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水利工程“地龙”现在还发挥作用_第1页
明朝水利工程“地龙”现在还发挥作用_第2页
明朝水利工程“地龙”现在还发挥作用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明朝水利工程“地龙”现在还发挥作用地龙水利工程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几千年来,勤劳、勇敢、智慧的中国人民同江河湖海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修建了无数大大小小的水利工程,有力地促进了农业生产。同时,水文知识也得到了相应的发展。水利工程从何时开始有的,笔者没有去考证。但我们知道,我国古代有不少闻名世界的水利工程。如春秋战国时期,都江堰、郑国渠;两汉时期的六辅渠、白渠;晋以后水利事业继续向江南推进,到唐代基本上遍及全国。宋代更掀起了大办水利的热潮。元明清时期的大型水利工程虽不及宋前为多,但仍有不少,且地方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兴建的数量越来越多。今天我们就谈谈明朝时期的水利工程情况。据云南《祥云县志》载:“米甸'地龙’是明朝初期汉族屯军和当地彝、白两族群众共同修建军民互利的地下引水灌溉设施。实则为四面砌石,顶上覆土深藏于地下的暗沟。‘地龙’位于米甸街北的塔坡山麓东面,起端连接十二长官司篝水源,末端直达坝区田野,长数公里,中部及末端开口数处,筑塘称‘龙潭’,蓄水以灌溉沿途田地。‘地龙’不占耕地,不受泥沙冲击填埋,减少了水分蒸发,设计及建造具有相当科学性。地龙现存3条,残存段为500~700米不等,当地群众称为‘龙沟’,常年泉水长流,仍然发挥其灌溉作用。”地龙,原指环节动物门钜蚓科动物。而我们从记载可以看出,祥云米甸的“地龙”不是动物,而是明代人工修筑的一条悠长的地下暗沟,为米甸提供庇护和濡养,至今还在为当地民众输送汩汩清流,使它灌溉的一带地方,成为“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旱涝保收的“米甸”。明朝时期,为何会在少雨多旱的地区建筑水利工程“地龙”呢?原来,明代朱元璋统治中原后,于明洪武十四年(1381)便派军队平定云南。洪武十五年沐英、兰玉率师攻克大理,至品甸(祥云)土官等率众归附。改品甸赕为洱海卫,云南县城从现云南驿迁至到现祥云城。县卫合一,并建洱海卫城(今祥云城)。明王朝为了巩固对云南地方的统治,对云南少数民族地区进行大规模的移民。通过各种形式把大量的汉族人口从内地迁入云南少数民族地区,进行屯田垦殖,及从事各种手工业劳动。随兰玉、沐英平定云南的以汉族为主体的军队,便都留下来屯戌在云南,而且至明洪武十七年,朱元璋下令把留戌的军属全部限期从内地送往云南。进入云南的军队便成了落籍的军屯户。他们以卫、所、营、屯的军队组织形式分布在祥云坝区的一些重要地区,目前还有很多村庄保留所、营、屯的名称。这些戌军大都来自于江苏、江西、浙江、安徽等省。据史料记载:“洪武二十年从江西、江苏、湖南、浙江等地区迁来的汉族军民一次在祥云屯耕的就达二万五千多人。”这样大批的明朝军士和当地民众居住此地,农业问题就是大问题。而粮食生产不得不依靠水利工程来保障。因此,类似“地龙”的水利工程设施,随着明代屯垦制度的推行和生产的发展而兴建。其建筑方法类似于地下简易涵洞,一端连接于克昌一带的山箐流水,另一端连接于蓄水灌溉的“龙潭”,集山箐流水于一池,供农田灌溉和人畜饮用。由于“地龙”构筑于地下,不占地表土地,既保护了耕地,减少了水的蒸发量,也避免了山水冲坏田地。可见,当时此做法是一种较为先进的水利灌溉方法。它对于研究古代的水利设施有着重要的价值。从县志和碑文记载,我们不难看出,米甸“地龙”水利工程,历史悠久,地点选择恰当,工程布置合理,规模宏大,配套严密完整,与自然环境极为和谐。这一水利工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