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七上科学第三章课件_第1页
浙教版七上科学第三章课件_第2页
浙教版七上科学第三章课件_第3页
浙教版七上科学第三章课件_第4页
浙教版七上科学第三章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地形的改变内力外力泥沙堆积生物因素火山地震地壳运动风力海浪冰川使地球表面起伏加大。使地球表面处于平坦。主导塑造师流水侵蚀

就全球而言,内力的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居主导地位,而在局部地区,外力作用也可能居于主导地位。思考:地球表面的形态是内力和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那么,哪种力发挥了较大的作用呢?飞沙走石水滴石穿天昏地暗判断下列成语或诗词分别属于什么作用?——风力搬运——流水侵蚀——风力搬运请你来选择:

桂林山水甲天下,其形成的主要外力因素是()A、流水的溶蚀作用B、流水的沉积作用C、风的吹蚀作用D、冰川移动的作用A

第一章复习第一节我们居住的地球1、地球是一个两极(),赤道()的球体,它的赤道半径是()千米。两极方向半径比赤道半径短()千米,仅差()2、地球的赤道周长约为()稍扁略鼓6378210.33%4万千米3、一个人日行50千米,绕地球赤道一圈要走()天。800问题:哪些现象能证明地球是个球体?分析和答:1、1519-1522年,葡萄牙航海体家麦哲伦率领的船队,首次实现了人类环绕地球一周的航行,证实了地球是一个球体。2、20世纪,人造地球卫星拍摄的地球照片,确证地球是一个球体。3、在海边看到有帆船从远方驶来,总是先看到桅杆,再看到船身。这说明海面是曲面。4、站得高看得远,说明大地也是曲面。5、月食是地球的影子遮挡了月亮,从月食的过程可以判断地球是球体。2、人类现在已知道地球是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的球体,这是()的结果。A、人类实现了环球航行B、人类发现帆船远去时船身比桅杆先消失C、现代测量技术的发展D、人类知道南极是大陆,北极是海洋3、如果你乘船出海,你看到的港口灯塔会()A、从上到下依次从视野中消失B、从下到上依次从视野中消失C、塔顶和塔基同时从视野中消失D、整个灯塔会突然从视野中消失4、在航天飞机上看到的地球表面,白色部分主要是()A、冰雪B、云层C、大陆D、海洋5、为什么在太空中地球看上去是个圆球体?CBB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球体。赤道半径6378千米;两极半径6357千米(两极半径比赤道半径短21千米,仅差0.33%)因此地球看上去是很圆的。第二节地球仪和地图1、()是地球的模型。地球仪2、地球仪上连接()的线叫做经线。也称()。(注意本初子午线。)南北两极子午线3、在南北两极(),与两极()并且与经线()的线叫做赤道,与它平行的线叫做()。中间等距垂直纬线经线指示()方向,纬线指示()方向南北东西4、地球仪上的经线和纬线的形状是怎样的?经度和纬度又是用什么方法来划分的?地球仪上,经线是半个圆,每条经线的长度都相等。纬线都是一个完整的圆。赤道是最长的纬线,由赤道到两极,纬线的长度逐渐减小。经度的划分是以本初子午线为0º经线,向东、西各分为180º。(0º经线以东为东经)纬度的划分是以赤道为0º纬线,向南北两极各划分为90º。(赤道以南为南纬)5、什么是经纬网,它又有什么作用?在地球仪上,()和()互相交织,构成了经纬网。经线纬线经纬网可以:准确表示地球上任何一个地点的位置。6、东西半球、南北半球是怎样划分的?东西半球的分界线:20ºW和160ºE经线。西经20º向东至东经160º为东半球,西经20º向西至东经160º为西半球,(避免人为地把一些国家分开)南北半球的分界线:0º纬线(赤道)。赤道以南为南半球,赤道以北为北半球。7、什么是低纬度、中纬度和高纬度?低纬度:0º-30º中纬度:30º-60º高纬度:60º-90º8、北京位于()、()和()深圳位于()、()和()(写南北半球、东西半球、高中低纬度)北半球北半球东半球东半球中纬度低纬度9、什么是地图?它的三要素是什么?地图是以各种不同的(),将地球表面的()缩小表现在平面纸上的图形。地图的三要素是()、()和()。图式符号地理事物比例尺方向图例和注记

方向:①经纬网定向法:(经线表示南北方向,纬线表示东西方向)

;②指向标定向法:(指北的方向标指示北方);③一般定向法:(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最准确1、为什么不以0°和180°的经线圈,而是用西经20°和东经160°的经线圈来划分东西半球?2、某考察队由A地出发,向南行进200千米,再向东行进400千米,然后再向北行进200千米,发现又回到A地。你能说出A地的地理位置吗?1、世界的陆地主要分布在()A、东半球南半球B、西半球北半球C、北半球东半球D、南半球西半球2、本初子午线是()A、东西两半球的分界线B、东经与西经的分界线C、计算纬度的起始线D、欧亚两洲的分界线3、下列各点既位于西半球又位于南半球的是()A、19°W60°SB、0°26°NC、25°W30°ND、140°W35°SCBD4、在地球仪上,经度30°,纬度0°的地方一共有()A、一个B、二个C、三个D、四个5、图上1厘米代表实地3000千米的比例尺,下列表达正确的是()A、1:3000B、图上1厘米代表实地3000米

C、1:300000000D、1:3000006、在比例尺为1:50000的地图上,量得甲乙两地的直线距离是4厘米,两地的实际距离是()A、2千米B、0.2千米C、20千米D、4千米7、下列比例尺中,最小的是()A、1:5000B、1:40000C、图上1厘米代表实际2000千米D、1:300000BC

AC8、同样大图幅的世界政区图、中国政区图、浙江政区图,按比例尺大小划分,最大的图是

,最小的图是

,表示范围较大的图是

,比较详细的图是

浙江政区图浙江政区图世界政区图世界政区图地核地幔内地核地壳岩石圈外地核上地幔下地幔第三节:组成地壳的岩石岩石圈是由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共同组成的软流层位于地表以下60-400千米处,主要由呈熔融态的岩浆物质组成岩石种类形成原因特征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岩浆喷出地表侵入地壳冷却凝固而成明显矿物晶体颗粒、气孔或柱状结构。地表碎屑物一层层堆积、压实、固化而成有明显层状结构特征或化石。地壳中的岩石在岩浆、地壳运动产生的高温、高压条件下形成的片状的结构三、组成地壳的岩石岩浆岩成因:岩浆喷出地表或侵入地壳冷却凝固后形成的。特征:有明显的矿物晶体颗粒和气孔,或柱状结构。沉积岩成因:地表碎屑物一层层堆积、压实、固化而形成。特征:有明显层状结构特征或化石。有些沉积岩内组成的碎屑物比较大,可以看到明显的砂粒和砾石。新老沉积岩风化、侵蚀、搬运、堆积重熔冷凝风化、侵蚀、搬运、堆积沉积岩岩浆岩浆岩变质岩变质作用

熔重重熔变质作用三大类岩石直接或间接来源于什么?岩浆三类岩石的转化岩石名称花岗岩玄武岩砂岩石灰岩大理岩颜色肉红色、浅灰色黑色、灰色白、灰、浅红白色、灰色矿物晶体有明显的晶体颗粒有晶体颗粒气孔结构有片状结构有沙粒和砾石微小颗粒化石可能有可能有岩石种类岩浆岩岩浆岩沉积岩沉积岩变质岩四、地壳变动和火山地震1.地表的褶皱哪些现象可以证明地壳是在不断地变动?3.6米6.3米2.5米建成时十五世纪十八世纪1955年意大利那不勒斯海岸的三根大理石2.海陆变迁哪些现象可以证明地壳是在不断地变动?东非裂谷景色3.裂谷哪些现象可以证明地壳是在不断地变动?华山断层4.断层哪些现象可以证明地壳是在不断地变动?哪些现象可以证明地壳是在不断地变动?5.火山与地震火山火山一般由火山口、火山管和火山锥三部分组成火山的组成火山的喷发物火山灰、气体和熔岩流。火山喷出的岩浆的来源及岩浆是怎样冲出地表的?岩浆来自地幔中的软流层;岩浆在强大的内部压力作用下,从火山口或地壳裂隙喷出地表。危害:毁坏交通,埋没农田,引起火灾,甚至危及人类生命。益处:火山灰可为农田带来肥沃的土壤,并且火山口可富集大量的矿产,如硫矿等,同时火山周边会形成温泉、药泉等。火山活动给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带来的利和弊地震是地壳岩石在地球内力的作用下,发生继裂或错位而引起的地面震动。震源:地震的发源地。震中:是震源在地面上的垂直投影处,一般受地震的影响最大。震源深度:震源距地表的垂直距离。震中距:各点离震中的距离。

比较世界火山分布图和世界地震分布图你发现了什么?为什么会这样?世界上火山分布和地震分布基本重合,均分布在环太平洋陆地和周围海区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山一带。分布相似的主要原因是火山和地震都是地球内部能量强烈释放的表现形式。①山区(特别是陡峭地形)有利于水流汇集,水流的流速较大,冲刷力强;②山坡或沟谷表层堆积有大量的松散碎屑物(土、石块等),容易被水流冲刷;③有暴雨或持续性的降水,形成了大量的流水。泥石流的形成自然原因第五节:泥石流人类活动改变了泥石流发生地区的自然环境改变地面形态和土层结构,或改变地面植被的状况,从而促使泥石流的发生乱砍滥伐、毁林开荒等会破坏植被。坡地失去了植被保护后,水土流失加重,崩塌、滑坡现象就会时常发生。同时,在开矿、采石时不合理堆放矿渣、弃土,形成大量的松散堆积土层;在修建公路、铁路、水渠以及其他建筑活动中,破坏了山坡表面等第六节地球表面的板块1915年,德国著名的地球物理学家魏格纳依据大西洋两岸轮廓的可拼性和其它大陆漂移的证据,创立了大陆漂移说。从“大陆漂移说”到“板块构造学说”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论点:1.全球岩石圈由六大板块组成:2.这些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上,处在不断地运动中。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南极洲板块。4.板块相对移动而发生彼此碰撞和张裂,形成地球表面的基本面貌。3.内稳边活: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交界地带比较活跃,火山、地震活动带多分布于此。板块移动对地貌的影响举例边界类型板块碰撞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形成巨大山脉喜马拉雅山(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碰撞产生)消亡边界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大陆板块形成岛弧和海岸山脉;大洋板块形成海沟南美安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