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M超外差广播系统设计资料_第1页
AM超外差广播系统设计资料_第2页
AM超外差广播系统设计资料_第3页
AM超外差广播系统设计资料_第4页
AM超外差广播系统设计资料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通信原理课程设计报告摘要:为了深刻直观的了解AM广播电台系统的通信过程,体现AM超外差广播系统的工作原理和信号的传输过程,本设计使用通信系统与仿真专用软件systemview对通信系统进行了实时仿真分析。通过systemview对系统中信号的波形和频谱进行了直观的观测和分析,验证了频分复用和AM超外差广播的工作原理。关键词:systemview仿真;超外差广播;频分复用;幅度调制第1页共1页通信原理课程设计报告设计背景超外差式收音机是指输入信号和本机振荡器信号产生一个固定中频信号的过程。超外差式是相对于直放式而言的一种接收方式,所谓超外差接收就是 不论接收什么频率的信号,首先都把它变成一种特定的频率。 为了提高稳定性,这个频率选的相对低一点,通常把它称为: “中频”,我国的工业标准规定 AM(调幅)收音机的中频为 465KHz。超外差收音机能把不同频率的电台信号混频后变成固定的中频信号,再由放大器对这个固定的中频信号 进行放大。超外差接收技术广泛应用于无线通信系统中,通常的 AM中波收音机覆盖的频率范围是540~1700KHz,中频频率为456KHz,商业广播发射采用常规调幅, 调制度接近1,一般解调器采用最简单的二极管。基本原理2.1AM调幅基本原理在连续波的模拟调制中,最简单的形式是使单频余弦载波的幅度在平均值处随调制信号线性变化,或者输出已调信号的幅度与输入调制信号 f(t)呈线性对应关系,这种调制称为标准调幅或一般调幅,记为 AM。2.1.1调制部分标准调幅的调制器可用一个乘法器来实现。AM信号时域表达式为:sAM(t)[A0m(t)]cosctA为载波幅度,c为载波频率,mt)为调制信号。其中:0(其频域表示式为:SAM()A0[(c)(c)]1[M(c)M(c)]2第2页共2页通信原理课程设计报告m(t) sAM(t)+A0 cos ct图1:AM调制原理图 解调部分:解调有相干和非相干两种。非相干系统设备简单,但在信噪比较小时,相干系统的性能优于非相干系统。这里采用相干解调。n(t)sm(t)+带通sm(t)sd(t)低通mo(t)滤波器ni(t)nd(t)滤波器no(t)cosct图2;解调原理框图2.2超外差广播系统基本原理无线广播的接收仪器为收音机, 在晶体管收音机中多采用磁性天线作为接收信号的天线。从天线收到的微弱高频信号先经过一级或几级高频小信号放大器(这部分往往也可以省略不用)放大。然后送至混频器与本地振荡器所产生的等幅振荡电压相混合,所得到的输出电压包络形状不变,仍与原来的信号波形相似,但载波频率则转换为两个高频频率之差(或和)。这叫做中频。中频电压在经过中频放大器放大送入检波器,得到检波输出电压。最后再经过放大器放大,送到扬声器(或耳机)中转变为声音信号。超外差式广播接收机原理图如图 3所示。第3页共3页通信原理课程设计报告图3:超外差式广播接收机原理图超外差式广播接收机利用混频电路使本机振荡信号与接收信号收到的广播信号进行非线性混频,使得二者的差值始终为 465KHz,这样就降低了放大电路的信号频率,可以有效克服直接放大式广播的缺点,其工作原理图如图 4所示:图4::超外差式广播系统原理图3.AM超外差式广播系统的 systemview设计3.1软件介绍Systemview是一种适用于通信系统分析的仿真软件,可以对通信系统的工作过程进行实时的仿真分析。它为用户提供了一个完整的动态系统的可视化环境,能进行模拟,数字,数模混合系统,线性和非线性系统的仿真,也可对线性系统进行拉氏变换和 Z变换分析。此软件在设计和研发通信系统的过程中发挥很大的作用。在通信硬件设备的研发过程中,很大程度上都要在 systemview软件第4页共4页通信原理课程设计报告环境中进行仿真,以观察它的系统可靠性,参数设置的合理性等。SystemView的环境包括一套可选的用于增加核心库功能以满足特殊应用的库,包括通信库、DSP库、射频/模拟库和逻辑库,以及可通过用户代码库来加载的其他一些扩展库。在SystemView系统窗口中完成系统或子系统的设计。设计的过程便是在系统窗口中从不同的元件库中选择Token,并在设计区域中连接、搭建基本系统,设置每一个Token的参数,控制系统的起始时间、中止时间、采样频率,最后从分析窗中分析结果,从而达到系统设计和分析的目的。3.2systemviewAM差外差广播系统仿真基于对原理的认识和了解, AM超外差广播系统 systemview仿真原理图如下图5:所示,其中各个模块的具体参数见附录: AM超外差广播系统参数。图5:AM超外差广播系统systemview仿真原理图本超外差广播系统采用 20KHz来做为f(if),故取采样频率为 200KHz。如第5页共5页通信原理课程设计报告图所示,采用了 30kHz,40kHz,50kHz三个载波频率发射信号来模拟三个广播单台,模拟调制的带宽为 5kHz以下。如果以频率为 40kHz的广播信号为接收频率,那么接收机使用高边调谐,本振应为40+20=60kHz。调制信号采用了三个扫频信号(模块4,20,23)和三个正弦载波(模块 0,3,21)信号相乘得到 AM信号,三个信号分别采用了不同的扫频带宽和不同的调制度。三个加法器(模块 7,8,9)输出服用信息。中频滤波器采用 5极点,3dB带宽为10kHz的切比雪夫滤波器(模块17)。通过该滤波器后仅剩第二个频率的音频信号,其他被屏蔽。作为包络解调器的低通滤波器(模块 22)带宽设置为 5kHz,比第二个广播信号的带宽略大,从而保证了低频信号的通过,完全屏蔽高频信号。仿真时在系统的系统时间设置可以取采样点数 8192,采样频率为200kHz,以便可以直观看到 AM调制广播系统的功能作用。3.3仿真过程及结果分析原理图确定好之后,设定时间参数。然后运行时 systemview软件,等待运行结束后点击工具栏中分析窗图标。 分析窗中首先出现的是信号波形图。 如下图四出现的是第三个射频信号输出波形图。 单击接收分析窗口下端的接收计算器按键,选择“Spectrum”便会生成相应频谱图如图 6。图6:单个射频(RF)信号频谱图三个广播信号的复用信号(RF)波形图如图7所示。相应复用信号的频谱图如图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出三个广播信号的中心频率分别为各自的载波频率30kHz,40kHz,50kHz。带宽为各自音频信号带宽的两倍, 即6kHZ,8kHz,第6页共6页通信原理课程设计报告10kHz。从图中可以看出三个广播信号的频谱完全不重叠,从而保证了三个广播信号可以在同一个信道当中传输而不会相互干扰。图 8说明了频分复用的原理。图7:三个广播信号的复用信号( RF)波形图图8:三个广播信号的复用信号( RF)频谱图图9所示的是RF信号与本振混频后的信号波形图,图 10为相对频谱图。三个广播信号的差频项与和频项的频谱与前面分析一致, 从而验证了超外差广播系统的原理。第7页共7页通信原理课程设计报告图9:RF信号与本振混频后的信号波形图图10:RF信号与本振混频后的信号频谱图图11为图10中的混频信号通过中频滤波器后的信号频谱图。可以看出频谱较为集中,仅剩下第二个广播的差频项被留下。图10中频滤波器频谱图第8页共8页通信原理课程设计报告图11:输出的还原信号波形图图12:输入信号原始的扫频信号波形图10输出的还原信号波形图与输入信号原始的扫频信号波形图11相比较,可以看出还原的信号波形与原始扫频信号相一致。以上验证了此AM差分式广播系统仿真的正确性。第9页共9页通信原理课程设计报告设计结论在这次对 AM 超外差广播系统的设计中,不仅掌握了对通信仿真软件systemview的应用能力,验证了频分复用的过程,加深对于相关 AM超外差接收机理论的了解和学习。通过对仿真模块的使用,仿真参数的合理设置,频谱数据分析等过程让我们可以直观的了解了生活中广播系统。 此次设计过程让我了解到对于基于systemview的通信仿真系统搭建的一般过程。相信这项的体验和经历对我们以后的工作和学习都会有很大的帮助。 而正是这样不断学习和了解的过程让我们在以后的学习中能够吸取更多的养分, 更好的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和对所学知识的应用能力。故在这次的仿真实验过程中,不仅让我收获到的是对于以往所学知识的运用和总结,更难得可贵的是在这个过程中, 通过体会整个系统的设计流程,让我们对于应用软件和学习能力有着真切的感知。 当面对一个新的课题的时候,也不会再无从下手,沉下心来,才能发现规律,才能在所学知识当中沉淀出知识的精华,以达到真正的熟练运用和掌握。第10页共10页通信原理课程设计报告参考文献]樊昌信,曹丽娜.通信原理教程(第3版)[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6,9.张肃文高频电子线路(第五版)高等教育出版社樊昌信.通信原理(第6版)[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2,12.周文安,付秀花无线通信原理与应用(第二版)电子工业出版社,2012,8systemview通信仿真开发手册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第11页共11页通信原理课程设计报告附录:AM超外差广播系统各模块参数图符编号库/图符名称参数23Rource:Amp=750e3VStartFre=0HzStopFreqsweepFreq=3e3HzPeriod=40.955e-3secPhase=0deg1256Multiplier3Rource:Amp=1VFreq=30e3HzPhase=0degSinusoid78910Adder11Rource:Amp=1VFreq=60e3HzPhase=0degSinusoid12131415Sink:Analysis17Operator:ChebyshevbandpassIIR5PoleslowFc=15e3HzLinearsysHiFc=25e3Hz18Function:ZeroPoint=0VHalfRctfy4Rource:Amp=1VStartFre=0HzStopFreq=4e3HzFreqsweepPeriod=40.955e-3secPhase=0deg0Rourc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