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唯物史观汇总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891fafdd0b541c5d687cf759a4938db9/891fafdd0b541c5d687cf759a4938db91.gif)
![第三章:唯物史观汇总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891fafdd0b541c5d687cf759a4938db9/891fafdd0b541c5d687cf759a4938db92.gif)
![第三章:唯物史观汇总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891fafdd0b541c5d687cf759a4938db9/891fafdd0b541c5d687cf759a4938db93.gif)
![第三章:唯物史观汇总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891fafdd0b541c5d687cf759a4938db9/891fafdd0b541c5d687cf759a4938db94.gif)
![第三章:唯物史观汇总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891fafdd0b541c5d687cf759a4938db9/891fafdd0b541c5d687cf759a4938db95.gif)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容线索哲学板块:我们本体论讲完了,认识论讲完了。本体论讲了什么?世界的本元是什么?这个本元怎么样?认识论讲了什么?我们如何认识这个本元。从实践到认识再到实践;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这个过程。这个过程的目的是什么?追求真理和价值。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是制约我们行动的两个准则。接下来,我们要学习唯物史观。什么是唯物史观?就是唯物主义历史观,就是应用唯物主义思想考察历史领域,考察社会现象。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因为有的哲学家,在自然领域能坚持唯物主义,而在社会领域却陷入了唯心主义,成为了“半截子唯物主义”,不彻底的唯物主义。我们就是要贯彻彻底的唯物主义,不仅自然界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社会领域也是如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第一性,社会意识第二性。不能做“半吊子唯物主义”,我们要把唯心主义从他最后的避难所里赶出去。这是我们要学习第三章的原因。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教学目的和要求及课时理解唯物史观的基本问题掌握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熟悉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了解人民群众在历史中的作用教学课时:4课时教学重点两种对立的历史观及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社会形态更替的规律性社会发展的动力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教学难点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与哲学基本问题的关系。“第一生产力”与“先进生产力”的关系。把握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的同时,还要理解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与多样性,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与人们的历史选择性、社会形态更替的前进性与曲折性。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与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关系问题。章节内容第一节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一、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第二节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一、社会基本矛盾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二、阶级斗争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三、革命和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四、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五、个人和人民群众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第一节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一、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
唯心史观唯物史观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对这一问题的回答,是区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根本标准。唯心史观认为,社会意识第一性,社会存在第二性,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社会存在时社会意识的产物。而唯物史观则完全相反。(第94页)
唯心史观缺陷至多考察人们活动的思想动机,没有考究思想动机背后的经济动因和经济根源。因而把社会历史看成是一部精神发展史,否认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社会形态的更替)否认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唯物史观
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第95页)(一)社会存在
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
——马克思1.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生产方式的决定作用
第一,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其他一切活动的首要前提。
第二,决定着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制约着人们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等全部社会生活。生产方式(农耕时代、工业时代、信息化时代)基本制度阶级结构政治观点法律观点道德观点
第三,其变化发展决定整个社会历史的发展变化,决定社会形态从低级到高级的更替和发展。
指人类生存和发展所依赖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不可缺少的条件,是人类社会的自然物质基础。2.地理环境及其作用构成: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等大气圈水圈地理环境岩石圈
地理环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场所,为人类提供生活资料和生产建设资源。其优劣影响生产的发展,进而间接地制约社会的发展。(东南部地区、西部地区、中部地区)
其开发与保护的程度影响着人们的经济活动、政治活动和生活质量。
为人类审美活动等精神活动提供自然的对象和客体要件。“北方人大多性格奔放粗扩,热情外向;而南方人则多清秀细腻,稳重内向”,为什么?
其实人的性格跟地理形势也很有关系的。北方人比南方人豪爽主要是因为一代代的文化传承复制。而北方人豪爽主要因为我国的华北平原和东北平原都位于北方,平原一望无际,视野宽广,人的心胸自然坦荡;而南方主要是丘陵和山地更多,就算有沿海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期间也穿插了诸多的丘陵和山地。
性格跟生长地真的有很大关系的,我举个很明显的例子:为什么广东和浙江一带的人海外意识,经济头脑都很发达呢?因为东南丘陵从古自今将这两地的居民与中央政权天然地相隔,山高皇帝远,人不易受到管制的同时也少了几分归属感,所以两地人与海外联系较多;对比起来,看看成都,成都号称我国休闲之都,为什么呢?处于四川盆地,盆地圈起来的民众天生有种小富即安的心态,很容易知足常乐。地理环境对社会的发展不能起决定性作用不能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不能决定社会制度的变化;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受社会的制约。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不起决定作用,原因在于()A、地理环境不能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
B、地理环境不能决定社会形态的更替
C、地理环境不能影响生产的发展
D、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受生产方式制约
E、地理环境不能影响人的心理特点和生理变化反对“地理环境决定论”“热带气候使人体变得软弱无力,其懦弱又往往使自己处于奴隶的地位;寒带民族则有着强悍不羁的性格,因而使自己保持着独立和自由的地位。”“气候的权力强于一切权力。”孟德斯鸠: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和谐发展
关注环境问题森林破坏物种减少水资源的破坏这将会是滇池吗?空气污染
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哲学意义要求人类进一步确立自然界的整体观念。要求人类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要求人类全面看待科学技术的社会价值。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每一次胜利,在第一步都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在第二步和第三步却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第一个结果又取消了。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小亚细亚以及其他当地居民,为了想得到耕地,把树都砍完了,但是他们意想不到,这些地方今天竟因此成为荒芜不毛之地。摘自恩格斯《自然辩证法》
含义:人口数量、质量、构成、发展、分布、迁移,人口的自然变动和社会变动等各种因素的综合。
特点:生产周期较长;形式是在家庭范围内进行的;结果是为延续后代;具有较强的惯性。3.人口因素及其作用人口因素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人口是因素只是社会存在发展的自然前提;人口状况不能决定社会性质和变革;人口生产受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制约。反对“人口决定论”
马尔萨斯(英国人口学家)的“人口自然规律”
人口以几何级数增加,2,4,8,16,32……
生活资料则以算术级数增加,2,4,6,8,10……导致人口的绝对过剩,造成失业、贫困饥饿和其他灾难。马尔萨斯指出,贫困和罪恶,甚至人类的其它灾难都是人口规律作用的结果,而不是社会经济和政治制度造成的。马尔萨斯人口论的错误在于抛开了社会制度,抽象地从生物属性和脱离现实的假设来说明人口规律。
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二)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构成个人意识群体意识主体社会心理社会意识形式内容层次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社会意识形态)非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与上层建筑的关系上层建筑社会意识形式(社会意识形态):和政治统治有关的就是,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第95页)非上层建筑社会意识形式:科学等。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决定社会意识的产生;决定社会意识的内容、性质与形式;前者的变化发展决定后者的变化发展;原始社会不知“私有”为何物生产资料私有出现私有观念网络大V切莫成“大谣”网络大V是网络大侠或重要人物的意思。能称为网络大侠的是指那些“粉丝”众多的网络贵宾账户,现在通常把“粉丝”在50万以上的称为网络大V。“V”是指贵宾账户(vip),VIP(全称:VeryImportantPerson),直译为“重要人物”、“要员”、“非常重要的人”,其它称呼还有“贵宾”,“贵客”、“重要人士”、“高级...)账户会在名字前面显示一个v字符这个一般是付费账户或者高级账户,后来就成了尊称了。出台了相应的一些政策和法律依据。(社会意识)
第一,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落后的社会意识先进的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经济状况:德国落后于法国,也落后于英国;社会意识:德国先进于法国,更先进于英国。中国传统文化可以西方文化抗衡,但经济无法抗衡。艺术道德宗教政治法律思想哲学
第二,社会意识内部各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历史继承性。辩证法的发展过程赫拉克利特黑格尔马克思
第三,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社会意识的反作用质的方面量的方面促进作用阻碍作用程度深浅范围大小时间久暂社会意识的反作用哥白尼培根欧洲文艺复兴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黑暗的宗教势力阻碍了社会的进步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的意义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的原理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它在人类思想史上第一次正确解决了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历史观革命性变革的基础。唯物史观对历史观基本问题的科学回答,宣告了唯心史观的彻底破产,将唯心主义从它最后的避难所中赶了出来。依据这一原理,马克思主义从社会生活的各种领域划分出经济领域,从一切社会关系中划分出生产关系,并把它当做决定其余一切关系的基本的原始的关系,进而将一切社会关系归结于生产关系,将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发展的高度,从而将社会形态的发展看做自然历史过程,破天荒地破解了“历史之谜”,从而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第二节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一、社会基本矛盾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二、阶级斗争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三、改革和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四、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五、个人和人民群众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一、社会基本矛盾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是什么?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及规律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人类要生存繁衍,要追求美好生活,要获得自身的解放和发展,首先必须解决衣食住行等物质生活资料问题。所以,马克思认为,人类的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物质资料,生产力是人类社会生活和全部历史的基础。生产力:指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第100页)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生产力
生产力的构成生产力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劳动者科学技术科学管理实体性要素渗透性要素生产力实体性要素劳动者是指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而从事物质生产的人。劳动者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第100页)
劳动资料是指在劳动过程中用以改变和影响劳动对象的物质资料和物质手段。劳动资料是一个结构复杂、范围广泛的庞大物质系统,其中居于主要地位的是生产工具。
劳动对象是指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使用劳动工具所加工的一切对象。
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结合起来就构成生产资料,这是生产力中的物的要素,劳动者是生产中人的要素。在上述三个要素中,劳动者是决定性的要素,因为劳动者是生产活动的主体,生产工具是劳动者创造出来的,生产资料只有在劳动者的掌握和作用下,才能发挥它应有的作用。生产资料在生产力中也是十分重要的因素,特别是劳动资料中的生产工具,它是人类改造自然能力的物质标志。生产力渗透性要素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马克思曾指出:“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并且说:“固定资本的发展表明,一般社会知识,已经在多么大的程度上变成了直接的生产力。”马克思还深刻地指出:“社会劳动生产力,首先是科学的力量”;“大工业把巨大的自然力和自然科学并入生产过程,必然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生产力=科学技术×(劳动力+劳动工具+劳动对象+生产管理)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应用于生产过程的周期日趋缩短,对生产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大,日益成为生产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邓小平同志在1988年9月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科学论断。据统计,我国现阶段高新科技产业的人均产值,是传统工业人均产值的5~10倍,是手工业的50~100倍。另外,当代产品中的科技含量高度密集,极大地提高了产品的商业价值。资料表明,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1972年发射的地球资源卫星,投资总额为2.7亿美元,而第一年就回收了14亿美元。指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是指人们在直接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和产品分配关系。广义:是指人们在再生产的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生产关系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生产关系的基础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
在生产关系中,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是最基本的,它是人们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前提,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关系在很大程度上都是由这种关系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实质是经济关系。生产关系是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政治关系、家庭关系、宗教关系等其他社会关系,都受生产关系的支配和制约。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生产力生产的物质基础生产关系生产的社会形式社会的生产方式第一,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
手推磨一是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原始工具原始社会青铜器奴隶社会铁器封建社会大机器资本主义社会原始工具青铜器铁器大机器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生产关系生产力的发展变化生产关系的变革二是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
适应生产力状况时对生产力的发展起促进作用。生产关系生产力
真舒服!第二,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
不适合生产力状况时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真难受!生产关系生产力
一方面,生产力的状况决定一定的生产关系的产生及其发展变化的方向和形式;另一方面,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的状况时对生产力的发展起促进作用,反之将起阻碍作用。3.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内容:过程基本相适合基本不相适合基本相适合相对稳定新旧更替相对稳定生产力生产关系意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制定战略、方针、政策的重要依据。廊坊学生罢课抗议封闭式高菜价学校食堂被砸10月24日,因不满校园管理及食堂高菜价,河北廊坊市东方大学城内的廊坊市东方职业技术学院的数百名学生,在学校以掀翻食堂桌椅等形式表达不满。练习题1、“许多事情我们可以讲一千个理由、一万个理由,但老百姓吃不上饭,就没有理由。‘民以食为天”’。这段话表明
A.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活动
B.人的生理需求是历史的基础
C.人的自然属性决定着人的本质
D.人的物质欲望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答案:A2、制约人的行为和动机的根本条件是A.传统意识B.阶级关系C.生产方式
D.政治制度答案:C3、20世纪50年代,北大荒人烟稀少、一片荒凉。由于人口剧增,生产力水平低下,吃饭问题成为中国面临的首要问题,于是人们不得不靠扩大耕地面积增加粮食产量,经过半个世纪的开垦,北大荒成了全国闻名的“北大仓”。然而由于过度开垦已经造成了许多生态问题。现在,黑龙江垦区全面停止开荒,退耕还“荒”。这说明A.人与自然和谐最终以恢复原始生态为归宿B.人们改造自然的一切行为都会遭到“自然界的报复”C.人在自然界面前总是处于被支配的地位D.人们应合理地调节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答案:D4.唯物史观认为,人类的第一个历史活动是A.吃喝穿住B.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C.人的自觉意识活动
D.结成社会关系答案:A5、列宁说:“意识到自己的奴隶地位而与之作斗争的奴隶,是革命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奴隶地位而过着默默无言、浑浑噩噩、忍气吞声的奴隶生活的奴隶,是十足的奴隶。对奴隶生活的各种好处津津乐道并对和善的好主人感激不尽以至垂涎欲滴的奴隶是奴才,是无耻之徒。”这三种奴隶的思想意识之所以有如此巨大的差异,是由于A.人的社会意识并不都是社会存在的反映B.人的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具有不一致性C.人的社会意识中的各种形式之间相互作用D.人的社会意识具有历史继承性答案:B6、大众心理影响经济走势,能正确解释这一现象的观点是A.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决定作用B.社会心理可以左右社会发展方向C.只有正确的社会意识才能影响社会发展D.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答案:D7、衡量生产力水平的客观尺度是A.劳动工具的状况B.劳动者的素质C.劳动对象的广度和深度D.劳动产品的数量和质量答案:A8.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是A.劳动者
B.劳动对象
C.科学技术
D.管理方式答案:C9.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A.人与自然的关系B.人与人的物质利益关系C.管理与被管理的体系
D.分工协作关系答案:B
10.“文化蕴藏着巨大的力,这种‘力’不同于物理学上的‘力’,物理的‘力’是人类用来‘化’自然界的,文化的‘力’是用来‘化’自身的。”这一说法表明A.文化具有培育和塑造人的功能B.文化构造了人的本质C.文化是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
D.文化是历史进步的源泉答案:A11.有一幅广告幽默画,画的是几个行人在看一家饭店外贴的告示,上写:“快进来吃饭吧,否则你我都得挨饿。”这幅广告画的寓意有A.生产者和消费者是相互依存的B.生产和消费具有直接的同一性C.利己是人的一切活动的出发点D.商品交换活动背后隐藏着人与人的关系答案:A(二)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矛盾运动及规律上层建筑经济基础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主要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生产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分配关系三个方面。其中生产资料所有制是首要的、决定的部分。1.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经济基础经济基础经济基础是指什么,第一,经济基础是指生产力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也就是说,经济基础和生产关系实际上是一个东西,只是对生产力来说,叫作生产关系.对于上层建筑来说,叫作经济基础。是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构成:观念上层建筑政治上层建筑上层建筑观念上层建筑: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思想观点。(理论性的)政治上层建筑:包括国家政治制度、立法司法制度和行政制度;国家政权机构、政党、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等政治组织形态和设施。(制度性的、实物性的)(起主导地位)观念上层建筑和政治上层建筑的关系是:首先,政治上层建筑是在一定意识形态指导下建立起来的,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其次,政治上层建筑一旦形成,就成为一种现实的力量,影响并制约着人们的思想理论观点。问题:科学技术属于上层建筑?科学技术属于生产力,不属于上层建筑。科学技术不会因人而已,具有共性;而上层建筑的东西往往因人的观念不同而不同。科学无国界之分,但道德、政治法律思想是有国界的。在上层建筑体系中,政治上层建筑起主导地位,其中国家政权是核心。有同学说,可能是军队,其实不是,在上层建筑体系中,国家政权才是核心。国家政权是上层建筑的核心国家的起源和本质
国家起源:
君权神授论;社会契约论。“君权神授”论:认为皇帝的权力是神给的,具有天然的合理性,皇帝代表神在人间行使权力,管理人民。“社会契约”论关于国家的起源,卢梭认为国家起源于一种“契约”。这就是说每一个社会成员放弃本身的“自然权利”以换取法律之下的新权利。自然权利:吃喝拉撒、喜怒哀乐,率性而为。这显然不行,必须放弃这些自然权利,遵守社会契约。这个有其合理性。但问题是:社会上每个实实在在的人没有社会契约的制定,为什么一定要遵守社会契约?这个问题卢梭解释不清。马克思主义的国家起源学说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是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才出现的,国家是这个社会陷入了不可解决的自我矛盾,分裂为不可调和的对立面而又无力摆脱这些对立面。而为了使这些对立面,这些经济利益互相冲突的阶级,不致在无谓的的斗争中把自己和社会消灭,就需要有一种表面上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力量,这种力量应当缓和冲突,把冲突保持在“秩序”的范围之内;这种从社会中产生但又自居于社会之上并且日益同社会相异化的力量,就是国家。马克思主义的国家起源学说国家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必然产物和表现。(第106页)
是阶级统治和压迫的工具,是一个阶级镇压另一个阶级的暴力机关。(只有这样,社会才能维持在一定的合理的秩序。而光靠契约肯定不行。)
国家的本质国体奴隶主阶级专政地主阶级专政资产阶级专政无产阶级专政国体:国家的性质。具体的说,就是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所处的地位。统治阶级的性质决定着国家的性质。政体: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即统治阶级采取何种形式来组织自己的政权机关
政体大体上分为两种:君主制:君主制由君主,包括国王、皇帝、天皇等担当国家元首。君主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君主的意志就是法律,不受任何约束。君主实行终身制,并且是世袭的。这种政治制度已有四五千年的历史。古代的奴隶制国家、封建制国家、多实行这种专制制度。据统计,至今保留有君主政体的国家:亚洲有科威特、约旦、阿曼、卡塔尔、巴林、沙特阿拉伯、柬埔寨、不丹、日本、泰国、文莱;欧洲有英国、卢森堡、挪威、瑞典、西班牙、丹麦、荷兰、比利时、摩纳哥、列支敦士登;非洲有摩洛哥、莱索托、斯威士兰;大洋洲有汤加。共和制:共和制是君主制的对称,是国家代表机关或国家元首由选举产生的一种政府体制或国家形式。选举产生统治者的历史源远流长,因而共和制具有不同的历史类型和阶级性质。主要有总统制(美国)、议会制(德国)等。在议会制共和制国家中,议会拥有立法、组织和监督政府(内阁)等权力:政府对议会负责,当议会通过对政府不信任案时,政府就得辞职或呈请国家元首解散议会,重新选举;作为国家元首的总统只拥有虚位,没有实权。如德国等。总统制共和制国家中,总统既是国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脑,总揽行政权力,统率陆、海、空三军。美国是历史上最早实行总统制共和制的典型国家。政体君主制共和制君主专制二元君主制君主立宪制总统制半总统制议会制政体的种类君主立宪制英国女王日本天王总统制议会制半总统制美国德国法国共和制2.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决定反作用经济基础上层建筑辩证统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性质和变化发展。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基础是公有制,所以上层建筑就是社会主义制度;美国的经济基础是私有制,所有是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第一,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上层建筑经济基础是通过为经济基础服务实现的第二,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上层建筑为自己的经济基础服务服务的方向服务的方式服务的效果保护自己排除异己对社会生活进行控制破坏作用促进作用如,积极:对外开放,科学发展观…
长征精神、铁人精神、雷锋精神、一部好的电影等;消极:重农抑商,文化大革命…
第二,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内容:一方面,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另一方面,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但这种反作用的性质和程度归根到底取决于经济基础发展和变革的要求。3.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经济基础过程基本相适合基本不相适合基本相适合相对稳定新旧更替相对稳定经济基础上层建筑要求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而经济基础本身又适合生产力状况时,要保持上层建筑的相对稳定性;当上层建筑不适应经济基础的变革要求,从而阻碍生产力发展时,要适时地变革上层建筑,以适应经济基础的变革和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意义
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依据。到现在为止,中国政治体制改革已经取得许多具体的成果,比如领导干部终身职务制的废除,国家分配制度的改革(原政策: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不利于人才的交流和成长;现在政策:双向选择)。生产力
生产力的最终决定作用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三)社会基本矛盾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矛盾是推动事物发展的动力,社会领域也不例外。在社会生活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矛盾,其地位和作用各不相同。从社会领域中矛盾的地位和作用来看,社会矛盾有基本矛盾和非基本矛盾之分。社会基本矛盾就是指贯穿社会发展过程始终,规定社会发展过程的基本性质和基本趋势,并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根本的推动作用的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这两对矛盾贯穿于人类社会发展过程的始终,并规定了社会发展过程中各种社会形态、社会制度的基本性质;制约着社会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决定社会历史的一般进程,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规定并反映了社会的基本结构的性质和基本面貌,涉及社会的基本领域,囊括社会结构的主要方面。社会基本结构主要包括经济结构、政治结构和观念结构。经济结构是指经济关系或经济制度。政治结构是指建立在经济结构之上的政治上层建筑,即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观念结构主要是指以经济结构为基础,并反映一定社会经济和政治的社会意识形态,即观念上层建筑。社会基本矛盾实际上也就是社会基本结构要素之间的矛盾。(四)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1.社会形态的内涵2.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和多样性3.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与人们的历史选择性4.社会形态更替的前进性与曲折性1.社会形态的内涵什么是社会形态?社会形态是马克思主义所特有的范畴,是关于社会运动的具体形式、发展阶段和不同质态的范畴,是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体。(第109页)
社会形态是社会经济结构、政治结构、文化结构的统一体;包括经济形态、政治形态、意识形态,是三者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经济形态意识形态政治形态社会形态
社会形态的具体表现有:从经济方面看有工业型和农业型;从政治方面看有民主型和专制型;从富裕程度看有发达型与发展型;从社会结构方面看有二元型和单一型、城市型和农村型;总起来说,分析一个国家的社会形态从这样几个角度入手,这就是政治结构、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城乡结构、地区结构、人口结构、思想结构[意识形态]等方面。一个国家的社会形态演变一般是从发展型向发达型演变,从专制型向民主型演变,从农业型向工业服务型演变。社会形态两种基本的划分方法社会形态作为揭示社会生活整体性特征,通常有两种划分方法:一种以生产关系的性质为标准划分社会形态,即经济社会形态;一种是以生产力和技术发展水平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产业结构为标准划分,即技术社会形态。在经济社会形态范围内,有两种基本的划分方法:一是五种形态的社会划分法,一种是三种形态的社会划分法。五分法:是根据生产关系的不同性质把人类社会依次划分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是它的第一阶段)。(通用的方法)三分法:是根据人的发展状况,把人类社会依次划分为人的依赖性社会(自然经济社会)、物的依赖性社会(商品经济社会)和个人全面发展的社会(产品经济社会)。如果把两种方法对应起来:人的依赖性社会(原始、奴隶、封建社会);物的依赖性社会(资本主义);个人全面发展的社会(共产主义)社会。这两种划分方法各自从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侧面说明了人类社会发展进程和社会发展阶段,共同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两种划分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人类的最初发展阶段,地球上的各种资源(如猎物)几乎还未被人类开发利用,异常丰富。人类的发展需要这些资源,但要得到这些资源,不是这些资源丰富不丰富的问题,而是用什么方法去获得的问题,可想而知,得到这些资源的最好方法是依赖于人类本身(如利用众人的意志共同守猎),即人类依赖人类本身,这就是人的依赖性社会。人类的中期发展阶段,地球上的各种资源大部分已被人类开发,独立的一个人常常就能开发资源,关键是资源(物)还有没有的问题,人类更依赖于物的多寡,这就是物的依赖性社会。人类的后期发展阶段,科技异常发达,社会异常进步,人类几乎主宰整个宇宙,随心所欲,可以自由全面发展,这样的社会叫人的自由会面发展社会。产品经济商品经济自然经济商品经济是人类社会不可逾越的历史阶段货币交换以物换物产品经济是相对于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说的一种经济形式,也是马克思设想的在商品经济消亡以后的未来社会的交换方式.这种交换与商品交换的最大区别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再通过以货币为媒介的等价交换来表现,而是通过直接的产品交换来体现.由于我们还处在商品经济的不发达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离商品经济发达阶段还有漫长的路要走.至于商品经济何时消亡和怎样消亡,还是一个需要探讨的理论问题.技术社会形态的划分,则是以生产力和技术发展的水平以及与此相适应的产业结构为标准来划分的。渔猎社会——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信息社会
2.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统一性:五大社会形态依次更替,是社会历史运动的一般过程和一般规律。多样性:在一些国家或民族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超越一个或几个典型社会形态的情况,还有一些国家或民族出现了一个非典型的社会形态。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社会主义社会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美国:众所周知,1492年(我国明朝晚期),哥伦布发现美洲时,现在的美国还处在母权制时期(原始社会的低、中级阶段)。欧洲人大量拥入美国后,奴隶制在美国南方有所发展,但没有在全美国占统治地位,没有形成全国性的奴隶社会。美国是从原始社会直接进入资本主义社会,跳过了奴隶社会和整个封建社会。法国:高卢被古罗马征服后就由原始社会过度到奴隶社会罗马灭亡后进入资本主义社会法国大革命后确立资本主义制度3.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与人们的历史选择性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性,从根本上规定了社会形态更替的客观必然性。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3.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与人们的历史选择性选择性社会发展的客观必然性造成了一定历史阶段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势,为人们的历史选择提供了基础、范围和可能性空间。社会形态更替的过程也是一个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相统一的过程。人们的历史选择性,归根结底是人民群众的选择性。
例如,20世纪中叶在中国完成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之后,中华民族选择了社会主义而超越了资本主义阶段。这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对历史必然性和本国特点以及国际环境的把握基础上,在历史发展的多种可能性中所做出的最佳选择,是一次伟大的历史选择。需要指出的是:历史的选择并不是对历史决定性的否定,因为人们通过历史选择活动而实现的对某种社会形态超越是有限度的,而无法超越在这种社会形态内形成的生产力。例如,中国超越了资本主义阶段而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但却无法超越自己落后的生产力,更无法超越资本主义社会所创造的生产力。因此,必须把发展生产力作为首要的根本任务。否则,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就无法巩固,社会主义建设就无法顺利进行。4.社会形态更替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社会发展从总的方向、趋势和内容上是上升的、前进的。人类社会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社会发展就是一个不断上升的过程。这一上升性是由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所决定的。社会发展的具体道路和形式则是迂回的、曲折的,不是直线上升的。正因为社会发展既是前进的又是曲折的,所以社会发展表现为螺旋式或波浪式的前进方式。社会形态更替的曲折性
社会发展的曲折性有两种类型:一类是事物否定之否定过程中的周期性曲折。社会发展经过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在新的基础上又回到自身,表现为一个发展周期。如无阶级社会到阶级社会再到新的无阶级社会,原始公有制到私有制再到共产主义公有制等;另一类是以反复为特点的曲折,在社会发展中,由于新生事物在开始时是弱小的,当旧事物得势时,事物发展就会缓慢、停滞,甚至倒退,从而呈现出曲折性。但事物发展的必然性决定着新生事物迟早要战胜旧事物,使发展中的曲折性得到克服。如,苏联的解体、东欧剧变等。1、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是()A.生产方式内部的矛盾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矛盾D.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矛盾答案:B2、理解全部社会发展历史的钥匙是()A.生产关系的发展史
B.生产劳动的发展史C.社会意识的发展史D.阶级斗争的发展史答案:B
3、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是()A.生产方式
B.地理条件C.社会意识D.人口因素答案:A4、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党制定的一系列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促进了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这说明()A.经济基础发展的道路是由上层建筑决定的B.上层建筑的发展决定经济基础的发展方向C.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积极的能动作用D.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不受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规律的制约答案:C5、一定社会形态的经济基础是()A.生产力B.该社会的各种生产关系C.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D.与一定生产力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答案:D6.上层建筑是指()A.社会的经济制度B.科学技术C.社会生产关系D.建立在一定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及相应的制度和设施答案:D7、“社会经济形态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这句话说明了()A.社会发展受思想影响B.社会发展具有客观规律性C.社会发展是道德发展的过程D.社会发展是自发的答案:B
8、列宁指出:“世界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不仅丝毫不排斥个别发展阶段在发展的形式或顺序上表现出特殊性,反而是以此为前提的。”这说明了()A.社会发展是偶然事件的集合,规律是不可捉摸的B.社会发展有时候是统一的,有时候是多样的C.社会发展道路是统一性和多样性的辩证统一D.历史发展的某些阶段是没有规律的答案:C9、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历史的必然、中国人民的选择。这体现了()A.历史发展过程的必然性和主体选择性的统一B.社会发展道路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的统一C.社会发展道路的曲折性和前进性的统一D.社会发展的客观性和主观性的统一答案:A10、马克思根据人的发展状况把人类历史划分为三大形态。它们是A.自然经济社会、商品经济社会、时间经济社会B.原始公有制社会、私有制社会、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C.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信息社会D.人的依赖性社会、物的依赖性社会、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社会答案:D二、阶级斗争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一)阶级和阶级斗争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才出现的社会现象(二)阶级斗争是阶级对立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三)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是认识阶级社会的科学方法二、阶级斗争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一)阶级和阶级斗争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才出现的社会现象阶级是特定经济结构中的人群共同体;阶级斗争是经济利益根本对立的社会集团之间的斗争。争取和维护本阶级的经济利益是阶级斗争的实质内容。阶级非基本阶级基本阶级阶级是一个经济范畴:阶级的存在仅仅同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阶级是生产力有了发展且又发展不足的产物。划分标准:生产资料归谁所有奴隶主与奴隶地主与农民资本家与工人小商品生产者自由民和手工业者小生产者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的阶级:工人阶级、农民阶级、知识分子阶级等等。很明显,这些阶级是非对抗性的。阶级是一个历史范畴:阶级既不是从来就有的,也不是永远存在的,它仅仅存在于人类社会发展的一定的历史阶段上。无阶级社会阶级社会阶级社会阶级社会无阶级社会(共产主义社会)(二)阶级斗争是阶级对立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历史上一切剥削阶级都总是凭借它们所占有的生产资料和在生产体系中所处的统治地位,对被剥削阶级实行残酷的压榨和掠夺。同时,为了维持和加强他们在经济上的统治地位,又必然对被统治阶级实行政治统治和思想控制。被剥削阶级为了维持自己的生存,摆脱受剥削、受压迫的地位,就不得不起来进行反抗。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客观存在的必然现象,并贯穿于阶级社会的全部发展过程。
首先,阶级斗争推动了同一社会形态自身的发展。陈胜、吴广起义黄巢起义太平天国起义阶级斗争的作用表现在同一社会形态的量变过程中。被剥削阶级反对剥削阶级的斗争不同程度地打击了剥削阶级的统治,迫使反动统治阶级作出某些让步,不得不调整某些经济关系和政策,使社会矛盾得到一定程度的缓和,从而或多或少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其次,在阶级社会中推动一种社会形态向另一种社会形态转变,即质变。阶级斗争对阶级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突出地表现在社会形态的更替中。当社会基本矛盾尖锐化时,即当旧的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变成生产力发展的桎梏时,维护旧的生产关系的反动阶级,必然同代表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先进阶级形成尖锐的对抗。这时,只有通过先进阶级反对反动阶级的革命斗争,推翻反动阶级的统治,才能建立新的社会形态,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推动社会前进。
(三)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是认识阶级社会的科学方法
坚持阶级分析方法,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和阶级斗争观点去观察和认识阶级社会的社会历史现象。对我国社会初级阶段的阶级斗争,需要用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作出符合实际情况的科学判断。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当家做主。由于受国际国内因素的影响,阶级斗争还将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在某种条件下还有可能激化,但已经不是主要矛盾。
三、革命和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阶级斗争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会引起革命。社会革命,它是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是社会形态的质变。社会革命是历史前进的“火车头”(一)社会革命实质:进步阶级推翻反动阶级的统治,用先进的社会制度代替腐朽落后的社会制度,解放生产力。(第119页)根源: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必然产物。标志:国家政权从反动阶级手里转移到革命阶级手里,是实现社会形态变革的首要的、基本的标志.革命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社会革命是历史前进的“火车头”,是阶级社会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决定性环节和手段。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革命革命革命社会主义社会革命对社会发展的作用是实现社会形态更替的重要手段和决定性环节。能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积极性和伟大作用。无产阶级革命将会为消除阶级对抗,并充分利用全人类的文明超过,促进社会全面进步而创造条件。商鞅变法百日维新明治维新(二)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社会发展离不开改革社会主义改革①社会主义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②依靠自身的力量自觉地去兴利除弊;③改革的根本目的在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搞改革开放、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
——邓小平改革开放1、设立经济特区,开放沿海城市;2、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3、实现免费义务教育;4、提高基本医疗保障。四、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一)科学技术革命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二)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具有两重性(一)科学技术革命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第122页)含义:科学技术是个复合概念科学:正确反映事物本质及规律的知识体系,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技术:广义:指人们为了达到特定目的而利用、改造世界的一切手段和方法。狭义:专指生产技术,表现为生产过程中活动方式的控制操作手段、程序与方法。
科学技术的特征1.创造性2.探索性3.连续性太阳系银河系月球漫步飞船上天蒸汽机车集成电路四次科学技术革命电力技术革命原子能、计算机和空间技术革命信息技术革命蒸汽机技术革命一二三四科学技术革命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科技改革推动生产方式变革★科技革命推动生活方式变革★科技革命推动思维方式变革科学、技术、生产的一体化在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科学技术的变化运动经历了三种模式:1、“生产→技术→科学”的模式(人类历史的古代和近代)2、“科学→技术→生产”(现代)3、“科学←→技术←→生产”的双向运动模式。(二战结束以后,在科学、技术、生产三者相互作用的过程中,科学技术的运动开始建立起一种全新的模式)在“科学←→技术←→生产”这一双向运动模式中,科学和技术之间、技术和生产之间的相互促进、相互结合的作用,达到了前所未有程度。以加速发展和迅速转化,科学的技术化和技术的科学化,科学、技术、生产一体化为主要特征的现代科学,从根本上改变了我们对科学技术的传统认识,也标志着科学技术发展到了一个全新的历史阶段。100年的十项重大发明1、原子弹2、因特网3、人造卫星4、电视5、阿斯匹林(阿司匹林是一种历史悠久的解热镇痛药,诞生于1899年3月6日。)6、个人电脑7、克隆羊8、航天飞机9、移动电话10、激光。迎接挑战,走“科教兴国”之路经济上
科技是生产力
科技是影响力
科技是威慑力军事上政治上(二)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具有两重性
科学悲观主义认为,目前世界上存在的全球性问题,如环境污染、失业、战争、民族文化的衰退、精神堕落、贪图享受等,都是科学的罪过,要解决目前存在的问题,就应该恢复到不要科学的古代社会甚至原始社会状态中去。
科学乐观主义则认为,科学技术可以解决一切社会问题,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会提供解决一切社会问题的手段,人类可以依靠自然科学去解决资本主义的各种矛盾。科学悲观主义与科学乐观主义本质上是一样的,只是表现形式相反而已。二者的共同特征是科学单线论,或者说科学至上论,二者都是从科学出发,只不过科学悲观主义把一切问题都归罪于科学,而科学乐观主义则把一切美好的东西都归结为科学。爱因斯坦认为:“科学是一种强有力的工具,怎样用它?究竟是给人带来幸福还是带来灾难,全取决于人自己,而不取决于工具。刀子在人类生活上是有用的,但它也能用来杀人。”爱因斯坦的观点不同于科学悲观主义和科学乐观主义,他把科学技术与人的作用联系在一起,在看到科学技术强有力的作用的同时,更重视人的作用。科学技术作为人类的工具是中性的,工具对人与环境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完全取决于使用工具的人。大大增强了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双刃剑增强了人类破坏自然的能力,一定程度上带来了“全球问题”。
如,在发展现代工业的过程中,违反自然规律,破坏生态平衡,造成环境污染;在农业生产中,滥用农药、化肥导致土壤板结变质等等。这些消极后果,都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危害。所以,马克思说,科学技术的发展并非都能使人们摆脱贫困,并非都能促进人们的身心健康发展。科学技术有时“表现为异己的、敌对的和统治的权力。”世界上的霸权主义者利用现代科技发展武器,入侵他国,造成大量生命财产的损失,就是一个例证。五、个人和人民群众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二)个人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问题:到底是英雄创造历史还是人民群众创造历史?蒋介石和毛泽东说的两句话蒋介石曾说,谁控制了北京、广东、上海和武汉,谁就控制了全中国。而毛泽东则说:谁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谁得到农民的拥护,谁赢得了农民,谁就赢得了中国。唯物史观唯心史观历史中起决定作用的是“英雄”的精神(英雄史观)
“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决定历史发展的是“行动着的群众”(群众史观)两种历史观1.两种对立的观点英雄史观:主观唯心主义英雄史观和客观唯心主义英雄史观
主观唯心主义英雄史观:主观唯心主义者把历史的发展看作是由少数英雄人物和帝王将相的意志、品格、才能决定的,认为人民群众不过是消极、被动的“惰性物质”,是少数英雄人物的盲目追随者。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思想家梁启超说:“历史者英雄之舞台也,舍英雄几无历史”。在他看来,大人物“心理之动进稍易其轨,而全部历史可以改观”。英国的T.卡莱尔(1795~1881)认为:全世界的历史“实际上都是降生到这个世界上来的伟大人物的思想外在的、物质的结果”,“这些伟人的历史真正构成了全部世界历史的灵魂”。尼采认为“超人”是历史的主宰者,没有“超人”就没有历史,而人民群众则是“奴隶”和“畜群”,是“超人”用以实现其意志的工具。这种哲学后来成了法西斯主义独裁政治的思想武器。
工业革命如果没有100位科学家,20世纪是不可想象的。罗素
少数英雄人物尤其是帝王将相的心术好坏决定历史发展的进程。朱熹客观唯心主义英雄史观:某些客观唯心主义者如黑格尔,虽然认为,历史不是个人随心所欲的结果,而是由某种客观精神决定的,但他又认为伟大人物是“世界精神”的代理人。他曾把拿破仑(1769~1821)称为骑在马背上的世界精神,可以驰骋世界,征服世界。(1806年拿破仑取得耶拿战役胜利,进入耶拿城,黑格尔正在写作《精神现象学》之际,由于拿破仑代表着先进的制度,因此黑格尔为其欢呼。)西部大片,全部凸显的是个人英雄主义1、主要影片:《金刚》、《007》、《超人》、《蜘蛛侠》、《蝙蝠侠》、《西部往事》、《与狼共舞》、《不可饶恕》、《珍珠港》、《深入敌后》、《黑鹰坠落》。请大家注意两点:第一、美国人塑造了好莱坞电影王国,也塑造了“美国式”英雄,里面透露着英雄文化积极向上的价值观。有着美国人追求自由,民主以及实现自我价值的精神。第二、美国通过这类影片向世界宣扬他们认为的正义理念,从而说明美国作为世界超级大国,充当世界警察先生,“维护和平”的正义性,以此来掩盖他们的霸权主义行径。英雄史观产生的原因认识根源:停留于历史现象的表象,把活跃于历史舞台前面的少数英雄人物的作用夸大并绝对化,而把默默无闻的广大人民的作用置之视野之外。社会历史根源:广大人民群众在私有制社会处于无权的地位,其积极性和创造性得不到发挥。相反,少数剥削阶级则似乎可以为所欲为,主宰历史,这就为英雄史观的产生提供了社会土壤。阶级根源:剥削阶级的思想家处于自身利益,处于阶级偏见,不敢承认甚至蔑视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二)唯物史观: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毛泽东指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是社会成员的大多数。1、人民群众的含义2、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是社会物质财富的源泉;☆是社会精神财富的源泉;☆是实现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二)个人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1.社会历史发展是无数个人合力作用的结果2.历史人物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起着特殊的作用3.从必然与偶然的辨证统一中理解个人的历史作用4.评价历史人物必须坚持科学方法(历史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现代商业办公空间的照明艺术
- 现代办公设备与技术概览
- 残障者康复教育与社区资源的联动发展
- Module3 Unit1 What are they doing?(说课稿)-2024-2025学年外研版(三起)英语四年级上册
- 7 我是班级值日生(说课稿)-2024-2025学年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上册
- Unit 3 Its a colourful world!Part B Let's learn(说课稿)-2024-2025学年外研版(三起)(2024)英语三年级上册
- 2023六年级数学上册 二 分数乘法第3课时 分数与整数相乘说课稿 苏教版
- 5《这些事我来做》(说课稿)-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上册
- Unit5 My clothes Part A Lets talk (说课稿)-2023-2024学年人教PEP版英语四年级下册001
- 《1 有余数的除法-第二课时》(说课稿)-2023-2024学年二年级下册数学苏教版001
- 职业暴露与防护
- 年产15吨透明质酸生产车间的初步工艺设计
- 大模型在航空航天领域的应用:智能探索宇宙的无限可能
- 酒店行业客源渠道分析
- 2024年中国陪诊服务行业市场发展趋势预测报告-智研咨询重磅发布
- AVL-CRUISE-2019-整车经济性动力性分析操作指导书
- 肠道医学解剖和生理学
- 人教版九年级英语动词时态专项练习(含答案和解析)
- 兰州市规范医疗服务价格项目基准价格表
- 火灾隐患整改登记表
- 普通地质学教材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