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程标准解读及教学实践:三下第一单元学习任务群新教法设计_第1页
语文课程标准解读及教学实践:三下第一单元学习任务群新教法设计_第2页
语文课程标准解读及教学实践:三下第一单元学习任务群新教法设计_第3页
语文课程标准解读及教学实践:三下第一单元学习任务群新教法设计_第4页
语文课程标准解读及教学实践:三下第一单元学习任务群新教法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语文课程标准解读及教学实践:三下第一单元学习任务群新教法设计一、三下这一单元的内容《古诗三首》《燕子》《荷花》《昆虫备忘录》,口语交际:春游去哪儿玩,习作:我的植物朋友二、这一单元属于什么学习任务群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三、单元主题:可爱的生灵四、单元真实学习情境:伶俐的燕子,美丽的荷花,蜻蜓、瓢虫、蚂蚱……大自然中,处处有可爱的生灵。把生灵当作朋友,与自然和谐相处,让学生带着自己的体验走进本单元的学习,与名家笔下的生灵亲密接触,感受大自然中生灵的可爱与美好,唤醒学生对生命的尊重,对自然的喜爱和敬畏。五、单元教学要求1.认识44个生字,读准4个多音字,会写36个字、29个词语;能运用偏旁归类的识字方法学习生字。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和指定的课文段落。能试着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积累“剪刀似的尾巴”等词语,体会优美生动的词语。3.能仿照课文中的片段,写一种自己喜欢的植物;能观察一种生物,做简单的记录;能借助记录卡,写清楚生物的样子、颜色等,并写出自己的感受。4.能在观察、阅读和表达中自主感受自然生灵的可爱与美好,体验亲近自然、融入自然的乐趣。六、每一课教材解读、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古诗三首》的教与学一、认识五个生灵第一首是唐朝杜甫的《绝句》,里面有两个生灵,一是燕子,二是鸳鸯。第二首是宋朝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里面也有两个生灵,一是鸭子,二是河豚。第三首是宋朝曾几的《三衢道中》,里面有一个生灵,是黄鹂。为什么要强调里面的生灵呢?因为这一单元的导语页中提到了大自然中,处处有可爱的生灵。三位诗人,在诗中也是重墨书写的,教学中当然不能不强调。教材上怎么解释“河豚”的?一种肉味鲜美的鱼,有毒性。建议教材以后修订,别这样解释了。因为这种解释不全面。这首诗中的河豚肯定是野生的,要介绍野生河豚有剧毒,日本人特别爱吃,但每年都有几百人因此中毒而身亡,当然,我们中国人更爱吃,每年也有不少这样的中毒者。解释中,要告诉学生“1克河豚毒素能使500人丧命”。河豚毒素(TTX),它是一种神经毒素,人食入豚毒0.5~3mg就能致死。毒素耐热,100℃,8小时都不被破坏,120℃,1小时才能破坏,盐腌、日晒亦均不能破坏毒素。但爱吃的人,那是不要命的!宋人梅尧臣《河豚鱼》诗云:“春洲生荻芽,春岸飞杨花。河豚当是时,贵不数鱼虾。”据说,现在的野生河豚已经越来越少了。写到这里,想建议学生上网查找有关资料,研究研究河豚,肯定能写出一篇挺像样的文章。说了这么多,还是要回到三首诗上。当然,其它的生灵也值得研究研究。二、背诵与默写含生字词教与学这三首诗,是要求背诵的,只要《绝句》要求默写。老师非常清楚,不能相信教材,因为期末试卷都已经突破了教材的要求,三首诗既然都要求背诵,那就规规矩矩地全部默写吧。教材在这方面没有增加学生负担,但期末测试卷中的题目,逼迫一线老师必须增加学生负担。学习这三首诗,要求会写“融、燕、鸳鸯、惠、崇、芦、芽、短、梅、溪、泛、减”。教学经验告诉我们“融、燕、溪”三个字最容易出错,教学时必须重点讲述。“融”字会多写“一横”;“燕”是象形字,一定要讲清楚;“溪”下面是“大”,不是“小”。这三个字教对了,其它字,就简单了。默写《绝句》,其中“睡”字学生容易将最后一横写长。多年来,发现很多学生出错,纠正了许久,但仍然有几位学生不由自主地写长。这一次默写此诗,恐怕还要反反复复地纠正。默写《惠崇春江晚景》,肯定有多位继续把“暖”写错,有几个学生总是把“暖”字的右边写成“爱”,当然“河豚”一词中的“豚”肯定有人加点。默写《三衢道中》,这个“衢”,那是必须强调的,笔画那么多,一不小心就写错。当然最最重要的是“阴”与“荫”,“绿阴”不是“绿荫”。三、诗意的读悟1.《绝句》: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1)教材给出了“迟日、泥融”的解释,这是学生可以自读自知的。利用这两个解释能否理解这首诗呢?我们可以大概明白:春天里的太阳,与冬天不一样,落山的时间,一天比一天晚,这里的江山应该指的是“国家”,也就是说国家一天比一天美。春风吹来,花草的香气扑鼻。前两句,写出春天美丽的大好河山。最后两句,重点写了两个小生灵,燕子开始筑巢(这是动态描写),一对对鸳鸯睡在暖暖的沙堆里(这是静态描写)。这种表面的意思,相信都能理解。(2)创作背景的阅读:那杜甫为什么要写这首诗呢?其创作背景是什么?要不要讲给学生听?网上可以查到其创作背景:公元759年,杜甫深感当时政治黑暗,毅然辞官,一路西下,经秦州、同谷等地来到四川成都,居于浣花溪畔。并在那里建立草堂一座,在成都生活了将近四年的时间,期间与严武结交甚密,严武荐其为剑南节度使蜀中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并赐绯鱼袋。公元762年,唐朝鼎盛时期,成都尹严武入朝,当时由于"安史之乱",杜甫一度避往梓州。第二年,叛乱得以平定,严武还镇成都。杜甫也回到成都草堂。当时,他的心情很好,面对这一派生机勃勃,情不自禁,写下这一首即景小诗。有了这一背景,再读《绝句》明显有了深度。(3)赏析材料的阅读:众所周知,我国的古诗教材过于简单,从来没有赏析,其实,学习古诗如果有了赏析,学生对诗的思考就不一样了,其实,网上可以查到好多赏析,请看:赏析一诗人以"迟日"领起全篇,突出了春天日光和煦、万物欣欣向荣的特点,并使诗中描写的物象有机地组合为一体,构成一幅明丽和谐的春色图。前二句的"迟日"、"江山"、"春风"、"花草"组成一幅粗线勾勒的大场景,并在句尾以"丽"、"香"突出诗人强烈的感觉;后二句则是工笔细描的特定画面,动静结合,既有燕子翩飞的动态描绘,又有鸳鸯慵睡的静态写照。飞燕的繁忙蕴含着春天的勃勃生机,鸳鸯的闲适则透出温柔的春意,一动一静,相映成趣。而这一切全沐浴在煦暖的阳光下,和谐而优美,确实给人以春光旖旎之感。赏析二这一首写于成都草堂的五言绝句,是极富诗情画意的佳作。该诗反映了诗人经过奔波流离之后,暂居草堂的安适心情,也是诗人对初春时节自然界欣欣向荣景象的欢悦情怀的表露。诗一开始,就从大处着墨,描绘出在初春灿烂的日光下,浣花溪一带明丽绚烂的春景。"迟日"突出了初春的阳光,同时用一"丽"字点染"江山",表现了春日阳光普照、林木葱茏、溪水潺潺的秀美景色。第二句诗人进一步以和煦的春风,初放的百花,如茵的芳草,浓郁的花香来展现明媚的大好春光。三、四两句转向具体的初春景物描绘,以工笔细描衔泥飞燕、静睡鸳鸯,与一、二两句粗笔勾画的景物相配合,使整个画面色彩鲜明、虚实相生、和谐统一。全诗对仗工整,但又自然流畅,毫无雕饰之感;所描景物清丽雅致,格调清新脱俗,是杜集中别具风格的篇章。这一切,让学生读一读,不需要老师讲,深度不就有了吗?(4)诗的故事感的获得诗,都是故事,如果仅仅认为是写景,理解的就是表面,永远谈不上什么故事感。有了创作背景,有了他人的赏析,诗给予人的故事感不就有了吗?把一首诗的故事感读到,才是诗歌深度学习的一大表征。把以上的文字读明白了,这首诗也就有个大概的理解了。2.《惠崇春江晚景》: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1)借助注释,清楚“惠崇”是一位北宋名僧,能诗能画。知道这首诗是苏轼为惠崇的画作《春江晚景》题写的诗,因此这首诗是“题画诗”。这是一幅怎样的画?教材的插画是不是惠崇画的?不是的!因为教材插图有误,只要仔细观察过桃花的人,桃花开的时候,桃树叶子不可能长成那个样子,今年春季使用的三下教材还是没把桃树叶子画小点。惠崇画的桃花是怎么的。网上查了一些,不知道哪个是真哪个是假。(事实上,画作早已失传)另外,教材只注释了三个词,其实“蒌蒿”也该注释。蒌蒿:草名,有青蒿、白蒿等种。《诗经》“呦呦鹿鸣,食野之蒿。”(2)网上译文: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鸭子在水中游戏,它们最先察觉了初春江水的回暖。河滩上已经满是蒌蒿,芦苇也开始抽芽,而河豚此时正要逆流而上,从大海回游到江河里来了。(3)苏轼这首题画诗是否有深层次的意思?其创作背景如下:惠崇春江晚景是元丰八年(1085)苏轼在逗留江阴期间,为惠崇所绘的鸭戏图而作的题画诗。苏轼的题画诗内容丰富,取材广泛,遍及人物、山水、鸟兽、花卉、木石及宗教故事等众多方面。这些作品鲜明地体现了苏轼雄健豪放、清新明快的艺术风格,显示了苏轼灵活自如地驾驭诗画艺术规律的高超才能。而这首《惠崇<春江晚景>》历来被看作苏轼题画诗的代表作。网上非常棒的一篇赏析文章,值得推荐给学生读:赏析一画以鲜明的形象,使人有具体的视觉感受,但它只能表现一个特定的画面,有一定的局限性。而一首好诗,虽无可视的图像,却能用形象的语言,吸引读者进入一个通过诗人独特构思而形成的美的意境,以弥补某些画面所不能表现的东西。这首题画诗既保留了画面的形象美,也发挥了诗的长处。诗人用他饶有风味、虚实相间的笔墨,将原画所描绘的春色展现得那样令人神往。在根据画面进行描写的同时,苏轼又有新的构思,从而使得画中的优美形象更富有诗的感情和引人入胜的意境。诗人先从身边写起:初春,大地复苏,竹林已被新叶染成一片嫩绿,更引人注目的是桃树上也已绽开了三两枝早开的桃花,色彩鲜明,向人们报告春的信息。接着,诗人的视线由江边转到江中,那在岸边期待了整整一个冬季的鸭群,早已按捺不住,抢着下水嬉戏了。诗人由江中写到江岸,更细致地观察描写初春景象:由于得到了春江水的滋润,满地的蒌蒿长出新枝了,芦芽儿吐尖了;这一切无不显示了春天的活力,惹人怜爱。诗人进而联想到,这正是河豚肥美上市的时节,引人更广阔地遐想。全诗洋溢着一股浓厚而清新的生活气息。这是一首题画诗,惠崇的《春江晚景图》没有流传下来,不过从苏轼的诗中,我们可以想个大概:一片竹林,三两枝桃花,一条江,几只鸭子,河岸上满是蒌蒿,芦芽刚刚破土,天上还有两两归鸿。河豚是看不到的,是馋嘴的苏轼在想:河豚该上来了,用蒌蒿和芦芽一炖,比东坡肉鲜多了。惠崇为宋初"九诗僧"之一,跟苏轼不是一个时代的人。苏轼是只见其画,未见其人。此僧诗画俱佳,尤其擅长画水乡,再放上几只飞禽走兽,人称"惠崇小景"。王安石很推崇他的画,在《纯甫出僧惠崇画要予作诗》中赞到:"画史纷纷何足数,惠崇晚年吾最许。"明清两朝眼里只有唐诗,从不把宋诗放在眼里。康熙年间大学者、大诗人毛希龄就批评苏轼这首诗说:"春江水暖,定该鸭知,鹅不知耶?"这老头真有点瞎抬杠。春江水暖,鹅当然也知。宋人还有"春到人间草木知"的诗呢。这是题画诗,可能画上根本没有鹅啊。不过毛希龄也不是就跟苏轼过不去,他谁也看不上眼。他读朱子,身边都得摆个稻草人朱熹,看到他哪地方解的不对了,就要连打带骂,非得让这稻草人朱熹认错才行。对苏轼,已经够客气了。著名国画史学家郭若虚说他"工画鹅、雁、鹭鸶,尤工小景,善为寒江远渚。萧洒虚旷之景,人所难到也"(《图画见闻志》卷四)。由此可见,惠崇的画享誉一时,而《春江晚景》(钱钟书《宋诗选注》作"晚景")应是他擅长的得意之作。惠崇原画已经失传,但从诗人传神的描写中,我们可以想到画面图景。北宋诗人晁补之说:"诗传画外意,贵有画中态。"(《和苏翰林题李甲画雁》)苏轼的这首诗妙在既能写出"画中态",又能传出"画外意",使诗情、画意完美地结合起来。这样的赏析,我等一线老师是讲不出来的。学者们都已经讲了很多,特别有深度了,为什么不能拿来让孩子读一读呢?让学生读一读,他们肯定知道的比不读的多,这也许就是我理解的诗歌的深度学习。当然,这么一读,这首诗的故事感,就出来了。3.《三衢道中》: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1)课文有四个注释,讲了浙江“衢州”里的“三衢山”。“小溪泛尽”是乘小船到小溪的尽头。教材没有专门讲“泛”,老师要强调“泛”就是“乘船”的意思。另外两个要求学生记牢一点,考试会出题的。一是“却”是“再,又”的意思,二是“阴”是树荫的意思。另外给学生简单介绍一下曾几,曾几是陆游的老师。(2)网上注释:梅子黄透了的时候,天天都是晴和的好天气。乘小舟沿着小溪而行,走到了小溪的尽头,再改走山路继续前行。山路上苍翠的树,与来的时候一样浓密。深林丛中传来几声黄鹂的欢鸣声,比来时更增添了些幽趣。(3)网上赏析:诗写初夏时宁静的景色和诗人山行时轻松愉快的心情。此诗首句写出行时间,次句写出行路线,第三句写绿阴那美好的景象仍然不减登山时的浓郁,第四句写黄莺声,路边绿林中又增添了几声悦耳的黄莺的鸣叫声,为三衢山的道中增添了无穷的生机和意趣。全诗明快自然,极富有生活韵味。第一句句点明此行的时间,“梅子黄时”正是江南梅雨时节(黄梅天),难得有这样“日日晴”的好天气,因此诗人的心情自然也为之一爽,游兴愈浓。诗人乘轻舟泛溪而行,溪尽而兴不尽,于是舍舟登岸,山路步行。一个“却”字,道出了他高涨的游兴。三四句紧承“山行”,写绿树荫浓,爽静宜人,更有黄鹂啼鸣,幽韵悦耳,渲染出诗人舒畅愉悦的情怀。“来时路”将此行悄然过渡到归程,“添得”二字则暗示出行归而兴致犹浓,故能注意到归途有黄鹂助兴,由此可见出此作构思之机巧、剪裁之精当。作者将一次平平常常的行程,写得错落有致,平中见奇,不仅写出了初夏的宜人风光,而且诗人的愉悦情状也栩栩如生,让人领略到平的意趣。诗还有个特点,就是通过对比融入感情。诗将往年阴雨连绵的黄梅天与眼下的晴朗对比;将来时的绿树及山林的幽静与眼前的绿树与黄莺叫声对比,于是产生了起伏,引出了新意。全诗又全用景语,浑然天成,描绘了浙西山区初夏的秀丽景色;虽然没有铺写自己的感情,却在景物的描绘中锲入了自己愉快欢悦的心情。曾几虽然是江西诗派的一员,但这首绝句写得清新流畅,没有江西诗派生吞活剥、拗折诘屈的弊病。他的学生陆游就专学这种,蔚成大家。四、怎么教三首古诗?古诗的学习,方法不复杂,读读背背默默思思。如果能加一些赏析的阅读,理解其创作,尝试着写写小诗,那是最好不过的了。古诗写不来,写写春天看到的生灵,用三五句写写,有可能超过所有的没有写作参与的传统诗歌教学。《燕子》的教与学这是一篇老课文,由于选入课文都被改动了,所以所学的《燕子》有很多种。现在,全国三年级学生就学这一种改过的《燕子》了。这篇被改过的《燕子》有五个自然段,前三个自然段是需要背诵的。为什么要背诵呢?为什么只背这三个自然段呢?教材没有说清楚。既然要求背诵了,就得一字不漏一字不错的背诵,还要一字不错的默写下来,因为全国各地的小学语文试卷都有“根据课文内容填空”。“燕子”是生灵。虽然杜甫的《绝句》中也有燕子,但那太简单了。郑振铎的燕子才是具体的更清楚的“燕子”。“燕”是多音字,一读yān,有三种含义:一是周朝国名,在今河北北部和辽宁南部;二是指河北北部;三是指姓。二读yàn,有两种含义:一是鸟类的一科,翅膀尖而长,尾巴分开象剪刀。捕食昆虫,对农作物有益。春天飞到北方,秋天飞到南方,是候鸟。常见的家燕就是燕科的鸟。二是古汉语中同“宴”。“燕”象形字。这个字创作的特别有意思。燕子的故乡在北方,北方玄,因此,古时把它叫做玄鸟。汉字的“燕”是特指家燕。每年繁殖2窝,大多在5月至6月初和6月中旬至7月初。每窝产卵4~6枚。第二窝少些,为2~5枚。卵乳白色。雌雄共同孵卵。14~15天幼鸟出壳,亲鸟共同饲喂。雏鸟约20天出飞,再喂5~6天,就可自己取食。上面的“廿”表示真正的燕子必须会飞,小燕子什么时候会飞?约20天就飞了。上面“廿”表示小燕子出壳约20天就成了飞燕。燕子是人类的益鸟,主要以蚊、蝇等昆虫为主食,1个季度就能吃掉25万只害虫,燕子的“呢喃”叫声特别美,这个字的中间有个“口”,突出了燕子又一个特征。相传燕子于春天社日北来,秋天社日南归,故很多诗人都把它当做春天的象征加以美化和歌颂。“燕”中有“北”,被“口”分在两边,表示燕子不是一直居住在北方。下面四点,就是火字底,“秋”有“火”,一“北”一“火”,表示秋天的时间燕子要南飞,春天再飞回来。当然也有人说,那四点就是燕子的尾巴。后来,有人根据燕子双飞的特点,认为下面的“四点”代表花中四君子。不管怎么说,“燕”字创造的特别有味道。如此一讲,学生就不易写错,就不会把上面的“廿”少写一横。这篇课文,还有两个多音字,一个是“散”,一个是“杆”。如何读准?请同学们通过查字典来理解吧。这一课还有12个生字要会写,最难写的一个字是“聚”,要重点教。其它的字,不会有多大问题。第一自然段,“凑成”是一个精准的词汇,有味道。原来可爱活泼的小燕子是“一身乌黑的羽毛+一对轻快有力的翅膀+剪刀似的尾巴”凑成的。人家明明天生是这样的,但作者偏偏不这么说,硬说成“凑”,凑的可爱,凑的活泼,凑的独特,凑的特别有创造性。第二自然段,只有两句话,是长长的两句话。第一句,写春天来了,“形成”一词用得如“凑”一样。春天,每年都来,但作者没有这么写,他说轻风、细雨、柔柳、各色的花、青草、绿叶是来赶集的。这些精灵来赶集,怎么可能会少了燕子呢?燕子的加入,春天的世界变了,“平添”用的好!第三自然段,写斜飞于稻田与高柳间的燕子,速度很快,“叽”的一声,已从稻田飞到那边的高柳下。选作课文时改动了,为什么“叽”字不加双引号呢?因为这一段“叽”字好重要啊。突然觉得,作者写的燕子时间有跨度,第二自然段写的是春燕,这一段可能不是春燕了,因为稻田的出现,让我想到了夏天或者初秋。也许我的想法不对,郑振铎有家乡是福建,出生在浙江温州,也许那里的春天里有着稻田。第四自然段,写横掠湖面的燕子,顽皮的燕子,用翼尖或剪尾沾水面玩。“那小圆晕便一圈一圈地荡漾开去”是这几只燕子的作品。第五自然段,写了几对飞倦的燕子。几对燕子,几支木杆,几痕细线连着杆与杆,创作了一幅图画一幅作品,这幅作品就是“春天的歌”。五个自然段这么一读一思,其实要是让学生背诵,后面两段也应该背一背,因为这样才完整,只背诵前三段,好好的文章因为背诵“破”了。不妥不妥!这篇文章,作者写出的燕子是可爱的、活泼的、伶俐的、有趣的燕子……这样的燕子,作者是怎么写出来的?是观察吗?这样的燕子,很多人见过,为什么写不出来呢?为什么?这篇文章,每一段,也可是说每一句都是美的,这些美放在一起构成了怎样的美?现在网络发达,读这篇五段文字的《燕子》,最好能读一读作家写得原文,因为原文写的情感更加聚焦,更加有味道。《荷花》这样学教育家、作家叶圣陶先生的《荷花》是传统名篇。这一课,怎么学?1.字词问题这一课有一个多音字要重视,就是“挨”。在查字典中明白,在阅读中训练,在运用中清楚。挨[āi](1)依次,顺次:~门逐户。(2)靠近:~近。肩~着肩。挨[ái](1)遭受:~打。~骂。(2)拖延:~时间。~延。这一课要会写11个生字:“瓣”要与“辫、辩、辨”分清楚,对部分学生来说有难度。“莲蓬”的“蓬”一词是重点,不少同学会错,错在“蓬”写成“篷”。“姿势”一词中的“姿”与“资”有学生搞不清楚。“饱胀”“仿佛”常常考到。“舞蹈”的“蹈”的笔顺要讲清楚。另外,这一课还有18个词语要求掌握:荷花、清香、赶紧、圆盘、花瓣、莲蓬、花骨朵儿、破裂、姿势、眼前、画家、本领、了不起、仿佛、随风、飘动、舞蹈、停止。【注:“停止”中的“停”有个别学生多加一个小竖而错】2.朗读与背诵问题这一课要求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过去,我们研究过什么是正确朗读课文,什么有流利地朗读课文,什么是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需要真正的理解课文,课文理解透了,才会有真感情,理解不透,情就会变,就会变得很假。有感情朗读课文,要求是很高的。不过,教材要求老师教好“花瓣儿、花骨朵儿、莲蓬、衣裳”四个词的读。这篇课文让学生背诵2-4自然段。我一直对编写者规定的背诵有些不解,因为在教学参考书中都找不到,为什么让学生背诵这三段,另外两段为何不要求背诵?背诵这些东西到底有多少价值?这篇文章总共五段,头尾段也就是简单的三句话。不如全文通背。3.第一人称的认识这篇文章是以第一人称来写的。第一人称写作有什么好处?让人一下子感觉到这是真的,是作家真的看到的,做的,听的,闻的,想的。不过文中的“我”,一定要加上双引号来理解,不要把文中的“我”当成作家本人。这是一种创作,是一种写作技巧。4.阅读理解第一自然段:时间、人物、地点……在短短的两句话里,交待的清清楚楚,绝对不拖泥带水。叶老的文章开头,好多如此,值得学习。不过,这一段“玩、闻、跑”这些动词是要好好读的。当然,这一段折射出来的写作风格也是要读明白的。“我”是怎么去公园的?去公园的路上看到什么,听到什么?闻到的清香,为什么不多写几句?赶紧往荷花池边跑去,为什么不再写仔细点?我觉得这些问题需要思考。一一思考之后,才能明白一种写作风格——简洁!第二自然段:写了荷花、荷叶,写了多种形态的荷花:展开两三片花瓣的,全展开露出小莲蓬的,是花骨儿的。这一段,哪些是“我”看到的,哪些是“想”到的?理一理,就知道了看与想的不同。理一理,就知道了作者为什么要使用修辞来表达。当然,可以进一步思考,这段文字,从哪些词句可以看出是作家独有的认识,也可以说是作家的智慧?第三自然段:姿势不同的荷花,朵朵都美,一池荷花成了一幅活的画。这一段,是需要学生默读之后体会的。这幅活的画是谁画的?这位画家的本领真了不起,这个画家是什么样子的?我们见到的画,如果用“活”来形象,说明什么?而这池荷花本来就是活的,作家为什么要使用假设的方式来写呢?第四自然段:本文最长的一段,其实这篇文章写得最值得思考的一段。过去,很多老师在这一段用力不少。统编教材对这一段只是连带性的朗读、默读、背诵上要求,看后面的三个题与小练笔,好像再也没有什么特别之要求了。像小练笔,编者关注的是第二自然段的仿写练习。事实上,这一仿写意义不大,此文最独特的写作不在第二自然段,而在第四自然段。为什么这么说?叶老这篇文章的高明之处,就是通过这一段告诉我们一个写作智慧,那就是写什么就让自己变成什么。如果大家读过土耳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奥尔罕·帕慕克的作品《我的名字叫红》,就知道了这一写作智慧的价值。如果大家读过美国中学生必读书《神奇校车》系列书,同样可以明白,写什么把自己变成什么的价值。而这一单元要求学生写自己喜欢的植物,如果文章中没有出现这样的写作,说明《荷花》所教根本不到位。学习这一段,得这一写作智慧,远远超过课后的那个小练笔。所以,我教此课,这个小练笔不写,我要让学生明白“写什么,要把自己变成什么”。过去有老师在最后的省略号上做文章,让学生继续想继续写。我也不做这个训练,因为得上面的写作智慧,远远超过这一训练。第五自然段:特别有味道,是“我”从神奇的思考中走出来了。作者看完荷花肯定要回家的,为什么回家的事不写了?5.思考(1)从古到今,我国无数的作家写过荷花,你知道为什么吗?(2)作者写的是荷花,为什么文中要出现蜻蜓、小鱼这些生灵呢?《昆虫备忘录》这样学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我曾经听一位老师上了此课,是按照教材前面的导语上的。重点在默读课文,让学生说最感兴趣的内容。然后课堂指导他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如表格、配有文字说明的,做一份自己的昆虫备忘录。一边听一边想,这么好的文章,这么新鲜感十足的文章,怎么上成这个样子,这种知识化的语文学习,把这么好的文章基本上摧毁。一边听我还想,汪曾祺是不是写昆虫的高手,这篇文章选了4个,是不是还有很多很多?老师没有告诉学生。我对汪曾祺是非常陌生的,我听这位老师的课,就此课讲此课,我也感觉到这位老师对汪曾祺也是同样的陌生,但这位老师特别会装,装的好像非常懂汪曾祺。我知道,我也要教这篇课文的,在我教之前,无论如何得读读汪曾祺,我不能在学生面前装。于是在京东网上买汪曾祺的书。查到了《汪曾祺全集》(2019年1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定价1280元,精装本!打折价近900元!买!因为一篇课文买一本、买一套书、数本书,是这几年常干的事。而这种阅读的确丰富了我。拿到了书,一大盒,非常精致。里面还送了一幅画,一个印着汪曾祺文集字样的包,我背着这个包买过菜、上过班呢!我已经把12本书,断断续续地读完了。我很少这么读一个人的作品,越读越觉得汪曾祺的作品特别有意思,很多散文、小说、回忆录,值得一读。他师从沈从文,他写过多篇沈从文的文章,让我对沈从文有了更多的理解。汪先生说,沈从文不会上课,因为他只读过小学,根本不知道怎么上课,他说话声音小,都是方言,但他的写作讲得好,他教写作很有一套,都是让学生先写,然后根据每个人的作品谈如何写作,还要给其找到相关的名人之作让学生看,最最重要的将此题目自己写下的作品给学生。另外,他的评语都是读后感。最最重要的是,沈从文常常给学生创作。这一点,我们多少老师做到了?想想自己的这些年的语文教学,我为学生作品写过多少读后感,为所教学生创作过多少作品?少之又少!这真的需要检讨。《昆虫备忘录》在《汪曾祺全集》第6卷中,这一卷是散文,也就是说《昆虫备忘录》这篇课文是散文,是1993年2月2日汪先生写的散文。如果从文体意识来讲,这篇课文应该教出散文味。什么是备忘录?我看到这个词,思来想去,不知道怎么讲“备忘”,查了有关资料才明白,现在准备好、记录好,以后忘记了,拿出来再看,就知道了。“备忘录”不是中国人的发明,这个词汇是外来词。它源自于拉丁语:memorandumest,由动词memoro(原义是“提及、回忆、相关的”),所形成的动名词,意为:“这是应该被记住的”。这个词,在词典中的解释是:1.非正式的外交信件;特指政府部门或外交部致大使馆或公使馆的书面声明,尤其用于例行传达或询问,无需签署。2.备忘或保留准备将来用的非正式的记事录;帮助或唤起记忆的记录;日记本里的记事录。要不要详细地给学生讲“备忘录”?整个小学,这是唯一一次备忘录的课文,我个人觉得应该讲,应该好好讲。因为这个词很重要,因为不少学生的未来离不开备忘录。我小学至师范毕业,没有学过备忘录课文,老师也没有教过。因为智能手机的出现,里面备忘录,我才用起来的。这个备忘录很好用。走路时,坐高铁时,坐飞机(飞机不需要关机了,变成飞行模式就行),只要看到某件特别的事,有了某种灵感,我会立即记在备忘录中。多少次的备忘录变成了长文章,发表。几本书的目录及主要写什么,也都这样完成的。课堂上,我也会给学生展示我手机的备忘录写了什么。现在的学生不允许带手机进班,这篇课文学完,让孩子准备个小本子,学记备忘录(其实学生记家庭作业的本子,也是)。汪先生的《昆虫备忘录》的原文写了几种昆虫?写的是七个,分别是复眼、蚂蚱、花大姐、独角牛、磕头虫、蝇虎、狗蝇。把12本全集翻看完,汪先生一生也就写了这一篇昆虫备忘录。教材编写者选择了其中的四种,还打乱了顺序,并将《独角牛》改成了《独角仙》。我对照读了,发现改动多处。《独角牛》被改成《独角仙》,原来的味道丢掉了很多。把原文放在这里,大家读读看:复眼我从小学三年级(《自然》教科书上知道蜻蜓是复眼,就一直捉摸复眼是怎么回事。“复眼”,想必是好多小眼睛合成一个大眼睛。那它怎么看呢?是每个小眼睛都看到一个小形象,合成一个大形象?还是每个小眼睛看到形象的一部分,合成一个完全形象?捉摸不出来。凡是复眼的昆虫,视觉都很灵敏。麻苍蝇也是复眼,你走近蜻蜓和麻苍蝇,还有一段距离,它就发现了,蹭——,飞了。我曾经想过:如果人长了一对复眼?还是不要!那成什么样子!蚂蚱河北人把尖头绿蚂蚱叫“挂大扁儿”。西河大鼓里唱道:“挂大扁儿甩子在那荞麦叶儿上”,这句唱词有很浓的季节感。为什么叫“挂大扁儿"呢?我怪喜欢“挂大扁儿”这个名字。我们那里只是简单地叫它蚂蚱。一说蚂蚱,就知道是指尖头绿蚂蚱。蚂蚱头尖,徐文长曾觉得它的头可以蘸了墨写字画画,可谓异想天开。尖头蚂蚱是国画家很喜欢画的。画草虫的很少没有画过蚂蚱。齐白石、王雪涛都画过。我小时也画过不少张,只为它的形态很好掌握很好画,——画纺织娘,画蝈蝈,就比较费事。我大了以后,就没有画过蚂蚱。前年给一个年轻的牙科医生画了一套册页,有一开里画了一只蚂蚱。蚂蚱飞起来会格格作响,不知道它是怎么弄出这种声音的。蚂蚱有鞘翅,鞘翅里有膜翅。膜翅是淡淡的桃红色,很好看。我们那里还有一种“土蚂蚱”,身体粗短,方头,色如泥土,翅上有黑斑。这种蚂蚱,提住它,它就吐出一泡褐色的口水,很讨厌。天津人所说的“蚂蚱”实是蝗虫。天津的“烙饼卷蚂蚱”,卷的是焙干了的蝗虫肚子。河北省人嘲笑农民谈吐不文雅,说是“蚂蚱打喷嚏——满嘴的庄稼气”,说的也是蝗虫。蚂蚱还会打喷嚏?这真是“糟改”庄稼人!小蝗虫名蝻。有一年,我的家乡闹蝗虫,在这以前,大街上一街蝗蝻乱蹦,看着真是不祥。花大姐瓢虫款款地落下来了,摺好它们黑绸衬裙——一膜翅,顺顺溜溜;收拢硬翅,严丝合缝。瓢虫是做得最精致的昆虫。“做”的?谁做的?上帝。上帝?上帝做了一些小玩意儿,给他的小外孙女儿玩。上帝的外孙女儿?哦,上帝说:“给你!好看吗?”“好看!”上帝的外孙女儿?对!瓢虫是昆虫里面最漂亮的。北京人叫瓢虫为“花大姐”,好名字!瓢虫,朱红的,瓷漆似的硬翅,上有黑色的小圆点。圆点是有定数的,不能瞎点。黑点,叫做“星”。有七星瓢虫、十四星瓢虫……星点不同,瓢虫就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吃蚜虫的,是益虫;一类是吃马铃薯的嫩叶的,是害虫。我说吃马铃薯嫩叶的瓢虫,你们就不能改改口味,也吃蚜虫吗?独角牛吃晚饭的时候,呜——扑!飞来一只独角牛,摔在灯下。它摔得很重,摔晕了。轻轻一捏,就捏住了。独角牛是硬甲壳虫,在甲虫里可能是最大的,从头到脚,约有二寸。甲壳铁黑色,很硬。头部尖端有一只犀牛一样的角。这家伙,是昆虫里的霸王。独角牛的力气很大。北京隆福寺过去有独角牛卖,给它套上一辆泥制的小车,它就拉着走。北京管这个大力士好像也叫做独角牛。学名叫什么,不知道。磕头虫我抓到一只磕头虫。北京也有磕头虫?我觉得很惊奇。我拿给我的孩子看,以为他们不认识。“磕头虫。我们小时候玩过。”哦。磕头虫的脖子不知道怎么有那么大的劲,把它的肩背按在桌面上,它就吧答吧答地不停地磕头。把它仰面朝天放着,它运一会气,脖子一挺,就反弹得老高,空中转体,正面落地。蝇虎蝇虎,我们那里叫做苍蝇子,形状略似蜘蛛而长,短脚,灰黑色,有细毛、趴在砖墙上,不注意是看不出来的。蝇虎的动作很快,苍蝇落在它面前,还没有站稳,已经被它捕获,来不及嘤地叫上一声,就进了蝇虎子的口了。蝇虎的食量惊人,一只苍蝇,眨眼之间就吃得只剩一张空皮了。苍蝇是很讨厌的东西,因此人对蝇虎有好感,不伤害它。捉一只大金苍蝇喂蝇虎子,看着它吃下去,是很解气的。蝇虎子对送到它面前的苍蝇从来不拒绝。这蝇虎子不怕人。狗蝇世界上最讨厌的东西是狗蝇。狗蝇钻在狗毛里叮狗,叮得狗又疼又痒,烦躁不堪,发疯似的乱蹦,乱转,乱骂人,——叫。一九九三年二月二日(本文原载《花集》,成都出版社,1993年9月;又载《大家》1994年第一期。其中《花大姐》又载《幸福》1996年第十二期。)与课文对比着读,一定会发现原文更有意思,更有趣。如果有兴趣,读读汪曾祺的散文,特别他写的一些动物,真的可有味道了。学这篇课文,知道汪曾祺,知道他写了很多书,然后接着读一些,这是真正的课文学习。如果不读,那就按照要求试着写写备忘录,写什么备忘录,你们自己说了算。如果这篇文章给予我们什么写作智慧?我觉得就是可长可短地记下一些事,有趣的事,好玩的事。习作一“我的植物朋友”这样写三下习作一的主题是“我的植物朋友”,这是主题名称,不是作文题目,请同学们千万不要用“我的植物朋友”做本次作文的题目。这一单元所学的古诗、课文涉及的植物有不少,比如花草、竹、桃花、蒌蒿、芦芽、梅子、绿树荫、柔柳、荷花、江花等,但课文的作者没有一人以“我的植物朋友”为题写诗、写文的。接下来继续读教材:第一段文字是:春天到了,到处都生机勃勃。让我们选择一种植物,走近它,了解它,和它交朋友。这一段文字告诉我们什么?我们很多人的朋友肯定一位——植物,今天的春天,你们要与一种植物交朋友。也就是说,这次习作写的是新朋友,不是老朋友。什么是朋友?词典是这样解释的:虽无亲属、师生等关系但彼此熟识、了解并能相互关心、帮助的人。1.植物虽不是人,但与其处朋友,你必须把其当成人,不把其当成人,你就很难成为朋友。2.朋友,一定要知其姓名。如果你连这个植物朋友的名字都不知道,这永远称不上朋友。当然名字不能叫错。可不可以给你的这个植物朋友起个特别的名字?当然可以,起个特殊的名字也是了不起的创造。3.朋友,一定要知其长什么样。你的这个植物朋友长什么样,你一定要能说出来,要说出这个朋友在长像上的特点,就是特别之处。如果说不出来,写不出来,当然算不上朋友。4.朋友与朋友之间肯定有对话。面对植物朋友,你也不会整天默默无语,你对它说什么,相信它能理解。日本人做过一个实验,就是对“水”说好话,结晶体就相当美;对“水”说不好的话,结晶体就相当丑陋。如果你整天夸赞这个植物朋友,这个朋友肯定会相当好看,如果你整天骂这个植物,它肯定会让你不舒服。你敢做这个实验吗?建议你每天多跟植物朋友说好话,把这些好话记在文章中,此文才是最有创造性的。5.学了《荷花》,知道了要想写好荷花就要变成荷花。你写的植物朋友,要想写好,你最好变成这个植物,你变一变,看看有什么奇迹发生?写下来,这样的文章才是高水平的。6.朋友之间,肯定会有矛盾、重新合好等事,总之与朋友在一起是快乐的。你的这篇文章一定要写得有趣,让人感受到你们之间的快乐哟!我提了这六点,相信大家可以做起来。当然,这与教材的要求不一样,因为教材还需要大家做一件事,那就是为植物朋友做个记录卡。这个卡其实是非连续性文本写作,非常必要。分录六大块:一是名称,二是样子,三是颜色,四是气味,五是其他,六是。你选择好了哪个植物,试一试这样的小练习,这个不难。你也可以自己确定几个方面,不一定都按照教材的这六点来。如果你相信我上面所说的,就做起来,写起来,相信你能写好这篇文章。另外,建议大家读一些关于写植物的书,这样更能写好此文。在图画书中,这类书不是很多。有一本叫《莴苣姑娘》(瑞士费里克斯·霍夫曼编绘,陈俊译,江苏凤凰少年儿童出版社2016年6月出版),大家看一看,这样的写作,对你写“我的植物朋友”可能有帮助。如果你在家里也能这样创作,那是相当了不起的!从前有一对夫妻,他俩多年来就想生一个孩子,可始终未能如愿。时间一年一年过去,妻子只好寄希望于万能的主了。他们家有一个阳台,从阳台上望出去,可以看到隔壁人家的一座大花园。花园可幽雅了,里面绿草遍地,鲜花缤纷。花园的主人是一个样子古怪的老巫婆,她魔法高强,周边的人没有不怕她的。尽管花园美丽,也没有人斗胆翻过围墙爬进园去。有一回,妻子在阳台上看到花园一角的菜畦里,长着碧绿欲滴的莴苣,那么新鲜,那么水灵,她嘴馋起来,非常非常想尝几口那莴苣。她的欲望日渐强烈,可是她知道这是可望而不可及的,于是她的身体渐渐虚弱,脸色变得苍白,一副楚楚可怜的模样。丈夫心疼地问她:“你怎么了,亲爱的,到底哪里不舒服?”妻子答道:“我想死了吃隔壁园子里的莴苣,吃不到它,我可能就活不成了。”丈夫难过得要命,心想,就是付出再大的代价,也要给心爱的人弄来莴苣。这天黄昏,他翻过围墙进入园子,拔来一大把莴苣交给妻子,妻子立即将它做成凉拌莴苣。哇,味道好极了,她吃得津津有味。凉拌莴苣太好吃太好吃了!到了第三天,她想吃莴苣的欲望强烈了三倍!为了满足她,丈夫壮着胆子再次翻墙进了隔壁的园子。可是还没等他站稳脚跟,从大树后面闪出了那个老巫婆。那莁婆满眼凶光,恶狠狠地说:“好大胆!竟然溜进我的园子,做贼偷莴苣!我要让你接受严厉的惩罚!”“唉,饶了我吧,我实在是不得已才冒这个险呀。我的妻子从阳台上看到您的莴苣,她想吃得要命,吃不到她就会活不成啊!”巫婆听罢,似乎气消了一点儿,对他说道:“你要是讲的实话,我就允许你随便拔多少莴苣,只是我有个条件:有朝一日你和你妻子有了孩子,必须把孩子交给我。放心,我会让你们的孩子过得好好的,我会像亲娘一样照看孩子长大。”情急之下,丈夫答应了巫婆的条件,然后拔腿就跑。他心想,我再也不会来你的园子了。又过了一些日子,妻子再次苦苦求丈夫最后一回去给她弄来莴苣。丈夫没办法,只好在天黑时分进巫婆的花园。他的脚一挨上花园的土地,巫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