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苏教版第二专题此情可待成追忆(文本研习)项脊轩志 获奖作品_第1页
高中语文苏教版第二专题此情可待成追忆(文本研习)项脊轩志 获奖作品_第2页
高中语文苏教版第二专题此情可待成追忆(文本研习)项脊轩志 获奖作品_第3页
高中语文苏教版第二专题此情可待成追忆(文本研习)项脊轩志 获奖作品_第4页
高中语文苏教版第二专题此情可待成追忆(文本研习)项脊轩志 获奖作品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项脊轩志》教学案例【背景介绍】在宠爱中成长,课业负担过重,与家长沟通少,诸多原因使得现在不少的中学生漠视生活中的真情,从而在阅读中忽视对文章表情达意的关键处、精妙处、奇特处的鉴赏。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但这种影响又只能通过熏陶感染才得以实现。这就迫使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更加重视学生的审美体验,创设学生与文本、教师、同伴、自我对话的情意场,从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并培养良好的鉴赏习惯与鉴赏品质。正是本着这一理念,我对高二年级《项脊轩志》一文的教学进行了如下设置,旨在使学生于一系列的教学活动中感受亲情之美、文言之味、课堂之趣。【教学设计】设计思想美丽的课文等待发现美的眼睛。“有为而为”的阅读鉴赏,要求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对审美对象的品评能力,从而达到情感与理智、直觉与认识、自觉与非自觉的完美统一。我们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就是要引领学生运用“有为而为”的审美艺术去挖掘去感受课文中的情感之美与艺术匠心。教材分析明代归有光的《顶脊轩志》,是一篇借物以叙事抒情的散文名作。列于苏教版高中语文新教材必修五“此情可待成追忆”专题中“如泣如诉”一板块。作者围绕“百年老屋”的几度兴废,追忆昔日的读书生活和日常琐事,寄托对祖母、母亲和妻子的深切怀念,并抒发了人亡物在、抑郁萧索的身世之感。文章由物及人,即事抒情,记物、叙事和抒情融于一炉,如行云流水,舒卷自如;笔墨纡徐平淡,悱恻动人。学情分析学生在初中和高一年段的学习中,已基本掌握翻译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所以在教学中,可以把疏通文意、探讨课文思路等任务交给学生。而课文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则需要师生共同探讨,因为对于缺乏生活体验的高中生来说,归有光的文章他们可能会觉得太平淡,难以真正把握其艺术价值。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欣赏文章写人记事表情达意的特点。过程与方法1、在反复的诵读中,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2、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理解感悟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体会课文在对日常琐事的记叙中所蕴藏的浓浓深情;有意识地唤醒学生心中的亲情,培养其从细微的“举动”中品味“人情美”的能力。教学重点与难点理解作者对家道衰落的伤感,对故居亲人的眷恋;掌握通过细节描写表达内心情感的写作技巧。教学策略与手段这堂课以学生的体验、探究活动为主。学生自读课文,寻找感动点,找出文中精彩处并作鉴赏和分析,归纳这一类作品的鉴赏方法,并于课后仿写一段文字。笔者认为这样的训练,坚持以时日,能够让学生学会怎样真正走进作品,走进作者,走进生活,能不断提高学生的鉴赏水平,不断增加他们的人文积淀。课前准备学生:在第一课时了解作者,疏通文字,熟读课文,大略理解文意。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案例描述】片断描述1体验文章的情感之美明人王锡爵评价本文说“一唱三叹,无意于感人,而欢愉惨恻之思,溢于言语之外”。同学们能从文中找到概括这“欢愉惨恻之思”的一句话吗?生:我认为是“然予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一句。师:那么作者喜从何来,悲又自何出呢?活动设计:自由朗读课文,到文中去寻找最能体现作者或喜或悲情感的句子,并以“喜(悲)在”的句式来表达自己的解读。(学生阅读,动笔,交流;教师相机评价、点拨、追问。)生:“余稍为修葺……室始洞然”一句表达出喜悦之情,喜在书斋修葺后的完好与明亮。师:“完好”指的是什么?生:“不上漏”,不再有“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的尴尬。生:“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亦遂增胜”一句表达的也是喜悦之情。喜在书斋环境的优美。师:想过作者为什么种兰、桂、竹等花木么?生(略思考):可能是因为梅兰竹菊是花中四君子,而桂树和读书人的愿望“蟾宫折桂”有关系。师:说得很好!看来这里的环境不仅优美,而且优雅。这也告诉我们学习文言文除了学习古代语言,还要了解相关的古代文化知识。生:我觉得第一段还写出了环境的幽静和作者在书房中读书的自得。我是从“借书满架……珊珊可爱”这几句中读出来的。师:哪些词句最能体现环境的幽静?生:“万籁有声”、“寂寂”等词语。师:“万籁有声”是什么意思?生:指自然界发出的一切声响都能听到。师:是写环境幽静还是写喧闹?生:写幽静。师进一步问:与“万籁俱寂”比较,哪一个更幽静?生:“万籁俱寂”是非常的安静,一点儿声音也没有;“万籁有声”……应该……也比较安静。(大家笑,然后静默思索。)生:“万籁有声”是写作者凝神专思时书斋里静得连最细微的声音也能听到。以有声写无声,这与“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的效果一样,以有声反衬“静”字。而这种静是有灵气的“幽静”,而不是一片“死寂”!(学生自发鼓掌。师生一起有感情地朗读第一段。)师:刚才几位同学精彩地诠释了文章“多可喜”的内涵,那么这篇文章是重在表现喜悦还是抒写悲情呢?生:重在写悲。课文第二段开始到最后都是悲亲人的早逝。师:都是悲亲人的早逝,大家同意这种说法吗?生:第二段开头几句好像是悲大家庭的不和睦、败落,如“内外多置小门墙”“鸡栖于厅”。师:读得很仔细。接下来能具体说说哪些内容是悲亲人的早逝吗?生:妪跟作者说起关于母亲生前的事时,“语未毕,余泣,妪亦泣”。师:为什么会这样?文中的母亲只不过说了六个字“儿寒乎?欲食乎?”我们同学平时听到这样的话是怎样的一种反应?也泣吗?(学生笑,继而沉思。)生:在妈妈问“冷不冷”、“要不要多穿点”之类问题的时候,我总觉得很烦,因为我不太怕冷,也不喜欢穿得臃肿。生:是觉得比较烦,觉得父母老把我看作长不大的小孩。生:大概很多东西失去了才觉得它的可贵吧。文中的慈母再也不能“以指扣门扉”嘘寒问暖了,追忆时确实令人伤怀。生:作者还悲自己辜负了祖母的期望,因此“瞻顾遗迹,长号不自禁”。生:课文第四、五两段写的也是悲情,悲在与他很恩爱的妻子也先他而去。师小结:是啊,家道日衰,亲人一个个离他远去,再加上自己虽才华横溢却科举不利,有负重托,这怎么不叫归有光无限伤心呢?片断描述2赏析文章的艺术特色再次屏显明人王锡爵的话:“一唱三叹,无意于感人,而欢愉惨恻之思,溢于言语之外。”师:在刚才的阅读中我们深切地体会到作者的“欢愉惨恻之思”——难言的伤痛,不老的亲情。那么作者是怎样让这些“欢愉惨恻之思,溢于言语之外”的?活动设计:再次阅读课文,读后四人小组讨论,探究本文表现情感的独特手法(讨论结束后各小组推荐一人代表发言)。(学生阅读、讨论,交流,评价;教师相机追问、点拨,指导朗读并择要板书。)生:作者善于抓住生活中不起眼的小事来写,这些我们平常熟视却不怎么在意的事,一经作者真切再现,便具有很强的艺术魅力,便能以“小”、“琐”事令读者产生巨大的震撼。师:这些小事又是怎么在作者笔下变得感人的呢?生:运用细节描写。如“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反映出门庭的败落。师:“客逾庖而宴”什么意思?它又是怎么反映出门庭的败落的?(生读注解“客人越过厨房去赴宴”,对于第二问则一脸茫然。)师:古有“君子远离庖厨”之说,而在这个大家庭里,连客人都越过厨房去赴宴,可见其间的混乱。生:“儿寒乎?欲食乎?”的询问,以传神之笔勾勒出母亲的音容笑貌,演绎亲情,把读者带进一个可感可泣的境界。生:大母的“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一语和离去时轻轻关门的动作流露出对孙儿的疼爱,自言自语及“持一象笏至”的细节表达了对孙子的殷切期望。师:写妻子的一段文字,所选细节可谓别具用心。作者为什么要写问余古事、凭几学书以及妻子转述娘家小妹问阁子为何物的天真好奇?生:是为了表明夫妻生活的美满,表达妻子离开自己后的孤独与伤心。师:作者写到妻子离开自己后的孤独与伤心了吗?生:“吾妻死,室坏不修”一细节和课文最后一段有这样的意思。师:写对妻子的怀念与前面写对母亲、祖母的怀念在手法上有何不同?生:前面写得很悲。生:前面是直接写的,像“余泣,妪亦泣”、“令人长号不自禁”,后面的很含蓄,寄绵绵深情于庭中的枇杷树。生:写“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是托物抒情,读来更感人。师:是啊,这里用了两种手法,一种是——生齐:直接抒情。师:对,直抒胸臆,直接写出心中所感。写妻子时归有光用的就是托物抒情了。这两种手法各有其妙。下面看看老师改写的结尾,同学们谈谈自己的看法。“而今庭院寂寂,妻之言笑犹然在耳,恨人去不复,余自伤泣不已。”生:原句睹物思人,意味深长,老师你写的缺了一种味,就是你常说的韵味。.生:“亭亭如盖”,说明时间已过了很久了,都说时间可以冲淡一切,可作者这份情感却历久弥深.,更见他对妻子的怀念之深了。生:文章末段虽无一字言思念,但思念之情却摇曳满树。老师改写的却达不到这样的效果。生:古人表达对长辈的情感一般比较直接大胆,“百德孝为先”嘛!而表达对妻子或恋人的情感往往比较含蓄。再说,十余年后的归有光经历了更多的人事,心智更为成熟,情感表达也更加深沉了。生:三十多岁的作者孤独落魄、不得志,回望过去,有满腹的心酸要倾诉但却在“识尽愁滋味”后“欲说还休”了,这里还表达了他的无奈和悲凉。师:品得很细致,说得也很深刻。能不能用你的声音演绎出这种“欲说还休”的无奈与感伤?(该生朗读文章末段。)师:综观全文,正如林纾先生所说的,归有光的散文写的是家常琐事,抒的是人之常情,但正是这琐事常情却有着如此恒久而巨大的魅力,因为它表现的是亲情,因为它传达着亲情的是一个个我们熟悉的细节和那意味深长的“景语”。(教师领着全班齐读第2、4、5段,再次领略文章写人记事表情达意的特点。)师:通过这一节课的研读探讨,同学们能否归纳出阅读鉴赏这一类文言散文的基本方法?生:应在反复诵读中体验文章的情感之美。生:可以用替换、对比、评点等方法感受文章的艺术魅力。生:还要做到知人论世。生:也不可以忽视对古代文化的学习和积累。师小结:说得没错。仅仅读明白作者在文章中抒发了怎样的感情是不够的,因为如何抒发这种感情才是使其成为文学的关键。此外,联系时代背景、作者身世,结合当时的语境来解读也很重要。看来,这一课的学习让同学们找到了解读文言散文的钥匙。愿这把钥匙能在今后帮同学们开启更多的艺术殿堂的大门。【教学反思】一节语文课该教给学生多少东西,能教给学生多少东西,这是从教以来一直困扰着我的一个问题。因为语文教学涉及的面太广了,尤其是文言文,字词的音、形、义,文章的时代背景、线索、结构、思路,内容、主题、表现手法……这一切常让我在备课中耗时费力,授课时不停地赶进度,而学生则疲于奔命,所获甚微。随着教学时日的增长,我渐渐发现,语文教学其实是可以化繁为简的,甚至可以简到一句话,即教学生爱读书会读书。忽视这一核心问题的其它所有努力,都是舍本逐末之举。因此,这堂课的教学,我尽量给足学生潜心读书的时间和空间,着意于借助明人王锡爵对该文的评价,创设了学生颇感兴趣的学习情意场——围绕“作者喜从何来,悲又自何出”、“作者是怎样让‘欢愉惨恻之思,溢于言语之外’”这两个主问题,采用个性品读与合作学习等形式展开阅读欣赏,体验交流。让学生在这个情意场中入境、生情,并品评文章的表现手法,累积阅读经验。学生的情绪一经点燃,整堂课都很积极投入,思维活跃,放言无忌,妙语如珠。不仅体会到作者归有光对已故亲人的深情、因人生不得志的隐痛;欣赏了文章从平凡的日常生活中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事情,通过生动的细节,用平实的语言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这一艺术特色;还强化了反复诵读体验、知人论世、评点、积累古代文化知识等文言散文鉴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