在现代西方经济学中,资源又称为生产要素,是指用于生产物品和劳务的一切东西,具体包括以下三类:(1)自然资源,如土地、森林、矿藏、河流等;(2)人力资源,也称之为劳动;(3)资本资源,如机器、厂房、设备等。第一节资源配置的两种方式

(二)资源的稀缺性

资源不仅是经济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因素,而且还具有稀缺性和多用途性。

稀缺性是与人的需要密切联系的概念。

需要又称为欲望,是人们行为的初始动因。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人的一生,可以概括为:需要——追求需要的的满足——满足产生新的需要......,这样一个螺旋形循环的过程。需要和满足的关系类似于船和水的关系,需要是船,满足是水,水涨船高。也就是说,需要是不可能完全得到满足的,即需要具有无限性——这是一个无法证明也无需证明的公理。第一节资源配置的两种方式

清人胡澹庵编辑的《解人颐》一书中收录了一首《不知足》诗:

终日奔波只为饥,方才一饱便思衣。

衣食两般比具足,又想娇容美貌妻。

娶得美妻生下子,恨无田地少根基。

买得田园多广阔,出入无船少马骑。

槽头拴了骡和马,叹无官职被人欺。

县丞主薄还嫌小,又要朝中挂紫衣。

若要世人心里足,除是南柯一梦西。第一节资源配置的两种方式

(二)资源的稀缺性与需要的无限性相对应,用于满足需要的手段——资源都是有限的。有限的资源无法满足无限的需要,即资源的稀缺性。这种资源的稀缺性存在于一切社会。在西方经济学家看来,经济学的全部内容都是根源于这一重要事实。

第一节资源配置的两种方式

由于资源是稀缺的,我们才需要研究社会如何把有限的经济资源,合理、有效的分配到社会生产中去,产生最佳效益的过程。——这就是资源配置的问题。

资源配置包括两个层次:

第一层次是资源在国民经济范围内(即企业之间)的配置;

第二层次是资源在企业内部的配置。第一节资源配置的两种方式

我们研究的主要是第一层次的配置。由于生产什么和生产多少?怎样生产?为谁生产?这是不论哪个时代,不论什么样的社会经济体制,人们都不可避免地要面临的三个基本经济问题。社会的经济资源由谁来配置,如何进行配置,这就是资源配置方式的问题。

第一节资源配置的两种方式

(三)资源配置方式

按比例配置社会资源的规律(也称作按比例分配社会劳动的规律)是一切社会化生产的共有规律。社会化生产要求社会总劳动在不同部门之间按比例分配,以实现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

从人类社会历史来看,存在着两种资源配置方式:

一种是由社会主体自觉的或有计划的直接指派的资源配置方式,即计划配置方式。另一种是由市场机制自发的引导、调节的资源配置方式,即市场配置方式。

第一节资源配置的两种方式

(四)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

在现代社会,这两种资源配置方式在各国都是同时存在的,问题在于以什么方式为主,并由此产生了两种不同的经济体制,即: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

以计划配置方式为主的经济,称计划经济。

以市场配置方式为主的经济,称市场经济。第一节资源配置的两种方式

三、计划配置方式

(一)计划配置方式的含义计划配置方式:是通过计划机制的作用过程来实现资源配置的方式。所谓计划机制:(p227)即有计划、按比例分配社会资源,自觉调节经济运行的经济机制。计划机制对社会经济运行的调节,也称计划调节。计划调节体现了人们对社会生产按比例发展规律的自觉运用,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过程,是一种“看得见的手”的调节。

第一节资源配置的两种方式

计划调节的实现有两种方式:P228直接计划间接计划。三、计划配置方式

我国在建国初期照搬苏联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模式。随着经济的发展,这种体制日益显露出不适应商品经济运行的矛盾。主要表现在:

首先,条块分割。按行业和产品的特征而细分的庞大的行政机构体系,各管一摊,形成经济运行中的“条”、“块”分割。严重阻碍了企业之间的经济联系,使个量资源难以通过横向流动实现优化组合。(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

其次,企业生产不反映供求,产需脱节。企业的生产活动从属于行政主管部门的决策和指令,不能及时反映市场供求和价格变化,使生产和需求脱节。再次,企业无自主权,缺乏活力。政企不分,使企业经营机制僵化,缺乏活力。计划调节不适应商品经济发展,并不否定计划调节的作用。因为计划调节的长处不在于经济运行的微观基础和个量资源配置,而在于经济运行的宏观调控和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

(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

(三)计划配置的优缺点P228—229计划配置资源方式适应于社会化大生产高度发展的要求,是自觉地运用社会生产按比例发展规律的实现形式。它可以从总体上保持国民经济按比例发展和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可以在全社会范围内动员和集中必要的财力、物力进行重大建设,可以合理调节收入分配,保持社会公正。经济实践证明,计划调节的功效取决于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如果不具备相应的经济条件,计划调节就会失去效力。三、计划配置方式

(一)市场配置方式的含义

市场配置方式:是通过市场机制的作用过程实现资源配置的方式。所谓市场机制,即价格、供求、竞争等市场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内在机理。市场机制对社会经济运行的调节,也称市场调节。市场调节的实质是价值规律的调节。

四、市场配置方式

(二)市场调节的积极作用市场配置资源方式适应于社会化生产条件下的商品经济。商品经济是通过市场来实现其经济运行的。市场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枢纽。四、市场配置方式

(二)市场调节的积极作用P229—230

1.促使商品生产者改进生产、改善管理,改进技术,从而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2.调节社会资源的分配,使资源向效益更好的环节集中,促进效益和效率的提高。

3.灵敏地提供市场信息,有效引导商品生产者和消费者的经济行为。4.按生产要素和市场效率分配,有利于发挥人们的积极性。四、市场配置方式

案例“市场失灵”20世纪初的一天,列车在绿草如茵的英格兰大地上飞驰。车上坐着英国经济学家庇古(A.C.Pigou)。他一边欣赏风光,一边对同伴说:列车在田间经过,机车在田间经过,机车喷出的火花(当时是蒸汽机)飞到麦穗上,给农民造成了损失,但铁路公司并不用向农民赔偿。这正是市场经济的无能为力之处,称为“市场失灵”。将近70年后的1971年,美国经济学家乔治·斯蒂(G.J.Stigler)和阿尔钦(A.A.A1chian)同游日本。他们在高速列车(这时已是电气机车)上见到窗外的禾田,想起了庇古当年的感慨,就问列车员,铁路附近的农田是否受到列车的损害而减产。列车员说,恰恰相反,飞速驰过的列车把吃稻谷的飞鸟吓走了,农民反而受益。当然,铁路公司也不能向农民收“赶鸟费”。这同样是市场经济所无能为力的,也称为“市场失灵”。当火车驶过农田的时候

(三)市场调节的局限性P230—231

1.难以解决长期经济发展战略和目标问题;

2.难以对宏观经济的总量和结构的调整发挥有力的作用;3.市场调节的有限性;4.不能实现社会分配收入的公正性;5.无力解决生态平衡和环境保护等问题。

四、市场配置方式

现代市场经济又叫“有宏观管理的市场经济”一方面,市场调节本身要受到政府的控制,使其自发作用和不利影响的程度相对减弱;另一方面,国家干预的出现,使经济调节手段趋于多样化。其中,国家干预主要侧重于宏观领域,目的在于调节和控制社会经济的均衡运行,弥补市场调节的不足;市场调节则作用于微观领域,目的在于提高经济运行的效率,刺激经济发展的活力。

四、市场配置方式

(四)计划与市场的关系计划调节不等于计划经济,市场调节也不等于市场经济。计划和市场作为调节经济的手段,可以共同使用,互为补充。但作为经济体制,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是非此即彼的,不可能结合的。四、市场配置方式

这两种体制都有缺点,且缺点相当严重。我们的改革选择市场经济不是不知道它的缺点,而是无可奈何的。无论市场经济有什么缺点,它的效率高于计划经济。在非此即彼的情况下,只有选择市场经济。

四、市场配置方式1992年,邓小平在深圳讲话中说: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DV3.P373)四、市场配置方式

这个重要论断,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计划与市场问题的一个崭新的理论概括,是对马克思主义计划与市场理论的一个重大发展。

第二节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定性

一、市场经济的内涵二、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和基本功能三、市场经济构成的基本要素

第二节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定性

一、市场经济的内涵

(一)市场经济的含义市场经济这个范畴在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中都不曾使用过。在马克思经典作家中最先使用这一范畴的是列宁。列宁在1906年写的《土地问题和争取自由的斗争》一文中指出:“只要还存在着市场经济,只要还保持着货币的权利和资本力量,世界上任何法律都无法消灭不平等和剥削。只有建立起大规模的社会化的计划经济并把一切土地、工厂,工具都转归工人阶级所有,才可能消灭一切剥削。”

第二节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定性

(一)市场经济的含义

关于市场经济,西方学者认为,市场经济即以私有财产制度为基础的经济制度。故而,不仅是西方经济理论,传统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也把市场经济等同于资本主义。我国对市场经济的理解也不尽相同。一种观点认为,市场经济是资源配置的方式。另一种观点认为,市场经济是一种经济体制。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的高级阶段。不难看出,这三种观点并非是完全对立的,而是从不同角度揭示了市场经济的内在规定性。

一、市场经济的内涵

(一)市场经济的含义如果将它们加以综合,对市场经济可以做出如下表述:

市场经济是以市场为基础进行资源配置的经济形式,是商品经济发展到高级阶段的产物。

一、市场经济的内涵

这一概念包含着以下几层含义:

(1)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发展的高级阶段,是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现代商品经济;(2)市场经济中以市场机制作为资源配置的基础性手段;(3)市场经济是一种经济运行方式或一种经济体制。

思考:市场经济的实质是什么?

市场经济的实质:

以市场运行为中心来构筑经济流程,通过价值规律的作用进行资源配置,用价格信号调节社会生产的种类和数量以协调供需关系,按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进行收入分配,实现国民经济均衡、稳定的发展。思考:

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关系?

一、市场经济的内涵(二)市场经济和商品经济

1.二者的联系性:(1)二者有共同的基础,即社会分工和不同的所有者的出现。有共同的内在机制——市场机制。(2)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有商品才会有交换,才会有市场,才会有市场经济,商品种类和数量的增加,才会带来市场的扩大和繁荣,才会有市场经济的发展;反过来,市场地域的扩大和结构的完善,才会有效地解决商品的价值实现,促进商品生产。

2.二者的区别:(1)对应的概念和要说明的问题不同。商品经济是指通过商品货币关系实行等价交换的经济形式;与商品经济相对的概念是自然经济。商品经济要说明的是人们的个别劳动和社会劳动的之间的关系,对应的概念是自然经济;而市场经济则是社会资源的一种配置方式;与市场经济相对应的概念是计划经济。市场经济说明的则是资源配置的手段和经济运行的机制。

(2)历史发展进程不同。商品经济早在原始社会末期就产生了(即简单商品经济);而市场经济作为商品经济的发达阶段,形成于19世纪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出现以后。(二)市场经济和商品经济

2.二者的区别:(3)产生的条件不同。商品经济的产生条件只需要社会分工和不同的所有者出现。而市场经济除了以上两个条件外还要求商品和生产要素在全社会范围内流动时,即统一的市场形成,价值规律在全社会发挥作用,才叫市场经济。(4)市场功能不同。商品经济中的市场功能主要是通过市场交换实现商品的价值;而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市场功能则是社会资源配置的基础手段。(二)市场经济和商品经济二、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和基本功能

(一)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第一,经济活动市场化。一切经济活动都直接或间接地处于市场关系之中,市场机制是推动生产要素流动和促进资源优化配置的基本运行机制。

第二,市场主体多元化。所谓市场主体,也就是市场经济活动的参加者,或称为参与市场交易活动的组织和个人。包括:企业、政府、其他社会团体和消费者等。其中,企业是最重要的市场主体。市场主体有它自身独立的经济利益,从而形成了多元化的利益主体格局。

(一)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第三,企业行为自主化。所有企业都具有进行商品生产经营所拥有的全部权利,从而自觉地面向市场,自主地开展市场经营活动。

第四,市场体系完善化。在市场经济中,市场机制是资源配置的基础,而市场机制的配置作用首先要求具有一个完善的市场体系,这是价格、竞争、供求发挥作用的前提。

二、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和基本功能(一)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第五,宏观调控间接化。政府部门不直接干预企业生产和经营的具体事务,而是通过经济政策和经济杠杆进行宏观调控。第六,市场秩序法制化。一切经济活动方式和关系都以法制形式来规范,整个经济运行有一个比较健全的科学的法制基础。二、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和基本功能(一)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第七,社会保障健全化。这是现代市场经济运行的支撑和保障体系,市场竞争的规则要求对市场竞争的失败者和需要照顾的老弱病残者给予社会保障。

第八,经济运作国际化。市场经济是开放型经济。在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的条件下,各国的现代市场经济必然要融入国际经济体系。

50二、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和基本功能51二、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和基本功能(二)市场经济的基本功能

1.利益刺激功能。追求最大利益的动机会刺激商品生产者不断改进技术,加强经营管理,提高生产效率,从而推动企业不断发展。

2.资源导向功能。市场经济条件下,追求利润的动机会导向企业的各种决策,会直接导致社会的各种生产要素资源流向哪些行业和产品。因此,市场经济对资源配置起着导向作用。

52(二)市场经济的基本功能

3.优化资源配置功能。在市场经济中独立自主、自负盈亏的企业,为了获得赢利就会产生积极参与竞争的动机,企业间的竞争便会使资源得到最佳配置,从而起到优化资源配置的作用。4.调节供求功能。在市场经济中,生产和需求的平衡,是通过供求和价格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供大于求,价格下降,生产减少;供不应求,价格上升,生产增加。因此,市场经济起着调节供求的作用。

53(二)市场经济的基本功能

5.优胜劣汰功能。在市场经济中的企业是独立自主、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只有获得可持续利润的企业才能长久生存和发展,反之,就会破产而被淘汰。因此,市场经济起着“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优胜劣汰作用。6.自动调节收入分配功能。在市场经济中,价格的高低决定着生产者之间经济利益的分配,竞争力强的企业获得的利润多,而竞争力弱的企业则获得的利润少。市场经济起着自动调节收入分配的作用。

7.传递信息功能。市场通过价格机制向商品生产者传递信息:价格上升表示供不应求,反之则供过于求,生产者可根据价格信息自主调节生产。

市场经济构成的基本要素即市场或市场机制的构成要素市场的基本要素:价格、供求、竞争等。市场要素在市场中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形成一种有效机制即市场机制,推动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从而使市场经济正常运行和发展。54三、市场经济构成的基本要素(一)供求1、供给(1)定义:是指生产者在一定的时期内,在某一个价格水平上,愿意而且能够提供的商品量。(“愿意---供给欲望”;“能够---供给能力”。这两个条件缺一都不构成供给。)55三、市场经济构成的基本要素

1、供给(2)影响供给的因素:p237a.产品的成本;b.生产技术状况;c.相关商品价格变动;(农民:小麦价格不动,棉花价格提高,则会少种小麦多种棉花。(汽车厂:如卡车提价,轿车降价,则会多产卡车少产轿车。)

d.生产者对未来价格的预期等。56(一)供求1、供给(3)供给弹性①含义各种因素对供给量影响的强度(或商品供给量对各影响因素变动的敏感度,)包括供给价格弹性、供给成本弹性、供给交叉弹性。通常指的是供给价格弹性。②供给弹性系数供给弹性系数(Es)=供给量变动的百分比/价格变动的百分比57(一)供求1、供给(3)供给弹性③供给弹性的常见类型:A、供给富有弹性:如肉类的生产、小麦的生产、牛奶的生产,绿色产品的生产。B、供给缺乏弹性:如果生产能力受到严格限制,例如南非金矿开采的情况,即使黄金价格急剧上升,南非的黄金产量也只能增加少许。C、供给完全有弹性(供给弹性无穷大):如海边的沙子;电话接线员;非技能的劳动者。D、供给完全无弹性(供给弹性完全缺乏弹性)E、供给单位弹性(供给单一弹性)

58(一)供求1、供给(4)影响供给价格弹性的因素第一、生产周期;第二、生产技术;第三、生产规模;第四、生产成本高低;第五、生产要素替代程度;第六、生产难易程度。

59(一)供求2、需求(1)概念需求是指一定时期内,某一个价格水平上,人们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商品量。(“愿意---购买欲望”;“能够---支付能力”。这两个条件缺一都不构成需求。)*区别:不同于需要和欲望1)需要是基于生理、心理活动而产生的消费某种物品和劳务的欲望。60(一)供求2、需求2)需求具备两个条件:第一、需要或购买欲望第二、现实的可支付货币(有支付能力)(2)影响需求的因素:a.消费者的实际需要b.消费者的收入c.货币币值的变动d.相关商品的价格e.消费者的预期(收入预期、价格预期)等。61(一)供求(3)需求弹性即:各种影响因素对需求量影响的强度大小。分为价格弹性、收入弹性、交叉弹性。我们主要介绍需求价格弹性,即因价格变化比率而引起的需求量变动的比率,衡量商品需求量变动对它的价格变动反应敏感程度。

(4)需求弹性系数需求弹性系数(Ed)=需求量变动的比率/价格变动的比率。62(5)需求弹性的主要类型A、需求富有弹性(Ed〉1)。(耐用消费品如彩电、电脑、汽车、旅游等奢侈品;“薄利多销”)B、需求缺乏弹性(Ed〈1)。(生活必需品如盐、食物、衣服、农产品等,“谷贱伤农”)C、需求完全无弹性(Ed=0)如土地、胰岛素、救心丸、火葬费、自来水费等近似于无弹性。D、需求完全有弹性(Ed=∞,无穷大,罕见。如政府定价收购黄金,多多益善,不受数量限制。)E、需求单位弹性(Ed=1,两者变动幅度相等,如某人计划每天用10元钱买糖,不能多也不能少,则,1块糖的价格为2元时,购买5块塘;价格降到1元时,则购买10块。)

63(6)

影响需求价格弹性的因素(1)消费者对某种商品的需求程度。如生活必需品需求程度大而稳定,因而需求价格弹性小;而奢侈品、高档消费品的需求价格弹性较大。(2)商品的可替代程度。某种商品可替代品越多,可替代程度越高,需求价格弹性则越大;反之则越小。(3)商品消费支出占消费者收入的比重。比重小,需求价格弹性就小;反之就越大。如珠宝、空调等(4)商品本身用途的广泛性。用途广弹性大,用途窄弹性小。(5)商品使用的时间长短。使用寿命长的耐用品需求弹性大;而使用寿命短的非耐用品的需求弹性小.(6)人们对价格变动做出反应的时间长短。

如汽油:在短期内需求非常缺乏弹性;在长期内弹性较大,可以购买小型节能型汽车、乘公共汽车等消费方式,减少对汽油的需求。

此外,地域差别、消费习惯、商品质量、售后服务等因素,也会影响需求的价格弹性。64

3、均衡

在市场经济下,供给和需求关系的理想目标是均衡。包括供求总量的均衡和结构的合理。西方经济学认为,商品的价格主要取决于市场中的供求关系,而不是其他。因而,西方经济学通常把一种商品的需求价格和供给价格相一致时的价格,也就是需求曲线与供给曲线相交所决定的价格,称为“均衡价格”。

65(一)供求(二)价格1.影响价格的因素第一、价值的决定;第二、供求的影响;第三、币值的影响;第四、政策的影响等。

66三、市场经济构成的基本要素2、价格调节机制的作用市场经济是市场机制对经济资源配置发挥基础性作用的经济形式。市场机制包括供求机制、价格机制和竞争机制。

所谓价格调节机制,就是通过价格的升降调节商品和生产要素的供给量和需求量,引导生产、经营和消费的经济运行机制。通常所说的市场机制,主要指价格机制。

67(二)价格2、价格机制的重要作用第一,调节社会资源配置;价值规律通过价格的波动,调节供求的变动,进而引起资源流向的变动,自发调节社会资源在各生产部门之间的配置。第二,促进企业改进技术,改善管理;价格机制必然刺激生产者改进技术,改善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68(二)价格第三,引导并调节消费的方向和结构;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在收入水平一定的条件下,消费结构的变化主要取决于各种消费品与劳务的价格。一般来说,某种商品价格提高会抑制对它的消费,相反则刺激消费。从而调节消费的方向和结构。第四,调节社会物质利益合理分配。市场价格的高低,关系着各个市场主体的物质利益。一般来说,在一定条件下,提高某种商品价格会有利于生产者,降低某种商品价格则会有利于消费者。从而调节社会物质利益分配。69(二)价格3、价格体系价格机制在市场经济中发挥作用的过程形成价格体系。价格体系是指市场运行中由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各种商品价格构成的有机整体,包括不同商品的比价关系和同类商品的差价关系。70(二)价格3、价格体系(1)比价体系商品比价关系是指同一时期、同一市场上不同商品价格之间的比例关系。根据国民经济的部门分类,有工业品价格、农产品价格、建筑产品价格、交通运输价格、服务收费价格和对外贸易价格之间的比例关系,包括:A、农产品比价;B、工业产品比价;C、工农业产品比价等。工农业产品比价关系是其中最主要的比价关系之一。

71(二)价格3、价格体系(2)差价体系商品差价关系是指同一种商品在生产和流通过程中形成的各种价格之间的差额关系,即由于购销环节、购销地区、购销时间、购销数量等不同而形成的价格差额关系。商品差价主要有:购销差价、地区差价、季节差价、批零差价、质量差价等。72(二)价格我国原有的价格体系不合理,商品的价格即不反映价值,又不反映供求。虽经改革,但至今还有许多商品的比价不合理,质量差价没有拉开,工农业产品比价剪刀差还有所扩大。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自觉的依据和运用价值规律,积极而稳步地推进价格改革,建立合理的价格体系。

73(三)竞争1、竞争是商品经济的产物竞争是商品经济的产物,是商品经济的内在机制。在商品经济下,各微观主体都是经济主体,都存在为实现利益最大化而进行的竞争。价值规律的作用,价格的彼动,社会资源的流动,技术的进步,都是通过竞争来进行的。74三、市场经济构成的基本要素2、市场竞争的分类(1)按手段划分,可分为:价格竞争和非价格竞争。(2)按主体划分,可分为:买方竞争;卖方竞争;双方竞争。(3)按领域划分,可分为:部门内部竞争和部门之间竞争。其中,部门内部的竞争,主要是价格方面的竞争,其结果形成商品的社会价值。而部门之间的竞争,主要是资金转移的竞争,其结果形成平均利润率。

75(三)竞争3、市场竞争的功能与作用第一、使各竞争主体的利益能够较充分实现,维护和实现市场公平。第二、能在整个社会经济范围内形成优胜劣汰机制,优化资源配置。第三、能激励各经济行为主体改善微观经济活动,促进微观效率的提高。

76(三)竞争

价格、供求、竞争作为市场经济构成的基本要素,三者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发展为一个复杂的系统,彼此作用形成一种有效的机制,推动着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促进商品经济得以正常进行和发展。77三、市场经济构成的基本要素第三节社会主义经济是市场经济一、社会主义存在商品经济的客观原因二、社会主义实行市场经济的客观必然性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第三节社会主义经济是市场经济一、社会主义存在商品经济的客观原因商品经济产生的条件:社会分工和私有制。商品经济存在的条件:社会分工和生产资料归不同所有者。第三节社会主义经济是市场经济一、社会主义存在商品经济的客观原因市场经济产生的条件:(1)社会分工和生产资料归不同所有者。(2)社会化大生产和资源配置市场化。第一,社会分工依然存在,且更发达。第二,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归不同的所有者所有。

第三节社会主义经济是市场经济一、社会主义存在商品经济的客观原因

——两种公有制形式;——多种非公有制成分;*——全民所有制内部。(都是独立的经济主体,有各自的经济利益,必然采取商品交换的形式。)(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和发展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过程

第一阶段:1978-1983年实施“计划经济为主,市场经济为辅”的经济体制。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提出、并得到党的十二大肯定的“计划经济为主,市场经济为辅”的方针,突破了完全排斥市场调节的计划经济概念。二、社会主义实行市场经济的客观必然性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过程

第二阶段:1984-1987年,提出并实施“公有制基础上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模式,其标志为: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社会主义经济是建立在“公有制基础上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新概念,突破了把计划经济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

1987年党的十三大把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界定为“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体制”,提出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思想。(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和发展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过程

第三阶段

:1987-1992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以邓小平南方谈话为基础,1992年党的十四大从根本上破除了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看作属于社会基本制度范畴的思想束缚,确认“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1992年邓小平南巡邓小平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奠基人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提出,是经过十几年的深思熟虑和反复的实践探索才确立下来的。

2、邓小平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论述

1979年11月26日,邓小平说:“市场经济只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只有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这肯定是不正确的。社会主义为什么不可以搞市场经济。”“市场经济不能说只是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在封建社会时期就有了萌芽。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DV2.P263)

这是邓小平关于市场经济的第一次谈话。

1982年7月,邓小平又说:

“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比较,它的优越性就在于能做到全国一盘棋,集中力量,保证重点。缺点在于市场运用得不好,经济搞得不活。计划与市场的关系问题如何解决?解决得好,对经济的发展就很有利,解决不好,就会糟。”(DV3.P16-17)这次谈话表明,邓小平已经认识到,要搞活经济,必须发挥市场的作用。

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确认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商品经济”。邓小平高度评价了这个提法。他说:“这次经济体制改革的文件好,就是解释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有些是我们老祖宗没有说过的话,有些新话。我看讲清楚了。过去我们不可能写出这样的文件。”(DV3.P91)这个“新话”,就是提出了社会主义应该搞市场经济。1985年10月,邓小平说:“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之间不存在根本矛盾。问题是用什么方法才能更有力地发展社会生产力。我们过去一直搞计划经济,但多年的实践证明,在某种意义上说,只搞计划经济会束缚生产力的发展。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就更能解放生产力,加速经济发展。”(DV3.P148-149)这一次,邓小平认为,只有采用市场经济,才能更有力地发展社会主义的社会生产力。1987年2月,邓小平说:为什么一谈市场就说是资本主义,只有计划才是社会主义呢?计划和市场都是方法嘛。只要对发展生产力有好处,就可以利用。它为社会主义服务,就是社会主义的;为资本主义服务,就是资本主义的。好像一谈计划就是社会主义,这也是不对的,……。我们以前是学苏联的,搞计划经济。后来又讲计划经济为主,现在不要再讲这个了。(DV3.P203)这段话体现了邓小平推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毅力与决心。

1988年9月,邓小平指出:宏观管理要体现在中央说话能够算数。这几年我们走的路子是对的,现在是总结经验的时候。如果不放,经济发展能搞出今天这样一个规模来吗?我们讲中央权威,宏观控制,深化综合改革,都是在这样的新条件下提出来的。过去我们是穷管,现在不同了,是走向小康社会的宏观管理。不能再搬用过去困难时期那些方法了。现在中央说话,中央行使权力,是在大的问题上,在方向问题上。(DV3.P278)1990年12月,邓小平指出:我们必须从理论上搞懂,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区别不在于是计划还是市场这样的问题。社会主义也有市场经济,资本主义也有计划控制。……不要以为搞点市场经济就是资本主义道路,没有那么回事。计划和市场都得要。不搞市场,连世界上的信息都不知道,是自甘落后。(DV3.P364)邓小平在深圳讲话中说: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DV3.P373)3、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主要观点(1)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不是区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标志。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2)实行市场经济,有利于搞活经济,推动生产力发展。(3)计划和市场都是手段,都是方法。(4)实行市场经济,必须加强和改善国家的宏观调控。(5)市场经济是一个历史范畴。(1)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议》,把党的十四大确立的经济改革目标和基本原则加以系统化,明确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这是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发展,为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绘制了一幅蓝图。(2)党的十五大进一步确认“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同时,在市场经济理论方面有重大突破,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解决了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公有制与市场经济怎样结合这一历史性难题,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推向了全面的攻坚阶段。95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发展(3)党的十六大在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健全现代市场体系和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宏观调控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和任务。为新世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指明了方向。(4)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议》,对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和任务。(5)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深化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认识,从制度上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宏观调控体系。”96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发展(6)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必须更加尊重市场规律,更好发挥政府作用。”(7)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经济体制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这在党的文件中是首次提出的,标志着我们党对现代市场经济内在规律的深刻把握和对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坚定决心,是一个重大理论创新。97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发展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实现了新的突破,把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从“基础性作用”提升到“决定性作用”,“两个字”的变化,是对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实践经验和理论创新的科学总结,反映了世界各国在谋求经济现代化过程中的成功经验,必将对我国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98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提出的意义理论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提出,突破了传统的观念和社会主义经济模式,是对社会主义的认识由经济形式到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的全面创新,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实践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提出,使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有了明确的目标,有了明确的参照系。

小资料:中国是“发展中的市场经济国家”

发展中的市场经济

如何测度我国市场化的程度?2003年2月,北师大经济与管理研究所“中国市场化发展程度测度”课题组研究显示,2001年,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程度为69%。《2005中国市场经济发展报告》2003年中国经济市场化程度为73.8%,中国经济市场化的深度与广度都在不断增强。100根据现代经济理论对市场经济的概括,判断市场经济有五大标准:政府行为规范化、经济主体自由化、生产要素市场化、贸易环境公平化、金融参数合理化。进一步细分可设若干子因素。据测算,我国五大因素自由度和市场化程度从高到低依次是:生产要素市场化、经济主体自由化、贸易环境公平化、政府管理规范化、金融参数合理化。中国市场经济程度总评分折算成百分比近似为69%,超过市场经济临界水平60%,说明中国已是市场经济国家,但还不成熟。101中国是“发展中的市场经济国家”指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实行了市场经济体制。中国是“发展中的市场经济国家”指中国正在由初级的市场经济国家在向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推进。这种含义强调了制度创新与发展,强调了中国经济体制的改革开放和全面转轨。中国正以高度的市场化进程推进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102

外国对我国市场经济地位的态度

中国在2001年底加入世贸组织前,同意其它世贸成员在2015年前视其为非市场经济。在最终签署的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议定书中,中国接受了一些限制性的条款,其中包括对中国出口产品反倾销调查的“非市场经济地位”待遇。议定书第15条规定:“如接受调查的生产者不能明确证明生产该同类产品的产业在制造、生产和销售该产品方面具备市场经济条件,则该世贸组织进口成员可使用不依据与中国国内价格或成本进行严格比较的方法”,此项规定“应在加入之日后15年内终止”。也就是说,中国15年内不自动具有市场经济地位。要取得完全市场经济地位,需要得到进口国的承认。103中国争取完全市场经济国家地位

中国在2003年6月正式申请“市场经济地位”。2004年4月14日,新西兰率先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5月14日,新加坡宣布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至2004年年底,已经有36个国家正式承认中国完全市场经济国家地位。2005年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的国家有:以色列(11月1日)、韩国(11月16日)、东盟(11月29日)、还有俄罗斯、巴西、阿根廷、智利、秘鲁等。但到目前,占中国进出口总额45%的前三大贸易伙伴美国、欧盟、日本尚未正式承认中国是市场经济国家。104美国的市场经济标准

美国商业部所指的非市场经济国家是指不按市场成本和价格规律进行运作的国家。它对市场经济有六个法定要求或说具体标准:

①货币的可兑换程度;

②劳资双方进行工资谈判的自由程度;

③设立合资企业或外资企业的自由程度;

④政府对生产方式的所有和控制程度;

⑤政府对资源分配、企业的产出和价格决策的控制程度;

⑥商业部认为合适的其他判断因素。105欧盟的市场经济标准

欧盟在1998年颁布法令,允许中国应诉企业在反倾销调查中申请市场经济地位,同时规定了五条判定市场经济地位的标准:

①市场经济决定价格、成本、投入等;

②企业有符合国际财会标准的基础会计账簿;

③企业生产成本与金融状况,不受前非市场经济体制的歪曲,企业有向国外转移利润或资本的自由,有决定出口价格和出口数量的自由,有开展商业活动的自由;

④确保破产法及资产法适用于企业;

⑤汇率变化由市场供求决定。106加拿大的市场经济标准①政府部门在经济政策、经济管理活动中的作用是否不干扰市场经济正常运行。包括政府定价的比重、结构、产品分布和报价程度的影响判断,国内产品及服务的定价机制,产品生产和提供服务的计划管理和市场限制的情况,对国内及国际贸易管理的情况,以及政府机构和职能进一步改革情况等。②政府部门对企业在生产、销售、采购等方面是如何管理和管制的,对企业融资方面是如何管理或管制的。107③国际贸易方面,政府决定外贸企业可进行对外贸易的条件、程序,政府对进出口产品配额、价格的指导和管制等。④国有企业的市场化程度,包括企业所有制形式,国有企业改制的时间与完成方式;政府控制的国有企业中,要素价格包括原材料、能源、劳动力成本以及产品数量、价格是如何确定的;企业的资金管理、业绩管理、利润分配、劳资关系以及贷款的获取方式等情况。⑤利率在不同企业、不同产业和内外贸不同部门中是否有差异,汇率对出口商而言是否市场形成,企业换汇及存汇方式是否有自主权等。108加拿大的市场经济标准中国“非市场经济”地位的不利影响中国企业在对外反倾销中处于不利地位,因为对“非市场经济”国家反倾销采用替代国的成本数据计算所谓正常价值,进而确定反倾销幅度,而不使用出口国的相应原始数据。中国企业处于“非市场经济地位”,反倾销官司难胜诉,形成恶性循环,打击中国企业应诉的积极性。“非市场经济”地位否认中国市场经济建设的成果和现状,影响中国的国际形象。109第一、是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需要;经济体制改革的目的就是要改革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经济体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正反两方面实践证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不适应生产力发展,选择市场经济体制,会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二)社会主义实行市场经济的客观必然性第二,是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理论不断发展的结果;传统观念:社会主义搞计划经济,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二)社会主义实行市场经济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