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2讲第二次世界大战与雅尔塔体系一、第二次世界大战1.背景(1)根本原因:帝国主义各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2)历史原因:①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潜伏着各种矛盾,德、日对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仇视和不满。
②德国、日本的军国主义传统。(3)重要原因: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激化了各种矛盾,欧亚战争策源地形成。
(4)客观原因:①西方大国的绥靖政策和苏联的避战自保,事实上充当了法西斯的帮凶。
②20世纪30年代局部的反法西斯斗争没能够阻止世界局势朝着新的世界大战的方向发展。2.爆发(1)1939年9月1日,德国突袭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2)1940年5—6月,德国闪击北欧、西欧,英法联军完成了“敦刻尔克大撤退”,德国占领法国,法国成立维希政权。
(3)不列颠之战:1940年7月,希特勒下令执行“海狮计划”,武力入侵英国,不列颠之战爆发,希特勒的侵略计划第一次未能得逞。
3.扩大(1)1941年,苏德战争和太平洋战争的爆发,使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规模进一步扩大。(2)面对法西斯的侵略,世界人民建立了国际反法西斯联盟,反法西斯力量大大加强。4.转折1942—1943年发生的斯大林格勒战役、中途岛战役和阿拉曼战役,使各主要战场都发生了根本性转折。
5.结束(1)1943年9月,意大利投降,法西斯轴心国集团开始瓦解;1944年,欧洲第二战场的开辟加速了战争的胜利进程。(2)攻克柏林:1945年5月8日,德国签署无条件投降书,欧洲战争结束。(3)日本投降:1945年9月2日,日本正式签署投降书,第二次世界大战最终胜利结束。6.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形成(1)原因:①法西斯国家的侵略对全人类的安全和民主制度构成了严重威胁。②苏德战争爆发和太平洋战争爆发的推动。(2)过程:①1939年11月美国修改《中立法》,1941年3月通过《租借法》,以租借方式向受侵略国家提供援助。②1941年8月14日,罗斯福和丘吉尔发表《大西洋宪章》,美英加强了对苏联的援助。③1942年元旦,26个国家签署《联合国家宣言》,标志着国际反法西斯联盟正式形成。
(3)合作:①召开开罗会议、德黑兰会议、雅尔塔会议和波茨坦会议。②诺曼底登陆,开辟欧洲第二战场。③盟军进入德国境内和攻克柏林。④苏联参加对日作战。
(4)意义:①大大加强了国际反法西斯力量。②为最后战胜法西斯轴心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保证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7.影响(1)给世界带来前所未有的破坏和灾难。(2)人类理性进一步张扬,民主、人权与和平思想深入人心,促进联合国诞生。(3)促进了社会主义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4)使国际政治格局发生了根本变化。300年来西欧列强主宰世界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二战后形成了美苏两极格局。(5)二战中发展的科学技术,为战后的科学技术革命奠定了基础。二、雅尔塔体系下的冷战与和平1.两极格局的形成与冷战的开始(1)背景①雅尔塔体系奠定了两极格局和冷战的基础。②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形成。③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形成。(2)序幕:1946年,丘吉尔的铁幕演说拉开冷战的序幕。
(3)特征①除直接交战以外的全面对抗,涉及经济、军事、外交、文化、意识形态各个领域。②具有地缘政治与战略的特点,以及强烈的意识形态色彩。(4)表现①政治:美国杜鲁门主义的提出——冷战正式开始的标志,苏联组织成立九国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来应对。
②经济:美国实施马歇尔计划,苏联组织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来对抗。
③军事:美国倡议建立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苏联组织成立华约组织,标志着以美苏为首的两大军事集团对峙局面的形成。
2.美苏争霸(1)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初的美苏关系①特征:既有紧张对峙,也有缓和,但战略优势在美国方面。②表现:柏林墙的修筑、古巴导弹危机、赫鲁晓夫访美。
(2)20世纪70年代的美苏关系①特征:由对峙走向缓和。②表现:尼克松政府提出“伙伴关系、实力和谈判”的方针,推行多极均势外交。苏联开始推行“缓和”外交。(3)20世纪80年代的美苏关系①特征:战略优势转向美国,美苏关系再次“缓和”。②表现:美苏签署了销毁两国中程和短程核导弹条约;双方签订了一系列双边协议。3.两极格局的结束(1)背景①1981年起,里根担任美国总统,鼓吹“以抗击苏联扩张为中心,重振国威”和“以实力求和平”,提出“灵活反应战略”。②1983年,里根政府提出“战略防御计划”,即“星球大战计划”。对苏联步步紧逼的同时,更多地以“缓和”促使苏联内部发生变化。
③1985年,苏联戈尔巴乔夫上台执政,提出所谓的“新思维”,强调“人类生存高于一切”。④1985—1988年,美苏双方在扩大双边接触、交流与合作上取得进展,签订了43个双边协议。⑤戈尔巴乔夫的改革致使苏联各种危机全面爆发。与此同时,苏联放松了对东欧的控制,而西方国家对东欧推行“和平演变”策略。
(2)过程①1989年发生了东欧剧变。1990年10月3日,德国重新统一。②1991年12月,原苏联11个加盟共和国领导人签署了《建立独立国家联合体协议》。原苏联的各加盟共和国纷纷宣布独立,戈尔巴乔夫宣布辞去苏联总统职务,苏联解体。(3)影响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使战后持续四十余年的两极对峙格局宣告结束。考点二考点一考点一
第二次世界大战角度: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进程及其影响材料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军入侵缅甸,驻缅英军节节败退。1942年2月,由精锐力量组成的中国远征军入缅,与日军作战,在仁安羌作战中,中国远征军与敌浴血奋战,解救出被围英军,轰动英伦三岛。英军在战局不利的情况下,放弃缅甸,向印度撤退,中国远征军掩护英军,并分别撤至印度和国内,中国大后方重要的对外陆路通道滇缅公路被切断,滇西一度被日军占领。1943年10月,中国远征军与盟军配合,反攻缅北和滇西,在密支那战役中,中国军人组成敢死队,绕到敌军背后,与正面部队同时发动进攻,使敌人腹背受敌,溃败逃跑,日军指挥官绝望自杀。中国远征军兵力总计达40余万人,伤亡接近20万人,以巨大的牺牲换取了最后的胜利。——摘编自《中国抗日战争史》【问题】(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远征军入缅前太平洋战场和中国战场的战略态势。(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的军事意义和政治意义。【答案】(1)日军大举进攻东南亚,美、英处于守势;国际反法西斯联盟已形成;中国抗日战争处于相持阶段。(2)军事意义:消灭了日军有生力量;保存了盟军反攻的实力;打通了中外国际交通线。政治意义:表现出中国军队的英勇善战,增强了民族自信心,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考点二考点一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原因1.战争的正义性。战争的性质关系到人心的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所在。中、美、英、苏等同盟国进行的反法西斯战争,旨在反对法西斯的侵略扩张,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保卫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是正义的。2.团结就是力量。战争是力量的竞赛,是综合国力的较量,而力量的形成和发展需要团结。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是依靠团结形成的强大力量取胜的。3.战略指导正确。战争在几个战场同时展开和进行,如何实施正确的战略指导是一个突出的问题。4.战争动员有力。反法西斯战争是一场时间持久、消耗巨大的战争,战争的胜利依赖于雄厚的物质基础。通过战争动员调动强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将战争潜力转化为战争实力,是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一个主要原因。二、与第一次世界大战相比,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特点1.规模更大、破坏性更强。2.性质不同。第一次世界大战基本是非正义的、帝国主义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战争。3.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是突发事件;第二次世界大战则是由局部战争扩大到世界大战,更具有世界性。4.参战国成分有很大差别。第一次世界大战主要是帝国主义国家及其附属国参战;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参战国有帝国主义国家、法西斯国家、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而且形成了反法西斯统一战线。5.对帝国主义打击更大。第二次世界大战打垮了德日意法西斯国家,削弱了除美国以外的资本主义国家。6.更大地促进了民族解放运动和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发展。考点二考点一考点二
雅尔塔体系角度1:两次世界大战后惩处的战争责任对象材料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反法西斯盟国组成军事法庭,在德国纽伦堡和日本东京分别对战犯进行了审判。该审判原则于1946年12月11日经联合国大会通过,1950年,联合国国际法委员会据此制定了《纽伦堡原则》,其内容有:从事构成违反国际法的犯罪行为的人承担个人责任,并因此受惩罚。违反国际法应受处罚的罪行是:(一)反和平罪:计划、准备、发起或进行侵略战争或破坏国际条约、协定或承诺的战争;(二)战争犯罪:违反战争法规或习惯,出于某种目的或在占领区内,实施包括但不限于谋杀、虐待或奴役平民,谋杀、虐待战俘;(三)反人道罪:对任何平民进行谋杀、生物实验、放逐和其他非人道行为,或基于政治、种族、宗教背景的迫害,而此类行为已实施或此类迫害已执行或此类行为与任何反和平罪或任何战争犯罪相关联。——摘编自何勤华《纽伦堡审判》【问题】(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惩处的战争责任对象有何不同。(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纽伦堡原则》的意义。【答案】(1)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以国家为惩处对象;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增加了对战犯个人(及组织等)的惩处。(2)对国际法有所发展和创新;为处理有关战争问题提供了国际法依据;有利于清算法西斯的战争罪行;有助于警示后人,维护和平;保护了人权。考点二考点一角度2:美苏冷战局面的形成材料
图一、图二为二战后不同时期德国局势示意图。【问题】(1)分别说明图一、图二所示局势形成的主要原因。(2)概括指出图二所示局势的形成产生了怎样的影响。【答案】(1)原因:图一,二战后,为根除德国法西斯主义,分割战后利益,根据雅尔塔会议的决定,英、法、美、苏对德国及其首都柏林实行分区占领。图二,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意识形态的对抗日益尖锐,美、英、法合并占领区,与苏占区对峙。(2)影响:导致德国分裂;冷战加剧。考点二考点一一、比较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和雅尔塔体系1.相同点(1)都是世界大战破坏了原有的体系,出现国际关系新格局和新秩序。(2)都是大国间经济、军事实力对比和相互妥协的产物。(3)都是各主要国家重新瓜分世界和势力范围而建立的新的国际关系体系,都是大国意志的体现。(4)都以通过召开国际会议和签订了一系列国际条约为基础形成。(5)都对战败国进行处置。(6)战后都建立了一个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的国际机构,即一战后的国联,二战后的联合国。(7)都随着各国力量的变化消长而瓦解、崩溃。2.不同点(1)影响深度和广度不同:雅尔塔体系的影响远远大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2)主角有变化: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是英法在欧洲,美国在远东、太平洋地区,体现了英、法、美大国意志;雅尔塔体系则是美苏在全球各地,体现美苏两大国的意志。(3)形成过程不同: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是在一战结束后形成的。雅尔塔体系则是从二战接近尾声时到二战结束后经过近十年时间的酝酿而逐步形成的。(4)体系的性质不同: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本质是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争夺;雅尔塔体系由于二战的反法西斯性质和社会主义国家的介入而具有反法西斯的作用和大国强权色彩。考点二考点一二、两极格局的演变和特点1.演变过程:两极格局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形成的以美国和苏联为中心的对峙局面。它形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初期表现为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与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之间的对抗;20世纪60年代以后逐渐被美苏争霸局面所代替;20世纪90年代随着苏联的解体而宣告结束。2.主要特点:(1)在两极格局中,美苏及其盟国互相争夺和对抗,界限比较分明和稳定。虽然每一方的内部也有分歧和矛盾,但最终仍要服从于美、苏战略利益的大局。(2)在两极世界中,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作为对立双方的盟主,在国际事务中起着主导作用。(3)冷战是美苏斗争的主要方式,由此而表现为政治上的对抗、军事上的对峙、意识形态上的对立和经济上的遏制。1.(2013·山东高考)1938年7月,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参事室曾对中国抗战将面临的国际形势做过预测。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
①苏俄不会单独出兵;②英国将在远东进行妥协外交;③美国不会单独干涉远东问题;④国联无力干涉。——摘自鹿锡俊《国民政府对欧战及结盟问题的应对》(1)试分别说明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参事室做出上述预测的依据。(2)概括指出当时苏、英、美三国的政策对远东局势产生了怎样的影响。(1)①的依据:苏联担心德国东侵,将战略重心放在欧洲。②的依据:英国为维护自身利益,对法西斯国家推行绥靖政策。③的依据:美国为避免卷入国际争端,实现“中立”政策。④的依据:从“国联制度设计缺陷”“英法控制国联,实行绥靖政策”“国联不能制止战争的具体事例”。(任一角度作答,言之成理均可得分)(2)纵容了日本在中国的侵略,恶化了远东局势。2.(2015·海南高考)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
国际联盟盟约规定:各缔约国为促进国际合作,并保证其和平与安全起见,特允承诺不从事战争之义务,维护各国间公开、公正、荣誉之邦交,严格遵守国际公法之规定;国际联盟大会有权处理属于国联行动范围以内或影响世界和平的任何事项,大会的决议,除盟约另有规定者外,均需出席大会的成员国一致通过;行政院由五个常任理事国和四个非常任理事国的代表组成,有权处理属于国联行动范围以内或影响世界和平的任何事项,行政院的决议,除盟约另有规定者外,均需出席行政院会议的理事国一致通过,如发生盟约所禁止的战争时,行政院可就制裁提出建议。——摘编自于琳琦《国际联盟的历程》(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国际联盟与联合国宗旨的共同之处。(2)与联合国相比较,国际联盟在组织和表决程序方面存在哪些缺陷使其宗旨难以实现?(1)共同: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国际合作和各国友好关系,防止战争。(2)组织方面:美、苏等大国长期没有加入国联,削弱了国联的影响力;大会和行政院职能分工不清,影响解决问题的效率;没有直接指挥的军事力量,无法有效展开维护行动。程序方面:国联大会的决议需要一致通过,造成决策困难;行政院决议需一致通过,没有强制执行决议的权力,缺乏执行力。3.(2015·新课标全国卷Ⅰ)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
1940年6月,当法国政府战败投降之际,戴高乐将军发起了“自由法国”运动,向法国人民发出了坚持抵抗的号召。他通过英国电台多次向法国人民发表演讲,指出法国输掉了一场战役,但没有输掉这场战争;法国并不是孤立的,在他的后面还有一个广大的法兰西帝国;法国可以和英国结成同盟,它还可以利用美国取之不尽的资源。在英国政府的帮助下,戴高乐重新组建了法国军队,并且很快投入到盟国在非洲和欧洲战场的战斗中。1941年9月,法兰西民族委员会成立,1943年改组为法兰西民族解放委员会,并与各盟国建立了外交联系。1944年6月,法兰西民族解放委员会改组为法国临时政府。诺曼底登陆后,法国与盟军一起参加了解放法国的战斗,并在盟军协助下解放了巴黎。1944年10月,英、苏、美等国先后承认了法国临时政府。联合国成立后,法国和美、英、苏、中一起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摘编自戴高乐《战争回忆录》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