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讲以巴门尼德为开端的形而上学本体论传统_第1页
第三讲以巴门尼德为开端的形而上学本体论传统_第2页
第三讲以巴门尼德为开端的形而上学本体论传统_第3页
第三讲以巴门尼德为开端的形而上学本体论传统_第4页
第三讲以巴门尼德为开端的形而上学本体论传统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三讲以巴门尼德为开端的形而上学本体论传统米利都学派和赫拉克利特学派虽然是不同的哲学学派,但是在哲学史上却习惯于把它们合起来称作伊奥尼亚学派。哲学史上把毕达戈拉斯学派和埃利亚学派合起来,相对于伊奥尼亚学派而称作意大利学派。

与伊奥尼亚学派哲学家关注变化的现实生活、思想具有强烈的经验性不同,意大利学派的哲学家却表现出了一种强烈的超尘脱俗、冥思遐想的思维特征。同伊奥尼亚学派哲学家企图深入到世界的变化之中去、探寻世界变化的机制的思想追求不同,意大利学派的哲学家总是企图否定变化的世界,而去构筑一个超出变化世界之上的永恒世界。

“存在”是西方哲学的一个核心概念,所谓本体论,实际上就是存在论,因为,ontology中的on,在古希腊语中就是“存在”的意思,它指向真实的存在。同时,这个词又是古希腊语中系词“是”的分词形式,从而,它又和我们关于真理的判断联系在一起,它表示一个真实的判断,而这个判断同样指向一个真实的存在。显然,正是在“存在”的这样的概念涵义中就隐含着形而上学本体论的全部思想要素,从而,从理论上讲,我们只需要对这个概念进行最严格的基于语义学的分析,就可以从根本上奠定一条全新的形而上学本体论的思想路线。

巴门尼德在他的有关“真理之路”的残诗中第一个严格而深入地分析了“存在”概念的全部内在涵义,从中引出了一条形而上学本体论思想路线的全部必要的规定,并且借助于“存在”概念在我们的思想判断中所具有的那样一种不容置疑的基本断定的特征,就反驳了以伊奥尼亚学派为代表的重视世界变化的宇宙生成论的思想传统,而为一个永恒不动的本质世界的存在做了强有力的辩护。

在这个部分中,巴门尼德达到了纯粹的概念思维的思想高度,撇开了一切具有对象内容性质的考察,而径直抓住我们思维判断中的一个核心词,这就是西方语言所特有的系词“是”,也就是我们一再说到的那个“存在”,展开分析。实际上,整个“真理之路”就是对系词“是”的逻辑内涵的分析,而通过这个分析,巴门尼德也就一举奠定了形而上学本体论的基本概念架构。

撇开判断的具体的内容,也撇开具体的判断可能出错的问题,单单对系词“是”的这一判断功能加以分析就可以表明,第一,对于思维来说,无论如何存在一个可以最终被认识的真实的对象世界,第二,对于思维来说,必然有一个绝对真实不动的对象世界在变化的现象之外实存着,前者是对认识的绝对的真理性而言的,后者是对存在的绝对的真实性而言的,而这二者合在一起就构成了形而上学本体论的基本理论架构,也构成了形而上学本体论的基本理论追求,形而上学本体论就是要排除一切变化的现象,而寻求和确定一个永恒不动的本质世界。

当我们运用系词“是”进行判断时,我们不仅是在对一个真实的对象的存在进行断定,而且还同时意味着,“是”就是“是”,“不是”就是“不是”,“是者”不能不是,“不是者”不能是,一旦我们运用系词“是”进行断定,我们就是在做绝对的肯定或否定,我们不容许把“是”说成“不是”,也不容许把“不是”说成“是”,同时,更不容许既“是”又“不是”。显然,在这里就蕴含着逻辑的同一律、矛盾律和排中律,巴门尼德正是运用系词“是”中所隐含的这一逻辑规律来为形而上学本体论的对象世界的绝对真实的存在进行论证的,但是与此同时也就无疑奠定了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

既然一切都是“存在”,一切都可以归于“存在”,那么,世界的多样性和变化性就不存在,只有“存在”存在,而这换一句话说就是,只有那个被“是”这个系词所对象化地肯定了的永恒不动的本质世界存在,因为它是真正的实在,而变化和生灭是不存在的。

巴门尼德残篇……全都是名称凡有死者们所确定而信以为真的,生成和毁灭,存在和不存在,位置的改变,光色的变换。

他指出,对于思想来说,无非面临着两种选择,要么按照巴门尼德的意见,运用严格的逻辑同一律,承认存在者是一,即在根本上是同一的,归于单一的存在,要么按照伊奥尼亚学派的意见,承认存在者是多,即在根本上是千差万别的,有着彼此殊异的存在。但是,由此一来,显然,这两个命题彼此之间就相互矛盾了,因为存在者不可能既是一又是多。因此,如果矛盾是不可能的,那么,存在者就不可能是多,而只能是一。在这里,我们就接触到了所谓的芝诺的辩证法。这就是关于同一个对象,例如这里的存在者,建立起两个完全相反的命题,每一个命题就其自身而言都是成立的,但是因此就以其自身的绝对的肯定构成了对另一个命题的绝对的否定。这样,思维就陷入了矛盾之中,而思维为了避免这个矛盾,就不得不在这两个命题之中做出一个单一的选择,承认其中一个命题的真理性,而否认另一个命题的真理性。显然,正是在思维深入到事物的内部而面对的这种两难的困境中,我们发现,事实上,这每一个命题都是片面的,它们不是因为各自的相对性而片面,而恰恰是因为各自的绝对性而片面。事实上,存在者既不是绝对的多,也不是绝对的一,它们正是在各自的那种片面的绝对性中才陷入到了彼此的反对中,但是,一旦它们建立起了对自身的限制,也就是将对立面纳入到自身之中来,使得自身不是一个单纯的肯定,而是一个相对的肯定,即在承认存在者是多的同时也承认存在者是一,反过来,在承认存在者是一的同时也承认存在者是多,则属于存在者自身的那种具体的真理性就显露出来了。这时,我们可以合理地说,存在者既不是绝对的多,也不是绝对的一,恰恰相反,存在者同时既是多又是一,它是多和是一都不是绝对的,而总是保持在一定的限度内。芝诺在这里实际上是以严格形式逻辑的方式揭示出了事物中固有的矛盾性。这就是,针对存在者,我们既可以就其一般的共性来加以考虑,这时,存在者就作为类、作为单一被把握住,并且建立起“存在者是一”的判断,但是,假如存在者的具体的多样性不容被否认,那么,有关“存在者是一”的判断就必须得到限制,从而“存在者是多”的判断相应地必然要被建立起来。但是,这两个判断之间并不像芝诺所以为的那样,构成一种绝对的彼此否定的关系,相反,它们构成的是一种彼此限制的关系,它们通过这种彼此有效的限制,而使事物保持在由矛盾的对立统一而来的那样一种具体的生动性和现实性中。但是,芝诺显然仅仅是在一种单纯的对立与否定之中来把握这种矛盾性,因此,对于他来说,相反的判断,即,“存在者是多”是不可能的,世界就只能被归于静止、单一了。芝诺之所以能够作出否定运动的结论,关键在于,他对运动做了基于逻辑同一律的完全机械地分割,这样,连贯的运动过程、内在紧密联系的运动过程,就要么会被分解为一个一个的孤立的点,要么就会陷入到一种连续的无限的可分性中,而无论是哪一种情况,结果都会造成运动成为不可能的。因为,从一个孤立的点无法到达另一个孤立的点,而从这样连续的无限性出发,甚至连开始运动都不可能,这样,自然,运动就会在根本上被证明是不可能的。所以,我们只要严格地运用逻辑同一律来对变化的世界进行分析,那么,不仅变化是不可能的,而且世界最终会被归结为一个静止、单一、孤立的存在上去。在埃利亚学派这个极端的本质主义立场的刺激下,一场拯救现象的运动就在希腊知识界兴起了,它的核心的理论目标就是,如何在既承认巴门尼德所奠定的本质主义的思想路线的正确性的同时又能够有效地保存经验现象的实在性,使它们不致于像在埃利亚学派极端的本质主义思想路线中那样被作为假象而予以否认。也就是说,人们企图既保存变化的现象,又保存不动的本质,而方法就是用不动的本质来说明变化的现象,使它们得以被保存。

恩培多克勒的“四元素说”毫无疑问是一种宇宙生成论,因为,它关注的是宇宙的生灭变化,并企图为它提供解释。但是,我们说,这又是一种全新的宇宙生成论,它和传统的米利都学派以及赫拉克利特学派的宇宙生成论的根本不同之点就在于,它是站在巴门尼德的思想平台上来思考和解释宇宙的生灭变化的,与传统的宇宙生成论承认世界的生灭变化,把它看成是世界的根本原则不同,这种新的宇宙生成论实际上是不承认世界的生灭变化的,它用元素的聚集和分散来解释宇宙的生灭变化,看起来像是使宇宙的生灭变化得到了理解,实际上却是以一种巧妙的方式取消了宇宙的生灭变化,代之以为数不多的几个元素的简单的运动。

恩培多克勒的“四元素说”毫无疑问是一种宇宙生成论,因为,它关注的是宇宙的生灭变化,并企图为它提供解释。但是,我们说,这又是一种全新的宇宙生成论,它和传统的米利都学派以及赫拉克利特学派的宇宙生成论的根本不同之点就在于,它是站在巴门尼德的思想平台上来思考和解释宇宙的生灭变化的,与传统的宇宙生成论承认世界的生灭变化,把它看成是世界的内在特征不同,这种新的宇宙生成论实际上是不承认世界的生灭变化的,它用元素的聚集和分散来解释宇宙的生灭变化,看起来是使宇宙的生灭变化得到了理解,实际上却是以一种巧妙的方式取消了宇宙的生灭变化,代之以为数不多的几个元素的简单的运动。

恩培多克勒残篇

“世间的万物没有一件是自然生长,不过是混合以及混合物的分离,人们把这些东西叫做自然。”阿那克萨戈拉的“种子说”和恩培多克勒的“四元素说”的差别仅在于,他没有把宇宙万物的生灭变化归结于四个元素,因为,在他看来,仅凭四个元素的结合和分离不足以解释宇宙万物的千差万别的多样性,而是认为宇宙万物是由无数的同质的微粒、也就是他称为“种子”的东西混合而成的,这些微粒的性质各个不同,但是每一个就其自身而言在性质上都是单纯的。由于它们小到了极致,因此,它们每一个的性质单就它们本身来说是难以分辨的,只有当同质的微粒以很大的数量聚合在一起,在所有混合的微粒中占据了绝对的优势,大到可以被我们知觉的程度,事物才以某种特殊的性质表现出来,而这也就是某种事物的生成。而当另一类性质的微粒在数量上达到一定的程度,取代了前一类性质的微粒在数量上的优势,这个事物就表现为性质的变化或者事物本身的消灭。

相比于恩培多克勒和阿那克萨戈拉的自然哲学理论,德谟克利特更为彻底地贯彻了巴门尼德的理论原则,将纷繁复杂、形态万殊、生灭流转的事物全部归结为两种最为简单的原则,这就是原子(存在)和虚空(不存在)。原子是一些没有任何性质的不可分割的空白质点,通过它们在虚空中的盲目运动,以及由此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