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人民版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王安石变法单元测试_第1页
高中历史人民版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王安石变法单元测试_第2页
高中历史人民版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王安石变法单元测试_第3页
高中历史人民版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王安石变法单元测试_第4页
高中历史人民版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王安石变法单元测试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南京市永宁中学2023届高三历史复习精选专题巩固练(人民版,含解析):选修一专题四王安石变法1.“惠遍农无乏,输均役不骚。保兵知警守,吏禄绝色饕。”该诗赞扬的是()A.王安石变法B.戊戌变法C.明治维新D.俄国1861年改革2.北宋中期社会危机的关键问题是()A.辽、夏的威胁B.土地荒芜,水利废毁C.国家财政入不敷出D.官僚地主隐瞒田产,逃避税收3.以“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精神,对官僚和大地主特权加以限制的改革是()A.汉武帝改革B.北魏孝文帝改革C.宋代王安石变法D.明代张居正改革4.王安石变法期间,负责监督武器制造的部门是()A.枢密院B.军器监C.参知政事D.兵部5.北宋立国以来,主要是依赖江南的财富力量,下图所示是太湖圩田,这一成就的出现主要与王安石变法相关的措施是()今日的太湖圩田A.方田均税法B.青苗法C.农田水利法D.免役法6.下列选项分别是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的措施,其内容最为相近的一组是()A.户籍什伍制、保甲法B.重农抑商,募役法C.奖励军功、将兵法D.奖励耕织、青苗法7.在王安石新法推行过程中,最大的阻力来自()A.大官僚、大地主、大商人B.中小地主C.农民D.皇室8.王安石的理财方针“民不加赋而国用足”,为此采取的措施有()①清查逃避土地税的“隐田”②向官僚地主增收免役钱③改革科举,废除死记硬背的明经科④实行保甲法,减少军费开支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历史上的有些改革尽管没有走向最后的成功,但还是起到了很大作用。回答13—15题9.王安石变法中以理财为核心,且在这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A.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

B.农民摆脱了受剥削的处境C.避免了土地兼并现象

D.彻底解决了“积贫”问题10.阿里改革在埃及历史上产生了重大影响,开启了近代之门,其作用不包括()A.改变了社会性质,是埃及走向近代化B.消灭割据实现了全国统一C.培养和造就了第一代新型的知识分子D.建立了强大的军队,以捍卫独立11.戊戌变法产生的最重要作用是()A.促进了思想解放

B.实现了君主立宪的政治主张C.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D.挽救了政治危亡[来12.学者梁庚尧认为:“市易法的颁行,……由于王安石以义理财思想,使其在立法时表现出摧制兼并的外貌。然而社会政策只是市易法阳宣的面,财政政策才是其阴伏的真正本质。”据其观点,市易法的“真正本质”是()A、节流增收 B、打击富豪C、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D、抑制兼并13.导致北宋中期财政危机的根源是()A.辽夏经常攻宋B.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C.土地兼并严重D.财政入不敷出14.王安石在变法中始终支持哪一种思想,对扫除重重障碍起了极大的作用()A.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B.民贵君轻C.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D.“三不足”精神15.下列改革中措施与结果对应正确的一组是()A.北魏实行三长制度——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B.王安石推行募役法——抑制了地主土地兼并C.明治政府殖产兴业——确立了土地私有制度D.戊戌变法广开言路——确立了君主立宪政体16.下列王安石变法内容中,涉及民生问题的有()①青苗法②募役法③农田水利法④方田均税法⑤市易法A.①②③B.③④⑤C.①②③④D.①②③④⑤17.苏轼曾评论王安石变法:“熙宁(宋神宗年号)以前,……诸役人常苦逆送,自新法以来,官吏皆请雇钱,役人既便,官亦不至阙(耽误)事。”苏轼所称的“新法”是指()A.市易法B.募役法C.保甲法D.均输法18.范仲淹改革与王安石变法的相同之处不包括()A.改革背景相同B.改革措施相同C.改革性质相同D.改革结果相同19.下列王安石变法措施中,有利于抑制兼并的是 () A.青苗法 B.募役法 C.农田水利法 D.保甲法20.我国古代的改革对推动社会进步起了推动作用,但商鞅因变法而车裂,王安石因变法而革职。由此可以得出的最主要结论是()A.改革有风险,改革者应该注意保护自己B.改革有助于社会进步,但改革者不会有好结果C.改革需要改革者的奉献和牺牲精神D.改革应对反动势力进行彻底镇压2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官壅于天下,民困于外,夷狄骄盛,寇盗横炽,不可不更张以救之。——范仲淹《鉴于诏条部东十事》材料二王安石既执政……神宗曰:“不知卿所施以何为先?”王安石曰:“变风俗,立法变,是方今所急也。”——《二十二史札记》请回答:(1)材料一中的“夷狄骄盛,寇盗横炽”分别指什么?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统治者是怎样“更张以救之”的?(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回答,王安石“变风俗,立法变”主要有哪三方面措施?其中为减少“人民疾苦”,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这些措施取得了什么成效?2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刑生力,力生强,强生威,威生德,德生于刑。——《商君书·说民》材料二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数。于是太子犯法。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将法太子。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明日,秦人皆趋令。……秦民初言令不便者有来言令便者,卫鞅曰“此皆乱化之民也”,尽迁之于边城。其后民莫敢议令。——《史记·商君列传》材料三安石曰:“变风俗,立法度,最方今之所急也。”上以为然。……据家赀高下,各令出钱雇人充役……以东、西、南、北各千步,当四十一顷六十六亩一百六十步为一方,岁以九月,令、佐分地计量,验地土肥瘠,定其色号,分为五等,以地之等,均定税数。——《宋史·王安石传》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指出商鞅的思想主张。(2)根据材料二概括商鞅是如何实践其思想主张的。(3)材料三涉及王安石变法的法令是

。从关注民生的角度分析推行这些措施的目的。23.阅渎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王安石)在郑县做知县时试验过(青苗法),“贷谷于民,立息以偿”,效果不错。然而当他将此法推向全国,同比例放大,却南辕北辙了。不识字的乡农们去申请青苗法的贷款,要经过以下程序:为了填写申请书,就要花钱请书吏;再拿到衙门去申请,碰到贪官污吏,中间不知要花多少打点费,而且贷款多少完全由官吏写。据史书记载,(某地区)虽然变法规定的利息是二分,但经过中间贪官污吏的层层盘剥,最后贷款农民要返还的实际利息,竟达到原先设定的35倍,比高利贷还要高许多。于是逼得农民宁肯“哀求于富家大族,增息而取之”,去借高利贷,也不敢向政府贷款。……更糟糕的是,王安石过于自信,急于求成,在推行新法过程中采取“一刀切”的做法,下令各地必须贷出多少钱,给下面下指标。这样一来地方官员就硬性摊派了,除了一般的农民要其贷款,连中农、富农、地主都必须接受贷款。这样一来,到了还钱的时候不要说一般农民吃不消,就是中农、富农也吃不消。自然,这项措施变成了官员的赢利手段,他们的权力寻租,也有了改革这一至高无上的借口。——《王安石变法为何演变成悲剧》材料二:朱熹说;“介甫(王安石)之心固欲救人,然其术足以杀人。”——《中国古代史资料选辑》(1)根据材料一,归纳青苗法在实施过程中的特点。(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材料二的结论。24.根据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初期,在北京、上海、天津等地以同文馆、电报学堂、武备学堂、水师学堂、自强学堂等命名的学堂相继创办。其间还有150多人被派赴美、英、法等国留学。材料二拿破仑通过《教育基本法》等法令实话教育改革,加强国家对教育的控制;同时改建与发展为资产阶级政治经济服务的初等学校、中等学校、专科学校和军事学校等。(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时期中国教育变革的历史背景,并对此变革加以评价。(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拿破仑教育改革的特点,说明拿破仑教育改革的目的。25.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一农不耕,民有饥者;一女不织,民有寒者。——《管子》材料二

生民之道,食为大……是故土地,本也;……天地而责之耕,犹徒手而使之战也。法制不立,土田不均,富者日长,贪者日削,虽有耒耜终不得而食也。故平土之法,圣人先之。——北宋《平土书序》材料三

……平籴(买入粮食)文法行,则农人秋粜(卖出粮食)不甚贱,春籴(买入粮食)不甚贵,大贾蓄家不得豪夺之也。而官之出息常什一二,民既不困,国且有利,兹古圣贤之用心也。

——北宋《富国论》请回答:(1)材料一体现了什么思想?

(2)材料二的主张是什么?主要针对当时的什么现象?

(3)材料三在“利国便民”问题上肯定了什么主张?主要针对当时的什么问题?

(4)针对材料二、三反映的北宋社会问题,王安石推行了哪些新法?最终结果如何?说明了什么?26.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王安石)上万言书,以为:“今天下之财力日以困穷,风俗日以衰坏,患在不知法度,不法先王之政故也。法先王乏政者,法其意而已。法其意,则吾所改易更革,不至乎倾骇天下之耳目,嚣天下之口,而固已合先王之政矣。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自古治世,未尝以财不足为公患也,患在治财无其道尔……。”后安石当国,其所注措,大抵皆祖此书。——《宋史·王安石传》材料二荆公(王安石)当诸法草创将次就绪之时,……不免有求治太急、用人太滥之弊耶?……青苗法立意虽善,然以理势度之,不能有利而无弊,其或初年行之颇得其人,故见效多而见病少欤?抑公之聪明犹有所蔽,未及尽察欤?虽然,如当时反对党之诋其有弊而无利,此又殆必无之事。……免役法厘革数千年之苛政,为中国历史上讦一新纪元。当改革伊始,虽不免一部分人略感苦痛,然所不利者在豪右之家,前此有特权者耳,自余细民,则罔不食其赐也。——梁启超《王安石传》请回答:(1)据材料一,指出王安石上万言书的背景和基本主张。(2)据材料二,概括梁启超对王安石变法的总体评价。(3)综合以上材料,说明改革要取得成功应注意哪些因素?参考答案1.A【解析】由“输均役”“保兵”可知是王安石变法。2.C【解析】略3.C【解析】试题分析:以“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三不畏”精神推行变法的是王安石,故选C。ABD三项均不符合事实。考点:王安石变法点评:北宋中期,面临着严重的财政危机,同时契丹严重威胁着北宋的安全,王安石变法就是在这中背景下进行的。考试中也往往考查的是王安石变法的背景、主要内容、目的和影响等。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就是理财上。包括:青苗法、募役法、保甲法、保马法等,王安石变法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北宋中期的财政危机;但是遭到了大官僚的抵制最终失败。4.B【解析】A项“枢密院”是中央决策机构,c项“参知政事”是副相,D项“兵部”是管军事的;符合题意的是B项“军器监”。5.C【解析】上图所示这一现象主要是农田水利法取得的成就。6.A【解析】试题分析:户籍什伍制实际上是一种连坐制度,保甲法也是一种连坐制度,两者都是为了加强对百姓的控制和管理二次采取的措施,故选A。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王安石变法•王安石变法与商鞅变法比较7.A【解析】解题时,应联系教材内容进行分析,王安石变法的措施中,青苗法、免役法、方田均税法都触及了大官僚、大地主、大商人的利益,这必然引起他们的强烈反对。8.C【解析】略9.D10.A11.B【解析】略12.C【解析】试题分析:首先要注意语句的转折词——“然而”,正确理解材料中梁庚尧的观点,它是说“市易法”一方面表现为“社会政策”,即“摧制兼并”,另一方面表现为“财政政策”,这才是其“真正本质”。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和题目所给的选项,对“财政政策”予以理解。王安石变法的举措,包括“市易法”,是开源增收,而不是节流增收,A项错误;B、D属于社会政策的范畴,不符合题意考点:王安石变法点评:此题考查的是王安石变法中的市易法,考的比较细。在东京设置市易务,出钱收购滞销货物,市场短缺时再卖出。这就限制了大商人对市场的控制,有利于稳定物价和商品交流,也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由于守旧派的反对,市易法于元丰八年(1085年)后陆续废除。13.B【解析】北宋中期的财政危机即积贫的局面,根源于北宋加强中央集权,造成官僚机构庞大,军费、官僚开支浩大。14.D【解析】面对守旧派的反对王安石始终坚持自己的“三不足”精神进行变法。15.A【解析】试题分析:依据所学,魏孝文帝改革时,实行三长制﹐以取代宗主督护制;三长制与均田制相辅而行﹐三长制实行后,国家直接控制的自耕农民大量增加,国家赋税收入相应增加,农民赋税负担也有所减轻,故A项对应正确。王安石推行募役法减轻了农民赋役负担,增加了政府的收入;明治政府殖产兴业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戊戌变法以失败结束,并没有确立君主立宪制,故BCD对应均不正确。所以应选A。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北魏孝文帝改革•三长制16.D【解析】略17.B【解析】试题分析:募役法是政府向应服役而不愿服役的人户(包括官僚、地主)收取免役钱,雇人服役。从材料中可以看出,苏轼评论的是募役法,故答案选择B项。市易法:设市易务,收滞销货,短缺时卖出,以稳定市场;均输法:政府采购物资实行就近采购,节省货款等原则;保甲法:政府把农民编为保甲,农户十家一保闲时练兵战时入军,故A、C、D项不正确。考点:本题考查王安石变法措施之一募役法的目的和内容。点评:关于募役法,除了考查其积极意义(即出钱代役保证农民生产时间,保障农业生产发展,并增力政府收入)外,还要注意其实施过程存在的问题:农民负担依然沉重,地主官僚强烈反对。18.B【解析】略19.A【解析】略20.A【解析】试题分析:该题属于史料阅读型试题,旨在考查学生提取材料信息的能力。题中涉及到对改革过程的艰巨性的理解与认识,A项说法合理;B项说法太过绝对,也较消极;C项说法也不合理;D项说法错误,手段上更加实事求是,以矛盾缓和为主。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商鞅变法·改革的艰巨性21.(1)①夷狄骄盛:辽、西夏对宋进行战争(1分);②寇盗横炽:农民起义(1分);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2分,各1分)(2)富国、强兵、取士三大措施。(3分)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市易法等。(2分,任答三点即可)成效: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政府财政收入增加;一定程度上减轻了人民负担。(3分)【解析】试题分析:(1)第一问,有关于材料一中的“夷狄骄盛,寇盗横炽”分别指什么的问题,需要依据材料的出处及时间来判断即可。材料作者范仲淹是宋代的诗人,由此可判断时间是宋代,所以可以得出结论。有关于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统治者是怎样“更张以救之”的问题,本题考查学生对宋代变法的掌握情况。依据前一问的答案再结合所学知识整理出答案即可。(2)第二问,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回答,王安石“变风俗,立法变”主要有哪三方面措施的问题,回答时要注意答题项,不要盲目的把王安石变法的所有内容都答出来。有关于其中为减少“人民疾苦”,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的问题,其实质上是涉及到了王安石变法中经济政策方面的内容,只要依据教材的内容进行回答即可。有关于这些措施取得了什么成效的问题,首先需要从王安石变法内容逐一分析,然后再具体整理成文。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中国古代的变法·王安石变法22.【解析】略23.【解析】(1)分析材料可以得出“最后贷款农民要返还的实际利息,竟达到原先设定的35倍,比高利贷还要高许多”“在推行新法过程中采取“一刀切”的做法”“这项措施变成了官员的赢利手段”即可得出(2)在评价王安石变法的时候要注意分析其初衷背景和最终实施后的结果,分析要客观和全面。24.(1)鸦片战争后产生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洋务运动兴起,迫切需要近代人才。(4分)培养了一批翻译、科技、教育等方面的人才;但单纯学习西方科技,没有改变教育制度。(4分)(2)教育立法,加强国家对教育的控制;建立了比较完备的近代教育体系。(4分)培养为资产阶级政治经济服务的人才,为了政治稳定和资本主义的发展。(3分)【解析】试题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本题要注意抓住“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初期”这一时间概念。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并评价此时期的历史背景:鸦片战争后产生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洋务运动兴起,迫切需要近代人才。培养了一批翻译、科技、教育等方面的人才;但单纯学习西方科技,没有改变教育制度。(2)材料提供的信息比较直白明了:“拿破仑通过《教育基本法》等法令实施教育改革,加强国家对教育的控制”可以得出“教育立法”的结论;“初等学校、中等学校、专科学校和军事学校等”。可以反映出“拿破仑时期建立了比较完备的近代教育体系”。“目的”从最后一句话里面可以看出来。考点:选考一历史上重大改革·王安石变法·王安石变法的内容25.(1)农业是天下的根本(或重视农耕)。(2)平均土地。(1分)主要针对北宋中期土地兼并现象。(3)由政府买入或卖出粮食调剂粮价的做法。主要针对富商大贾控制粮价从中渔利。(4)青苗法、方田均税法、市易法(答出其中两点)。遭到大地主、大官僚的反对而失败(或新法被废除)。说明靠封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