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必修三生物知识点归纳优秀10篇_第1页
高二必修三生物知识点归纳优秀10篇_第2页
高二必修三生物知识点归纳优秀10篇_第3页
高二必修三生物知识点归纳优秀10篇_第4页
高二必修三生物知识点归纳优秀10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Word-23-高二必修三生物知识点归纳优秀10篇高二生物必修三学问点归纳篇一

1、种群的数量变化有哪些?

包括增长、波动、稳定、下降。

2、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有哪些?

⑴、环境因素:食物、生存空间、气候、敌害等。

⑵、内部因素:诞生率、死亡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迁入率、迁出率。

3、种群增长曲线:

⑴、“J”型增长曲线:

①、条件:食物、空间充裕,气候相宜,没有敌害。

②、若种群初始数量为:N0,年增长率为λ,则t年之后种群数量为:Nt=N0λt

⑵、“S”型增长曲线:

①、“S”型曲线:种群经过一定时光的增长后,数量趋于稳定的增长曲线。

②、K值:为满载量。即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状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数量。

二、应会学问点

1、“J”型曲线:在自然界中有类似细菌在抱负条件下种群增长的形式。

2、K/2点:种群增长速率时刻。

是渔业捕捞、森林采伐的抱负时期。

害虫防治应在此点到来之前开头。

3、种群数量波动和下降的缘由:

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等。

高二必修三生物学问点篇二

1、演替:随着时光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

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

(1)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笼罩的地面或者是本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毁灭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2)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另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2、种群密度的测量办法:样办法(植物和运动本事较弱的动物)、标志重捕法(运动本事强的动物)

3、种群:一定区域内同种生物全部个体的总称。

群落:同一时光内聚拢在一定区域全部生物种群的集合。

生态系统:一定区域内的全部生物与无机环境。地球上的生态系统:生物圈

4、种群的数量变化曲线:

(1)“J”型增长曲线条件: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相宜、没有敌害。

(2)“S”型增长曲线条件:资源和空间都是有限的。

5、K值(环境容纳量):在环境条件不破坏的状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的数量,挑选在K/2时捕捞资源,在K/2之前举行虫害杀灭(降低环境容纳量)

6、丰盛度: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

一、细胞与稳态

1、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

2、内环境的组成及互相关系

(1)毛细淋巴管具有盲端,毛细血管没有盲端,这是区分毛细淋巴管和毛细血管的办法。

(2)淋巴来源于组织液,返回血浆。图示中组织液单向转化为淋巴,淋巴单向转化为血浆,这是推断血浆、组织液、淋巴三者关系的突破口。

3、内环境中存在和不存在的物质

(1)存在的物质主要有:①养分物质:水、无机盐、葡萄糖、氨基酸、甘油、脂肪酸、维生素等。

②代谢废物:CO2、尿素等。③调整物质:激素、抗体、递质、淋巴因子、组织胺等。

④其他物质:纤维蛋白原等。

(2)不存在的物质主要有:①只存在于细胞内的物质:血红蛋白及与细胞呼吸、复制、转录、翻译有关的酶等。②存在于消化道中的食物及分泌到消化道中的消化酶。

4、在内环境中发生和不发生的生理过程

(1)发生的生理过程①乳酸与碳酸氢钠作用生成乳酸钠和碳酸实现pH的稳态。②振奋传导过程中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③免疫过程中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地结合。④激素调整过程,激素与靶细胞的结合。

(2)不发生的生理过程(举例)①细胞呼吸的各阶段反应。②细胞内蛋白质、递质和激素等物质的合成。③消化道等外部环境所发生的淀粉、脂质和蛋白质的消化水解过程。

技法提炼

内环境成分的推断办法

一看是否属于血浆、组织液或淋巴中的成分(如血浆蛋白、水、无机盐、葡萄糖、氨基酸、脂质、O2、CO2、激素、代谢废物等)。若是,则一定属于内环境的成分。

二看是否属于细胞内液及细胞膜的成分(如血红蛋白、呼吸氧化酶、解旋酶、DNA聚合酶、RNA聚合酶、载体蛋白等)。若是,则一定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

三看是否属于外界环境液体的成分(如消化液、尿液、泪液、汗液、体腔液等中的成分)。若是,则一定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

5、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

(1)渗透压:

血浆渗透压: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细胞外液的渗透压:主要与Na+、Cl-有关。

溶液渗透压:溶液浓度越高,溶液渗透压越大。

(2)酸碱度:正常人血浆临近中性,PH为7.35-7.45。与HCO3-、HPO42-等离子有关。

(3)温度:体细胞外液的温度普通维持在37℃左右。

易错警示与内环境有关的2个易错点:(1)内环境概念的适用范围:内环境属于多细胞动物的一个概念,单细胞动物(原生动物)以及植物没有所谓的内环境。(2)血浆蛋白≠血红蛋白:血浆蛋白是血浆中蛋白质的总称,属于内环境的成分;而血红蛋白存在于红细胞内,不是内环境的成分。

6、内环境的稳态

(1)稳态:正常机体利用神经系统和体液免疫调整,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

(2)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整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整。

(3)内环境稳态意义:内环境稳态是机体举行正常生命活动的须要条件。

7、组织水肿及其产生缘由分析

组织间隙中积聚的组织液过多将导致组织水肿,其启发缘由如下

1、染色质:在细胞核中分布着一些简单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这些物质是由DNA和蛋白质组成的。在细胞分裂间期,这些物质成为瘦长的丝,交织成网状,这些丝状物质就是染色质。

2、染色体:在细胞分裂期,细胞核内长丝状的染色质高度螺旋化,缩短变粗,就形成了光学显微镜下能够看见的染色体。

3、姐妹染色单体:染色体在细胞有丝分裂(包括减数分裂)的间期举行自我复制,形成由一个着丝点衔接着的两条彻低相同的染色单体。(若着丝点分裂,则就各自成为一条染色体了)。每条姐妹染色单体含1个DNA,每个DNA普通含有2条脱氧核苷酸链。

4、有丝分裂:大多数植物和动物的体细胞,以有丝分裂的方式增强数目。有丝分裂是细胞分裂的主要方式。亲代细胞的染色体复制一次,细胞分裂两次。

5、细胞周期:延续分裂的细胞,从一次分裂完成时开头,到下一次分裂完成时为止,这是一个细胞周期。一个细胞周期包括两个阶段:分裂间期和分裂期。分裂间期:从细胞在一次分裂结束之后到下一次分裂之前,叫分裂间期。分裂期:在分裂间期结束之后,就进入分裂期。分裂间期的时光比分裂期长。

6、纺锤体:是在有丝分裂中期细胞质中浮现的结构,它和染色体的运动有密切关系。

7、赤道板:细胞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的着丝粒精确     地罗列在纺锤体的赤道平面上,因此叫做赤道板。

8、无丝分裂:分裂过程中没有浮现纺锤体和染色体的变化。例如,蛙的红细胞。

公式:1)染色体的数目=着丝点的数目。2)DNA数目的计算分两种状况:①当染色体不含姐妹染色单体时,一个染色体上只含有一个DNA分子;②当染色体含有姐妹染色单体时,一个染色体上含有两个DNA分子。

高二生物必修三学问点考点篇三

一、应当铭记的学问点

1、种群的数量变化有哪些?

包括增长、波动、稳定、下降。

2、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有哪些?

⑴、环境因素:食物、生存空间、气候、敌害等。

⑵、内部因素:诞生率、死亡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迁入率、迁出率。

3、种群增长曲线:

⑴、“J”型增长曲线:

①、条件:食物、空间充裕,气候相宜,没有敌害。

②、若种群初始数量为:N0,年增长率为λ,则t年之后种群数量为:Nt=N0λt

⑵、“S”型增长曲线:

①、“S”型曲线:种群经过一定时光的增长后,数量趋于稳定的增长曲线。

②、K值:为满载量。即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状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数量。

二、应会学问点

1、“J”型曲线:在自然界中有类似细菌在抱负条件下种群增长的形式。

2、K/2点:种群增长速率时刻。

是渔业捕捞、森林采伐的抱负时期。

害虫防治应在此点到来之前开头。

3、种群数量波动和下降的缘由:

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等。

高二必修三生物学问点篇四

1、稳态的调整:神经——体液——免疫共同调整

2、内环境稳态的意义:内环境稳态是机体举行正常生命活动的须要条件。

3、内环境: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内环境作用:是细胞与外界环境举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4、组织液、淋巴的成分和含量与血浆的相近,但又不彻低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含量较少。

5、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

6、血浆中酸碱度:7.35—7.45

调整的'试剂:缓冲溶液:NaHCO3/H2CO3Na2HPO4/NaH2PO4

7、人体细胞外液正常的渗透压:770kPa

正常的温度:37度

8、稳态:正常机体利用调整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

环境的相对稳定的状态。内环境稳态指的是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

高二生物必修三学问点梳理篇五

1、显微结构:在一般光学显微镜中可以观看到的细胞结构。

2、亚显微结构:在一般光学显微镜下观看不能辨别清晰的细胞内各种微细结构。

3、原核细胞:细胞较小,没有成形的细胞核。组成核的物质集中在核区,没有染色体,DNA不与蛋白质结合,无核膜、无核仁;细胞器惟独核糖体;有细胞壁,成分与真核细胞不同。

4、真核细胞:细胞较大,有真正的细胞核,有一定数目的染色体,有核膜、有核仁,普通有多种细胞器。

5、原核生物:由原核细胞构成的生物。如:蓝藻、细菌(如硝化细菌、乳酸菌、大肠杆菌、肺炎双球菌)、放线菌、支原体等都属于原核生物。

6、真核生物:由真核细胞构成的生物。如:酵母菌、霉菌、食用菌、衣藻、变形虫、草里履虫、疟原虫等。

7、细胞膜的挑选透过性:这种膜能够让水分子自由利用,细胞要挑选汲取的离子和小分子(如:氨基酸、葡萄糖)也能够利用,而另外的离子、小分子和大分子(如:信使RNA、蛋白质、核酸、蔗糖)则不能利用。

8、膜蛋白:指细胞内各种膜结构中蛋白质成分。

9、载体蛋白:膜结构中与物质运送有关的一种跨膜蛋白质,细胞膜中的载体蛋白在帮助蔓延和主动运送中都有特异性。

10、细胞质:在细胞膜以内、细胞核以外的原生质,叫做细胞质。细胞质主要包括细胞质基质和细胞器。

11、细胞质基质:细胞质内呈液态的部分是基质,是细胞举行新陈代谢主要场所。

12、细胞器:细胞质中具有特定功能的各种亚细胞结构的总称。

13、细胞壁:植物细胞的外面有细胞壁,主要化学成分是纤维素和果胶,其作用是支持和庇护。其性质是全透的。

高二必修三生物重点学问点篇六

1、人体内水的来源:

饮水:成人1300ml/24h

食物:成人900ml/24h人体内水的主要来源。

代谢:成人300ml/24h

2、人体内水的排出途径:

肾脏:以尿的形式排出,是人体排出水的主要途径。

皮肤:以表层蒸发水汽形式(指无显然出汗状况下)。

肺:以呼出水汽形式。大肠:食物、消化液中未被汲取的水。

3、关于抗利尿激素和醛固XX

⑴、抗利尿激素(升压素):

①、化学本质:肽

②、下丘脑分泌神经元分泌到垂体后叶神经元细胞,由垂体后叶神经细胞末梢释放到血液中。

③、生理作用:调整水盐代谢,能增进肾小管、集合管对水的重汲取。

⑵、醛固Xx:

①、化学本质:盐皮质类固醇。

②、分泌器官:肾上腺皮质。

③、生理作用:增进肾小管、集合管吸Na+,排K+

4、Na+平衡:

来源:主要是食盐。

汲取:几乎所有由小肠汲取。

排出:主要经肾脏随尿排出,少数随汗液和粪便排出。

特征:排出量几乎与摄入量相等。

5、K+平衡:

来源:食物(茎杆类:如芹菜);

汲取:消化道(能够汲取绝大部分)(未汲取部分随粪便排出)

排出:主要经肾脏随尿排出。

特征:多吃多排,少吃少排,不吃也排。

6、无机盐的生理作用:

⑴、K+:在血液、组织液、细胞内液中含量相对稳定,血钾(血清中的K+)含量能够作为临床诊断指标。

⑵、K+:在维持细胞内液渗透压具有打算性作用;维持心肌舒张,保持心肌振奋性;维持正常心率。

(血钾过低,心肌自动节律性异样,心率失常。)

⑶、Na+:维持细胞外渗透压及正常血压、心率。

大量缺Na+时,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血压下降,心率加快,四肢发冷。

高二必修三生物学问点篇七

免疫调整

1、免疫系统的组成

(1)组成: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

吞噬细胞等

2)免疫细胞T细胞淋巴细胞B细胞

迁移到胸腺中成熟

在骨髓中成熟

(3)免疫活性物质:抗体、淋巴因子、溶菌酶等。

2、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

杀菌则为其次道防线。

(2)消化道、呼吸道及皮肤表面等都是外界环境,在这些场所中所发生的免疫都属于第一道防线,如胃酸杀菌等。

3、特异性免疫

(1)体液免疫(抗原没有进入细胞)

①参加细胞:吞噬细胞、T细胞、B细胞、记忆细胞、浆细胞。

②免疫过程

③结果:多数状况下浆细胞产生抗体与抗原结合,形成沉淀或细胞集团,进而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

(2)细胞免疫(抗原进入细胞)

①参加细胞:吞噬细胞、T细胞、记忆细胞、效应T细胞。

②结果:效应T细胞能够与靶细胞密切接触,使其裂解死亡,释放出抗原,终于被吞噬细胞吞噬。

效应T细胞作用:使靶细胞裂解,抗原裸露,裸露的抗原会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

4、免疫失调疾病

(1)免疫过强自身免疫病类风湿、系统性红斑狼疮

过敏反应已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抗原时所发生的组织损伤或

功能紊乱,有显然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

(2)免疫过弱:艾滋病(AIDS)a.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遗传物质是RNA;艾滋病属于得到性免疫缺陷病,由艾滋病病毒引起,其致病机理是艾滋病病毒袭击人体免疫系统,特殊是可以侵入人体的T细胞,使T细胞大量死亡,导致患者丧失免疫功能,各种病原体则乘虚而入。所以,导致艾滋病患者死亡的直接缘由是病原微生物的侵染或恶性肿瘤,根本缘由是HIV破坏免疫系统。

易错警示与免疫细胞有关的4点提醒

(1)T细胞和B细胞的形成不需要抗原的刺激,而浆细胞和效应T细胞的形成需要抗原的刺激。

(2)吞噬细胞不仅参加非特异性免疫,还在特异性免疫中发挥重要作用。(3)免疫活性物质并非都由免疫细胞产生,如唾液腺、泪腺细胞都可产生溶酶菌。

(4)有关免疫细胞的“3个”:能产生抗体的细胞是浆细胞,B细胞、记忆细胞都不能产生;没有识别功能的细胞是浆细胞;特异性免疫中除浆细胞外,没有特异性识别功能的细胞是吞噬细胞,其余免疫细胞都有特异性识别功能。

5、下图是初次免疫反应和二次免疫反应过程中抗体浓度变化和患病程度曲线图,据图回答相关问题

(1)记忆细胞的特征:迅速增殖分化、寿命长、对相应抗原非常敏感。

(2)二次免疫特征:反应快、反应剧烈,能在抗原入侵但尚未患病之前将其毁灭。

(3)由图示可看出,在二次免疫过程中抗体的产生特征是既快又多。

易错警示与免疫过程有关的4点提醒

(1)只考虑到胸腺产生T细胞,T细胞参加细胞免疫,忽略了T细胞也可参加部分体液免疫,是解答相关试题简单出错的主要缘由。(2)对浆细胞和效应T细胞来说,初次免疫只来自B细胞或T细胞的分化;二次免疫不仅来自B细胞或T细胞的分化,而且记忆细胞能够更快地分化出浆细胞或效应T细胞。(3)由淋巴细胞到效应细胞和记忆细胞的增殖分化过程中细胞的遗传物质并未发生转变,分化只是发生了基因的挑选性表述。(4)在再次免疫中,记忆细胞十分重要,然而抗体不是由记忆细胞产生的,仍是由浆细胞合成并分泌的。

高二生物必修三学问点考点篇八

一、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类型

名词:1、生态系统:就是在一定的空间和时光内,在各种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利用能量流淌和物质循环而互相作用的一个自然系统。

语句:1、地球上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2、生态系统的类型:地球上的生态系统能够分为陆地生态系统和水域生态系统两大类。在陆地生态系统中,又分为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等类型。在水域生态系统中,又分为海洋生态系统和淡水生态系统。3、森林生态系统:潮湿或比较潮湿的地区;物种多,植物以乔木为主,树栖攀援动物多,种群密度稳定,群落结构复杂稳定。4、草原生态系统:年降水量少的地区;物种少,植物以草本为主,善跑或穴居动物多,种群密度易变,群落结构普通不稳定。5农业生态系统:农作物种植区;作物种类少,种群密度大,群落结构单一而不大稳定,植物主要为农作物,人为作用突出。6、海洋生态系统:囫囵海洋,类型多,分布各异;极小浮游植物为主,有大型藻类,各类动物集中于200m以上水层,底栖动物适应性特别。7、淡水生态系统:浅水区为水生和沼泽植物,深水区表层为浮游植物,主要有浮游动物、鱼类和底栖动物。

二、生态系统的结构

名词:1、分解者:主要是指细菌、真菌等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它们能把动植物的尸体、排泄物和残落物等所含有些有机物,分解成容易的无机物,归还到无机环境中,在重新被绿色植物通过来创造有机物。2、食物链: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因为事物关系而形成的一种联系,叫做~。3、食物网:在一个生态系统中,许多食物链彼此互相交叉衔接的复杂养分关系,叫做~。

语句:1、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两方面的内容:生态系统的成分;食物链和食物网。2、生态系统普通都包括以下四种成分: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包括阳光、热能、空气、水分和矿物质等),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3、生产者:自养型生物(主要是指绿色植物及化能合成作用的硝化细菌等)。4、消费者:包括各种动物。它们的生存都直接或间接地依靠于绿色植物创造出来的有机物,所以把它们叫做消费者。消费者属于异养生物。动物中直接以植物为食的草食动物(也叫植食动物)叫做初级消费者;以草食动物为食的肉食动物叫做次级消费者;以小型肉食动物为食的大型肉食动物,叫做三级消费者。5、分解者:主要是指细菌、真菌等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6、生物之间的关系:食物链中的不同种生物之间普通有捕食关系;而食物网中的不同种生物之间除了捕食关系外,还有竞争关系。7、生态系统中各成分的地位和作用: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是生态系统赖以存在的基础,生产者是生态系统中的主要成分,消费者不是生态系统的必备成分,分解者是生态系统的重要成分。8、消费者等级与养分等级的区分:消费者等级始终以初级消费者为第一等级,而养分等级则以生产者为第一等级(生产者为第一养分级,初级消费者为其次养分级,次级消费者为第三养分级。);同一种生物在食物网中能够处在不同的养分等级和不同的消费者等级;同一种生物在同一食物链中只能有一个养分等级和一个消费者等级,且二者仅相差一个等级。

三、生态系统的能量流淌

名词:1、能量金字塔:能够将单位时光内各个养分级的能量数值,由低到高绘制成图,这样就形成一个金字塔图形,就叫做能量金字塔。

语句:1、起点:从生产者固定太阳能开头(输入能量)。2、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的总量=流经这个生态系统的总能量3、渠道:沿食物链的养分级依次传递(转移能量)4、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的三个去处是:呼吸消耗,下一养分级同化,分解者分解。对于初级消费者所同化的能量,也是这三个去处。并且能够认为,一个养分级所同化的能量=呼吸散失的能量非常解者释放的能量十被下一养分级同化的能量。但对于养分级的状况有所不同。5、特征:传递方向:单向流淌(能量只能先前一养分级流向后一养分级,而不能反向流淌);传递效率:逐级递减,传递效率为10%~20%(能量在相邻两个养分级间的传递效率惟独10%~20%)。4、人们讨论生态系统中能量流淌的主要目的,就是设法调节生态系统的能量流淌关系,使能量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5、计算规章:消耗最少要挑选食物链最短和传递效率20%,消耗最多要挑选食物链最长和传递效率最小10%。

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名词:1、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在生态系统中,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化学元素,不断举行着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回到无机环境的循环过程。这里说的生态系统是指地球上的生态下系统——生物圈,其中的物质循环带有全球性,所以又叫生物地球化学循环。2、温室效应:大气中CO2越多,对地球上逸散到外层空间的热量的妨碍作用就越大,从而使地球温度上升得越快,这种现象就叫温室效应。

语句:1、碳循环:①碳在无机环境中是以二氧化碳或碳酸盐的形式存在的。②碳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是以二氧化碳的形式举行循环的。③绿色植物利用光合作用,把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合成为糖类等有机物。生产者合成的含碳有机物被各级消费者所通过。生产者和消费者在生命活动过程中,利用呼吸作用,又把二氧化碳放回到大气中。生产者和消费者死后的尸体又被分解者所通过,分解后产生的二氧化碳也返回到大气中。特征:随大气环流在全球范围内运动,所以碳循环带有全球性。2、能量流淌和物质循环的关系: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是举行能量流淌和物质循环,能量流经生态系统各个养分级时,流淌是单向,不循环的,是逐级递减的。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物质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间能够反复浮现,循环运动。能量流淌与物质循环既有联系,又有区分,是相辅相承,密不行分的统一整体。

五、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名词:1、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因为生态系统中生物的迁入,迁出及另外变化使生态系统总是在进展变化的,当生态系统进展到一定阶段时,它的结构和功能可以保持相对稳定,我们就把:生态系统具有保持和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本事,称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2、反抗力稳定性:在生物学上就把生态系统反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和功能保持原状的本事,称之为反抗力稳定性。3、恢复力稳定性:生态系统在遭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以后恢复到原状的本事,叫做恢复力稳定性。

语句:1、生物圈II号”试验失败说明: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难以像真正的生物圈那样,长久保持相对稳定,具备生态系统的稳定性。2、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就包括反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等方面。①反抗力稳定性的本质是“反抗干扰、保持原状”;生态系统之所以具有反抗力稳定性,就是由于生态系统内部具有一定的自动调整本事。生态系统的成分越单纯,养分结构越容易,自动调整本事越小,反抗力稳定性越低。一个生态系统的自动调整本事是有一定限度的,假如外界因素的干扰超过了这个限度,生态系统的相对定状态就会遭到破坏。3、反抗力稳定性与恢复力稳定性之间往往存在着相反的关系。反抗力稳定性较高的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较低,反之亦然。4、生物圈是人类生存的环境,而人类活动的干扰正在全球范围内使生态系统偏离稳态,我们要庇护并提升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高二生物必修三学问点梳理篇九

1.种群的特点包括:种群密度、诞生率和死亡率、迁入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

2.调查种群密度的办法:样办法、标志重捕法、抽样检测法、取样器取样举行采集、调查的办法。

3.K值: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状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数量。

4."J"型增长的数学模型:Nt=N0λt。其中N0为该种群的起始数量,t为时光,Nt表示t年后该种群的数量,λ表示该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倍数。

5.群落:同一时光内聚拢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

6.丰盛度: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

7.种间关系包括:单键、捕食、互利共生和寄生等。

8.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9.演替:随着时光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分为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

高二生物必修三学问点考点篇十

1、群落外貌

群落外貌是指生物群落的外部形态或表相而言。它是群落中生物与生物间,生物与环境互相作用的综合反映。陆地生物群落的外貌主要取决于植被的特点,水生生物群落的外貌主要取决于水的深度和水流特点。陆地生物群落的外貌是由组成群落的植物种类形态及其生活型所打算的。

2、生活型类型

目前广泛采纳的是丹麦植物学家raunkiaer提出的系统,他是按休眠芽或复苏芽所处的位置凹凸和庇护方式,把高等植物划分为五个生活型,在各类群之下,按照植物体的高度,芽有无芽鳞庇护,落叶或常绿,茎的特征等特点,再细分为若干较小的类型。下面就raunkiaer的生活型分类系统加以简介:

①高位芽植物休眠芽位于距地面25㎝以上,又可按照高度分为四个亚类,即大高位芽植物(高度﹥30米),中高位芽植物(8-30米),小高位芽植物(2-8米)与矮高位芽植物(25厘米~2米)。

②地上芽植物更新芽位于土壤表面之上,25㎝之下,多为半灌木或草本植物。

③地面芽植物更新芽位于近地面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